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与交流篇1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和电子产品已经逐步走进每个家庭,对于一些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已不再陌生,同样网络技术更是进入到教育领域,因特网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生和教师充分便捷的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条件,尤其是通过网络的介入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架起了教师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它让家校合作更加快捷、方便、及时。作为一名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只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就能开辟出家校合作的新途径。
一、网络互动,为家校双方全面了解学生提供保障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家及在校的表现,可利用的网络资源就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生活中学生的性格、能力等都有不同,而所生存的家庭环境也都有明显差异,利用网络与广大家长进行交流,就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比如学校建立了校讯通网络,我每天可以通过发短信的方式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情况,提示家长教育的重点等,这让家长能更及时地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及家长的重视程度。这种发信息的方式,家长很易接受,有的家长还能及时回复短信,与教师交流自己教育中的困惑,有的家长也会反映孩子在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而我则精心总结、整理,及时答复他们的需求,也对我今后的教育过程能做出相应的调整,可见在信息的交流过程中,不仅拉近了家长和教师的距离,而且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表现,更好地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为今后家校双方更密切的合作提供了保障。
二、网络互动,有效提高家校沟通的效率
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等是传统家校合作的主要模式。虽然能够让家长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但需要家长、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内参与,任何一方尤其是家长如果出现特殊情况,家校共同促进孩子学习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加之占用时间较多,教师为了能够节约时间,一般只会选择典型学生为交流的重点,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家长,而不同家长的需求也很难满足。网络技术的运用就解决了在传统形式下家长与教师在特定的时间里不能同时出现的矛盾,还能多样化地展现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使得家校沟通更方便、及时,效率更高。
一条校讯通信息、一条QQ留言、博客等都是教师和家长联系沟通的便捷方式,既节省了时间又交流了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三、网络互动,极大地保护了家长的自尊心
家校合作与交流篇2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一步应是“引进来”。“引进来”就是“拿来”,就是要立足自我,为我所用。我院最早的对外交流是从聘外籍教师开始的,以期利用国外的优秀教学资源,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经验,提高学院的外语教学能力。学院目前有英、法、德、俄、西、韩、日、阿拉伯等8个语种,每年30名外籍教师的规模。外籍教师基本能够实现来自各语种的母语国,保证了各语种语言和文化的原生态,促进了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如果借机能够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技术或职业教育经验,当会进一步扩大外籍教师的引进张力。目前,留学生人数长期保持在每年100多人的规模。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实施“走出去”战略更是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落脚点。截至目前,学院已与13个国家的28所院校缔结合作项目或达成合作意向,其中课程和学分相互承认、交换生互派、师资交流与培训等为合作重点。“走出去”战略,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拓展了办学渠道,提升了教学自信心。当然,目前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核心应该是在海外建孔子学院,而孔子学院短短几年时间在全球迅速突破了500家,也印证了这一点。眼下,孔子学院几乎清一色为普通本科院校所建,高职院校几乎很难觅踪影。从师资、学术影响力等方面考量,本科院校创办孔子学院确实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但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就无所作为。经过多方面协调,2011年9月,我院与玻利维亚圣西蒙大学合作共建了该国唯一一所孔子学院,同时也是全国公办高职院校的首家孔子学院。我院海外孔子学院的设立,一方面促进了两国两校间语言文化的学习交流,同时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也显现出巨大的潜力和深刻的影响力。
积极投身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职院校难得的发展机遇。当今中国经济奇迹成为了世界各国争相探讨的话题,而高职院校作为中国经济奇迹的衍生物、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如本科院校一样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勇敢地“走出去”,把当代中国的主流思想文化和经济腾飞模式对外输导,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高职院校相对普通本科院校更具独特优势。
家校合作与交流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指导;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84
以往在孩子教育这方面,家长往往认为教育是教师的职责,将孩子交给了教师进行教育,自己完全不插手。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实际上,孩子的教育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协助才能完成,但当前众多现实问题则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存在很多沟通和合作的盲区,以至于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下面笔者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谈几点解决策略。
一、存在问题
(一)家长与教师沟通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不愿意接听教师的电话,甚至不愿教师来家访。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害怕教师对自己进行抱怨和说教,责备自己没有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管理和监督等,害怕在老师面前丢失面子。另外,还有许多家长因为工作忙拒绝参加学校的活动。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没有充足的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从而对孩子的教育指导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教师教育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阶段,部分教师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过程中产生了认识上的差异,以至于造成了合作不顺利的问题。如有些教师认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是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的职责,与任课老师没有太大关系,对于家长的想法,从来不去进行主动交流,以至于他们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这是因为教育教学经验较为缺乏所导致的问题。
(三)家庭与学校合作过程中方法、途径方面的问题
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最有效也最常用的一种合作交流方式是开家长会,而家长会的开展模式主要是校长或者年级领导发表言论,然后各班主任在班级里对家长进行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总结陈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以后应改善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着重将学生的各科成绩情况向家长进行汇报,这一部分主要是各科教师的试卷分析,很少就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家长进行交流。这种家长会上,家长的发言权相对有限,很少有机会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少与学校、班主任特别是任课教师之间的真正对话。
二、解决策略
(一)促使家庭与学校合作,建立平等的关系
为了能够真正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学校就必须改变观念,采取有效的措施。这就要求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双向流动的交流。教师不能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好坏为标准来直接评价家长,甚至是抱怨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引导,而应该客观地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告知家长,与家长平等地交流沟通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近况,并与他们一起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引导、教育孩子,同时虚心向家长请教学习,不定期进行家访,以更好地与家长合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
(二)家长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家长是学生最直接的责任监护人,应和学校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职责,参与到学生的教育指导中来,以有效弥补学校单一性的教育教学的不完善。具体做法:家长要与学校建立相互信任、共同合作的协助关系,并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中提出意见的权利,随时根据孩子的学习教育问题向老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主动、定期向学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科任教师进行教育合作的配合与交流,更好地促进孩子各方面的进步和提高。另外,家长还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与协助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主动到学校与教师进行沟通,积极参加家长会和亲子活动,以增进对教师、自己孩子的了解,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三)与时俱进,创新学校与家庭合作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生在校的学习与成长离不开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与配合,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多种不同的衔接配合方式,如为了学生发展成长的需要,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进行召集,把自己、学生以及家长之间连成一个团体共同参加互动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家长主动讨论和交换教育教学的意见,也可以向家长征求促进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并接受家长对一些学生有关问题的咨询。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语
初中阶段,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与合作尤为重要,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与交流篇4
【关键词】普通高校;高等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指国内外不同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以及文化交流,形式包括师生互换、联合办学、暑期项目、学者访问等。目前,中国高等学府都在致力于建设国际化的战略目标,因为高校开展国际化是促进高校进步发展的必经之路。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帮助高校向先进国家的高等学校学习,吸引国外先进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师资力量,从而缩小与国外知名高校的差距,增强自己的教学实力。同时,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为中国高校打开国际的大门,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高等院校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一些重点高等学府在已有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发展,而一些普通的高校在发展国际化方面相对比较落后。普通高校需要做出创新性的举措来改善国际合作与交流,融入中国高等院校国际化的大家庭。
本文发现普通高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推进普通高校的国际化进程,使其更好地提升办学质量、缩小与知名高校的距离。
一、中国普通高校在国际合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保障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日益繁荣,我国高等院校的资源设置也有所提升,但是比起国外先进高校,我国普通高校的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充足的交流经费、较高的排名、先进的设备等。但是国内普通高校的学科团队、科研设备、科研经费、人力资源、无形资源均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可以邀请国外高等院校的合作,无法吸引国际一流的科研人才和师资力量。学校的资源和设施跟不上国际化的水平,这是制约我国普通高校与国外知名大学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首要问题。
(二)外籍教师或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教师比例较少
我国高校主要面对的是中国学生,留学生比例和外籍教师比例与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大学相比是很低的。国内高等教育学府的师资力量大多数由中国教师组成,并且这些教师极少数是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所以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很难实现开设纯外语的专业课程,只有部分学科会开设外语专业课程,这无法满足国外学生的需求。即使部分老师开设了外语专业课程,也很少用纯外语教学,学校开设的国际化课程模式是运用纯外语课本和课件,而教师上课时用中文授课。
此外,由于高校教师的外语水平无法达到国际交流的要求,这是直接影响到项目是否可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若教师不能清楚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专业认识,对方的国外高校可能会产生误解或歧义从而使得项目终止。
英语目前是全世界的通用语言,这是中西方国家各个领域必不可少的交流渠道,教育领域尤其应该重视外语。然而,语言的障碍限制了我国高校与国外优秀人才的合作交流,因此这也是阻碍我国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问题。
(三)学生缺乏国际化思想理念
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主要对象是师生,但是中国学生的国际化思想还有所欠缺。虽然很多高校都在鼓励学生参加交换生项目,但是每年真正交换的学生数量比例是比较低的。交换学生这个项目一是需要学生本身有较好的英语基础来满足独立在国外上课和生活的条件;二是学生要有国际化视野和理念。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没有去向先进的国外大学进修学习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平时也不注重外语培训。等到后期学生建立起国际化的理念时,又因为语言不能达到要求而无法去心仪的国外高校进修学习,所以学生缺乏国际化思想理念是我国高校难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问题。
(四)各学院缺乏具体的实施行动
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首先是校际之间的沟通,然后具体的实施单位是底下的各个学院。若仅仅是校际之间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而底下的学院不愿意或者没有推进具体合作的话,双方学校的国际合作交流是无效且浪费时间,所以院系对国际办学的认知对整个学校的国际化推动是非常重要的。
(五)管理人员缺乏国际教育或合作背景
高校的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国际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水平。目前,高校的管理人员缺乏国际教育背景或国际合作背景,对国外文化不了解,很难和国外高校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高质量的对话。因此,大学应该促进管理人员间的国际流动,让他们学习和进修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理念。
(六)资金投入不足
高校需要得到较多的资金支持才能获得更多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然而很多国内普通高校的资金本身就不是很充足,拨到国际合作与交流这一块的资金会更少,导致这些高校无法拨出与国外高校对等的经费来开展合作研究或交流项目使得高校损失与国际一流大学协作及学习的契机。
(七)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
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高校与中介服务机构共同合作及配合。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直接导致国际合作与交流受到阻碍。目前,我国欠缺正规完善的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中介服务机构。现有的中介服务机构不能满足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所需的专业法律服务、与国外高校的交流服务,影响了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效率。
二、总结与启示
普通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比重点高校发展得晚,所以普通高等学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还不够完善及成熟,其中人员、经费、第三方机构、资源、理念等都存在一些问题。普通高校需要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跟上国际化的步伐与国际高校接轨,提升自己的师资力量、生源、科研成果、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詹淼.河南高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2]叶敏.高校国际合作办学的现状与启示[J].咸宁学院学报,2007,(4).
家校合作与交流篇5
关键词:地方普通高校;出国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03-02
一、引言
出国留学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促进国际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大连交通大学始终贯彻“按需派遣、保证质量、学用一致”的留学工作方针,派出人数逐年递增,成果显著。近年来,留学人员归国人数逐年增多,他们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学校整体科研水平,促进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加强了学校教师和干部队伍的能力,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学术团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动了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声誉。我校在遵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原则指导下,认真做好留学派出工作,在努力提高公派留学效益的同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留学归国人员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二、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派遣师生出国深造,出国人数逐年递增
公派出国访学是我校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升我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落实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举措。每年我校都派遣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出国访问学者3~5人、国家留学基金~辽宁省地方合作项目全额资助出国访问学者3~5人。同时,参照国家公派出国访问学者的选拔与管理,我校选派10人左右青年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出国访学。通过我校爱恩国际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派遣近500名本科生赴澳大利亚、英国、马来西亚、新西兰、美国等国家留学深造。仅2014年,爱恩国际学院共有145名管理学类会计专业本科生出国留学,其中144人赴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深造,1人赴美国留学。通过校际交流项目,我校学生出国人数大增。以2014年为例,我校通过校际交流项目,共派出留学学生12名,其中,2名研究生获得日本室兰工业大学奖学金。2名本科生参加《中美人才培养》121双学位项目赴美国塞勒姆州立大学和北德克萨斯大学学习。1名本科生参加我校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3+1+1项目。3名本科生获得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奖学金,攻读硕士学位。4名本科生获得日本立命馆大学奖学金,攻读硕士学位。2014年11月,我校软件学院派遣20名学生到立命馆大学信息理工学部进行了15天的短期研修。经统计,自2011年4月我校与日本立命馆大学签署了校际交流协议以来,我校选拔派出学生共计83人,去立命馆大学信息理工学院短期研修。2014年9月,我校软件学院选拔了5名学生去岩手县立大学公费留学1年。我校与岩手县立大学的合作交流已有11年时间,先后共有52名学生被派遣到该校进行留学,其中20多名同学考取了日本其他大学或该校的研究生。
三、留学人员的特点分析
1.我校公派出国访学人员特点:出访国别比较集中,绝大多数前往美国访学;机械、材料、交通等重点支持学科专业占据比例较大。我校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最重要的工作,注重加强内涵建设,形成了学科建设的长效机制。借助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的良好态势,从学校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整体性和规划性,结合我校重点支持学科、专业领域实际,每年度有层次、有针对性地、重点推荐优秀教师赴国外一流院校访学。我校通过支持重点学科教师出国访学深造,培育本土(本校)人才快速成长,使教师开阔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我校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并鼓励出国访学教师能够吸收更多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争取承担重大项目,申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部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辽宁省攀登学者,为学校发展做好人才培育储备工作。
2.中外合作办学留学人员特点:学生留学人数与奖学金数额持续增加。2014年,学院共有155名学生出国留学,其中本科生145人,专科生10人。本科生出国留学率32.73%。48名同学获得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留学奖学金,奖学金总额人民币46万元。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比例达31.4%,获奖学生数量较去年提高110%。奖学金总额、获奖规模都达到历史之最。在出国留学本科生人数增加的同时,攻读研究生的人数也逐年增长,2014年共有35名项目学生被国外一流大学录取为研究生,体现出爱恩国际学院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3.校际学生交流项目留学人员特点:①留学学生以工科为主,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含博士)项目,专业涉及机械、计算机、电气信息工程等学科。留学国家主要为美国、日本、德国。②《中美人才培养》121双学位项目和YES学生交流项目为我校学生赴美留学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2013年我校加入该项目以来,5名学生成功赴美留学。③本科和研究生项目录取严格,有语言和GPA成绩要求和资金的要求。校际学生交流项目要求学生必须符合国外大学的录取条件,外语成绩和专业课成绩平均分要达到申请学校的要求,才能获得录取通知书。而且赴国外留学,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④奖学金项目不断增加,奖学金名额也逐年递增。具有特色的三个海外奖学金项目院校为:日本室兰工业大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日本室兰工业大学奖学金项目已经运行了近二十年,为我校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研究生和博士生。2013年新增的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奖学金项目为我校学生开辟了到欧洲留学的新渠道。2014年我校三名本科毕业生获得奖学金赴该校留学。日本立命馆大学已连续多年接收我校软件学院本科生赴该校攻读硕士学位。
4.软件学院留学人员特点:①软件学院出国留学学生,基本都是软件类学科。②借助学院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发展的良好态势,从学院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整体性和规划性,结合学院专业领域实际,每年度有层次、有针对性地、重点推荐优秀学生赴国外一流院校留学。③软件学院是2001年由国家外专局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个“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通过外专局渠道,软件学院已经与10多所国外大学建立了良好的联系,为学院学生出国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针对当前留学工作面临的形势,未来留学工作的规划与重点举措
1.加快开放步伐,拓宽对外交流渠道,推进校际间合作交流。拓宽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与交流的途径,是我校今后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的强强合作、强项合作,通过学术交流、学者交流、学术资料和教材交流、信息往来、国际交流研讨会、交流学生等形式加强与国(境)外的合作和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举办重大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学校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增加境外学生交流计划,使学生派出项目涵盖各个学院,并逐渐提高派遣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
2.加大国外高端人才引进工作力度,作好公派出国留学工作。结合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际,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派出国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申报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及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和辽宁省公派出国留学地方合作项目,继续作好学校派出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访学和进修工作,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水平和能力的师资队伍。要结合辽宁省实施的“国外名师聘请计划”,要结合学校特色学科和“国际班”教学工作的需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承担专业课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国外专家学者聘任工作。要结合辽宁省实施的“海外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围绕我校重点特色学科及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需要,积极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加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海外教育背景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和派出体系,完善以学科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基础的学校公派模式。
3.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推进我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协作和课程体系国际化。支持“爱恩国际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办好已有中外合作项目与特色拓展项目,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和完善“国际班”形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模式,鼓励各学院、各学科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建设。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内涵建设,按照“外语+专业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促进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探素与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引进、融和、本土化相结合,构建适应国际职业准则的国际化专业课程体系,结合中外双方课程资源实际,共同开发国际化课程资源,促进国际网络课堂建设与发展,实现中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促进课程内容国际化。鼓励国际班和有条件的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实习或相应的创新实践活动。鼓励我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参加国际认证,提高学科专业点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
4.走教育国际化道路,加速学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①巩固已建立良好基础的派出学生交流项目,逐步拓展交流学生合作院校,将交流学生的规模扩大和形式多样作为今后发展重点。建立和完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交流学生的遴选机制,完善交流学生学籍管理和学分互换机制。②推进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开展,以校际、院系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为基础,加强研究生国(境)外派出工作,探索与国(境)外知名院校导师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模式。③推进学生跨文化交流学习,探索跨文化教育生活体验。开辟大学生国际冬、夏令营,文化体验交流项目等,不断提高我校有海外学习经历学生的比例。
家校合作与交流篇6
关键词:培养;中小学生;国际视野;责任
2012年是我国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的第二年,也是有效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最关键的一年。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对外交流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外联合办学、引进国外课程、中外教授互访、交换生项目、科研项目合作等已经全面实施。但是,对于中小学来讲,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未来国家发展的需求。本文就中小学确立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作初步探索。
一、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是时展的需求
当今社会,国家间的贸易交流和民间交往已经成为常态,社会需要更多懂得国际交流规则的公民,中小学是培养未来公民的机构,开展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是中小学发展必然趋势,中小学要承担起培养国际公民的责任。
1.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符合时代要求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对教育未来十年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我们过去的基础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和知识为中心,课堂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未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特长。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开始实施第八次课程改革,其目的就是通过课程改革以改进我们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优秀人才。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很多,知识与技能已经不是教育追求的唯一目标,我们需要更多关注的还有学生情感世界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如今世界各国间贸易文化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已成为校长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进行国际交流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文明,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学校教育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而了解不同国家学校的评价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我的完善和成长,实现中国教育的时展。
2.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是学校面向世界的有效途径
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势,如何促进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相一致,切实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品质人才是所有学校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与国外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必然使我国学生提高国际交往素质、交往能力和自信心,学会交往礼节,拓展国际视野。中小学要把对外交流作为学校发展的一大特色,创造条件让教师和学生走出国门,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社会背景,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教育的成果,促进师生发展进步,提高师生的民族自信心,丰富师生的教育背景。
3.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是家庭期许的强大助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期望孩子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部分家长甚至选择把孩子送到国外中小学校学习,从小接受西方教育,成为国际化人才。作为校长,肩负着一所学校的发展和家长的期待,了解世界不同国家的教育特点和优势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国际视野,而且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学会从国际视角去思考人生、解决问题,去规划自己的未来和发展,把握自己成长的机遇和优势,实现自己人生的最优化发展。
二、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自信心是一个国家传承发展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公民参与国际事务的基本素质。一个民族的自信心必然要通过国际交流才能获得,每所学校都应该积极为学生搭建一个成长的国际交流平台,只有交流才能让师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水平,只有交流才能让师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差异,只有交流才能让师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优势与学校特色,只有交流才能让师生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国际视野。河南省郑州市第102中学开展对外交流已经近十年了,我们的办学思想就是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通过国际交流活动,师生不仅可以提升民族自信心,而且会更加深爱自己的祖国和发展成果。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国家,为世界人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的中学生必然要在未来十年以后承担起国家发展的责任,而今天学校教育能够为学生的未来留下什么,恰恰是他们将来参与世界贸易和个人发展的重要财富。
三、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可以促进师生的多元发展
当今的世界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中小学教育的竞争,相互交流与学习是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独善其身。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1911—1980)1967年在他的《媒介即信息》一书中就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预示了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国际间的频繁交流将使地球变小,他用“地球村”这一概念恰当地定义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提醒各国政府和社会,未来发展必然要想到地球已经成为一个很小的地域,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已经不可忽视。
中小学校进行国际交流不仅能够丰富师生的人生阅历,也能够促进师生的多元发展。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常态,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不能回避国际机遇,中小学进行国际交流不仅及时而且迫切。随着国际贸易不断增加,中小学教育必须树立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展师生的多元发展。学校开展国际交流有三种尝试:一是学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培训:每年暑假安排英语教师到国外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二是接受国外教师来学校访问交流:每年接受国外教师来学校交流,丰富学校教育资源,创造中外师生交流的平台。三是建立学校互访交流机制:每年选拔部分优秀教师到国外进行交流,丰富教师的教育背景。
总之,通过加强中小学间的国际交流,不仅能够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同时也可以强化学生的未来发展的国际意识,增加中小学生参与国际交往的机会,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开思路,增强能力。学生的对外交流可以促进相互的友谊和了解,教师的对外交流可以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学校的对外交流可以构建师生国际发展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Z].2010.
[2]李?茂编译.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