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政策篇1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5-0016-01

1农业技术推广与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简称农业推广,主要指的是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科学指导,通过专业的机构与人员,将最新的适合农业发展的科研成果或者生产方法推广到广大农业种植户中,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从广义上说,农业推广涵盖了对农民的组织培养以及科学专业的种植知识的宣传等方面,旨在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智能化以及科技化。

农业推广体系不同于农业推广,其主要跟农业生产相关部门打交道,如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推广职责机构等,专业的技术人员是其主要管理对象。通过农业推广体系,在农民与相关机构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专业人员提供的传播、指导以及科学知识咨询下,提升农民科学知识水平,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推广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基层推广机制不完善

政策法规不健全一直是农业推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政策推动力度不够,执行不够坚决,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与政策的偏差,往往导致了政府协调管理能力低下。虽然国家已经颁布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相关法律,但其侧重点仍然是以农业技术提供为主,在技术成果保护、技术协调供给等方面仍然缺少重视。

在基层推广方面,主要以行政区域划分为主要管理与推广范围,对于交叉重复的区域存在踢皮球等现象,共管则谁也不管的现象时常发生。管理体制与推广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专业推广人员在推广过程中积极性降低,无法有效的在农村以及基础单位中进行科学知识普及。

2.2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国家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投入方面严重欠缺,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农业技术发展,降低了推广工作的主动性。政策的不健全使得基层单位与政府不但要负担自身农业推广支出,还需要完成相应的收缴任务,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包干体制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在各地的财政投入中,其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是政府财政拨款,而政府的财政拨款经常出现供给不足情况。根据以往经验,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一般要达到农业总产值的千分之六到千分之十,而目前的资金投入仅占千分之二,远远低于平均水平,这导致基层推广活动无法全面展开。

2.3农业技术推广理念、推广方式局限

推广理念与推广方式的局限主要体现在推广理念落后,推广方式方法不灵活。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提升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但目前相关人员在推广过程中无法认识到这一点,仍在采用“技术+行政”的手段进行,推动成果的好坏、动力取决于政府的决心以及政府的办事效率,通常是自上而下进行,通过分任务、定指标的形式强制完成,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推广方式的单一性还体现在,其仍然局限在耕作技术的推广上,以试验示范以及咨询服务的方式进行,推广范围集中在生产环节,而农业生产其它环节基本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影响了生态农业的构建与发展。

2.4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水平低

通过调查与摸底发现,农业推广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低下,相关机构在人员储备与分配、推广知识水平、人员培训以及技术研发等方面无法满足市场的发展。统计结果显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的高职称人员仅仅占到所有推广人员中的百分之四,在人员培训方面,仅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人能够达到每周培训一次的要求,这也间接导致了推广人员的素质水平低下,使推广服务无法有效进行开展。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

3.1完善政府农业服务结构体制及政策法规

完善农业推广政策法规与推广机制,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手段,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中心,多元化发展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中心思想,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与结构体制,对不合理的机制进行改革,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推广活动进行分离,单独发展,并从技术引进、试验田示范、农作物灾害监测与产量提升等多个方面,晚上推广机制,保证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信息服务等多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3.2多途径解决资金问题

资金是制约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的主要问题,政府作为主导,应从公共财政、经费预算以及基础设施投入等多个方面强化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通过改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的机构设施、工作条件以及设备引进与更新维护,采取服务型的推广手段、资格认证手段等,切实解决推广的资金问题。

3.3转变推广理念,完善推广信息渠道

推广理念的转变主要是指,将农业技术推广理念与区域性的特点进行结合,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生态型的推广方式,提高作物与当地生态环境的重复利用与循环,甚至构建新的生态环境系统。此外,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搭建相应的信息技术平台,将不同的专业与机构进行整合,提供动态的推广技术数据,达到针对性指导的目的。

3.4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民素质

通过农业教育与农业技术人员准入制度的建立,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手段,以提高农民素质知识水平为目标,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同时吸收并引导大学生进入推广体系工作,通过激励手段与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民素质。

4总结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各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只有通过政府的推动、机制的改革与经济技术的发展,才能实现推广的现代化与专业化。

参考文献

[1]杜丽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1(11):176-180

农业技术政策篇2

[摘要]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新形势,农机技术推广必须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拓宽大领域、实施大推广、服务新农村,充分发挥农机技术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农机技术推广引导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农机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机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环境、对象、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我国现行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是在省、地推广总站的基础上,实行以县农机推广站为中心,以乡、镇农机站为纽带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竞争的氛围淡化了行政推广方式的垄断权威,某些传统的推广措施的效用在逐步退化,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化推广组织体系已不能实现上述农机推广工作面临的重大转变,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对农机新技术的需要,不适应农机科技新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传播的需要。不适应广大农民对通过普及使用新机具、新技术达到致富目的的迫切需求。因此,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创新和完善。

一、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一、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社会建制

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1.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调整和完善现行国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主要包括:调整市、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的设置,以便农机技术推广专业机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调整和创新县、乡(镇)农机站机构设置,可组建区域性的中心农机站,或按优势产业带设置的跨区服务专业农机站,亦可按特色产业综合设置。

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2.培育和发展多元化不同所有制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的组织共同发展。

培育和发展主要包括国家农机科研部门的技术推广组织、高等农业工程院校的科技推广组织、社会团体性质的农机推广组织、专业合作经济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农机企业的科技推广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以及民间的农机协会组织等,“官办”(国家企事业单位)与“民办”(民营企业及民间组织)的组织共同发展。

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3.对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实行政府统一管理体制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政府应加强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的引导,鼓励发展,并制定统一的推广政策和法规,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应使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在竞争中得到优化配置。

二、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二、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模式

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1.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双轨多元化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双向性、适应性、协调性、社会性的特点,其推广工作既代表政府的意愿又能满足农民对农机技术的需求,使推广工作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生机。因此,目前在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作用和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推广组织机构的格局。在健全国家推广组织机构的同时,大力调动农机科研机构、农业工程院校、社会经济组织、农机企业、中介组织、农机协会、农机户及各种传媒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来,实现推广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加速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2.创新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组织体系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根据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与调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什么样的模式进行推广非常重要。对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同的推广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推广形式与组织体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及其组织体系有以下几种。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

(1)政府支撑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资金以政府投入为主,适宜于公益性强、社会效益显著、机具投资大的农机推广项目。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

(2)农机企业带动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为农机生产企业。资金筹措主要以企业投入为主,适宜于经济效益明显、技术简单直观、投资少、农民易接受的农机推广项目。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

(3)民间协会组织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由政府扶持、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它是一种在自愿、自由、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联合。这种民间推广组织主要有农机协会、研究会、合作社等形式。

三、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三、创新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保障条件

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1.建立和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科技进步法》,这为农机推广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但现有的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力度普遍欠缺。因此,面向新世纪,适应新形势,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政策法规体系,以指导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

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2.建立和健全多渠道农机技术推广投资体系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及《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积极出台当地的农机化发展政策,强化对农机技术推广的财政支持,逐步提高农机技术推广经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以保证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健康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社会资金投人农机技术推广。

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3.建立和完善农机科技创新基础和机制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农机科技开发和创新是技术推广的前期工程。农机科研院所、教学单位、农机龙头企业是农机科技成果产出的源头。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科技人才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产权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持久、有效的动力,促进农机高新科技成果的产出,为农机产品换代和技术推广提供技术贮备和技术支撑。

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4.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

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建立有效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运行机制,重点应从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个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

5.建设精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

5.建设精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

加快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是做好推广工作的根本。目前我国农机技术推广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文化层次仍较低。建设精干的农机技术推广队伍,一是加强继续教育工作,通过不同层次的脱产深造、在职函授、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更新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及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掌握现代科技手段,以适应农机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纳人才,营造良好环境留住人才,使更多的科技人员来从事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三是注重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机企业家队伍。四是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农机从业人员及后备人员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高新农机技术的新型农民技术队伍,逐步通过示范、指导,提高广大农民的群体科技素质,捉进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问

农业技术政策篇3

关键词:农户;技术推广;技术采用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坚持重点发展农业科技,我国也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农业研发投资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持续上升的国家之一。政策的制定者和学术界都已经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技术作为生产力对农业生产的巨大贡献。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虽然很多新技术在农业中已经被农民广泛使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不得不承认还存在大量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未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结构的调整。

本文在阅读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分析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准确把握农户对于新技术的态度,找出原有推广模式的不足、原有政策的偏差,为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技术的推广和采用提供有力的依据。

2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很多。在这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

2.1宏观因素

宏观因素主要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这里主要从与农户技术采用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因素的进行分析。

政策因素:农户在采用一些农业新技术的时候通常会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例如:(1)国家的信贷政策,当国家以低息或者无息给农户提供一些涉农贷款,通常会鼓励农户更多更大胆的采用新技术。(2)财政补贴的政策,国家为了鼓励农户采用新品种,购置农机具,通常会给予农户一定的补贴政策,这也是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驱动力因素。(3)农业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创新奖励政策通常会激发科研机构,农户,以及相关的金融的资本,市场积极的行动起来,发明创造更多对农户经济效益高的,便于使用的新技术,同时奖励政策也会更好的激励创造者加快新技术的推广传播,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只有技术最终被农户广泛采用,才能诱导创新源源不断的发展。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当地市场经济发展,商品流通速度的一个风向标。同时也能反映一个地方的农村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追求更高经济价值的程度。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由于信息流通方便,市场开放度,透明度较高,农户思想更加活跃和开放,也更容易接受采用新技术。由于市场发达,技术产生的成果,例如新的农产品品种,果实也能更迅速的实现商品价值,让技术采用者有较为稳定回报;农户由于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能够承担技术采用失败带来的风险。

文化因素:由于传统农村很少参与市场,通讯设备也比较差,农村的信息来源也相对短缺,农民本来受教育,接受科技知识程度少。农民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态度很多是当地传统几千年发展的结果。这里用“地方性知识”来表达特定地区农户价值观念。可以说一个地区农村的面貌包括其种植方式,农作物品种,日常生活习惯,对外来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都受制于这种地方性知识。在新技术的采用过程中农户的态度和行为同样受制于这种地方性知识。所以在新技术的推广传播的过程中,要仔细研究当地的文化特征,找到合理的宣传推广方式。

市场因素:市场由于交易的不断进行,促进商品,信息的不断流通,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的,导致了新产品,新思想,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同时也为新产品,新技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场所。在一个农村市场或者农产品流通市场中,往往会让农户解除采用新技术后产生成果不能有效的实现其经济价值,收回去其成本的担忧。同时市场为农户在采用新技术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咨询提供方便;也为农户能够因自身或者外部因素及时转让新技术提供有效途径。

2.2微观因素

微观因素对农户技术采用有影响的很多,不同学者基于自己的观察角度的不同进行了不同的分析。在这里把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微观因素按照其来源分为四个的层面:(1)农户层面主要包括农户的年龄、性别、职务、家庭规模,家庭收入消费水平等;(2)推广层面:主要有推广宣传的力度,技术指导培训的次数,进行推广的主体,采用性技术的奖励政策。(3)技术层面:技术层面主要是由于技术本身的原因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主要包括技术的初始投入、技术的采用难度、技术的使用的风险和技术的预期收益和效用等。

2.2.1农

户层面

费德(feder,1985)认为农户选择(采用)行为主要受农户自身特征和技术诱导因素的影响。adestina(199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农户技术采用决策的模式,他们认为采用新技术的决策是基于农民对此项技术的认知情况。在年龄这个变量研究上,adesina(1993)认为农民的年龄和新技术的采纳成反比例关系,即年龄越大,由于风险因素等的考虑越倾向于采用传统技术。相反,年轻的农民倾向于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taylor(1982)也认为教育是农户变量中的最重要因素,它可以增加农户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可能性。我国学者林毅夫(1994)对杂交水稻品种采用的研究中发现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对农户采用此技术具有显着的统计效应。

何子文,李鹏玉(2006)认为政治成份及社会公职和每年外出本县次数对农户新技术的采用有影响。张林秀等(2002)利用江苏省300个农户1993一1999年的历史资料,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农户生产性投入行为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户的非农就业比例、借贷的可获性、土地规模、房屋资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等是主要决定因素。曹建民等(2005)通过对水稻氮肥适地管理技术的农民参与式研究意愿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农民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及其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技术信息显着地影响农民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农民的个人特征中,是否为户主、性别、教育水平、农民是否经常参加农业劳动以及农户的土地规模等因素均显着地影响农民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2.2推广层面的因素分析

azhar(1991)和adestina(1993)强调推广人员的信息交流程度在技术采用过程中的重要性。张云华等(2004)认为农户与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的联系是影响农户采用无公害及绿色农药的主要因素。非洲高原农业发展项目(ahi)和国家农业研究中心(icra卫)结果表明:农户与农业技术中心的联系程度是影响其参与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学者朱希刚(1995)对鄂西贫困山区的289个农户技术采用的行为研究表明:与农业推广机构的联系、政府对采用新技术的鼓励与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意愿呈正相关关系。付少平(2003)认为在技术方面有创新成就的农民,许多人都曾经获得过院校、科研机构专家、技术人员的帮助。这些农民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与专家、技术人员建立了联系,专家、技术人员为农民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人际扶助条件。赵龙群等(1997)认为,影响农户采用技术的因素有:①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工资低、人员少、队伍不稳定;②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内部结构失调;③农民自身的影响因素。2.3技术层面的因素分析

技术层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采用技术的投入产出效益、技术风险、技术掌握难度。雷杰•克里斯娜关于印度旁遮普邦棉花种植者对供给反应的研究,以及秘鲁高原上的印第安人对新马铃薯品种的采用行为分析,认为有利性的差别是解释农业生产要素接收速度的有力解释变量,而不用求助于人性、教育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差别。决定有利性的因素主要有:绝对而不是相对的产量增加、产量和价格的波动以及由此导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罗杰斯(1957)同样认为技术使用者对技术接受倾向的不同受科技信息、风险及市场供需条件的影响。欧马拉(o‘mara,1980)和林德钠(lindner,1987)研究了风险因素对农户技术选择(采用)行为的影响。我国学者朱希刚(1995)的研究也表明技术采用后产出的增加与农户采用新技术呈正相关关系。

3相关的总结和政策含义

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在宏观方面更多的是一些定性的理论意义上的分析,具体原因可能是衡量宏观因素的指标难以用数据进行度量,但是并不能够排除其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程度不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更是偏低,单个农户在信息来源、对信息处理以及抗风险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农户对新技术的信息更多的来源于政府,具体的推广也更多依赖于政府。宏观因素对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影响是不能忽视。

农业技术政策篇4

1.农机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必须围绕农机推广这一中心工作。我们要补贴的机具和技术必须是我们要推广的机具和技术,这是最最首要的,如果我们把不做推广的农机产品和技术,也做为补贴的对象,那就根本无意义可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要推广什么样的农机产品和技术,与当地实际情况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因地制宜地推广农机产品和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机化。

2.农机补贴政策仅是农机推广工作的一种措施和手段。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农机化水平的提高,这都不假。但我们不能什么事情都依赖于农机补贴政策,认为有了农机补贴政策就万事大吉了,我们的农机推广工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如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等等。另外,我们也不能制定和出台了农机补贴政策就完事了,我们还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还要抓紧政策的落实,使农机补贴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农机补贴政策的好与坏并不等于农机补贴资金发放了多少,农机具增加了多少,关键还取决于农机推广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农机化水平能否提高,取决于能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的补贴工作也并不能补完了就完了,而还要看看农机推广工作的效果明不明显,分析一下成败的原因,以便于下个年度制定和出台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农业和农机发展需要的补贴政策。

3.农机补贴政策的落实也是农机推广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政策的制定是为了落实,如果一个好的政策不去实施,不去落实,那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农机补贴政策要靠谁去落实、谁去实施呢?我们农机部门责无旁贷。我们怎么去落实、怎么去实施呢?那就要通过农机推广工作去落实、去实施,我们要进行宣传、资料汇总、验收核实、行文、发放资金等等一系列的事情要等着我们去做。

二、农机补贴政策如何适应新时期的农机推广工作

1.根据当地实际和农机推广工作需要制定农机补贴政策。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那就是实际,我们要推广什么、补贴什么都要跟着这个实际来,我们的农机补贴政策也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去制定,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符合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等发展的实际。

2.列入农机补贴政策的项目必须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引进推广每项新技术、新机具要注重其技术内容是否先进适用,技术性能是否可靠。不具备先进性的技术没有推广价值,不具备适用性的技术没有推广前景。推广过程中,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首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技术或机具,决不能走形式、摆架子,为推广而推广,为机械化而机械化。同时,要站得高些,眼光放远,看得全面些,所推广的技术或机具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同时还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些技术或机具由推广所表现出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不十分显著,但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是十分显著,也是值得推广。有些技术或机具的确先进,但适用范围极其有限,或要求过高,推广价值也就不大。总而言之,选择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必须充分考虑到该技术或机具的各项内容,是否符合本地区农业生产需要及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

3.农机补贴政策应该与时俱进。不同时期农业产业规划不同,农业发展的重点也不同,我们要推广和补贴什么样的农机产品和技术也要跟着农业产业规划走,这样,我们的农机补贴政策才适合时代的要求。我们应该把那些过时的农机产品和技术及时地从农机补贴中撤下来,而把那些更加先进适用的农机产品和技术放到新的农机补贴中来。

农业技术政策篇5

关键词:农户;技术推广;技术采用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坚持重点发展农业科技,我国也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农业研发投资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持续上升的国家之一。政策的制定者和学术界都已经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技术作为生产力对农业生产的巨大贡献。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虽然很多新技术在农业中已经被农民广泛使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不得不承认还存在大量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未能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结构的调整。

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分析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准确把握农户对于新技术的态度,找出原有推广模式的不足、原有政策的偏差,为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技术的推广和采用提供有力的依据。

2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分析

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很多。在这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

2.1宏观因素

宏观因素主要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状况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这里主要从与农户技术采用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因素的进行分析。

政策因素:农户在采用一些农业新技术的时候通常会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例如:(1)国家的信贷政策,当国家以低息或者无息给农户提供一些涉农贷款,通常会鼓励农户更多更大胆的采用新技术。(2)财政补贴的政策,国家为了鼓励农户采用新品种,购置农机具,通常会给予农户一定的补贴政策,这也是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驱动力因素。(3)农业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创新奖励政策通常会激发科研机构,农户,以及相关的金融的资本,市场积极的行动起来,发明创造更多对农户经济效益高的,便于使用的新技术,同时奖励政策也会更好的激励创造者加快新技术的推广传播,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只有技术最终被农户广泛采用,才能诱导创新源源不断的发展。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当地市场经济发展,商品流通速度的一个风向标。同时也能反映一个地方的农村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追求更高经济价值的程度。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由于信息流通方便,市场开放度,透明度较高,农户思想更加活跃和开放,也更容易接受采用新技术。由于市场发达,技术产生的成果,例如新的农产品品种,果实也能更迅速的实现商品价值,让技术采用者有较为稳定回报;农户由于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能够承担技术采用失败带来的风险。

文化因素:由于传统农村很少参与市场,通讯设备也比较差,农村的信息来源也相对短缺,农民本来受教育,接受科技知识程度少。农民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态度很多是当地传统几千年发展的结果。这里用“地方性知识”来表达特定地区农户价值观念。可以说一个地区农村的面貌包括其种植方式,农作物品种,日常生活习惯,对外来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都受制于这种地方性知识。在新技术的采用过程中农户的态度和行为同样受制于这种地方性知识。所以在新技术的推广传播的过程中,要仔细研究当地的文化特征,找到合理的宣传推广方式。

市场因素:市场由于交易的不断进行,促进商品,信息的不断流通,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的,导致了新产品,新思想,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同时也为新产品,新技术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场所。在一个农村市场或者农产品流通市场中,往往会让农户解除采用新技术后产生成果不能有效的实现其经济价值,收回去其成本的担忧。同时市场为农户在采用新技术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咨询提供方便;也为农户能够因自身或者外部因素及时转让新技术提供有效途径。

2.2微观因素

微观因素对农户技术采用有影响的很多,不同学者基于自己的观察角度的不同进行了不同的分析。在这里把影响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微观因素按照其来源分为四个的层面:(1)农户层面主要包括农户的年龄、性别、职务、家庭规模,家庭收入消费水平等;(2)推广层面:主要有推广宣传的力度,技术指导培训的次数,进行推广的主体,采用性技术的奖励政策。(3)技术层面:技术层面主要是由于技术本身的原因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主要包括技术的初始投入、技术的采用难度、技术的使用的风险和技术的预期收益和效用等。

2.2

[1][2][3]

.农户层面

费德(Feder,)认为农户选择(采用)行为主要受农户自身特征和技术诱导因素的影响。Adestina()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农户技术采用决策的模式,他们认为采用新技术的决策是基于农民对此项技术的认知情况。在年龄这个变量研究上,Adesina()认为农民的年龄和新技术的采纳成反比例关系,即年龄越大,由于风险因素等的考虑越倾向于采用传统技术。相反,年轻的农民倾向于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Taylor()也认为教育是农户变量中的最重要因素,它可以增加农户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可能性。我国学者林毅夫()对杂交水稻品种采用的研究中发现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对农户采用此技术具有显著的统计效应。

何子文,李鹏玉()认为政治成份及社会公职和每年外出本县次数对农户新技术的采用有影响。张林秀等()利用江苏省个农户一年的历史资料,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农户生产性投入行为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户的非农就业比例、借贷的可获性、土地规模、房屋资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等是主要决定因素。曹建民等()通过对水稻氮肥适地管理技术的农民参与式研究意愿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农民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及其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技术信息显著地影响农民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农民的个人特征中,是否为户主、性别、教育水平、农民是否经常参加农业劳动以及农户的土地规模等因素均显著地影响农民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

..推广层面的因素分析

Azhar()和Adestina()强调推广人员的信息交流程度在技术采用过程中的重要性。张云华等()认为农户与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的联系是影响农户采用无公害及绿色农药的主要因素。非洲高原农业发展项目(AHI)和国家农业研究中心(ICRA卫)结果表明:农户与农业技术中心的联系程度是影响其参与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学者朱希刚()对鄂西贫困山区的个农户技术采用的行为研究表明:与农业推广机构的联系、政府对采用新技术的鼓励与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意愿呈正相关关系。付少平()认为在技术方面有创新成就的农民,许多人都曾经获得过院校、科研机构专家、技术人员的帮助。这些农民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与专家、技术人员建立了联系,专家、技术人员为农民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人际扶助条件。赵龙群等()认为,影响农户采用技术的因素有:①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工资低、人员少、队伍不稳定;②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内部结构失调;③农民自身的影响因素。

..技术层面的因素分析

技术层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采用技术的投入产出效益、技术风险、技术掌握难度。雷杰&#;克里斯娜关于印度旁遮普邦棉花种植者对供给反应的研究,以及秘鲁高原上的印第安人对新马铃薯品种的采用行为分析,认为有利性的差别是解释农业生产要素接收速度的有力解释变量,而不用求助于人性、教育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差别。决定有利性的因素主要有:绝对而不是相对的产量增加、产量和价格的波动以及由此导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罗杰斯()同样认为技术使用者对技术接受倾向的不同受科技信息、风险及市场供需条件的影响。欧马拉(O'Mara,)和林德钠(Lindner,)研究了风险因素对农户技术选择(采用)行为的影响。我国学者朱希刚()的研究也表明技术采用后产出的增加与农户采用新技术呈正相关关系。

相关文献的总结和政策含义

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在宏观方面更多的是一些定性的理论意义上的分析,具体原因可能是衡量宏观因素的指标难以用数据进行度量,但是并不能够排除其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程度不高,农村的组织化程度更是偏低,单个农户在信息来源、对信息处理以及抗风险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农户对新技术的信息更多的来源于政府,具体的推广也更多依赖于政府。宏观因素对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影响是不能忽视。

农业技术政策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培养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有别于一般科技人员,主要以推广农业科学适用技术,指导农民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类科技人员。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相比,处在生产的第一线,所需知识有实用性强,普及性广的特点,所以研究这些科技人员和他们的成长规律,对新时期科技人员的管理,对科技兴农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技推广人员的基本素质

1.1有广泛的知识面

农业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技术,但又不是所需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农业生产是自然和经济生产结合的产物,不仅需要机械、电器、肥料、农业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必须涉及生物、动植物生理学、农业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推广农业科学的对象是农民,千家万户接受农业新技术,层次不同,接受程度不同,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农民的心理、接受能力,有所选择的推广农业新技术。因此,作为一名有所作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仅要善于学习,掌握更多的技术知识,同时还要善于分析综合。

1.2掌握较高的政策水平

农业技术推广贯穿着国家制定的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奖励政策、物价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等。掌握好各项政策法规是做好农技推广的保障。

1.3拥有系统的分析能力

在推广工作中能注意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的结合,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技术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结合等作出科学决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熟悉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如历史背景、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技术习惯、风土人情、农业生产的发展现状和规划等。在了解这些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发现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1.4树立敏感的信息观念

一是要立足于知识之上来驾驭使用知识和信息,不要陷于知识与信念之中不能自拔;二是要给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益处,不能生吞活剥或无限量地掌握无用的信息;三是做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信息,使其为决策服务,并做到信息意识与战略思考的统一。这些应该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具备的观念。

1.5要有为领导决策服务的观点

技术人员要使推广的技术得到各级有关领导或组织者的配合,就应为满足他们的决策提供服务,这样才能获得他们更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实践证明:如果哪一些技术,领导已经接受,而且组织多方面力量全力支持去推广哪一些技术,推广就快,效益就高,相反推广速度就慢。在实践中一定要注意局部结合全局,把一些成熟的技术提供给领导,让他们决策。

2农业推广人员的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农业科学技术传播的“二传手”,在科教兴农中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但长期以来农技推广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肯定,影响工作积极性。为了使农技推广事业得到发展,农技推广人员安心从事其工作,有必要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2.1运用政策诱导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制定了不少政策规定,如开放搞活、成果奖励、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产生了强烈的诱导力,这些政策既鼓励第一线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能使推广人员在服务中获得社会或政策允许的相关权益。比如推广成果的评定,一是迎合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荣誉心理,激发其上进心;二是公正地评定了推广人员的劳动成果,激发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创造性;三是为农技推广人员创造了人才的评价,业绩的考核,职称的评定,职务的晋升,学术知名度形成的基本条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享受优惠政策上还有差距。如职称评定上要求基层推广人员要有一定等级的科研成果,外语考试要达到一定的标准,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农业科技与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两翼,发达的先进科研成果如果没有农业科技推广系统和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努力,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说农业技术推广是运用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桥梁。基于这种认识,在培养农技推广人员中就要以更优惠的待遇去吸引、鼓励他们。如制定和颁发部级技术推广奖,制定推广人员的培养和拔尖人才的鼓励政策等。

2.2实行岗位责任

要在现行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技术目标的管理,对每个农技推广人员实行技术推广目标管理,对每人的岗位职责实行指标化考核评价,并与奖罚挂钩。责任目标一经确定,应保证推广人员自和必要的工作条件,支持推广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有偿服务,允许在用户得到实惠的基础上取得政策允许的报酬。有条件的单位可按任务组织推广人员的优化组合,以充分发挥人际间的协调作用和优化效益。

2.3物质激励

技术有偿服务已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重要激励手段,有偿服务是一种物质刺激形式。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中,注重业绩考核等,把个人的贡献和物质利益结合起来,使农技推广人员看到贡献与物质利益的一致性,从而激发起他们争做贡献的积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地方条条框框太多,不利于激发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很大一部分服务对象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对有偿服务不理解,不接受,这些问题要逐步得到解决。重视农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就是要使那些素质高能力强的拔尖人才有用武之地,得到相应报酬。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2.4保持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