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社区康复治疗;常规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中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患病例数较多,且病情发展较缓慢持续,致死率较高,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本文选取了病程时间较长、且病情发展较慢的90例患者进行临床常规治疗与社区康复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2月本院及所处社区中90例处于缓解期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社区康复治疗组,每组45例。诊断标准参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排除肿瘤、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结核、脏器功能不全、智力障碍、意识模糊等患者[1]。常规治疗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64~83岁,平均年龄(73.6±3.1)岁,病程2~18年。社区康复治疗组中男34例,女11例,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72.6±5.1)岁,病程3~1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组参考临床常用药物治疗方案,社区康复治疗组在服用常规药物的同时采用社区康复治疗,包括:①心理与健康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树立患者信心,逐步让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戒掉以往生活中的不良习惯。②家庭氧疗:方法是使用鼻导管吸氧,吸氧时间保持≥15h的低流量,夜间不间断,吸氧浓度保持在28%~30%,给氧流量为1.5~2.0L/min,防止患者氧中毒或二氧化碳潴留。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保持器具清洁卫生,防止患者感染。③营养饮食支持:注意引导患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进食高脂肪和蛋白质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等维生素含量较多的食物,牢记多餐少吃的原则。④体育锻炼:要根据患者身体素质方面的个体差异情况,为其合理选择运动方式,诸如散步、慢跑、骑车、太极拳或者辅以简单的器械锻炼等,适当控制强度,循序渐进,每次锻炼时间为10~20min或感觉轻微疲劳、稍微出汗为宜。⑤呼吸功能训练:采用胸式呼吸,患者为半卧或仰卧,用鼻吸气,将两手放置于前胸和上腹部,升高腹部达到最大隆起后缓慢呼气,不要用力。训练次数可视患者个体情况而定,基数为3次/d,15~20min/次[2]。

1.3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并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肺功能情况比较社区康复组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比较社区康复治疗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小结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采取社区康复治疗法比常规治疗效果更佳,不但能更好的提升患者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且有利于减轻患者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便于调节饮食营养、增强肌体免疫力,促进患者自我康复能力的提高[3,4]。家庭氧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肺部动脉高压,预防肺源性心脏疾病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命周期。目前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提倡居家养老的方式正在被社会广泛接受,社区康复治疗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应运而生[5]。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病程时间长且复发率高的常见疾病,以社区康复治疗为主同时辅以良好的护理措施能有效的减少发病率、提高患者康复率,值得在社区老年患者和医院常规治疗中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梁志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缓解期的社区康复疗效评价.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8):34.

[2]赵宇冰,林丽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缓解期的社区康复治疗.西部中医药,2012(8):25-28.

[3]郑荣斌,杨沈雷,方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社区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当代医学,2014(10):14-15.

[4]白英.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缓解期的效果观察.中国医学工程,2013(1):116-117.

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价值研究

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由此引发的社会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一大趋势。据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亿,老龄化率为12%,预计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18亿,占总人口的19.13%。面对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如何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成为各界学者关注的课题。

1.辩证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

提起老年人,我们总是把他们和衰退、疾病等联系起来,视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也使得学者们担心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福利、医疗保健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人口老龄化确实增加了社会的负担。但我们在看到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老年群体不仅是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而且是可以创造出新价值的资源。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经过岁月的磨炼,在知识、技能、洞察力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智慧。如我国历经周、隋、唐三朝的医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在百岁高龄时尚能著《千金翼方》,对加强建设我国医药养生保健宝库再作贡献。对江南农村社会经济制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费孝通先生,在九旬时被聘为上海大学名誉教授,并继续到各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资料显示,在美国三分之一的老年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各种机构内工作,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参加有报酬的工作,而其他一部分人则为家庭成员、朋友和邻居提供非正式的急需帮助,这相当于300万全职工资为病人提供服务的护理人员。在中国退休而志愿发挥余热的老年人及通过其他渠道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老年人也比比皆是。

2.老龄化社会中推广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价值研究

2.1缓解社会医疗服务压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然国家加强了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但此为治标不治本之策,加强身体锻炼才是减轻老龄化带来医疗压力的根本之策。

我国的传统养生功法包含了我国古代养生家千百年来的养生思想精髓,广泛吸纳了中医、西医等理论,并与阴阳、五行等学说相结合,其各套功法和功理分别与人体各系统发病的病因病理相结合,具有防治疾病的针对性、显著性和科学性。如益气补肺功是预防和治疗伤风、感冒、急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经络导引动功。根据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本着“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脏腑所属,主治所谓”的原则,应首先疏通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畅通其气血。但根据五行学说,除了疏通手太阴肺经之外,还要补脾。因为脾属土,肺属金,土为金母,土能生金,即补脾土可以益肺金,这就是中医虚则补其母治病求本的原则在导引养生功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益气养肺功中,专门安排了一节“单臂擎天”的动作,在整套功法中又特别强调上提脚跟,都是为了补脾。

上海体育学院“健身气功·五禽戏”课题组通过追踪调查研究表明,“健身气功·五禽戏”对提高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水平具有明显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科学的传统体育养生锻炼能够增强免疫细胞活性,提高免疫细胞机能。

2.2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老年阶段,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更能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但单纯的健身,不重视健全心理、平和心态,则很难达到健康、颐养天年的目的。我国对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长寿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质而在精神。长寿老人能够长寿的原因与其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知足常乐、衣食随缘、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精神状态有关。老年人因退休失去特定的社会角色,心烦意乱,抑郁寡欢,烦躁不安出现心理失衡。加之生理机能日趋衰退,反应迟钝,多病欠安引发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恐惧,都会给老年人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我国唐代的著名医学界、养生家孙思邈就曾在其著作中指出“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提出养生要善于养性,要注意个人内心健康,主张动静结合,全面养生。而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正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无论是静功、太极拳、导引术还是五禽戏等,其动作柔和,松静自然,意气相合、动静交替,练习后身心畅快,精神振奋,提高了练习者的自信心,从而改善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2.3推动“积极老龄化”社会的构建。

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积极老龄化”是在健康老龄化基础上提出的新观念,其不仅强调老年人要保持身心健康状态,更强调老年人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强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老年人更希望让他人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而非家庭的包袱。习练健身气功既可以强健老年人机体,又可使老年人领悟和体验传统文化,进而使之在有生之年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实现人生未尽的价值。

3.结语

“老当益壮”、“老有所为”是所有跨入老年阶段的人的愿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关键所在。我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方法,具有调心、调息、动作柔美、简单易学等特点,非常适合老年群体习练,能够满足老年群体的健身需求,为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服务,进而为老龄化社会和谐社会事业的建设服务。正如有人所说:“我们不仅要给生命以岁月,努力实现寿命的延长目标,而且要给岁月以生命,努力赋予长寿以质量与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2006:35-65.

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篇3

关注退休年龄的背后,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趋势。2011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延缓退休有双重目的,既能提高劳动供给、又能减缓养老金支出。

但延迟退休年龄真能解决养老金缺口危机吗?在专家看来,养老金投资运营,保值增值才是当务之急。同时,养老“双轨制”尚未解决也为公众质疑延迟退休年龄的焦点。

7月10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说,目前人社部和老龄办对延迟退休年龄问题正在研究。

此前人社部社会保障所所长何平提出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建议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引发热议。

专家看来,退休年龄是否延长与目前养老金的收缴等因素相关。但必须通过延迟退休年龄来化解养老金缺口危机吗?

难解养老金压力

延迟退休年龄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但不能寄希望于解决这一问题。

延迟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支付危机有关。作为该领域权威专家,社科院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微博)多年来为此呼吁不断。

郑秉文曾估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可减缓养老基金缺口200亿元。如延迟5岁退休则意味5年能减缓养老基金缺口1000亿元。

目前,养老保险涉及三个重要的参数:替代率、缴费率和退休年龄。

简单地说,替代率是退休后拿到养老金占在职时工资的比例。郑秉文发现,这几年企业职工养老金平均替代率在50%以下,为了保证职工退休后的养老待遇,替代率不能再降;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缴费率28%,也很难再提高。此时,只有退休年龄有调整空间。

延迟退休能对养老金起到多大的减缓作用?郑秉文说,截至2011年底,全国养老金个人账户记账额2.5万亿元,其中空账额上升到2.23万亿。这意味着,用于将来养老金发放的这笔钱不存在。

同时,现在结存基金正大量贬值。郑秉文估计,参照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2000年成立以来收益率9.17%,从2000年至2010年,养老保险基金以1.8%的利率存放银行。以此计算,十年来养老金损失了6000多亿元。

由此看来,在“2.23万亿元空账”和“6000多亿元的贬值”面前,延迟退休1年减缓“200亿”缺口微不足道。此外,从人社部公报看,去年财政补贴养老金达2000多亿。

郑秉文认为,舆论似乎对延迟退休就存在部分误读。实际上延迟退休不能解决养老金支付危机。延迟退休年龄是一个趋势,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但不能寄希望于通过这个途径解决问题。“养老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这才是当务之急。”郑秉文说。

延迟退休年龄的背后

“未富先老”意味着劳动人口降低,要保持合理劳动人口比例,延迟退休年龄成必要手段。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延缓退休有双重目的,既能提高劳动供给、又能减缓养老金支出。

关注退休年龄的背后,是我国老龄化加剧的趋势。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曾表示,2050年前后,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4.8亿左右,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专家认为“企业一线会明显感受到劳动力少的问题”。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梁建章与北大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合著了《中国人太多了吗?》一书。他从创业和劳动力市场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的人口问题。

如果维持目前的生育率使得中国人口规模虽然在2040年达到14亿左右,但60岁以上的老人将增至4.11亿,而20-60岁的工作年龄人口从8.17亿下降到6.96亿。其中最有活力的20-40岁的人口将从现在的4.36亿降到3.02亿,下降幅度超过30%。

梁建章的一位企业家同学曾抱怨,中国很多产业都是朝阳产业,但青少年服装业却是夕阳产业,青少年数量每年在迅速减少。“可以预见今天少年规模的萎缩,就是10年后青年规模的萎缩,是20年后中年的萎缩。”

梁建章担心这会影响未来企业活力和社会活力。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教授顾宝昌说,等到2050年,“80后”、“90后”只是一批“小老人”,随着中国人平均寿命的延长,会有上亿规模的80岁以上的“老老人”。到时候甚至会出现“小老人照顾老老人”的现象。

梁建章认为日本之所以经济陷入低谷,与日本老龄化引发经济创新能力衰退有一定的关系。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蔡昉说,这要保持较合理的劳动人口比例,延长退休年龄就成必要的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则一直否认延迟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支付压力有关。

郑功成介绍,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均寿命已提高到73.8岁,延迟退休年龄是基于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和养老负担代际公平的需要。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我国很多地方面临大量提前退休的情况,实际退休年龄平均53岁左右。

郑秉文说,北欧国家男女同龄67岁退休,西欧大部分国家是男女同龄65岁退休,分别比中国多10年以上,对于决策部门来讲,延迟退休年龄也有必要。

争议养老“双轨制”

养老制度“双轨制”不打破,有关养老的任何改革都会引发反弹。

延迟退休年龄最大的反对声音来自“民间”。

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的张林就是坚定的反对者。他说自己干了一辈子,就想早退休。他也担心,公司的老人都不退,职位都让他们占着。

这被专家否定。郑秉文认为,晚退休的人群的消费可以创造新的岗位。

但延迟退休年龄的更大阻力来自养老制度的“双轨制”。采访中,一些企业职工认为,“双轨制”都没解决,为什么要先来延长退休年龄?

目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由财政负担。郑秉文说,机关事业单位的替代率则为80%以上。这意味着,在职时,同样每个月1万元的工资,退休后,企业职工养老金在4000多元,而机关单位人员则为8000元以上。

这种制度不打破,有关养老的任何改革一旦触及一方的利益,都会引发反弹。大多业内人士认为,推动取决于政府决心。

2008年,我国曾在5省份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但目前没有实质进展。

何平建议,养老保险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需要同步改革,这样阻力才会减小。

正研究弹性延迟退休

弹性退休是让合适的人群按照合适的年龄选择退休。相对公平也不会引起较大的争议。

尽管面临的争议和阻力不小,但退休年龄的调整已经成为方向。

蔡昉反对“一刀切”延迟退休年龄,他认为可以考虑弹性延迟退休。充分利用一部分高技能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同时保护那些普通劳动者。

比如在方式上,弹性延迟正在成为方向。弹性延迟强调“分类”和“非强制”。此前,上海市已在局部试点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但是主要针对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等。延迟的年龄上海市规定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不超过60周岁。

清华大学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说,这种模式考虑到了不同人群的需求,相对比较公平也不会引起较大的争议。

作为人社部社会保障领域的主要官方智囊机构,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过去多年也一直在研究退休年龄方面的问题。所长何平说,目前他们提供的方案是,过渡期实行弹性办法,55岁到60岁可以退休,也可以不退,自己选择。

实际上,人社部最近数次表态都在强调“弹性”。

何平认为,可能会优先考虑是否要统一男女、干部群众退休年龄,但“10年内能解决就不错”。

链接

我国法定退休年龄

男性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从事有害健康工种并在这类岗位工作达到规定年限的,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45周岁退休。

对少数高级专家和干部,征得本人同意,可以适当延长离休退休年龄,高级职称最长可至70周岁,副高可至65周岁;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中,男、女则分别可延至65岁、60岁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