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的变化篇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多种多样的公共设施有力地支持着人们的室外生活,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已显得相当迫切。

【关键词】信息时代公共设施城市

城市公共设施,通常是指候车亭、座椅、垃圾桶、路灯、各式商亭、公共厕所、地图指引牌、电话亭等为人们提供生活方便的固定设施,是在城市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且与人群接触最为密切的公共设施,它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到来前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中国城市建设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和形象的标志,不应该单单成为城市的装饰品,创造舒适的环境;在功能上应该多样化,满足现代人的多种需求,引导城市的发展。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设计问题。事实上,发展公共设施领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城市开发项目的设计原则,并且也被认为是当代建筑师应该承担的社会和政治责任。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智能化和信息综合化的程度得到了很大发展,人的许多最高明的知识和本领都可以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之内,并可以根据指令毫无差错地将其重现出来时机器变成了人的辅导者。人们所进行的设计是从"信息"着手,将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作用及其效果作用作为设计的基本价值,促进了产品的智能化和人的亲和力。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上看,设计实质上是一种人工造物的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现在社会对于可参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在公共设施上就是人们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些公共设施,享受这些公共设施带来的乐趣。可参与性好的公共设施,用户体验品质高,使人难以忘怀,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使用的乐趣。“体验时代”的来临使人

现代公共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概念。人们过去常常把它们简单的分解为实用或装饰等两大类,实际上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有四个特性:基本性,环境性,装饰性,复合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通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来谈谈信息时代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指示系统设计

指示系统属于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公益性视觉传导系统,具有帮助人们对于具体目标对象,空间位置及环境特性等进行有效的指引和识别作用,同时也提供给人们对活动于其间的环境形态及功能作用的直接认知和帮助。成功而有效"城市设施"的视觉传导设计必然构成城市环境中不同时期的公共设计和公共性文化理念的复合体。它们在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把艺术和文化最为生活化地融入到任何一个社区、公园、剧场、博物馆、医院、商厦、学校、公司、车站。

在现代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技术支持下,每天生活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我们,对于出行的要求,更多时候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完成仅仅依靠记忆来到达目的地的过程。而且交通工具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人类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大洋到达不同的国家或地域。换而言之,将来的社会在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与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交流也将不断的扩大。同时我们出行的时候,对于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简单地获得急需行动支援信息也是出行之前必须检讨的一个问题。所以,仅仅凭借传统上以形象传达为目的的VI系统,将很难完成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的行动支持的功能。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在城市街道上设计一些定位导航设施,现代城市虽然在一些公交站牌上配置了地图和车站线路,但是许多方面指示并不是明确,而且对于国外旅游者来说,语言文字不同,信息也无法识别,拆除不合理的标识牌,设计电子定位导航设施是发展的趋势,其应用软件方便、高效。设置不同语言版面,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需求,触摸式屏幕使出行者更快知道自己所处位置,以及怎么到达目的地,不仅满足了城市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给世界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手机的街头归宿——新式电话亭

随着手机的普及,曾经备受宠爱的街头IC公用电话正渐渐地被人冷落和遗忘,甚至被恶意破坏。

据统计,2004年至今,在一些大城市每天平均有2部半公用电话遭破坏,被盗设施的价值累计达500多万元。同时,大部分电话亭都陈旧破烂。亭子污迹斑斑,电话卡插口处已大块地掉色生锈,亭盖里贴着各式各样的广告——办理车牌、办理证件、招聘电话等。亭盖上原有使用方法的说明介绍被“牛皮癣”遮盖。这样的电话亭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还影响城市面貌的。一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取消电话亭的设置,但是我国毕竟还没有达到“手机人手一部”的发达程度,电信部门还得为外来工和异地求学的学子们多加考虑,他们需要IC电话亭。

因此电话亭摆放位置以及功能全面化问题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重点。手机使用率远远高于电话亭,但是考虑到一部分群体的需求,电话亭不能取消,因此可以考虑电话亭功能多样话,在有电话亭的地方设置手机街头充电设施和销售手机充值卡的自动贩卖机,设计者要考虑到安全性,在手机充电的时候,可以设置密码箱存放手机,以免机器丢失。设计新式电话亭可解决人们在外通讯的问题,保证信息的准确快速传送。

公共设施的变化篇2

一、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相关法律和配套政策不完善。当前的文化管理格局仍是由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多部门组成,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各个部门发挥自己的专长,进行专业的管理,但这种体制存在职能上的交叉和重叠不利于对文化事业实施统一有效的管理与调控。文化管理部门仍然习惯于用行政审批和行政命令的传统办法来管理文化工作,致使文化管理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突出,不利于公共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机制不完善。现实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所需要的资金主要还是来自财政,这就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农村的文化建设还相当薄弱,投入保障的差距制约和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其他的用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市场的培育等经常性的经费投入很少。

3、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平衡,城乡差距大。大部分的公共文化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农村文化资源相对匮乏。文化消费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数农民订阅书报刊的支出基本为零,乡镇、村图书室图书基本依靠捐赠。看电视、打牌、打麻将甚至依然是农民群众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农村文化事业严重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4、评估监督体系不完善,文化设施利用效率不高。一些地方由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定位不准、评估监督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公共文化设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现实中一些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文化设施,运营方往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收益小的大众性公共文化娱乐项目设置极少,造成了设施社会效益属性的偏离。公共文化设施往往是“建设容易运行难”,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是一次性投入,而运行则需要长期投入,没有稳定的长效监督评估机制很难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健康持续的运行。

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文化行政机构改革,整合职能,探索“大文化”管理体制,改变公共文化管理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状况,实现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只有公共文化服务法律法规建设完善了,可操作性增强了,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理念转变了,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的执行也就顺畅了。

2、加大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在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投入的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积极推进非公有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领域,用政策杠杆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以有效弥补公共资源及政府服务的不足。

3、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首先是政府保障的标准化,要确定统一的最低保障标准,财力较强的地区可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其次是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化,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省、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最后是工作评价的标准化,对政府和公共文化机构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投入等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建立社会评价标准。

通过标准化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首先是区域均等,通过转移支付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使欠发达地区能够和发达地区一样平等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其次是城乡均等,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最后是人群均等,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体、农民工群体和残疾人群体等,推动弱势群体平等参与文化活动、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设施的变化篇3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多种多样的公共设施有力地支持着人们的室外生活,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已显得相当迫切。

【关键词】信息时代公共设施城市

城市公共设施,通常是指候车亭、座椅、垃圾桶、路灯、各式商亭、公共厕所、地图指引牌、电话亭等为人们提供生活方便的固定设施,是在城市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且与人群接触最为密切的公共设施,它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到来前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中国城市建设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和形象的标志,不应该单单成为城市的装饰品,创造舒适的环境;在功能上应该多样化,满足现代人的多种需求,引导城市的发展。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设计问题。事实上,发展公共设施领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城市开发项目的设计原则,并且也被认为是当代建筑师应该承担的社会和政治责任。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智能化和信息综合化的程度得到了很大发展,人的许多最高明的知识和本领都可以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之内,并可以根据指令毫无差错地将其重现出来时机器变成了人的辅导者。人们所进行的设计是从"信息"着手,将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作用及其效果作用作为设计的基本价值,促进了产品的智能化和人的亲和力。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上看,设计实质上是一种人工造物的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现在社会对于可参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在公共设施上就是人们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些公共设施,享受这些公共设施带来的乐趣。可参与性好的公共设施,用户体验品质高,使人难以忘怀,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使用的乐趣。“体验时代”的来临使人

现代公共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概念。人们过去常常把它们简单的分解为实用或装饰等两大类,实际上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有四个特性:基本性,环境性,装饰性,复合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通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来谈谈信息时代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指示系统设计

指示系统属于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公益性视觉传导系统,具有帮助人们对于具体目标对象,空间位置及环境特性等进行有效的指引和识别作用,同时也提供给人们对活动于其间的环境形态及功能作用的直接认知和帮助。成功而有效"城市设施"的视觉传导设计必然构成城市环境中不同时期的公共设计和公共性文化理念的复合体。它们在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把艺术和文化最为生活化地融入到任何一个社区、公园、剧场、博物馆、医院、商厦、学校、公司、车站。

在现代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技术支持下,每天生活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我们,对于出行的要求,更多时候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完成仅仅依靠记忆来到达目的地的过程。而且交通工具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人类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大洋到达不同的国家或地域。换而言之,将来的社会在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与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交流也将不断的扩大。同时我们出行的时候,对于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简单地获得急需行动支援信息也是出行之前必须检讨的一个问题。所以,仅仅凭借传统上以形象传达为目的的VI系统,将很难完成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的行动支持的功能。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在城市街道上设计一些定位导航设施,现代城市虽然在一些公交站牌上配置了地图和车站线路,但是许多方面指示并不是明确,而且对于国外旅游者来说,语言文字不同,信息也无法识别,拆除不合理的标识牌,设计电子定位导航设施是发展的趋势,其应用软件方便、高效。设置不同语言版面,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需求,触摸式屏幕使出行者更快知道自己所处位置,以及怎么到达目的地,不仅满足了城市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给世界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手机的街头归宿——新式电话亭

随着手机的普及,曾经备受宠爱的街头IC公用电话正渐渐地被人冷落和遗忘,甚至被恶意破坏。

据统计,2004年至今,在一些大城市每天平均有2部半公用电话遭破坏,被盗设施的价值累计达500多万元。同时,大部分电话亭都陈旧破烂。亭子污迹斑斑,电话卡插口处已大块地掉色生锈,亭盖里贴着各式各样的广告——办理车牌、办理证件、招聘电话等。亭盖上原有使用方法的说明介绍被“牛皮癣”遮盖。这样的电话亭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还影响城市面貌的。一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取消电话亭的设置,但是我国毕竟还没有达到“手机人手一部”的发达程度,电信部门还得为外来工和异地求学的学子们多加考虑,他们需要IC电话亭。

因此电话亭摆放位置以及功能全面化问题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重点。手机使用率远远高于电话亭,但是考虑到一部分群体的需求,电话亭不能取消,因此可以考虑电话亭功能多样话,在有电话亭的地方设置手机街头充电设施和销售手机充值卡的自动贩卖机,设计者要考虑到安全性,在手机充电的时候,可以设置密码箱存放手机,以免机器丢失。设计新式电话亭可解决人们在外通讯的问题,保证信息的准确快速传送。

公共设施的变化篇4

第一条为了促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是指负责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为公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机构。

第三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

第四条国家有计划地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予以扶持。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国家鼓励通过自愿捐赠等方式建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会基金,并鼓励依法向人民政府、社会公益性机构或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捐赠财产。捐赠人可以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

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第七条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对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规划和建设

第九条国务院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全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

第十二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设计,应当符合实用、安全、科学、美观等要求,并采取无障碍措施,方便残疾人使用。具体设计规范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使用国有土地的,经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第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预留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用地定额指标,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并依照法定程序审批。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

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的,应当依法调整城乡规划,并依照前款规定重新确定建设预留地。重新确定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不得少于原有面积。

第十五条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划和建设相应的文化体育设施。

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的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与居民住宅区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功能,不得缩小其建设规模和降低其用地指标。

第三章使用和服务

第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完善服务条件,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特点相适应的服务,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七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应当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开放时间,不得少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最低时限。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学校寒暑假期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八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公示其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7日向公众公示。

第十九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需要收取费用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根据设施的功能、特点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二十二条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可以将设施出租用于举办文物展览、美术展览、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

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不得将设施的主体部分用于非体育活动。但是,因举办公益性活动或者大型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临时出租的除外。临时出租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0日;租用期满,租用者应当恢复原状,不得影响该设施的功能、用途。

第二十三条公众在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第四章管理和保护

第二十四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公众公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名录。

第二十五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配备安全保护设施、人员,保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完好,确保公众安全。

公共体育设施内设置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体育项目,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服务技术要求。

第二十六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用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

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收支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涉及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在批准前,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经批准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择地重建。重新建设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符合规划要求,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当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文化、体育、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依法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侵占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预留地或者改变其用途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的最低时限对公众开放的;

(二)未公示其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事项的;

(三)未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或者注意事项的;

(四)未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度的;

(五)未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名称、地址、服务项目等内容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

第三十一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5000元以下的,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用途不相适应的服务活动的;

(二)违反本条例规定出租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

第三十二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挪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的各项收入或者有条件维护而不履行维护义务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公共设施的变化篇5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规划行动规划

1.引言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自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来,引起国家政策层面的持续关注,成为2022年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为贯彻中央的战略决策,2008年以来,海南、浙江、广东、常州、佛山、顺德相继开展了相关研究或规划编制工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和推进积累了新鲜经验。

2.规划案例分析

自2008年以来,海南、浙江、广东、常州、佛山、顺德相继开展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或规划编制工作。从六个规划研究案例来看,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规划从最初的目标规划逐步走向行动规划,从宏观指标逐步落实到空间坐标,从国家政策导向逐步转变为部门工作指南,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和措施也逐渐明晰。

2.1《海南省2008-2012年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

于2008年7月颁布,是全国首个具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意义的规划。该规划由海南省财政厅组织编制,系统分析海南省的民生问题,在有限财力下,分清轻重缓急,集中财力建设教育、就业、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农民增收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七项民生工程,提出了具体指标要求和财政投入计划。该规划以财政投入为切入点,重点测算各项工程需要的财政投入量和确定财政分成,对财政部门的投入方向和年度预算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但七项民生工程的指标体系有待完善,如教育工程仅制定了大班额比例下降到56.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0%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以上等三项指标。

2.2《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08-2012)》

于2008年7月颁布,由浙江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明确提出要落实中央提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决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重点开展就业促进、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全民健康、文体普及、社会福利、社区服务、惠民安居、公用设施和民工关爱等十大工程,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指标体系,明确了责任单位。该行动计划的亮点是完善的指标体系和责任单位,如教育公平工程制定了近20项指标,并明确省教育厅、省农办、省残联为责任单位,有利于督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但缺乏明晰的实施路径和财政投入的测算。

2.3《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2009-2022)》

于2009年12月颁布,是全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该规划由广东省财政厅组织编制,第一次界定了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体、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八项内容。规划吸收了海南省和浙江省相关规划的优点,制定了完善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财政投入测算,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实施路径、保障支撑与配套措施,涵盖目标、指标、实施、保障,内容系统全面,为广东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明了方向。但规划未明确实施主体,各行政主管部门在均等化中的权责也需进一步明确。

2.4《常州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均等化研究》

于2009年6月由常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第一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延伸到公共服务设施领域,对中小学、医疗、文化、社会福利等五类设施进行均等化布局研究,从空间规划与建设角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该研究认为基层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决定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水平;目前设施均等化的重点是质量的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建设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紧密结合是设施布局均等化的唯一出路。

2.5《佛山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2010-2022)》

于2010年1月由佛山市财政局组织编制,全面落实了广东省均等化规划的要求,并根据佛山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可支配能力和地方特色,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指标体系,提高了指标的水平,并将规划实施的责任明确到市属部门,增加了规划的可实施性。作为市级的均等化规划,应当将公共服务的载体――公共服务设施纳入规划范畴,规划将更具有操作性。

2.6《佛山市顺德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规划》

于2010年8月由顺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组织、由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规划第一次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设施布局规划相结合,在广东省确定的八项内容的基础上,在均等化理念下,对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体、公共交通等四项设施进行布局规划。规划将均等化内容提炼为受众、财政、机制和设施四大因素,形成四位一体规划体系和目标、指标、坐标三标合一的规划内容,并针对部门、街镇提出建设计划、财政投入计划和保障机制,实现了目标规划到行动规划的转变,更利于基层部门的实际操作。

3.问题探讨

3.1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

各地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仅教育、卫生、文体、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内容得到公认。本文认为基本公共服务是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务,目前广东省提出的八项内容比较全面,但还需要增加生态环境、市政设施等内容。

3.2均等化规划的深度

广东省均等化规划提出了目标、指标、实施、保障的内容体系,符合省级政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达到省级均等化规划的要求。顺德区将均等化规划与设施布局规划同步开展,形成四位一体规划体系和三标合一规划内容,既能指导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又能指导公共财政投入和设施建设,符合市级、区级均等化规划的要求。

3.3均等化的实施路径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最终将落实到各行政主管部门,因此传统的目标不利于规划实施,必然要走向行动规划。从以上案例来看,顺德均等化规划以设施为载体,将均等化目标落实到城市空间上,并与当地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相结合,将均等化目标转化为对部门、街镇的建设计划、财政投入计划,实现了目标规划到行动规划的转变,开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的发展阶段。

图1顺德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罗震东,韦江绿,张京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特征分析――基于常州市的调查[J].城市发展研究,2010(12):36-42

公共设施的变化篇6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人口结构布局模式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publicservicefacilitieshasbecomeasignificantprocessinthedevelopmentoftechIndustrialzone.TheneedsforharmonizingbetweenpublicservicefacilitiesanddevelopmentoftechIndustrialzonealsocauseproblemstobesolved.Inthisarticle,fromtheaspectsofpopulationstructurechange,landconservation,andthelayoutpattern,thecaseofplanningofpublicservicefacilitiesinChangShahigh-techzoneisusedtodemonstratethetechnologyforpublicservicefacilitiesintechIndustrialzone.

Keywords:publicservicefacilitiespopulationstructurethelayoutpattern

中图分类号:TU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引论

随着高新区日益发展,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以及社会结构的分异多元,对高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出更为严俊的挑战,而忽视人口结构变化的规划方法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要求;同时如何整合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更加人性并且更加节约用地的规划方法,也是高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长沙高新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为例,从人口结构变化、节约用地、布局模式三个方面探索适合高新区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规划方法。

长沙高新区介绍

长沙高新区位于长沙市西部城区,紧邻长沙城区发展。2009年获批部级创新型科技园区,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和长沙创新型城市建设核心区。长沙高新区规划面积101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40平方公里。在长沙高新区建设的初期,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七通一平),以此来招商引资。故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远远滞后于高新区的发展,并且已经影响到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人口结构变化

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的核心就是人口的需求。而对需求构成较大影响的是人口的年龄结构特征。在人生的第一阶段,即当人们年轻的时候,其收入是比较低的,主要为满足生存型需求在奔波;在人生的第二阶段,即工作年龄阶层。收入达到高峰,在储蓄的同时多方面需求涌现,向发展型和享受型需求层次转变;人生的第三阶段为退休阶段,收入减少,偏向于老龄需求与享受型需求为主。[1][2]

根据长沙高新区现状人口结构并预测未来的人口结构,对长沙高新区各个时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点作出分析与安排。

3.1近期低级需求阶段

近期阶段青年人口为社会主流,人口规模以机械增长方式快速增加。长沙高新区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为主,产业人口年轻化、单一化,蓝领人群数量庞大。未来5年大多数面临着成家问题,少儿人口教育需求膨胀,急需像“民工子弟学校”、“民工医院”的出现。从人口素质看,大量的蓝领工人渴望成才,教育培训需求剧增。

所以,在目前这阶段应该以保证生存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为主。重点配套建设教育设施如幼儿园、初小学、企业培训,医疗设施如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站等。

3.2中期中级需求阶段

到2022年左右开发区公共服务供给将进入中期阶段,人口年龄结构中青壮年人口成为社会主流。拥有知识和技术的高素质城市移民继续入住,将直接带动新城消费能力提升,发展型与享受型需求涌现。高收入阶层对休闲、娱乐、文化等需求较高。白领阶层对生存环境、职业社交能力提升感兴趣。而工薪阶层、技术工人等更强调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成家型群体“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应使公共设施应满足各个年龄层要求。既要考虑青少年消费,智力开发――学校教育占据重要位置,又要关心老年的医疗健康状况,同时自身还有追求良好的发展环境,渴望提高知识层次,期望提高社会地位的需求。[2]

所以在中期阶段,应该重点建设文化设施与体育设施,同时进一步提升医疗设施和教育设施,特别是加强培训设施的建立。同时考虑福利院的建设。

远期高级需求阶段

2030年后,开发区呈现中老年型年龄结构特征,人口密度、社会结构、设施水平、功能种类等日益趋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化地区。中低端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程度趋缓;高级需求超过中级需求到达顶峰,主要表现在需求高级化和特殊化两方面。具体有以下两点突出特征:(1)公共服务向高品质趋向。(2)特殊需求增长,满足中老年人消费需求偏好,注重社区化建设。

所以,这个时期的公共设施建设应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体系,同时着重加强社区活动站,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的完善和提质。

4关于节约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落地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选址难。在土地成本越来越高的高新区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了。如何节约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现行的节约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复合化,即公共服务设施与其他设施的复合。这种复合既可以是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复合,比如社区活动楼,采用合建的形式,将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合理规划于同一地块,共同建设。还可以是经营性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之间的复合,表现为越来越多大型公共设施不再独立用地,而是结合经营性用地集中配置,比如在新加坡,就将镇一级图书馆、诊所配置在大型商业中心内部。

另外一种是节约化,即充分利用“公用地”。所谓的“公用地”是指城市的边角废地、立交桥下用地以及原有公用设施用地。充分利用公用地可以极大地减少公共设施落地成本和阻力,同时也可以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5关于规划布局模式

现行的规划理论都强调邻里中心和社区的建设,试图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中心氛围,但社区中心配置什么样的设施,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社区体系,不同城市各不相同。同时在规划方法上,均在尝试明确清晰的公共设施服务范围和边界,以保证公共设施总量的整体平衡和均等,但范围大小有所差别。[3]

在长沙高新区公共设施布局规划中,采用了片区-片区组团―社区级这样的规划模式。

5.1片区单位的划分

依据长沙高新区区主要功能结构,结合地域范围大小,分为5大片区级单元。面积在10-30平方公里不等,服务人口规模10-20万人之间,一般包含2-3个片区组团级单元。对于片区级设施,原则上要求在各自单元内进行动态协调。

5.2片区组团单元划分

结合长沙高新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在片区级单元上又细分9个片区组团区级单元。片区组团级单元规模一般为6-13平方公里,服务人口在5-10万人之间,一般包含3-4个社区级单元。对于片区组团级设施,原则上应在各自单元内进行动态协调。

5.3社区单元划分

考虑以后的公共设施管理,结合居民当前的生活和出行方式,从设施均衡布局和内部服务自足性角度出发,界定社区单元以半径500-800米范围为标准规模,用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配建较完善的能满足社区内部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使各种功能活动实现较均衡的混合。对于工业区,考虑到其功能,半径和划分单元相对较大,在1.5-3平方公里左右。

5.4社区模式建设

对于每个社区单元内公共设施的配置,建议的组合建设模式是:公共设施的集中布置,形成社区中心,鼓励居住和商业的相对融合,鼓励社区内商业街的打造。

每个社区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导形成一个社区中心,同时预留1-2所幼儿园,尽量建设1所小学,形成教育学习中心。

专门谈到社区商业街体系(它不属于公共设施的范畴),是因为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已经是由市场来配置,比如游泳馆、社区电影院等,只有这些设施和纯公共物品设施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善的、不至于重复建设的公共服务网路体系。[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odiglianiF,BrumbergR.UtilityAnalysisandtheConsumptionFunction:anInterpretationofCrosssectionData[M]//KuriharaKK.Post-KeynesianEconomics.NewBrunswick,NJ:RutgersUniversityPress,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