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意识薄弱的表现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一系列安全生产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控,确保实现元月份暨2018年首季开门红,经区队班子研究决定,制定以下安全生产措施。

(一)强化内部管理,转变工作作风,提升班子责任意识。

1、时刻将安全工作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突出一切的显要位置,树立如履薄冰的危机意识,防止干部职工思想麻痹,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严禁突击生产,牢记区长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安全管理工作有效的传递到每一位跟班副区长及职工。

2、转变工作作风,强化跟班副区长、跟班班长在现场的责任意识,提高跟班质量,严防作风疲沓、思想麻痹现象的发生。坚决杜绝流于形式、责任心不强、工作效率低下的工作作风,时刻保持严肃认真、雷厉风行、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真抓实干,跑现场、办实事、解实题,每位区队管理人员、跟班班长明确自己在现场负责程度就是搞好现场工程质量的关键所在,促进质量标准化工作的落实。

3、细化责任,层层落实,实现安全生产责任制。结合本区现场实际,通过班子会、圆班会深刻剖析施工现场安全工作,制定措施,实行区队班子责任分工制,在安全管理、工程质量、行为养成等方面严抓落实,加大现场安全管理力度。

(二)开展班组直选,优化劳动组织。

为适应生产组织需求,加强、改进、创新班组建设,实现班组规范管理,区队根据人员组织和队伍现状,将采取公推直选投票表决的方式,重新对班组建制进行优化。引进直选竞争机制的实施,提高职工对班组长的信任度,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增加班组凝聚力,激发职工工作热情。

(三)全力夯实清洁生产,确保工程质量“精品”。

1、区队认真落实矿领导要求,按照“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精心组织,细化落实,以“境界不松、标准不降,不靠投入靠内功”的理念,大力开展“精品”目标创建。通过学习标准,现场实践,职工干每一项工作都严格落实整治标准,坚决杜绝不合格工程的发生。

2、同时加大薄弱区域和薄弱地点的排查力度,采取反复查、反复验的方式,仔细查找现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集中人力、物力对薄弱环节进行高标准整治,从管线吊挂、巷道维修、安全设施、材料码放、牌板管理等基础工作和“点滴小事”入手,做到薄弱环节有突破,优势有巩固,项目有创新。考核上做到标准高、境界高,现场“精品”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四)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合理有序组织生产。

1、严格按照矿上提出的各项要求抓落实,管理人员按章指挥,遵章作业,严格做到班前危险源辨识、班中整改落实、班后问题交接,消灭隐患,抵制“违章”,杜绝轻伤及以上事故,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同时雷打不动的落实好开工前危险源辨识会、区队干部值班必须下井等行之有效的制度。

2、严落实早晨碰头会制度,及时分析排查当天薄弱人物及薄弱环节;并按时召开班子会、圆班会等,分析当月现场管理及班组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措施,限时整改。抓住影响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等重点环节,紧盯现场出现的新变化,抓好动态质量管理和职工的思想稳定工作,营造良好的生产秩序,确保月月超尺完成任务目标。

3、深挖细找、不留死角,持之以恒的抓好现场顶板、放炮、运输安全管理。对各类现场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排查,认真抓好支护质量和巷道成型,加强爆破管理,杜绝爆破事故。重点抓好安装、回撤、扩修单项工程和特殊时期的安全管理,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4、提高思想端正态度,从细节做起,严格现场的薄弱环节、薄弱地点、薄弱人物的排查。严格按照班前酒精检测、血压检测和思想状态询问等各项措施,天天班班进行排查,保证人人过关,一个不漏,把各种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抓落实严考核,规范运营内部市场化。

1、围绕职责落实、定额标准、人员结构、材料管控等方面,广泛听取区队干部、班组长和职工,在内部市场化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重新制定了《生产经营分析及指标分解制度》等考核制度。

2、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考核制度全部张贴上墙,对材料价格,人工价格,电力价格,单项工程价格,当月掘进每米材料预算费用等进行公示,让职工知道自己干什么活,挣什么钱,带动职工情绪,提高人工效率。

(六)创新创效,节本降耗。

围绕降本降耗、提高质量、搞好煤质等各个方面,引导职工人人立足岗位创效,通过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革、小设计、小建议,积极创新改进,以合理化建议的形式广泛征集金点子。同时根据区队工作实际制定了奖励办法,对于确实能够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金点子、小改小革,经采纳在现场应用后,视创造价值对提议人或创意人给予100—500元奖励。

节本降耗方面:按照成本控制目标,制定相应的节本降耗措施。一是积极对设备进行润滑、注油、紧固,充分利用检修时间对设备进行检修,延长设备的无故障运行时间,以此降低维修材料支出,降低维修费用。二是强化用电管理,提高节电意识。、耙装机、胶带输送机等大功率设备杜绝空转,工作结束后及时停机闭锁。泵排水尽量在用电低谷时排水。尽量避峰填谷,降低电费支出。三是杜绝“跑冒滴漏”现象。使用次数多的开关要及时检查维护,严禁有漏风漏水现象。四是厉行节约,积极回收。在掘进过程中,节约材料,积极回收材料。对于井下的每一条锚杆,每一个盘帽,每一个螺母螺栓,都要进行回收。每次安装回撤都要认真打扫巷道。

(七)强化安全教育,促进职工素质。

要坚持不懈的把抓好安全制度的执行落实到现场工作中的每一处,求真务实,不搞假把式,不搞表面文章。严格班前学习讨论,重点考核现场执行,促进了安全制度的现场落实。通过严格的岗位标准来约束和规范职工的操作行为,使其严格按标准上岗,按标准操作,人人干标准活、干放心活,从根本上遏制“违章”的不良行为,培养职工强烈的安全意识,杜绝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另外,要通过多种手段加大职工安全教育力度,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自主性,进一步增强职工的自我防护能力,实现不安全因素的源头防控。

总之,我们综掘区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在矿领导的正确指引下,树立重如泰山的责任感、如坐针毡的紧迫感、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扑下身子,脚踏实地,狠抓落实,保安全、提质量,圆满完成矿下达的各项生产任务,实现元月份安全生产,进而实现2018年首季开门红。

环保意识薄弱的表现篇2

一、薄弱学校的现状呼唤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现状调查:

薄弱学校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笔者通过对辖区内的一些薄弱学校进行调查,发现薄弱学校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1、基础建设薄弱,办学条件差。一是校舍陈旧、简陋,大多数薄弱学校的校舍建于六七十年代,现已破旧不堪,甚至已经出现一定数量的危房。二是教学设备简陋,一般的只能保证有地方上课,课凳桌大都破旧不堪,而一些相关的教学配套设施,如:音乐室、美术室等,只能出现在孩子的幻想里,有的甚至连起码的体育器材都不具备,好多学校找不到一架象样的篮球架、风琴。

2、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水平差。薄弱学校的许多教师出身民办、代课,在所有公办教师中至少有一半是民办和代课教师转正的,年龄结构较之一般学校偏大。如一所小学仅有的8位公办女教师中,有3位年龄已经超过50周岁。另外,这些学校中的大部分中老年教师文化程度不高,又因家在农村,节假日常常要为家庭生计奔波,故参与进修培训、接受再教育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造成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低下,青年教师也在他们的“熏陶”影响下,进取心普遍不强,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好教学技能与较高教学水平的名师,严重妨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3、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差。由于教学设施、设备的落后,加上个别地方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师生对外界的新生事物接触少,对一些新的观念理论知识的匮乏,导致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知识老化,教学思想未能真正从重传授转变到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同时,由于缺乏专业教师,普遍未能开足开齐课程。

4、生源流失严重,社会效益差。一方面,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同时也由于我国计划生育的逐步深入,薄弱学校所处的农村小学生数正在逐年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办学效益低下,学生和学生家长纷纷要求择校转学,导致薄弱学校的生源正在逐步流失。

5、学校管理松散,无法形成特色。由于学校规模小,而且学校领导不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管理行为松散、随意性大,学校没有特色、老师没有专长,学生没有特长,数校一面,万马齐喑。

6、办学经费短缺,学校艰难度日。大部分学校办学经费严重短缺,连正常的办公经费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添置教育教学仪器、设备,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了。学校惨淡经营,艰难度日,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二)形成原因分析:

纵观薄弱学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主要有:

一是过去一段时间内实行分级办学,导致学校布局不合理。过去中小学布局往往以行政区划来确定,不论人口多少、人口分布如何,基本上都村村办小学、乡乡办初中。行政区划变更或人口变化后,学校布局无法及时得到调整,往往又要新建学校,造成重复投资,学校建设中的财力、物力和教育资源遭到浪费。

二是由于不同乡镇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同一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过去分级管理以乡镇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市区级不能进行教育经费统筹安排,一些经济落后乡镇仅靠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正常投入,反而不断拉大与经济发达乡镇教育事业的差距。

三是由于领导重视不够,过度追求政绩形象工程。一段时间里,各级政府着重扶持那些所谓的名校,把重点校的建设看成教育政绩的累积,看成地方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和广告效应。而小模小样的村小却被领导遗忘,无人问津,致使学校自身也往往会由于多次争取不到位,心灰意冷进而不思进取,未能挖掘自身潜力来加快硬件建设。

四是由于人事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薄弱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分级管理以乡为主的基础教育体制严重地割裂了教师队伍管理过程中几个环节的有机统一,造成教师队伍流动不够合理,薄弱学校根本聘用不到教师,好的师资纷纷外流,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外语、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影响了师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策略

当前,基础教育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使同一区域内的少年儿童获得享受平等教育的均衡条件,一个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平衡就无法真正实施区域性素质教育。因此,我们要务实创新,开拓进取,加大薄弱学校改革力度,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切实改变观念,正确理解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内涵。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我国现实教育问题的反映,也是人们对未来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我们只有采取实际行动加快教育发展,为处境不利人群和经济欠发达乡镇的少年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使他们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得到切实维护和保障,确保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公正,才能真正做到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

2、合理统筹安排,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要调查分析一定区域范围内存在薄弱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轻重缓急,制订薄弱学校改造的计划或实施方案,安排具体时间表,落实改造责任制,使改造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序进行。特别是要结合城区、城镇、乡村建设的规划,早做规划,早做安排。

3、加快校网撤并,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要加大力度撤并一些规模小,存在价值不大的学校,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优化配置,保证教师老、中、青结合,优势互补。这样各校的师资短缺、设施落后、办学规模过小的现象将逐步得到改善。

4、多方筹措资金,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一方面,要从县市区级财政或人民教育基金会中拨款建立薄弱改造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在经费中加以保证。另一方面,要建立教育结对扶贫制度,鼓励资金雄厚的学校、企业、事业单位与薄弱学校联姻。通过集资、引资、政府投资等方式,增加对薄弱学校的资金投入,为薄弱学校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物质基础。

环保意识薄弱的表现篇3

在当代,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薄弱中学,其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及社会信誉等都与学生、家长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生源素质也相对较差。由此,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力度,真正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薄弱中学教学质量的改进就有了极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作者在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了大量有关薄弱中学教师教学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并通过分析教师的知识能力、职业道德、班级管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及时间与精力的协调等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提出应加强教师的教学意识建设、改变教学思路,以突出教学实质,突显教师能力,从而推进教学的持续发展。

编者认为,在目前教学质量发展失衡的情况下,展开对薄弱中学的调查,研究改进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对落实教育公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教学是教育最直接的体现,因而受到了很高的关注。薄弱中学的教学问题更为明显和突出,因此,改变薄弱中学的现状,改造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调查研究,笔者针对薄弱中学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提出应加强教师六种教学意识建设,以改变教学思路,促进薄弱中学教师教学的改进和发展。

【关键词】薄弱中学教学改造教学意识

一、引言

什么是薄弱中学呢?薄弱中学,即是某一特定区域内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育质量相对低、社会信誉不高的学校。我们在如何提高薄弱中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寻找突破口,希望能通过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来促进薄弱中学的整体改进。主要以教师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为基点,促进教师主动精神的培养,并坚持能力的发展,以自身的努力和进步,持续推进薄弱中学教学的改进。

教学是复杂的艺术,拿最基本的教学相长来说,可以理解为以教促学,也可以是以学助教。然而在实际中,它却被视为两个相分离的概念。什么是教,什么是学,什么是教学,为什么教学,教师们似乎从来没有仔细探究或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去想自己的教学理念应是什么。因此,在这些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真正认识教学,认识如何教学。

二、薄弱中学的教学研究与分析

笔者选择了云南省某中学作为调查的对象,在通过设计开放问题调查影响教学的主要因素中,全校80名教职工,共发放50份问卷,收回50份答案,回收率百分之百。通过分类统计,主要有十大类:其中42人提到教师自身因素,学生自身因素31人,家庭因素24人,领导管理因素18人,生源因素10人,学校环境14人,社会环境因素21人,学生负担因素1人,教学资源因素6人,团结协作因素5人。(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师自身因素是影响教学的最主要方面。由此可见,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可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那么,具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呢?

1.调查分析。薄弱中学的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那么,应如何从这些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呢?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从回收的问卷中,对影响教学的教师自身能力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分类统计如下:

从统计可知:首先,知识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教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因此,教师必须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爱教育,爱教师,爱学生。再次,教师应如何管理班级和课堂,也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第四,在教学理念上主要是要让教师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思路,认识到为谁而教,为什么而教。第五,教学方法是最能体现教学特点的一个方面。在对教师的调查中,有41.9%的老师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对促进教学有很大作用,55.8%的老师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对促进教学有一定的作用。第六,师生关系是教师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层面,但往往是最易被忽视的环节。长久的教师主导地位,使教师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领导者,这个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第七,多数教师认为自己时间不够,没有多余精力作其他努力,因此,如何安排时间与精力也是薄弱中学教师的一大难题。

2.案例解读。

(1)政治科的戚老师,她认为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了,但学生成绩并不理想。学校多以学生分数来评价老师,她也感觉压力很大。另外,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因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解决。在谈到成绩不好的学生时,她说:“我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基本上是差的学生,就一直差下去,直到毕业。”

(2)历史科杨老师,他说作为山区学校,学校培训,只针对少数教研组长,普通老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参加培训的老师也没有回来给大家讲一讲,因此信息相当闭塞。另外,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不够,做的历史课件都用不上。关于教学方法,他觉得很困惑,不清楚到底应该做点什么。以前上课大部分都是老师讲,现在不让老师多讲了,觉得很不适应。他认为历史课和政治课这样需要大量记忆的文科,如果教师不多讲,效果就不会很好。

从上表可以知:首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统治课堂,教学照搬教材,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教师仅凭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学,有时甚至本末倒置;不能真正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没有积极探索答案的热情;意识不到教学中的不合理情况。第二,对教师职业认识不清,认为老师只要教书就行了。一些教师有想提高自己的愿望,但也仅限于提高学生成绩。学校评价主要看成绩,长期忽视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因此,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漠视差生。第三,对教学方法的认识过于单一、僵化。教学方法因所教科目和任课教师的不同而不同,如要求整齐划一是不科学的,而应批判接收,合理运用。第四,等、靠思想严重。教师们一直在说这有问题,那有问题,但都没有积极寻找解决方法,久之,就会成为一种抱怨,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第五,培训走马看花。学校培训少是一方面的事实,但是参加培训的老师,在培训时没有认真做记录,没有进行总结,更没有进行反思是主要原因。

三、改造薄弱中学教师的教学意识

改造薄弱中学的教学,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一般而言,改造教师教学就是要突出重点,确定目标,并作好充分的准备。而教学策略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还表现出了多种形式。因此,依据调查结果,笔者提出薄弱中学的教师应该加强如下教学意识:

1.学习意识。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同样的环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难免会心生倦怠;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评价机制,会造成教师拼时间、拼体力的恶性竞争,常常使教师倍感身心疲惫,知识透支严重,教学底气不足,思维滞后。因此,教师应树立学习意识,以学促教,以教促学,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薄弱学校的教师不是没有教学经验,而是缺乏总结或不善于总结。这是一位校长说的话,说得很实在,他在肯定了教师的基础上,也指出了不足。大部分老师教学,只是靠多年的从教经验。他们不是没有水平,而是因为没有总结的意识和习惯。因此,教师应将在教学工作中的问题、经验、难题和感想,都尽可能地总结下来,从而在长期的积累中促进自身提高和教学进步。

2.责任意识。教师应该知道“我们是谁”,还要理解教师职业的内涵,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认识到责任的意义。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公平对于薄弱中学尤其重要。多数薄弱中学都在资源上受限,如果再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那就会造成新一轮的不公平。因此,教师决不能只重视成绩好的学生,而无视学困生和后进生。

教师人格魅力的灵魂是一个“爱”字。爱事业,爱学生,爱所有的学生:聪明的,抑或是迟钝的;漂亮的,抑或是难看的;家庭富有的,抑或是贫寒的。对成绩差的学生,不能歧视,要认真分析他们的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同时,还要找出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采取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要认识到爱也是一种能力。

3.参与意识。只有教师的教而没有学生的学,或是教与学分离,都不能称其为教学。教学就是参与,然而缺乏参与的教学不在少数。如果教师没有参与意识,学生就会成为被动地装知识的容器,教学也就变成了一种折磨。据统计,该学校54%的学生都认为优秀的老师应善于与学生沟通,这也说明了教师与学生建立对话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而没有真正教会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这是绝对错误的。教学是一种人的活动,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一种知识与情感的交流,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一种从老师那里学习的过程,都说明教学本身离不开人。从人的角度看教学,从教学的视角看人,不能把教学当作是一种僵化的、物化的东西。教学要求教师教学生成人,成材,因此以人为本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4.方法意识。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不同的内容或科目。所谓不同的方法,其实就是在不同的处理材料和内容方式的比较中形成的。事实上,任何方法与内容都是同一活动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如果认为某个教师的方法好,就把它当万灵药,这是相当盲目却又多见的。教学是复杂的,也是多样的。在某一处适用的、有特色的东西,未必就适用于这个科目,这个老师,这些学生,这个学校。这是教学的难题,也是教学的魅力所在。因此,教学应该多元,教学也要求多元,没有什么拿来主义。

5.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被压力、负担和条框限制了,或者说是放弃了自己发现的乐趣,而按所谓的标准化去教学,不去思考为什么,也不去发现教学的深层意义,这就导致教学成为了一种机械行为,一种麻木的工作。

教学是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与老师的探讨中解决问题,即成为“有问题”的人。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在自己发现问题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大部分老师常犯的毛病是,对学生的问题不理、鄙视、冷淡、忽略。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几种:自己不知道答案怕学生笑话;认为学生的问题很可笑,不值得回答;认为学生是在故意捣乱,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提问热情,教出了听话的孩子,制造了安静的课堂,但是这种无声才是最大的可悲。实践证明,重视学生问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信心,还能使教师在问题和回答中,启发不一样的思考,激励教师更好、更广、更深地学习和理解教学。

6.过程意识。教学从来都是过程,是一个教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的过程。教学评价单一化,把教学当结果看,是目前教学中最大的弊端。教师是教学的启发者、指导者,所以必须树立起过程意识,如果教师都不重视教学过程,那么教学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认真搞好过程的每个步骤,结果就不会有大的问题。重视过程,就是重视质量,因此,不能过分追求进度,还要保质保量,让质和量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我们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要关注这节课的教学要求是否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动力,是否使学生在不断思考中真正获得了发展和深化。

四、结语

薄弱中学教师的教学改造,不是要否定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而是要突出教学的意义,突显教师的自我能力,要树立独立的观念,努力做到我学习,我尝试,我发现,我分享,我进步,我坚持。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要真正从“我”做起,努力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

薄弱中学的教师有进取心,知道自己有不足,有提高思想的愿望。只是没有找到改进的方法,或者不知道该如何改变,所以仍处在困惑中。其实,他们只需要一点指引,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当然,薄弱中学的教学改造,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推进整体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而应循序渐进。因此,在推进薄弱中学的教学改进中,应该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并作好长期的准备,要坚持与薄弱中学的教师一起努力,以推进薄弱中学的教学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第六版)[M].丛立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蔡慧琴,饶玲,叶存洪.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孙远航,郭文哿,孙喜连,等.薄弱学校改造与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孙延明.建设卓越学校:领导层、管理层、教师的职业发展(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赵国忠.教师最需要什么[M].南京:江苏人导出版社,2008.

[7]张卓勇.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12):1-3.

环保意识薄弱的表现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05-0072-02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薄弱环节;防范措施

手术室工作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工作成效。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技及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满足患者及手术科室的需求,确保医院护理质量,现结合本院手术室实际情况,对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防范措施报告如下。

1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1.1制度不够健全或不够完善,培训不够,职责不明确

手术室护理工作引起的纠纷大多与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监督力度不够,有章不循,部分护理人员对自身的职责不明确有很大的关系。

1.2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手术护理记录单漏记、错记或记录不及时,记录内容与麻醉单不相符,手术名称、入室、出室时间以及液体出入量,术中使用的敷料、器械添加时未记录或清点,核对时代签名、漏签名等错误,都为护理纠纷埋下隐患[1]。

1.3法律意识淡薄,对于潜在的护理侵权行为意识不强

手术室护士未充分认识到患者应享有的权利,在工作中由于疏忽而侵犯患者的权利容易导致护理纠纷。

1.4术中执行医嘱的不严谨及出现越职行为

麻醉医师只有麻醉记录单,没有医嘱本,手术室护士执行的大多数是口头医嘱,无双方签字的凭据,巡回护士若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容易导致护理差错事故发生。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有时要求护士干一些非护理工作,护士由于专业差异性在操作中出现一些未预测的情况,产生不良影响。

1.5突发事件应急不力

面对突发事件不能充分评估手术中各种并发症风险而未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熟悉大出血、心脏骤停、窒息等专科抢救流程,应急抢救配合能力较差,延误抢救治疗的最佳时机[2],对突发的停电,停水应急能力较差。

2防范措施

2.1严格考核,按职上岗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优化工作流程,规范手术室各级人员的工作范围及职责,做到按职上岗。每一位工作人员和每一项工作有章可循,明确各岗位职责内容,强化每一位护理人员必须意识到护理工作必须由护士做,护士必须只干护理工作,不可越职行事,以防差错事故发生[3]。

2.2手术记录的规范填写

手术护理记录单作为病历的组成部分具有法律效应,是重要的法律依据。因此,手术室护士应提高对规范书写护理记录单重要性的认识,要规范,正确,客观地填写各项栏目,对术中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器械,敷料的添加更要准确无误。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名称,液体出入量应与麻醉医师、手术医师一致,加强医护交流,保持医护记录的相符性,并统一护理记录表格,对记录的形式、格式等进行规范,指导护士真实,客观地书写,科室定期核对,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2.3学习法律知识加强维权意识

手术室护士长应经常组织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定期进行法律知识的考核,并定期组织学习患者在住院期间应享有的各项权力。手术中应坚守工作岗位,不谈与手术无关的事情,对手术情况解释要谨慎,在了解手术情况时给予客观解释,不随意下结论,必要时请麻醉医师或手术医生给予解释。

2.4定期分析,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手术室护士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精湛技能,娴熟的护理操作以及高质量的服务水准,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开展护理质量分析会,查找工作中不安全隐患及薄弱环节,对容易发生护理缺陷与差错的工作环节进行讨论,提出整改措施,这对手术室工作中、常见的突发事件,常见手术并发症的应急预案和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程序进行强化培训,防止应急状态下违规操作,防范于未然。

2.5严格执行质控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成立由护士长,质量督导员,专科组长共同组成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制定月重点、周重点、日重点检查内容,以现场检查为主,将全面检查和重点检查,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及时发现护理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迅速得到整改,通过持续不断的监督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了各项规章制度和规范操作的有效落实,从而避免和杜绝护理缺陷和差错发生,减少医疗护理纠纷。

参考文献

[1]刀国宣,蔺习凤,柴静.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与安全隐患的防范[J].护理研究2008,37(7):773-774.

环保意识薄弱的表现篇5

(2005年3月25日)

同志们:

刚才,会议传达了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意见》,四位镇、村、帮扶单位和干部代表作了很好的发言。希望大家一定要按照这次会议的安排部署,认真抓好落实。实施“百个经济薄弱村帮扶转化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近期已全面启动,市委选派22位干部来我区驻村帮扶,这是对我区经济薄弱村转化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在此,我代表台儿庄区委、政府,对市驻村帮扶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下面,根据区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转化帮扶工作的政治责任感

近年来,全区各级党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村经济呈现出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和农村社会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区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村级收入总体水平不高,经济薄弱村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还相当突出。这已经成为制约全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市委、市政府把百个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列为“富民兴枣”十大工程之一,这既是一个有效的工作方法,又是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搞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是解决农村各种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提出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就我区来说,仅有城镇的繁荣和发展,没有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的发展与稳定,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薄弱村由于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往往容易诱发治安、上访、、迷信等社会问题,计划生育等基础工作也面临很大阻力。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会对城乡协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培植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是保持农村社会平安稳定、和谐发展的治本之策。

第二,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是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开展“四强”竞赛活动的带动下,全区涌现出了一批强镇、强企和强村,极大地促进了全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仍有一些村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村容村貌落后。造成这些村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一是基层组织薄弱。村级班子软弱,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办法不多、能力不强。二是集体积累空虚。在全区212个村(居)中,70%左右的村年收入在万元左右,约有10%左右的村集体收入为零,是事实的“空壳村”。三是自然条件差,地处偏远,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条件和设施落后。实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抓后进、促平衡,有利于尽快改变经济薄弱村的落后面貌;有利于调动各级各部门向农业倾斜,向经济薄弱村倾斜,形成支持农业、关心农村的强大合力;有利于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引导广大干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推动全区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第三,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要求。村级经济是农村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物质基础,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从实践看,凡是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经济有实力,服务有手段,修路、架桥等群众关心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干群关系十分融洽,党组织一呼百应,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相反,经济薄弱村由于村集体缺乏经济实力,有的村“两委”连最基本的办公经费也没有,更谈不上由村集体拿出钱来为群众办实事。当前,全区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先进性在农村最直观地表现就是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多为群众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组织抽调优秀党员干部深入农村,深入实际,同基层干部群众共谋发展大计,宣传和落实党的农村政策,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就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行动。各级一定要把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作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认真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加快经济薄弱村转化步伐

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各项具体扶持政策,已经非常明确,现在的关键是抓好工作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周密部署,精心安排,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努力在促进经济薄弱村转化上实现新突破。

(一)要在推进集体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经济薄弱村快速发展的关键,是转化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各帮扶单位要围绕集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与村干部共同研究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共同确定帮扶方案,从每个薄弱村的实际出发,坚持“因村制宜、各展所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原则,使本地的传统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推动薄弱村改变落后面貌。一是开发利用好经营性资产。要利用产权制度改革的办法,对村里废弃的土地、河滩、沿街店面、固定设备、水利设施等经营性资产,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参股等多种形式,进行整合、利用,帮助经济薄弱村盘活沉淀性资产,提高利用效率和获利能力。二是大力开发农业资源。开发利用集体所有的“四荒”等资源,采取股份合作、招标承包的方式经营林场、鱼塘等,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第三,借鉴强村的成功经验,借助外力加快发展。近几年,全区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加快发展的好经验、好典型,比如,马兰屯镇闫浅村通过招商引资,去年以来新发展民营企业29家,实际到位资金4500万元,有效增加了集体经济实力。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经济薄弱村学习借鉴。要在积极争取帮扶单位的人、财、物、技术、信息等方面支持的同时,大胆走出去与外界加强联系,以资源作资本,广泛寻求合作,发展民营经济,培植税源,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二)要在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上实现新突破。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各部门各单位要立足于为农民办实事、谋福利,立足村情民情,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实行开发式扶贫,让群众尽快富裕起来。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引导农民根据当地的比较优势,瞄准市场搞调整,围绕我区确定的林果、桑蚕、畜牧、“三水农业”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经济林、规模养殖、观光农业等现金收入更多的行业。二是放手发展庭院经济。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庭院经济,扶持农户广泛开展庭院特种种植、养殖,兴办家庭手工作坊,使庭院经济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邳庄镇邳庄村、马兰屯镇坝子村等一些村在这方面已走出了成功的路子。邳庄村通过发展庭院立体藕渔种养,去年实现人均庭院经济收入1000元。坝子村利用庭院养蚕和发展加工业,去年人均庭院经济收入1300元。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发挥经济薄弱村的资源、人才、传统产品等优势,广泛发动群众,依靠外力,启动民力,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邳庄镇小集子村发展板材加工厂12家,每家年收入3万元以上,仅此一项全村总收入达30多万元。四是抓好科技服务。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是最具潜力的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大科技帮扶的力度,及时为经济薄弱村送技术、送信息,科技开发项目要重点向经济薄弱倾斜,培训农民、指导农民,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农民可支配收入。五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促进农民增收。事实证明,转移一个劳动力,就能富裕一个家庭,带动一方群众。去年,我区共向外地输出劳务人员1万人,年创劳务总收入近亿元,人均9000元。各帮扶单位,特别是劳动保障、农业等部门要把经济薄弱村劳动培训作为重要职责,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农村劳动力,努力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健全就业信息网络,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加快经济薄弱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三)要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实现新突破。帮助经济薄弱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是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群众感受最直接最得实惠的实事。各帮扶单位要积极发挥优势,为经济薄弱村办实事、办好事,帮助他们修路架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他们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造福一方百姓。要积极开展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地建设,千方百计改善他们的医疗卫生和教育条件。要帮助经济薄弱村建立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给予一定的救助,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四)要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是这次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各帮扶单位要把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作为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重点。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经济薄弱村工作,注重选拔优秀复退军人、农村经济能人和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的优秀分子进村“两委”班子。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党员干部的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素质,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学一门技术、上一个项目、带一批群众、富一方经济,为加快经济薄弱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要认真落实好转化帮扶的各项政策措施,兑现薄弱村“两委”人员工资补助等政策,充分调动经济薄弱村干部搞好工作的积极性。版权所有

三、切实加强对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的领导

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时间跨度长,任务重,要求高,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做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必须落实各方责任,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要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对帮扶工作的领导。区委、区政府决定成立区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帮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各镇(街)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积极配合开展帮扶工作。

要建立帮扶工作领导责任制。县级干部要根据包帮镇(街)分工,把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担负领导责任。各镇也要明确分工,把责任落到实处。要建立帮扶工作情况调度通报制度。由区帮扶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各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工作进展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调度,每半年进行一次工作通报。要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区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调度会议,交流经验,推广典型,研究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下一步工作措施。要建立督查巡视制度。区领导小组或办公室要组织成员单位,不定期到经济薄弱村督查帮扶工作进展情况,指导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关心支持帮扶工作的良好环境。电台、电视台要开辟专栏,营造声势,在全区上下形成关心支持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的浓厚氛围。要及时总结推广帮扶单位的成功经验,发现和推广典型经验,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

各镇和各经济薄弱村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增强主观能动性,借助市、区两级帮扶转化的机遇,认真研究制定镇级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同时,也要抽调机关干部协助市、区驻村帮扶干部,共同搞好镇级经济薄弱村的转化帮扶工作,促进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镇和经济薄弱村要全力支持市、区驻村帮扶干部的工作,及时为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为驻村干部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在工作中要多征求帮扶干部的意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希望区、镇驻村帮扶的同志要牢固树立宗旨观念,摆正位置,履职尽责,真正把自己看作是薄弱村的一员,不能有临时观念,不能有得过且过的思想,工作上要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以实实在在的政绩加快村级经济的发展。要与基层干部群众搞好团结,树立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区、镇帮扶单位要关心下派帮扶同志的生活,支持他们的工作,为他们搞好帮扶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齐心协力打好帮扶工作的总体战。

环保意识薄弱的表现篇6

[关键词]薄弱学校;专业发展;困境;出路

薄弱学校薄弱的表现有很多方面,如硬件薄弱——校舍破旧、设施短缺、图书资料匮乏、地理位置不利(多数薄弱学校地处老城区或偏僻地区、农村地区);软件薄弱——如管理涣散,队伍素质不高,生源素质差,教育教学质量低,学校声誉不佳。薄弱学校的改造既要注重经费的投入,加大硬件条件的改造.更要注重软件质量的改善,尤其要注重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学和管理的主体,是学校发展的支住和依靠。从某种意义上说,薄弱学校改造的关键是对“人”(教师队伍)的改造,只有先发展了教师,才能发展学校。然而,在笔者的团队成员与一些学校开展的U-S合作的过程中,明显地感到,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1专业发展意识淡薄

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态度和认识,表现为一种自觉的专业发展规划意识,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专业发展意识强的教师能自觉地将自己过去的表现、今天的水平和今后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思考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并积极行动。

在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往往比较淡薄,常常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看做是养家糊口的手段。缺少职业追求。更谈不上职业发展规划。“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严重.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职称也评了,年纪也大了,只等安安稳稳地退休。一些新老师,刚开始工作时还有一份抱负,等到工作的新鲜感过后,渐渐也变得松懈了。

2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是教师意识到的、促使其采取行动实现专业发展的内外因素的总和。在薄弱学校,教师流失现象严重,专业素质高的被周边的好学校“挖走”,有“门路”的通过各种关系调走,留下来的教师士气低落,加上工作条件艰苦、福利待遇差、生源素质不佳等各种原因。多数对现状表现出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他们认为,工资低,努力付出太多不值得,再说,生源差,再怎么教,他们也好不到哪去。一些教师对工作表现出乏味甚至厌倦的情绪,“混日子”的思想严重,能按部就班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就不错了,至于个人的专业发展,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缺乏进取精神,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笔者曾与一名薄弱学校男青年教师交流,他说,想调离学校没有“门路”,想经商又没有本钱,两次考公务员都失败,没有办法,只能承认自己“命苦”,虽然很不愿教书,但要养家糊口,迫于无奈,只好每天混日子。

3专业发展信念偏颇

教师专业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宏观上,教师的专业信念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微观上,主要是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信念、关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科的信念、关于学会教学的信念和关于自我和教学作用的信念等。

在薄弱学校.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少,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支持配合不够,有的学校甚至家校关系紧张,使得教师在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等方面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再加上学生难管教,很容易让教师产生挫败感,对自身的发展和提升缺乏自信,消极悲观:对教育改革持怀疑甚至抵触的态度;对学生不理解,不抱希望。对后进生进行讽刺挖苦甚至歧视。更难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能感低,方式简单,每天重复着“备课(有些甚至根本不备课,拿起一本教参就进课堂)——上课——批改作业”的简单劳动,以单向灌输的方式强制学生接受,至于“学生学得如何”、“如何才能教得更好”等问题从来不作认真细致的思考;在班级管理上,往往采取压制的方式维持纪律。久而久之,产生恶性循环,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越来越不愿教。

4专业发展资源匮乏

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需要有充足的物质资源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作为条件保障。但在薄弱学校,相对优质学校,在这些条件方面大都显得捉襟见肘,有的甚至非常匮乏。笔者对300位来自薄弱学校的初中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21.3%的教师表示学校不具备上网条件(有的是因为学校网络不畅,有的是因为学校没有电脑),无法从网络上及时地获取有关的信息和资料。75.4%的教师表示学校征订的图书、报刊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不少学校甚至看不到《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江西教育》等能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刊物。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获得培训的机会不多,限于经费,既不太可能大量地将教师“送出去”,也极少能将专家“请进来”。教育行政或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种教学竞赛交流活动,大多成了优质学校、优秀教师展示的舞台,薄弱学校教师因为学校被边缘化,几乎不可能获得太多交流的机会。本来校内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也是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因为缺乏“举旗人”,即使坐在一起讨论,也难以获得实质性的进步。加之现在不少学生向县城“聚集”,农村学校规模越来越小,同一学科的教师少,一些小学科全校仅一两名教师,难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5专业发展基础薄弱

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薄弱学校的教师因为学习机会少,教育理念不能及时更新,专业知识陈旧,专业发展能力非常欠缺。

笔者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2%的教师坦言.“听说过”教学反思,但“不知道怎么写”: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不知道行动研究是怎么回事,也从来没有做过:50%以上的教师不清楚什么是专业生涯发展规划。有一些薄弱学校,由于编制紧缺,专业老师不够,常常是一个老师教好几门课,如化学老师兼教生物、地理,语文老师兼教政治、历史,致使这些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不明。另外,受制于各种主客观条件,教师自我学习提高的时间和精力也难以保证。笔者的调查显示,41.8%的教师反映每天工作时间长达8—10小时.更有24.3%的教师反映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以外,每天还要处理学生中的各种违纪事件,早下班、晚辅导,“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加之“三大压力”——升学压力(64.2%的教师有此强烈感受)、学生安全压力(近乎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家庭生活压力(很多农村教师的配偶没有稳定的工作和工资收入,一个人的工资要管一家人的生活),教师感到身心疲惫。当一个人每天穷于应付的时候,很难产生研究的冲动和激情,也很难产生思维的灵感和火花,专业发展更无从谈起。

6专业发展组织气候缺失

良好的组织气候是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在薄弱学校,基本上都没有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氛围.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不能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调查显示,有10%的教师明确表示开展校本教研最大的困难是“校长不重视”:有40.7%的教师表示学校不能为教师的学习提高提供经费支持,38.4%的学校对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和教研活动只能“偶尔或部分报销”费用;64.9%的教师表示学校没有规定教师的必读书目,19%的教师表示虽有规定但无检查落实:26.1%的学校对教师没有提出写教学笔记或教学反思的要求。又比如,一些学校的管理方式专制甚至粗暴,如对教师实施严格管制,强制老师坐班,每天=三次指纹打考勤.致使教师没有探索和实施教育思想的空间和机会,日复一日地教学,失去了教学激情和工作乐趣,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再比如,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压制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消解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欲望。

综观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可谓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多维交织,相互牵掣。要改变这种薄弱状况,常规的参加培训、加强教研、深化学习反思等措施成效不明显。实际上,随着近两年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各地的国培、地培、网培项目繁多,即使是薄弱学校的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机会也增加了许多。相对政府投入的资金、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增加,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同步提高。

要切实改变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状况,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外,还必须借助政府的行政力量和高校的学术力量,多管齐下,多途并举,在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关键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从改进学校管理入手,凝聚人心,重塑信心、鼓舞士气

薄弱学校的改造关系到教育均衡发展,关系到教育公平。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的高度,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关注薄弱学校的发展,在资金、人力、政策等各个方面对薄弱学校给予扶持和帮助,决不能对这些学校放任自流,更不能把这些学校当做安置弱势校长和考评不称职教师的“安置所”和“养老院”。

从当前许多薄弱学校改进的实践来看,加强薄弱学校改造的最为关键而有效的措施是配备一个强有力的学校领导班子,尤其是作为法人代表的正职校长,要德才兼备,要有作为管理者、教育者和领导者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要有强大的专业领导力。有了这样的校长带领班子成员从改进学校管理人手,关心教师的疾苦,关注教师的发展,就能使涣散的教师群体重新凝聚起来,让他们看到希望.从而对学校及个人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有了信心,就能鼓舞士气,进而增强发展的动力。

2帮助教师树立发展愿景,构建正确而先进的教育信念

彼得·圣吉曾形象地比喻说,建立一个团队,其实就像搭建一个三条腿的桌子:一条腿是大家的共同愿景,一条腿是个人的价值观.还有一条腿就是激励。

所谓“愿景”就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共同愿景会唤起人们的希望,激励团队成员为追求某一目标而不懈努力。

这里所说的“个人价值观”在教师群体里主要表现为积淀在教师心智结构中的、自己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即教师的教育信念,它常常以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行为,成为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心向导。

教师的教育信念会对教师的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在教师学习、尝试新的教育观念时,那些先前存在的不正确、不合理的教育信念可能成为过滤新观念的筛子,并对新观念的学习和教师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参加培训过程中,对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接受甚至抵触.抱怨“教育理论学了也没用”。特别是一些薄弱学校教师常以“我们学校生源太差”、“我们学校条件太差”为由,拒绝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说什么“这些理论好是好,但在我们这样的学校用不上”。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先进的教育理论被教师内心已有的不正确的心智模式和教育信念过滤并筛选,不能成为他们真正信奉的东西,更不可能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动。

原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负责人库姆斯(Arthurbs)认为,使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不是他们的知识或方法,而是教师对学生、自己、他们的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可以说.教师教育信念系统的改变是一种深层次的更为重要的专业发展。因此,学校领导和各级各类教师培训者要鼓励并帮助教师认识自己、找准定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目标,树立专业发展愿景。与此同时,引导教师通过阅读、研讨、深度会谈等多种方式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式,指导教师通过“观察——反思——实践——再观察——再反思——再实践”来主动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逐步构建正确而先进的教育信念系统,这是教师的各种学习、培训切实生效的先决条件。

3实施U-S合作,提高薄弱学校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近些年,我国学校改进的实践证明,U-S(或U-A-S)合作是推动学校改进和发展的有效策略。薄弱学校教师要获得专业发展必须向高校借力,取得专业力量的引领。

在U-S(或U-A-S)合作中,针对薄弱学校的实际,高校的教师(指导团队)要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着力点,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第一,把帮助教师掌握认识方法论,优化思维品质,激发思考动力,作为合作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提升教师善于从日常教学中提炼问题、勤于思考问题、深刻分析问题、精准把握问题的实质、积极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自主发展能力。

第二,除了全校性的学术报告、教育专题辅导以外,要着重加强教学现场指导,高校的教师(指导团队)要与中小学教师一起,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帮助学校提高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教师发展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与中小学教师一起开展行动研究,边研究边学习,缺什么学什么,通过学习、研究破解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难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反思能力,促进正确的教育信念的形成,让观念在行动中改变,以行动的改变实现命运的改变。

4开展联片教研,打造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一些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校,由于规模小、师资数量少、教研资源有限,教师的专业学习受到诸多限制。为解决这一难题,可以采取“优质学校+薄弱学校”或“城区学校+农村学校”的结对子模式,开展联片教研,将相邻学校同一学科的教师组织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跨校教研集体,打造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让教师们能在一起讨论问题、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相互启发,实现相邻为伴、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在这样的集体里,教师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在一个紧密连接在一起的集体内,即使是最年轻的、最没有经验的教师也会比如何一个有经验和有才干的.但与教育集体背道而驰的教师能做出更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