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一、实验室建设

从狭义上讲,实验室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所谓硬件,泛指服务于实验及实验实施过程中的一切人或物。它涉及实验室管理者、实验实施者―教师和学生、实验室及其内部的各种配套设施、设备、仪器、陈设、装修、装饰、色彩应用、文化氛围营造、环境舒适度等多种综合性元素。所谓软件,则指实验室有关管理部门、实验室直接管理者及实验教学实施者的管理及应用素质,它主要包括:管理理念、管理措施、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管理责任心和各种执行管理过程中的规章制度以及实验技能、技巧等综合要素。从广义上讲,实验室建设的内涵较为宽泛,但从紧紧围绕实验室功能、实验教学目标、学校发展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来看,实验室建设应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物化建设

这里所说的物化建设,是指实验室内一切独立地拥有一定空间的实验设施、设备、仪器、消耗品等诸多个体的集合。在实验室的各种建设中,物化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重中之重,这是实验教学目标指向所赋予的建设使命和高效益实验教学的基础。因为建设实验室的宗旨,就是要为最大化地改善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和提升学生实际操作等各种能力,顺利、高效地达成实验教学目的服务的。物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即要紧跟课程改革与教材更新的步伐,不能滞后,不该滞后,也不允许滞后!否则势必影响实验教学工作和实验教学质量及效益的提高。

2.素质建设

素质建设,主要是指有关直接或间接管理者的素质(更侧重于前者)。“造就优秀产品的前提是造就优秀的、高素质的管理者!”在一次有关管理专题讲座中,姜汝祥博士如是说。在物化建设跟上的前提下,实验室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实验室的直接管理者的素质建设。若管理者的素质没能跟上,再好的物化建设,也可能仅成为学校的一道摆设或陪衬,使服务于实验教学的功能大打折扣,这有悖抑或失去实验室建设的初衷。实验室的直接管理者,除应不断加强自身知识、业务技能的进修和提升,参加日常实验教学研究、实验研究外,学校有关领导有责任和义务制定必要的促进其业务技能提升的措施,诸如定期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参加有关机构组织的管理及实验技能、技巧的培训等。“管理出效益”,只有管理者的素质得以提升并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才能造就优秀的“产品”―一流的实验室,才能真正地使“管理出效益”在实验教学上彰显成效,才能为谋求最大化的实验教学效益提供坚强后盾和技术支撑。

3.环境建设

在实验室建设中,还应注重环境建设的最终呈现必须有利于使师生教与学的心理、情绪等能尽快地接受并与之融合,以实现高效率的教学和学习。因为环境对人的工作、学习、身心的巨大影响乃至制约是毋庸置疑的!实验室的环境建设,应注重从人与环境科学的关系、教与学同环境的关系、室内文化建设与学生学习心理、年龄特征的关系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因为环境建设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讲,折射出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学校对环境与教学效益关系的解析层面。

4.提升管理者地位

实验室管理者是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有关管理部门除要认真考核其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各项管理任务的业绩外,还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对实验室管理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可以这样讲,实验室是学校的“名片”,是学校对外宣传和展示形象的窗口之一。所以建设好实验室不仅能为实验教学提供优越的实验条件,获得丰厚的实验教学收益,也能对外展示和提升学校形象。一所学校的声誉和形象绝不是仅靠简单的升学率来提高和树立,必须通过对办学指标全面的综合考量来权衡。因此,学校有关领导有责任和义务来提升实验室管理者的地位。管理者的提升涉及各个层面,除要求其具备优秀的管理素质、高度的责任心、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外,非常重要且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涉及各种待遇和职称评聘时,能按有关政策和原则予以落实解决。客观地讲,课程改革对实验室直接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与日俱增,但对涉及其切身利益的职称问题,关注的程度确实不够,这难免对充分调动和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负面效应。所以,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此方面的重视程度。

二、实验室管理

科学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不仅是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提高综合利用实验服务系统的有力保证,也是广大师生主动自觉地规范实验行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与建设节约型实验室的有力保证。它对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实验教学的成效,都将起到积极乃至立竿见影的作用。同时,由于实验教学是实验性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实现高效率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所以,做好实验室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要做好实验室管理工作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容易,它涉及多方、多层面的工作。在实验室管理中,可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1.传统与创新管理相结合

在实验室管理中,一方面应按实验室管理规则和制度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严格做好“八表一册”和维护好一切服务于实验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的日常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实施创新性的管理。在实验室管理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创立了针对师生实验教学和实验操作状况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并通过对师生实验教学档案和班级《实验日志》《实验器材损坏登记》《实验器材借还登记》《学生分组实验坐标》等一系列实验教与学的管理规则来保证监管机制的有效执行。实践证明,这种管理增强了对师生实验开展状况以及实验器材使用状况的监管力度,对规范师生的实验行为,促进和提高实验器材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实验教与学的课堂效益及实验室建设效益都起到了积极有力的监督与促进作用。

2.创立行之有效的制度管理体系

为帮助建设和管理好实验室,几年来,经我们起草并实施的实验室管理条例就有20余个,如《学生实验细则》《实验仪器赔偿办法》《非实验用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及使用制度》《教学实验仪器保养维护维修制度》《教学仪器验收制度》《器材借还及赔偿制度》《实验器材管理制度》《实验研究制度》《实验准备制度》等。这些条例对实验室建设、管理和促进实验教学质量、效益的提高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并得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县验收检查团”负责人的赞赏。事实证明,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仅有效遏制了各种实验设施、设备及仪器的无谓损坏,确保了各类实验全部顺利开出,为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及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也大大加强了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力度,规范了师生的实验教学与实验行为,并使实验室管理工作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这些制度使得实验教师、授课教师和参与分组实验的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不再笼统和含糊,从而避免了因职责不明可能出现的管理真空,有力地促进了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效益的同步推进。

3.建立教师实验管理档案

成都市棕北中学是四川省第一个初中“实验示范学校”,为巩固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在实验室管理中我们特别注重经实践验证是行之有效的过程管理。我们为每位从事物理教学的教师建立了《教师个人实验教学档案》,并通过各班科代表处的《实验日志》来记录、反馈和评价其教学过程中实施实验教学的状况。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实验示范校”的实验教学特色,更重要的是起到了敦促每位教师自觉运用实验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作用,也是我校实施稳健的“高效低负”教学策略的又一重要体现,并为非实验性学科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注入新的教学理念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4.设立学生分组实验坐标

对来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或参与课外活动的每名学生,则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坐标》和《实验室课外开放学生分布坐标》将其位置长期固定于实验室内确定的“坐标点”上。每当“坐标点”上的任何设施、设备、器材等损坏或丢失时,只要通过检索当时实验班级的《学生分组实验坐标》或课外活动班级《实验室课外开放学生分布坐标》,即可找到确定的学生对象,从而使查找原因和处理问题变得非常快捷和简单。这一措施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任何学生都不敢有意损坏或随意将器材带离实验室,也避免了对学生损坏实验设施、设备及实验器材的误判。这样不仅保证了实验设施、设备及器材的完好率和延长了使用寿命,也大大地节省了实验经费支出,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获得实验教学效益增长的同时,也获得了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三、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与实验教学效益的关系

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

深化“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办学理念,重塑实验教室建设的目的

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实验室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独立的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如今“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办学理念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实验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实验室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战略发展,甚至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对实验室的建设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实验室仅仅是完成教学实验的。在这种观点的驱使下,实验室里做试验只是为所教的具体课程而设计的基础性试验,实验的作用也就被弱化仅为使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以这样的指导思想进行实验室的建设必然会导致实验室的建设目标短化,以这样的实验室建设目标培养出的学生也是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实验室不应只是单纯的实验教学基地,更应该是培养学生实践和研究精神的基地。这就要求实验室的建设与社会需求相接轨,除了完成教学实验以外,更多的是进行科研方面的综合性试验和设计性实验,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实验室建设的目的不应定位在把实验教学当作理论教学的辅助,而应当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践和研究的能力。

结合院校自身实际,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完善实验室基础建设

实验室的建设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实验设备的配备以及设备维修三个方面的内容。当前的高职院校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条件差、资金投入少是较为普遍的问题。一些实验室的人均使用面积偏少,学生在较为拥挤的环境下进行试验,试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实验设备方面,很多高职院校的实验室依然采用以前遗留下来的实验设备,甚至没有更新,而且数量相当有限,实验材料的供给同样短缺。这样,教学效果同样不理想;实验设备的维修周期长,影响院校正常的实验教学工作。导致这样局面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上边谈到的实验室建设目标不明确以外,资金的短缺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因此,要改善实验教学的效果,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资金的投入来完善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

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实现,资金除了学校自有的以外,还可以通过与企业挂钩的方式来筹措,而实验设备的配备方面除了需要资金的支持以外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细节。考虑到要在实验室中营造接近现实的工作环境,实验室的功能配套到仪器设备的选型都要注重从高职培养目标“上手快”的要求出发,在保证满足实验基本要求的基础之上,注重整个试验流程的完整性。以机电专业某实验室为例,先进的数控技术也是建立在传统的车、钳、铣、刨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实验设备的投入中还应注意正确处理实验设备的先进性与基础性的辩证关系,加强先进实验设备投入的同时,要保证基础性试验的需要。

在仪器设备维修方面,建立起院校仪器设备的维修中心。要建立和健全院校的仪器设备维修中心,厂房的建设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是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配备。在不断培训和提高实验技术人员与实验教师的维修技术水平,努力做到随坏随修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专职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尽可能做到中修不出校、大修及时联系厂家以保证设备的完好率,确保院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3转变观念,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中,一直着重解决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建设,而忽略了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养。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但实验室的教学不仅需要完善的设备配备,还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重硬件、轻软件必然导致实验室教师队伍素质与快速发展的实验室建设不相适应。重硬件、轻软件的根源在于对实验室建设的目的不明确。不可以把实验室建设的目的仅仅定位在理论教学的辅助上。要逐步调整实验教师的待遇,提高实验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事实上,实验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作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组成部分,实验室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重视实验室教师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并对他们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范文);其次,鼓励理论教师抛掉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和水平的提高的不良观念走进实验室,这需要学校建立一系列相应的制度(范文)来保证。熟悉实验室操作,理论教师的课堂会变得生动现实,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同学科建设相脱节的现状也会得到改善,同时也提高了实验室人员的知识结构;再者,在培养实验室原有的实验教师的同时,还要从生产一线业务尖子中招聘兼职教师,让他们将从自身现场工作中搜集、总结的好的技术、方法和技巧传授给实验室的教师和学生。

4规范教学管理,切实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首先,在学生教育方面,依据院校自身的专业设置来规划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向学生介绍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最新的教育成果,通过顺应时势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在完成验证性、演示性的基础实验之后,更多地进行分析性、研究性、设计性的综合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改革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范文)。实验室的教学是为学科和科研服务的,有好的管理体制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必须建立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之下,自上而下的进行改革,实现校、系二级管理体制,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选拔有较高学术造诣、教学经验丰富的人员来担任,全面统筹实验室各方面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

再者,不断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更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挖掘他们的潜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总结

实验教学在高职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实验教学的改进与改革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和总结,通过重塑实验室建设的目的,理清高职学生教育的目标;重视实验室基础建设,为学生营造完善的学习环境;转变过去不良的观念倾向,加强对实验教师队伍的培养,实现实验室硬件与软件的同步发展;理顺实验室的教学管理制度(范文),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开创有高效特色的高职院校实验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蒋永利.浅谈高职学院的办学理念[J].中国冶金教育,005,().

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机务院校任职教育开放性实验室

当前,大多数军队院校完成了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转型,已经确立了“需求为牵引,能力为中心”的教学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因此各院校对实验室的投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实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机务院校在培养空军地勤军官和士官的任职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培养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已成为各机务院校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是大势所趋

1.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实验课依附于专业理论课,以验证实验为主,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复习巩固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实验模式单调,教员讲、学员听,教员演示、学员模仿,不能调动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验的操作步骤叙述十分详细,学员无需自己动脑筋,只要按照说明把实验做下来即可;教学方法单一,不管学员水平的差异,同模式同批量培养,特色不突出,不能激发学员兴趣。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教员害怕学员实验时损坏仪器或发生事故,所以照方抓药灌输式的实验教学长期存在。这些都使实验内容的更新、实验技术的发展受到限制。

2.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是必然趋势。

实验室面向学员开放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当今,我军的任职教育正在深入改革,教学将从单向传授知识的活动转变为学习和交流活动;将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将从规范的统一性转变为选择的多样性;将从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因此,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方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为了造就大批高素质具有创新性的军事人才,军校实验室开放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目前开放性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不是进行简单的空间、时间的开放,它的实施涉及课程体系标准的改革,教员教学思想的转变,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和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建设,等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很多地方高校和部分军校对实验室的开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尝试,为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激发学员的创新思维和最大限度利用实验室资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并已初见成效。但它与传统的实验教学相比还属于新鲜事物,目前还面临一些困难,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实验课程体系本身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改革;二是实验室管理体制不能满足开放共享的需要;三是实验教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四是学员参与开放实验室的积极性不足;五是有利于实验室开放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或尚不完善;六是相对增加的实验室工作量和实验仪器及实验用房之间出现了矛盾;七是开放实验教学与正常教学秩序之间亦发生了矛盾。此外,还有实验经费不足;大型、精密、贵重的仪器设备是否对学员开放等问题。因此,造成了开放性实验室尽管期望很高,但是由于现实问题存在造成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因此,必须着力解决上述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实验室开放的目的,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

三、积极探索新型开放性实验室

由于实验室的承训目的、性质和种类不同,其开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实验室开放模式必须因地制宜,要从队伍建设、管理制度、经费落实、学科建设和奖惩机制等方面根据各单位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进行积极探索,采取相应的措施。

1.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适应实验室开放的实验教员队伍。

实验室开放对实验教员队伍结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要求有丰富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同时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队伍结构方面,实验室必须具有各方面、各层次的人才,能够不断研究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及时应对学员在开放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建立“时间多模”开放性实验室。

所谓的开放实验室应具备多种时间开放模式,改变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可采取预约开放、定时开放和全天开放,根据各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将三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发挥各实验室的功能优势。

(1)预约开放。很多地方高校现在都采取这种形式,即首先由实验室提前列出可开放的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学员根据公布的情况和自己的时间安排向实验室提出要做的实验内容,所需的仪器设备及材料等由实验室安排。

(2)定时开放。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开放,在规定的开放时间,学员可进入实验室,在实验教员的指导下,利用实验室提供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

(3)全天开放。整合实验室资源,设置全天开放的实验室,学员登记后随时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充分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

3.建立“项目多模”开放性实验室。

从实验室开放的内容上,可分为必修实验项目开放、选修实验项目开放和自选实验项目开放。学员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分阶段选择,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最终培养创新能力。

(1)必修实验项目开放。这类实验项目主要针对低年级学员,注重对学员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应在实验教员的指导下进行,为以后做好后续的创新实验奠定基础。

(2)选修实验项目开放,这类实验项目主要针对通过必修实验项目的学员。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科技创新活动等,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

(3)自选实验项目开放,这类实验项目以学员申报项目为主,也可结合教员课题的需要,学员参与实验研究课题,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

4.建立跨专业、跨学科的开放性实验室。

既对本专业师生开放,又对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的师生开放。这不仅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建设发展,发挥实验室的规模效应,而且有利于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促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实验的实施。

5.建立健全实验室开放的规章制度。

实验室开放应根据学校制定的实验室开放实施办法,制定各实验室开放的实施细则和安全措施,建立开放实验室审批、学员自选课题论证及实验室开放质量管理办法等制度,并由学校实验室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以确保实验室开放的顺利进行。

6.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

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实验教学的开放实验项目,补贴学员参加开放实验所需材料的消耗,指导教员及实验教员的津贴;适时地对陈旧落后的设备进行更新,适量添置一些开放所需的仪器设备,完善实验室功能。开放基金实行专项管理,定期检查开支情况,学期末各实验室将本学期开展开放实验的情况写成书面总结,报主管部门。同时培养实验室自我“造血”的能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走产、学、研结合可持续发展之路,实验室必须根据自己的能力相应地承担学校的课题研究,使实验室的开放步入良性循环。

7.运用现代化的实验管理手段。

建立实验室开放的网络管理系统,适时提供开放实验室的使用情况查询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情况。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融入实验室开放的管理中,全面完善开放实验室的功能,可丰富实验教学内容,也可使教员从琐碎单纯的实验管理中解脱出来,从事具有建设性的工作,认真完成实验教学改革工作。

8.建立相应的鼓励与奖励机制。

学年末通过设备使用利率、开放实践和取得的成果评价,奖励突出的实验室;鼓励支持开放实验产生的创造性成果;鼓励学员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验室开放活动,学校将开放实验纳入学员实践教学环节,学员参加开放实验的成绩经考核后,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

四、结语

任职教育注重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开放性实验室则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开放性实验室将逐渐成为各机务院校实验室建设的一种重要模式。因此,在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观念,适应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设置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法,建立多元实验考核和激励方法,才能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海峰.军校综合性实验室建设的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2):117-119.

[2]肖宏滨,倪锋等.实验室开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9):147-148.

[3]陈大鹏,吴丽芬.实验室开放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6):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