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范文篇1

关键词:草原;畜牧;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在对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这项工作却始终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将环境作为代价。但是为了解决这种,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特别是草原环境对我们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通过采用更为有效的策略对问题进行合理解决,最终更好的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和发展环境[1]。因此,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就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1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性

草原作为一种环境的天然屏障和保护伞,它的存在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经济和畜牧业的发展,同时草原的存在还将有效预防或减少自然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因此处于这种特殊的意义和作用下,怎样更好的将草原建设工作进行开展,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探索工作。只有将草原生态环境进行良好保护,才能更好的对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从而对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由于草原中的植被根系相对发达,因此其对土壤有着极强的稳固作用。在草原中,茂盛的叶子能将风雨对土壤的侵蚀进行阻挡。而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由于频繁活动,因此土壤会由于其运动而变得疏松,对于雨水的吸收效果良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地表中水分的流失,更好的保持水土平衡[2]。但是如果在长期的人类发展过程中,这种有序的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就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威胁,最终将产生草原退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和环境问题,对人类将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可见,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2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对策

2.1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提升认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知环节,同时也对行动有着明显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想将草原生态环境工作进行有效开展,首先需要对宣传工作进行加强,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人们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充分了解这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后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加强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宣传,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这项工作对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以此更好的激发群众投入这项工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相关措施的应用,从而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健全和提升。

2.2进一步加强对草原建设的资金投入和建设投入

在对草原建设的投入进行加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前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到因地制宜,采用分类指导的方式,对出现退化的草场进行改良和治理,对人工草场进行大力兴建,通过这种方式对生产条件和环境进行改进和完善。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将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更改,通过科学的生产方式,加强对放牧方式的更新和完善[3]。牲畜的饲养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规定或是地区规定,适当的运用增草或是减畜的方式,尽可能实现草原和牲畜共同发展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这项工作要想得到完善和发展也不是在一夜之间能实现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起重视,充分做到自身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尽可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上文的研究,对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能做到更合理的解决,最终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给人们更舒适的生活和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帮助。

参考文献

[1]达哇东周.关于草原畜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探讨与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9):59.

[2]贺卫光.甘肃牧区牧民定居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5):45-50.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范文1篇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雾霾天气、水体污染、生活垃圾、气候异常、土壤污染等等生态环境问题成了大众话题,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提升,公众话题里充斥着各种指责、谩骂、抱怨,矛头指向发展、指向污染企业,如何解决人们的生态环保要求和发展的矛盾成了当前的突出问题。党和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了战略角度。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获批后,也明确提出推进三化建设,建设美丽河南。建设美丽河南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不仅需要政府努力、企业尽责,也需要每一个河南人从我做起,加强生态环境修养,自觉爱护环境。

但是鉴于河南省尚属城镇化发展阶段,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因而生态环境意识偏低。尽管政府和科学界做了大量工作,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不治众、执法难的情况还比较严峻。例如农村生活垃圾随便丢弃,污染水体土壤现象突出,有调查显示,生活垃圾中不仅有厨余有机垃圾,还有大量的塑料袋、电池等,这些物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环境。解决这类问题仅仅靠法律显然是不够的。通过深入开展环境教育,迅速提高国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当前环境保护事业中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

河南省目前生态环境教育主要在两个领域中进行。一方面是面向全社会的公众教育,第二方面是通过教育改革,把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到大、中、小学校的教育体系。虽然在目前河南省学校教育中生态环境教育已经纳入到了课程体系里,但是由于河南省人口多,升学压力巨大,学生接受的生态环境教育仅限于课本理论,主动认识生态环境压力,思考解决之道能力还远远不够。

我们通过采用自编“学生生态环境意识调查问卷”,以分层抽样的方式对1000名在校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学校生态环境教育现状做了调查和分析,调查发现河南省学校环境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河南省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1.从教育理念上,河南省学校对学生环境教育认识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和绿色消费意识缺乏。在对学生日常生活消费方面的调查上,总体来看,学生的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不强,生态保护意识薄弱。责任感不强的学生在行动上缺乏毅力,当个人利益和环境利益冲突时,往往会舍弃环境利益而谋求个人利益。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盲目使用“一次性用品”,这是近年来造成浪费的一大消费现象。卫生筷、饭盒、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种消费的实质是迫使仍具有使用价值的消费物质退出消费过程,作为废弃物被抛弃。一次性木筷的消费,现在就让中国人一年耗掉500万立方米木材[1~2]。调查表明,一些学生环保意识淡化,现实生活中即使看到有人浪费水电和扔垃圾的现象,也不会去阻止,原因是他们的生态责任感不强。如果学生有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明确的生态责任意识,那他们在行为上就会有强大的动力。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确立科学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协调好生态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3~9]。绿色消费主要包括:消费无污染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的产品。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消费方式。

2.从教育方式上,河南省学校环境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在教育方式上,传统学校德育过于注重理论灌输,严重忽视了德育过程的实践性及学生的情感,结果出现了知而不行的现象。调查表明,河南省学生乐于接受环境道德教育的课堂讲授只占11.59%,学生乐于接受环境科技教育的课堂讲授只占21.25%,河南省学生更乐于在参与活动中接受科技道德教育,如河南省学生乐于参与环境道德教育活动的比例是56.52%,河南省学生乐于参与环境科技教育活动的比例是43%。因此,河南省学生环境科技道德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培养河南省学生的环境科技道德观念,增强其环境保护的使命感,提高遵守科技道德规范的理念,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3.从教育管理上,河南省学校环境科技道德教育管理缺位。调查表明,河南省学生对草坪的爱护情况是:“从不走”的同学只有27%,“偶尔走”的同学有30%,“很少走”的同学有39%,竟有4%的同学选择“经常走”;从数据分析知道,河南省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活动情况是:经常参加的只有23%的同学,选择“偶尔参加”有67%,还有10%的同学选择“从不参加”,这种情况充分体现了河南省学校在环境科技道德教育管理上的缺位。教育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管理也是河南省学生环境科技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渠道。因此,河南省学校应树立“管理也要育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正确引导河南省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

二、为了提高河南省学生的环保意识,根据本次调查的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普及环保教育,积极创建绿色校园。在保护环境方面,无论是对环境知识的宣传教育,还是具体的对环境的保护,我们做得还不够,在环保知识掌握方面,应该在全校都开设环境方面的课程,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环境知识;在保护环境的具体方面,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保护环境的一些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让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脑,让同学们真正做到环保,这样才能改变现状,改善生活环境,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要。(1)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或绿色教育体系。(2)营造浓厚的绿色校园文化。完善绿色体系使河南省学生获得较系统全面的环境教育,是提高河南省学生环境知识掌握程度最重要的方式,而在绿色校园文化的渗透影响下,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素养。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环保意识;实施途径;意义

中图分类号:G4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089-01

一、大学生环保意识日趋淡薄的现状

随着现代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方式也逐渐的发生着变化。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灵活的消费方式,然而在消费水平日趋上升的同时环保意识也在发生变化,就现状而言,大学生群体普遍的价值观念有所倾斜,无节制的使用塑料制品、随地丢弃瓜皮纸屑、浪费公共资源等,就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亟待提高。

二、大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现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攀比、虚荣的心理。从个人意识领域出发,这种心理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造成了极大地影响。那些环保意识日趋淡薄的行为表现与整个社会背景的负面影响存在着联系,同时,还与家庭、学校教育和缺乏正确引导有关系,现将成因分析总结如下:

1.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同时也是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能使人不断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所以促进环保意识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意义。部分大学生往往对于一些环保措施采取着没有必要和无所谓的态度,从而造成了自觉性差、自我完善欠缺的消极影响。而大学生的行为辨识能力较弱,个人的行为表现又可以影响着一个群体继而发展成为影响整个社会层面,而一个社会的整体趋势又可以介导个人意识形态的形成,在这个循环当中,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日趋淡薄就不难理解。

2.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除开大学生这一群体,用宏观的角度看整体社会环境,同样会得出一个结果:总体上说,当前我国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层次还有待提高。在一个环保意识有待改善的社会环境当中,也会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养成造成一定的影响。

3.环保意识形成的关键

家庭、学校的正确引导和继续教育同样也是环保意识形成的关键。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大多数独生子女由于家长错误的溺爱方式,让孩子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下成长,很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培养孩子环保意识的形成。此外,有些父母的不良作风和环保意识缺乏,更是给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同时,学校环保意识教育存在着些许漏洞,就目前就业压力日益加重而言,为提高就业率,也只得狠抓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保教育,这也是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重视不够的体现,忽略了环保意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三、大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的实践途径

1.积极倡导环保意识教育,大力推进环保意识形态的形成

倡导环保意识教育一定与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分离不开,一位明星曾说过,我一生的最有用的东西便是在幼儿园里学到的。学校要完善规章制度,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校园环境保护制度,确保有专门的部门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和定时加强环保教育,促进环保意识的形成。

2.组织环保主题活动,贴近生活,加强生活体验

将班组作为基础方案是实施以环保为主题活动的重要方法。通过开展“创建环保型班组”作为活动的主线,制定环保型班组建设标准,拟定环保型班组考核措施,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还可致力于各个寝室,以寝室为单位,围绕以“环保之风”为主题开展活动,还可以通过收集已经废弃的塑料袋换取环保袋的方式来加强宣传环保,环保袋上印有像以汉字“物”变形而来的图案,寓意“物尽其用”和英文“Letus”代表着“让我们一起环保”,这种方法新颖、特别、有吸引力,而且易于让人接受,更能拓宽实施此项活动的空间。

3.积极宣传,不断培养环保意识和提升环保能力

人总是在不断总结中成长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相应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在总结环保成果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地宣传,让更多的同学加入到环保的队伍当中去,特别是应当树立一个鲜明的榜样,再多华丽的词汇也抵不过一个朴素的典型,而这个榜样就是最真实的教材。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宣传环保的意义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常识进行补充,在学习之余提高我们的课外知识量,丰富我们的视野。同样还可以张贴部分因环保意识淡薄而带来的环境破坏的照片,让同学们充分体会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自觉地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提升环保意识和能力。

四、大学生环保意识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源自于环境保护,只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人们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以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指导生活活动,才能保护好生活环境。”人们对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带来的污染也逐渐增加,只有从自我做起,明确环保意识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有利于塑造校园环保氛围,提升校园内涵

不断促进良好的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校内传媒工具,在校园形成良好的环保舆论导向,倡导学生人人争做环境保护的先锋,减少和杜绝学生在生活中浪费资源的现象,提高我校学生的环保意识,让环保成为校园推崇的美德。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范文篇4

中图分类号:CF0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005-0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和整个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将这项工作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要求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注入新力量。全会公报中两次提及“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还首次提出“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揭示出我国今后的生态环境保护将走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实困境,建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为生态环境保驾护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由理念向实践转化的重要保障

从十六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实现了生态文明战略从提出到落地的三次升级。第一次升级,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实现了从“绿色发展战略”向“生态文明战略”的升级。第二次升级,是从十七大到十八大,实现了“两型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向“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国策的升级。第三次升级,是十八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从生态文明建设国策向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使战略国策落地升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是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来设计和安排的,体现推进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在先进发展观指引下开展的一系列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实践。

(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抉择。生态文明建设从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也才10来年的时间。十八大报告尽管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但要真正建立起来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制度不完善,也没有相应的机制推进,成为“五位一体”的制度空白。而制度缺失和系统性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因此,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存环境诉求的积极回应

中国自1996年来以来,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递增,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一些地方因污染事件处理不当,久拖不决,引发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威胁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环境公益诉讼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社会公众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可以最大化地实现对环境利益的保护,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可带来长期的“制度红利”

从理论上讲,我们投入几千亿元治理环境,环境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如果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社会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可以说生态文明水平并没有得到大的提高。相反通过必要的制度创新来调整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行为,就能在不花费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产生很大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这些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制度红利”。

二、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思维、新动力

(一)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将使中国走内生动力的环境治理之路

我国自然资源资产分别为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但目前没有把每一寸国土空间的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确定清楚,没有清晰界定国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的所有者,没有划清国家所有国家直接行使所有权、国家所有地方政府行使所有权、集体所有集体行使所有权、集体所有个人行使承包权等各种权益的边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无法落实。由于产权高度抽象模糊,公民没有产权意识,没有行使产权的内在动机。其结果是产权流于“国家所有,人人所有,又人人没有”,以及“人人所有,人人没有,谁都应负责任,谁都不负责任”的状况。

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关键是明晰自然资源产权,不是要改变自然资源国有性质,而是对资源使用权进行确权和清晰化改革,使自然资源具有明确的主人,由他获得使用这些资源的利益,同时也承担起保护资源的责任。用产权明晰的利益驱动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即建立一种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获利,环境越好、获利越多的环保与利润统一的机制,并通过产权机制的设计,诱使经营者自发地关心环境、保护环境。此时,“理性”与“道德”实现了一致。具有自主的内生环保动力。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领域,农村土地承包制、林地所有权改革就是这类资源典型的产权制度改革,而且这种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效果。

(二)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是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市场化管理的重要前提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传统的概念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包括有形的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和无形的光、热等。《决定》扩大了自然资源范畴,不仅将传统意义上投入经济活动的自然资源部分纳入进来,如矿藏、森林、草原等,也包括作为生态系统和聚居环境的环境资源,如空气、水体、湿地等。要让自然资源有价值,必须让市场为它定价,让市场定价的前提就是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合理定价反映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使市场同样在生态环境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因此,“产权——产权制度——价格机制”应当是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主线脉络。根据自然资源不同特性,进行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产权明晰和确权的改革,将会为不同主体之间进行生态补偿、生态产品交易、碳排放交易创造条件,推动生态补偿市场、低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这就使得保护对象更加丰富和合理,进而为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技术等多种手段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增加空间。

三、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高度通盘考虑,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

(一)完善科学决策制度,提高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政治领导力

改革党政干部考核评价任用制度,加大对各级党政领导者生态文明建设的问责力度,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实绩作为任用干部的依据。各级政府应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抓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对重大规划和发展项目进行科学的和有广泛社会参与的环境影响评价。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设或规划的项目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要进行专家论证,重大污染环境项目要立即停止。要自觉公开环境信息,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开听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加快资源环境部门的“大部门制”改革,增加资源环境主管部门在经济发展决策中的话语权。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生态行政能力,打造生态型政府,建立有关政策体系,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提高生态行政能力,从根本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生态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问题。

(二)强化法治管理制度,提高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能力

根据时展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完善现有环境法律体系,加快环境法制建设。首先要加快我国的环境立法,针对环境资源中的新问题,加快环境与资源立法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新理念和新的立法手段。其次要抓紧制定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逐渐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对于现有的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修订,使环境标准与环境保护目标能够做到相互衔接。再次要在法律法规上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最后要完善地方的环境立法,地方环境的生态立法要突出重点,兼顾其他方面。坚持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超前立法,弥补国家立法的滞后性。总之,我国的生态立法要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将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体来加以考虑,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各类灾害,进而构建一个标本兼治的大环境立法体系。

(三)形成道德文化制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动能力

公众是环保事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环保事业的主力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中流砥柱,有了公众的参与,中国的环保事业才能走得更远,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成为现实,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有成功的实践。加强环境教育是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的主要手段,通过环境教育让人们了解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环境的破坏就是对人类自身的毁灭;明白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让环境危机感深入人心,激发出强烈的环保意识。我们每个人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参与,共同推动。重点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引导的方向。资源节约意识强化资源危机意识和资源节约责任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环境危机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强化绿色消费理念和“货币选票”意识,生态权益意识强化生态权益保障意识和环境权益维护意识。二是教育引导的主体。要实现媒体、学校、社区、社团的多主体联动。非政府组织是企业、政府以外的第三大主体,以非政府组织引领的社会机制是市场机制、政府机制以外的第三种机制。因此,特别强调的是,要鼓励绿色社团的组建,支持绿色社团的活动,发挥绿色社团的作用。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不能仅停留在号召和倡导上,必须落实在实践行动中,这就需要长期、稳定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报告[Z].2012-11-8.

[2]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

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013-11-18.

作者简介:杨清丽(1965—),女,陕西渭南人,本科,副教授,从事经济学教学和研究。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范文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现状;制约因素;有效路径

生态旅游是人们在旅行游玩的时候,一边享受快乐,一边保护当前的生态资源,不破坏环境的行为。生态旅游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种新型旅游形态。生态旅游的意义重大,对旅游者有着较高的要求,故更适宜拥有高品质田园享受及原生态自然风光追求的旅游者。一般情况下,喜欢生态旅游的人士,大多数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环境保护意识很强,能够充分尊重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和自然基础。

1、生态旅游管理现状

1.1管理决策不权威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现状不容乐观,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是唯一一部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治标不治本,难以解决目前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决策不够权威。加之自然保护区业务主管部门和实施行政部门管理模式不统一,更无法保证决策的权威性。有些决策只为提升经济效益考虑,丝毫不考虑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问题。

1.2未科学规划

在科学规划上,许多旅游区的资源开发规划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对环保问题的忽视。许多旅游区更注重效益,忽视环保,所以就会影响生态旅游健康持续、科学的发展。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开发的现象,没有很好地对旅游资源进行利用,导致生态旅游在许多情况下只是一纸空文的概念。

1.3生态保护措施差

许多旅客在旅行的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环境,因此造成了环境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相关部门对环境破坏监测缺乏足够的有效性。从根本上来说,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生态环境均会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据相关调查资料,我国实施监测调查的自然保护区虽达到70%左右,但受限于技术因素,还无法更深入地分析研究各项指标。与此同时,我国未实施监测调查的自然保护区约30%,只能对旅游活动造成的影响进行感性分析,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2、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

在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制约因素,这些因素限制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和种类日益多元化,但由于人们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粗放式管理和不合理的规划,导致生态旅游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而是盲目开发,这样就可能会超过旅游环境的承受范围。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许多人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甚至错误的认为许多景区的精品化建设就是不断改造和扩大规模,把景区变成现代化建设,盲目地破坏原始环境,打造成过分商业化的景致,却丧失了景区原有的味道和历史底蕴,堕入流俗,也失去了观赏的价值。由于我国对于旅游业的管理和规划的力度不足,导致旅客在旅行的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环境,随手扔垃圾,乱涂乱刻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行为会大大增加景区的维护成本,也破坏了环境和珍贵的历史文物。

3、生态旅游管理路径选择

3.1科学规划,有序开发

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做到科学规划生态旅游资源,实现合理开发。第一,要聘请请相关专家全方位调查研究当地环境质量、地质特征及生物资源,合理评估环境资源的承载开发力,明确开发方向,避免盲目开发,通过专家的调查,正确评估可能造成的污染和损耗,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案。要同步进行资源和人文的开发论证及设计,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同步实现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与旅游事业开发的融合。在进行旅游区建设时,要严格按照层次和步骤进行,通过就地取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过合理开发体现自然的美感和原生态场景,尽可能保持生态的完整程度。坚决避免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自然景观中融入人为因素时,要避免同质化的现象和景观的单调,重在为提升景观的文化气质做铺垫,不要超出景区接客的最大能力。

3.2严格执法,加强管理

保护生态环境来源于严格的法律做保障,因此必须要实现严格执法,才能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遵从法律法规,强化建设立法与执法,不断健全各类实施细则,在可以开发和不可以开发的资源上要有严格的权威规定。通过细则规定开发的具体规模和时间,确保景区的承载力。在景区的环保工作上要有详细的规定,力求最大程度保护环境,减少维护的成本。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要予以相应的处罚,做到有法可依。严格处理惩戒旅游过程中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提升环保意识,实现全员保护环境的状态。加强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提高景区生态系统的自调节能力。通过生物间同化、富集等相互作用,设置水上浮旋物或芦苇等生物屏障,以此拓展生物空间,最大化降低环境污染;通过物理、地理的技术知识,消除各类自然地质灾害,制定有效应急方案等。

3.3提升服务,加强宣传

为了更好地提升游客的旅行质量,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生态旅游服务质量进行提升,力求满足更高层次的人士需求。因为,生态旅游往往是为有生活品质的人做准备的,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项目,就要有针对的服务群体,而这一服务群体就是有品质的人士对于旅行的需求。这种服务质量需要完善的旅游机构做保障,因此需要提升生态旅游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还要有相关经验,从而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旅游咨询服务。要鼓励旅游服务人员不断学习,定期做培训,使其能够了解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以及服务这一群体的必要性,深入了解传统大众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本质差异,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开展服务,为客户打造良好的旅游体验。国家要完善生态旅游资格认证体系,严格审批考查的程序标准,予以公示符合条件的生态旅游区,避免造成生态旅游市场滥竽充数、参差不齐的现象。

生态旅游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人们是否具备完善的环保观念也有关系。因此,需要加强民众的环保教育,提升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规范其旅游的行为。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普及宣传环保知识,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谴责,起到教育示警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了解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因素,并采取针对性解决对策,就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现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柳.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J].现代商业,2015,(27):46-46,47.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范文1篇6

随着当前我国教育教学体制的深化改革,在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思路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变化。传统课堂主要传授学生们的基础知识以及理论知识,往往忽视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忽视学生在化学课程中的环保理念培养等。而随着当前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发展有了极大的转型,且环境保护的发展不容忽视,教师应当重视化学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在化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来提升学生们的环保理念以及化学能力。

关键词:

环境教学;高中化学;课堂渗透

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极大的转变,对于环境保护的理念有了一定的重视。因此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在课程当中渗透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能够有效的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1.高中化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学的意义及必要性

(1)我国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首先,从化学的环境污染角度来看,环境的污染源主要分为自然污染以及人为因素污染两个方面。自然界在生态发展的过程中所排放的相关有害物质属于自然环境污染;人类在进行各类生产活动、化工活动等所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质称之为人为因素的污染。相比较而言人为因素的污染严重程度远远高于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人类在进行工业生产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着重于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忽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对排放物质的深度处理意识,最终导致污染物质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环境。因此从高中生开始,从化学课程开始逐步的渗透环境教学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能够具备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

(2)高中化学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当前教育教学体制的深化改革,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除了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之外,还需要重视学生的素质以及意识的培养,重视提升学生的环保理念以及环保意识,为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对策

目前在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以及深化环境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同时也能够促进人们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下面笔者主要来分析探究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有效的渗透环境教育。

(1)教学联系实际

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传统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部分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很多教师将理论架空,直接按照教材中所给的内容进行讲述,而一些抽象化的化学知识以及化学现象往往难以被学生理解,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达不到学习的标准,同时也缺乏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在当前阶段,教师在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理论与实际进行联系,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硫的相关性质以及作用的课程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述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在PPT上穿插相关的工业化生产中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的污染物质,其所产生的危害是什么。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记录短片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二氧化硫所产生的酸雨有多大的危害,进而一方面为学生更好的了解二氧化硫的相关性质特点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通过在化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学的方式,不仅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够大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了解相关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之后,学生往往能够找到课本上所不存在的化学性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提供有效的帮助。

(2)重视历史的讲述,开展环保教育

化学在历史上有长足的发展史,在化学发展的里程中,既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但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也有着大量的化学物质以及化学原料严重污染环境以及对危害人们生活的案例。例如,教师可以在进行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阐述一些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化工污染原料进入到人们的食物食品当中,使得某个地区的居民出现某种不知名的疾病等,例如日本的哮喘事件、英国的烟雾事件等等。通过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讲解和叙述,学生们往往能够真正的了解不合理使用化工产品以及化学原料的危害,了解到其对于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意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在学生心中埋下了社会责任感的种子,很多在高中阶段受到环境教育的人员在未来生产过程中就会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

(3)在化学实验当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进行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学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化学实验相比于一般的理论课程教学来说,具有直观性较强的特点,学生直接在化学实验当中能够观察到书本文字当中所描述不出来的现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也充分的了解到了一些关键的化学反应原理所产生的危害以及污染现象,进而培养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例如,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告诉学生们首先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任何二次反应的产物等都不能直接的冲到下水道当中,一旦将一些废弃物质冲到下水道中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同时教师应当告诉学生们正确处理废弃物的方式。另一方面带领学生们在一些空旷的环境当中进行一些化学实验的演示,让学生们了解在一些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危害程度,同时要在实验的过程中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4)课外活动渗透环境教学

高中化学课程不仅应当立足于课程教学,还应当重视对课外活动的环境教育工作。教师在布置一些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立足于环境理念,例如可以开展对汽车尾气的成分检测实验,让学生们在课下的时间能够通过网上搜索或者通过简单的资料搜集等来了解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成分,同时也了解汽车尾气所产生的严重危害,为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理念奠定基础。

3.总结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范文篇7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是推动我县环保系统进一步思想解放、改进工作作风和创新工作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为正确把握环境保护工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科学发展观理念贯穿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始终,切实在工作实践中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和推进我局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一、本人观点

在调研中,我了解到,近年来我县环保工作措施有力,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领导重视,宣传到位,促进公众参与保护环境。

每年“六五”世界环保日期间,县政府分管领导都要作重要的电视讲话,号召公众参与保护环境。我局采取多种形式在乡镇、学校、厂矿集中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号召学法用法,通过开展群众咨询服务、环保知识讲座等,使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面逐年得到扩大,公众参与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

二是抓责任落实,企业由“被动治理”为“积极治理”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转变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管理,思想意识由以往的只重视经济效益向经济环保并重转变,一些企业主由以往一问三不知的环保“门外汉”逐步成为行业污染治理方面的行家里手,通过完善治污设施、生产技术改进、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取得“减污增效”的实际效果。在治污设施提标升级改造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治理、消极观望”,而是积极寻方案、找技术、舍得投入,“重企业经济效益、轻环保社会效益”的老观念有了重大转变。

三是抓源头管理,促进环保工作制度落实。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按照环保准入政策,提高准入门槛,认真开展环保专项整治,对重点企业采取连续跟踪检查,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加大监察力度,查处了一批违法排污企业,切实做到环保审批“关口前移”,促进了“三同时”制度的落实。

四是抓环境执法,企业“软件硬件升级”发展的内部环境有了较大转变

结合环保专项行动工作的开展,加大现场检查和执法力度,企业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现场环境“脏乱差“的现场已不多见,在完善污染治理设施的同时,厂容厂貌也得到长足的提升,雨污分流等细节显示出企业在污染防治硬件方面有了较大转变,制度标语上墙,台帐资料完整、专人定岗定位等措施也显示了企业在管理软件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企业内部生产环境较以往有了较大转变。

五是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保护区生态建设

生态经济强调生态资本在经济建设中的投入效益,强调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并重。生态环境既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又是生产要素,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构建生态**的目标要求,配合有关部门切实推进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我们的努力,我县在保护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突出问题,区域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

调研中我深切感受到我局的环保执法环境进一步优化,绝大多数企业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逐步提升。这些进步与我们近年来所做的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但在肯定监管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到环境监管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亟需在今后工作中着力解决:

(一)、工作成效与当前严竣的环保形势尚有差距。

(二)、业务能力有待加强,服务水平还待提高。

三、建议

1、继续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结合普法教育,融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内容,推进公众参与保护环境。

2、切实抓好老污染源治理,继续抓好重点污染源排查整治工作,加大对企业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整治力度,确保达标排放,防止污染反弹。

3、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地不受污染。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范文篇8

关键词:环境检测;环境保护工作;作用分析

随着近几年的不断改革,环保工作取得了小许成就,然而在最近阶段工作中,环保工作还存在些不足,某地区自来水严重受到污染等情况说明环保工作还应当逐渐的提高。环境检测简单的说是针对环境污染物质做出合理的控制,从而呈现出环境污染的情况,并且提出合理化建议。由于现代化的发展形势下,人们逐渐对环保使理念加强,在现代化的发展中提高环境检测工作的整体质量对环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环境检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1.1环境检测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环境保护工作所涵盖的面积很广,并且有诸多的影响因素,一些相关人员不仅面临着对水污染进行处理,而且还要解决大气污染,因此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预防。环境检测属于一项系统化的工程,相关人员要采取系统化的处理措施来进行环保工作,而不是哪里受到污染就治哪里的解决手段。在环境检测工作开展的同时能够有效的处理方案中所产生的不足,它能够对各种污染情况做出详细的研究,从而通过相应的数据可以对不同地区的污染状况做好恰当的反映,进而提高环保工作的整体水平,例如我国某些地区会出现沙尘暴,不但和大气污染存在一定的联系,而且还与开垦过度而密切相关。相关部门对某地区的沙城暴进行治理,倘若只对当地的污染情况进行预防,那么可想而知效果并不明显。与此同时,环境检测能够对各种阶段的时间污染情况进行掌握,同时能够对环境污染情况做出反映,进而给相关人员提供有效的方法。

1.2环境检测为环保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依赖于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只有通过对某地区环境污染状况与环境保护标准进行比较,才能最终确定当地是否发生了污染物质超标的现象。环境检测在为环保工作顺利开展指明方向的同时,也为环保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环保工作人员在环境检测工作中通过收集自然环境各方面的数据,对比分析相同时期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不同时期自然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含量,并综合考虑各地区、各时期人们身体状况等因素,从而为确定环境保护标准的具体参数提供信息支持。同时,环境检测也可以为环保标准的后续修订等工作提供信息反馈,进一步完善环保标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在噪声污染标准制定中,通过声级器、频谱分析等检测仪器对既定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测发现噪声污染治理情况不理想的情况时,环保工作人员则需要考虑进一步修订噪声污染标准以满足实际需求。

1.3环境检测有利于促进市民参与环保工作。环境保护工作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治理自然环境中已存在的环境污染,更是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降低人为破坏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环境检测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增强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并促进人们积极投身于环保事业,拓宽环保事业的群众基础。以我国淡水资源为例,据住建部相关数据统计,我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的缺水城市,其中108个城市属于严重缺水城市。我国城市缺水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水污染严重,全国十大水系近半数存在水质污染问题,全国地下水近六成水质较差,不适宜人类直接接触,只能用于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环境检测部门的这些信息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水资源保护的全民大讨论,促使市民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工作。

2环境检测在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2.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相关部门应当提高环保理念,并且能够充分的认识到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并且能够清楚的了解到环境检测对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相关部分应当对环境检测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并且投入一定的资金,确保检测单位能够顺利的工作,对有关单位所研发的新型检测技术给予适当的激励;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能够采取税收优惠的形式,来让民营资本也参与到环境检测中,进而促进环境产业的快速发展,将相应的投资渠道拓宽。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要将宣传力度提高,增强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采取宣讲会等方式,鼓舞人民能够加入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去。

2.2加强专业团队建设。环境检测工作最终需要环境检测人员身体力行,环境检测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环境检测工作质量,基于此,环境检测单位应当提高环境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环境检测单位可以通过提升环境检测人员薪资待遇水平、提高进入门槛等措施,积极吸引外部高素质环境检测人才为本单位服务;另一方面,环境检测单位也要加强对本单位现有环境检测人员的培训,定期举行环境检测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从业经验学习班,及时更新环境检测人员知识系统,提升环境检测人员专业素养,建立环境检测工作的专业化团队。同时,环境检测单位也要加强对环境检测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环境检测人员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促使环境检测人员树立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增强环境检测人员克服工作困难的决心。

2.3创新环境检测技术。根据环境保护所发展的形势,一方面检测单位要对检测工作做好严格的监督,并且依据相关的标准要求来合理的制定相应的岗位,将人员工作有效的落实。检测单位还应当让工作内容做好具体化工作,从而有效的将可操作性不断你的提升,并且加强绩效考核来加大环境检测工作的力度,并且恰当的使用奖惩的手段来约束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检测单位还要做好资金的投入工作,让检测技术不断的创新。由于污染源存在诸多的因素,因此检测单位能够有效的对水污染、噪声污染等做好严格的监督,充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而让环境检测系统具有一定的全面性。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环境检测在环保工作中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给环保工作明确方向,提供合理化的建议,进而发挥出自身的作用,通过将资金投入提升,培养检测人员的整体品质等手段,能够加大环境监检测的力度,从而推动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晓飞.简述环境检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3).

[2]赵倩倩.浅谈环境检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7).

[3]关宇鸿.环境检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探究[J].能源与节能,2014(2).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范文篇9

1.1提升环境科学行为能力

社区居民环境科学素质提升主要表现为居民在个人生活与社会公共生活中是否能够身体力行,在具备基本环境科学知识与环境科学方法的基础上,“从我做起”完成环保实践。对于社区居民环境科学行为能力的提升,需要围绕环境科学知识,针对不同人群的智力水平和认知差异进行设计,既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实际效果,也需要照顾到居民日常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便利性,重点在于基于知识和方法,映射环境科学意识。社区居民需要具备的环境科学行为能力主要有:研究身边的环境现象与环境问题,利用已有的环境科学知识与方法,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追求环保事业,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并带动家人、同事完成环保实践;做到节约资源、绿色消费、农业清洁生产、物品回用与合理处理生活垃圾;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参观所在地区环境保护单位、环境质量监测单位;科学认知、理性应对环境污染事件;主动关注并积极参与环境问题的公共议题与社会决策。

1.2培养环境科学意识

社区居民环境科学意识的培养应在了解和掌握一定环境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在初步具备一定环境科学行为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促进其环境科学意识的形成,使居民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中,摸清事物的本质规律,进而形成理性的认识,能动地指导其学习、工作、生活与实践。

1.2.1“从我做起”意识促进社区居民关心环境,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能够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完成个人生活与社会公共生活中环保实践。这是热爱生命与尊重生态环境的内心映射,是最为朴素的环境保护责任观,同时也是指导社区居民环保行为最为直接的意识导向。

1.2.2“节约资源、绿色消费、循环使用、清洁生产与分类处理”意识促进居民以节约的方式利用资源、以环境友好的方式进行消费,能够为保护生态环境付出时间、空间和经济的代价。通过购买、使用再生产品和可重复利用产品、循环使用生活物品、一物多用、绿色出行的个人行为,以求形成合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共建环保事业、共享美好环境。

1.2.3“科学认知,理性应对”意识这是对社区居民环境科学意识提出的较高要求。强调居民掌握相应的环境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能够正确避险。在遇到公共环境事件或问题时,保持头脑冷静,不盲目跟从、不信谣、不传谣,采取具有科学依据的防护手段和措施。

1.2.4“共建共享”意识这是对社区居民环境科学意识的最高要求和引导方向,是对“从我做起”意识的升华,更强调培养重点人群在处理环境方面的社会公共事务时应该具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公众正确认识自己环境权利的具体内容,并积极主动的争取权益、维护权益。促进居民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的决策;促进居民参与环境公共事务的监督管理;促进居民参与环保宣传、环保公益事业等公共服务。

2提高居民环境科学素质的主要方法

根据地域、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的不同,社区居民对环保知识的认识和兴趣点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环境科学知识普及方面可以结合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环境内容,在国家环境科普主题宣传日期间,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科普活动,吸引居民广泛参与,逐步提高居民解决日常生活与实际生产中有关环境问题的能力。

2.1社区居民环保科普活动的开展条件

2.1.1确定活动特色结合社区地理环境、资源环境和人员环境的特点,在充分调研公众需求的基础上,确定活动主题特色。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传播,加强反对伪科学、反科学、迷信的普及宣传。

2.1.2创建环保社区活动站应根据实际需要,充分利用社区图书阅览室、科普大学教室等居民公共活动场所,开展环保科普活动,配置专用活动器材或设施(不包括办公设备及影视播出设备),配备固定的科普活动辅导人员。应免费向社区公众开放,并辐射周边。

2.1.3开发活动资源围绕特色环保主题,设计并实施有创意、有特色、有示范意义、可操作性强的科学探究实践项目。编写形式灵活的活动方案和多媒体视频资料。定期组织相关的环保科普活动。

2.1.4聘请科学顾问聘请环境科学、科普、科学教育等各领域的专家,为环保科普活动的开展提供咨询,对社区环保科普活动进行指导。协助社区科普工作者,设计策划活动内容和形式,注重活动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富有实效地组织实施。

2.2社区居民环保科普活动的形式

2.2.1环境科学知识传播活动知识传播活动模式是以普及环境与环境保护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主,面向广大社区居民,传播环境科学知识、展示环保科技成果等的一种模式,主要通过环保科普活动主题纪念日、科普讲座、报告、展览、科普宣传栏、网络等特定时段或方式进行知识和方法宣传普及的活动。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传播。反之,不重视科学的精神层面,很可能造成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待业人员等相信伪科学、反科学甚至迷信,对此缺乏起码的怀疑和批判的后果。因此,在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知识传播尤为必要。

2.2.2科学游艺活动科学游艺活动模式是从社区居民的兴趣出发,在社区设立固定环保科普活动室,添置互动游艺展品、设施,再现知识的形成或深化过程。科学游艺活动一般是在特定的设计规则下进行的,它以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为前提,它的特点在于居民们乐于接受,容易置身于设计规定的情境氛围之中,能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在参与实践中体验情理感受。科学游艺活动模式一般可分为智力游戏、角色游戏、体验游戏等,如通过简单的实验可以验证一个环境现象或环境科学原理。

2.2.3生活小窍门推广实践活动小窍门推广实践活动是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家庭主妇。鉴于老年人、家庭主妇等人群能够掌握家庭日常生活的主要开支,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围绕他们对“开源”和“节约”的重视程度,普及既能够省钱、省力、省物又对保护环境产生积极意义的生活小窍门的模式。主要通过定期举办讲座、互动实验、家庭“妙招”大比拼等活动,在“趋利”动因推动下,使社区居民在具备保护和改善环境所必需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和义务的基础上,形成在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保护的自觉行为实践。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范文篇10

1.1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

环境保护的基本内容有很多,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地球生物、人类环境等都是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从根本上说,环境保护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理念。环境保护方式包括: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民间自发环保组织等等,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自然环境同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共同平衡可持续发展,扩大有用资源的再生产,保证社会的发展。

1.2环境保护的意义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一项巨大的挑战,它不仅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还关系到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否,同时也是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大背景下,实现环境保护不仅仅是国家政策的要求,同时也是坚持人本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2影响环境保护的因素分析

环保问题是一项社会问题,影响环境保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成员的参与度与环保意识、政治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否、科技手段是否先进等。

2.1环保意识与社会成员的参与度

环境是每个社会成员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问题与每一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去保护环境。社会成员的环保意识强弱及参与程度直接影响了环境保护的质量,同时也决定了国家环境政策是有效地执行下去。

2.2政治、经济、法律因素

由于环境保护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它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比如在政治方面,环境问题受到政策可接受性及相关政策的制约。从经济角度来说,市场竞争力、管理的可行性也影响了环境保护的进度和质量。从法律的角度上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同样成为了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的内容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必须首先寻求法律体系的支持,赋予政策合法地位。这种法律保障除了确认该政策的合法性之外,还要授权主管部门制定政策的实施细节和管理规定。

2.3科技手段

环境保护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对后者而言,科技手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环境保护的进步和力度。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上,科技手段非常重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治理污染的问题,从而保证自然环境得以有效的整治,促进自然和谐发展,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3实现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方法

3.1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要想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首先要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提倡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通过媒体、报纸、一系列的社会活动来进行环保宣传,通过电视新闻、电视广告等形式来进行,在社会上形成舆论效应和正能量,同时对社会成员提出倡议,提倡以身作则进行环境保护;此外,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应该提升个人的环境保护自觉性,从身边的小事一点点做起,不断地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践行环境保护。

3.2实现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的结合

环境保护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通过这些因素来实现对于环境的保护。重申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度,坚持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并将环境问题定为国家的基本国策,走政治制度路线;在经济方面,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两者的制约关系;另外,还应该颁布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通过法律的制约来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总之,只有实现政治、经济、法律的结合,才能够让环境保护问题受到足够的重视。

3.3通过科技的进步来实现环境保护

科技对于环境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应该重点鼓励科技创新,为有科技创新的人才提供专利及更好的服务,实现用科技来带动环境保护;同时国家应该给予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一定的资金,提升相关的专家和人才的创新能力。另外,国家应该给企业拨款,在企业对污染的治理上使用最先进的科技设备,进而来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只有通过科技来实现对于环境的保护,才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保证社会正常运行。

4结语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环境污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不能够仅仅只依靠国家的力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我做起,充分重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不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其中,生物学科是以老师为主导,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有效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学科。

一、深入挖掘环保内容,整合环境教育,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当前初中生物教材内容中所涉及的环保问题较为零散,所以需要老师从生物教材中深入挖掘环保内容,有效整合环境教育资源,以便合理地将生态问题渗透到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这样有利于整理和延伸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巧妙地将环保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向学生全面介绍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的情况,促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多种生物在遭受破坏过程中的受损程度。再例如,老师可结合初中生物教材中关于绿色植物的相关内容,举出相应的实例:当前我国大约有200多种植物惨遭灭绝,并且还有4600多种植物和400多种野生动物面临着灭绝的危机,森林覆盖率21.6%,沙漠化面积高达262.2万平方千米。通过以上例子,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现状和程度,从而感受到当前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再例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内容时,老师则可以向学生全面讲解环境状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环境保护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关,从而合理地将环境教育问题渗透到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利于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有效提升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思考探究,不断强化环境教育

在当前初中生物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合理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生物课堂教学中,以此强化环境教育,不断渗透环保理念,从而逐步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例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中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内容时,老师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相关人类破坏生态系统的图片和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人类存在哪些破坏全球生态的活动。如,浪费水资源、酸雨、土壤荒漠化、汽车尾气、乱砍滥伐、森林植被破坏等;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护全球生态?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不良习惯将破坏生态环境?通过组织学生相互讨论、相互沟通,开展“我为环保献计献策”活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让学生能够明白哪些活动将改善生态环境,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效提升环保教育效率

除了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之外,还需要有效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环境活动保护过程中。例如,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为特殊日期,开展以保护地球环境为主题的演讲、征文等主题活动,从而强化环境教育的效果。同时,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开展有利于保护地球环保的活动,如,垃圾分类处理、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活动,鼓励学生不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和饭盒,减少地球环境中的白色污染,从根本上提升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果。其中,可以在学生家的附近展开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活动,并组织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紧密结合生物教学内容,创设校园绿化设计活动,在每年的三四月份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活动、废电池浸出液对种子生长的影响探究活动、废电池浸出液将对小鱼的生活产生的影响研究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从而更好地完成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目的。通过开展以上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便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环境教育行动的重要性,了解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长期性特点,有效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总之,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合理地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充分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深入研究生物教材内容,整合环境教育、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思考探究,不断强化环境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效提升环保教育效率。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范文篇12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保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学校的课堂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前提,能够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逐步提高社会的整体环境。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还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思想,从日常的生活中着手,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在日常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帮助小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环保意识。

一、在课堂中开展讨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学美术在课堂教学中涉及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不但涉及美术专业知识,同时也与社会整体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小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能够感受到环境对人类生活质量的影响,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自身良好的环保意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讲授环保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实现环保与教育的有效结合,将环保意识推向教学的各个层面。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欣赏众多的美术作品,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学习跟动物有关的创作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解作品中各种动物的生存现状,发挥小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讨论保护动物的各种方法,激发他们从小就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和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采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高对环境的整体认识,认识到自身对环境保护的义务和责任,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结合故事、录像、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同时在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渗透环保知识,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例如,在美术课堂中经常会使用绘画本以及铅笔,部分学生一旦画错,就立马撕掉重画,经常出现浪费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小学生形成节约的良好品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循环利用的习惯,增强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收集废旧材料,改变学生不良习惯

在美术作品中有众多的艺术品是来源废旧材料的再次创作。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产生垃圾。如果将垃圾再次利用便成为了材料,合理利用、稍作改造,经过装饰后部分垃圾就可能形成精美的艺术品。收集废旧材料不但能够减少环境中的污染,还能够提高创作的可能性,最终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废旧材料,进行美术创作。这样不但能够减少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提升小学生对艺术的创作灵感。

四、运用绘画创作,宣传环保重要性

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对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视,保证学生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h保意识。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添加环保意识的元素,让小学生在课堂环境的熏陶中感受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自身的环保意识。此外,教师需要对小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帮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创造一些与环保题材相关的作品,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对环保的重视,将环保渗透到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