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模型篇1
关键词:概念设计;简化模型;梁单元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228
1前言
在概念设计阶段中,最早是由丰田对概念车身的结构框架进行研究,提出了FOA[1]技术,车身是由梁、板以及接头单元组成,并对该简化模型做了静、动力学分析。房立存[2]开发了一种设计工具能快速生成概念结构的几何有限元和几何模型,并能优化一维的梁单元以及进行车身设计。李卓森[3]用FEM对概念设计阶段进行车身设计研究,用空间板壳单元以及薄壁梁单元建立了概念设计阶段的轿车简化力学模型,并分析了主要断面的截面特性对汽车车身刚度的影响;左文杰[4]开发了一种简化模型是由专用的车身结构单元组成,使所建立的简化模型的力学性能尽可能的接近有限元模型或实车模型,为后续的框架结构优化奠定基础。蔡世民[5]建立的主要由薄板和薄壁梁构成的车身模型,赋予梁以真实截面,并对变化较大的梁截面进行分段处理。邢子敬[6]也将车身简化为由梁单元和板单元组成,采用RBE2单元模拟梁和板之间的焊接,用弹簧单元模拟概念模型中的接头。
2梁单元特性分析
如图2.1所示:X轴方向的位移自由度:轴拉刚度,表示单元伸缩刚度。
Y轴方向的位移自由度:剪切刚度,表示y轴方向的剪切变形。
Z轴方向的位移自由度:也是剪切刚度,表示Z轴方向的位移。
绕X轴的转角自由度:扭转刚度,表示它的扭转度。
绕Y轴的转角自由度:弯曲刚度,表示弯曲偏转角。
绕Z轴的转角自由度:弯曲刚度,表示弯曲偏转角。
结构中的一个梁单元的变形是由节点位移决定,对一个平衡单元,一定的节点位移与一定的节点力是相关联的,这个关系就是单元的弹性特性,或刚度特性。
根据材料力学和单元刚度矩阵物理意义建立梁单元特性。
在弹性、小变形的前提下,单元保持平衡时节点力和节点为例之间的线性关系如下:
简记为:
上式是梁单元的刚度方程。称为单元刚度矩阵,每一个元素都是常数。可见,梁单元刚度矩阵具有对称性、奇异性、主对角元素恒正的特性。
3建立梁单元简化模型
梁作为一种简单常用的结构,其截面形状可以是任意的,但它只能模拟垂直于轴向的变形。用梁单元进行梁的有限元模拟,通过焊接将梁的端点连接起来,因此不同铰链,焊接可以传递力和力矩。实际上,车身的梁截面很多都是变化的,将变化的梁截面分段,简化成不同截面的多段梁单元。用有限元仿真软件hypermesh建立梁单元,bar板块中,在截面几何中心处建立梁单元,赋予所属的梁截面属性以及截面方向。
本文建立的简化模型是基于由板单元组成的详细有限元模型逐渐替换为全梁单元简化模型。一维梁单元模型相对于二维有限元模型,模型简单,计算速度快,但考虑到车身接头在性能工况分析时对结果影响很大,所以在有些工况下直接简化为全梁单元会产生很大的误差,所以采用对简化模型进行了逐步简化:将车身所有梁结构的每根梁的五分之一进行替换为一维梁单元;然后将所有梁结构每根梁的五分之二用一维梁单元进行替换;同理,替换每根梁五分之三段、五分之四段,直至全部用一S梁单元替换所有梁结构。利用在中心处节点合并将各段梁连接起来,最后得到车身结构的梁单元简化模型,全梁单元简化模型总共有单元43个,部件49个,属性48个,如图3.1。
参考文献:
[1]NishigakiH.,AmagoT.,SugiuraH.,etal.FirstOrderAnalysisforAutomotiveBodyStructureDesign―Part2:JointAnalysisConsideringNonlinearBehavior[J].SAETechnicalPaperSeries,2004.
[2]房立存,秦世引.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混合电动汽车参数优化[J].汽车工程,2007,29(12):1036-1040.
[3]乔淑平,李卓森,黄金陵.在概念设计阶段用FEM进行车身设计的研究.汽车技术,2000(04):6-8.
[4]左文杰.简化车身框架结构建模与快速优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10(06):21-134.
概念模型篇2
内容摘要:基于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和战略管理的相关概念和观点,本文提出了一组过滤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滤网,依据某些包容和排斥因素,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和综合的识别战略性CSR活动的概念性模型,评估各种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战略意义,识别战略性和非战略性CSR活动。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战略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
目前,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商业机构从事企业社会责任(CS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活动,已成为一种必然,而不仅仅是一种选择。尽管商业活动的竞争日益加剧和人们对商业活动社会绩效的期望日益增加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同时存在,现实世界和研究领域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应该实现一定的商业收益方面,达成了共识,这是因为适当地从事企业社会责任活动,需要牺牲大量的企业资源。在一个竞争社会,如果这些资源用于核心业务活动,那么该活动可以为企业提供卓越的竞争绩效,换句话说,用于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资源具有机会成本。因此,对于设计和从事为社会带来巨大收益,给组织带来巨大商业利益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认为承担CSR获得商业收益的看法称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于设计同时实现经济和社会这两个目标的战略性CSR活动方案的企业经理们无疑说是一个挑战。
为了帮助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者实现这两个目标,本文试图建立一个概念性滤网模型,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者依据活动的战略特征理解和评估战略性CSR活动提供一种机制,同时还试图从所实现的不同业务收益的角度衡量该模型。本文试图从理论上为如何看待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提供更全面、更综合的阐述。
相关概念和观点
(一)企业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管理观点
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已被认为影响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可以被看作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受到了企业的作为或者不作为影响的那些个人和机构。这些企业利益相关者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或外部的。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所有者、经理、雇员,而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客户、社区和政府。与许多其它企业活动不同,CSR活动既影响内部又影响外部利益相关者。CSR活动的这种影响要求从战略上看待企业社会责任。从内部来看,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将激发雇员和企业经理,并表现出良好的管理实践氛围。从外部来看,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将在社会上(包括各种政府工作人员)获得一个良好的口碑,还帮助一个企业较好地管理其外部功能(特别是与风险因素有关的那些功能)。本文将讨论活动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结合的背景即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
(二)企业活动观点
企业承担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满足客户和赚取利润的某些活动,它们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中心工作。任何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倡议的讨论要注重行动,否则它在现实社会中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任何关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讨论也应该开始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尤其是开始于作为企业战略活动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具有战略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在过去几年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注意。Porter和Kramer曾探讨过有助于企业价值链活动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即有助于基本和支持活动)和有助于企业提高其外部竞争力的战略性CSR活动。Székely和Knirsch也探讨了支持企业建立其外部竞争力环境或直接支持企业的内部业务活动的投入且具有战略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侧重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能够帮助一个企业:生成原材料;依据成本和环境参数简化生产运营活动;依据成本和环境参数简化物流活动;为社区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技术以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包容性;更好地开发人力资源;开发鼓励承担社会责任和支持环保管理实践的管理制度和程序。
这些活动通常产生于企业内部且属于增值活动。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有助于建立这些企业内部活动。这些行动所代表的活动已超出了传统的企业边界,这些被适当从事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有助于建立与企业相关的和重要的基础设施投入因素环境,由此建立的优越竞争环境,也有助于更好地竞争。因此,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能够有助于企业的内部和/或外部活动。
(三)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特征观点
战略性CSR活动必须有区别于非战略性活动的一些特点。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一定要展示出任何具有战略性质的企业活动所具备的特点。依据战略的核心概念,任何组织存在的目的是为其股东创造财富,也为实现广泛的社会目标。该组织当时所处的状态及其能力可能无法实现这些目标,但它可以梦想在未来实现这些目标。任何组织的这些目标一般表述为其使命、愿景和目标,而任何具有战略性质的活动应该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其使命和愿景。因此,任何具有战略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应能够接近组织的使命和愿景。此外,任何从事战略性CSR活动的组织应该有一个长期中心,因为当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目的有助于愿景实现时,它应该有一个长期中心,而且任何有长期中心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将并且应该需要有大量资源作为保证,这是因为要实现长远目标,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将需要牺牲一些必要的企业活动和投入大量的资源。
(四)承担战略性CSR获得的业务收益观点
任何战略性企业活动都会带来大量业务收益(或本质上是战略收益)。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具有战略性质的活动)带给组织的收益类型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所有收益都帮助企业获得一个竞争优势地位并且确保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这种地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些可通过(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一种方式或几种方式:帮助企业实现一般战略;为企业开发有形和无形战略资源;帮助企业创造新的兼顾社会和经济的新产品和市场机会;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利益相关者的风险。
关于战略性CRS的概念性模型
为了区分战略性和非战略性CSR活动且把两者加以分离,其关键是设计一组滤网构成的一个概念性模型,这组滤网的单个滤网和全部滤网可以分离出非期望主体(和阻止其通过),允许期望主体通过,其功能与文字表达的滤网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滤网由元素组成,允许“期望”通过,阻止“非期望”通过。“期望”是指那些对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社会责任倡议,而“非期望”指那些对企业具有非战略意义的企业社会责任倡议,图1展示了这种滤网模型。
本文概念化的滤网模型由四个滤网组成,依次从战略性CSR活动中剔除和筛选出非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图2显示四个不同滤网分别由不同性质的概念化元素构成。
第一个滤网是“目标滤网”,把本质上属于被动的和无计划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从主动的和计划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剔除掉。任何个人或组织承担的活动可以分为主动或被动两类。人们可以认为,某个人或组织在一些情况下将不会采取行动(选择不作为)。即使不作为也可能是一种主动决策(即不采取行动,有时组织主动选择不采取行动)。任何膝跳式反应的企业活动属于非战略行动,因为这种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在战略上预先没有计划(或事前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任何没有计划或没有预期(或者没有考虑动态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在战略上没有真正意义。任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要成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必须是一个主动和预期的步骤,才能通过图3所示的目标滤网。
第二个滤网是焦点滤网。在实现组织目标和愿景方面,任何没有以建设性的方式为目的和目标做出贡献的企业活动不是企业的核心。“核心”是衡量一项企业活动对企业是否具有战略意义的标准。任何战略活动的焦点应该是企业的核心,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应该是企业的核心。图4中所示的第二个焦点滤网允许实现使命和愿景的那些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即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通过和阻止不利于“使命”与“愿景”实现的那些企业社会责任活动通过。
第三个滤网是承诺滤网。任何战略活动,尤其是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应该是长期的且需要牺牲大量资源。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是时时处处能够从事的自主活动,对于许多企业来说,CSR活动更像是企业以分散的方式、消耗无关紧要的资源从事如同慈善或公益这样的活动,这时CSR往往被视为一个象征,一个由企业免费赠与社会的礼品。企业和社会研究者指出开展CSR活动应该与利益相关者一起长期进行,需要大量资源的承诺,它不同于任何严肃的商业活动。从长远意义来说,资源承诺是重要的。图5展示了确保这一点的第三个“承诺滤网”。
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活动滤网”。如前所述,Porter和Kramer和Székely和Knirsch讨论了企业的战略性CSR活动,指出有利于企业内部和外部活动环境改进的CSR活动具有战略性质。图6显示“活动滤网”允许有利于改进的CSR活动通过,阻隔了不利于改进的CSR活动。
通过全部四个滤网的CSR活动是战略性CSR活动。如果某个CSR活动未能通过某个滤网,它就不是一个战略性CSR活动。图7显示了战略性CSR活动从非战略性CSR活动中筛选出的过程。
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要成为战略活动,必须通过目标、焦点、承诺和活动四个滤网。任何企业的战略活动都会给组织带来一些利益,战略性CSR活动也将如此。许多学者指出企业开展社会责任活动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本文从战略的角度讨论如何看待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所获得的收益。当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支持或有助于改进企业内部或外部活动环境时,那么它有利于企业遵循成本领先或产品差异化一般战略。一般来说,与企业内部活动结合的战略性CSR活动(而不是构建外部环境的CSR活动)能够帮助企业遵循一般的成本领先或产品差异化战略的一种或两种。战略性CSR活动在某些情况下帮助企业生成战略性资源,或帮助企业生成/拥有如投入资源这样的关键资源。首先,帮助企业生成战略性资源或遵循一般战略的战略性CSR活动,最终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其次,帮助企业在现有业务中维持其竞争优势。对于涉足的新业务,某些战略性CSR活动兼顾了社会性、经济性和敏感性,为创造新的业务机会(产品市场)铺平了道路。对兼顾了内部和外部活动的战略性CSR活动,将帮助企业生成战略性资源,在市场中获得和保证新的商业机会。
企业与相关的和突出的利益相关者共同从事的某些战略性CSR活动包括:占有企业运作的关键资源;成为推动支持或反对企业或通过一些强制性手段能够损害或伤害企业利益的政治或商业舆论发起人(或领袖);受到企业功能或运作损害而对企业的行动进行合法诉求;情感上或文化上与企业管理者或雇员有关。
满足相关的和突出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和情感的战略性CSR活动提高了企业知名度,为其带来了良好的名声(声誉)。日益提高的声誉与知名度提高了企业在社会上的经营许可度,良好的名声保护了企业免受各种风险的伤害。以当地社区/民间团体/媒体对企业示威(和其它对立形式)为特征的社会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减少了;以政府对企业施加更强烈或严格管制(或某些处罚)为特征的政治/监管风险出现的范围减少了。环境风险可能会造成关键自然资源的匮乏或威胁所有企业的生存(如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等现象的发生将会触及所有一切)。
社会或环境风险管理之所以有助于企业减少其在经济或金融方面的损失是由于降低了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本产生的费用或减少了完工期推迟可能性或确保了企业运作资源平稳的流动(以相对便宜的成本)。图8展示了承担战略性CSR活动的收益。
如果把筛选战略性CSR活动的滤网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收益进行整合,那么可以把图7和8放在一起,图9显示了上述整合。图9综合描述了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其滤网给出了一个综合战略性模型。
本文建立的理论滤网模型所涉及的各种思想在实际中需要可衡量性的操作标准。一旦具有可操作性,其思想可用于指导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者更好地理解战略性CSR活动和设计新的活动,还可为企业的CSR经理评估现有的CSR活动是否具有战略性提供了一个框架,并帮助他们把非战略性调整为战略性CSR活动。
参考文献:
1.Valor,C.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corporatecitizenship:towardscorporateaccountability[J].BusinessandSocietyReview,2005
2.Porter,M.E.andKramer,M.R.Strategy&society:thelinkbetweencompetitiveadvantageand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6
3.Crawford,D.andScaletta,T.Thebalancedscorecardandcorporatesocialaligningscorecardandcorporatesocialaligningvalues[J].CMAManagement,2005
4.Lantos,G.P.Theboundariesofstrategic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J].JournalofConsumerMarketing,2001
5.Jamali,D.andMirshak,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CSR):theoryandpracticeinadevelopingcountrycontext[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07
6.Bruch,H.Thekeystorethinkingcorporatephilanthropy[J].MITSloanManagementReview,2005
7.Zagenczyk,T.J.JrUsingsocialpsychologytoexplainstakeholderreactionstoanorganization'ssocialperformance[J].BusinessandSocietyReview,2004
8.Hopkins,M.ThePlanetaryBargain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Matters[M].London:EarthScan,2003
概念模型篇3
(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信息系统学院,江苏南京210007)
摘要:为了更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文章研究教学问题的内涵特点,构建设计教学问题的原则和策略,并给出利用BOPPPS模型在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中应用实践的案例。
关键词:教学设计;概念图;数据结构;算法;BOPPPS模型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3年教改项目“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军队院校理工类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研究”(2-1);教育部2013年教改项目“突出计算思维培养的兵种合训学员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1-ZXM-02);解放军理工大学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课题(GJ1403019)。
第一作者简介:陈卫卫,女,教授,研究方向为算法、分布式计算、云计算,hchcww@263.net。
0引言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关于教学目的的理论被称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长期以来,教学设计成为教育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文献[1]从综述的角度,详细阐述了关于教学设计的各种定义、发展阶段、教学设计的模式以及发展趋势。文献[2]从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哲学方法论为出发点,借助系统科学方法,尝试给出教学设计理论方法的增长模式、教学设计的三维模型。
教学设计关注的要素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这些属于设计教学的形式化要素。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关注教学设计,往往不能产生预期的教学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视了非常重要的教学问题设计。
1教学问题概念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也叫教学系统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有序、优化地安排教学诸要素,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1]。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科,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教学目标本质上就是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如何提取,人们如何认识“问题”?近代的哲学家们对“问题”的认识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构了“问题学”理论,其中最有影响和指导意义的是杜威和波普尔两位哲学家的观点[2]。
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学派哲学家杜威提出以“情境逻辑”为基础的问题理论。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实际上是从他们面临的境况(问题、疑惑等)开始的,研究目的是获得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一个“解答式”,使人能从不合人意的境况向符合人意的境况转变。
波普尔的观点则强调“科学始于问题”,提出了从问题到问题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
P1TT1EE1P2TT2EE2P3其中P1表示起始问题,TTl表示为解决P1而提出的可行的理论方法,EEl表示解决TTl中的错误;随着P1的解决,可能又会产生新问题P2,于是又产生了解决P2问题的新方法科学知识的增长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受杜威和波普尔的问题理论启发,林定夷[3]认为“问题”即某个给定的智能活动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因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不断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迁移的过程,而迁移的内在动机就是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2教学问题的价值和设计
2.1教学问题的价值
问题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代表教学目标,呈现知识产生背后的内在驱动力,也是承载能力生成训练、思维训练的主体。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是个体的一整套内部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把环境中的刺激转化为能进入长时间记忆状态的信息。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是有层次性的,应分为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和反馈8个阶段[4]。动机阶段要引发学生对达到学习目标的心理预期,构建一定的学习情景成为学习行为的诱因,而这个阶段就是靠问题构建的。同样,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5]从认知领域将教育目标划为6类不同的等级,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必然离不开问题。
问题是如此重要,但是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非人人都能有意识地寻找其中的问题,清楚地提炼问题之间的关联关系。外在的授课表现就是教师就事论事,教材写到哪里,课就讲到哪里,把知识简单地堆砌在一起,教学手段虽然现代化,但是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
有意识地提炼问题,有目标地确定问题的认知水平,系统地建立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上好一堂课、完成好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
2.2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2.2.1分解学习目标,分层提出问题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5]从认知领域将教育目标划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个层次,以体现人们不同的认知水平。同时还为每一类层级的认知目标设定了相应的行为动词。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方法对设计教学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6个认知层次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知道层次的问题是对知识的回忆和确认;理解层次的问题是专注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认识程度;应用层次的问题侧重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层次的问题重在考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检查问题的本质和求解方法;综合层次问题关注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知识系统地分析解决问题;评价性问题则要理性、深刻地对问题的本质特征给出客观的判断。位于前3位认知层次上的问题也称为初级层次的认知问题,后3位称为高级认知问题。初级层次的问题一般具有直接、明确、无歧义的答案,而高级层次的问题答案可能不唯一。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关注问题的层次。特别是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要精心设计具有高级认知水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将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落到实处,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2.2.2构建“好”的问题
所谓“好”,一是指能够准确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定位问题,二是设计的问题与教学对象相匹配,三是设计的问题与实际问题的真实程度相近,且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应通过问题揭示理论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内涵与规律,激发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兴趣,提升信心。
思维的培养其实也蕴涵在问题求解、系统设计等具体工作过程中。在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我们深深体会到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可以把“转化、分治、递归、规约”等思维培养扎根在学生心中,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何设计好的问题,我们认为要遵循“设疑激趣,环环相扣”的基本原则。在一环套一环问题链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白相关知识的由来,理解新知识存在的价值,学会求解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会科学思维的内涵,建立正确的认识观。设计“好”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目的性:问题要紧贴教学目标,紧贴实际,紧贴需求,并体现布鲁姆原则[5]中的认识水平。
(2)适度性:问题的难易度要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呼应,与教学的展开过程相匹配,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
(3)开放性:问题富有层次,探究空间大,挑战与思辨共存,有助于创新思维培养。
(4)体验性:问题能够带给学生探究和发现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2.3教学问题设计的策略
就像写作文先列出写作提纲,然后才开始润笔写作一样,当讲授一个内容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仔细想清楚怎么开场、怎么展开、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等问题之后,才收集素材、制作PPT等。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JosephNovak和D.BobGowin首次提出了概念图(conceptmap)。概念图[6]是一种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的网络图形化表征,也是思维可视化的表征。一幅概念图一般由结点、链接和文字标注组成。结点表示一个概念,一般用几何图形、图案、文字等方式表示;链接表示不同结点之间的有意义的关系,通常用不同形式的连线(箭头、带文字的箭头等)表示,它描述了构图者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文字标注可以是不同结点上的概念关系,也可以是对结点上概念的详细阐述,还可以是对整幅图的说明。
我们认为概念图是一个可以帮助教师从教学内容中梳理问题的非常好的辅助工具,也是评估学习者对学习动机、概念与概念间关系的理解程度的好帮手。利用概念图设计问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1)构建概念图。首先一一列出基本概念(结点),然后按照内在逻辑关系建立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链接)标注必要的文字注解。
(2)筛选基本概念的已知或未知属性。梳理哪些是学生已经具备的基本学习基础,哪些是需要讲解的重点。
(3)提炼概念之间演进关系变化的内在驱动力,形成牵引学生学习的教学问题。
3应用案例
在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我们应用概念图辅助构建教学问题,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引入北美的BOPPPS模型来组织实施教学,在反复迭代应用BOPPPS模型完成一个个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
3.1概念图示例
图1是关于数据结构课程的研究内容的概念图,这张图清楚地表达了“什么是数据结构,研究对象是什么,都有哪些数据结构,这些结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算法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描述算法,为什么要评价算法,如何评价算法”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这张图,教师可以随时准确定位知识点的位置,学生可以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关系。
3.2BOPPPS模型
有了问题,如何突出问题,并有效地组织实施,也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曾经接受了BOPPPS模型教学的师资培训,尝试把概念图与BOPPPS模型相结合,展开具体教学。结果发现,利用该模型教师会更清楚教学目的,更强调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更自信得到好的教学效果。限于篇幅,本节简要说明应用BOPPPS模型与问题求解的对接方式。
BOPPPS教学模型[7]是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一种模式,起源于北美地区。BOPPPS模型将课程教学过程分为6个阶段,依次为B(bridge-in)引入、O(learningobjective)学习目标、P(pre-test)课前摸底、P(participatorylearning)参与式学习、P(post-assessment)课内评估、S(summary)总结。表1列出了各个阶段的含义,与5W教学要素(即Why、Who、What、How和Whetherornot)的关系,以及与波普尔的“问题学”理论的映射关系。
BOPPPS教学模型也被称作有效教学模型。有效的内涵涉及效果、效率和效益3个方面:有效果是指教学的结果与预期的学习目标相吻合;有效率是指学生得到的收获与教师的教学投入成正比;有效益是指教学目标和特定的社会或个人教育期望相吻合[8]。
BOPPPS模型一方面从教学组织实施层面,给出了遵循“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活动教学评估教学目标”的教学循环过程,使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课程教学,获取反馈信息;另一方面,从培养计算思维的角度来看,该模型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探寻学习难点、如何反思学习的盲点等问题,是培养计算思维的非常好的工具。
需要说明的是,BOPPPS模型的6个阶段次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在迭代使用的时候,也可以省略pre-test和post-assessment环节。
3.3概念图与BOPPPS模型的结合案例
图2是关于链表内容的概念图。实线椭圆结点是各种链表结构名称,带灰色阴影的结点表示链表的某种特征属性,虚线椭圆结点表示实际的应用问题。结点之间的连线有3种,带文字标注的链接说明产生特征属性的原因,粗实线表示组合特征属性后得到的链表结构,虚线表示该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这张图清楚地表达了为什么需要附加链表的特征属性,复杂链表是如何生成的,与其他链表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为什么用这些结构求解相应的实际问题,他们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等。
表2给出了以求解约瑟夫问题为牵引,利用BOPPPS模型组织教学过程的示例。
4结语
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概念图和BOPPPS教学模型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能够清晰地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认知层面提炼问题,确定教学的层次和目标,并易于渗透学科思想方法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逐渐内化计算思维,完成从知识堆砌型向能力智慧型人员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那一沙,袁玫,吴子东.教学设计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109-113.
[2]欧阳明,张英.教学设计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23):35-40.
[3]林定夷.科学哲学: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90.
[4]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
[5]AndersonLW.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蒋小平,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百度百科.概念图[EB/OL]./baike.baidu.com/view/30037.htmfr=aladdin.
[7]JaniceBJ.Instructionalskillsworkshophandbookforparticipants[EB/OL]./brocku.ca/print/3354.
概念模型篇4
摘要:在CAS理论、SNT理论、RBT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企业网络资源的概念,并将其分为实体资源、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关系资源。在此基础上分析四类资源之间的关系,建立概念模型。
关键词:企业网络;资源分类;概念模型
Abstract:Basedoncomplexadaptivesystemstheory(CAS),socialnetworktheory(SNT),resource-basedtheory(RBT)andtheexistingresearch,wedefinetheconceptofinter-firmnetworkresource.Theresourceisclassifiedintophysicalassets,intellectualassets,culturalassetsandrelationsassets.Finally,therelationshipofthefourassetsisanalyzedandconceptualmodelisbuilt.
Keywords:inter-firmnetwork;resourceclassification;conceptionalmodel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地变化。企业系统边界不断扩大,企业之间的单纯竞争也转入以合作为主导的协作型竞争,竞争的主体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
由于单靠一个企业去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独享市场利益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企业在逐步的转变为以网络形式不断加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网络的内容和形式日益增多,对企业网络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企业网络(Thorelli,1986)作为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协调形式,本质上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正式契约和隐含契约所构成的相互依赖、共担风险的动态组织模式。一方面,组成企业网络的各企业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交易关系,具有市场组织的特征;另一方面,企业网络各企业间又存在着指挥、统一和协调等特征。因此,企业网络是介于市场和科层组织之间的一种中间层组织形式。由于融合了市场和科层组织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优点,企业网络化发展能够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企业网络的出现既是对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同时又是成为企业获取外部资源或能力的一种新的形式。企业网络的资源到底包括哪些,本文重点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CAS)理论、社会网络理论(socialnetworktheory,SNT)恶化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theory,RBT),分析企业网络的资源概念及内涵。
一、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一)相关理论概述
近年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方法的发展,为研究企业网络这种复杂适应系统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手段。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是由遗传算法的创始人霍兰教授于1994年提出的,CAS的核心思想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JohnHHolland,2000),CAS强调主体(Agent)的主动性,承认主体有其自身的目标(取向),能够在与环境的交流和互动作用中,有目的、有方向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结构,以适应环境要求。CAS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在还原论方法和统计方法之外,提出一条新的思路,建立起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联系,以解释事物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以及复杂系统的演化机制(MurrayGell-Mann,1998)。CAS理论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主体的自底向上的系统建模方法,该方法赋予组成系统的主体以简单的规则和关系,通过仿真来重现真实世界的复杂现象。这种基于主体的建模方法具有主动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等优点,为人们认识和理解复杂适应系统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野(陈禹,2003)。
社会网络理论(SNT)把复杂系统看作网络(陈禹,2006),是以行动者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的一整套新的社会学方法论(刘军,2004)。英国人类学家Brown首次使用“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s)概念,20世纪50年代,一些人类学家如S.E.Ndael、J.A.Bmaes开始系统地发展网络概念。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及其之间的关系的集合。换句话说,一个社会网络是有多个点(社会行动者)和各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集合。社会网络理论(SNT)主要是研究社会实体的关系连结以及这些连结关系的模式、结构和功能,以解释网络内部的决策、冲突和协调等问题。
企业网络中的每一企业都是独立的企业实体,又都占有资源,都具有一定的决策权;企业内部系统受到外部的触发,又在不断调整其组织模型与业务过程。因此,整个网络是动态、分布式的。这种动态性和分布性特点造成了企业网络的复杂性。Williamson(1991)认为当不确定性不断扩大时,网络企业经济行为的效率将不断下降,因此向市场方式或者是向企业方式过渡的可能性不断增加。随着经常性干扰(不确定性)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企业的效率不断下降。因此,深入分析企业网络的复杂性来源,降低其复杂性,协调和控制企业网络中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提高各节点企业的作业效率和绩效非常重要。作为构成企业网络的有机主体,每一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的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和环境的变化进行企业管理与经营策略的调整,以利于应用各种有利的资源和机会,避免有害的影响因素。因此,企业具有主动性和适应性。
本文基于CAS和SNT理论,围绕企业网络中资源的概念展开深入讨论,试图为企业提供通过所处的网络获取或控制所需的资源的基础理论,以帮助企业提高其竞争力。
(二)关于企业网络资源的研究综述
彭罗斯(Penrose,1959)提出的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将企业视为异质性资源以及能力的集合,通过对资源及能力适当的运用使其价值极大化,并解释及预测企业竞争优势的维系。资源基础理论强调,组织竞争优势可建立在组织间资源以及资源特性之上,“资源”是构成组织间关系的最基本元素,也是组织成长与竞争优势的来源(Barney,1999)。在资源基础理论看来,厂商的重要资源可以拓展厂商的边界,这些资源可能镶嵌在厂商间的资源与惯例之中。因此,组织竞争优势的基础既包含了本身的能力,即所拥有的资源和与竞争对手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又包含了组织获取和利用组织间资源的能力。从网络视角看,企业处于一个与外部相关组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网络组织环境中(Gulati,1998),这种网络关系有助于企业获得网络组织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通过组织学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获得优势,实现诸如价值活动链的外包、风险共担的组织功能等企业战略目标。企业网络代表了一条获得对于企业存活与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的关键性途径,这里的资源不但存在于企业,而且存在于企业所处的网络之中,统称为企业网络资源。
企业网络资源是企业一种独特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被认为是企业的一种力量,可以用来制定和执行企业的战略(Barney,1991)。Gulati(1999)认为网络结构、网络成员的资格、企业关系链形态和网络管理能力是企业的资源,这些资源都是来源于企业网络,通常被称为企业网络的关系资源(方建国,2005),这种资源的可获得性和数量通过改变企业所面临的机会集而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企业网络资源来自网络信息所带来的信息优势,信息越多机会集越大。网络带来的有价值的信息可以降低搜寻成本减轻某些机会主义行为。不断积累的嵌入性网络关系成为企业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可靠的合作伙伴的基础(Powell等,1996)。
石秀印(1998)认为企业通过网络获取的资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政府行政与法律资源,如获准注册登记和生产许可;第二,生产与经营资源,包括各项生产要素和营销渠道等;第三,管理与经营资源,包括管理方式、管理策略、经营战略等;第四,精神与文化资源,包括企业家精神与理念,成就感与责任心等。王庆喜等(2007)在探索性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私营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将小企业主通过其社会关系网络所能获取的资源分为三种:物质资源、业务资源和行政资源。蔡莉(2007)从创业资源入手,对新创企业关键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从资源管理的角度对新创企业资源识别、资源获取和资源开发过程进行了分析,强调了新创企业资源整合过程模型的动态性。为了获取资源,企业运用合资、联盟等方式在企业之间通过互补资源的协同产生竞争优势。Das等(2000)指出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目的在于使现有的资源价值最大化,当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难以移动、难以模仿、难以替代的程度增加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它产生兴趣,企业组成联盟型网络的可能性会增加。
资源基础理论在处理知识获取模式的问题上,主要着眼于获取互补性知识资产和建立与维护核心竞争力等问题。Dyer和Singh(1998)指出组织必须从互补的战略性资源中汲取好处,组织间关系成员伙伴通过互补的战略性资源实现好处的能力取决于决策过程的战略相容性、信息与控制系统的相容性,以及文化的相容性。
资源基础理论的缺陷在于只注重资源的“所有”,而忽视了资源的“获取”。资源基础理论基于对资源所有权的强调,认为科层制确保了资源不可流动性以及竞争优势,从而忽略了通过发展组织间关系和合作战略来实现资源的获取(Tikkanen和Halinen,2003)以创造价值。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Prahalad和Ramaswamy(2004)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获取并非所有,并非只有通过所有权才能产生价值。资源基础理论的另一个缺陷在于无法充分揭示组织间关系网络所产生的系统效应,也无法真正说明竞争优势的来源。Foss(1999)认为资源基础理论无法充分揭示网络组织所产生的系统效应,也无法解释其竞争优势不足的原因。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1920:279-285)所揭示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产生的系统效应正好可以弥补资源基础理论的不足,这种系统效应能形成一种网络能力。为此,本文融合RBT、CAS理论和SNT的理论精华,提出企业网络资源的概念及模型。
二、企业网络资源的概念及内涵
(一)资源的概念及发展
《辞海》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定义是“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上述两种定义只限于对自然资源的解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①,蒙德尔等(2000)将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
近年来,随着资源基础理论的兴起,各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资源概念的界定进行了广泛研究。Wernerfelt(1984)将企业的资源定义为在给定时间里给企业带来优势或者劣势,并永久性属于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并进一步将资源化分为固定资产、计划与文化三个部分。Barney(1986)认为在企业中不是所有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都是与战略相关的资源,Barney(1991)从理论研究的目的出发,只把一个企业的物质、人力、组织资本中的那些能使一个企业制定和执行提高其效率和效益的资源看作是企业资源。Grant(1998)把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中的投入物—它们是基本的分析单位。Amit和Shoemaker(1993)将企业资源定义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有用的要素存量,包括可交易的专有技术、财务或者物质资产、人力资本,等等。国内学者项保华(2003)认为,资源一般指的是那些能够由管理者所完全掌控的外显、静态、有形、被动的“使役对象”。Hafeez等(2006)同意Grant对企业资源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物的观点,且认为企业资源是可被企业控制的资产,并将资源划分为实体资源(physicalassets)、智力资源(intellectualassets)和文化资源(culturalassets)三种形式。
从上面可以看出,RBT没有统一的企业资源概念。企业资源的分类是对资源概念的进一步细化。当有不同的资源定义的时候,没有统一的资源分类几乎成为一种必然。
(二)对企业网络资源的界定
RBT认为企业网络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仅仅认为企业网络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具有一定局限。例如一个刚刚成立的企业,它的目的首先是获得支撑其生存的资源,之后才会考虑到如何获得竞争优势,进而关注如何维持其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网络资源的定义和分类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资源的定义与分类能够包含企业内所有可能影响企业生存、发展与演化的资源,过于狭窄的定义可能漏掉重要资源,给研究造成偏差。第二,这种定义与划分对企业有用,或者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约束企业网络资源。这是因为在研究之前,对于什么是对企业有用、在什么条件下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是不确定的。第三,在满足前面两个条件的情况下,资源的分类还需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例如,机器设备与企业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可能对企业的发展与演化具有不同的作用,企业网络资源定义与分类应该初步反映出这种差别。
根据上述思想与条件,本文给出了企业网络资源的定义,并对四类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企业网络资源有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之分,企业外部的资源是指一切有可能为企业系统所拥有的有形与无形资产,资源存在于企业系统内部和外部;企业内部的资源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企业系统可支配的、能够影响企业系统发展与演化的一组资产,包括设备、工厂、资金、员工技能、品牌等等。本文将企业网络资源细分为四类:实体资源、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关系资源。
1.实体资源。企业所用的物质技术、企业的工厂和设备、地理位置和原材料等都是典型的实体资源,这些资产的账面价值一般可以通过传统的会计方法来测量,可以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实体资源的另一特征是它们的价值不是永久的,会随着使用而消失,例如机器的使用会折旧。另外,在抵制竞争对手的模仿方面,实体资源相对较弱,它们是可模仿和替代的。
2.智力资源(通常是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对企业的成功运作起着更重要作用(Kaplan,1992;Hall,1994;罗辉道等,2005)。智力资源在两个方面区别于实体资源:智力资源没有实体形式;它们是企业生产过程的副产品。由于智力资源是无形的,是企业系统中的“软件”,通常包括知识、技术专利、版权、员工的经验与技能、品牌形象、顾客忠诚度等等,员工的经验与技能和企业拥有的知识被认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来源(Itami,1987;Hall,1989)。智力资源是企业持久的、难以模仿的资源,和员工个人能力关系密切(Lado,1994)。
3.文化是一个群体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协调过程中长时间形成的,因此文化资源受企业系统的历史和传统的影响(Barney,1986)。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企业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促进企业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道德规范、授权程度、企业内部群体和企业与其环境中的群体之间的关系等等。文化资源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辐射作用等等,对企业系统的发展与演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是企业持久的、难以模仿的资源。
4.关系资源是企业借助其与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的社会关系作为一种资源,因此是一种以网络为中介的资源。关系资源是以企业网络内部的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的,企业可能通过关系获取更廉价、更稳妥,信誉和质量更有保障的资源和服务,可以获得相比其他经营主体的经济优势和经济机会,该组织的投入成本比其他组织就会较低。需要注意的是,关系资源并不必然会给节点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相反只有网络成员共同维持和遵守某种规范。在这种规范影响下,成员们通过企业网络的关系资源才能获得其他类型的资源。
(三)企业网络资源的概念模型
企业网络资源应当是企业能够支配的一组稀有的、独特的、难以模仿的资产,企业系统通过重组自身资源以及占有环境资源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企业网络的四类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实体资源是企业网络中节点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智力资源是节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文化资源引导并影响企业的经营轨迹,使其产生较强的路径依赖,而关系资源是游离于企业网络的节点企业之间的资源,节点企业拥有关系资源的程度,直接影响其对其他三类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对企业网络资源的协调管理起到关键作用。
三、结论
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来看,企业资源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企业网络资源概念的构成问题,目前尚没有清晰的研究框架,本文试图融合多种理论,在这一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本文认为企业网络资源的获取和整合分析,以及资源的协调管理对节点企业建立、维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网络相关研究的核心和重点应当以各类资源的获取、整合和协调为主。因此,本文的企业网络资源概念界定及其关系模型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995:373.
参考文献
[1]BarneyJ.B..Resource-basedtheoriesofcompetitiveadvantage:aten-yearretrospectiveontheresourcebasedview[J].Journalofmanagement,2001(27):643-650.
[2]BarneyJ.B..StrategicFactorMarkets:Expectation,Luck,andBusinessStrategy[J].ManagementScience,1986(32):1231-1241.
[3]DasT.K.,BingShengTeng.AResource-BasedTheoryofStrategicAlliances[J].JournalofManagement,2000,26(1):31-61.
[4]HafeezK.,N.Malak,Y.B.Zhang.OutsourcingNon-CoreAssetsandCompetencesofaFirmUsingAnalyticHierarchyProcess[J].Computers&OperationsResearch,2006.1,doi:10.1016/j.cor.2006.01.004.
[5]HallR.Themanagementofintellectualassets:aNewCorporatePerspective[J].JournalofGeneralManagement,1989,15(1):53-68.
[6]JohnHHolland.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周晓牧,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7]Prahalad,C.K.,Ramaswamy,V..TheFutureofCompetition:Co-CreationUniqueValuewithCustomers[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4.
[8]蔡莉,柳青.新创企业资源整合过程模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95-102.
[9]陈禹.复杂性研究的新动向——基于主体建模方法及启迪[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11(1):41-49.
[10]方建国.基于战略网络视角的企业关系资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2):178-180.
[11]刘军.社会网络理论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2]罗辉道,项保华.资源概念与分类研究[J].科研管理,2005,26(4):99-104,57.
[13][英]蒙德尔.经济学解说[M].胡代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4]石秀印.中国企业家成功的社会网络基础[J].管理世界,1998(6):187-196.
概念模型篇5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供应链;商业服务供应链;公共服务供应链;概念模型
收稿日期:2009-09-08;修订日期:2009-10-21
基金项目:国家旅游局规划项目《旅游目的地供应链管理及其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09TACG006)
作者简介:徐虹(1963-),女,南开大学商学院旅游学系主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旅游产业经济问题、旅游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周晓丽(1983-),女,南开大学商学院2008级硕士生。
一、供应链的提出及其基本含义
供应链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最初,供应链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主要为了解决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流通不畅、存货和能力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但由于忽略了与外部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联系,往往造成企业间的目标冲突。其后的供应链概念扩展到涵盖整个产品“运动”过程的范畴。具体来说,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料采购开始,制成中间品以及最终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把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1]。若在相互竞争的供应链间存在共同节点,则构成网络供应链。尽管供应链的范围在不断地拓展,但其核心理念始终没变,那就是,打破任何阻碍产品(服务)流通的壁垒(从过去组织内部的职能孤岛到企业边界所形成的藩篱),建立协调一致的供应链条。可以说,供应链是一种说明商品生产供需关系的系统工程[2]。
二、旅游供应链的提出及其分析
旅游供应链的问题其实早在1975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关于旅游业分销渠道的报告中就已出现;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是分销渠道可以看作是供应链的一部分。随后,也有一些学者基于旅游业的综合性特征进行了与供应链相关的研究,如提出典型的旅游供应链包括:旅游供应商、旅游经营商、旅行商和顾客[3];TapperandFont则定义旅游供应链为:将旅游产品传递给顾客的所有商品和服务供应商组成的一个链条[4]。也有一些学者将旅游供应链定义为“从事不同活动的旅游组织构成的一个网络,这些不同的活动涉及到旅游产品/服务的不同组成要素的供给,包括从交通住宿到特定目的地最终旅游产品的分销和营销,涉及到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广泛参与者”[5]。
目前国内对旅游供应链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对旅游供应链的理解大多是从旅游产品供应链、旅游产业供应链的角度来认识的。从包价旅游的角度来看,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6]。作为组合产品的提供者,分布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但是在满足游客需求这个大前提下,他们这些提供“零部件”的企业组合起来。各企业在提供零部件上的独立性与提供“完整性产品”之间的矛盾突出性是其他行业所没有的。旅行社作为产品设计组合单位,依据一定的产品档次和消费类型将这些分散的旅游供应商组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条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线路推向市场。在散客旅游时代,承担这种组合任务的可能不是旅行社,而是旅游者自己或者是委托其他中介组织。但是要满足旅游者综合性消费需求,客观上存在着旅游供应链的有效组合问题,无论这种组合是由谁来承担的。
如果从微观的产品层面放大到中观的旅游产业层面,就出现了旅游产业供应链的概念问题。所不同的是,制造业的产业供应链是一条纵向的供应链,它是由原料到产成品的前后向生产经营环节联系起来的,与顾客发生联系的只是终极产品的生产销售环节,中间环节则隐藏在生产者之间的市场关系中。但旅游产业供应链却是一条横向的供应链,联接各产业的不是原材料到产成品的物流,而是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客流,是为了满足游客多样化消费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产业群,各产业必须合力“抬轿”,才能确保旅游产业供应链运行顺畅。
归纳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旅游产品供应链、旅游服务供应链还是旅游产业供应链,在以下方面都存在着共性:首先,从关系的角度来讲,他们都是在竞争、合作、动态的市场环境中,由若干供需方构成的快速响应环境变化的动态供需网络;其次,从目的上来讲,都是为了缩短总响应周期并给整个价值链带来增值。如果从不同概念提出的角度不同来看,他们又有一定的区别:旅游产品供应链更侧重于从团队旅游角度分析由核心企业集成的线路产品的协调运行问题;旅游服务供应链更侧重于从服务的综合性和衔接的流畅性上进行分析;旅游产业供应链则主要探讨各产业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发展问题。
三、旅游目的地供应链概念的提出
旅游目的地可以被界定为在同一品牌名称下为游客提供一个整合消费体验的产品与服务的集合,传统上目的地被描述为游客可以感知到一个独特的整体体验[7]的一个地理区域,如国家、岛屿或城镇[8]。旅游目的地还可以被看作是由若干个利益相关者组成的混合物[7],如游客、私人企业、公共部门、以及居民社区等。
进一步探讨旅游目的地供应链的概念则可以发现,它与上述的旅游供应链也是有区别的。旅游目的地供应链的范围和构造方式比旅游供应链更为宽泛和复杂,后者更多的是从旅游业运行的角度来理解供应链的内涵,而前者应该是从游客体验需求出发所涉及到的时间与空间要素复杂运行的角度来理解供应链的,尤其是在前面分析的供需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旅游目的地供应链涉及的要素内容、构造形式及其运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供应体系的复杂多变性需要我们更深入的探讨旅游目的地供应链的深刻内涵。鉴于此,本文在总结前人对旅游供应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旅游目的地供应链是指: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游客优异体验需求和实现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将包括各类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在内的综合服务提供给游客的各类组织和机构组成的关系复杂的有机网络集合体。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1.构成要素的复杂多样性
对旅游目的地供应链构成要素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认识。如果从供应商运行机制的角度来认识的话,可以将供应链构成要素分解为商业服务供应商和公共服务供应商两大类。因为就游客对目的地的需求来看,其满足的过程,不仅需要通过交换消费有偿的商业服务,而且也要通过非交换消费无偿的公共服务,实现对目的地更深入的体验和感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目的地竞争的需要,各旅游目的地都更加关注对目的地公共环境及其服务的营造和提供,散客旅游时代的日益迫近也对此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如果从目的地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来认识的话,可以将供应链构成要素分解为旅游服务业供应商(包括商业有偿的和公共无偿的)和旅游制造业供应商两大类。虽然目前对旅游供应链的认识中,一些学者也提出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问题[5],但是多数认识还是从旅游六要素构成上分析旅游供应链,尚缺乏明确的从供应链要素分类上进行分析和从目的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在制造业日益服务化和服务业日益高科技化的当代,旅游服务业与旅游制造业供应商基于同一目的地空间上的协调共进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旅游目的地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和地方文化特色,而且也有助于增加地方就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见,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不仅包括规模大小不一的旅游经营企业、职能各异的政府管理部门及复杂的中介组织机构,而且涵盖不同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真正体现了围绕游客综合性消费形成的内容复杂的供应链网。
2.要素链接的动态多变性
上述复杂的供应链构成要素在链接方式上是动态多变的。顾客多样化需求动摇了传统上以旅行社为核心企业的旅游供应链结构模式,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不局限于由旅行社组合各个消费点构成的线性单一结构[9]。传统的包价旅游需求的满足是通过多层的委托关系实现的;旅游供应链的基本链接方式是由旅游服务集成商将旅游服务供应商的服务集合起来,通过旅游分销商销售给游客,实现旅游供需之间的线性链接;在散客旅游时代,凭借着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和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者可以通过信息集成服务商如携程和e龙等实现与旅游服务供应商的网上链接和自主选择;同时一些旅游服务供应商也不断将新技术引入经营活动之中,通过自己的网站直接与旅游者实现链接和对话;还有发展成熟的散客服务中心也日益重要。这样,就出现了由需求变化和技术进步双轮驱动的多样化供应链链接方式。
链接方式多样化的情况下,到底核心企业是谁?学术界对此的看法不一。其实与其争论核心企业是谁,倒不如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旅游供应链就不像制造业供应链那样存在明确的核心企业?既然各构成要素的服务都是围绕游客需求并行联系的,且他们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游关系,在自然状态下彼此的约束不是很强,这也正是旅游供应链质量管理难度较大的原因。只能说,在旅游目的地供应链的链接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节点,这些节点强壮到一定程度可以发挥类似核心企业的作用,但是与制造业的核心企业概念是不同的。从目前情况来看,可以将这些重要节点如大型旅行社、网络服务供应商、散客服务中心等视为旅游服务集成商,这些集成商的运营有些是直接面向游客个人的,有些是面向机构如分销商的。但不管怎样,他们都为供需衔接提供了节点服务。
3.网状结构的目标多重性
在旅游目的地供应链网中,存在着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从上述构成要素复杂多样性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供应链的主体来自不同的产业和部门,如旅游服务业各类企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供应商、集成商和分销商,他们围绕满足旅游目的地到访游客的需要而展开协作,由于与游客接触的密切性和直接性以及产品的不可储存性等特点,使得他们必须在考虑与当地环境和文化协调的基础上,在承载力既定的情况下为游客提供有个性的优质服务,营造良好口碑以吸引重复客源对这些企业的生存是十分重要的;而旅游制造业企业的产品是有形物品,其产品的可移动性和可储存性使得其交易范围不局限于当地市场,甚至也可能不局限于旅游市场,因此如何确保其产量和利润的最大化是他们的主要追求。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中,公共服务供应商及其政府在确保提供的服务效率的前提下,还必须考虑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问题,考虑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由此可见,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中的多元主体决定了其目标的多重性。这种多重性在满足游客需求方面必须统一起来,在满足各自利益目标方面必然存在矛盾和冲突,因此,需要有效的协调机制和治理机制。否则,该链网将会出现断裂和破损,难以支撑目的地优质服务的提供。
四、旅游目的地供应链概念模型的形成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不是线性的一对一模式,而是一个多对多的网状结构(见图1)。在这个网状结构中,存在着多重利益主体,主要包括旅游服务业企业、旅游制造业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社区及其居民;游客作为合作生产者和服务的中心,应成为供应链网连接的核心。
1.旅游目的地商业服务供应链及其构造
从图1中可以看出,围绕游客周围的内圈就是旅游目的地商业服务供应链,这条供应链由两大部分组成:旅游服务业供应链和旅游制造业供应链。其中旅游服务业企业是直接为旅游者提供劳务服务的企业,按照其功能上的区别,可以划分为旅游服务供应商(食、住、行、游、购、娱等企业)、旅游服务集成商(如旅游经营商、电子网络服务集成商甚至于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服务分销商(如旅游零售商、专业旅游网站等)。这些为游客提供劳务服务的企业与游客的链接方式有多种:传统的旅游供应链链接方式表现为旅游服务集成商将旅游服务供应商的服务集成为不同的线路,然后交由旅游服务分销商向游客进行销售;在新技术驱动和游客多样化需求的驱动下,旅游供应链链接方式日益多元化,如旅游供应商直接与游客链接,或者旅游服务集成商链接旅游服务供应商和游客,或者由旅游服务分销商链接旅游服务供应商和游客。这样多方式、多途径的链接,使供应链可以交叉联系,也可以跨环节联系,从而创造出多种价值链模式。
旅游制造业供应链是由旅游制造业企业以不同方式链接起来构成的。旅游制造业企业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是指主要为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提供直接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一切企业的集合;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任何为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提供直接或间接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企业都可以称为旅游制造业企业,由所有这些企业所构成的集合即旅游制造业。旅游服务供应链的正常运行需要旅游制造业产出、提供物质保障,而旅游制造业本身也是上下游企业构成的连接体,包括旅游制造品供应商、旅游制造品集成商和旅游制造品分销商。传统上旅游制造业供应链链接方式是由旅游制造品集成商将旅游制造品供应商产品集成为制成品,交由旅游制造品分销商进行销售,销售对象要么是各类旅游服务企业,要么是游客。但在制造业日益服务化的发展趋势下,在新技术有利支持下,旅游制造品企业与其他企业的链接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如旅游制造品集成商直接销售,或旅游制造品供应商直接自我销售,抑或是交由分销商进行销售。旅游制造业企业之间的链接范围可能是目的地之内,也可能是目的地之外,由此会形成一个开放的供应链。由于链接方式和节点各不相同,从而会形成不同的旅游制造业供应链网。
区分旅游服务供应链与旅游制造品供应链对一个目的地的产业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虽然旅游服务是无形的,但是旅游服务的提供离不开旅游制成品(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作为运行的基础和物质保证;虽然供应链原本就是针对有形制造业而言的,但是游客体验是无形的,因此我们应该将供应链看作远比有形商品的运动和储存范围更广。如果就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其供应链的构造仅仅局限于旅游服务的供给而缺乏旅游制造品的供给的话,那么该旅游目的地无论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还是产业运行的效益性和安全性来说都是有缺陷的,这个缺陷也会在供应链的运行敏捷性上有所反映。旅游服务企业供应链与旅游制造企业供应链协调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旅游商业服务供应链。其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其运行机制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即优胜劣汰机制。所以,当某一企业运行不利、质量不佳、口碑不好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被其他企业淘汰出局,因为继续保持与这样的企业合作,会降低整个链条的运行效益,这是任何一个追求利润的理性主体所不愿意见到的。
2.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供应链及其构造
公共服务供应商主要包括一些提供基础设施和环境的组织和机构,他们也要追求运行效率,但是效益目标却不是单一的,主要以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需求和社会目标为己任,重在为商业企业的良好运营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随着目的地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尤其是散客旅游的日益兴起和比重的日益加大,它的重要作用应该越来越突出。在由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搜狐旅游日前所做的对第三季度中国公民出游意愿进行的网络调查结果中显示,散客化趋势更加明显。消费者出游主要以自行组织和个人出游为主,自行组织出游占27.79%,个人出游占38.64%,两者加起来占66.43%。散客的增多不仅客观上增加了对目的地广泛的公共服务内容的需求,而且主观上也提高了对目的地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
政府主管部门是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供应链中的关键成员,特别是在不发达的国家中,目的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靠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尤其在目的地公共服务供应链构建过程中,是不能离开政府的干预力量的。政府作为目的地供应链中基础设施及其政策制度的提供者,不仅对某一目的地供应链运行质量改善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在跨界基础设施与政策的衔接和整合营销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9]。在中国特有的“行政区经济现象”中,各级政府都将实现本地经济发展作为重要的执政目标,因此在涉及到公共服务供应尤其是跨界公共服务供应时,可能会出现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因此协调各级政府之间对公共服务提供的认识和能力就十分必要且十分重要。当然在协调纵向关系时可以凭借上下级的权利安排来进行,但是在协调横向平级关系时就需要协商和协作来解决问题。
社区及其居民日益成为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中重要的主体之一,尤其是在散客旅游日益盛行的时代,游客深入社会基层体验异地文化的需求更增强了对社区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社区居民的热情好客、社区风气的和谐友善等内容的需求强度,在城市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中,社区日益成为关键节点和亮点。各社区可以在政府有关规划指导下进行建设和联系接待游客,也可以依据各自特点建设主题社区,并纳入到旅行社线路中成为商业供应链中的组成要素,抑或是直接在网站上宣传营销自己。
各行业协会作为一种中介组织,起着连接政府和企业的纽带桥梁作用。它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但是可以发挥在行业规范管理、良好运行环境营造和信息服务方面的监督服务功能。各类非盈利组织也是目的地公共服务供应链中的重要成员,他们在创造目的地良好接待环境和形象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越是发达健全的旅游目的地,其非盈利组织发挥的作用空间就越大,效果也越好。
公共服务供应商主要是指提供基础设施和环境的组织,如供水、供电、供气、排污、能源提供商及绿化等组织。这些组织的服务创造了目的地企业运行的基础,也创造了游客消费体验的良好环境,是制约旅游目的地整体服务感知的重要方面。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比较健全成熟,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相对还有较大差距。未来目的地的竞争绝不能忽略公共服务供应链的完善和建设,它直接影响到游客对目的地的质量感觉和判断。目前许多城市都下大力量进行城市环境面貌的改善工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的地公共服务提供的重要性。这些公共服务提供商的服务主要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施工建设,各地区之间必须相互衔接好服务水平和进度,它不仅直接影响到游客对不同地区的感知程度,也会对各旅游企业的商业服务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能与商业服务供应链相衔接的话,就会降低商业服务供应链的水平。
公共服务供应商、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社区及其居民之间协调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供应链。其主要目标是社会利益最大化,即改善目的地生活环境,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经营和游客消费,实现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其运行机制遵循整体最优原则,突出政府在公共服务供应链运行中的利益协调作用,同时注重发挥各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监管作用以及媒体的社会作用。凭借各利益主体的参与和机制协调,促进目的地公共服务供应链的运行更为顺畅。
3.旅游目的地整体供应链网及其构造
旅游目的地商业服务供应链和公共服务供应链有机交织在一起,编织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关系图,该供应链网包含众多产业和部门,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它们之间或直接或间接、或主动或被动地链接在一起,形成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目的地供应链网。游客对目的地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整体的,需求的实现依靠供应链上不同类型的企业和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产品;这些服务和产品要彼此协调,一方面满足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满足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对服务和产品质量的要求。旅游目的地商业服务供应链要敏捷高效,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供应链要全面细致,两条供应链之间要对接呼应。无论是商业服务企业或制造业企业,还是公共服务供应商或其他公共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前提都是目的地繁荣有吸引力,否则没有游客愿意前来,那么目的地上的所有组织和机构都没有生存的基础。因此,基于目的地发展的整体服务水平的保证是格外重要的,供应链的整体系统观符合了旅游目的地各类组织机构生存的要求,他们之间的链接有效对所有组织机构目标的实现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各利益主体在与其他主体链接实践中,会根据链接效果和相互力量对比的动态变化,不断调整着原先的链接关系,所以随时的淘汰、增添、换代升级都会发生,与此同时,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动态开放的旅游目的地供应链就在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着进化和发展。
当然,在商业性链接和公共性链接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协调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尤其是在体制不同、机制不一的情况下,在条块分割的部门利益依然比较严重的现阶段,追求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常常使个体丧失关照供应链整体质量和效益的行为,进而加剧了目的地供应链网发展不协调的局面。而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深刻认识旅游供应的全面性、关联性和复杂性,在创新公共服务体制与机制的基础上,完善商业服务关系和秩序,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在供应链不同领域和不同范围内的作用关系,遵循各自的运行规则并创新交叉衔接处的运行实践,为最终实现目的地供应链网的畅达运行。
总之,旅游目的地供应链概念是一个尚在形成中的新概念,其包含的内容、构造的方式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都还在不断探讨之中。本文在此只是提出一点初步认识,希望能与同行共同努力,进一步加深这方面的研究,以便于更好地指导我国旅游目的地供应链建设,为我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奠定强大的运营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晓燕.供应链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杨建华,桑莉.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工业工程,2003(3):14.
[3]KaukalM,HopkenW,WerthnerH.Anapproachtoenableinteroperabilityinelectronictourismmarkets[A].Proceedingsofthe8thEuropeanConferenceonInformationSystem(ECIS)[C].2000:1104-1111.
[4]TapperR,FontX.Tourismsupplychain:Reportofadeskresearchprojectforthetravelfoundation[R].LeedsMetropolitanUniversity,EnvironmentBusiness&DevelopmentGroup.http:∥lmu.ac.uk/lsif/the/Tourism-Supply-Chains.pdf.Accessed2004.09.06.
[5]XinyanZhang,HaiyanSong,GeorgeQ.Huang.Tourismsupplychainmanagement:Anewresearchagenda[J].TourismManagement,2009,30:345-358.
[6]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第2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29.
[7]BuhalisD.MarketingtheCompetitiveDestinationintheFuture[J].TourismManagement,2000(1):97-116.
[8]DavisonR,MaitlandR.TourismDestination[M].London:HodderandStoughton,1997.
[9]徐虹.供需环境变化对旅游目的地供应链内涵的影响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9):14.
TheConstructionofConceptualModelof
TouristDestinationSupplyChain
XUHong,ZHOUXiaoli
(TourismDepartmentofBusinessSchool,NankaiUniversity,
Tianjin300071,China)
概念模型篇6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的目标之一,数字化校园是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新建学校或学校搬迁、扩建、合并等原因,需要做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设计。有些学校建设资金充足,能够一次性建完规划中的大部分内容;不少学校考虑到持续发展、设备利旧等原因,做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尽管各个学校采用的建设方式不同,如果借助一个概念模型,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很快被学校各层次的用户所理解,收集到的用户需求精准度高,由此基础做出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设计更能体现学校特色。
1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的构成部件
数字化校园建设涉及学校管理体制、安全机制、校园文化、教学过程、科研活动、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从系统工程角度看,它包括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维护等过程;从规划设计角度看,它分为内容建设(ICT基础设施、数据中心、业务应用系统、用户培训)、安全与制度、运维服务、人员与经费保障等,是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的主要部件,图1是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的部件构成图。
2概念模型中各部件的作用与关系
2.1经费保障是前提
需要学院的顶层设计定位,如果它是学校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部分,需要做数字化校园概念模型设计,经费保障应归类到学校办学基础设施科目。
2.2安全与制度是支撑力
安全保障更多强调学校现存的安全体制如何延伸到数字化校园里;制度建设则是业务应用系统推广之后,学校进行管理流程再造形成的保障制度,这是一个建设过程难度大、时间跨度长的环节,但最能体现并固化应用效果的环节,也是容易造成项目失败的环节。
2.3内容规划是特色校园的体现
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包括数据中心、管理一体化、教学过程信息化及服务一体化,数据中心应有数据管理平台、统一认证、个人服务、信息门户、站群管理等;管理一体化有OA办公、教务管理、学生工作、科研管理、招生管理、就业管理、资产管理、人事管理、校友管理、图书管理、实验室管理等;教学过程信息化应有网络课堂、课件制作、教学资源管理、精品课程展示、学生成长管理等;服务一体化有校园电子商务、校园一卡通、BBS论坛、后勤网上报修等。各个学校建设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概念罗列、用户申报;轻重缓急、技术排序;经费多寡,校务决策”的原则。用户申报环节,体现用户对信息化需求的迫切程度;技术层面根据系统关联性和用户申报表现的响应度,对申报内容做个排序;学校会务会议根据当年经费情况给予安排建设。技术排序的指导思想应是ICT硬件设施先行,同行的应有数据中心的硬件系统,如果经费紧,可先考虑数据中心的基础架构部分;其次是数据中心的软件部分,即业务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心;然后是业务应用系统;最后是项目或子项目建成之后的用户培训。培训前,由业务系统管理员将工作流程注入系统,伙同技术支持人员做抽样的运行测试,按工作流程培训操作人员,操作人员实质为管理岗位上的各个工作人员。
2.4技术选型决定数字化校园的稳定性
技术选型分为ICT硬件设施的解决方案和数据中心的软硬件解决方案,业务管理系统可以是不同厂家产品,应能够与数据中心做数据实时交换。ICT硬件设施的核心是校园网络,如果光纤管道资源较充足,安全监控、广播电视等占据带宽较大的业务,将它们与校园网络的传输通道分开,留充足带宽给校园网运行应用软件及将来的发展。为了环保和节省电力,数据中心的硬件解决方案应选择虚拟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如果经费充足,可选做数据中心的灾备恢复系统;数据中心的软件系统,即数据管理平台,处理着来自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推送与接收,应考虑处理的数据库类型尽可能多,便于兼容将来更多的异构业务应用系统。
2.5运维服务是建设成果的技术保障
运行维护是数字化校园应用效果的技术保障。运维需要人员和经费,从规划设计开始就应派人员跟随,建成之后的数字化校园可以接手做运维;运维经费跟建设经费同等重要,应在规划设计中预先测算出运维经费的比重,尽量放在学校稳定来源的科目中。运维是一种服务,服务流程需要制度和规范去约束。如果数字化校园的设备设施、数据处理系统、软件服务等种类多、数量大,则考虑引进IT运维规范标准如ITIL,建立起基于服务台的运维服务体系。
3结束语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模型能够帮助学校快速建立起建设的概念,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到达不同层面的用户群中,在学校内达成共识,有助于建设目标的精准定位,减少培训推广的阻力。
参考文献:
[1]张春梅.突破数字化校园应用瓶颈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08):69-69.
[2]孟凡立,陈荣,徐明.高校虚拟化数据中心建设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2):62-66.
[3]张德时.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科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8):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