民俗典籍文字研究范文篇1

关键词:文化转向文化传真典籍英译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的加强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典籍英译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长期以来,很多研究都侧重于对译文的静态的对等、等值等方面进行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翻译研究出现的“文化转向”,对翻译的研究已经不单纯侧重于语言层面上的对等,而是转向与研究促使翻译形成的一切语言之外的因素。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典籍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英国文艺理论家Richards说:“翻译很可能是宇宙进化过程中最为复杂的活动。”(Wilss,2001)翻译之所以这样复杂,是因为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翻译规范,翻译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历史文化因素的制约。自1972年翻译研究学派创始人霍姆斯在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宣读《翻译的名与实》到1990年巴斯奈特和勒夫维尔编辑论文集《翻译、历史与文化》,翻译研究逐步转向了文化,转向文本外部的研究,如意识形态、政治因素、诗学等。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可以说,其理论中具有相当强的“革命因素”,对以前的翻译理论有极大的颠覆性(潘文国,2002)。文化学派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范式从纯语言层面转向探讨文化层面各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文化翻译观认为文化是决定信息核心的关键因素(骆贤凤,2007)。

三、典籍英译与文化传播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远的文明古国。传世的民族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世界罕见。汇集华夏文明精髓的典籍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系统、准确地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翻译成外文,编辑出版,介绍给全世界,是几代中国人的愿望(杨牧之,1999)。在当今世界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与翻译的工作越来越紧迫。因此,把我国民族典籍翻译成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让广大的英语读者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典籍,使之走向世界,普及民众,这就成为我们外语界和翻译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汪榕培,2008)。

语言文字翻译工作的实质,是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沟通、交流和对话。要实现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和对话,译者首先就必须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当然也要对目的语文化有清楚的认识,否则难免出现误译、歪译。潘文国、汪榕培等认为中国译者应在加强中英语言与文化修养的基础上,理直气壮地从事汉籍的英译工作(潘文国,2004),承担起中华民族文化“守夜人”的职责。

四、典籍英译的文化传真

由于典籍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类型,因此其翻译难度较其他文本高,翻译方法也更为复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能否恰当地选择翻译策略以确保典籍中的文化准确传真变得尤为重要。汪榕培是我国著名的典籍英译家。下面我们就汪榕培译作中的片段来论证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真。

1.音形之美的传真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Humboldt)评价汉语说:“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古典汉语具有一种惊人的高雅之美,这种美表现在他抛弃了一切无用的语法关系,以语言本身而不凭借语法形式来充分表达纯粹的思想。”例如,汪榕培翻译的《古诗十九首》之一:

青青河畔草,Green,greenspreadthebank-sidegrass;

郁郁园中柳。Lush,lushgrowthegardenwillows.

盈盈楼上女,Fine,finestandsupstairsthelass,

皎皎当窗牖。Fair,fairhershapebehindthewindows.

娥娥红粉妆,Bright,brightbeamsherroughedface;

纤纤出素手。Soft,softareherpale-skinnedhands.

(WangRongpei,1997:99)

诗歌一连用了六个叠字贴切而又生动。六个叠字无一不切,由而中心,由总体而局部,由朦胧而清晰,烘托刻画了楼上女尽善尽美的形象。在汪榕培的译文中,他成功地用green,green;lush,lush;fine,fine;fair,fair,bright,bright;soft,soft再现了原文了音乐美、形式美和所传达的意境。读起来朗朗上口,把古诗所传达的诗的节奏准确地表达出来。

2.语义传真

翻译古典典籍的目的是用准确、恰当的语言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鉴于古典汉语的特殊性,如何能在翻译过程中做到语义的准确传达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汪译《陶渊明诗歌》

结庐在人境,Myhouseisbuiltamidtheworldofmen,

而无车马喧。YetwithnosoundandfurydoIken.

问君何能尔,TotellyouhowIcankeepdeafandblind,

心远地自偏。Anyplaceiscalmforapeacefulmind.

采菊东篱下,Ipluckhedge-sidechrysanthemumswithpleasure

悠然见南山。AndseethetranquilSouthernMountinleisure.

(WangRongpei,2003:112)

汪先生将第二句译成:YetwithnosoundandfurydoIken,这正是原句的深层意义,尤其soundandfury传达了车马喧之意,而没有字对字的对应翻译成:soundofhorsesorchariots或是clatterofcarriageorhorse,或是dinofcarriagesorhorses。汪先生又用动词ken这一英语古词,意为“意识到”及形容词no,就将“而无车马喧”确切地译了出来。汪先生的第四句译文刚好体现了他对这一原诗句的真知灼见。汪先生将陶渊明的妙语佳句“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译成Ipluckhedge_sidechrysanthemumswithpleasure,/AndseethetranquilSouthernMountinleisure。这两句译文,读起来流畅、自然,其效果同原诗一样,显示出陶诗透明似的质朴单纯,复现了原诗的自然美。

3.文化负载词的传真

中国典籍的一大艺术特色是充满了历史文化内涵的信息词,在典籍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些随附的文化负载词需要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恰当地把它的文化内涵传递出来,是外国读者明白易懂。例如,汪译《陶渊明诗歌》。

遥遥沮溺心,Theancienthermitswhowerefreefromfears

千载乃相关。Weremodelsinmylifethroughalltheyears?

但愿长如此,Ohthatmylifegoesonforeverlikethis

躬耕非所叹。BecauseItakemyfarmer’slifeasbliss!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WangRongpei,2003:24-25,68-69)

在上述两节中包含两个历史典故沮溺的故事。据《论语·徽子》所说,长沮和桀溺在耕地时,孔子发现了他们,让弟子子路去跟他们聊天。上述陶渊明诗歌中,陶渊明崇尚长沮和桀溺两位隐士。在汪榕培的译文中,它采用虚化的方法,即“沮溺”译为“Theancienthermits”。因为不可能把整个故事详细地讲述出来,所以虚化的翻译方法能够让外国读者容易读懂,但又没有失去原文表达的深层意思。

五、结语

要促进中国典籍英译研究的发展,让中国传统文化被译入语文化所接受和理解,就必须把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即从“文化转向”的角度去翻译和研究典籍英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典籍英译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WolframWilss,TheScienceofTranslation:ProblemsandMethods,2001.

[2]潘文国.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J].中国翻译,2002.

[3]骆贤凤.文学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

[4]杨牧之.大中华文库总序,1999.

[5]汪榕培,黄中习.加强民族典籍的英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2008.

[6]潘文国.译入与译出[J].中国翻译,2004(2).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范文

1湖湘医籍科学普及的意义

古籍的文化魅力早已被世人认可,古代、近代文献资料所蕴含的现代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当代研究者的重视。可是,由于绝大多数的文献古籍是纸制品,在搜集、保管和传承的过程中,常常容易出现脆裂、粘连、酸化、老化、霉变、虫蛀、鼠咬及烟熏等损害,必须精心加以保护。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及私人藏家往往习惯于将古籍长期存放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如此以来,虽然有利于古籍版本的保护工作,但存封的古籍在普通民众眼里却蒙着神秘的面纱,不仅使他们不容易目睹其真颜,更难以将其中的精华融入现代生活,指导日常的实践活动。中医学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济世之学。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最终需要运用于临床实践,才能实现其救死扶伤之效用。中医学的养生经验之谈,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运用,才可以助人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所以,博大精深的湖湘医籍与其他文献古籍一样,若长期被束之高阁,也只能是摆设。唯有实施科学普及,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因此,今人研究湖湘医籍,应该重视其科普工作,使湖湘医籍为湖湘儿女及全人类的健康服务,努力“实现学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完美结合”[3]。

2探索湖湘医籍的科学普及

2.1去除湖湘医籍的神秘化探索湖湘医籍的科学普及,首先应该去除湖湘医籍的神秘化。为避免医学古籍损坏,应当将其存放在温度、湿度、酸碱度等适宜的环境中妥善保存,且尽量不让其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侵蚀。然而,保护并不意味着隐藏。事实上,科学普及湖湘医籍的第一步,便是要让实实在在的古代、近代湖湘医学珍本、善本、孤本真真切切地呈现在公众眼前。因为人民群众只有目睹了湖湘中医文献的“庐山真面目”,才能感受到湖湘医籍的博大精深,才会激起内心深处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继而萌发学习、了解湖湘医籍详细内容的欲望。各级、各类收藏湖湘中医药文献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承担了向公众展示湖湘医籍,科学普及湖湘中医药知识,广泛传播湖湘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职责。这些机构应该充分利用所藏医籍资源,开辟湖湘中医药文献展厅或展台,主动将湖湘医籍送入大众视野。提供实物展示的同时,还应配备相应的文字、图画备注和真人解说,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湖湘医籍概况,讲解所展医籍中蕴含的预防保健知识和日常养生的实用方法,引导观展群众亲近湖湘医籍,自觉运用并积极传播医籍之精华,使湖湘医籍真正融入现代社会,走进百姓生活。由于中医药院校图书馆“普遍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4],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相比,医学古籍馆藏资源更为丰富,加之馆员大多具备中医药学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因此,做好湖湘医籍的科学普及工作,要求湖南本土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勇挑大梁”[5]。作为湖南省中医药高校的代表性图书馆,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内都设有专门的中医药古籍版本阅览室,所藏湖湘医籍甚丰。两校图书馆应积极宣传、公开展示各自的特色湖湘医籍馆藏资源,不但为本校师生和科研工作者服务,也为社会大众提供接近湖湘医籍的机会和条件,促进湖湘医籍科普工作蓬勃发展。在努力做好特色馆藏医籍科普工作的同时,两馆还应该精诚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整合特色资源,携手打造古籍文献更丰富、图文解说更科学、馆员讲解更生动的湖湘医籍科普宣传大平台。此平台可以实现湖湘医籍的馆际互借,为中医学人研究湖湘中医药文献提供便利。

2.2促进湖湘医籍的通俗化让民众看懂湖湘医籍是湖湘医籍科普工作者必须探索的实际问题。为了便于当代人系统阅读湖湘中医典籍,早在“九五”期间,湖南省卫生厅就积极组织了本省中医药界专家,精选了历代湖湘医家所著之名著100余部,编撰、出版了13卷9册共1,900余万字的中医药古籍系列丛书《湖湘名医典籍精华》[6]。作为大型的湖南中医药典籍丛书,该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读完百余部医书,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即便是中医学人,也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博览湖湘中医群书的任务。促进湖湘医籍通俗化,应该编撰具有湖湘中医药特色的医籍提要。此外,为了满足不同类型读者的需要,《湖湘医籍提要》可以存在多个版本,比如,有专供中医药学人研读的经典版(尽量保留湖湘医籍原貌),有便于普通大众阅读的通俗版(适宜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有吸引青少年阅读的图文版(可以运用漫画,塑造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范文

【摘要]《古画品录》是中国画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著作,但由于其年代久远,几经传抄与刊印,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其中出现的一个文字勘误问题,收集整理了相关古籍与现今出版物,对这一文字勘误问题做出了分析与理解。

【关键词]古画品录;文字;勘误;版本

谢赫的《古画品录》开中国绘画品论之先河,后世在传抄、刊印中,又称其为《画品》《画评》《古今画品》《古画评》等。这是一部在中国绘画史及评论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尤其他的绘画“六法”论,更是对后世绘画创作及绘画评论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其内容理解起来并不艰涩,但成书于久远的南齐,存在校勘、句读等方面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三国至梁时期的27位画家,分为六品。其中对第三品画家姚昙度的品评原文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原文:“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鬼音)魁神鬼皆能绝妙”(《津逮秘书》本)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也品评了画家姚昙度,同时原引了谢赫的评论:“姚昙度中品上,谢云:‘画有逸才,巧变锋出。魑魅鬼神,皆为妙绝。雅郑兼善,英奇俊拔。天挺生知,出人意表。虽然洪纤短,往往有失。’在第三品袁倩下、顾生上。”

从谢赫和张彦远对画家姚昙度的品鉴中,尤其是前两句十六字,知其在绘画上有着超凡不俗的技巧,笔锋变化层出不穷。其画精怪鬼神之类,皆能达到绝妙水平。但第二句前四字,出现了异同之处。

之后在对《古画品录》的版本传印与讨论研究中,对于出现的这个问题相关内容收集如下:

明代:陶宗仪所编纂的《说郛》版《古画品录》:“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呸魁神鬼皆能绝妙。”

王世贞所辑《王氏画苑》版《古画品录》:“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鬼音)魁神鬼皆能绝妙。”

毛晋所辑丛书《津逮秘书》版《古画品录》:“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鬼音)魁神鬼皆能绝妙。”

清代:《佩文斋书画谱》卷十七论画七收录《古画品录》“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鬼音)魁神鬼皆能绝妙。”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七百四十九卷收录《古画品录》:“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馗魁神鬼皆能妙绝。”

《四库全书》子集艺术类中的《古画品录》:“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鬼音)魁神鬼皆能绝妙。”

姚培谦、张景星辑《砚北偶钞》,收录谢赫《古画品录》:“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鬼音)魁神鬼皆能绝妙。”

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在《全齐文》中亦收录《古画品录》:“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馗魁神鬼皆能绝妙。”

近现代:1936年邓实、黄宾虹选编的《美术丛书》三集第六辑收录《古画品录》:“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魑魅鬼神皆能绝妙。”

1947年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印行的<<古画评>三种考订》,史岩将“魑魅鬼神,皆能绝妙”注释为“此二句八字从名画记佩文传引,(鬼音)魁神鬼,皆能绝妙’。(鬼音)字待考。又美术本‘}L魁’仍作‘魑魅’。又集成本作‘(鬼音)魁’。”

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中的《古画品录》:“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鬼音)魁神鬼,皆能绝妙同流。”

王伯敏标点注释的《<古画品录><续画品录>》(196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现的是“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鬼音)魁神鬼,皆能绝妙。”译为“他的绘画,显示出有逸宕之才,而且灵巧多变,所画神鬼一类,十分绝妙”。

198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于安澜《画品丛书》收录《津逮秘书》本的《古画品录》,与上文同。

温肇桐在其<<古画品录>解析》(1992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刊行)一书中,《古画品录(注释)》篇中标明“(鬼音),未见字书,待考”。书中他还对涉及的27位画家进行了基本简述,对姚昙度有考:“南齐时人,里籍不详。善画鬼神,能得雅俗共赏,但也有些庸俗味,其子出家为僧,法名惠觉,画继父业。”

陈传席在《六朝画论研究》点校注释了《古画品录》:“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鬼音)魁神鬼,皆能绝妙”,校注:“(鬼音)魁:(鬼音)不知何字。《历代名画记》引作:魑魅。可从《全齐文》作:馗魁。魑魅:精怪也。”

笔者在多版本中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进行收录。正如史岩、陈传席等学者的注释一样,“(鬼音)”字书确无左鬼又音之字,但据原文理解知姚昙度善画鬼神。

然“魁”一字:

《说文解字》:“魁,羹斗也”;

《康熙字典》:“魁帅。犹首也。魁,安也。又星名,魁,北斗第一星也。又姓。又小阜。又与块同。”

《说文解字注》:“羹斗也。斗当作料。古斗科通用。然许例以义为别。科,勺也。另有引申之,凡物大皆日魁。北斗七星。”

易见,“魁”字并无鬼神之意,“(鬼音)魁”一说,没有根据。

“魑”,《说文解字》:“鬼属”;“魅”,《说文》彪,或作魅。《康熙字典》有注:“螭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所以写作“魑魅鬼神”是可行的。

“馗”:《康熙字典》:“《集韵》音逵,与逵同。《正字通》面颊骨也。《说文》馗,九达道也。又菌名。又钟馗,人名。”笔者尚未见其他作品有出现“馗魁”连用的例子,故写作“馗魁鬼神”也是不可取的。

另外,对于《古画品录》的研究,名家学者大多都以明清以来所通行的《津逮秘书》本为据,然后以《说郛》《王氏画苑》《佩文斋书画谱》《美术丛书》等为参考,故今能见到《古画品录》有《说郛》本、《津逮》本、《王氏画苑》本、《砚北偶钞》本等。关于这一点,清代学者莫友芝在《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也标明《古画品录》存有上述四个版本。但到了1932年余绍宋编辑的《书画书录解题》出版,书中注明《古画品录》除了存与莫氏一书记载的相同四个版本外,还存《百川学海》本。《百川学海》是中国最早刊印的丛书,宋代左圭编辑,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有明代吴永续之,为《续百川学海》,至冯可宾广之,为《广百川学海》。2012年社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编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百川学海续百川学海·广百川学海》,这次出版其中《百川学海》用清代陶湘影宋本,《续百川》与《广百川》皆用明刻本,未见有收录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一文。笔者查阅了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部)》,统计时存左圭编《百川学海》的各版本书目,也同样未见有收录《古画品录》一文。在笔者所收集的实料中,不论是单说由左圭编辑的《百川学海》,还是“全百川”即收录《百川》《续百川》《广百川》三种,都未出现《古画品录》一文。之后在余绍宋以后,对《古画品录》进行研究的专家学者,提及《古》一文存《百川》本是直接原引余氏所提供资料而造成的错误吗?

综上所述,在现行收录《古画品录》一文的画史、画论类书籍中,对于画家姚昙度品评原文中“(鬼音)魁神鬼”一词没有给出恰当的注释,或者直接刊印为“魑魅神鬼”时,也应标出古籍中多见“(鬼音)魁神鬼”这一写法。现存的古籍善本中收录《古画品录》一文,笔者所见与莫氏书中所注相同,对是否存《百川学海》本尚且存疑。

注释:

①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卷七,137-138页.

②《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第七册,卷九十,4126页.

③《王氏画苑》朋金陵徐智督刊本,第一卷.

④(《津逮秘书》.上海博古斋景印,1922,第七集,

⑤上海同文书局石印版,光绪癸未重九,1883.⑥《文渊阁四库全书》,清乾隆刊本.

⑦《砚北偶钞》,清乾隆27年刻本,1762,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⑧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86,全齐文卷二十五,2931页.

⑨《美术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第二册1659页.

⑩《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上卷第三编品评,360页.

⑩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95页,

参考文献:[1]陈廷敬,张玉书,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2]许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莫友芝,傅增湘.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