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技术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教学革新

前言

为了提升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学习成果,中职的教师应该改变原有对电子技术相关知识的传输方式,提升学生在课堂的学生成果。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整体的知识基础较差,学生存在对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不能很好的进行理解和记忆,整体学习的动力较差等问题,影响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学习效果。针对现有教学中存在问题,教师应该从电子技术的发展情况入手,分析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创新和探索一条适应学生学习的电子技术的讲解道路。

1中职学校在开展电子技术讲解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的选择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中职学校在开展电子技术的讲解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首要的问题就是教材的选择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中职学校的学生整体的知识基础较差,对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存在学习的难度,一些中职学校在开展电子技术教材的选择上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科学的选择教材。教材存在内容的安排不合理的问题,教材知识的讲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对基础的知识的讲解安排较少,这样就使学生不能奠定坚实的学习基础。由于教材的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对知识的学习情绪不高,制约自身对电子技术众多知识的学习成果。

1.2课程开展的模式落后当下的发展水平:中职学校在开展电子技术知识的讲解中,实际的课堂模式仍然存在众多的硬性的教育身影,教师在课堂的教育中习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知识的传输工作。教师仍然喜欢在黑板上列出知识的体系,让学生开展课堂笔记的记录工作,学生在整体的课堂教育中只知道哪些知识属于重点知识的范畴,并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学习。教师在开展电子技术知识的讲解中,重视自身对知识的传输数量,没有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质量,学生没有对知识进行高效的掌握。

1.3学习成果的检验方式单一:中职学校在开展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检验时,实际的检验方式存在单一的问题,主要的检验标准是学生的试卷成绩。这样模式的成果检验工作会使学生疲于应付最终的考试,主要的学习重点放在期末考试上,只是开展知识机械化的记忆,并没有对知识进行科学的理解。这样的检验模式会使学生缺失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电子技术的专业素养存在失衡的问题,影响学生对电子技术知识最终的学习程度。

2中职学校在开展电子技术知识的讲解中应该重视的内容

2.1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是整体教学工作实现高质量开展的保障,教学思想指导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方向,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程度。就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情况讲,中职学校在电子技术知识的讲解中应该以就业为教学的思想,知识的讲解应该以学生日后工作的方向为重点,不能盲目的开展具体知识的讲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展中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输数量,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质量,重视课堂建设对学生的影响。

2.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定直接制约学生对电子技术知识的学习成果,所以中职学校应该创新教学的内容,不能开展落后知识的讲解。中职学校的学制一般是三年,整体的课时较少,不能很好的开展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活动[1]。所以,中职学校应该以学生日后的就业方向为主要的教学方向,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高效的掌握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在学生高效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应该开展专业性更强知识的讲解,提升学生专业的素养。

3中职学校革新电子技术知识讲解的途径

3.1科学选择使用的教材:中职学校在开展电子技术知识的讲解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首要的工作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教材的选择,只有科学的选择教材才会高效的开展课程的讲解。中职学校应该先选择基础性较强的教材开展初期的教学,让学生对电子技术有着科学的认知,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在学生打下良好的电子技术知识基础上,再使用专业性更高的教材开展知识的讲解,提升学生电子技术的专业素养。通过这样教材模式的选择,会使学生得到高水平的教材指引,提升学生对电子技术众多知识的掌握程度。

3.2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和评价的方式:中职教师在开展电子技术知识的讲解中,存在重视自身对知识的传输数量,没有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质量的问题。所以,中职学校应该创新教师的课堂模式,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低知识的掌握程度[2]。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电子技术知识的同时,可以在具体的实践中提升技能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知识学习。同时,针对原有单一学习成果的检验方式,中职学校应该创新评价的方式,提升学生知识的学习成果。具体讲,中职学校应该将操作考试纳入学生的考评中,真正做到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检验模式[3]。通过这种新模式的创立,提升中职学校对学生全方面检验的科学性,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都得到提升。

结论: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在开展电子技术的讲解时,存在教材的选择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课程开展的模式落后当下的发展水平以及学习成果的检验方式单一的问题。所以,中职学校应该科学选择使用的教材,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和评价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得到高效的电子技术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薇.浅谈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电子世界,2014,06:164.

[2]赖春香.Multisim仿真软件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技术与市场,2016,05:188-189.

电工基础技术知识范文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半导体激光器和光纤技术的重要突破,推动了以光纤传感、光纤传输、光盘信息存储与显示、光计算以及光信息处理等技术的蓬勃发展,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了光学和电子学及其他相应学科(数学、物理、材料等)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边缘的研究领域。光电子学一经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光电子学及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光电子技术包括光的产生、传输、调制、放大、频率转换和检测以及光信息存储和处理等。因此,可以这么说,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科是微电子学和光学,光电子学则是由电子学和光学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光电子技术是光频段的电子技术,是电子技术与光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光电子技术是光电信息产业的支柱与基础,涉及光电子学、光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等前沿学科理论,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学科,其技术广泛应用于光电探测、光通信、光存储、光显示、光处理等高新技术光电信息产业。同时,随着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其中的信息获取手段对光电子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加快了这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从而诞生了很多边缘学科,比如生物光子学、光医学等。综上所述,可见光电子技术在现代信息产业技术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光电子技术这门课程不仅是光学工程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也应该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来开设。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光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光度学基本知识、光辐射传播、光束调制与解调、光辐射探测技术等。其中,光度学基本知识是最基础的内容,包括:电磁波波谱、辐射度学、光度学、热辐射基本定律、激光原理、典型激光器等。光辐射传播包括:光辐射的电磁理论、光波在大气中的传播规律与特性、光波在电光晶体中的传播规律与特性、光波在声光晶体中的传播规律与特性、光波在磁光晶体中的传播规律与特性、光波在光纤波导中的传播规律与特性、光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光波在非线性介质中的传播等。光度学基本知识和光辐射传播这两个基础内容可以说是光电子技术课程基础中的基础,而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点比较抽象,为了便于该专业学生对光电知识的接受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有必要多花时间重点讲解这部分的知识点,同时在制作PPT教案时尽可能使用图片或动画描述一些原理性的知识。

比如:在讲解激光是如何产生的时候,可制作动画描述自发辐射、受激吸收、受激辐射的原理;在讲解激光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时,可制作多色图片对激光在各种光学谐振腔中的受激放大过程进行描述;在介绍各种典型的激光器时,最好收集到它们的实物照片进行讲解;在讲解光波在各种光学晶体中的传播特性与规律时,最好能制作三维立体的图片描述光学晶体的各向异性的特性,相应的公式表达尽量简洁化,然后结合动画描述光波在其中传播时所发生的变化。光束的调制、扫描和解调技术的理论教学内容包括:光束调制的基本原理、电光调制技术、声光调制技术、磁光调制技术、直接调制技术、光束机械扫描技术、光束电光扫描技术、光束声光扫描技术、空间光调制器等。这些知识点的理论基础都是光辐射在光学晶体中的传播规律和特性”。其中光束调制的基本原理移植了微电子学中微波调制中的很多概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易于理解,但是光束调制和扫描的实现技术中,除了需要使用各种光学晶体以外,还需要使用半波片、全波片、起偏器、检偏器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完成光束的调制和扫描。这些光学器件对于没有光学工程基础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应该通过动画或图片等手段形象地描绘线偏振光、椭圆偏振光、圆偏振光等基本光学概念,并借用相关的光学参考资料对这些光学器件的功能和原理进行简单介绍。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深刻理解光束的调制、扫描、解调等技术。光辐射探测技术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光电探测的物理效应、光电探测器的性能参数、光电探测器的噪声、光电导探测器—光敏电阻、PN结光伏探测器的工作模式、硅光探测器、光电二极管、光热探测器、直接光电探测系统、光频外差探测的基本原理等。由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半导体器件理论基础知识,而光电子器件本身也属于半导体器件,因此学生只要掌握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原理,就很容易理解各种光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应用领域。该部分所介绍的各种光电半导体器件很可能会在学生将来从事信息产业技术的相关工作中用到,也可能会在将来某些学生跨到光电信息或光学工程相关专业进一步深造时从事相关科研课题研究时用到,比如:PN结光伏探测器、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等,都会经常用到。因此,建议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除了结合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介绍相关光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外,最好能够给学生展示光电子器件的实物,以便给学生一些感官认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光电子技术课程的系统方面的知识点包括:光电成像系统、光电显示系统等。

其中,光电成像系统的基本器件是电荷耦合摄像器件(CCD),CMOS摄像器件和电荷注入器件(CID)。目前,CCD摄像器件的应用最为成熟和广泛,主要包括线阵CCD和面阵CCD等,其原理基础仍然是光电半导体器件和两相或三相电极电路的结合。因此,教学中应结合脉冲数字电路知识重点讲解CCD的原理和特点。光电成像系统的内容包括:系统基本结构、基本参数、红外成像系统、红外成像中的信号处理及综合特性等。其中红外成像系统涉及很多应用光学方面的知识,这对没有应用光学基础知识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且属于光学工程专业学生的研究方向之一,因此,这部分内容简单介绍即可。而红外成像中的信号处理都涉及电子电路方面的知识,属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范畴,这部分内容可以重点讲解。光电显示系统包括阴极射线管原理、液晶显示原理、等离子体显示原理、电致发光显示原理及多色激光显示原理等,其中前三类显示技术的应用已很广泛和成熟,可以重点讲解,而后两类显示技术比较前沿,可以简单介绍,以便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了解当今光电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光电子技术课程应用方面的内容包括:光纤通信、激光雷达、激光制导、红外遥感、红外跟踪制导、光纤传感技术等。这些应用技术可以分别举一个相应的实际应用系统进行介绍,让学生体会到光电子技术的重要性和广泛性,激发他们对这门技术的兴趣。#p#分页标题#e#

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而言,毕竟培养的学生不属于光学工程或光电子技术领域的人才,而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有很多属于本专业的实验课程及课程设计,笔者认为光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应根据该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将来他们最可能需要的工程能力而设置。在该课程中,各种光电子器件和原理、功能及应用最易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理解,而且也是电子信息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因此,笔者建议开设一些光电子器件的相关实验课。由于光电子技术课程的总学时设置为48学时,所以建议理论教学为40学时,8学时为实验教学(共4个实验)。

电工基础技术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情境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147-03

电子技术基础课是电工电子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涉及的基本电子元器件、基本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子元器件的焊接工艺和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等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和保证,在专业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抽象的讲课,传授学科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由于效率低下受到质疑。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做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做,在做中学。这种教学方式是教育界倡导较多的,但是其有效性同样遇到了挑战。

一、目前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用行动体系课程代替学科体系课程,实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是目前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现代职业教学理论认为,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强调隐性知识的自我构件,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以学生的做为主的课程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任务本位课程,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学生就业岗位的工作中选择课程内容;二是在任务本位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考点,以项目单位组织内容并以完成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项目课程。就任务本位课程来看,强调学生从工作任务中归纳知识,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自我“适度、够用”的知识构建。具体到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需要完成的常用任务有直流稳压电源、功率放大电路、信号发生器、声光控开关、电子门铃,等等。表面上看,每一个工作任务的确包含丰富的电子技术知识,在这些电子器件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从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指引下,自我构建包括理论知识的隐性知识体系。但目前情况是,大部分中职学生,对电子技术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充分;相反,由于相当多学生在初中没有打好数学和物理基础,导致他们对电子技术基础课中电路的组成、分析和计算存在畏惧心理,他们几乎不会主动尝试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为制作电路而制作电路,他们做的就是不断地将教师提供的电子元器件插到电路板的元件孔中,焊接完成。教学过程更多训练的是学生识别、检测、焊接电子元器件的技能,丰富的电子技术知识距离学生很远。

根据加涅智慧技能的学习理论,在各种水平的学习中都包含着不同的智慧技能,每一级智慧技能的学习要以低一级智慧技能的获得为前提,最复杂的智慧技能则是把许多简单的技能组合起来而形成的;辨别技能作为最基本的智慧技能,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不同复杂程度依次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慧技能。当然,识别、检测、焊接电子元器件的技能也是技能,但这个技能绝不是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现代动态的教育观认为,目标外显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绝不是一种等同于一般职业培训的纯功利性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依然高举着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旗。因此,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应该实现被教育学生的包括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双重构建立。

“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课程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这个理论很容易理解,但操作起来却不容易。因为我们目前使用的工作任务往往并不以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工作过程的组合,这使我们的教学陷入怪圈:如果强调知识的关联性,工作任务就没办法连续;反之,强调工作任务的连续性,又不能兼顾知识的关联性。以教学项目“直流稳压电源”为例,这个工作任务可以分解为几个小任务:把220V交流电降低为合适的交流电;把合适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把直流电中的交流成分滤掉;稳定输出的直流电压等。从任务的构成来看,一个个小任务都是紧密关联的,具备很好的连续性;而工作任务里包含的相关理论知识却是:变压器的变压原理、二极管的整流原理、三极管的放大原理、电容器的滤波原理、稳压管的稳压原理等。这些通过工作过程整合到一起内隐在任务中的过程性知识就是离散的。目前通过工作岗位整合的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除了直流稳压电源工作任务外,还包括功率放大电路、信号发生器、声光控开关、电子门铃等工作任务,各工作任务之间一样没有联系,一样是离散的。这些离散的理论知识,如果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那么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也只能是离散的,很难形成系统性;同时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讲授理论知识,将会打断学生制作器件的连续性,学生也不会聚精会神地听,所以,教学效果很难做到“好”。

二、有效教学情境设计改进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

现代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对理解和学习而言非常重要。事实上,正是情境赋予了学习的意义,学习应该是情境的。目前中职学生大多是从初中考入的,入学年龄普遍16~17岁,在自己“动手”实践,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更多的帮助。教师作为学生行动的总设计师,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职业岗位需要及认知特点,找出合理的教学资源,构建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能做到将学生的行动和内隐的理论知识相互关联、前后呼应。比如将电子技术基础的理论知识与208HAF型收音机电路(图1所示)相结合。208HAF型收音机电路具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一个小小的收音机内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电子元器件,还有信号接收、电压放大、功率放大、信号转换及输出等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中大部分理论知识相关联。可以以“208HAF型收音机电路”作为整个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的联系体,既让学生完成一个个小电子电路的制作,又能使小电路中隐藏的丰富理论知识相互联系,便于教师教学。

课程开发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二是课程内容排序的标准。以208HAF型收音机电路为主线的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仍以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内容应包括二极管、三极管等常用电子元器件,基本电子电路,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的手工焊接技术等。课程内容排序遵循由表及里、先易后难的标准。整个教学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采用小组工作的形式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收音机安装、检测及调试,学习包括收音机内部所有元器件的检测方法、电路焊接方法、电路检测方法、整机电路调试方法、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等;另一条是用案例教学法,以理论教学为目标,凭借收音机内部元器件、电路为案例,完成本课程涉及的基本电子元器件、基本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中的反馈及其作用、集成运放及其应用等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和训练,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电子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用项目教学法教会学生为自己的收音机设计、制作出直流稳压电源,实现整体的飞跃。具体操作如表1所示。

以208HAF型收音机为主线的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实现了集理论教学、小组工作、实验操作、实习技能之大成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情境设计,使教学与实际职业情境、生活情境紧密联系,是具有实践意义的、与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相适应的学习情境设计。208HAF型收音机电路内包含着丰富的电子电路知识,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EB/OL].(2010-01-03)[2012-12-11].http:///jyky/

ShowArticle.asp?ArticleID=2961

[2]黄艳芳.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张建虹,王屹.第五届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成果汇编[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0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刘占山,维吉尼亚・贝蒂,赵为根,等.需求导向的职业教育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