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学科知识篇1

高中美术往往是每周一节课,学生所学的知识很难及时得到复习和巩固,不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而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与情景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创生意义而形成的,这就需要从“一课一练”或者“一课一赏”转向“主题性、研究性”的单元美术学习、项目式学习和有深度的实践性学习模式。通过时间整合,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完成某一个模块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也比较集中,学习效率更高。除了国家课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美术教学课程,如地方或学校校本课程、社团课程等。这些课程的时间是零散的,缺乏统一部署和系统安排,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学科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发展的递进、循环体系,既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又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果将这些时间整合起来,根据学生情况开发出不同层级、不同方向的高中美术学科课程,每个层级的课程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计划和评价机制,并统筹美术相关课程时间进行教学,则更有利于高中美术教学。

二、对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课程教材内容的整合分为模块内教材内容的整合和不同模块教材内容的整合。在模块内,整合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1.美术教材之间的整合

我国高中美术教材有许多共同点,因为其都是按照《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撰写的。对于不同教材中的重合点,笔者给予了关注。如,人教版设计第五课《美的阅读——书籍设计》,列举了甲骨、钟鼎、石鼓、竹简等文字的各种载体;湘教版书法第一课《砚边漫步》,展现了书法的审美价值及其发展简史。《砚边漫步》中图片繁多,从真实动物到甲骨文、从拓印到现代艺术设计都有所触及,着重展示了中国汉字的变化过程和各个时期汉字的个性、风貌、意趣。我们可以此为契合点,将湘教版书法教材中汉字的变迁作为起点,将中国古代装帧艺术的发展历史渗透书籍设计一课,引导学生理解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承载者,是知识传播的媒体。此外,还可以整合浙美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活字印刷》与苏少版美术七年级上册《当一回蔡伦》两课,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纸的改造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传播和发展上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和学习兴趣。这样有层次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对重要的问题形成深度的思考。再如,人美版高中美术第七课《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产品设计》用了四课时的内容介绍了产品设计的诞生、构成要素、设计步骤和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表现,从更高的层面介绍了产品设计。初中七、八年级美术课程中都有“设计应用”模块内容的设置,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中有对产品设计概念的简单介绍。学生在初中学习产品设计打下了一定基础,再通过高中美术产品设计的系统学习,对产品设计会形成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此课导入和授课过程中,加入初中学习的痕迹(海报、标志、会场、纸盒动物、瓦楞纸动物、泥塑、折纸等),既增强了美术单项内容学习的延续性和回忆作品制作的趣味性,又使学生对设计概念有了由浅到深的理解,并付诸设计运用,达到了学科素养最基本的要求。高中教材共有九个模块,以湘教版的九册教材为例,其中有很多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的知识点分散在各本教材之中,我们可以将其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美术教材章节之间的整合

教材整合是对现有教材的有效利用。如,湘教版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心灵的慰藉》与第三单元第九课《各异的风土人情》、第十三课《异域的憧憬》是相关联的。受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影响,信仰与神话故事成为特定时期内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方的美术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也因此有了各自的特色和风貌。《心灵的慰藉》主要是以信仰在美术中的体现为主线,介绍各时期各国的艺术作品;《各异的风土人情》主要关注的是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异域的憧憬》阐述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可以整合这三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有一个从感知到鉴赏的转变过程,从图像识别各种材料体现的人物神态和动态,再将这种体验进行审美感知、思考和探究。这是一个指导性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体会到这些作品存在的历史渊源和信仰的巨大力量。

3.教材正文与隐含资料之间的整合

在现在编写的教科书中,除了正文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辅助性的帮助学生理解的材料。如湘教版有“活动建议一”“思考与交流”和一些名作的介绍等;人美版有“思考与讨论”“人物故事”“学习活动”等板块。这几个板块中实际上包含着很多课外美术资料,在正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适当选取以辅助教学。

三、对不同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鼓励想象、创造和勇于实践,用美术及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美术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美术学科素养的提升,是学生素质整体提升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将各学科知识与技能放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是最合适的教学导入方式。以人教版高中工艺第四讲《玉石文化》为例,此课着重于对玉的文化理解,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语文、历史、地理、化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此课可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从有关玉的故事或成语入手,对其出处进行点拨、引申。在探究玉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课程资源,引发学生共鸣,探究其特定的传统文化寓意,然后拓展到美术学科的核心教学上——“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君子佩玉是因为中国古代“君子比玉于德”,儒家将美玉、君子和道德融为一体,玉石就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玉石的各种形态暗喻玉的品质,宛若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君子如玉,温润而泽。美玉与君子彼此相互印证,在儒家为尊的时代,玉石的地位不容置疑。第二个课时以玉石的种类、色泽、工艺、造型图案等的鉴赏为重点。从我国和田玉的形成解释羊脂玉形成的来龙去脉,利用地理、化学等学科知识扩充内容,使玉石的知识更加饱满。这可以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玉石的特性,辨别硬玉、软玉的不同,认识古代圆玉的种类、用途及寓意,了解治玉工艺,探究宜昌本土玉石文化等。因此,学生在此课中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更加连贯。这些基础、具有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一样,决定房屋的高度和宽度,决定着学生素养的培养深度和层次。不同学科的整合不仅需要广博的学识和精心的备课,更需要教师对课程改革由衷的理解和赞同。值得注意的是,跨学科的课程资源整合不可本末倒置,脱离高中美术教学的主题。要寻找相关学科可与美术学科进行跨学科渗透的最佳契合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高中美术教师不但要熟知本学科知识,而且要有广泛的知识面,能把握与高中美术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点及其结构,从而把可以契合的点、面有机整合,运用到高中美术课堂中。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篇2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尤其高中开设美术欣赏必修科目以后,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更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同一欣赏课,不同的老师由于教学观念、审美观念、知识修养、学生状况的差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一般来说,高中美术欣赏课的现代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把握学科特征

我们知道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高中学生通过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式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把握学科特征,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如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将学生本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的学科特点、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美术的学科目标也难以实现,并将导致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的丧失。其原因在于美术老师没有将教材知识融会贯通,自我消化深入浅出的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致,将美术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征,对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忽视了《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欣赏的目的,教师口若悬河,学生也兴致

勃勃,殊不知已误入歧途。

二、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美术知识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拐棍”,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篇3

关键词:音乐美学基础理论现代思想教学拓展

一、以基础理论为核心

在任何学科发展中,基础理论和基本认知都是支撑该学科的根本。对于《音乐美学》课程来讲,不仅需要我们具有对音乐本质现象的基本认识,而且需要对其规律性特征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而实现这种理解和把握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当然不同的学科课程,会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音乐美学》是音乐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的课程目标或核心就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艺术哲学、美学、音乐美学的基本知识;对于音乐形式与内容、音乐实践、音乐功能和音乐美的形态与范畴具有基本的认识;了解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流派,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音乐美学》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其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范畴等相关要素。这些看似只是知识构成,然而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其本质特征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认识音乐的本质特征和形成规律,都是从音乐对象的知识层面进入的。这不仅可以让学科有一个最初的、基本的也是完整的呈现,也可以使学生对本学科从理解开始,经过不断深化,最终真正掌握。例如正确把握音乐美学教学的任务与目的,使得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美学基本原理与知识,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中主要代表人物的核心学术观点,以及音乐存在方式、音乐审美中的问题和音乐特殊性问题,音乐美的价值和音乐功能等方面的问题,能够有初步的了解,并能运用这些理论,认识和分析社会音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逐步培养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理论学科的难度和高度,主要是通过基础理论来承担和表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对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能有深入的把握,对教学方式能有深入的研究。

另外,由于该课程的特殊性,在《音乐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中,需要有其他相关的知识储备加以辅助和推动。学习和研究对象是音乐本身,但是认知却已上升到哲学高度。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积累,也要有相应的认识能力作为前提和保障。理论的积累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除了音乐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其他领域的理论素养,如哲学理论、艺术学理论等等。要达到《音乐美学》的学科高度和思想深度,还要求学生具备积极思考、深入分析、果断评判的认知能力,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这与艺术的形象思维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在基础阶段需要认真辨析、融汇的。

在基础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将感性与理性结合,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并将音乐美学的理论特色通过恰当而合理的艺术实践来体现,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举办音乐教学实践和音乐鉴赏讲座,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音乐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结合音乐本体分析,对一些基本的音乐美学问题以及历史上和当代音乐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音乐美学的角度进行思考、解释和分析。尤其是师范大学的音乐系科,一是强调本科层次教育,二是要体现出教师教育特色。所以,锻炼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使之基础理论的学习更具体、更细致,找到基础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用意义,即把对音乐的美学认知贯穿到音乐教学实践当中是至关重要的。普通音乐课教学若能面对音乐现象做深入浅出的讲解,能以艺术思想指导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较为系统的音乐美学知识和理论素养,而且能从总体上提高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进而提升艺术实践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以现代美学思想为补充

在任何学科发展中,新观点、新认识总是具有特殊意义,发挥积极推动作用,也是最引起人们关注的。音乐美学也是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音乐的角度不断变化,认识音乐的本质规律也越来越全面。因此,在《音乐美学》教学中对现代文艺思潮的引入就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如何将它们与基础理论对应起来并加以连接和贯通,使之既有高度,又便于理解,是我们面临的难点之一。

将艺术新思潮、美学新观点与基础理论对应与关联,首先要求我们要对其有清楚的认识。如果说,艺术与美学在古典时期所倡导的是理性,那么,现代美学则张扬非理性。这种非理性意志力和潜意识,强调感性、否定理性。现代生命哲学把传统意义上由既定的神性、上帝、自然、自我和社会等决定的“存在—行动”的标准,赋予了生命和感性本身,生命的概念被提高到了中心地位,并与心理学、伦理学和美学价值联系了起来。如果说,在艺术和美学的现代主义时期,对非理性主体的过分张扬恰恰包含着对理性主体的否定的话,那么,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这种否定更是走向了极端:否定了非理性主体的主体,而只留下了非理性。因此,音乐美学从倡导古典时期的主调音乐的对称、均匀、平衡发展到多调性、无调性音乐的产生与应用以及现代派音乐对于音乐元素的任意发挥等,都是对音乐美学认知的不同阐释和时代重构。

正确的认识,首先在于了解现代社会思潮的产生原因和它对传统音乐美学观念的影响和作用,这需要我们用时代的眼光、历史的视角去考察和评价。努力站在一个宏观的高度,才可以真正认识新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发挥的作用。要让音乐美学现代思想与基础理论得以连接,最重要的是找到现代思想在基础理论中的相应点、相关处,也就是艺术思潮、美学观点在音乐美学中引发的新热点和新话题。我们应该看到,话题和热点的产生可以是各种因素造成的,它可以成为一个学科中,人们讨论的兴趣点、兴奋点。而音乐美学教学的关注点,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教学需要,是否结合当代音乐生活,是否利于学生认知音乐的提高。若是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则看其是否能加固基础、推进本学科的发展。所以需要我们首先做出冷静、客观的判断,然后加以连接与贯穿。

当然,现代新思潮、新观念作为音乐美学学科的扩充,在教学中不可能生硬地切入,而应该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以进行。首先需要找到它们认识的相通之处,可能是内涵所指是一致的,只要我们做进一步阐明,结合音乐现象,就能达到合理连接。这种连接实际上也是对教学的延展、扩充,通过交错呼应、启发延伸来实现连接,如接受主义美学对音乐美学的影响等等。在《音乐美学》的作品欣赏部分,我把接受主义这个最初是文学领域的美学思想放在其中讲解,从而大大扩展和深化了学生对欣赏环节的美学理解,也提升了他们对自身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的理性认知。音乐美学基础理论,是教学乃至于学科的中心点,有这个中心点存在,学科便可以稳固扎实地发展。以美学思想拓展为目标,就是要找准方向、联系中外、贯通古今、层层展开。

三、双重因素对教学的积极拓展

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把本质规律和发展的观点等要素贯穿起来,成为有机整体,显现着音乐美学存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任何学科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它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方法论体系。音乐美学不仅体现艺术学科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也具有自身的、完整的系统。而对其体系的把握,是建立在对这门学科基础认知上的。这种基础认知集中体现在教学这一重要环节。首先要明确课程体系的构成,具体的授课内容也依照课程体系相应地来展开,并通过系统地讲解,让学生从学的角度清楚了解课程体系的脉络。从音乐美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到音乐的感性材料、音乐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存在方式再到音乐创作心理、音乐表演美学原则等等由表及里,由浅至深,循序渐进。其次,音乐美学教学还可以跳出教材,触类旁通,既要把握音乐美的特质,也要明了美学原则;既要注重音乐本身,又要广泛联系社会学科;既要贯穿古今音乐美学的产生与发展,又要联系中外各个美学流派及体系。对比和参照不一定很深入详细,但建立了一种立体的教学体系,会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在音乐美学学科体系建设中,需要将其变为生动有活力的、有伸展空间的一种网络体系,这需要依据音乐美学交叉性的学科特点完成。因为有些学科能产生直接的作用,有些则能发挥一定的影响。前者如哲学、美学、艺术学等,它们经常能具有宏观的指导和启发性。例如,笔者在《音乐美学》教学中的主要思路,就相当大程度上承接了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即紧紧把握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还有一些学科,会给音乐美学一些具体的补充和丰富。例如,与音乐相关的视觉艺术、文学艺术思潮促进音乐审美的现代化转向等等。这样的学科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循序渐进学习的同时,又能拓宽学术视野,让学科体系的建立扎实而稳固。这种拓展应该围绕两个意识来进行:大学科意识和新学术意识。建立大学科意识,将教学思路加以调整和整合,调整和整合不是单方面、直线条的,而是呈现更加积极开放的势态,它除了让《音乐美学》教学更完整地呈现学科性,也能体现出其艺术的理性内涵、文化的精神价值。我们在对学科自身有一定了解的同时,还需借助现代意识和眼光来把握学科的学术定位和学科意义。音乐美学的学术定位和学科意义应该从三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是在音乐领域中本学科的存在意义,即需要找出音乐美学对音乐而言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其次,是在艺术领域中本学科应有的地位,即在艺术的大家庭中,音乐是极为独特和极具魅力的,如何真正有理性深度和历史高度地认识、阐释和呈现,是靠音乐美学来承担、来完成的。最后是在文化领域中本学科发挥的作用,即在目前文化大发展的事业中,音乐呈现着勃勃生机、空前繁盛的景象,无论是专业表演还是大众参与,如何能体现高层次、高品质的音乐水准和审美取向,音乐美学的指导和引领,无疑发挥着积极而强大的作用。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篇4

温家宝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做法非常好。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人要成才,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创造思维。”“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不仅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用这种知识去解决世界上的问题。”“给孩子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样就慢慢使学生懂得自己去钻研,自己去提高学习知识的本领。”“动手太重要了,同学们考试成绩都不错,但有一个缺陷就是动手能力比较差。要敢于动手,不要怕做错,自己想办法去完成,这就是培养创造能力。这比学书本知识更重要。”所以我认为高中的美术教学,要得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和创新。学习美术,就是一个综合课的学习。

那么,高中美术科的综合科的设置就十分必要,随着科学迅猛发展,知识量急剧增加,单一的分科课程形态,不仅不能适应科学的迅猛发展,而且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多数教师习惯的高中美术课程是以单纯的美术欣赏为特点的,这种认识会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影响对新的美术课程的认同。其实,以单纯的美术欣赏为特点的高中美术课程只是一个特定的时期的产物,在高中美术课程发展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将欣赏和操作活动结合起来的。所以,新的高中美术课程设计,应该说是一种对完整性的恢复,里面包含了美术最主要的各学科知识。比如有绘画、篆刻、雕塑、设计、国画、电脑美术等等学科内容。这样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学习新的高中美术课程,对我们也是一种很大的触动,不仅要求自己要掌握其中的知识,还要能传授给学生。要求用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来重新的组织和设计一趟美术课教学。在新的美术教学中,我尝试把新的教学理念注入课堂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针对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效果,谈谈自己对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和体会。

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我在美术课中增设能体现人文教育的教学思想,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出两个以上的模块课程,比如绘画、摄影、设计、工艺、电脑美术、美术鉴赏等模块课程,涉及了几个系列六个模块。提供相应的课程,让学生自己根据喜好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提高自身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导入其它学科的知识,把美术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即保持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又增加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主动学习美术学科中不同领域知识以及体验其它相邻学科的互动,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样的选择和学习,有助于融合学科界限,联系知识的不同领域;完成学校教育的整体目的,而不止是各学科的各别目的;有助于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有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有助于学生在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求知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有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创造性的、促进性的合作性的教学;有助于学校教育中更好地处理当代社会问题的内容。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篇5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性师范性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007-02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普通美术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一代美术教育的兴衰成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全面推进和实施。高师美教育工作者在如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美术师资,提高美术教育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师美术教改进程,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不仅仅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更重要的是首先在理论上要有清晰的认识。理清思路,认清其性质、深刻理解其内涵、以学科理论精神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在探索美术及美术教育群,诠释美术学科教育功能、倡导新的教育理念,反思高师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发展趋势等方面,是高师美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实际,在明晰美术教育内涵、探究师范教育本质;突出师范职业性特点,以全面凸现和实施美术教育性,使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尽快适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方面,从理论层面认识上略谈拙见。

一、明晰美术教育内涵、探究师范教育的本质属性

美术及其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有其自身的沧桑沉沦,从其历史的嬗变中看到其与社会、与人千丝万缕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通过教育这种延续、传播的有效渠道,以其人文学科的价值倾向于人的化感通变,突出其和谐的秉性而谋求和确证人的真、善、美。基于此,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公民素质,提高综合国力,在教育科学中把美术教育放在教育的重要学科地位来研究,进而产生和构建了美术学科教育学,其概念上含盖社会、家庭、学校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是美术学科教育学理论指导下的专业教育,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德国。研究其本质,美术教育是美术与教育不可分离的结合体系,是美术与教育二者的统一,并决定其性质、面貌和发展;其实践过程是传递美术文化与育人相统一的社会活动,是“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递美术文化,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成员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美术与教育二者统一的根本属性,决定了美术教育“是一种以美术为教育媒介,充分开发美术的素质教育功能,追求普通教育意义的人格素质教育效果的教育行为或教育活动,也就是说教育活动的目标不在美术本身,而是为了完善人格全面协调地发展人的整体素质。”

高等师范的美术教育是依托美术学科教育学理论下的美术专业教育,从属于美术专业教育下的“师范职业性”教育,在教育性质上更加具备美术专业性与学科教育性。具有区别于其它教育学科的根本属性,具体体现在师范职业教育和美术学科专业教育的双重特性上。这个根本属性就是高师美术教育的本质,其根本属性标志着高师美术教育是一门具有学科专业独立特性的“教育学”。首先,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发展青少年、儿童艺术教育(素质教育建构下的基础教育)而设立的,是教育体系创新完善的结果。它是研究美育(美术)、美术教育学的教育,是将美术作为发展人的手段为目标的教育。明确了以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并为整个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服务的目标,是其它教育所不能代替的独立学科,其培养目标和任务决定其师范教育特性。其次,高师美术教育是“师范职业性”的专业教育,这种专业特性是由受教育者未来的教育实践所决定的。高师美术教育针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实践,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估等设置上构成了实应性、教育性、美术专业性相统一的专业格局:实应性规定了高师美术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为对象进行研究和教学,否则无从谈怎样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定位;教育性确立了高师美术教育目的是教育的目标,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定性;美术专业性是高师美术教育特有的面向基础教育素质培养需要的美术“双基”(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三,对师范教育本质属性的正确把握,还有待于进一步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其内涵,与时俱进。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美术师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美术教育也要有相应的发展才能满足市场需要。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还没有完全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师范特色的教育学科体系,在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育模式等方面还需进行系统的改进,还处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中,这些问题不仅要基于理论上的认识和提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的不断尝试与改革。

二、师范专业特性决定其教育为目的的价值取向

从美术教育本质上理解,其价值取向有两种:以美术为取向的美术教育和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以美术为取向的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为着眼点,从美术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传达美术知识和技能,促进美术文化的整体发展。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的着眼点在教育,由教育的价值来看待美术教育,把美术作为一种媒介,建构以美术为学科的教育学理念,培养人的道德观、情感观、审美观、智力和创造力等基本素质和能力,以便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发展。高师美术教育从属性上理解,是建构在美术专业教育下的师范职业教育,其师范专业特性的教育模式有别于专业美院美术教育培养模式。要把“美术”与“教育”真正结合起来,从教育理念上把以“技能型”专业美术教育向“教育性”专业美术教育改变,以全面凸现美术学科的教育功能。首先,教育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学目标与教育目标构成课程任务的核心,是学科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让学科教育功能伴随教学整个过程中。在教学实践中,改变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必须通过技能技巧的表面层去揭示深层次、潜在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把美术学科知识中所隐含的信仰、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挖掘出来。美术理论家尹少淳曾说:“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美术教育所蕴涵的价值,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的前提则是全面地认识其所具有的价值”。把美术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学科联系起来,把美术教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对待,在知识结构上要有“跨学科、跨专业”的“通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其次,师范特性要求高师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更加人文性,人文教育其核心是多元文化的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文性质更加突出体现了美术学科的教育功能。第三,高师美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趋向,直接体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以教育为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为更好地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和高素质的人才,高师美术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养外,还必须加强“美术教育”。这里的美术教育不仅包含学科专业素养,还包含教育专业素养,受教育者需要有尽可能全面的知识,需要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而这一切都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性,通过“教育”这个手段来实施。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指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理想、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是形成人的因素的基本途径。”因此,高师“美术教育”可定义为: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达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性,获取一般教育学意义之功效。是“美术”与“教育”的集合体系,其真正含义是以教育为价值取向的逻辑思维去理解的美术教育专业。

三、教育功能在高师美术学科教学中的全面凸现

1.师范属性凸现其教育性

高师美术教育首先要体现其师范性,这是高等师范院校的特殊性决定。在现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特殊功能。在美术学科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其师范属性,以期全面凸现其教育功能:首先,学校的学科教学要求做到将美术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既要体现学科精神又要体现道德和人文素养,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要求教师教学要从教学内容本身的教育性着眼(教材的内容是教学教育性的基本立足点,它是含有丰富教育性因素的载体),充分发掘教材内容的教育性因素,要从美术学科特点出发,结合美术专业学科性质对学生进行美育。这要求教师明白并主动地发挥美术学科的特殊育人功能,做到寓教于智、自然天成、水融。在传授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得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效果,还要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得到教学的“教育”效果。其次,师范教育是完成“教师专业教育”的主渠道,其终极目标是对人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反映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体现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作为社会个体“人”的成长。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更应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教会学生掌握生活的知识、生存的技能,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内涵,学会关爱别人,关爱自己,做个有责任心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合格的基础美术教育的后备人才。这一系列活动都离不开“教育”这个本位手段,都必须通过教育功能在美术学科教学环节中的具体体现才得以实现。

2.教育功能的全面凸现强调教师教学研究性的积极开展

教学的研究性和研究性的教学是教育功能在教学实践中全面凸现的理论依据,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性”教学的“指南”。一方面,高师美术专业的美术教学,要突出高等院校教学的研究性地位,把高师教学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是高校本质属性所决定。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对高师美术大力开展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的教师,而且也需要高等师范教育直接参与基础教育的科学研究,并给基础教育以指导。这一要求需要高等师范教育在重视教学的同时,还应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尤其应重视对基础教育以及当前教育实践出现的新课题的研究,把教育科研引入到师资培养过程中。另一方面,基础教育新课程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和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教育功能的发展性对高师教师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高师美教专业教师就必须具有对各学科知识建立有机联系的能力,教师要善于从知识、情感等方向上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为学生的探索性、研发性、创造性学习提供更大的可能,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得以教育功能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的全面实施。

3.教育功能的全面凸现依赖于教师教学示范性的充分发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注意正确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这里所说的“教学示范性”不仅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教学行为、教学品格对学生的“感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去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良好修养来影响学生。“如果说,美术学科知识和教师职业技能的传授主要是要解决怎样做事的问题,那么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要解决的是怎样做人的问题。”它是通过教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手段和用人类千百年的文化养料,来滋润学生的心灵,塑造他们的品质,使他们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推动他们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服务。学科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对于教学工作而言,都是十分重要和缺一不可的。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审视中外教育现状,可以明晰地看到这样一条基本线索,那就是,任何社会,当把教育从教学中抽离出来的时候,教育必定丧失其现实的效能,而且教学也随之失去其内在的、根本的目的。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课题《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科专业性教育”与“师范职业性教育”整合的研究与应用》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SA027)】

参考文献

1常锐伦著.美术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张波、高丹.浅析高师美术教育内涵[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9

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高中美术学科知识篇6

[关键词]美术教材教法课程设置专业素养

《美术教材教法》是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对于师范生学习美术教学基本原理、掌握美术教学技能技巧以及从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对教师素养的分析和研究已有很多,如马超山、张桂春从动力系统、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等三个方面来构建教师的素养结构模型。曾荣光在这类研究中把专业必须具备的核心特质归纳为“专业知识”和“服务理想”。叶澜认为教师专业结构包括专业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林瑞钦则认为教师专业结构应包括所教学科的知识、教育专业知能和教育专业精神。以上述观点为基础,笔者认为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应包括三方面内容:(1)知识方面,包括较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美术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等内容;(2)能力方面,包括美术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与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等内容;(3)专业精神,包括高度的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文明的仪表风度等内容。

高师设置《美术教材教法》课程与提高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具有相关性,但缺少围绕着这一相关性所做的调查研究成果。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于2008年3月至5月,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黑龙江省64名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旨在以真切地把握现实情况为基础,提出更为切合实际的高师《美术教材教法》课程的改革方案。

一、调查结果统计说明

(一)关于高师《美术教材教法》课程的认识方面包括5个问题:

1.问卷调查中问题1“你在高师学习时,学习过哪些课程?”的统计结果表明,占62.5%的教师在高师学习《美术教材教法》课程,占25%的教师学习过《美术教育学》课程,占12.5%的教师没有学习过任何有关美术教育理论的课程。

2.问卷调查中问题2“你认为《美术教材教法》课程对你的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有帮助吗?”的统计结果表明,占24%比例的教师认为在高师学习的美术教材教法课程对自己的工作帮助不大,占12%比例的教师认为没有帮助,占64%比例的教师认为有帮助。

3.问卷调查中问题3“你在高师学习时注重哪一方面知识或技能的培养?”的统计结果表明,占68.75%比例的教师在高师学习阶段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占18.75%比例的教师注重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占12.5%比例的教师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当提到美术专业时,在大部分教师的思维中,最凸显的就是技术层面,例如,素描画得如何?色彩画得如何?大部分师范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和认识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往往只注重专业而忽视师范性。

4.问卷调查中问题4“如果你有进修的机会,你会强化哪方面知识或技能?”的统计结果表明,占18.2%比例的教师希望强化美术专业知识,占22.7%比例的教师希望强化专业技能技巧,占31.8%比例的教师希望强化教育教学能力,而占27.3%比例的教师希望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这说明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自己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欠缺,因此,如果有机会进修,他们会更注重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

5.问卷调查中问题5“你希望学习《美术教育学》吗?”的统计结果表明,占93.75%比例的教师认为《美术教育学》可以提高教育研究能力,可以衔接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并对工作有帮助,只是占6.5%比例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二)关于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包括以下9个问题

1.问题6“你认为小学进行的基础美术课程标准改革对高师《美术教材教法》课程的内容有无影响?”的统计结果表明,占87.5%比例的教师认为小学正在进行的基础美术课程改革对《美术教材教法》课程设置有影响或影响很大,占6.25%比例的教师认为两者没有关系,而占6.25%比例的教师则表明不了解。这说明大部分小学美术教师都能认识到《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的推行为新时期基础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理念、目标和内容标准,也为《美术教材教法》课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方向性启示。

2.问题7“你认为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的统计结果表明,占55.3%比例的教师认为应该具备美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占17%比例的教师认为应该具备美术教育教学能力,占14.9%比例的教师认为应该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占12.8%比例的教师认为应该具有教育研究能力。

3.问题8“你认为以上这些专业素养是何时培养的?”的统计结果表明,占62.5%比例的教师认为自己具备的专业素养都是在工作后培养的,占25%比例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素养大多数是在工作以后培养的,占12.5%比例的教师认为是在高师学习阶段培养的。

4.问题9“你认为以上这些专业素养是何时培养的?你想通过什么途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的统计结果表明,占50%比例的教师都通过实际教学工作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占25%比例的教师想通过到高师学习该门课程来提高教学能力,而希望通过阅读教育期刊,报纸和与其他教师交流的方式来提高教学能力的小学美术教师则各占12.5%的比例。

5.问题10“你对自己目前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评判是?”问题11“你工作以后和参与课题研究的数量?”的统计表明,占68.75%比例的教师是为了评职称才进行教育研究,占12.5%比例的教师认为自己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占12.5%比例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积极地进行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只有占6.25%比例的教师论文数量更多一些。

6.问题12“你打算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统计结果表明,占50%比例的教师希望通过进修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占25%比例的教师打算通过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流来提高科研能力,占18.75%比例的教师想通过阅读学术期刊来提高科研能力,另外占6.25%比例的教师则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7.问题13“你认为《美术教材教法》课程与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的相关性?”的统计结果表明,占75%比例的教师认为有相关性或相关性很大,占25%比例的教师认为两者没有相关性。

8.问题14“你认为自己是否具有专业发展和更新的意识?”的统计结果表明,占62.5%比例的教师具有专业发展和更新的意识,占37.5%比例的教师则没有这种意识。这说明部分小学美术教师不注重自我学习和提高,没有强烈的求知欲、使命感以及追求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这与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所提倡的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是不一致的。

二、调查结果的原因

(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计划存在问题

1.《美术教材教法》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高师《美术教材教法》课程的总课时一般为34节或36节,而素描、色彩等专业技能课程的课时超出该课课时约80%的比例。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效仿美术学院,过多的注重美术技能,在狭窄的专业领域里孤立地讨论技术问题,并以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往往漠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导致师范生对教师专业培养概念的淡化。

2.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根据现代教学评价理论,学生的美术学习历程与美术课程内容同等重要。但是从目前的课程实施来看,出现了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成绩而轻实际能力、重卷面测试而缺少质性评价等现象。把单纯的考试作为了唯一的评价方式,使考试成为指挥教学活动的“指挥棒”,这是非常片面的。

(二)师资力量不强

《美术教材教法》课程任教的教师虽然来自本科师范院校,都经历过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但是一部分美术教师从心里漠视美术教育类课程。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不熟悉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脱离了小学美术教学实践。

(三)小学美术教师对《美术教材教法》课程不够重视

将《美术教材教法》课程作为美术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具有科学道理的,但是,有一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在高师读书时没有认真地学习该课程,工作之后,虽然知道自己教学缺乏理论指导、教学能力有待改进,也了解自己缺乏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但却不清楚该从何入手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三、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美术教材教法》课程性质

李力佳教授认为,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角度分析,美术教师的专业教育具有“双专业性”,它既是艺术学科教育,又是教育专业教育。《美术教材教法》课程既是理论课程,也是研究小学美术教学原理与教学方法的应用课程,具有双重课程性质。

(二)高师院校应该提高对该课程的重视

高师院校该课程应该配备博学多才、业务精湛,并具有小学美术教学“临床经验”的教师来担任该课程的任课教师;适当扩大课程内容,拓展《美术教学论》、《美术教育学》等上位学科的内容;增加该课程的课时量,尤其要增加实践部分的课时量,并与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有机地、全方位地结合;注重改变过去“考过即忘”的陈旧方式,运用多元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对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师范生在工作后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师范生应该提高对该课程的重视

师范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就业定位,懂得自己不仅是美术生,更是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提高对《美术教材教法》等教育类课程的重视,认真学习,努力掌握教育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科研知识,为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提高对该课程的重视

小学美术教师身在教学第一线,担负着培养祖国花朵的重任,因此必须不但完善自身专业素养,具有现代的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以及多元文化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并且有与上述理念相吻合的美术教学技能。因此就必须不断学习最新的美术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使自己学不仅成为美术课程的实施者,也成为该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和研究者。

总之,高师设置《美术教材教法》课程与提高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美术教材教法》课程的学习,能使小学美术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提高小学美术课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迎接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顺应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超山,张桂春.教师素质结构模型初探.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9(4).

[2]曾荣光.教学专业与教师专业化:一个社会学的阐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1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