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的困境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政策性建议

家庭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对于历史上没有本民族文字、学校教育发展程度低的苗族来说更是如此。即使是在现代教育较为发达的今天,家庭教育在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在传承苗族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

(一)文化传承主体减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滇中地区苗族社会与外界接触越来越多,更多的人走出去外出务工或工作。这就带来两个相应的影响:其一,直接导致文化传承的主体减少。以富民县芭蕉箐为例,尽管村子里大部分人依然在家务农,但相应的已经有一部分人外出前往昆明等地务工或留在东村乡工作。其二,外出人员返回村寨时,其所带回的外来文化对苗族社会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冲击往往比外地人来到本地的影响更大,他们所传播和倡导的现代文明将对传统文化造成直接的、强烈的冲击。以苗族青年恋爱的“赶边赶场”为例,传播主体的缺失直接导致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难以为继。

(二)青年家庭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减少

林耀华先生在《民族学通论》中将家庭结构和规模分为“核心家庭、扩大家庭、联合家庭、不完全家庭和单身家庭”。滇中地区苗族社会以核心家庭为主,子女长大成婚以后,不久就会从原有的家庭中独立出来。滇中地区的苗族社会家庭组织结构较为复杂,普遍实行以父亲为中心的小家庭制。家庭成员以两代和三代同住者居多,但多数儿子结婚之后即与父母分居而另立家庭。青年家庭逐渐增多,家庭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笔者在田野期间的食宿点龙某家,其夫妻二人均不满二十五岁。年轻化的家庭相应的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的较少,对很多民俗风情也不甚了解,这就导致在传承给下一代孩子的过程中面临众多问题。笔者在田野期间问到龙某是否知道“忌过小年”的问题时,得到的回答是“我老爸老妈可能知道,我就不太清楚了”。

(三)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得家庭教育传承功能弱化

家庭教育通常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存在,在潜移默化中让下一代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方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滇中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相对较好,苗族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接受程度日益提高。在实地访谈中初中生张某告知笔者其除了在家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之外,学校也会相应的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更多有关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这说明滇中地区苗族社会文化传统传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地位提高,家庭教育地位呈下降趋势。

二、加强家庭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对策

(一)增强全民族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转型,对于少数民族而言亦是如此。甚至可以说少数民族在面临社会转型的过程面临的困境更多、更棘手。在这样的背景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保护意识,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识就显得十分必要。各地政府或文化精英可以通过整理古书典籍、举办民族文化节、确定传统文化传承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系列活动来激发民众民族热情、提升民族文化自觉。最大限度的引导民族积极自觉的参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对于滇中地区苗族社会而言,保护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正确对待和认识基督教。既要看到基督教在该区域的广泛传播给当地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需要警觉其对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消蚀作用。

(二)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的民间艺人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是人民群众,苗族社会亦是如此。其中拥有特殊技艺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师(巫师、长老、药等)是其传统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承人,是其民族的文化精英。传承苗族社会的传统文化应当重视和保护这些民间文化大师,保护他们特殊的文化创新能力。贵州省台江县苗族老人王安江受这一政策影响,四十年如一日走遍黔东南苗寨,收集12部近30万行苗族古歌抄本。为了能将这些苗族古歌传承下来,他曾背着15公斤重的两大包书稿,到凯里、贵阳各单位、各部门“求助”,最终在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书稿得以出版问世。这一举措对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三)加强苗族文化后备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在讨论保护民族文化问题时一直在强调重视文本、重视静态保护,以人为本的观念匮乏。在当今社会我们的观念需要转变,需要重视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主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文明不断传入苗族地区,其传统文化逐在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时显得有心无力,历经千年历史苗族传统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边缘境地。随着越来越多的苗族民间文化老人去世,滇中地区苗族社会拿起锄头能种地,放下锄头能表演的人越来越少。面对苗族文化传承主体的缺少,加强苗族社会内部文化主体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为苗族社会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在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在当代社会却面临着许多困境。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许多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民族传统文化的困境范文

1环境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

哲学以文化为其生长土壤,不谈及文化就无法深入的畅谈哲学。人文文化由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不同因素构成,所以人文文化具有特定的民族性,并不是本民族的文化在其他民族同样可以得到认可。哲学可以说是文化的精髓,而文化是哲学存在的根基,因此并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民族的或者说是超越民族的一般的、普遍的哲学。文化所具有的特殊的民族性必然决定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哲学同样具有民族性。西方哲学根植于西方文化,是西方民族自己特有的哲学,不能称为其他民族所普遍适用的哲学。文化展现着民族的魅力与气质,若民族丢失了其特有的文化,就像是人丢失了魂魄。任何外来文化与哲学的中国化都是基于中华民族的思想与观念,取外来文化和哲学的精华为己而用,这并不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取代和遗忘。

我们现在所说的环境哲学大多指的是根植于西方文化的西方环境哲学,由于这样的环境哲学从属于西方文化,并不是普遍适用于其他各民族的具有一般性的环境哲学。因此要解决我国的生态问题,仅靠翻译和引进未加以本土化研究的西方环境哲学是力所不及的。西方的环境哲学进入中国,要经过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主选择和在各方面、多角度的批判,从而找寻西方环境哲学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契合点,这样才能使西方的环境哲学彻底并真实的融入中华民族的土壤。否则,对西方环境哲学的照搬照抄,一方面难以为本民族所认可接受,另一方面也无法解决我国所实际面临的生态问题。因此环境哲学中国化显得尤为必要。

2环境哲学中国化的迫切性

工业革命发韧于西方,而接踵而来的对环境的巨大破坏也首先显现在西方,因而西方学者把环境以及生态问题当作社会的主要问题,首创提出“环境哲学”的概念并努力构建了环境哲学的体系框架。西方学者不懈努力的研究成果无论对于当代人还是后代人的生存都具有不可泯灭的意义。然而这样的环境哲学以西方文化为依托,无法跳出西方的思维的方式,具有先天的、无法解决的理论困境。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把人视为宇宙的主体和最高存在,把自然视为属人的自然,这无疑是对自然的否定。而非人类中心论的提出虽然可与人类中心论相对抗,但二者不是用自然取代了人,便是用人取代自然。非人类中心论将自然的地位提升到一个至高的位置,不承认人的实践性甚至是主体性。这两种“中心论”的提出,本来就是天人统一关系的最大否定。因此,对于人同宇宙自然的关系问题,西方的逻辑与哲学思维束手无策。

传统伦理学将权利与义务建立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简单的用权利与义务来解说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更难以说服众人。人类社会伦理关系中的双方共处于同样的主体地位。若用这样的伦理关系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得出人作为主体对自然只有义务没有权利,自然作为客体只有权利没有义务的错误结论。因此,主客极端对立的思维方式和形而上学的哲学框架对于天人关系无法给出恰当准确的回答,更无法解决当前面临的实际环境问题,这是西方环境哲学的先天不足,也是西方环境哲学的理论困境。面对这样的理论困境和我国环境所遭受的巨大破坏,急需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因此环境哲学中国化变得十分迫切。

3环境哲学中国化的可能性

民族传统文化的困境范文篇3

大庆市有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3个少数民族乡,7个蒙古族聚居乡(镇),45个民族村,常住少数民族人口13.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的少数民族贫困村11个,少数民族贫困人口3041户,7638人。下面结合大庆市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谈几点我省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问题的建议:

一是扶持民族地区优势产业。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民族地区大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特色。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对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应有清醒认识,宜工则工、宜牧则牧、宜游则游,重点论证建设一批能够带动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为财政创收的优势产业项目。相关部门在资金安排、金融贷款规模上应给予大力支持。

二是扶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由于重视不够,教W、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会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人越来越少,对本民族的历史、民俗、技艺知道的人越来越少,在民族文化传承上已经出现了断层,在贫困村和贫困户中体现尤为明显。应认真打好特色文化牌,在传承文化中实现脱贫致富发展:开设民族技艺特色传承班,为贫困户提供新的脱贫就业技能渠道;打造各色民族文化产品,融入民族元素,在文化传播中不断受益增收;申请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旅游娱乐餐饮业发展,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创业机会;加大对民族学校的支持,增加民族语言教师的编制;增加文化传承专项经费,将教育扶贫、技能培训与民族文化传承结合起来;鼓励开展民族传统赛事、特殊纪念活动并与旅游、商贸、文艺演出等结合起来,推动具有潜力的文化资源进入市场,走出一条既可传承民族文化又能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更能让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实现提出的“生活欣欣向荣,后代健康成长,文化代代相传”的要求。

三是支持民族地区民生保障事业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民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贯彻好中央、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差别化扶持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村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社会事业、民生建设项目上多支持民族地区。加快推进民族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少数民族县、乡、村改善幼儿园、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少数民族乡镇养老院办院条件和服务水平;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支持少数民族乡村富余劳动力创业就业。

四是支持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没有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脱贫的基础就不稳固。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多数相对落后,存在着村屯内外绿化少、室内院内不够整洁美化、垃圾污水无法处理等问题。应多借用鲜活的事例进行启发式教育,改掉不良生活习惯,积极引导贫困户克服等靠要心理,引领他们自己动手美化家园。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有关部门应向民族地区贫困村合理倾斜,给予一定林木、苗木支持,逐步形成人改造环境、环境改变人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共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