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植技术篇1

关键词:传播效果;留守妇女;农业技术;扩散

中图分类号:F32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81-0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及城镇企业改制的加快,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妇女”。有学者调查发现“留守妇女”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在全国达4千万~5千万之多①。随着大量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寻找就业机会,“留守妇女”成为农村社会的家庭支柱。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也随着这种变化而发生变化,从上世纪50年代以前男耕女织到集体化时代男女同耕,到现在男人外出务工妇女留家务农,在新的分工模式中农村“留守妇女”承担着在内操持家务、抚养小孩、赡养父母,在外进行农业劳作的双重角色。农业生产的女性化趋势使得改变妇女从事农业生产的观念,提高“留守妇女”的生产技能,成为当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将它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几个方面。其中生产发展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关键,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而发展生产必须依赖于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依赖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对科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新的种植技术的采用程度。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女性化趋势日趋明显,而农村妇女在接受教育、获得资源以及参与决策中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农业生产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农民增收较为缓慢,甚至出现土地撂荒,地力衰退,产量下降的趋势。基于这种现状,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展传播研究中心于2006年选择庄浪县赵墩乡赵家弯村作为农业技术扩散的实验对象,推广马铃薯种植技术。项目至今已进行了两年,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尽管课题组成员属于非农专业,但我们希望从这项试验中能够有所收益,为欠发达地区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寻找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真正实现科研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1.赵家弯村马铃薯种植技术扩散过程

甘肃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成雨机会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全省分为三个带:多水带、少水带和干涸带。多水带包括陇南、甘南、临夏南部及祁连山的部分地区;少水带包括陇东、陇中广大黄土高原及兰州以北地区;干涸带包括河西走廊、北山山地及其他荒漠区,全省各区域气候条件差异性较大②。庄浪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幅员15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4.21万亩,总人口37.62万人。由于严重的植被破坏,生态失调,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等原因,全县经济发展很慢,群众生活十分困难,是全省20个干旱贫困县之一,也是国家及扶贫县之一。赵墩乡位于庄浪县北部,全乡16775口人,人均具耕地面积3亩,传统种植业以小麦为主,兼种马铃薯和其他谷类,是一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乡镇。赵家弯村隶属赵墩乡,全村共80户村民,600口人,人均土地3亩,村中80%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大多数家庭以妇女和孩子及老人留守,“留守妇女”是家庭中的顶梁柱,也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所以“留守妇女”自然成为农业技术的推广的主要对象。

赵家湾村大多数家庭中“留守妇女”是一家之主,在农作物的耕种、护养及收割方面主要依赖家庭主妇,老人和孩子仅能作为帮手。按一家平均四口人计算,一个农村妇女一年要耕种12亩土地,即使全部精力均花费在耕种、除草、施肥、收割等环节上,很难对农作物进行精耕细作。这里的农民长期以种植小麦为主,雨水正常时,小麦平均亩产500斤,一个四口之家平均有耕地12亩,按每斤小麦市场售价0.7元计算,一个家庭全部种植小麦的收入为4200元,人均农业纯收入为1000元左右;如果雨水较少,则亩产200~300斤,收入也会急剧减少。人们的观念大多较为保守,沿袭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很少考虑,土地种植仅作为家庭口粮。所以,村中的主要劳动力基本靠在外打工增加收入,妇女的任务也就是为全家完成口粮任务。赵家湾村“留守妇女”在决定种植事宜时有如下特点:

①由“留守妇女”、老人和孩子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中,由老人决定种植事宜的占20%,有户主(即丈夫)事先决定种植事宜的占60%,由“留守妇女”自己决定种植事宜的占20%。这种家庭中“留守妇女”受老人的影响较大,对传统种植习惯较为认可,不易接受新的观念。②

由“留守妇女”和孩子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中,由户主(丈夫)事先决定种植事宜的占70%,由“留守妇女”自己决定种植事宜的占30%。这种家庭“留守妇女”受老人影响较少,但单独改变想法也不容易,受其他人的影响较大。

③“留守妇女”一个人在家。这种家庭比例较少,一般是刚结婚不久的,对农活不太重视,自己也不愿做主,由户主事先决定种植品种和亩数。但这种“留守妇女”也有其特点,即一般不受户主约束,如果说服力度较大,也容易改变想法。

考虑到“留守妇女”在种植决策上受传统习惯影响较大,决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课题组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在当地选择了一位有影响的农资经销商为农业技术推广人。第二,选择了“留守妇女”非常熟悉、易于接受的马铃薯为推广品种。第三,借鉴定西地区已经非常成熟的马铃薯种植技术,以成功案例打消“留守妇女”对风险的顾虑。第四,以马铃薯较好的市场前景来保证农民收入,说服“留守妇女”参与试验。本试验从2006年3月开始,至目前已进行了两年多的推广过程,经过两个阶段。

1.1第一阶段(2006年)

自2006年3月种植开始到2006年6月收获期间,由于大多数“留守妇女”对新品种不太相信,说服工作非常困难,经过项目组和当地推广人的艰苦工作,最后只签订种植合同30亩,其间项目组先后三次到赵家湾村采访农民对试验品种的杀虫、除草和施肥等工作,平时的管理工作由推广大理人承担。由于2006年上半年当地严重干旱,对马铃薯成长影响较大,导致产量下降,至收获季节,平均产量2000斤,个别采用地膜覆盖种植的农户亩产4000斤左右,产量差的亩产仅1500斤,整个试验不太成功。但项目组也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值得思考的教训。

1.2推广第二阶段(2007年)

在第一阶段推广的基础上,课题组总结了第一阶段推广的经验及教训,在与推广人反复沟通的基础上,制定了更加详细的推广放案,主要从以下几点工作入手:①首先解决马铃薯种子问题,从第一阶段推广中发现,“留守妇女”对早熟马铃薯比较欢迎,只是对产量不满意。课题组经过多方调查,从陕北引进“克新3号”品种,该品种在陕北已经种植成功,平均产量4000斤,虽然淀粉含量稍低,但口感好,属于餐桌马铃薯,主要销往广州的蔬菜市场。该品种三月份下种,五月份收获,成熟期两个多月。第一茬收获后,可以继续种植原品种,也可种植其他农作物,改变原来一年只收一茬的传统种植习惯,大大提高土地的适应效率。②与“留守妇女”签订购销协议。由推广大理人与农户签订购销协议,种子费用先由推广人垫付,到收获季节以现金结算或马铃薯抵偿,所有产品由推广人按高于当时市价收购。如果种子有问题,推广人按照当年该地马铃薯平均产量以市场价赔偿农民损失。③在赵家湾村先动员意见领袖、村长和新婚的年轻“留守妇女”,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新马铃薯品种的推广工作,以带动其他农户的参与热情。④邀请庄浪县农技中心的技术员测土施肥并现场指导,并印刷宣传资料帮助“留守妇女”提高认识。⑤肥料由推广人以成本价提供,至收获季节以现金或马铃薯结算。⑥大力提倡地膜种植技术,引导“留守妇女”接受第一阶段已经取得的经验。⑦组织“留守妇女”观看马铃薯种植的资料片,提高农民对马铃薯种植的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2007年2月开始第二阶段推广工作,经过近半月说服动员工作,共签订800亩种植协议,意见领袖、村长及部分“留守妇女”种植达4亩左右。2007年3月下种,5月中旬收获。其间课题组成员先后三次深入农户家中调研,了解农户的反应。推广人更是倾心倾力,投入更大的精力来督导农户的后期除草、施肥等工作。由于这次推广工作准备比较充分,加之2007年雨水充足,马铃薯长势较好,至收获时,平均产量达到每亩4000斤左右;位置较好的地块,亩产达5000~6000斤左右,产量最高的达到亩产8000斤。由于提前联系好经销商,到收获季节,经销商到田头收购,一周之内符合收购条件的马铃薯全部以每斤0.4元的价格售完。按亩产4000斤计算,一亩地的毛收入是1600元,减去肥料、地膜等成本400元,纯收入为1200元。而当年小麦的亩产平均500斤,市场售价每斤0.7元,毛收入350元,减去成本100元,纯收入250元。两者对比马铃薯的投入产出效率远远大于小麦。如果第二茬继续种植马铃薯,平均产量按最低3000斤计算,市场售价按0.2元计算,毛收入为600元,减去成本400元,收入又增加200元。一亩地一年的产出为1600元,土地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经过2007年的推广工作,“留守妇女”认识到新品马铃薯的经济价值,也掌握了一定的种植经验,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目前,2008年的种植工作正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从前期工作来看,“留守妇女”的参与热情较高。

2.以“留守妇女”为生产骨干的赵家湾村马铃薯种植技术扩散轨迹

拉斯维尔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五要素包括:①谁(Who);②说什么(SaysWhat);③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WhichChannel);④向谁说(ToWhom);⑤有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D.麦奎尔进一步将其图解如下:③

以这一经典模式来分析,赵家湾村马铃薯种植技术的传播者为马铃薯种植技术的推广者,在此次推广活动中由课题组人员担任;讯息在这里即是马铃薯种植技术,由于大众传媒在当地影响力非常有限,所以,传播媒介主要是采用人际传播及各种宣传资料;受传者即“留守妇女”,而传播效果就是马铃薯种植技术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其中最关键的是对受传者即“留守妇女”的说服工作。因为“留守妇女”既是新技术的直接传播对象,又是新技术的实践者,新技术推广成功与否与“留守妇女”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领悟程度及未来的持久性直接相关。

罗杰斯认为一项新技术扩散过程要经过特定的渠道,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在某一社会成员中传播。首先是创新本身,创新的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程度、可试性、可观察性是决定一项新技术是否能够很好扩散的主要因素;第二是传播渠道,即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影响程度。第三是相异性。即传播对象之间的社会特征相似程度。第四是创新精神与采用者类别。创新精神是指个体或其他团体比起同系统中的其他成员采用新方法的程度;而由于创新精神的差异导致创新接受者的类别不同,由此可以将创新及受者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用者、中期采用者、晚期采用者及迟滞者。第五是社会系统。系统的社会结构或传播结构促进或阻碍一项新技术的扩散速度。第六是扩散时间。其中创新精神及创新接受者的类别及社会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一项创新的扩散速度④。

赵家湾村的马铃薯扩散过程目前进行了两年,虽然时间较短,但基本符合罗杰斯所描述的特征。课题组所选新技术较当地村民以往种植的马铃薯具有早熟及口感好的优点,马铃薯是当地“留守妇女”熟悉的农作物,种植技术简单、易于操作,可试验性和可观察性较强;人际传播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留守妇女”之间的人际影响非常大,大众传播的影响非常小,这与大众传播在当地的薄弱基础有关;传播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很小,大多是“留守妇女”,文化程度、耕作模式、种植习惯相似;初期创新者很少,只有文化素质较高,与当地推广人的关系较好,对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认识较为清晰的个别“留守妇女”承担了这一角色;早期采用者也不多,主要是初期接受创新试验者的亲属和朋友;中期采用者较多,一方面受初期创新者及其亲朋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当地推广人的劝导而逐渐接受新技术;晚期采用者属于观望者,这部分“留守妇女”自我做主的能力较差,由于同村大多数人均采用新技术,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从众心态是其采用新技术的主要原因。

罗杰斯认为对新技术的风险预测很大程度上影响新技术的采用,而从赵家湾村的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过程来看,“留守妇女”对新技术的风险性预测是影响采用新技术的核心因素。当地落后的经济状况使农民容不得任何风险,如果没有当地推广人对马铃薯销售及农民收入的保证,课题组的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很难进行。即使当地推广人承担了农民的风险,这项推广工作在第一阶段的进展也困难重重。所以,农业新技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推广必须以降低农民风险为基础,待到农民对一项新技术的成果得到认可,对新技术的认知水平大大提高以后,才能取得较好的扩散效果。

罗杰斯以“S”型曲线来表示一项新技术的传播程,认为不同的新技术由于其特性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同的“S”型。赵家湾村的扩散曲线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赵家湾村马铃薯种植技术扩散虽然也呈“S”型,但其有自身的特点。对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进行说服时花费的时间较长,也就是说在第一个推广周期中,有一半时间花费在前期对“留守妇女”的观念引导和劝说之中,引导的结果是约20%的人成为新技术的早期采用者,由于受人际关系及意见领袖的影响,又有约50%的“留守妇女”加入到新技术的试验行列,这段时间较短,约占整个推广周期的1/4,另外约20%的“留守妇女”在此之后也逐渐加入试验行列,剩余10%的农民属于迟滞者,这一部分“留守妇女”并未全部成为新技术的采用者,其中约2%的“留守妇女”始终未加入新技术试验的行列。在本次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课题组所得出的“S”型曲线虽然基本符合罗杰斯所提出的模型,但在曲线的走势上和罗杰斯的“S”模型存在差别,所以,农业技术推广虽然有其基本规律,但在具体推广过程中,由于试验条件不同、传播对象的接受程度各异、农作物品种各异、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留守妇女”素质高低有别,扩散周期及效果大为不同。

3.对赵家湾村马铃薯种植技术扩散的思考

从赵家湾村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过程可以看出,"留守妇女”已经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这一群体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高低直接影响农民的增产增收问题,而提高“留守妇女”的基本素质,改变她们从事农业生产的观念,鼓励其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非常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对“留守妇女”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被训和素质提高既是现实需要,也是当务之急。

一般认为,农业技术由三大要素组成。第一,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科研和农业管理等劳动过程的精神智慧能力,简称“智能”。第二,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操作方法的技巧能力,简称“技能”。第三,劳动过程中所使用的物质手段的能力、简称“物能”⑤。而对赵家湾村这种处于落后地区的农村来说,农民的基础素质较弱,“留守妇女”的知识技能更差,其“智能”培养需要漫长的过程。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各种社会环境的限制,现代化的“物能”手段目前无法在赵家湾村得到广泛使用,传统的耕种模式在短时期内无法得到根本改善。所以,最现实的农业技术扩散模式是改变“留守妇女”的种植观念,从最基本的“技能”培训入手,让农民在种植实践中亲自体会科技种植带来的收益,在此基础上,提高“留守妇女”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管理等方面的“智能”素质,进而改变其从事农业种植的“物能”手段,以达到全面提高“留守妇女”从事农业种植的水平。而对“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必须和当地农村的现实状况相结合,从农民的现实需要出发,以“农业技术”传播的效果为重点,以增产增收为目的,逐渐改变“留守妇女”的种植观念,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

每一个具体的传播过程都由传播者、传播内容、讯息载体、媒介渠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等要素组成,农业技术的传播同样包括这些环节和要素,每一个环节和要素对农业技术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必须重视每一个环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1农业技术传播者与传播效果

从赵家湾村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过程来看,当地农民的知识层次较低,缺乏科学的种植意识和主动性,而“留守妇女”由于承担家庭的各项重任,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顾及科学种植事宜,所以,传播农业技术传播者的引导和推广至关重要。在赵家湾村的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课题组承担了这一角色。课题组在进行推广工作前,就赵家湾村农民的种植观念、种植方式、土壤属性、施肥状况等作了详细的调查,发现当地农民家庭中“留守妇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传统的农耕种植模式居主导地位;“留守妇女”素质较低,观念落后,缺乏科学的施肥方法,从未进行过测土施肥;当地常年缺少雨水,土质较差,农作物品种单一,以满足家庭口粮的小麦为主,农民没有投入产出效益概念。同时,课题组发现马铃薯在当地产量较高,市场销售较好,从投入产出比来看远高于种植小麦的效益,而马铃薯很适宜在当地种植,种植技术简单,也是当地农民常年种植的农作物。综合上述各项因素,课题组决定将早熟、高产马铃薯作为推广品种在当地试验。从试验结果来看,课题组的选择是正确的,大面积种植马铃薯,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农民协作耕种的作用,在种植完成后,“留守妇女”只需进行除草、喷洒农药等工作,比种植小麦节省很多空闲时间,减轻了“留守妇女”的劳动强度,而提高了种植收益。由此可以看出,传播者在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等方面的精准程度直接决定着农业技术的产播效果。现代农业推广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政府类型。包括中央政府支持、省(州)地方政府支持、中央、省、地方政府支持、专门的政府系统和项目型系统、农业研究机构等。②农业大学。③农业组织――农业合作社和农业社团组织。④农业关联企业的推广系统。⑤私人组织或非正规的农业组织。无论哪一种组织,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必须站在农民的现实需求基础上,针对农民的具体情况,做好传播信息的选择、加工、处理是非常关键的,对传播效果也是决定性的。

3.2农业技术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

传播内容也就是传播什么的问题。从赵家湾村的马铃薯种植技术扩散过程来看,对于“留守妇女”来说,传播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首先是种植观念的改变。“留守妇女”长期依赖传统的种植习惯,很少有投入产出的效益观念。传播者必须反复向她们说明种植经济作物的好处,让“留守妇女”从满足家庭口粮的种植习惯中走出来,考虑种植经济作物带来的收益,使“留守妇女”认识到留守在家也能够和自己的丈夫在外打工一样为家庭增收做出贡献,从家庭角色上认识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第二,传播者要向“留守妇女”传授科学的种植技术。传播内容包括种植品种的选择、测土施肥的重要性、平常的除草、杀虫等农药的使用方法、地膜的覆盖技术、种子的培育技术等,强化“留守妇女”的种植技能。第三,培养“留守妇女”的市场经济意识。由于“留守妇女”大多很少出门,与外界接触机会较少,市场经济意识淡薄,传播者要培养其认识到农业种植过程中包含的经济价值。课题组在推广马铃薯种植的过程中,广泛联系马铃薯经销商,在马铃薯收获季节到田头收购,大大节约了马铃薯销售的交易成本,使“留守妇女”认识到种植高附加值农作物的市场价值,改变其对农作种植的传统认识,为以后的农业技术推广奠定良好基础。

3.3农业技术传播载体与传播效果

农业技术传播载体包括语言、文字、影像、图片、等。从赵家湾村的马铃薯推广过程来看,由于当地大众传媒主要以电视为主,广播已经成为非常次要的大众传媒。目前电视节目中涉农内容很少,而且内容较杂,不一定适合当地农民的需要。报纸在当地农村几乎是空白,网络根本不存在。对于文化素质较低,大众传媒基础非常薄弱的赵家湾村来说,农业技术的传播载体绝不能依靠大众传媒,课题组更多通过面对面讲解,邀请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在宣传手段上采用发放印刷材料、播放马铃薯种植资料片,对于文盲主要通过现场示范,帮助其领会种植技巧。由于当地很多“留守妇女”听不懂普通话,所以,课题组选择懂普通话、文化素质较高的“留守妇女”和村干部进行着对性培训,再由他们向其他“留守妇女”传授种植技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4农业技术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传播技巧是唤起受传者注目、引起他们注意的心理变化和行动的反应。赵家湾村“留守妇女”大多没有出远门的机会,与外界接触较少,加之文化素质较低,对农业种植技术的领会速度较慢,而且很多人不懂普通话,课题组成员面临沟通困难的问题。所以,课题组在自己讲解的同时,选择懂普通话、文化素质较高的“留守妇女”和村干部进行着对性培训,再由他们向其他“留守妇女”传授种植技巧。另一方面,课题组在当地推广人配合基础上,邀请当地既懂农业技术,又懂当地方言的农技人员将各种资料转换为“留守妇女”能理解的语言和文字,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5农业技术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农业技术的受传者即“留守妇女”的性格、兴趣、知识层次及她们的人际传播网络、群体归属等社会关系直接决定着传播效果。赵家湾村的“留守妇女”由于出生年代及家庭状况的不同,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一种是35岁以上的中年妇女,这类“留守妇女”比较传统,文盲较多,但子女年龄较大。他们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较为困难,面对面传授效果较好,印刷资料由其子女向母亲解释效果更佳。第二种是25~35岁的“留守妇女”,文化城较低,但文盲较少,能一定程度理解各种宣传资料,但要全面掌握仍困难较大。这种“留守妇女”在现场指导的基础上,以影像资料作为主要的宣传载体,传授效果更好。第三种是年龄在25岁以下的“留守妇女”。这一部分人数较少,其中部分属于刚结婚的。这一群体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文化教育,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强,在“留守妇女”中观念较新,对新事物排斥心理较小,不需要面对面传授,在集中讲解的基础上配合各种宣传资料,既可达到传播目的。这一群体也是“留守妇女”中的意见领袖,对其他“留守妇女”具有带动和示范效应。他们也乐于承担意见领袖的角色,一定程度上这种意见领袖也满足了其知识女性的精神需求。在分层传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人际传播的优势,才能真正达到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

“留守妇女”作为当今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是普遍现象,他们的知识水平、生产技能、对农业种植技术的掌握程度,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今中国农村农业增产增收的现状,尤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来说,这种现象更为普遍。针对赵家湾村“留守妇女”的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试验严格来说很不成熟,但这种能够试验所反应的问题在当今中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虽然所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各异,农业技术的推广对象差异很大,但面对近五千万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妇女”,如何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改变其传统的种养殖观念,帮助“留守妇女”提高生产技能,摆脱效率低下、劳动强度极大的传统耕种模式,对中国农民的增产增收、对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事业,甚至对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来说都既有现实意义,也具有长远意义。

注释:

①中国经济周刊、赣南日报[N].2007-01-04.

②[EB/OL].gansu.省略.

③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60.

农民种植技术篇2

关键词:科学技术;农业种植业;农业推广

在农村种植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推广体系建设一直是农业种植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推广是其重要手段之一,加大农业推广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农业种植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推广的目的主要是引进新型农业技术,通过推广工作来指导农民使用良好的生产方法,培养农民的知识和技能,培育新型农民,改变其原来的传统观念,为实现繁荣农村做贡献。

1农业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重要性

农业技术推广是当下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手段,能提高农民收入,积极地促进农村建设,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农业推广能够将农业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的现实生产力,对农村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我国最早的发展就是依靠农业,将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支撑,是一项战略性任务。目前,现代农业是集约型、市场化、科技化、信息化的农业,通过引入科研成果来解决农业问题,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较薄弱,因此必须通过农业推广来促进农业发展,将农业转为现代化技术,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1]。

1.2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想要发展,想要有效处理“三农”问题,可以通过加大农业推广力度来解决,农业推广能够使农民更深刻地认识农业技术,进而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

2农业推广在提升农业种植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农业,农业水平是保障农村生活质量的标准,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发展农业技术。但是,在农业种植业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2.1农民对农业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模式,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进步

农民的传统农业生产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不易更改,习惯于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缺少科学的农业作业流程,导致农业种植业效率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低。

2.2农民对农业知识掌握不深刻,文化素质落后农业发展

同样也离不开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由于农民的专业技术相对比较薄弱,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都是自己总结经验,缺少科学数据的支撑,科技服务水平不高,导致农业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2.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龙头企业少、规模小,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缺少紧密联系,合作组织不规范,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的发展较为薄弱。同时,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导致生产方式落后,农业人均年收入比重相对其他产业较低。

3促使农业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策略

农业发展与农民的幸福生活紧密相关,在农业生产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改善不良影响,完善农业建设的相关策略,以农业推广为基础,提升农业种植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从而加快农业的持续发展。

3.1创新农业推广理念和农业推广机制

农业种植业的发展中农业推广极为重要,要推广农业技术的深度与广度,农业推广要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订适合的探索措施,不断完善相关的理念和机制,将农业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给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而加快农业的发展。

3.2培养农民的知识素养,增强文化内涵和知识理念的运用

农民是农业种植业的引领者,要培养先进的农业队伍,大力开展农业知识的技能培训,加强农业工作的科学化管理和操作技能,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创新培训方式,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加强农业建设[2]。

3.3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第一,扎实基础,打造特色农产品基地,调整规划农产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的生产方式,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做好招商工作,以一个企业带动一系列企业的发展,认真落实各项产业扶持政策,引进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3.4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

我国应大力实施科学农业技术,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业的信息体系,切实做好灾害预防工作,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农民种植技术篇3

农业生产是我国的发展根本,同时农产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项基础来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频现,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重视,并开始高度关注绿色食品。针对这种情况,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生产,在根本上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将对我国整体发展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基于此,笔者通过对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及其推广的意义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对我国农业生产起到更为积极的引导作用。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定义

绿色指的是生态环境原本面貌,也是有机物和无机物发展的一种重要体现。换一种形式说,绿色也是大自然的主要组成颜色,是世界万物生长的一种规律。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是现代社会中,用在农业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生产方式,其不仅能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还能有效提升种植技术,对保证人们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中,其主要体现在高效率、低能耗的方面,是未来我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主要趋势[1]。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意义

2.1较强的安全性

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都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不仅是因为其严重影响和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因为其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作用。而绿色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不仅能在根本上对农产品的安全性进行保障,同时还能有效促进“农场到餐桌”模式的形成,促进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绿色种植技术,良好的遵循了农产品的生长特征。通过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有效地避免了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问题,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安全性。

2.2经济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因此经济水平也得到了相应改善。当基础生活得到满足以后,人们的生活要求也将逐渐得到提升。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格外关注和重视。常见的就是在超市购买产品的过程中,上面标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相对来讲价格会偏高,但是即便其价格高,也是现代人们的首选。绿色种植技术生产出的农产品,有着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2]。

2.3资源性

进一步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进行推广,在资源的角度上来说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3.1利于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促进我国绿色种植技术对农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缓解资源紧张的形势,最终起到节约资源的作用。

2.3.2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有着重要帮助,通过这种种植形式的推广,将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进行提升,利于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开发。

2.3.3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产业调整,推广现代绿色种植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能全面促进我国农业种植技术的调整和完善。

3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策略

3.1加强日常宣传工作

要想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进行进一步推广和完善,首先需要开展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强日常的宣传工作。但是怎样加强宣传工作呢?第一,加强对种植技术的宣传工作。政府加强对农民的绿色种植技术的宣传,通过相应指导和帮助,进一步帮助农民认识到这项技术的优势,使其逐渐将种植理念进行转变,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种植意识。同时还应该逐渐加强对绿色种植技术应用的介绍,对农民种植能力进行全面提升,最终帮助其形成更完善的种植意识。第二,加强对绿色产品的宣传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广大市民的宣传工作,帮助其分辨绿色产品,详细向广大人民群众表明绿色?a品的重要性和健康性,提升人民群众对绿色产品的分辨和认识能力[3]。

3.2加强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进一步研究

这项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种植方式,在我国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因此很多实际工作环节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必要的农业经济损失。为了进一步将这一问题进行解决,相关机构就应该加强对这一技术的研究,通过开展示范田等方式,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农民对相关技术理论的掌握,将这项技术进行发展和推广[4]。相关的农业生产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还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为推动我国绿色农业技术的发展奠定更稳定的基础,坚持科学化的发展方向,充分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健康的食品,让人们吃的放心,吃的安心。

农民种植技术篇4

关键词:果树保存率;种植;措施

文章编号:1005-345X(2016)02-0033-02中图分类号:S602.4文献标识码:A

2013年以来,承德市政府提出5年打造“百万亩经济林”的建设目标,在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县区掀起了种植果树热潮,从2013年到2015年全市累计种植果树达4.7万hm2,地方财政投入专项果树种植资金达2亿多元,大力发展果树对促进当地果树发展及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根据种植后调查,个别地区果树栽植保存率不足一半,有的甚至只有30%左右,造成园貌不整齐,严重影响了果树产业的健康发展。

1果树种植保存率低的主要原因

1.1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一是农民认为种植果树投入大,要承担销售市场风险。大多农民认为种植果树5年后才能进入结果期,前5年只是投入几乎没有经济效益;5年后产出的果品还要承担销售风险。近几年的省内梨和苹果滞销事例,对发展果树起到了负面影响。基于这些,农民把种植果树只是当做政府任务被动执行完成。二是农民技术水平低,进行果树管理费工费事。农民认为种植果树与种植玉米相比,要求技术含量高,管理程序繁杂,不如种植玉米省工省事。由此导致疏于管理而死树。

1.2果树建园选址不当

不考虑栽植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小气候条件)、地形地势特点、土壤状况、水源状况和交通情况等因素,随意大规模地建设果园,主观随便地选择树种和品种。个别地区出现将板栗种植到低于年均温7℃以下的寒冷地区,苹果和梨树种植到沟门迎风口处,喜光果树种植到日照时数仅为4~5h的阴坡处,在土层小于30cm的地方直接建园栽植等违背果树生物学特性的果树种植现象,从而导致建园存活率低。

1.3农民不懂果树管理技术

一是农民不懂栽植技术。栽植时离水源近的地方就浇水,离水源远的地方就不浇水,直接造成果树栽植成活率低,致使果树不能一次性整齐成园。二是栽植后不预留间隔带。果树栽植后在行间种植高秆作物,不预留间隔带,影响了果树正常生长。三是农民栽植果树任其自然生长,果树只长树不结果,迟迟见不到经济效益,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恶性循环,导致保存率低。

2提高果树保存率具体措施

果农只有愿意管、会管,才能管好果园,提高果树的保存率。

2.1做好果农参谋和指导工作

种植果树是一项前期投入较大的工程,实施前政府部门一定要做好参谋和指导工作。一要充分调查周边果品销售市场,找准果树需求方向,市场缺少哪些品种就发展哪些品种,市场过多的就慎重发展或者压缩种植,按照市场需求情况来确定发展果树基地规模及树种品种。在果树种植工作中,政府部门要为农民积极参谋和指导服务,不能抛弃市场规律,搞大规模形象工程。否则致富为民的好事,也会造成劳民伤财、事倍功半的结果。

2.2做好技术培训和销售服务工作

种植果树要比种植大田作物技术含量高,现在农村果树种植户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妇女,政府部门要针对受训对象的文化水平及素质,采取室内理论讲解、田间实地操作等培训方式,做好农民果树技术培训工作,使果农真正掌握果树管理技术。

政府部门积极扶持和引导果品专业合作社,使其积极参与到果品销售中来,为果农提供销售信息,让果农真正做到“心中有底、产后无忧”。同时地方政府要整合部门涉农项目资金,加大果树的水利设施配套力度,增大果树产投比例,从而增加果品收入,抵御果品市场风险。

2.3加强果树建园技术指导

果树是多年生植物,少则生长十几年、多则几十年都在固定地方生长结果,果树选址建园直接关系到果树种植的成败及经济效益的高低,因此果树建园选址非常重要。

果树建园选址要注意以下5个方面:一是注意栽植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小气候条件。依据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果树树种和品种,做到适地适树。二是注意栽植地的地形地势。应尽量选择在阳坡和半阳坡地块种植果树,不选择风口、日照时数较短的背阴坡和陡坡,以免影响果实品质及经济效益。三是注意栽植地的土壤状况。土层小于30cm、黏重土壤和沙土的地块,种植果树前必须进行土壤改良。四是注意栽植地的水源状况。没有水源的地块,不能种植需水量较大的果树,如葡萄。五是注意栽植地的交通状况。果园尽量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块,这样有利于管理、运输,可减少经营成本。不耐贮藏和运输的葡萄、杏等鲜食品种,不能种植在离城镇及交易市场较远的地块。

农民种植技术篇5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策略;种植业;发展

一、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在诸多层面还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在推广农业技术时“一刀切”,和各地实际情况、山川水文、气候物产结合的紧密度不够,在进行定位方面精确度不够等。农业技术的推广没有严格的按照专业进行设置,这就对农业生产以及综合服务的提供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

再者,农业技术推广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重视科研而轻视推广的一些思想问题,在传播推广的效率上就得不到有效提升。还有是在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和技术的推广没有得到紧密结合,在研究的目标方面比较单一化,研究的领域比较狭窄等。

二、当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的优化策略探究

优化农业技术的传播推广,要从多方面进行探索,首先要能够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将技术推广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坚持遵循效果导向的原则,紧密和实际的利益需求相结合以推广农业技术,坚持因地制宜,将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充分重视。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还要注重职能细化,在这些层面统筹协调考虑整合,才能真正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要充分重视农民为本的理念。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结果运用的对象就是广大农民朋友,所以在技术的推广中要和农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要能充分尊重农民的参与权以及经验,尊重农民的选择,进一步的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对农业科技的实际需求。具体的技术传播推广过程中,就要高度重视项目选择,提高技术选择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再者,要想将农业技术传播推广的效率得以提升,就要能对农业技术传播的特殊性研究上进行强化。农业技术的传播以及技术自身的特殊环境下,在周期性以及风险性方面都比较大,要能将农业技术传播推广的整体队伍能够加强壮大。并要能够对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建设要能完善化,将主渠道的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还要对农科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的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方面进行加强。

三、加强农业技术传播,推动种植业稳步发展

现代化的农村发展和农业种植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农业技术的推广既是其中的重要结构,也是推动以教育为最终目的的农村发展的核心主导力量。由此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种植业和农村发展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社会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种植业的影响意义极为重大。

例如,在小麦或水稻的培育过程中,进行一些人为的干预措施,如统一管理、统一品种、统一栽植密度及多培育壮秧等方式来提高产量。而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可以使农业技术手段规范化,管理统一化。能有效的节约人工和资源,既提高了产量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一)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种植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业种植业要以现代化农业作为目标,立足于农业种植业本身,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有效的变革。发展方向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种植总量均衡的前提之下,要坚持多元化经营的理念方针,保障我国粮食的自给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由于我国纬度跨度大,就必须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来进行种植业生产。例如,在南方地区可以种植水稻等,在东北地区适宜种植大豆、玉米和水稻等,在冀鲁豫地区应着重发展优质小麦的种植。此外,还需要加大力度发展蔬菜、油料、花卉和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优质配套的栽培技术是必不可少的,采用优胜劣汰来选取农作物品种。选取优质、专用、适销的农作物品种。现今的市场越来越多元化,人们的日常需求也在朝着绿色健康多远化发展,这就必须使农业种植业产品多元化、优质化和层次化加深。还需重点关注进出口农作物的培育种植,培养现在紧俏的名贵中药、名贵花卉、特色蔬菜等。粮食种植要淘汰南方早抛稻、江南冬小麦、东北春小麦中的劣质品种,推广优质专用小麦、玉米和大豆等。油料种植要大力拓展长江流域油菜籽生产面积,提高“双低”油菜的生产比值,保证国内食用油的供给。水果种植要限制苹果、柑桔、梨等大水果,大力推广优质小水果种植,并优化树种结构,增大加工型水果生产。

(二)农业技术推广有利于推进新型农村发展

农民种植技术篇6

一、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一年来,我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山区村的农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上马种植玉桂、八角、中草药材等优势产业。

(一)玉桂、八角、中草药种植迈出良好的步伐

我镇寮田、黄沙、大锦、垌尾、山心等村群众有多年种植玉桂、八角、中草药材的习惯,镇党委、政府就抓住这几个村的特点。2003年3月,组织了林业站技术员、专家专门对这几个村的农民进行实地培训,给他们讲解玉桂、八角、中草药材的科学种植和如何防治病害等技术,培训了群众1200多人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年,这几个村的玉桂、八角、中草药材获得好收成,实现产值80多万元,丰富了农民的钱袋子。

(二)速生丰产林、麻竹种植成规模

我镇抢抓西部大开发这个历史机遇,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麻竹这两个新兴产业的种植。围绕农民增收的目的,多次组织村(街)支书(书记)主任和群众到广东参观。在镇党委、政府帮被带的作用下,全镇农民,利用好别人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共种植麻竹7万多株,营造速生丰产林5000多亩。其中上奇街、思英街就种植麻竹1.5万多株,营造速生丰产林1500多亩。目前,麻竹、速生丰产林长势良好。

二、种养殖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养殖业是“短、平、快”的产业,我镇多年来一直扶持和引导广大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业。

(一)青年农民科技种养培训效果好

2003年5月,我镇组织了镇农技站、水果站技术员,邀请水果技术专家吴仁山在上奇街委会议室举行青年农民科技种养技术培训班,给青年讲述养鸡、鸭、鱼、兔和三华李、荔枝果树管理等科学技术,专家、技术员在培训中还详细地回答青年农民提出的疑难问题,使青年农民掌握了实用的种养技术,为发展种养业打下了务实的基础。上奇街紫坭七组的农民就创建了“塘边养兔、养猪、塘底养鱼、山上种果、果园养鸡”的立体种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年产值达20多万元。

(二)牛品种改良顺利开展

我镇积极抓好牛品种改良工作。2003年4月、7月、9月,多次组织畜牧站技术员到六田、六凡、木郎村给农民上牛品改技术课,讲述牛品改的发展前景、特点,培训农民800多人。在梧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支持下,我镇在牛品改中投入了资金5万多元,全镇牛品改进展顺利,到目前为止,全镇牛品改共有头。

(三)年桔、杨山桔、千金桔收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