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的概念篇1
一、注重概念的本源,概念产生的基础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机会。由于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传统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占有”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依赖,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那么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由于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概念引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即让学生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作为数学想象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概念引入时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是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传统的方法是给出异面直线公垂线的概念,然后指出两垂足间的线段长就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过去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距离有什么特点,发现共同的特点是最短与垂直。然后,启发学生思索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两点,它们间的距离是最短的?如果存在,应当有什么特征?于是经过共同探索,得出如果这两点的连线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则其长是最短的,并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这样的线段存在,在此基础上,自然地给出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概括能力的训练,还尝到了数学发现的滋味,认识到距离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
二、概念的教学中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如何设计数学概念教学,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概念教学中各个阶段上培养思维能力,优化思维品质的一点粗浅体会。
1.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思维的主动性,表现为学生对数学充满热情,以学习数学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正方体为例观察异面直线)揭示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出现的背景,将数学家的思维活动暴露给学生,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
2.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地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如何刻划两异面直线的相对位置呢?角和距离?揭示课题)。
3.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新概念的引进解决了导引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参与形成和表述概念的过程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用相交直线的夹角刻划异面直线的夹角)。
4.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数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这一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5.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及使用的条件和范围。在用概念判别命题的真伪时,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在用概念解题时,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巩固深化阶段:在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之后,应立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引入概念”时提出的问题(或其他问题),在运用中巩固概念。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概念,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理论基础,又是进行再认识的工具。如此往复,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达到培养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线上教学的概念篇2
【关键词】初中;几何;概念;教学
众所周知,学习数学概念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些概念,掌握数学概念不仅要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括出概念的定义,同时,要区分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并通过概念的应用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因此,加强初中几何概念教学,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感、知觉方面的敏锐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几何问题并逐步建立知识系统的能力,真正掌握数学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联系实际,注重概念的引入教学学习和掌握几何概念,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几个发展阶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引入方法: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感性材料是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事物,也可以是教材中列出的实际例子,感性材料要能反映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平行线”这个概念时,可先例出教科书上提供的具体材料――铁路上两条笔直的铁轨和黑板的相对两边,首先让学生在脑子中有个初步形象,进而列举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实例:如:电线杆的两条电线、课本的两对边,给学生以“平行线”的形象,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逐步归纳出这些事物中一对直线在位置方面的共同属性: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无限延伸;两条直线间的宽度一样;没有交点,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弄清它的本质属性,最后才正式引入“平行线”的概念,给出定义和表示方法,画出图形。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平行符号记为“//”;如果直线a平行于直线b可记为a//b,这样“平行线”在学生的心目中有了深刻的印象,就能牢牢记住。
(2)以已知概念为基础引入新概念。在教学概念的引入时,采取多变的形式,也就是说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几何概念与另外一些概念间存在着从属关系,可以通过对已知概念的内涵进行限制或概括,引入外延较小或较大的新概念。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这个概念时,因为学生已经学过“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三边对应相等”改为“三边对应成比例”,引入外延较大的“相似三角形”这一新概念。这种方法,概念的内涵明确,新概念的存在性显然,学生也容易接受。
(3)通过与已知要领类比引入新概念。某些概念的内涵之间有相似之处,可以通过类比,明确其异同,从而引入新概念。例如,类比三角形的高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类比三角形的中位线引出梯形的中位线等等。这种方法既自然又有效。
(4)概念引入的教学方法比较多,但教师应该做到: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针对不同的几何概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为深入理解,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基础。
2.锻炼思维能力,加深理解新概念概念的引入使学生对概念的定义有初步了解,为了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还必须引导学生准确、深刻的理解,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科学的概念体系。
(1)正确剖析概念的本质属性,准确理解概念的定义。在教学中,通过师生配合归纳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认识清楚,表述正确,对属于加种差定义的概念,要充分揭示某种差的含义;而对于用发生方式定义的概念,应加强定义形成过程的教学,揭示其发生过程。例如,对于“三角形的高”,学生已知道是:“顶点到对边的垂直段”,为了加深理解,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分别画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并加以说明。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定义,还要抓住关键词语着重讲述。例如“平行线”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提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呢?如果去掉行吗?通过讨论分析,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异面直线的情况,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充分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了定义还不等于全面深刻地理解了这一概念。因为概念的定义仅仅是突出了它最特殊的本质属性,它还应具有它的属概念的一切属性。而这些重要的属性往往又以性质定理的形式出现。因此,教完这些性质定理以后要及时总结,使学生对概念的内涵获得全面的认识。同时,还应该把外延与内涵统一起来,才算是真正的概念。
(3)认清概念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在几何概念中,每一个概念都处在与其他概念一定的关系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有关概念的逻辑关系,认识它们外延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能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例如,在学习“菱形”这个概念时,可向学生作出这样的引导,四边形两对边平行平行四边形邻边相等菱形。这样,学生就知道菱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可使知识系统化。
3.学生学习几何概念存在认知结构与能力上的差异,教学时应注意因材施教(1)认知结构的差异与学习方式。对初学几何的学生来讲,由于他们原有几何的认知结构较简单、掌握知识较为贫乏,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因而,对概念的学习常取决于概念形成的方式。不过,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增加,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在几何概念学习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认知结构的状况,根据新概念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差异去设置适当的学习情境,并恰当的组织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线上教学的概念篇3
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就是要使学生认知概念的来源和意义,理解概念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会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概念的教学法就是实现这个过程的手段.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一切数学知识从初步认识、深刻理解到熟练应用的基础,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和保障.
一、创设情景,解释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的形成往往都历经前人长期观察、抽象概括、创造的漫长过程.这样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往往蕴含着数学中的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因此,在数学中我精心设计,创设情境,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领悟形成概念的方法,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成为自觉主动地学习的主体.
1.逐步形成概念
当学生从直观上认识了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之后,为了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步形成概念,提如下几个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
(1)两条直线相交就构成角,而两条异面直线不相交,哪来的“角”呢?如何规定两条异面直线所形成的面呢?
(2)能否找出两条相交直线所形成的面来确定两条异面直线所形成的角呢?(引导学生议论,并归纳学生作“角”的三种基本方法,同时用动画给予演示)
①作a’//a,且a’与b相交,则a’与b所形成的锐角(或直角)就是a与b所成的角.
②作b’//b,且b’与a相交,a与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就是a与b所成的角.
③在空间任取一点O,过O作a’//a,b’//b,a’与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就是a、b所成的角.
(3)据(2)的分析,a与b所成的角似乎有很多个,究竟哪个称得上是a、b所成的角?为什么?
启发学生根据等角定理的推论,说明这些角都相等.因此,这样做出的角是合理的,唯一的.
(4)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如下结论:
①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是由这两条异面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决定的,与角的顶点O的位置的取法无关;
②正因为点O的位置可以任意选取,这就给我们确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带来了方便.在运用时为了简便可以把点O取在两条异面直线中每一条上;
③要找到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关键是经过平移,把两条异面直线所形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因此,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θ时,0°
④当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则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它们不一定相交.
(5)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出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定义.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该怎样定义?(学生叙述后,课本中的定义)转贴于
二、注重关键字眼,强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有些概念的定义中某些关键字眼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或容易被忽略;有些概念的条件较多,学生常常顾此失彼,不易全面掌握;某些概念与它的邻近概念相似,不易区别,使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用典型的例子从正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之外,还要从反面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1)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双曲线”之后,我让学生讨论这样的几个问题:将定义中的“小于”改为“等于”或“大于”,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
(2)将“绝对值”三个字去掉,其结果又如何呢?
(3)令定义中的常数为0,其余不变,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
(4)将括号中的“小于|F1F2|”去掉后如何讨论点的轨迹?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与解答,并结合动画演示,使学生们对于双曲线的定义中的“绝对值”、“常数小于|F1F2|”以及整个概念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深化了知识.
三、加强联系,是数学概念系统化
有些概念的理解,一般不是一节两节课就可以完成的,往往要在一些相关概念都学过之后,通过单元小结复习或阶段复习的方式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有关概念系统化、网络化,在纵横联系中对概念得到深刻认识.
如在立体几何教学内容中,有关角的概念是非常多的.学生往往是上课能听懂,但课下大脑很混乱,很难把角运用自如.为此我在讲完二面角这一节后,安排一节专题课:有关空间角.
(1)平面角.
从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静态定义);以一条射线的端点为原点,旋转所成的图形(顺时针旋转为负角,逆时针旋转为正角,不做任何旋转为零角)(动态定义)
(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在空间任取一点分别引两条异面直线的平行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3)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若直线在平面内或直线与平面平行,规定他们所成的角为0°;若直线与平面垂直规定它们所成的角为90°;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4)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平面角.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类比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空间的“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都是在“平面角”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和推广的.
线上教学的概念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
数学概念在学习中可以将数学定理这是进行罗列和说明并且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掌握数学概念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数学概念可以将数学的精髓加以体现出来,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对于数学概念的课程教授应当作为重点。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要素,文章针对高中数学概念做出了简单的分析与教学方法探究。
一、注重概念的本源、概念产生的基础,体验数学概念形成过程
每个概念在产生时都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铺垫,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教授给学生概念的内容而忽视对其的具体讲解。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在讲授概念课程时习惯性将概念的内容生搬硬套给学生,这样只会让学生更加畏惧学习甚至一知半解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概念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如果教师以这种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必然会为学习带来重大的阻碍。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选择将概念灌输给学生,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丧失动脑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应当是由学生自行去发掘知识中的奥秘,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可以适当为学生创造适合概念学习的氛围,通过数学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初期需要对学生进行概念知识的引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去主动思考问题,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做出自己的判断以及推测猜想。只有大胆的猜想才能成就伟大的发明与创作。教师在将概念引入给学生的同时应当让学生形成主动猜想问题的习惯,在猜想过程中形成数学学习的感觉和思维让学生逐渐形成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异面直线的知识概念时数学教师首先应当给学生提供异面直线概念存在的大范围,给学生提供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自行在图形中找出两条不是平行线也不相交的直线。在学生找出符合这一条件的直线后学生就会对异面直线有简单的了解设置可以自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反思异面直线的概念,通过共同探讨研究得出正确的严谨的概念定义。不是任何一条直线都可以成为异面直线只有符合不在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才能称之为异面直线。学生在掌握异面直线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物体中让学生去寻找异面直线来加以巩固知识概念。
二、将概念进行回归、辨析及体验
数学概念应当具备严谨深刻等特点,教师在教会学生概念知识后应当让学生将概念进行运用,在不断的运用实际操作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概念的含义。数学概念在学习中需要保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进度,教师教授学生概念知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所以应当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将数学概念充分融合到生活中才能使其精华得以体现。对数学概念的引入需要教师以实际情况为准结合一定的情境为学生创造应有的氛围,同时提出有关概念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研究概念并有初步的理性认知。要想让学生对概念有更深层的认知作为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题材,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其中的概念最后让学生通过相互探讨研究对概念进行准确的定义,这是学生学习概念的综合过程也是学生理解教师所讲概念的一个体验过程。
例如,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利于理解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辅助工具可以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概念进行简易化让学生可以在理解时更加直观清晰。与此同时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大脑思维处于活跃思考状态。数学与很多门理科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教授概念知识时应当努力将数学概念与理科学科相衔接。高中数学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努力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概念本质,即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当改良创新,进一步巩固对概念课程的教授让学生对概念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知。
三、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概念
学生在学习完数学概念内容后为了巩固知识教师可以适当举例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概念来解决一系列问题,这也是数学概念用于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环节帮助学生学会解题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是理解概念的过程,在对知识的渴求中学生会逐渐激起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更加愿意主动投入到其中。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错误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对知识能够做到准确定义并排除自身的理解误区。高中数学学科要求对教学进行适当的课程改革,数学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内容应当作为主要组成部分,在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概念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背景内容提供给学生,将概念内容可以解决的数学问题进行展示,目前高中数学学科需要适当的增加课程学习时间,让数学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讲授概念知识。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挖掘更多的教材内容,将概念课程的课堂讲课进行丰富拓展让学生愿意投入到其中,只有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受才能让学习质量得到根本提高从而理性深刻的认识到概念的本质意义。
线上教学的概念篇5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仅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名词而已,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作解释,要求学生记忆。而没有看到像函数、向量这样的概念,本质是一种数学观念,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一节“概念课”教完了,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其余的就是抓紧时间解题,造成学生对概念含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质量。
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数学概念课教学?笔者结合参加新课程的实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认识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如在“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先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如长方体模型和图形,当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给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我们把不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经历了概念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
二、在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如三角函数的定义,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①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刻画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②用点的坐标表示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③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由此概念衍生出:①三角函数的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②三角函数线;③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④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⑤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等。可见,三角函数的定义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可谓重中之重,是整个三角部分的奠基石,它贯穿于与三角有关的各部分内容并起着关键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
三、在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平行线段与平行向量、平面角与空间角、方程与不等式、映射与函数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再如,函数概念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初中给出的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自变量的每一个取值,与唯一确定的函数值对应起来;另一种高中给出的定义,是从集合、对应的观点出发,其中的对应关系是将原象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与象集合中唯一确定的元素对应起来。从历史上看,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而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可用图象、表格、公式等表示,所以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属性,更具有一般性。认真分析两种函数定义,其定义域与值域的含义完全相同,对应关系本质也一样,只不过叙述的出发点不同,所以两种函数的定义,本质是一致的。当然,对于函数概念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是不易的,要经历一个多次接触的较长的过程。
四、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和发现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此环节操作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形成。例如,当我们学习完“向量的坐标”这一概念之后,进行向量的坐标运算,提出问题: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三个顶点A、B、C的坐标分别是(1,2)、(2,4)、(0,2),试求顶点D的坐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不少学生运用平面解析几何中学过的知识(如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斜率、直线方程、中点坐标公式等),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法,有的学生应用共线向量的概念给出了解法,还有一些学生运用所学向量坐标的概念,把点的坐标和向量的坐标联系起来,巧妙地解答了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尽快地投入到新概念的探索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反例、错解等进行辨析,也有利于学生巩固概念。
线上教学的概念篇6
一、学情的分析
高三学生对晨昏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进过学习培养了一定的读图、析图、绘图能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复习课通过对地球光照图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晨昏线的含义及特征,并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变式分析和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晨昏线的概念;(2)运用相关概念进行晨昏线判读;(3)掌握晨昏线的特点;(4)掌握晨昏线的应用。依据加涅学习分类理论,可将《晨昏线》的知识内容归为概念性知识。依据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框架,上述的教学目标所对应的认知过程维度如下:目标(1)属于理解的陈述性阶段;目标(2)属于智慧技能;目标(3)属于分析的智慧技能;目标(4)属于评价的智慧技能。
二、概念的功能
概念是知识的细胞。在哲学上,概念被定义为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在逻辑学上,概念被定义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心理学上,概念指符号(主要是词语)标志的具有共同关键特征的一类客体、事件、情境或属性。概念在认知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1)分类:概念是人们对环境的简化反应;(2)理解:当人们见到某个新事物时,只要他们能把这个新事物归入某个已知类别(即概念)之中,则他们就能理解新事物;(3)预测:例如当人们已知有禽流感概念时,他们就能预测这种疾病能在鸟类和家禽之间传播,而且可以传染给人,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4)交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语言交流,而概念则是知识传递、交流的基础;(5)概念联合:将概念联合起来,可以产生新概念、形成原理或规则;(6)产生新例子:人们可以从概念的定义中推导出概念的新例子。
三、课例的试评
本节课教学环节、概念功能以及所属的认知阶段如下所示。
教学环节(1)思维导图: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分类、交流(以教师为主)的概念功能,是记忆的陈述性阶段和运用的智慧阶段;教学环节(2)晨昏线的判读: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分类、理解、交流(以教师为主)的概念功能,是理解的陈述性阶段、运用的智慧阶段;教学环节(3)晨昏线的特点:这一环节主要体现联合、交流(以教师为主)的概念功能,是运用、评价的智慧阶段;教学环节(4)实战演练:这一环节主要体现预测、交流(以学生为主)的概念功能,是理解的陈述性阶段和运用的智慧技能;教学环节(5)晨昏线应用:这一环节主要体现概念联合、交流(以学生为主)的概念功能,是运用、评价的智慧阶段;教学环节(6)变式练习:这一环节主要体现产生新例子、交流(以学生为主)的概念功能,是创造、运用的智慧阶段。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分为6个环节,晨昏线(概念)在教学认知活动中凸显了分类、理解、预测、交流、概念联合、产生新例子的功能,其中,交流功能贯穿教学始终。基于以上的分析,高三地理《晨昏线专题》有如下特点:
交流功能,贯穿始终。本节课最凸现的概念功能是交流的功能。交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人们之所以能用语言这个工具来交流思想,是因为人们所使用的词语代表概念。不同的人使用相同的词语来指代大致相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