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的基本任务篇1

一、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谱写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两基”攻坚让知识的阳光普照西部偏远乡村数百万农村孩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2000年,我国总体上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奋斗目标,但是尚未“普九”地区的“两基”工作还面临着艰巨的攻坚任务。到2002年,全国还有410个县未实现“两基”。这些县虽然只占全国县数的13%,但涉及国土面积达3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36%,人口8300多万,占全国人口的6.4%,其中有309个少数民族县,51个边境县。由于地处边远、就学成本高以及义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等诸多原因,整个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仅为77%,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达总人口的9%,“两基”攻坚任务格外繁重。

经过四年的攻坚,这410个县已经有368个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其余特别困难的42个县也达到了攻坚计划确定的“普六”标准。到2007年底,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将达到98%,比攻坚计划实施前的77%提高了21个百分点,超出计划提出的85%的目标13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达到了90%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随着“两基”攻坚的不断推进,长期以来困扰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农村孩子“上学难、留不住”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西部农村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如今的西部农村,很多地方最好的房子在学校,一些边远山区学校的孩子们用三块石头垒灶做饭、多个人挤一张床的现象已成为历史。一些山区边疆地区千百年来第一次有了正规学校,校园里响起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时空的阻隔,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边远农村,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了条件。“两基”攻坚目标的如期实现,使知识的阳光照进了偏远山村,让教育的力量成就着孩子的梦想,改变他们的命运。这项民心工程将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两基”攻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践行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宗旨,人民群众是满意的。四年来,国家大幅度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改变西部农村地区教育落后面貌,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为把“两基”攻坚部署落到实处,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与西部各省(区、市)签署了“两基”攻坚责任书。地方政府把“两基”攻坚列入重要日程,成立了领导小组,不少地方一把手亲自挂帅,加强了对“两基”攻坚的统筹领导。西部各省(区、市)都与攻坚县签订了责任书,将攻坚任务落实到县,落实到人。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攻坚的各项工程给予了直接有力的指导、保障和监督,探索和建立了一系列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了资金安全、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为把“两基”攻坚建成精品工程、阳光工程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两基”攻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乎时代要求,顺应民情民意,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是满意的。

“两基”攻坚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先进事迹,凝聚了迎难而上、坚韧不拔、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410个攻坚县多数分布在高寒荒漠地区、边远农牧区和边疆地区。这些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不少群众生活十分贫困。有的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有61个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两基”攻坚,其难度之大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广大基层干部全身心扑在“两基”攻坚工作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有的同志深入崇山峻岭、荒漠高原进行实地勘察和调研;有的同志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经常连续十几天、几十天地在工地上忘我工作;有的同志日夜操劳,甚至战斗、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例如,甘肃临潭县教育局长马永祥常年辛勤工作在“两基”攻坚第一线,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攻坚局长”。重庆市沙阳县沙市镇副镇长孙开祥,一直为镇里学校建设多方协调,排忧解难,身患重病仍牵挂“两基”攻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四川阿坝州原政协副主席旦真,坚信“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工作”,退休后仍四处奔走,千方百计地劝导牧民们送孩子上学,在当地藏区传为佳话。广大干部群众用心血、汗水甚至是生命铸就了迎难而上、坚韧不拔、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两基”攻坚精神。“两基”工作是平凡的,攻坚精神却是伟大的。“两基”攻坚铸就的精神丰碑必将永远激励我们为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而不懈努力!

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迈上了新的台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两基”攻坚推动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到2007年底,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将提高到99%以上;农村义务教育财政预算内拨款从2002年的99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881亿元,总量翻了一番;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显著提高,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是调整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2001年国务院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已基本实现了两个转变,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由农民部分承担转变到由政府全部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管理由原来的以乡镇为主转变到以县为主。近几年来,这一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校长和教师的调配等责任全面纳入了“以县为主”统筹管理的范围。与此同时,中央对困难地区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统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责任逐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足额按时发放,学校安全和日常运转得到切实保障。

二是加大投入,改善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大量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重大项目。2003年至2006年,中央财政累计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支出达500多亿元。在中央财政的直接支持和带动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生均校舍面积由2003年的4.9平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6.1平方米。这些专项建设,使得积累多年的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老大难问题逐步解决。

三是实施以“两免一补”为核心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5年底,国务院部署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国家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上述“两免一补”政策是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政策上的一个创举,惠及1.5亿农村孩子,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难问题。农民群众的教育负担得到切实减轻,“种田不交税”的同时,又实现了“上学不交费”,广大农民欢欣鼓舞。新机制还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完善了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从而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国家在五年内新增投入将达500多亿元。

四是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各地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到2006年,全国所有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了新课程教学。现代远程教育是缩小我国地区间、城乡间教育差距的有效举措,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学校的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使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投入资金111亿元,其中,中央投入专项资金50亿元,地方投入61亿元。工程覆盖中西部地区36万所农村中小学,惠及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工程还投入资金用于部级培训,大批一线骨干教师得到培训。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到2006年,农村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8.7%和95.8%。通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数万名大学毕业生奔赴农村地区支教任教,不仅为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为农村学校带去了活力,而且创新了农村教师队伍的补充机制。

五是广泛开展教育对口支援。近几年来,东部地区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城市支援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程得到进一步推进,12个东部省份均与西部省份结成了帮扶对子,通过捐助资金、援建学校、培训校长和教师等多种形式支持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并形成了对口帮扶的长效机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成果中也有东部省份的一份贡献。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开展了形式多样、有声有色的扶贫支教活动。很多地方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城镇学校教师服务和支援农村教育的工作,并形成经常性制度。同时,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得到了流入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一些地方免除了借读费和学杂费,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环境明显改善。

三、努力开创农村义务教育新局面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必须看到,尽管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城市相比总体落后的局面还没有改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有所提高,但与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和时展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明显增加,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依然偏低。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善民生的新要求出发,继续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努力建设公共财政全面保障、各级政府责任明确、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发展比较均衡、质量不断提高的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开创农村义务教育新局面。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巩固“两基”成果。

要巩固“两基”攻坚成果,防止反弹;集中力量完成西部剩余42个县的“两基”攻坚,继续改善已完成“两基”任务地区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制定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认真研究并逐步化解“普九”欠债。国家已决定投资100亿元,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重点解决未纳入“两基”攻坚计划实施范围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问题,加强农村薄弱初中学生生活设施建设,改善食宿条件。要努力实施好这项工程。还要实施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彻底改善农村学校的卫生和生活条件。东部地区的农村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要落实好国家各项惠及农村的政策措施,优先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各级政府要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抓紧制订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本标准,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消除不合格学校,积极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加大教师工资改革力度,统筹教师收入,逐步建立起教师、校长统一调配和定期交流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要针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乡村学校人数过少、县镇学校班额过大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

(三)更加重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用农村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广大农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树立从小立志成才、长大报效国家的理想。全面深化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提倡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制度”,让广大农村学生“升学有基础,发展有潜力,就业有素养,创业有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学校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倡和指导学生普遍参加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参加各种有益的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要通过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必须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战略性任务进一步抓紧抓实。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光盘等方式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高水平、专业性的培训。组织实施好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农村义务教育培养优秀教师。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大力宣传农村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农村教师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工程地质的基本任务篇2

关键词: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54-02

对于高职院校教育部16号文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谈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一、首先我们对青岛地区汽车制造行业做了调查分析

本地区行业发展较快,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青岛一汽、青特集团、上海通用五菱等汽车制造业。在汽车制造、汽车销售维修、汽车检测、汽车服务几大行业中,以汽车制造业为龙头带动了相关行业,各相关行业社会人才需求量均较大,说明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可持续性、可发展性,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发展本专业信心和决心,随之确定了本专业的定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体的服务面向是汽车检测与汽车维修行业。具体的就业面向是汽车快修店、汽车4S店、汽车售后、汽车制造部门。具体的就业岗位是汽车检测、汽车维修、汽车销售管理、汽车保险理赔、汽车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明确了本专业定位,就明确了方向,找到了目标,再下一步是如何开展好教学,我们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确立了人才培养方案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技能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必须占50%以上。参照相关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具有自己个性的课程体系,我们的基本思路按课程性质、功能以及内容和它们相互间的相互联系,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知识“必需、够用”为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衔接、有机整合,开设综合化课程和综合实训项目。在专业能力课程中,通过市场调研,对企业中汽车检测、汽车维修及岗位群职责分析,筛选出多个行动领域,即典型工作任务,最后提炼成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电控技术》为五大核心课程的专业学习领域。对曾经开设的《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汽车材料》、《公差配合》四门课整合为一门综合的《汽车机械基础》。对《电子电工学》改为《电子电工基础》。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及专业基础课的整合,最后确定了12门平台课作为专业学习领域。然后根据教育部要求及教育教学规律保留了文化素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四门课程。又根据企业、社会、经济、企业发展需要及个人发展要求,开设了相应的选修课及拓展课程。对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心素质)以及知识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开发完课程,我们组织教师建立每个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对五大核心课程规定了学习内容及培养的能力,每一部分能力及学习内容应该由多少个典型任务来完成,这样发动机、地盘、电器、故障诊断、电控技术分别由43个、47个、40个、39个、51个典型任务来支持,每个任务又承载哪些技能点和知识点,也就是明确了每个任务具体的理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以及具体每节课具体实施过程。以《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来说明课程建设内容:项目及包含的任务:项目一:汽车发动机总论。任务一:发动机总体构造与原理分析;任务二:发动机总体认识。项目二:曲柄连杆机构构造与维修。任务一:曲柄连杆机构构造与维修分析;任务二:曲柄连杆机构的拆装;任务三:曲轴飞轮组的检查和维修;任务四:气缸体、气缸盖的检查与维修;任务五:连杆的检验与校正;任务六:活塞组的检查与维修;任务七:气缸压力的测量。项目三:配气机构构造与维修。任务一:配气机构的结构与原理;任务二:配气机构的拆装与检修;任务三:气门间隙的检查与调整;任务四:配气机构的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四:汽油机燃油系构造与维修。任务一:直接喷射式供给系构造与维修认知;任务二:燃油喷射系统主要零部件拆装与检测;任务三:燃油喷射系常用检测诊断仪器的使用;任务四:燃油喷射系统的故障诊断。项目五:柴油机燃油系构造与维修。任务一:柴油机供给系构造与维修分析;任务二:喷油器、喷油泵的拆装;任务三:喷油泵的检查与调试;任务四:喷油器的检查与调试;任务五:柴油机供给系的维护。项目六:冷却系构造与维修。任务一:冷却系的结构与原理;任务二:冷却系零部件的拆装与检测;任务三:冷却系的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七:系的构造与维修。任务一:系的结构与原理;任务二:系零部件的拆装与检测;任务三:系的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八:发动机装配、调整与磨合。任务一:发动机总成的拆卸与装复;任务二:发动机的磨合与测试;任务三:汽油发动机常见的故障诊断与排除;任务四:柴油发动机常见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合计256课时。所有课程均以工作过程、典型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模式,根据典型任务下的“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过程为主要选取教学内容,以学生亲身经历完整个工作过程为原则,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即“教学做”一体化情景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为解决我校师资短缺的难题,采取同级学生不同学期实习。为解决不同学科教师教学任务松紧不一的问题,我们把同级甚至同专业学生同学期开设了互不干涉的不同课程,为解决实验室紧张的问题,一是加大利用率,而是进行模块化教学。

二、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多渠道引进资金,通过努力引进了世界银行贷款400万人民币,兴建了3个汽车发动机一体化教室;3个汽车底盘一体化教室;2个汽车电气一体化教室;2个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一体化教室;2个多媒体教室;1个占地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汽车修理厂;2个教具制作室;2个整车实训场地。

2.校外实训场地建设。专人负责,强强联合,与青岛当地36家集团公司及大型修理厂签订了实习协议书,保证了本专业的对口实习。

三、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1.采取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措施,利用假期把年轻教师派到一线锻炼,利用业余时间请一线资深师傅来我校对教师进行培训。

2.高薪聘请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

3.加大对年轻教师培训力度,让他们尽快成为骨干。

4.出台了优惠政策,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5.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本专业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

6.积极做好“政策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工作,切实保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和难点就是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重点则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我们已把握了核心、难点以及重点,相信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工程地质的基本任务篇3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1、存在的问题

走出了2002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就走出了职教的回落期,不仅以每年增加100万学生的速度进入到了职教的恢复期,而且职业教育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表现在职业教育除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外还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因此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黄金时期。但此时作为职教人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职业教育中出现的一些与其发展不相协调的现象:(1)学生厌学,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感到上课索然无味,毫无激情可言;(2)学生通过几年的职业教育学习,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但所学课程、所学内容与高等教育相比仅为理论知识内容的缩减和深度的变浅,并无太大的差别,未体现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3)受传统文化及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并不高,尽管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每年以令人吃惊的数量在增加。

2、解决的对策

为使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得到根本性改变,除了仍需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大力扶持外,职业教育自身更应反省,更应挖掘自身存在的妨碍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而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对课程进行改革。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不能狭隘简单地将课程与教学内容等同起来,课程应是指在指导者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它体现着对培养目标的要求。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就更是体现了各行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不能再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学科体系中的课程体系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要了。现代的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并进行学习工作知识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能更好的架起理论与实践”的彩虹。

二、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

1、项目课程的理念

职业教育采用项目课程体系进行教学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所谓项目可以理解为:一个故障的排除,一件产品的设计和制作或一项服务的提供;项目课程是指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元,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项目课程的内涵决定了职业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目的对工作知识进行学习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这就要求基于工作任务对学科体系的课程进行解构,以完成工作任务、完成项目为目的的对所需知识按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重构,建立项目课程体系,开发项目课程,编写项目课程教材,进行项目课程教学。

2、项目课程与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及目标

为使项目课程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将项目课程与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紧密地、有机地联系起来。职业技术教育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分,培养的对象不同培养的目标也就不同,在进行教学时所选的课程、所用的教材,所施的教法也就截然不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不同于以培养动手操作的技术人员为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以培养理论知识型人才为己任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的应是能解决工作实践中实际问题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虽不要求他们具体的能砌墙、会打桩,但要求他们能正确理解设计师的意图,能正确地指挥工人工作并能正确解决工程中具体问题。由此,项目课程顺势而生,它强调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任务、任务与任务间的复杂而又有机的整体性的联系,强调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相匹配,强调正确分析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强调项目的完成要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它以培养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让学生获得更加宽广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并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作好准备。目前,不仅对项目课程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对各专业的项目课程的开发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取得了一些令人注目的、较为成熟的成果,但是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对具体项目课程教材的编写及具体项目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三、关于工程地质课程

1、工程地质课程存在的问题

现道路与桥梁专业工程地质课使用的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在编写时已贯彻了交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路桥专业教学与教材联络组在2001年7月昆明会议上,对高职教材所提出①针对性与先进性;②实用性与可操作性;③综合性与科学性的具体要求。但由于当时整个路桥专业的课程体系仍采用的是学科体系,故教材仅仅是对课程的内容做了适当的调整,减少了基本理论知识中对繁琐公式的推导及大篇幅的理论分析,对实践部分的知识内容虽力求简明实用以便于学生理解,但对这部分实用性知识作者并未浓墨重彩的予以突出,所以经过几年的实际教学实践却遗憾地发现学科体系下的此教材最终取得的效果有悖于编者的初衷。究其原由是由于传统学科体系下的课程教材,其内容编排是按知识的相关性组成的,即都是先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地质学基本知识、岩石、矿物等)开始再深入到应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即便是涉及到实际运用的部分也是附属在理论中),最后再对学生进行技能(勘察)训练,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无法领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对为何要学习地质学基础知识先感到非常茫然,继而就感到毫无兴趣了。这样就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了。

2、解决问题的核心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要打破学科体系,要以人为本,建立项目课程体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发项目课程,编写项目课程教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对兴趣”解释为爱好或关切的情绪,而此处的兴趣”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的关注和好奇的情绪。也只有有了关注和好奇的情绪所产生的动力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学生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项目、具体问题该怎么处理,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充满了无限的向往,无限的兴趣。这些知识在他们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老师不说他们也是很清楚的,这种有用”使他们认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对所学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又让他们对相关知识孜孜以求,教学效果当然事半功倍。#p#分页标题#e#

3、工程地质课程的特点

工程地质课是道路与桥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工程地质学是将地质科学应用于工程实践,评价工程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预测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发生的变化,选择最佳的建筑场地,克服不良的地质条件,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从而为保证建筑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我国幅员辽阔岩土类别多、分布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结合道路与桥梁专业,修建一条绵延数十公里数百公里的公路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影响甚至决定了工程的线路走向、设计方案、工程造价、施工方法、工期长短及建成后的正常使用。按项目课程的含义完全可以把工程地质课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道路与桥梁专业的一门项目课程。但工程地质工程地质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不仅内容繁杂而且在学习时还需要有许多基本理论知识支持,涉及知识面非常广。如何按项目课程的理念,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编排项目课程教材确实较为困难。

四、工程地质项目课程教材的编排

通过对项目课程理念的深刻认识、对受教育者的正确定位、对工程地质学科知识的深入钻研及对工程地质学科知识在工程实践中运用的切实了解,结合教学工作和工程实践工作经验,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编排工程地质这门项目课程教材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可按以下几点组织课程内容编制教材。

1、教学目标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即:培养学生分析各种工程地质条件对工程活动的影响和制约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工程活动对工程地质环境影响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工程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地质问题的能力;不同的能力不仅来自不同的知识,而且来自不同的知识结构。而要有效地培养职业能力,就必须把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职业教育课程结构。

2、教材中工作任务的设计

这应是整本教材的灵魂,也是整本教材编写得成功与否的关键。按项目课程的理念,项目课程应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项目或工作任务为单元组成的;工作体系是一个实践体系它不是按照知识之间的相关性,而是按照工作任务之间的相关性组织的。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某种组合方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并把目标指向工作目标的达成,工作结构是客观存在的,而非人为构建。项目课程的工作任务一定要与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相匹配。

3、教材编写的规划设计

结合路桥专业整本工程地质教材可设计为:建设一条穿越各种工程地质条件绵延数百公里的公路,以公路施工穿越各个特定工程地质条件地区不同工程地质单元时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主要单元工作任务,以一条公路把各单元工作任务串联起来,组织编写工程地质项目课程教材。

4、教材编写的原则

在工程地质项目课程教材的编写中,应以各不同工程地质条件来分章,以公路通过特定工程地质条件地区不同工程地质单元时,可能会遇到的对公路或桥梁施工产生影响的工程地质问题入手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继而到施工时采取什么措施可减小或消除这些问题再到相应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公路后续营运养护可能会产生怎样的问题,施工中可预先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是工程施工对工程地质环境产生怎样深远影响的问题。以这样的问题即工作任务来循序渐进地,层层剥开,层层深入地编写各章下的各节,来发现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揭示问题的本质真相,阐述其理论原理,论证正确的科学观点,研究实施对策,探索未知世界,达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

五、工程地质项目课程的教学

教育工作最终要通过师生间的教与学即教学活动得以实现,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项目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检验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还应就工程地质课程的教学谈几处注意点:

1、在教法上,要特别注意对衔接语言”的运用不仅要自然地将问题个个引出层层推进,还要将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更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给出公路施工时穿过的特定工程地质条件,并启发学生去发现这种工程地质条件会对公路或桥梁的施工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可先让学生观看录象或多媒体幻灯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主动去论证为什么会出现与其它不同工程地质条件下不同的工程地质问题,再指导学生积极去找寻解决这些工程地质问题的正确方法和具体措施,继而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对路段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公路建成后的营运有什么不利影响的思考中,同时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的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工程的建设对工程地质环境会有怎样深远的影响,在工程建设中要怎样做才能达到工程建设与工程地质环境的高度和谐,至此一个工作任务圆满完成,一个章节的教学工作才结束。

2、重视多媒体教学。对一些涉及到的地质学基础知识和工程地质条件对工程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不良地质作用,甚至是灾难都可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声音、图片、影像等所营造的图、文、声并茂的教学情景其一可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其二可增强学生对不良地质作用危害的认识,其三可加深学生对工程地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当然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有限教学课时的使用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教学中不应过分强调这是理论知识那是实践问题,而是应在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时涉及理解性理论知识,在寻求问题的解答,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涉及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进行反思性思考时,不仅要有实际经验参与更要有理论知识来支持,这种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应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非常自然地衔接。

4、在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对一些理论知识的阐述要掌握实用和够用的原则,切不可展开过多过深。与工程地质课程相关性不很强的有关内容可作为拓展知识,在适当的时候引出课题,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去翻书查资料,采取讲座、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

工程地质的基本任务篇4

关键词:课程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目前,加强课程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进行内涵建设的重要切入点,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是由职业教育的属性所决定的。

笔者论述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原则,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对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情况。

一、课程体系结构设计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

通过精心设计的10个项目任务,实现了对电子产品设计与生产企业从产品开发到大批量生产的完整“工作过程”的模拟,涵盖了职业实践活动中的主要工作任务,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和技能以10个工作项目任务为纲,构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从而构成本课程的体系结构(见图1)。

图课程体系结构图

精心设计的10个项目任务,将实际工作任务与学习项目联系起来,学习内容是职业实践中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答案的工作任务,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了学习。而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运用,其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表1)。

表1项目任务表

序号项目名称及内容对应的工作过程

项目一创建新公司,建立管理结构,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创建新公司

项目二制定检验文件(来料检验、产品最终检验)产品检验

项目三调查行业工程背景问题,形成调查报告工程背景知识的获取

项目四新产品研制,制定设计文件新产品研制-技术管理

项目五新产品生产准备:制定工艺文件新产品试生产-工艺管理

项目六新产品生产准备:设置质量控制点,制定质量管理制度新产品试生产-质量管理

项目七新产品生产准备:建立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新产品试生产-质量管理

项目八新产品生产准备:在设立的质量控制点,建立控制图新产品研制-质量管理

项目九工作现场管理,施行5S等现场管理制度生产管理-现场管理

项目十综合项目数控步进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综合项目

2.实际工作任务与课程学习项目的对接

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工作任务对应本课程的学习项目,提取职业能力要求,对应到教学内容中。因此,教学内容极具针对性与适用性。以项目二为例(其他项目可详见各项目文件中的知识点大纲),表2中第一列是项目二中要求完成的学习任务,其与实际工作任务高度一致,第二列是完成相应任务对应的职业技能及能力要求,第三列是对应的知识点内容(除部分是本门课程的知识点内容外,还整合应用了前续课程的知识点)。

项目二制定检验文件(来料检验、产品最终检验)

表2项目内容、职业技能与教学内容对应表

项目任务职业能力或技能教学内容(知识点内容)

1.使用Protel软件画出电路原理图与PBC板布线图,给出原料清单电子产品设计开发

电子电路识图、选用功率放大电路(前续课程)

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前续课程)ProtelDXP软件的使用

2.制定电阻器的来料检验文件,并实施检验方案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质量管理实务常用电子元器件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抽样检验(前续课程)

3.制定电容器的来料检验文件,并实施检验方案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质量管理实务常用电子元器件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抽样检验(前续课程)

4.制定二极管的来料检验文件,并实施检验方案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质量管理实务常用电子元器件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抽样检验(前续课程)

5.制定三极管的来料检验文件,并实施检验方案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质量管理实务常用电子元器件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抽样检验(前续课程)

6.制定继电器的来料检验文件,并实施检验方案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质量管理实务常用电子元器件

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抽样检验(前续课程)

7.现场答辩计算机应用能力PPT的制作(前续课程)

二、学习情景设计的原则

应用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技术,按照电子产品设计与生产企业从产品开发到大批量生产的完整工作过程开发课程,同时与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鉴定规范进行对接。

1.课程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培养为目标

本课程通过设置的各项目任务,对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进行综合培养。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学生5~6人组成一个小组,模拟小型公司完成项目任务。模拟公司团队通过分工合作、团队协作,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探究和完成项目任务。

模拟公司法是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以职业情景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景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计划、独立实施与自我评估的自我调节的行为方法,以师生及生生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实施对学习者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的综合培养。

2.课程内容的序化基于真实的工作过程

项目任务表(表1)是课程内容的概括,项目任务的展开顺序对应于实际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的展开顺序。课程内容项目载体的选取,来源于真实的工作过程。

3.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集成

在本课程的设计中,将国家职业技术资格质量工程师(助理)及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Protel平台)绘图员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等职业规范进行了无缝集成。

三、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

1.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的开展综合采用了行动导向的模拟公司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及分组讨论法。在完成相应的创新项目的过程中,各模拟公司小组内学生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分工合作、讨论、角色扮演,以及老师适时的启发、提示和引导,教、学、做一体化,使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实现四个一体化

实现了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工作与学习一体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在校内具有教学功能的真实职场环境的实训基地完成上述工作项目,实现了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及教、学、做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张鹤萍,徐国庆.工作知识:职业教育课程的“新鲜血液”[J].职教通讯,2010(3).

[2]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工程地质的基本任务篇5

1、为了进一步促进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订本要点。

2、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教学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研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形成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4、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师队伍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5、本要点供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以及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类教育机构(不含自学考试)参照实施。

二、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6、健全教学工作的领导体制。院(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分管教学的副院(校)长协助院(校)长主持教学日常工作。学校有关教学及其管理的指导思想、长远规划、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措施等,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院(校)务会议或院(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健全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的制度,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

7、建立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熟悉教学工作、有经验的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在院(校)长领导下,研究和决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8、建立院(校)、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

(1)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在整个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职能作用,明确其职责范围,建立协调的工作关系。

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应健全机构,配备得力人员,以保证教学工作的稳定、有序运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2)系级组织是学校教学管理机构的基本单位。系主任全面负责系教学管理工作,系可根据情况设教学秘书或教务员,处理日常教学行政的具体工作。

9、教研室是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基层组织,其主要任务是按教学计划规定实施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科技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是否设置教研室由学校自主确定。不设教研室的,其教学工作可由系或其它组织形式实施。

10、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要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和管理理论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内外教学管理人员的交流、考察活动,适应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需要。

三、教学计划管理

11、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要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学校自主制订。教学计划既要符合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又要根据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和修订。为突出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可聘请一些在本专业长期工作的企业人员、学校教师和管理干部一起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并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12、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依据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专业目标的确定应努力体现学校和专业特色。

13、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原则。

14、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1)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修业年限;

(4)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5)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6)必要的说明。

15、制订教学计划的一般程序是:学习理解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广泛开展社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组织校内和社会用人单位专家论证培养目标,基本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教务处提出本校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和要求。由系主持制订教学计划方案。经学校教学工作(学术)委员会审议,主管校长审核签字后下发执行。

16、教学计划的实施

(1)教务处编制分学期的教学进程计划,对各教学环节提出总体协调意见,安排每学期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教室和其他教学场所,确定考核方式;

(2)系根据教务处的总体安排,落实任课教师、编制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实施计划;

(3)教学计划确定的课程、教学环节、学时、授课时间、考核方式、任课教师等均不得随意改动,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

(4)教学计划的实施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完成教学任务、稳定教学秩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务处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管理中枢的职能作用,新学期的课程表应在上一学期结束前确定,经主管院(校)长审批后通知到各相关部门和教师,开学前一周,要检查教学准备情况。

四、教学运行管理

17、教学运行管理是学校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整个教学运行管理,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课堂教学(包括实习、实验教学)的管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贯彻教学相长的原则;二是以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体的教学行政管理,应制订教学工作制度的规程,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提出要求,并认真组织实施。

18、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落实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学校要重视教学大纲的制订工作。

制订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是:

(1)教学大纲要准确地贯彻教学计划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要服从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要按各自课程结构的要求有所区别;

(2)随着各校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以及专业特色的不断强化,课程开发的任务较重。新开发的课程,原则上要先制订教学大纲,而后编写讲义或确定教材;

(3)教学大纲要体现改革精神,不能服从于某本教材或某一时期的特定体例;

(4)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包括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学习要求以及必要说明等部分;

(5)教学大纲由系组织有关教师依据上述原则编写,经系校有关领导认定批准施行。每门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

19、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最基本的管理活动。

(1)认真选聘有相应学术水平、有责任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任课,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要补好教育基本理论课,教师开设新课程要有严格的岗前培训制度,并要求课前试讲;

(2)组织任课教师认真研究和讨论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或选用与大纲相适应的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依据大纲编写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和教案;

(3)有组织地进行教学方法研究,对积极钻研并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良好学风、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作出贡献的教师,要给予奖励;

(4)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20、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践性教学内容要严格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进行教学。各院校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的组织和设计,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安排,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行选择。毕业设计(论文)要尽可能结合实际任务进行,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21、凡教学计划规定开设的课程都要对学生进行考核。积极改革考核的内容和方法,着重检查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鼓励采用试题库或试卷库命题,实行教、考分离。要制定严格的考试制度,严肃考场纪律,精心安排考务工作。对考试作弊者,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试卷评阅要认真、公正、客观。教务处要组织对试卷的复核及抽检工作。

22、学校应重视对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安排与管理,课外作业的份量要适当,安排辅导答疑要适当。安排非教学活动不得占用教学活动时间。

23、日常教学管理。学校要依据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学期的运行表、课表、考表,保证全校教学秩序稳定。对这三项重要表格文件的执行情况要有管理制度和检查办法,执行结果要记录在案。在实施过程中,要经常了解教学信息,严格控制对教学进度及课表变更的审批,及时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事故。

24、学籍管理。学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学籍变动、毕业资格的检查、考核与管理。学校应依据上级有关规定,制订本校的学籍管理办法,并建立学籍档案。

25、学生注册制度的改革与管理。学生注册是学籍管理最基本的手段之一,要维护学校注册制度的严肃性,建立严格的学期注册制度。在注册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学年制、学分制的改革。

26、教学资源管理。要搞好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教学设施的合理配置与规划建设,充分加以利用,保证教学需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注意根据需要与可能,改进教室的功能,建设必要的多功能教室。

27、教学档案管理。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都要建立教学档案,教学档案的范围包括:

(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下达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及有关规定;

(2)教学基本建设的各种规划和计划;

(3)自编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实验指导书、习题集、试题库(试卷库)、试卷分析以及各种声像资料等;

(4)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进程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课程教学总结、实结等;

(5)课程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6)学生学业成绩、学籍变动情况、学生座谈会记录整理分析、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毕业资格审核等材料;

(7)教学改革进展情况、教学研究计划、总结,典型经验材料和教学研究刊物;

(8)教师业务档案、各种奖励及成果;

(9)教师评教材料、督导组(室)活动材料、教学工作会议纪要等;

(10)其他有必要立档的教学文件和资料。

教学档案实行分级管理,编目造册。建立教学档案查阅制度,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教学档案管理,应充分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28、要充分发挥系和教研室在教学运行过程的管理职能。教研室应按学期初制订的“教研室工作计划”,备课、公开教学、政治与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活动,定期组织检查和测评教师的教学进程和教学状况。

系要定期召开教研室主任会议和任课教师会议,及时掌握教学过程状况,总结和交流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及时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9、教务处应协助主管教学的校领导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系(部)主任教学工作例会或专题工作研究会,了解、协调和处理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五、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评估

30、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全面的质量观,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要从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各主要因素(教师、学生、管理、政策、体制等)入手,严格把好质量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1.认真抓好教学全过程的管理

(1)把好招生质量关,做好招生宣传、招生录取、新生入学后的复审工作;

(2)抓好教学计划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要精心设计整体优化的教学计划,精心组织计划的实施工作;

(3)把好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关;

(4)注重教学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

(5)实行科学化的考试管理,建立科学的考试工作程序和制度,严格考试过程管理,进行必要的试题、试卷和成绩分析,认真进行考试与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6)实行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制度。

32、建立教学质量检查考核制度,并制订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全校的教学质量检查,学校可根据情况每学年或每学期进行一次,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33、实行教学工作督导制。选择一批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思想先进、有丰富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老教师(包括退休教师)和有专业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组成教学工作督导组织,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工作督导,及时提供质量信息。

34、建立听课制度。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及教务处长、系主任、主管教学的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都应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包括实验、实习课),全面了解教师教课与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教研室应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

35、组织开展教学评估工作。教学评估是调控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应经常化、制度化。教学工作评估一般包括校、系总体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课程和各项教学基本建设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估等。开展教学评估工作要与日常教学管理与建设相结合,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重点,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不搞形式主义。

36、教学评估工作要和学校内部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教学评估的结果与教师职务的评聘和报酬挂钩。对在教学上取得优秀成绩者要给予奖励,对教学责任事故,要分析事故原因,吸取教训,并按章处理事故责任者。

37、建立教学信息的采集和统计制度。对新生入学基本情况、学生学习和考试情况、毕业生质量及就业情况等主要教学信息应定期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不断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

六、师资队伍管理

38、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学校要有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层层落实。要注意培养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并且要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要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包括科技工作)和业务(包括教育科学知识)进修,大力培养并尽快形成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专职教师作为中坚力量,也可从社会上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39、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各校自身的教学工作总量和师生总体比例要求,确定学校的教师编制,制定教师工作量管理办法。教师工作量完成情况与教学质量的优劣应作为教师聘任、晋职和提级的依据。

40、学校要明确各级教师的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岗位职责分工。实行聘任制,建立教学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对教师的政治表现、业务水平和工作成绩定期进行考核,一般每年度(学年)考核一次,考核情况载入教师业务档案。

41、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新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工程设计和社会实践,鼓励从事工程和职业教育的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培养具有“双师资格”的新型教师。学校应十分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人员的选配和培训。

42、学校应制订各种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政策和措施,设立教师奖励基金,重点向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倾斜。对于工作不负责任,教学态度不认真,不能为人师表,教学效果差的教师,应调离教学岗位。

七、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43、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社会的有效需求设置专业,要善于发现和预测新的社会需求,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新的专业。注意优化专业结构,保证基本办学条件,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

44、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校内系列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学校要依据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防止各专业自成体系。地处一个城市的同类学校也可共建实训基地,还可开展职业培训的有偿服务。

45、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

46、做好实训基地的实训管理。实训管理包括: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各项管理制度建设,要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提高投资效益。

47、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和使用要有合理的规划和完善的制度。基础理论课教材的选用既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又要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鼓励选用通用教材和国家优秀教材,特色课程或专业课程可依据教学大纲组织自编教材或讲义。教材的类型包括文字教材、实物教材和声像视听教材等,特别要鼓励教师使用声像视听教材。

48、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抓好教师严谨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师表以及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风。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特点,鼓励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及相关知识,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注意学生的创业精神。要特别重视考风考纪的教育,杜绝考试作弊行为。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超级秘书网

49、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按照教育部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各种制度,制定完备的教学基本文件,在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上下功夫。

八、教学管理与教育理论研究

50、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学校的教学管理必须以正确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必须以教学管理研究和教育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教学管理研究与教育理论研究,是所有教学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共同任务。学校要把教学管理作为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学管理的一些重点课题进行立项研究。

51、加强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之间教学管理的横向联系与交流,合作开展教学管理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工作研究,共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工程地质的基本任务篇6

一、突出“融入”和“全过程”,着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当前,要着重在改革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两方面下工夫,遵循青少年的成长和认知规律,确定不同年龄段学生德育的内容,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探索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有效育人途径,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二是加强专题研究和队伍建设。要组织精干力量,围绕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校园文化的环境育人功能、社会实践的道德体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干预作用、班主任的人生导师作用以及优化全社会的德育工作环境等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力争推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抓紧研究制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相关文件。要切实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重视加强全体教师德育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提升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校外辅导员及“五老”和身边道德楷模等的独特作用。三是切实加强对学生发展的科学指导。各中小学校要在现有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围绕提高心理素养、增进学习能力、加强自我认知、了解周围环境、开展生涯规划等进行科学指导,增强学生自主选择、服务社会的意识,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适应社会需求,科学规划生涯。四是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抓紧研究制订《江苏省校外教育工作规程》,进一步规范校外教育工作,切实增强校外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会同相关部门,扎实推进各类社会实践基地创建工作,精心实施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有效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等在引导学生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突出“普惠”和“普及”,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

学前教育仍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必须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着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一是全力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行动计划已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国家将围绕推动计划落实组织开展专项督导评估。省里也将加强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的检查考核,对按序时进度扎实推进的地区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进展缓慢、力度不够、政策措施不到位的县(市、区),将给予扣减专项资金、通报批评等处理,同时还要提请上级党委政府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各地务必按照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任务,逐条逐项研究工作措施,细化配套政策,落实任务分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确保按时序进度稳步推进行动计划落实到位。二是加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按照省政府去年批准印发的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和与各市政府签订的创建目标责任书,全省各县(市、区)到2015年都必须达成示范区建设目标。各地要对照示范区建设各项指标,按照创建目标责任书的约定,深入查找薄弱环节,全面统筹推进,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示范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省教育厅将根据省政府印发的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精心组织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申报评审工作,同时抓紧研究制订评估办法,全力推进示范区创建,加快提升学前教育水平。三是着力健全经费和质量保障机制。要围绕强化经费保障,着力完善公办幼儿园经费保障机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经费扶持机制、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确保支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有条件的地区,要勇于探索,先行一步,积极实施免费一年学前教育。要围绕提高质量,着力健全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学前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落实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推动各类幼儿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四是切实避免“小学化”倾向和园际差距扩大。要切实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格禁止以集中授课方式实施汉语拼音以及汉字读写训练、数字书写运算训练、外语认读拼写训练等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育行为,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严禁招收不足入学年龄的幼儿接受义务教育。各级教育部门要组织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检查,对于存在“小学化”现象的幼儿园、举办招生选拔考试的小学要限期整改。要着力缩小园际差距,这是我省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各地要将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根据人口规模和城乡差异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每个乡镇至少要建成1所不低于省优质园标准的公办幼儿园,切实办好不低于省合格园标准的村幼儿园。同时,切实落实农村幼儿园运转经费、师资配备及待遇等方面措施,建立农村学前教育长效发展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着力缩小城乡和园际学前教育差距。五是不断加强保育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幼教专业建设水平。继续实验免费幼教男师范生的试点工作,努力实现5~7年全省每所公办幼儿园至少一名男教师的目标。加强幼儿保教人员的专业培训,实施职业准入制度。当前要着重抓好音乐、美术、体育教师的培养培训,研究制定幼儿园教师编制和职称管理制度。

三、突出“优质”和“均衡”,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十二五”期间优先发展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采取多种措施,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建立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是要确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标准,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各地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加强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努力解决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二是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难点在农村,重点在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省政府已将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列入2012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实事项目,明确提出要培训6万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加固改造、重建新建农村校舍776万平方米,推进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启动实施农村校车安全工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省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当地实际,科学规划,周密组织,精心实施,同时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着力办好一批实事项目,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根据近年来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结果,省教育厅决定启动实施薄弱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今年首先从最薄弱的乡镇初中入手,按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贯彻实施国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着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实施农村初中学科课程建设,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缩小义务教育校际和城乡差距,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整体水平。三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省教育厅正在研制具体的评估办法,并在今年对首批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的县(区)组织评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全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确保示范区在推进校长、骨干教师合理流动,教师师德建设、业务水平提高,“填低谷”、“筑高原”、“造高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四是落实弱势群体帮扶措施。要按照“纳入规划、政府主导、多种模式、明确分工、发挥优势、齐抓共管”的思路,围绕“让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自我保护、学会交往”的目标,健全留守儿童普查登记和结对帮扶制度,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及家长、学校、社会联络机制,切实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和管理。实施民办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支持、规范民办随迁子女学校发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订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启动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扩大高殊教育招生规模,推动特教学校举办学前教育。

四、突出“多样”和“特色”,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

总体而言,全省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进入稳定期,教育模式进入转型期,管理水平进入提升期,但也存在办学目标和发展模式单一,学校面貌同质化、单一化等突出问题,必须以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着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优质特色发展。一是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要深入总结课程改革的成绩与经验,找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完善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着力推进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倡导小班化和分层教学,坚决消除超班额现象。进一步加强课程基地建设。课程基地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提升高中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今年省里将在建好已有38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的基础上,再新建50个左右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同时加强课程基地建设的培训研讨、指导督查。各地各校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和改革力度,确保基地建设质量和水平,确保取得预期成效。二是扎实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普通高中教育是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关键阶段,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目前,全省共有18所普通高中参与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省教育厅将继续大力支持这些学校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共同实施面向部分高中学生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使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学有余力、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高中学生得到更合适的教育和培养。三是开展好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工作。高中多样化发展试点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有关地区和学校要在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着力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尝试多样化、特色化办学途径,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努力提升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要大力支持学校彰显办学特色、发挥传统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发特色课程,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形成一大批文化内涵丰富、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

五、突出“内涵”和“质量”,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提高质量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永恒主题和学校办学的生命线,也是人民群众对满意教育的根本追求。各地要主动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积极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把提高质量作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根本,突出重点,综合施措,大幅度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一是深入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育评估和考试命题的根本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各地各校务必认真学习贯彻。要精心组织开展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省级层面着力组织好以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培训者培训”,各地主要抓好校本培训和个体研修,确保新课程标准顺利实施。二是健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进行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工程。监测工作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按照基础教育质量标准进行,监测的范围要覆盖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要重视监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要继续组织好教育部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测试、分析与反馈、指导工作,抓紧建立我省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点。三是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依靠。要继续开展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去年举办的首届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了学习借鉴的平台、实践锤炼的平台、研讨交流的平台、展示成就的平台,深受广大青年教师的欢迎和好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和学校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大赛组织工作,要通过比赛,在全省基础教育学校营造刻苦钻研业务、苦练教学基本功的浓厚氛围,激发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风貌,促进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要结合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推动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四是建立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进一步深化中考制度改革。要在严格执行“五严”规定的同时,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中考改革的基本原则,结合实际,全面推进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逐步推行统一考试录取与多样化选拔相结合的招生方式。要严格中考改革方案审批制度,今年起,各市中考方案经省教育厅批准后,方可组织实施。五是高度重视教育科研。要坚持科研兴教,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健全教育科研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教育科研的主动性,积极开展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及时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答疑解惑、出谋划策、破解难题,为推动教育科学决策、提高教育质量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