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细胞显微镜多样性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1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1.1课程标准要求和解读

(1)课程标准要求: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2)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要求是“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其中技能性目标动词“使用”为独立操作水平,即“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和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具体内容要求是“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首先要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在此基础上学会操作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等重要的实验技能,来观察不同细胞的结构。

1.2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可用2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比较细胞来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是高中生物的第一个实验,是初中显微镜操作的进一步延伸,也为之后学习细胞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高倍显微镜的操作使用。

1.3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学生在本章的第一节课中已经学习了生命系统的层次,了解了从微观到宏观的生命科学研究历程,也认识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但学生对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的了解还不到位。“不同生物的细胞结构是否完全相同”,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虽然,学生在初中使用低倍显微镜来观察细胞,但是时隔两年,已经遗忘了显微镜的结构和操作过程。

从学生的心理接受角度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可以利用低倍镜观察,非常想知道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各种细胞的形态结构,愿意到实验室里进行操作。

从能力要求上看:高中一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需要教师师不断引导。

2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视频及观看实验室里已有的装片,能独立操作显微镜。

通过观看自制临时装片的视频及亲自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生物的细胞,总结不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评价设计

3.1课堂评价

目标一评价:通过学生电脑屏幕显示的物像及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评价学生对显微镜操作步骤的掌握情况。

目标二评价:通过学生对所制作的临时装片的观察情况,评价学生对临时装片制作的掌握情况。

目标三评价:通过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评价学生对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理解情况。

3.2课后评价

设计课后练习题,要求所有学生准确完成针γ扛瞿勘晟杓频牧废疤猓并根据批阅情况进行改正。

4教学设计

4.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导学案,课后延伸的拓展资料;多媒体课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有关实验仪器;大肠杆菌细胞(细菌)、酵母菌(真菌)、草履虫(原生动物)等单细胞生物和水绵、蛙血涂片等多细胞生物的观察材料;组织各组组长录制有关临时装片的微课视频。

学生准备:准备制作装片的实验材料;学生组长课前录制临时装片的微课程视频。

设计意图: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课前培训各小组长,以便以后协助教师指导同学正确使用显微镜。

4.2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初中生物学习中所观察到的精美细胞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这些细胞的名称及形态、它们的共同结构及最好的研究方法等。

学生认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呈长方形,位于外部保护内部细胞;保卫细胞由两个半月形细胞组成,控制进出叶子的气体和水分的量;肌肉细胞呈长梭形,有收缩功能;神经细胞呈星状,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传递效率,红细胞呈圆盘状有利于气体的交换。这些细胞的共同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最好的研究方法是用显微镜观察。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初中有关知识,导入新课。

4.3教学过程

(1)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学生回顾初中所学显微镜的知识,讨论正确使用低倍显微镜的步骤;教师播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视频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用具;实验过程(低倍镜的使用方法:取镜安放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的使用方法: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收镜。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并讨论使用方法。学生再通过视频的收看,明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步骤,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使用高倍镜观察标本。

教师将已准备好的标本,如大肠杆菌细胞(细菌)、酵母菌(真菌)、草履虫(原生动物)等单细胞生物和水绵、蛙血等多细胞生物涂片发放给学生。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小组讨论,在操作显微镜的过程中学会使用高倍镜观察各种细胞,明确显微镜操作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并填写导学案的相关内容。

利用装片进行高倍显微镜的操作练习,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并派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感受高倍显微镜使用方法,并锻炼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

(3)制作并观察临时装片。

教师播放各小组组长录制的临时装片制作方法的微课视频(黑藻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菠菜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并总结不同生物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用单个细胞或单层细胞的材料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镊子夹起一小块材料放置于载玻片上的清水中涂匀或展开,盖上盖玻片;多细胞构成的器官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双面刀片在叶的上表皮划一个小方块,用镊子撕取方块中的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展开,盖上盖玻片)。

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学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之后组内学生分工,分别利用不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每一组成员先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再交换观察、交流制作的体会。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并通过亲手制作,在观察中学会分享、交流。

(4)实验结果记录。

教师在导学案上设计一个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表1。

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观察能力的机会,帮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

①试归纳观察到的细胞在形态、结构上的共同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

②大肠杆菌与本实验所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主要区别。

③从上述记录表中,能得到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①不同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大小上千差万别,细胞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是这些细胞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的结果。

②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没有核膜,细胞外有鞭毛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认识细胞既具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6)评价反馈。

教师要求学生比较在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真菌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表2)。

学生在学案上独立完成在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真菌细胞、植物胞、动物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的列表比较。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获得教学效果反馈,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铺垫。

5.4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总结、归纳、交流和表达能力。

5.5板书设计(略)

6教学反思

(1)本节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实验与观察的方法,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2)通过这次实验,学生掌握了临时装片的制作和高倍镜的使用方法,规范了操作程序,培养了归纳和总结能力,也为后面的实验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3)教师重视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突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从教学方法上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

(4)实验材料的准备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良好机会。在过去的教学中,笔者一直把现成的实验材料直接分发给学生使用,忽略了这一重要资源的利用。

细胞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篇2

/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初步学会显微镜使用技能后,迫切想要观察细胞的结构,而观察细胞的前提是做好临时装片,所以制作临时装片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掌握了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后,对其他材料的临时装片的制作就有的放矢,有利于教师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探究式教学。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2.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猜测、类比等方法,培养勇于探索、积极思维的好习惯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正确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方法步骤;比较和归纳植物细胞的结构;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4教学过程

本节的实验教学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模式,突显实验的“探究”功能,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变学生的个人独立学习为多方合作学习,由此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流程如下。

4.1复习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学生思考显微镜的组成及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为观察细胞结构作准备。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到前面来展示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并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加以纠正。

4.2创设情境,引入实验教学

教师提问:同学们,当你们学会使用显微镜后,一定很想看一下构成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细胞的真面目吧?大家想想怎么看呢?教师以问题引入新课。

4.3探究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方法和步骤

4.3.1探究活动一: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

教师:试想一下,把一片洋葱或一片叶子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清内部结构吗?

学生:随手把一小块洋葱或把一片叶子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看不到。

教师:为什么看不到呢?

学生:太厚,挡住光线。

教师:是的。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应该是薄而透明的,我们应该把观察的材料制成玻片,放在载物台的通光孔中央,通过反射光直接传递到目镜,这样才有可能看到物像。

学生:讨论撕下表皮来看,也有的想切成薄片来看。

教师:让学生先撕下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制成装片,然后自学和讨论“观察细胞结构的方法步骤”。

学生开始自学课文,尝试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装片,教师巡回指导。有的学生撕下洋葱表皮后直接放到载玻片下,发现表皮卷起来了。教师问:卷起来能看清表皮细胞结构吗?学生说:不行。于是,学生就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让材料平展开来。有的学生不染色就看了,发现效果不好,于是理解应该正确染色后观察效果好。在学生自学课文后,有的学生还是在染色、吸染液、盖盖玻片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操作,此时,教师就及时而有耐心地提醒、启发和引导学生逐步到位。教师把做得比较好的或存在问题的装片通过显微投影展示出来,总结学生实验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在这一实验中,教师改掉先向学生示范制作过程,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一贯做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和探究、讨论和交流、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事实证明,学生通过多次尝试,达到了比较好的实验效果。最后,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回顾总结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装片的整个过程。

4.3.2探究活动二:观察青菜叶片表皮细胞结构

在完成了制作和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装片的实验后,教师在课堂中增设了观察青菜叶片表皮细胞结构的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手拿叶片,思考:如何观察叶片的细胞?叶片的表皮细胞结构是否和洋葱磷片叶表皮细胞结构一样呢?教师让学生先相互讨论、设计方案,然后来交流各组的设计方案。在如何取材方面,学生们讨论出三种做法:切薄叶片、撕表皮、刮取部分叶肉后观察细胞结构。学生讨论,得出取材后的操作步骤如同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结构的步骤。在讨论青菜叶表皮细胞与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是否一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作出了2种假设: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最后教师让学生尝试斜向撕下叶片的上表皮或下表皮后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还尝试用刀片刮掉叶肉后观察。实验中,有学生提出是否要染色。教师让学生通过自行探究来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不染色的比染色的观察效果好,教师指出:如果本来就有颜色的,就不必染色。整个实验过程完全是让学生进行探究、操作,教师利用显微投影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

4.3.3探究活动三:观察黄瓜表层果肉细胞的结构

这又是一个补充性的探究性实验,学生通过以上2个实验的操作后,经过反复讨论、多次尝试,最后通过教师补充,得出如下的实验步骤:用洁净的纱布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用刀片将洗净的黄瓜表皮刮掉洗净刀片后,用刀片轻轻刮取少许黄瓜表层果肉将刮取的少许黄瓜果肉碎屑均匀地涂抹在载玻片的水滴中正确盖上盖玻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在每一次观察完一种细胞结构后,教师都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把自己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图片画出来,指出名称,然后比较所画的图片。通过比较图片,学生们总结出植物细胞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

5教后反思

5.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重视“教会学生”,忽视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做中学”和“合作学习”,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学生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探究的要素,深刻认识到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在“研究中学习”和“探究中学习”的教育观。

5.2课前师生准备充分

开放实验材料是观察植物细胞一节探究式教学的基础。学生在初步掌握了使用显微镜技能后,非常迫切要观察多种植物的微细结构,所以教师课前让学生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多种植物材料。如:洋葱、青菜叶、新鲜的黄瓜、成熟的番茄等。实验中还要准备好3H铅笔、绘图纸、尺等完成绘图。教师除了准备好学生准备的材料外,还要准备好清水、碘酒溶液、镊子、刀片、解剖针、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实物投影仪等,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做好准备。

5.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制作动画、剪辑视频、图片展示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规范操作。

细胞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

1.染色质与染色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处于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的存在形态,化学本质都是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染色质和染色体主要区别在于,这两种不同的存在形态意义不同。染色质是细胞核遗传物质处于细胞分裂间期或细胞不分裂时的存在形态,DNA与蛋白质结合以伸展的丝状形态存在,便于DNA双螺旋结构的解旋和恢复,进而有利于DNA的复制和转录。而染色体是细胞?核遗传物质在细胞处于分裂期时的存在形态,DNA与蛋白质结合并以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的短杆状或棒状的形态存在,这样的形态便于染色体的运动和分离,不易发生缠绕,进而有利于细胞核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理解这两个概念,我还组织学生一起动手制作简易模型,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例如:用几根长约1米的粗线绳子先螺旋缠绕模拟多个DNA的双螺旋结构,然后分成两组,分别模拟演示丝状染色质形态和短杆状染色体形态。通过简单地模拟演示,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染色质和染色体两种不同存在形态,轻而易举地理解和掌握了染色质和染色体两种不同存在形态的意义,而且印象深刻。

2.交叉互换与相互易位

从表面上看,交叉互换与相互易位都是两条染色体之间互换了部分片段,很难区分。但深入分析,二者又有着本质区别。交叉互换是发生在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相互交换部分片段,在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其变异的本质属于基因重组。相互易位是发生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相互交换部分片段,当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四分体时期时,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能看到特殊的“十字叉”结构的,其变异的本质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除了做文字总结外,我还手绘了交叉互换和相互易位的图片进行对比,再找些交叉互换与相互易位的典型例题进行巩固和强化,效果很好。

3.原生质体与原生质层

细胞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篇4

【摘要】目的观察马齿苋活性成分对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cell)、人喉表皮样癌细胞系(hep-2cell)、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cell)和人恶性胚胎横纹肌瘤细胞系(rdcell)生长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条件下用不同浓度的马齿苋活性成分处理4种癌细胞,通过溴化二甲噻唑二苯四氮唑(mtt)试验法测定癌细胞的增殖;同时处理s180荷瘤小鼠,观察荷瘤小鼠的体重、瘤重、死亡率和抑瘤率。结果马齿苋生物碱对离体培养的a-549肺癌细胞、hela细胞和hep-2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马齿苋多糖对hela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马齿苋脂肪酸对hep-2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马齿苋黄酮对rd细胞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并存在浓度剂量效应,高浓度抑制作用强。结论马齿苋活性成分能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有进一步研究的潜在价值。

【关键词】马齿苋;活性成分;溴化二甲噻唑二苯四氮唑试验;抗肿瘤活性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effectsoftheactiveconstituentsfromportulacaoleraceal.ontheproliferationoffourhumantumorcelllines.methodstheanti-proliferationactivitiesofactiveconstituentsfromportulacaoleraceal.upona549cell,helacells,hep-2cellandrdcellwereanalyzedbymttinvitro.bodyweigt,tumorweigt,inhibitionrateanddeathrateoftheseactiveconstituentsfromportulacaoleraceal.onthetransplantedtumorcellsofsarcinoma180wereobservedinmice.resultsrawscreeningofthefourcompoundsbymttindicatedpolysaccharides,flavonoids,alkaloidsandpolyunsaturatedfattyacidexertedobvioussuppressionontheproliferationoftumorcelllinesinadosedependentmanner,respectively.theexperimentsinvivoindicatedthatthefouractiveconstituentshadcertaininhibitionagainstthecellsofimplantedtumorascitessarcinoma180.conclusiontheactiveconstituentsfromportulacaoleraceal.haveselectivecytotoxicitytothetumorcellsandisworthyoffurtherinvestigation.

keywords:portulacaoleraceal.;activeconstituent;mttassay;antitumoreffect

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们生命和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而化学合成的抗癌药常常对人体正常细胞产生毒副作用,因此从天然动、植物中寻找毒性低、疗效高的抗癌活性成分仍是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药食两用植物马齿苋含有去甲基肾上腺素、生物碱、香豆精类、黄酮类、多糖、多不饱和脂肪酸等活性成分[1],其中马齿苋多糖具有抗癌作用已被报道[2,3]。为了探讨马齿苋其它活性成分的抗癌作用,本实验对马齿苋总提取液、多糖、总黄酮、生物碱、不饱和脂肪酸等活性成分进行了体内和体外抗癌作用实验研究,对马齿苋活性成分的抗癌活性进行初步筛选,为进一步系统研究马齿苋的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1仪器与材料

1.1仪器与试剂rpmi1640培养液:美国gibco公司产品;胎牛血清(fbs):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品;溴化二甲噻唑二苯四氮唑(mtt)、胰蛋白酶和二甲基亚砜(dmso)为amresco公司产品;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国药集团)。倒置荧光显微镜(ix-71):日本olympus产品;二氧化碳培养箱(thermoformaseries-ii,美国thermoscientific,forma公司)产品;全自动酶标仪(multiscanmk3,labsystems公司)产品。

1.2材料新鲜马齿苋portulacaoleraceal.于2005-09购于江西省南昌市农贸市场,经本校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鉴定。用清水洗净,沥干水分,60℃鼓风干燥6h,粉碎备用。称取上述备用马齿苋干粉50g,加蒸馏水(按1∶30的比例分3次加蒸馏水),煮沸后煎20min,取其上清液减压浓缩使其生药浓度为2g/l,得粗提取液,置4℃冰箱保存备用。同时,称取相同重量的马齿苋干粉,分别采用周晶[4]、上官新晨[5]、黄阿根[6]等的方法提取马齿苋粗多糖、不饱和脂肪酸、生物碱、黄酮及定量,所得样品4℃干燥保存备用。临用时配制使用。

2方法

2.1细胞株及体外抑瘤作用观察

2.1.1肿瘤株选用人肺腺癌细胞(a-549cell)和人宫颈癌细胞(helacell)由南昌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细胞研究室友情提供,人喉表皮样癌细胞(hep-2cell)和人恶性胚胎横纹肌瘤细胞(rdcell)由江西省疾控中心友情提供。

2.1.2马齿苋活性成分对a-549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选对数生长期的a-549细胞,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后,用含10%fbs的rpmi1640培养液制成5×104个细胞/ml,接种于96孔板中培养24h后,吸去上清液。阴性对照组加入同体积的未添加马齿苋活性成分的培养液;实验组分别加入含有终浓度为10,50,100,200μg/m1的总提取液、多糖、不饱和脂肪酸、生物碱、黄酮的培养液处理4h后,更换培养液继续培养24h,采用mtt法间接测定癌细胞生存能力[7],按公式计算其抑瘤率。抑瘤率(%)=[(对照组a值一实验组a值)/对照组a值]×100%。

2.1.3马齿苋活性成分对hep-2细胞、hela细胞和rd细胞的作用实验方法与“2.1.2”项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取指数生长期的hep-2cell、rdcell和helacell,用含10%fbs的dmem培养液配制成1×105个细胞/ml悬液,接种于96孔板中,随后的处理同“2.1.2”项。

2.2实验动物及体内抑瘤作用观察

2.2.1实验动物及瘤株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5周龄,体质量19~23g,由江西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021-97-03),一级动物。实验小鼠肉瘤s180腹水型瘤株由江西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2.2小鼠s180实体瘤模型建立与分组s180肉瘤细胞接种选择接种s180细胞后1周的小鼠脱颈椎处死,无菌条件下抽取腹水,用生理盐水调节细胞浓度至1×107个细胞/ml。以每只小鼠0.2ml接种于小鼠右腋下皮下。将动物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其中一组为阴性对照组,其余5组为实验组。

2.2.3马齿苋活性成分对小鼠s180移植性实体瘤的影响阴性对照组每日腹腔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0.2ml/d),实验组分别每日腹腔给予100mg/kg·b.w.的马齿苋总提取液、多糖、总黄酮、生物碱和不饱和脂肪酸。接种肿瘤24h后给药,连续14d,分别于实验开始和实验结束时称小鼠体重并记录。实验结束后,脱颈椎处死小鼠剥离肿块,称瘤重,并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

2.3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以±s表示,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法分析,用t检验统计处理。p<0.05被认为两变量之间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3结果

3.1马齿苋活性成分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见表1。终浓度为100μg/ml和200μg/ml的马齿苋生物碱对a549肺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15%和28%,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呈现浓度依存性抑制关系。马齿苋总成分、多糖、脂肪酸和黄酮各剂量组对a549细胞无明显的抑制作用。表1马齿苋活性成分对a549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略)

3.2马齿苋活性成分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马齿苋多糖和生物碱对宫颈癌hela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终浓度为100μg/ml和200μg/ml的马齿苋多糖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约为18%~30%,而马齿苋生物碱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约为35%,且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见表2)。表2马齿苋活性成分对hela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略)

3.3马齿苋活性成分对hep-2细胞的抑制作用马齿苋脂肪酸和生物碱对hep-2细胞体外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的趋势。但马齿苋黄酮对hep-2细胞没有抑制作用。相反,在10~100μg/ml浓度范围内,有促进hep-2细胞增殖的作用见表3。表3马齿苋活性成分对hep-2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略)

3.4马齿苋活性成分对rd细胞的抑制作用马齿苋黄酮对rd细胞体外增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抑癌效果与剂量呈正相关,在终浓度达200μg/ml时,抑制率达50%。但马齿苋总成分、多糖、脂肪酸和生物碱对rd细胞没有显著抑制作用。见表4。表4马齿苋活性成分对rd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略)

3.5马齿苋活性成分对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马齿苋活性成分对小鼠s180移植性实体瘤的影响由表5可以看出,各活性成分对肉瘤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各成分处理组小鼠平均瘤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01),其中黄酮抑制作用最强,达38%。同时,荷瘤小鼠的死亡率得到明显抑制,生理盐水处理组小鼠在实验结束时小鼠死亡率为50%,马齿苋生物碱、黄酮、多糖、脂肪酸和总成分提取液处理组小鼠15d后的死亡率分别为0,16.7%,16.7%,33.3%和33.3%(见表5)。整个实验过程中不伴有体质量降低或其它副作用现象出现。表5马齿苋活性成分对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略)

4讨论

近年来资源丰富,有效低毒的植物多糖作为抗肿瘤活性物质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马齿苋多糖体外实验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2]和bel-740[3]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小鼠结肠癌细胞株cocon-26无明显的抑制作用[3],提示马齿苋多糖的抗癌作用具有选择性。本次实验结果表明,马齿苋多糖可抑制hela肿瘤细胞增殖,但对a-549细胞、hep-2细胞和rd细胞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再次证明了马齿苋多糖对肿瘤细胞株的直接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其抑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增强免疫功能和提高抗氧化能力有关[2,3,8]。

对黄酮类化合物抗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首次报道了马齿苋黄酮类化合物对人恶性胚胎横纹肌瘤细胞rd体外增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对a-549、hela和hep-2细胞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表明马齿苋黄酮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株的直接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其抗癌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具有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有关[9]。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多种植物生物碱具有抗肿瘤活性作用[10]。本实验首次发现马齿苋生物碱对人a-549、hela和hep-2细胞的增殖,以及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均具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rd细胞没有抑制效果,对瘤株的抑制作用具有广谱性和选择性。但其抗肿瘤作用的机理及抗瘤谱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早期研究发现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近期有学者认为不同种类pufa的作用也存在差异,n-3pufa可抑制肿瘤生长,而n-6pufa的作用则相反[11]。在本研究中,马齿苋脂肪酸(n-3pufa)对hep-2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实验结果与有关n-3pufa的报道一致[11]。

综上所述,不同的活性成分对肿瘤细胞株的敏感性不同,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目前关于马齿苋活性成分为何对瘤株具有选择性和究竟是通过何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还不十分清楚,本课题组正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期待为更好开发利用马齿苋活性成分提供更全面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向兰,邢东明,王伟,等.马齿苋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06,7:64.

[2]崔吴,尹苗,安利国.马齿苋多糖的抗肿瘤活性[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7(1):72.

[3]王晓波,姜红,王本华,等.马齿苋多糖对肿瘤细胞的体内外抑制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2):1485.

[4]周晶,刘号文,符敬伟,等.马齿苋中多糖的提取与含量测定[j].中草药,2001,32(2):124.

[5]上官新晨,李景栓,陈锦屏,等.华山松籽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离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7):1303.

[6]黄阿根,施洪飞,韦红,等.荷叶黄酮和生物碱的提纯及调节血脂作用比较[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6,3:23.

[7]杨秀伟,冉福香,吴军,等.马钱子生物碱成分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j].中国现代中药,2006,8(9):11.

[8]段玉峰,韩果萍.马齿苋多糖组分的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5,26(3):225.

[9]孙希云,刘宁,陈波.马齿苋总黄酮抗氧化性质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1):108.

细胞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1篇5

关键词:细胞器分布五个不一定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细胞器的分布、结构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是高考的热点,是历年必考内容,命题方式上常采取归类、比较、图示辨析等方法,结合细胞膜、细胞核及细胞代谢等有关知识进行考查。笔者在历届高三生物教学中总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细胞器的分布,特别是一些特例掌握不够好。鉴于此现象,本文对细胞器的分布中的五个特例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希望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1.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不一定有线粒体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但是能进行有氧呼吸生物的细胞中不一定有线粒体,如好氧细菌。好氧细菌又称吸氧菌,有完整的呼吸链、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必须在有氧环境下生活的细菌。因为是原核生物,所以好氧细菌细胞中无线粒体,只有核糖体。它的有氧呼吸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葡萄糖经酵解转变成丙酮酸,丙酮酸再被氧化成乙酰辅酶A;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也是细胞质基质,是指有机燃料分子氧化产生的乙酰辅酶进入一个称为柠檬酸循环的代谢途径,被酶促转变成CO2,同时产生还原性的电子载体NADH和FADH2;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是原核细胞的质膜上,是指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性的NADH和FADH2被氧化,重新形成氧化性的辅酶。电子则进入位于膜上的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最终使氧气还原成水。电子在传递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以ATP的形式暂时储存起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好氧性细菌虽无线粒体但仍能进行有氧呼吸。

2.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不一定有叶绿体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具有叶绿体,如蓝藻。蓝藻的细胞壁内有原生质膜,膜内原生质可分为两个主要区域,即周围的有光合色素的色质区和中央无色的中心质区。色质区主要由类囊体及其有关结构,藻胆体和糖原颗粒等所组成,具有叶绿素a、藻胆素及类胡萝卜素等光合色素,但无叶绿体膜,不形成叶绿体;它能采收光能,以水作为电子来源进行光合作用,固定CO2,放出氧气。光合色素以小颗粒状附在周质中称为类囊体的扁平囊状结构的表面。类囊体为蓝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和其他植物一样,进行自养生活。另外,除了蓝藻以外,一些含有光合色素的细菌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如紫硫细菌、绿硫细菌等,但是要说明的是这些细菌进行的是不产氧的光合作用。

由此可见: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但如果说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一定具有光合色素就对了!

3.绿色植物体的细胞不一定都有叶绿体和成熟的大液泡

3.1细胞器一节中关于叶绿体是这样描述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言外之意,既绿色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无叶绿体,例如在考试中经常遇到的植物的根部细胞。在个体发育中叶绿体是由原质体发育而来的,原质体存在于根和芽的分生组织中,由双层被膜包围,是含有DNA,一些小泡和淀粉颗粒的结构,但不含片层结构,小泡是由质体双层膜的内膜内折形成的。在有光条件下原质体的小泡数目增加并相互融合形成片层,多个片层平行排列成行,在某些区域增殖,形成基粒,变成绿色原质体发育成叶绿体。在黑暗性长时,原质体小泡融合速度减慢,并转变为排列成网格的小管的三维晶格结构,称为原片层,这种质体称为黄色体。黄色体在有光的情况下原片层弥散形成类囊体,进一步发育出基粒,变为叶绿体。

可见光是合成叶绿体的一个必要条件,根在地下,见不到光,所以根细胞里根本没叶绿体。另外还有植物的筛管细胞以及花粉等均无叶绿体。

3.2大液泡的分布常在细胞识图题中考查。它是植物成熟细胞中一个重要的细胞器,内有细胞液,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言外之意在植物不成熟的细胞中是不存在大液泡的。

4.动物细胞不一定都有线粒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细胞器》一节中讲到: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是细胞的“动力车间”。有很多学生没有理解“普遍”的含义,误以为动物细胞中都含有线粒体。但实际并不是这样,例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结构很特殊,既没有细胞核也无线粒体、核糖体等各种细胞器,却富含血红蛋白,这种结构特点与其运输氧气的功能是相适应的。因为无线粒体,红细胞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人体肠道中的蛔虫,蛔虫生活在人的肠道缺氧的环境中,它没有专门的呼吸及循环结构,进行无氧呼吸。此外常见的寄生虫如钩虫、猪肉绦虫、血吸虫、疟原虫等都无线粒体。

细胞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篇6

一、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对课堂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及整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使大部分学生都能与同学合作探讨、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不同的观点勇于质疑,例如;在《开花和结果》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开花"的录像片段和图片,欣赏描写花的诗句,观察"花的结构'等活动,不仅训练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还拓展学生的思维、技能,培养其爱护花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重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生是非常积极主动的,如:一些对生物学有特别兴趣和爱好的学生,老师就应该在平时参与活动和课堂互动的过程中鼓励和帮助他们,使他们在鼓励和帮助下发展自己的兴趣,从而逐渐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不断探索。

二、注重知识讲解通俗易懂

对于知识点的教学,有很多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解,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创设情景,并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了解其中的生物学道理。例如;在探讨"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个知识点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清水中,清水慢慢变红的过程,直接在课堂上演示糖溶解在水中的实验,就可以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同时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化难为简;"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如:将细胞膜比作蚊帐,对人体有益的空气能够进来,而对人体有害的蚊子却不能进来,使学生了解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怎样控制,控制了什么物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例如,"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如:将细胞看成汽车的话,线粒体就相当于汽车的发电机。这样就能通俗地理解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换,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细胞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篇7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书是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我坚信,只有让我们的灵魂融入书的海洋,让书的内容融入我们的生命,才能有一个比水海更为广阔的心灵空间!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1名词:

1、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观察染色体组型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2、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3、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

4、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常染色体。

5、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

语句:

1、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2、性别决定的类型:(1)-Y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的性别决定类型。

(2)ZW型:与-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3、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4、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

):色盲女性(-b-b),正常(携带者)女性(-B-b),正常女性(-B-B),色盲男性(-bY),正常男性(-BY)。由此可见,色盲是伴-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上有b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才会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5、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6、血友病简介:症状——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故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不止;

血友病也是一种伴-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色盲完全一样。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2蛋白质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在结构上都符合结构通式。氨基酸分子间以肽键的方式互相结合。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二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多肽,其通常呈链状结构,称为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可能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通过盘曲﹑折叠形成复杂(特定)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由于结构的多样性,蛋白质在功能上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功能主要如下:

(1)结构蛋白,如肌肉、载体蛋白、血红蛋白;

(2)信息传递,如胰岛素

(3)免疫功能,如抗体;

(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如胃蛋白酶

(5)细胞识别,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总而言之,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有关计算:

①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②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核酸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五碳糖有2种,核苷酸有8种。

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它的载体。

核糖核酸简称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对于有细胞结构(同时含DNA和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就是DN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有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等;有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等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几类。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核糖和脱氧核糖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它们是核酸的组成成分;二糖中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糖,乳糖、糖原是动物糖;多糖中糖原是动物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糖,糖原和淀粉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脂质主要是由CHO3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P(如磷脂)。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是单糖(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就称为单体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细胞内有机物质的鉴定

糖类中的还原糖(葡萄糖、果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以被苏丹Ⅳ染成橘黄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在还原糖的检测中,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应等量混合均匀后再使用,并且要水裕加热;在蛋白质的检测中,在组织样液中应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不需加热。

甲基绿能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现红色,因此利用这两种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在此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改变膜的通透性,加速色素进入细胞。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做实验材料,此实验的步骤是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3名词:

1、染色体变异: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或者染色体数目变异。

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消失)、增添(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颠倒(染色体的某一片段颠倒了180o)或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等改变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4、染色体组:一般的,生殖细胞中形态、大小不相同的一组染色体,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说明有几个染色体组。

5、二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

如.人果,蝇,玉米.绝大部分的动物和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

6、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

如:马铃薯含四个染色体组叫四倍体,普通小麦含六个染色体组叫六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6n,42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3n,21条染色体。),

7、一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叫~。

8、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9、花药离体培养法:具有不同优点的品种杂交,取F1的花药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使单倍体染色体加倍,选取符合要求的个体作种。

语句:

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染色体数目变异。

2、多倍体育种:

a、成因: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在染色体已经复制后,由于外界条件的剧变,使细胞分裂停止,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当细胞有丝分裂进行到后期时破坏纺锤体,细胞就可以不经过末期而返回间期,从而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b、特点:营养物质的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c、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常用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的作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得到四倍体西瓜;用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的西瓜种子。三倍体西瓜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八倍体小黑麦。

3、单倍体育种:形成原因:由生殖细胞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而成。

例如,蜜蜂中的雄蜂是单倍体动物;玉米的花粉粒直接发育的植株是单倍体植物。特点:生长发育弱,高度不孕。单倍体在育种工作上的应用常用方法:花药离体培养法。意义:大大缩短育种年龄。单倍体的优点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速度快,单倍体植株染色体人工加倍后,即为纯合二倍体,后代不再分离,很快成为稳定的新品种,所培育的种子为绝对纯种。

4、一般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5、生物育种的方法总结如下:

①诱变育种:用物理或化学的因素处理生物,诱导基因突变,提高突变频率,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品种。实例---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

②杂交育种:利用生物杂交产生的基因重组,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培育出所需要的优良品种。实例---用高杆抗锈病的小麦和矮杆不抗锈病的小麦杂交,培育出矮杆抗锈病的新类型。

③单倍体育种: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再经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迅速获得纯合体。单倍体育种可大大缩短育种年限。

④多倍体育种:用人工方法获得多倍体植物,再利用其变异来选育新品种的方法。(通常使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从而获得多倍体植物。)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和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6n普通小麦与2n黑麦杂交得4n后代,再经秋水仙素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至8n,这就是8倍体小黑麦)。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4(1)植物基因工程:抗虫、抗病、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

基因工程与作物育种(抗虫农作物)

单倍体育种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单倍体育种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都是纯合体。

(2)动物基因工程: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

基因工程与药物研制(胰岛素、干扰素和乙肝疫苗等)

(3)基因治疗:把正常的外源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表达产物发挥作用。

(4)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亲子鉴定:利用医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理论和技术,从子代和亲代的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方面的相似特点,分析遗传特征,判断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是亲生关系。

使用国产制剂进行亲子鉴定

鉴定亲子关系目前用得最多的是DNA分型鉴定。人的血液、毛发、唾液、口腔细胞及骨头等都可以用于亲子鉴定,十分方便。

利用DNA进行亲子鉴定,只要作十几至几十个DNA位点作检测,如果全部一样,就可以确定亲子关系,如果有3个以上的位点不同,则可排除亲子关系,有一两个位点不同,则应考虑基因突变的可能,加做一些位点的检测进行辨别。DNA亲子鉴定,否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几近100%,肯定亲子关系的准确率可达到99.99%。

(5)基因芯片的基本原理:就是最基本的DNA分子杂交,利用基因芯片检测某种基因时,先将待测样品制成荧光标记的DNA探针,让它与基因芯片上已知序列的DNA片段杂交,杂交信号经放大后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就可以检测出样品DNA序列。

用途:用来检测基因表达的变化、分析基因序列、寻找新的基因和新的药物分子。利用基因芯片,可以比较同一物种不同个体或物种之间,以及同一个体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正常和疾病状态下基因表达的差异,寻找和发现新的基因,研究基因的功能以及生物体在进化、发育、遗传等过程中的规律。

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5一、核酸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五碳糖有2种,核苷酸有8种。

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它的载体。

核糖核酸简称细胞质中。对于有细胞结构(同时含DNA和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就是DN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有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等;有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等二、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几类。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核糖和脱氧核糖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它们是核酸的组成成分;二糖中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糖,乳糖、糖原是动物糖;多糖中糖原是动物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糖,糖原和淀粉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脂质主要是由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P(如磷脂)。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细胞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1篇8

在进入高三完成了一轮基础知识总复习后,进行第二轮复习时,为了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避免教学方法的重复,教师可以不拘泥于章节限制,充分利用基础知识,找到多章节反复提到的关键词,作为专题复习的题目。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发散思维,以点带面,建构网络,将看似杂乱无章的生命事实联系成有机的整体。这样既加强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落实了整体教学原则,又做到了灵活复习,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于19世纪60年明的一种思维工具,盛行于欧美国家,近年在国内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思维导图也是教师开展生物教学的又一种较好的手段,特别适合应用于生物高三复习的教学。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法,开展高三第二轮的自拟专题复习,如“红细胞专题”“水专题”“能量专题”,其中“红细胞专题”涉及的知识点最多。下面就以“红细胞专题”的教学过程为例,简述思维导图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总复习中的应用。

2教学过程

2.1明确复习主题,绘制草图

首先教师启发学生:“由红细胞这个词你能联想到哪些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拿出一张白纸,在中间写上“红细胞”,让其联系各章节知识,写出与红细胞有关的知识点,画出思维导图。学生间可以相互交流。5~8min后,学生代表回答。

2.2以问题串引导学生,同时板书较完整的思维导图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绘制出比较完整的思维导图,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在课堂复习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与学生共同完成相对完整的导图。

实际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串:

①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形态是怎样的?这种形态有什么意义?

②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结构有什么意义?你还知道哪种活细胞无细胞核?

③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能否分裂?蛙的红细胞能否分裂?

④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进行哪种呼吸作用?产物是什么?

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什么?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是什么方式?

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能否合成蛋白质?

⑦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起源于什么细胞?

⑧在高中生物教材范围内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实验有哪些?

⑨DNA的粗提取实验能否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能否用鸡血?

⑩血红蛋白的元素组成?血红蛋白中的铁为几价?亚硝酸盐使人中毒的原理是什么?

11“血红蛋白结构异常”让你联想到哪种病?该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病体现了基因控制性状的哪种途径?

12胰岛B细胞中有没有血红蛋白基因,有没有该基因的mRNA?

13血红蛋白是不是血浆的成分?

每涉及到一个知识点,教师都要提问、加深和拓展相关内容。学生则沿着教师思路,从自己的记忆存储中调取信息,建立相关性,将知识纳入网络。

接着教师问:“通过以上讨论,你还能联想到哪些与红细胞有关的知识?”此时学生的思路已经很开阔,会提出:血型和t细胞也有关系;红细胞吸收O2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红细胞呼吸利用的底物是葡萄糖……教师把学生的思路补充到板书的思维导图中。

图1是笔者根据课上在板书绘制的导图的内容,用XMind软件制作的思维导图。

2.3重新梳理网络,完善思维导图

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没有想到的内容,重新梳理,并补充到自己的思维导图中。

2.4运用思维导图,解决问题

复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提供典型试题,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解决问题。很多学生做题时找不到繁杂信息的相关性,不能准确调取头脑中的记忆,常常顾此失彼或根本无从下手。而思维导图采用的关键词和连线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快捷地找到相关信息,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科学家在进行细胞膜化学成分的分析时,需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从真核细胞分离出纯的细胞膜较为困难,因为会有细胞内其他膜的混杂。而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内膜,没有细胞核,将其特殊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现象,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对“血影”的分析得知其化学组成如下:蛋白质49%,脂类43%,糖类8%。有的科学家将“血影”中的脂类提取出来,使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所形成的薄膜面积是原来细胞整个表面积的二倍。

(1)哺乳动物细胞内的生物膜有哪些?

(2)如何处理红细胞才能使其发生溶血现象?

(3)红细胞溶血后,流出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是_____,这种物质的特性是_____,因而使红细胞具有特定的功能。

(4)“血影”的化学成分中的脂类主要是哪一类?_____。它是构成细胞膜的_____。

(5)脂类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细胞表面积的二倍,这说明了_____。

本题考查制备细胞膜实验及血红蛋白的知识,根据思维导图,可快速找到解题思路。

3结论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难以形成知识网络,在头脑中杂乱无章地罗列知识点,用时张冠李戴。在复习时,教师可应用思维导图这一有效的工具,促进学生开展连续且灵活的思维,使学生在较短时间里掌握系统的生物知识,提高复习效率。思维导图记录下来的知识呈发射状,与人脑思维模式相符,简约明了,可以帮助学生课后及时快速复习,同时也是师生之间交流的工具。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复习策略,可供一线高中生物教师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郑芳君.利用思维导图开展生物复习[J].中学生物学,2008,24(7):22-23.

细胞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生物课堂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94-01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微观领域的深入研究不断地提示了各种生命奥秘,学生了解生命本质必须能够进入微观世界。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的展示却显得无能为力,信息技术却提供了这种可能。笔者在生物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以计算机为主的新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照研究,得到一些启示,以下面两个例了来说明。

一、课堂实例与效果分析

实例一:细胞本身已很微小,要让学生搞清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就比较困难,特别是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问题,学生往往更加难以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模拟,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规律,可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教学中,应用"物质出入细胞膜的过程"等多媒体课件,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如下,以流程图表示。

提问: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膜有什么特点?

模型: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

课件演示: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运动

挂图: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课件演示:人细胞与鼠细胞融合实验

课件演示: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

总结:类比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理解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对物质出入细胞具有控制作用。

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通过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观察总结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如何理解细胞膜结构的流动性是本节课的难点。用模拟生物学经典实验--人鼠细胞的融合的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经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发现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教师再展示磷脂分子的旋转、互换、跳层等运动,使学生仿佛亲临微观世界,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可以从细胞内外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这三个角度进行。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呢?可以用一些活动的画面为背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诱导学生产生联想和迁移,用已有的知识类比三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提出比较水分子、葡萄糖分子和钾离子分别如何进入细胞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及时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作出评价和修正。既实现了信息反馈,又完成了课堂的小结。

实例二: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对比复习"一课是综合复习课,内容丰富又十分抽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大困难。运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及动物的形成过程"多媒体课件的组合,化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总结很快地掌握了要点,突破了难点。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与课件的应用的关系概括如下。

教学目标、课件演示的内容、达到的效果、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

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变化2.一次连续的有丝分裂动态变化过程创设情境动态演示直观体现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3.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4.DNA数目变化曲线5.染色单体数目变化曲线诱导迁移探索规律对比记忆复习减数分裂的过程6.动物的形成过程动态图解重点突出动态观察直观体现理解有丝分裂的实质7.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8.DNA数目变化曲线观察思考诱导迁移探索规律正确区别两种细胞分裂方式9.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比较综合对比突破难点能力提高巩固练习10.几道习题解析及时反馈解决问题促进同化

在一节课中,完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两个重要内容的比较,信息量大,对比效果好,学生接受容易,复习课课堂大容量的困难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细胞分裂生理过程的动画展示,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诱导其深入思考探究,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原有知识进一步加工、综合处理,实现能力的提高。

对照结果与主要优点。在对照班级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并努力引导学生想象微观世界的结构和运动,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一种茫然的表情,教师滔滔不决地讲授,学生默默地听着,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在课堂回答和课后练习中,同样反映出教学效率低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经过考试评价,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确实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级。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突出说明了应用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二、应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实践表明,生物课堂上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大优势,实现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我认为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1、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应用多媒体课件

生物课堂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和特点,根本原则是体现其不可替代性。应用多媒体课件目的性要强,要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不能哗众取宠。

2、操作过程尽量简单化

生物课不是微机课,教师在课前应做深入细致的准备,课堂上才能流畅自然地运用。

3、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学习

由于对新的教学媒体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时个别学生精力难以集中,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进行观察。

细胞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篇10

细胞生物学是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交汇的领域,从细胞整体水平、亚显微结构水平和分子水平来研究细胞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探索研究人体细胞发生、发展、成长、衰老和死亡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发病机理和防治的学科,是生命科学的四大前沿学科之一,也是高等医学院校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1]。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和应用,对细胞生物学的认识逐渐深入,细胞生物学的新理论、新技术被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临床医学各学科中。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完整、系统地掌握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及时了解细胞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细胞生物学的教学质量,本文对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

1教学内容

1.1精选教材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材有多种版本,各有特色。经过反复比较,选定了罗深秋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细胞生物学》作为教材。这本教材由国内多位知名学者编著,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全书体系新颖,内容完整,反映了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这本教材的最大特色是使用了大量的彩色插图,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更好的理解所讲述的内容。

1.2精选教学内容目前细胞生物学理论课教学中,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学时少,内容多。罗深秋主编的《医学细胞生物学》一共有16个章节,考虑到临床专业的理论学时安排(30学时),将这些章节都详细介绍是不现实的。如果要面面俱到,那只能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蜻蜓点水”,使学生抓不到重点。二是教学内容与很多学科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涉及到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为了使本学科与其它课程的知识紧密衔接而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将大量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是圆满完成该门课程的前提[2]。针对上述问题,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把握两个原则。第一,侧重医学生所需要的必备知识。因为教学对象是临床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主要涉及的是动物细胞的知识,因此讲授的细胞生物学内容应有别于综合性大学。如进行细胞器的讲解,对只存在于植物细胞的细胞器叶绿体等就不做介绍。而对与医学关系密切,并且是学科热点的内容如细胞膜与疾病的关系、内膜系统与疾病方面的内容等则可进行扩展,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二,淡化与其它学科重复的内容。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细胞生物学的内容,同时也是生物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讲授该章节时,着重介绍核糖体的四个重要部位及其功能,而对具体的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内容则让学生自学,以减少相近学科间内容的重复。此外,如细胞信号转导的内容,由于分子生物学课程中要详细讲述,因此在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中就不作讲授,让学生自学。

2教学模式

2.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在上课过程中,我们通常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在讲小分子物质的穿膜运输时,容易把被动运输几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膜脂的双层分子结构比喻为一条河流,让学生想象一下过河的方法就容易引导出这几种运输方法的特点。如果是直接游过去的,就属于简单扩散,因为这种方法不需要借助膜转运蛋白而直接通过细胞膜的脂双分子层;如果是从一座桥上走过,就属于离子通道介导的协助扩散,因为桥就象细胞膜上的一个通道,使离子能够通过通道通过细胞膜;如果是坐船过去,就属于载体蛋白介导的协助扩散,因为这需要小分子物质和载体蛋白的结合。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清楚掌握被动运输的几种类型和相对应的特点。

2.2联想法由于医学细胞生物学所学习的内容绝大多数非常抽象,比较枯燥,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要以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例子为例,进行形象生动的讲解,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讲线粒体前体蛋白的转动机制时,把转运的第一步前体蛋白的去折叠以卷发和直发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来理解。线粒体前体蛋白在细胞质基质中由于折叠盘曲而体积大,但线粒体膜上由通道蛋白形成的通道又比较窄,使前体蛋白不能通过通道。因此把前体蛋白比喻为卷发,要把它拉直,才能通过线粒体膜。卷发拉成直发,需要工具和电。在细胞中把前体蛋白拉直的工具是细胞质中的热休克蛋白70,所需的能量是ATP。这样就使学生容易理解。此外,在讲胆固醇调节膜的流动性和增强膜的稳定性作用时,一般学生很难理解,觉得这两者之间有点矛盾。不过以“一片荷叶”的例子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山区由于没有自来水,经常要拿水桶来挑水。不过由于路上颠簸,经常一桶水最后只剩下半桶水。所以山区人民就想了一个办法,在水桶里放一片荷叶,调节了水的流动,增加了稳定,使水不容易晃出来。通过这个例子就比较容易理解了胆固醇的作用。

2.3病例教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把临床问题和相关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书本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而且又巩固了知识点。目前高等医学类院校的医学教育均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临床实习三部分组成,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期间基本与临床脱节,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病例教学法就是充分利用临床专业的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渴望,在基础教学的同时教师适当结合临床实际提出问题,让他们学会应用“细胞生物学”的知识对临床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习的兴趣。如在讲膜受体异常和疾病时,就可以将疾病和前面所学的细胞膜相关的知识点结合起来。高胆固醇血症是由于细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DensityLipopro-teinReceptor,LDLR)异常导致的疾病。在正常的细胞中,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颗粒与细胞膜上的LDLR结合,经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内,被溶酶体降解释放出游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能反馈抑制细胞内的胆固醇的合成,从而维持胆固醇的平衡。患者由于LDLR缺陷,使得血浆中的LDL不能进入细胞,一方面使胆固醇在血液中积累,另一方面由于进入细胞中的胆固醇减少,反馈抑制减弱,使细胞大量合成胆固醇,导致胆固醇进入血浆。这两方面的双重作用使大量的胆固醇在某些组织中沉积形成黄色瘤,如在心血管中沉积就会使患者出现冠心病。在这个例子中,不仅巩固了学生前面所学的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的内容,而且还使学生了解这个疾病的发病机制。此外,在讲溶酶体膜异常与疾病时,以矽肺这个例子来复习溶酶体的相关知识。矽肺是一种职业病,在水泥厂、金刚石加工厂、矿山开采等职业中容易发生。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肺组织中的巨噬细胞通过胞吞作用中的吞噬作用吞噬矽尘颗粒,形成有细胞膜包裹的异体吞噬体。异体吞噬体再与初级溶酶体结合形成异噬性溶酶体。由于溶酶体是酸性环境,而矽尘颗粒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这样就形成硅酸分子。硅酸使溶酶体膜的结构变化而破裂,使大量的酸性水解酶和硅酸流入细胞质,引起巨噬细胞的自溶。由死亡细胞释放的二氧化硅被正常的巨噬细胞吞噬后,将重复同样的过程。巨噬细胞的不断死亡会诱导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并分泌大量的胶原物质,使吞入二氧化硅的部位出现胶原纤维结节,导致肺的弹性下降,形成矽肺。在这个例子中,不仅复习了溶酶体的各种类型和溶酶体的细胞内消化功能,而且还把前面所学的大分子物质的胞吞作用和溶酶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细胞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篇11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生物课堂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微观领域的深入研究不断地提示了各种生命奥秘,学生了解生命本质必须能够进入微观世界。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的展示却显得无能为力,信息技术却提供了这种可能。笔者在生物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以计算机为主的新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照研究,得到一些启示,以下面两个例了来说明。

课堂实例与效果分析

实例一:细胞本身已很微小,要让学生搞清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就比较困难,特别是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问题,学生往往更加难以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模拟,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规律,可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教学中,应用"物质出入细胞膜的过程"等多媒体课件,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如下,以流程图表示。

提问: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膜有什么特点?

模型: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

课件演示: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运动

挂图: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课件演示:人细胞与鼠细胞融合实验

课件演示: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

总结:类比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理解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对物质出入细胞具有控制作用。

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通过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观察总结出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如何理解细胞膜结构的流动性是本节课的难点。用模拟生物学经典实验--人鼠细胞的融合的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经观察思考、相互讨论,发现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教师再展示磷脂分子的旋转、互换、跳层等运动,使学生仿佛亲临微观世界,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物质出入细胞是一个微观的动态的过程,首先说明分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运动趋势。然后说明物质出入细胞膜的两种方式:被动转运需要载体,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而主动转运则是一个逆浓度梯度过程,不仅需要载体,还需消耗能量。载体将运载的物质送到细胞膜的另一侧。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教师因势利导,归纳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三种方式,可以从细胞内外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这三个角度进行。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呢?可以用一些活动的画面为背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诱导学生产生联想和迁移,用已有的知识类比三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提出比较水分子、葡萄糖分子和钾离子分别如何进入细胞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及时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并作出评价和修正。既实现了信息反馈,又完成了课堂的小结。

实例二: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对比复习"一课是综合复习课,内容丰富又十分抽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大困难。运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及动物的形成过程"多媒体课件的组合,化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直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总结很快地掌握了要点,突破了难点。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与课件的应用的关系概括如下。

教学目标课件演示的内容达到的效果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变化2.一次连续的有丝分裂动态变化过程创设情境动态演示直观体现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3.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4.dna数目变化曲线5.染色单体数目变化曲线诱导迁移探索规律对比记忆复习减数分裂的过程6.动物的形成过程动态图解重点突出动态观察直观体现理解有丝分裂的实质7.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8.dna数目变化曲线观察思考诱导迁移探索规律正确区别两种细胞分裂方式9.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比较综合对比突破难点能力提高巩固练习10.几道习题解析及时反馈解决问题促进同化

在一节课中,完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两个重要内容的比较,信息量大,对比效果好,学生接受容易,复习课课堂大容量的困难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细胞分裂生理过程的动画展示,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诱导其深入思考探究,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原有知识进一步加工、综合处理,实现能力的提高。

对照结果与主要优点

在对照班级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并努力引导学生想象微观世界的结构和运动,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表现出一种茫然的表情,教师滔滔不决地讲授,学生默默地听着,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在课堂回答和课后练习中,同样反映出教学效率低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经过考试评价,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确实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级。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突出说明了应用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计算机作为新型教育媒体的应用和发展,既实现文字、图象、声音等多种信息的同步输出,又能超越时空界限,把学生的思维带进微观世界模拟的试验环境以及美好的大自然之中。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而是在观察和思考中,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诱思情境,展示相关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由低到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总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其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应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实践表明,生物课堂上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大优势,实现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我认为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一、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应用多媒体课件。

生物课堂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和特点,根本原则是体现其不可替代性。应用多媒体课件目的性要强,要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不能哗众取宠。

二、操作过程尽量简单化。

生物课不是微机课,教师在课前应做深入细致的准备,课堂上才能流畅自然地运用。

三、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学习。

由于对新的教学媒体感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时个别学生精力难以集中,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进行观察。

细胞生物学重点总结范文篇12

[关键词]生物新课标必修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60-01

根据教育部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生物(实验)》,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组织编写了生物学科六个模块的教材。吉林省在2007年开始施行。也许是因为一开始工作就接触新课标教材,没有使用过其他的教材版本,所以没有像一些同仁那样对新课标教材感觉到不适应。必修部分包括三个模块,各模块选择的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在编排体系上合理、有序。设计内容上体现出了编者的技巧,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体现在对内容编排上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并且维持在现行高中的知识水平,避免出现过深过难;知识内容以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为重点,适当兼顾一些拓展性内容。对必修各模块的内容及相互联系总结如下: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先讲细胞作为高中生物模块一的内容。模块一《分子与细胞》第1章“走近细胞”,是让同学们在整体上认识细胞,了解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只有依赖于活细胞才能生活和繁殖);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的多样性(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细胞的统一性(都有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然后分层次介绍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及行使的功能,内容包括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及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点总结:

能量的供应和利用:酶,ATP,细胞呼吸,光合作用

多细胞生物体内不同种类的细胞是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和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种类)形成的,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还要经历衰老、凋亡甚至癌变。其中,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模块二讲基因。模块二《遗传与进化》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些内容可依次解决以下问题:人们是如何认识到基因的存在的?基因在哪里?基因是什么?基因是怎样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在传递过程中如何变化?人类怎样利用的基因?基因频率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

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控制,又受环境影响(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模块三讲环境。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为主线,先讲个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再讲个体的外环境,个体以外还有个体,同种的个体构成种群,所有的种群组成群落,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生态系统。具体内容包括: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点总结:

《稳态与环境》既强调了生命系统的稳态有其自身的调节机制,也呈现了生命系统的稳态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作为生命系统来说,其稳态不仅仅有其自身的调节,还与所处的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对于人类的行为而言,是干预生命系统稳态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供持续的自然资源。然而,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等原因,人类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地球和资源,甚至严重威胁了生物圈的稳定性。全球性生态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这些问题已经干扰了我们的生活,需要我们从自我做起,保护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1・分子与细胞・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