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艺术特点范文
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对工艺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对浮雕这一艺术领域感悟颇深。在话剧《哈尔滨保卫战》、《赵一曼》及多台晚会舞美中,对浮雕的合理运用,充分展现了舞台美术在戏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浮雕分圆雕和半浮雕,其中半浮雕居多。首先,应理解设计的意图,在二度创作过程中应踏实、认真,处理好比例、外部纹理。抓住要点,整体概念强,在刻画中要粗细得当。如人物的五官、石头纹理等,使之更好地体现整体设计方案。骨架结构中体现不出来的形象可用泡沫的材料进行外部造型。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浮雕首先表现出雕塑艺术的一般特征,即它的审美效果不但诉诸视觉而且涉及触觉。与此同时,它又能很好地发挥绘画艺术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优势,在充分表达审美思想情感的基本创作原则之下,浮雕的不同形态各有艺术品格上的侧重或表现的适应性。一般地说,高浮雕较大的空间深度和较强的可塑性,赋予其情感表达形式以庄重、沉稳、严肃、浑厚的效果和恢弘的气势;浅浮雕则以行云流水般涌动的绘画性线条和多视点切入的平面性构图,传递着轻音乐般的平和情调和抒情诗般的浪漫柔情。浅浮雕起位较低,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绘画的描绘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较抽象的压缩空间,这有利于加强浮雕适合于载体的依附性。
雕塑艺术的发展使圆雕日益强化了它的相对独立性,相比之下,浮雕虽然更多地受制于一种依存关系,即对“平面”或“墙面”的依赖,但其独特的表现特质和丰富的雕塑性造型手段仍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而且,其审美特性在现代艺术革命的促进下,也日益强化了它的相对独立性。对固定“墙面”的依赖性和适应性,在现代浮雕上已不再像古典浮雕那样显得那么强烈、拘谨和不可动摇。对现代浮雕而言,作为载体或环境的“墙面”是自由的、可选择的,它因此具有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
佛教艺术的传入给中国的浮雕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石窟造像的兴起为浮雕艺术在中国大地上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飞天形象的出现和演变,显示了中国艺术家对外来文化的创造性接受。其飘逸的动势以及极富节奏和韵律感的飘带,体现了中国浮雕以线造型为主的风格。三度空间所特有的体积感、重量感,在这一时期的浮雕上显现出增进表达深度和造就凝重气氛的优势。魏晋的飞天浮雕形式,初步表现出对深度的探索。魏晋浮雕艺术所取得的最重要的突破,在于它把以往那种近乎于平面的线刻形态,发展成突出主体的丰满浮雕。出于显示统治者的威严和佛的庄重之需要的对“体量”的兴趣,使天王、力士造像随后大大地繁荣起来。多置于石窟外壁的力士造型,总处在光线与阴影的变幻中,因此浅浮雕显然不如近乎圆雕的高浮雕装饰更为适合。
浮雕艺术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人类社会存在以来,艺术一直是整个人类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原始先民由于对自然现象还无法正确地解释,于是产生了原始宗教,他们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山洞中的原始岩画和雕刻,最初表露出浮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原始特征。
在艺术史发展过程中宗教元素一直伴随而来。我们把宗教与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有人认为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了解宗教和艺术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加认识宗教艺术遗产和现今的宗教艺术,对认识宗教和艺术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宗教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艺术与宗教,在起源时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审美活动。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洪野荒蛮的时代,面对那不可理解又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已经与动物分手而能运用工具、使用火的原始人,便在原始的自意识中萌发出宗教的意识以及原始艺术的意识。当旧石器时代尼安德特人埋葬死者时,在尸骨的周围安放几只羚羊的角,或黄鹿的角,或几件燧石器,它便已具有了宗教的意识与宗教的仪式,这种仪式在当时也便有了宗教艺术的萌芽;当山顶洞人在尸体的周围撒上铁矿粉末,以及用这种赤铁矿粉末去染抹各种穿孔的骨坠、兽齿等装饰物时,它也同样具有了宗教艺术的雏形。wwW.133229.cOm
原始宗教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成为艺术起源直接的、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动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宗教和艺术之所以从诞生之时起,就如孪生兄弟手拉着手地来到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宗教和艺术都是原始人为了“掌握”世界和“掌握”自己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它们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与宗教都起源于原始人的社会实践与混沌意识。在原始时代,原始宗教、原始艺术本身又是原始生产活动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生产、宗教、艺术往往是三位一体混融在一起的,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本身既是原始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这种实践行为的混融性便决定了思维意识的混沌性。艺术正是这种混融性实践与混沌性思维的产物。
二、浮雕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的物质生活,往往影响到精神上的表现。在远古时期,原始人类用颜色和线条来表现狩猎采集生活所接触的自然对象,把它们描绘成平面的绘画,以表达人们对这些事物的关切。当人们发明线刻,意欲以岩石等硬质材料固定和保存这些形象时,最初的浮雕便产生了。
原始时代的岩画、线刻,无论是模拟自然的写实物象或是装饰性的图案,其描写方法或造型模式多大同小异。尼罗河流域及地中海东部,各洞穴中所发现的线刻,其方法皆是先大略勾勒外面的形廓,然后予以着实的描写并刻成线形。随制作工具的发展,浅浮雕性质的岩刻也受到相应的促进。中国北方的原始游牧民族在绵延千里的阴山山脉,留下了大量记载他们生活历史的岩刻(或岩画)。这个地区的岩刻特点是,写实性强,多以牛、马、山羊、鹿、虎、豹等野兽和家畜为题材;原始艺术家们将图形绘于致密光洁的黑石上,后用专门磨出的尖锐硬石刻出图形,成为石刻浮雕艺术的早期表现。
原始社会解体以后,浮雕艺术逐渐走向繁荣。
三、宗教理念对浮雕艺术的影响
人类最早出现的雕刻艺术,也与原始人的生殖崇拜有关。在各民族中,最早的人物雕像皆为女性裸体雕像,被研究者称为“史前维纳斯”。这些雕像,差不多都被忽略了脸部、四肢和五官,而与生殖相关的胸部、腹部、臀部,却被极度地夸大和强化了,表现得特别肥大。这一形态,体现了原始人对女性或神秘生殖力崇拜的观念。我们从这些雕像中,可以看到雕刻艺术的最古老的源头。
中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浮雕艺术以装饰形式在礼仪性器物上获得突出的成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商周青铜器上的浮雕装饰纹样,它“以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现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感情、观念和理想。”(李泽厚语)“饕餮”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最有特色的一种浮雕装饰样式。作为平展的兽面纹,它以鼻为中心,向两侧展开,形象十分地图案化,雕塑技法的运用使之在器表的平面上表现出一种浑厚、凝重的立体效果。中国古代浮雕艺术的繁荣,集中体现在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魏晋以后佛教造像与陵墓建筑之中。两汉时期为数众多的画像砖,是中国特有的浮雕艺术样式。它把叙事性和表现性统一起来,以生动的情节和传神的塑造,对当时的社会风俗、生产生活场面和神话故事予以形象的描绘。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和聪慧才智。
佛教艺术的传入给中国的浮雕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石窟造像的兴起为浮雕艺术在中国大地上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飞天形象的出现和演变,显示了中国艺术家对外来文化的创造性接受。其飘逸的动势以及极富节奏和韵律感的飘带,体现了中国浮雕以线造型为主的风格。魏晋浮雕艺术所取得的最重要的突破,在于它把以往那种近乎于平面的线刻形态,发展成突出主体的丰满浮雕。这里所表露的、出于显示统治者的威严和佛的庄重之需要的对“体量”的兴趣,使天王、力士造像随后大大地繁荣起来。
公元4世纪至14世纪,基督教的盛行,使欧洲中世纪艺术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法国,多为建筑装饰的哥特式雕刻,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随宗教观念由“神圣化”向“人性化”的转变,建筑雕饰也由浅浮雕向高浮雕发展,并逐步从墙面上独立出来,促成了新的雕塑风格的形成。这种风格突显于法国沙特尔教学正门上的浮雕,其人像比例适应建筑柱身形状的要求,形体被极度拉长,形成瘦长清秀的风格。裹住柱身的人像浮雕,头部探出柱身,浑圆且真实,它们不再是浅浮雕,而是几乎独立于柱头的高浮雕。这种力图摆脱建筑框架制约的尝试,使以后二、三百年的法国雕刻走向真实的空间和真实的生命。
文艺复兴时代,在新的时代精神——人文主义思想的引导下,一种不同于中世纪表现性艺术的新艺术风尚应运而生,艺术家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人生和社会生活,努力将科学、艺术结合起来。雕塑家以理学的明智去认识世界,在肯定希腊、罗马写实雕塑的基础上,注重透视、解剖等科学的艺术研究,促使浮雕艺术日趋发展和繁荣。由吉贝尔蒂所作的佛罗伦萨洗礼堂铜门《天国之门》,运用科学的透视学原理,巧妙地将绘画透视法跟雕塑的主体空间效果相结合,其中背景部分的建筑物几乎是以画家的单一视点透视法来构成的。浮雕下部的人物采用了高浮雕形式,一部分人物的头部甚至被处理为圆雕。这种由高浮雕向浅浮雕过渡的表现形式,被艺术家运用得自然、妥贴和悦目。这一时期,浮雕线性透视技法的发现,使西方浮雕写实技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多那太罗在浮雕《希律王的宴会》中,通过运用绘画性的线性透视方法,对其背景作了引人注目的实验,即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用制造空间深度错觉来取代中世纪绘画或浮雕中的平面装饰效果。这种背景处理方法,成为西方美术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大特色。
总体来说,宗教理念是一种意识形态,几千年来,它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帝王统治国家的需要,对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将表现力极强的浮雕艺术一步步推向顶峰。
浮雕艺术特点范文篇3
一、当代浮雕艺术的表现手法
当代浮雕艺术的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其在进行艺术表达时,不仅充分地考虑场所功能、地域文化和环境特点及审美特点等,而且还与浮雕内容和材质及形式等进行完美结合,使浮雕艺术更具表现力,成功地展现了浮雕的艺术美感和装饰美感,同时,建立了受众和艺术家之间的情感交流,使人们了解到了艺术家真实的情感世界。当代浮雕艺术的表现手法大概可以分为三类:现实性、观念性、象征性。
(一)现实性
现实性表现手法所要表现的浮雕作品中心主题比较纯粹,内容直白,一般是叙事性浮雕,特别是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过去的真实事迹的纪念。此类浮雕时间流程非常清晰,且主次秩序也比较详细,对于空间性表达非常形象,以现实的人物或者是真实的形态为基底,通过顺序、倒叙、插叙的描述手法来完成艺术创作,线索清晰,逻辑性强。
(二)观念性
观念性表现手法,体现出了当代叛逆思想,致力于挑战传统,颠覆现有浮雕艺术创作手法,为人们创造出具有全新的“艺术”观念的一种表现手法。追求前沿但却不是具象的再现与写实,它所要力图展现的是空间性范畴,力图表达是观念、创意理念、超常亦或是怪异的观念,可见,这种表现手法体现出了艺术家极强的个人主义色彩,或者是纯粹的观念艺术。此类表现手法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高度凝练和概括,采用非具象的视觉形式和形体交迭、线条疏密以及色彩组合等手法,运用抽象符号来表现作品的内涵、寓意和本质。另一类则是通过几何形体的形式,将构思和创作有机组合,由于这类作品比较偏重于形体和构图的异性组合的表现,因而动感极强,非常富有张力,更加利于开拓受众的想象力。
(三)象征性
象征性表现手法介于现实性和观念性两种手法之间,主张在创作时要超越一般的主观遐想。这种表现手法往往采用图形或形态进行某种意义的暗喻,作品既具有形体和图形表现的直观性和张力,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价值指向性,观赏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某种联想,进而领悟到作品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二、当代浮雕艺术的社会性
随着浮雕艺术的发展,社会评价逐渐成为了当前浮雕艺术作品是否成功的评判因素。一些浮雕艺术在创作之初并没有代入时代环境,造成了作品和公众审美不相吻合,脱离社会主流等问题。事实上,浮雕艺术的创作是艺术家参考社会心理和作品场域及作品功能等众多社会因素的产物,而不仅仅是艺术家单方面思考后进行的。所以,创作浮雕作品时,要对浮雕艺术作出社会分析,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但是,不同性格、年龄和身份及审美旨趣,会对艺术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这就需要艺术家创作时把握好欣赏者的心理特点。受众的审美水平和知识储备及人身阅历等都会影响其对浮雕作品的评判,随着知识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提升,社会阅历的丰富,他们对浮雕的社会心理也转向抽象的层面,因此,艺术家也需有所倾斜,设计出一些反应社会心态和文化心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