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房屋抗震设计范文篇1

[关键字]新农村防震减灾

[中图分类号]U211.9[文献码]C[文章编号]1000-405X(2013)-2-189-1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的生活坏境也在发生变化,生活也日益改善,但是地震灾害给农村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农村防震减灾问题已经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为了有效的减少地震灾害在农村对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防震减灾将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新农村建设中防震减灾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震多属于灾害性地震,而且大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和乡镇地区,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员近60%为农村人口。地震破坏作用不可低估,突发破坏力大,次生灾害多,对广大农村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很大损失。

农村由于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在防震减灾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只能被动的承受灾害,而不能从根上改变承灾体。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1缺乏意识,观念薄弱。我过有几亿的农民,绝大多数住在县城以下的农村,由于经济条件和发展水平的限制,基本上不防设。农村建房普遍存在忽视防震建设意识,大部分认为抗震建设主要是针对城市,农民是自己建房,不必要刻意考虑抗震;认为地基打夯实就可以防震;穷的时候住草房和瓦房都没问题,现在的都是楼房加上钢筋水泥就更加结实等等的观念和误区。以上充分说明了农村防震减灾的环节非常薄弱。

1.2防震减灾规划不到位。一是村庄规划时对地震灾害的预防考虑不到位;二是新农村建设中地震灾害预防难以落实,新农村建设速度的加快,带来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建筑迅速增加,由于缺乏足够技术支撑以及建设管理体系中的缺陷,新建工程缺乏统一规划,场地选择存在忧患,抗震设防管理缺乏法律、法规的强制要求,致使许多工程在抗震性能上未能达到相应的抗震要求,给新农村的村庄带来很大的地震安全隐患;三是新农村村庄内地震灾害应对不足。

1.3监管环节薄弱。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基本无抗震能力建设的制度和措施。由于城乡管理体制问题,使得村镇建设缺少适合农村特点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和法规体系,这一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协调发展。目前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以及乡镇经费支出压力较大等原因,造成村镇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能不明确,人员不到位和管理缺位的情况较为普遍,致使村镇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指导监督形成管理空白区域,更加重了村镇建设中的质量安全隐患。一些地区的领导,仍习惯于以管理农村的传统模式来管理已经具有城市雏形,甚至已完全是城市格局的村镇,或者将村镇工程抗震设防片面地理解为不监管的区域,缺乏对村镇工程抗震设防特别是农房建设的指导服务和依法行政监管的意识。

1.4施工质量、房屋设计方面在防震减灾方面考虑不周到。由于农村的经济薄弱问题,农民建房财力不足,盖房的方式比较落后,有些还是砖木结构的房子,传统的建材和施工技术仍然在用,所以普遍房屋未进行防震设防或者是设防不足,抗震能力较弱。调查显示,农村住房百分之八十左右是楼房,但是其中百分之九十的没有进行防震减灾规划设计,房屋材料强度低,房屋材料强度低,结构整体性差,施工质量不高、品位低,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环境,而且没有从长期性、根本性上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同时,由于农村建筑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施工技术水平低,农民建房存在不少隐患。

2提升新农村防震减灾能力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把防震减灾作为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动员全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

2.1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大力宣传地址地震知识

地震知识的宣传是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政府相关部门要当好"宣传员",采取农民群众喜好观看的方式,大力宣传防震减灾教育,提高农民抗震防灾意识。要抓住有利时机,向农民群众宣讲防震保安工作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和住宅建设防震抗震基本知识,积极推广使用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技术,倡导科学减灾理念,传播先进减灾文化,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防震减灾素质,使建设抗震安全农居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2建立有效的防灾减灾体系和避难场所,提高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

地震发生以后的逃生避难和救援是减轻地震灾害的一个重要途径,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效避难场所和畅通的生命线工程。防震避难场所是指在地震发生时,有足够的不受地震影响的,能够进行临时疏散和搭建帐篷等临时生存空间的空旷场地。避难场所应有合适的位置、容量和服务半径。在新农村建设与规划中,应建立必要的避难所,可以利用农村的绿地、运动场、打谷场、休闲农田等兼做疏散场地,疏散场地应有临时供电、供水条件。

2.3强化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村建房抗震管理

新农村建设要结合编制和修订村镇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将农居抗震设防和综合防灾要求纳入规划,使农民建房尽可能避开地震、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从源头上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村庄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用地选址时应考虑抗震因素,尽量避开断裂带、溶洞区、液化土质区等地质不良地带,以及会扩大地震影响的山丘地形。对村民自行建设和改造的房屋,要积极探索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抗震设防质量管理机制和办法。

2.4加强农居抗震技术实用化研究开发,提高农村建筑的抗震能力

地震会造成大量房屋倒塌,这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抗震概念设计,提高农村建筑的抗震能力是减少地震灾害最直接的方法。地震、建设等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农村民居抗震实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编制适合不同地区、满足不同需求的农村民居抗震技术标准、设计图集和施工技术指南。针对农村实际和当地经济水平,合理设计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造价、不同等级的农房抗震样板图,并免费提供农民群众选择使用。

农村房屋抗震设计范文

关键词:村镇建筑抗震设计砖木石结构建筑震害

我国村镇建筑震害情况我国村镇发生地震的概率远远高于大中城市,我国大陆历史上震级大于8级的强地震共有17次,只有1976年7.8级唐山地震主要发生在城市,其它的16次均发生在农村乡镇,我国农村经济落后,目前我国村镇居民的住房仍多以土木、砖木结构为主,居民房屋在设计、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房屋抗震性能与城市房屋相差悬殊,因此,对我国目前70%以上人口生活的农村地区,一些地震震级虽然不太高,损失的几乎是全部的财产。例如2008年的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及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重灾区主要都集中到村镇,而房屋建筑破坏是地震造成巨大损失的主要原因。因此探讨行之有效的提高村镇建筑整体抗震能力的途径,是当前建筑抗震领域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村镇建筑概况

村镇建筑通常自行建造、未经正规设计、材料强度低(如生土、砌体、石结构)、结构整体性差、房屋各构件之间连接薄弱、施工质量差、使用时间长等问题。由于农民观念陈旧,抗震防灾意识淡薄,对房屋抗震知识知之甚少,自建住宅一般没有考虑抗震设防。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多以自建为主,以当地泥工、木工师傅为技术骨干,施工技术力量薄弱,大部分无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大量村镇建筑没有进行抗震设计并未采取抗震措施,建筑抗震能力很弱,6度时墙体就可产生开裂,7度时即可能出现中等破坏,8度时则会大量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二、村镇民居的结构类型与震害特点

我国村镇建筑所采用的结构类型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民俗与传统习惯密切相关,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大多数农村建筑仍为传统的土木石砖类结构,乡镇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中有现代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

村镇民居按承重构件的材料,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结构类型:村镇生土房屋、村镇木结构房屋、村镇石结构房屋、村镇砖结构房屋、村镇(土木石砖)混合结构房屋。

生土房屋在我国西北地区农村较多,西南、华北等贫困地区农村也有采用。生土房屋抗震能力最低,6度地震就可造成相当数量的破坏,7度地震时有一定数量的严重破坏和倒塌,8度地震时则多数破坏达到不可修复程度,9度地震时则基本全部倒塌。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最大。

木构架承重房屋在我国各地均有采用,围护墙为土坯墙、夯土墙或砖墙。穿斗木构架房屋在我国西南地区较多。这类房屋的主要震害是墙倒架歪,也有部分房屋完全倒塌,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较生土墙承重房屋轻。

石结构房屋由石墙承重,按墙体所采用的石材可分为料石和毛石房屋,有木屋盖和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也有采用石板楼(屋)盖。石结构房屋在我国东南沿海以及山区较多采用,地域分布也较广。1~3层居多,也有4~5层的。毛石墙体用粉质粘土泥浆砌筑,粘性差,墙体松散。当地群众说,这种墙体承重房屋的抗震能力还不如土坯墙房屋。

砖墙木屋盖房屋震害主要特点是墙体出现斜裂缝或X裂缝,屋檐处、外墙上角部位开裂,纵墙外闪塌落等。地震现场调查表明,采取一定抗震措施的砖墙木屋盖房屋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村镇砖混结构房屋主要是学校、影剧院、医院、乡镇政府机关、民居等建筑,临街面的商业用房也有部分为砖混或底层框架房屋。这类房屋在抗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砂浆强度普遍较低,施工质量差,门、窗间墙的宽度达不到抗震规范要求等。震害调查表明,凡按照抗震规范设计与施工的砖混房屋,其抗震能力均可以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三、村镇房屋建筑和结构设计要求

1村镇民居建筑抗震设计要求:房屋体型应尽量简单、规整,平面不宜局部突出或凹进,立面不宜高度不等。

2村镇民居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1)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在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在同一轴线上,窗间墙的宽度宜均匀。

(2)抗震墙洞口宽度限制。

(3)烟道、风道和垃圾道不应削弱承重墙体。

(4)楼梯间不宜设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且不宜设置悬挑楼梯。

(5)不应采用无锚固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

(6)同一房屋不应采用木柱与砖柱、木柱与石柱混合的承重结构;也不应在同一高度

采用砖墙、石墙、土坯墙、夯土墙等不同材料墙体混合的承重结构。

3场地抗震要求:尽可能避开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以及非岩质的陡坡,丘陵地区及河、湖岸边,砂土液化和软弱土场地。

4地基与基础抗震要求:避免房屋产生不均匀沉降。砖基础应采用实心砖水泥砂浆砌筑;毛石基础应采用水泥砂浆砌筑。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

[2]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年

[3]国家标准,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年

农村房屋抗震设计范文

一、基本情况

__镇是以傣族、拉祜族、佤族为主体,多种少数民族共居的边境民族山区镇,位于孟连县城西南部与芒信镇、公信乡、娜允镇和邻国缅甸山水相连,辖区国境线长73.88公里,共有4个村委会与缅甸接壤,占地面积530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41929亩,全镇共有8个村委会,105个自然村,116个村民小组,一个国营农场,共有7582户30262人,全镇地处低伟度南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3.2℃—23.4℃之间,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最低海拔500米,最高海拔2603米,山区面积为422平方公里,占全镇总面积的79.62%,20__年来,农民的均纯收入2148元,人均有粮437公斤。

二、创新领导方式,形成强大合力

为开展好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镇党委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成立了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镇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城建所、农牧站、扶贫办、统计站及各村民委员会等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党政综合办,同时配备了1名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具体工作。由于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组成人员全力抓,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三、做好培训,提高普查工作能力

为了确保按质、按量、按时完成我镇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我镇及时组织工作队员、各村委会领导及企业负责人进行为期半天的培训,并邀请县建设局相关技术人员参加,在培训会上,县建设局技术人员强调了这次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的重要性,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耐心地对工作队员讲解填写表格的要求,判断房屋结构标准,如何区别哪些是抗震性能低于6度的房屋等相关知识。培训还采用了问答式,工作队员不懂就问,技术人员有问必答,气氛十分活跃,共培训75人,通过培训提高了工作队员的普查能力。

四、积极开展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全镇共分12个工作组深入村寨、农户进行宣传、普查,向群众讲解这次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的目的、内容等相关知识,一家一户进行查看、询问、登记。全镇共普查农户5960户,23505人,房屋17466间,建设面积525580.72平方米,抗震性能低于6度的房屋2982户,234598平方米;需要加固改造的房屋2095户,178503平方米;需要拆除重建的房屋887户,56095平方米。特别危险急需加固改造的房屋64户,4971平方米;特别危险急需拆除重建的房屋77户,4370平方米。通过这次普查,掌握了我镇农村民居基础数据,认识到与我镇农村房屋抗震性能较差的现状。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部分群众对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认识不到位,总认为地震不容易发生的侥幸心理。

二是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普查工作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