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的特点篇1

[关键词]纺织业集群;SWOT分析;规模经济

随着2006年1月第四批纺织特色城、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名单的出炉,全国已有45个市、59个镇成为纺织产业试点地区。这些纺织产业集群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沿海各省市形成了极有活力的纺织集群经济带,其中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这三大经济圈最为集中,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中,76.38%的纺织企业,60.97%的从业人员,86.04%的出口交货值都聚集在这里。中国目前已具规模的纺织产业集群分布如下:

从中国目前的纺织业集群发展状况来看,以江浙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和以广东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纺织业集群都显示出极大的竞争优势,而山东省内日益兴起的纺织业集群正在成为环渤海三角洲地区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一、山东省主要纺织业集群式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的拉动下,山东省棉纺织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棉纺织行业中最具竞争力的20个企业中山东省企业占1/3强。2005年山东省棉纺织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1400亿元,占全国棉纺织的21%左右;利润总额为74亿元,占全部利润的46.25%;出口交货值为6.16亿美元,占总值的27.41%。可见,山东省棉纺织业的经济发展为全国的棉纺织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说明其产品档次较高,销售良好,使企业获得了较高的利润,得益于企业高起点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积极的调整产品结构,得益于企业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内部管理。同时,全省纺织行业还安排了450万左右的人在纺织行业就业,其中约350万为农民工,为全行业的许多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山东省近6年纱和布产量、占全国比重以及年增长率(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山东省纺织业在全国已经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且从2002年第一个纺织业集群成立开始,纱和布这两种纺织业产品的基础原料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是2004年开始增长十分迅速。山东省纺织行业以针织、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品等最终产品为龙头,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使得纺织区域经济发展很快;目前已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的名城镇有即墨中国针织城、昌邑中国印染名城、诸城中国男装名城、海阳中国毛衫名城、文登中国工艺家纺名城、胶南王台镇中国纺机名镇、邹平中国棉纺织名城和周村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可见山东省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已形成,纺纱(毛纺)——织布(针织)——印染——服装(家纺)完整的产业链方式,这是其他省份所不具有的。

(一)中国工艺家纺名城——文登市

与全国其他家纺产业集聚区相比,文登市工艺家纺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起步较早,规模较大。文登的工艺家纺业起源于1955年,到目前,全市已拥有182家工艺家纺企业,工艺家纺业已发展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第二,技术力量较雄厚。目前全市家纺行业共有各类技术人员5200多名,其中高级职称720多名,部级工艺美术大师1名。第三,生产设备比较先进。目前全市家纺行业拥有主要生产设备5.2万台(套),其中40%达到或超过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60%达到或超过90年代国内先进水平。第四,家纺产业链初步形成。已形成抽纱、服装、羊毛衫、玩具、织造等五大门类,以中档产品为主,高档和低档产品为辅,并逐步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第五,产业的辐射带动效益巨大。近年来,文登家纺工业充分发挥科研力量雄厚、生产设备先进的优势,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中国毛衫名城——海阳市

海阳市的服装加工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4年1月海阳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授予“中国毛衫名城”称号。海阳市对民营经济实行特殊的激励政策,催动服装业快速成长,形成了大发展的态势,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产业规模大。全市服装加工企业500余家,固定资产17亿元,年产量近2亿件,年消耗纱线4万余吨。二是外向度高。全市95%以上的服装产品出口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有80多家服装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三是社会贡献大。2004年服装业实现利税3亿多元,占全市的23%;服装业向社会提供近8万个就业岗位,除满足本市就业外,还吸纳外来务工人员1万多人。

(三)中国印染名城——昌邑市

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数据计算,昌邑市印染布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1%,产品内销市场覆盖率达到6.5%,出口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4.5%。印花产品销往全国各省市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式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初显规模经济效应。由于市场的扩张,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群内各企业在生产上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

2.生产工艺历史悠久。山东省几个主要的纺织业集群都有至少2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很多产品加工工艺处于全国乃至国际先进水平,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生产工艺成为山东省纺织业集群的一个显著优势。

3.发展空间广阔。省内很多集群已经形成工业园区,各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为一些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劳动力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是整个纺织行业的共同特点,而在山东省这个特点渐渐转化成纺织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由于人口比较密集,加上整个省内企业职工工资水平比浙江和广东同类企业要低,整个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具有很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二)劣势(weaknesses)

1.群内企业关联度低。山东省纺织业集群由于长期只进行加工贸易,企业间缺乏产业关联,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大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甚至是恶性竞争现象。

2.融资渠道不广阔。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大部分是自发形成的,外部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同时由于产业层次低以及社会信用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群内诸多中小企业向银行直接融资难度较大。而在广东省很多纺织业集群最初都是由港澳台商人投资形成,拥有很大的资金优势。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群内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合作不够,多数企业不拥有适应市场的设计能力,仅仅成为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产品技术创新不足,科技含量低,严重制约全省纺织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全省产业结构升级。

4.行业协会不健全。虽然山东省部分纺织业集群早在10年以前就形成了行业协会,但是行业协会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没有起到加强行业自律、价格自律、制定行业标准、举办商贸活动的作用。

5.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品自有品牌少,特别是没有国际知名品牌,产品自身价值体现不足,知名度低,也影响了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6.国际化程度不高。随着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不断深化和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纺织业要真正显示竞争优势就应该积极“走出去”,而山东省目前形成的纺织业集群虽然都有一定的出口贸易,但是整体国际化程度不高。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国际产业转移大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在发达国家逐渐萎缩,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转移过程为我国纺织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集群式发展既能减少单个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又能增强我国纺织业整体竞争实力,加速纺织业产业结构升级。

2.国家政策支持。我国自2002年12月确立了第一批纺织业集群试点名单以后,纺织工业协会就一直本着跟踪、调查、指导、服务的精神开展工作,旨在提高试点集群地区的产业水平。事实证明,纺织工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在促进纺织业集群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很多集群都得到了政府政策的优惠和支持。

3.国外资金流入。加入WTO以后,我国投资领域对外的开放,外资进入我国纺织行业,可以加快我国纺织业的技术进步与改造,为我国纺织业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拓宽了纺织业的融资渠道。

4.“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纺织业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而我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和较完整的制造加工产业链,配额取消以后我国纺织业更能在国际市场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四)威胁(threats)

1.国内纺织业集群的竞争。根据波特“五要素模型”组织面临的威胁之一就是现有竞争对手的威胁。而对于山东省纺织业集群而言,现有竞争对手主要就是国内已经形成的其他纺织业集群,尤其是浙江和广东一些相对成熟的纺织业集群的竞争。

2.国外纺织业集群的竞争。在“五要素模型”中涉及到的另一威胁就是潜在进入者所带来的威胁。在这里就是国外成功纺织业集群可能会将产品销售到中国,甚至将生产转移到中国,这无疑会给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带来巨大挑战。

3.世界平均行业利润下降。随着各国的开放,国际纺织品市场必然出现供大于求的总趋势,整个世界纺织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必然下降,而我国的纺织业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

三、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式发展TOWS矩阵以及战略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山东纺织业集群式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而如何有效利用内外因素,促进集群发展则成了集群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出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SO战略

SO战略就是指充分发挥内部优势,抓紧外部机会,尽可能提升集群的竞争优势。目前,山东纺织业集群就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S3O2)。良好的政策、健全的机制能促进产业集聚,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因此要按照规模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的原则,建立更多的工业园区,并制定相关的土地、招商、管理等方面的政策。

(二)WO战略

WO战略就是指利用外部机会来克服内部的劣势,从而挖掘集群新的竞争优势。具体有以下战略:

1.引进外资(W2O3)。利用群外和国外资金来弥补集群融资渠道狭窄的劣势,壮大集群效应。

2.引进先进技术(W3O1)。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引进先进技术提升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走国际化道路(W6O4)。“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给山东省纺织品出口创造了巨大的机会,而目前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大多没有实施国际化战略,没有发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三)ST战略

ST战略就是指利用内部优势来回避外部威胁。山东省纺织业集群应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来面对国际平均行业利润下降所可能带来的威胁,进一步壮大集群规模,使群内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内部范围经济效应。

(四)WT战略

WT战略就是指尽可能减少内部劣势,并且回避外部威胁。对于山东省纺织业集群而言,具体可以有以下战略:

1.完善群内中介机构,健全行业协会。无论是浙江还是国外一些成功的纺织业集群,内部都建立起完善的中介机构和服务机制,这是山东省纺织业集群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实施品牌战略。产业集群有利于创立区域品牌。一提到家电,人们就想到顺德;一提到五金,人们就想到永康;一提到打火机,人们就想到温州;一提到领带,人们就想到嵊州;一提到袜子,人们就想到诸暨大唐;一提到纺织,人们就会想到浙江绍兴。因此,山东省纺织业集群也要加大力度,实施品牌战略,使产品真正成为“质、价、牌”都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刘金钵,任荣明.我国纺织业产业集群研究[J].纺织学报,2004,(10).

[2]达捷,董春.我国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现实分析[J].特区经济,2005,(11).

[3]郭先登.山东纺织业应对无配额时代经济发展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5,(3).

[4]裘明军,方玉琴.有关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几个问题[J].经济论坛,2006,(1).

纺织行业的特点篇2

转型正当时

化纤作为我国纺织及相关工业基础原材料和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在市场需求拉动、技术进步推动和机制转换的带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2008年全国化纤产量达到2404万吨,约占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化纤使用量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2/3。虽然化纤产量的迅速增长,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产能出现过剩,而且化纤产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正在逐渐显现:原料严重短缺、成本压力增大、行业运行周期缩短、市场竞争趋向多元化、总体技术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仍不能适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日益复杂形势的需要,最重要的是环境的压力已不再支持中国化纤工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当前,化纤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或者说重要的转型期。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丰富原料及新型材料广泛应用的推动下,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迅猛,在三大纺织品领域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特别是《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不惜浓墨重彩对今后3年我国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以及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技术改造进行阐述,强调今后3年要全面突破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的瓶颈制约,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化纤工艺的进程,并就发展化纤和产业用纺织品专门设立了《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及应用》《化纤行业功能性差别化技术改造》和《产业用纺织品技术产业化及应用》三个专项。

“振兴规划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化纤和产业用纺织品做为振兴纺织突出重点,意义深远,为我们今后的工作确定了重点,指明了方向。”叶永茂高兴地说。

产业用纺织品大有可为

世界性金融危机导致各国经济下滑,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却一枝独秀,被称为“逆势强劲发展的行业”。与传统纺织业相比,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含量高、用工量少、劳动力素质要求高等特点,是纺织工业中最具有潜力且高附加值的产业。当前发达国家产业用纺织品比重一般占到30%左右,而我国仅占15%左右,上升空间很大。

“产业用纺织品又称技术性纺织品,近年来在国内外市场拉动下发展迅速,继2007年首次突破500万吨后,2008年又突破了600万吨大关,达到606万吨。”叶永茂表示,在产业用纺织品中,85%~90%使用的是各类功能性化学纤维,大力发展产业用化纤材料大有可为。

为加快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满足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医疗等新领域的需求。为此,叶永茂表示:“今后3年,我们将重点发展以宽幅高强工艺技术为主的土工格栅、土工布、防水卷材等多功能复合材料,高端土工布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提高到50%;加快推进针刺、水刺、纺粘等先进工艺和高性能纤维在环保过滤纺织材料生产上的应用,新材料比重由20%提高到50%支持多功能篷盖材料、膜结构材料等轻量化特殊装饰用纺织材料的开发应用支持采用高性能纤维开发风力发电机叶片、航空和航天器预制件等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年产量达到5000万平方米;开发节水灌溉、储水材料和缓释包装材料等农用纺织材料;加快手术衣、隔离服、仿生器官等医用纺织材料及制品的开发和应用;推广纺粘、熔喷、水刺及其复合非织造工艺技术,突破‘三抗’(抗微生物、抗血液、抗酒精)手术衣、隔离服等科技攻关项目的产业化难题。届时,将以纺织振兴规划为契机,全面发展化纤产业用纺织品市场。”

据了解,产业用纺织品涵盖面广,涉及过滤用、医卫用、土工布及合成材料、特殊装饰用、农业用、高性能纺织复合骨架材料、交通运输用、建筑用等二十几个领域。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配套工业应用为主的产业用纺织品将逐步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面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发展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之所以高度重视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的发展,是因为高新技术纤维是关系到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支撑国家高新科技产业的关键性材料,是推进各类高技术功能性纺织品和合成新材料研发进程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化纤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化纤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新纤维原创技术滞后、新一代差别化功能化纤维发展缓慢、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在性能优异、军民两用的高新技术纤维领域的发展十分滞后,产业化进程缓慢,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目前,日本在产业化研发上最为成功,尤其在碳纤维,产能约占世界70%。由于日、美等发达国家垄断世界高新技术纤维材料市场,并对我国进行全面技术封锁和多方限制,严重制约着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

据了解,高新技术纤维涵盖高性能纤维和新型纤维等系列品种,类别品种繁多。这些纤维及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力高、模量高、耐冲击、耐高温、耐腐蚀等优良性能,按性能可划分为高强高模纤维、耐高温纤维、抗燃纤维、耐强腐蚀纤维、特种功能纤维等五大类数十个品种。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作为纺织及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化纤工业已突破传统纺织范畴,向产业用、非纤、军工特品、合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不断开拓创新,直接影响到农业、建材、交通、能源、环保等20多个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对此,叶永茂透露:“今后3年。我们将加速实现高性能碳纤维、芳纶、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新型聚酯等高新技术纤维和复合材料的产业化,总产量由目前的7万吨提高到14万吨;充分利用农产品、农作物废弃物和竹、速生林等资源,实现可降解、可再生生物质纤维及综合开发利用的产业化,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实现万吨级产业化,生物法生产多元醇实现千吨级产业化,将生物质纤维素纤维比例由目前的6.3%提高到8%,为实现中国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迈进奠定基础。”

认清形势促发展

“实现纺织业振兴,我们充满信心。今后我们在进一步加强产业用高新技术纤维和产业用技术纺织品和应用研究的同时,还要兼顾产品研发‘高’‘广’结合、‘内外结合’,一手抓难度大、附加值高、军民结合的高端领域,还要用先进实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量大面广的传统产品,实现优质化、系列化、特色化、品牌化,全面提升行业技术创新和品种创新。”叶永茂高兴地说。

纺织行业的特点篇3

论文摘要:文章以并购重组理论为基础,主要对入世后我国纺织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纺织行业进行资本重组的必要性,并提出通过并购重组整合纺织企业产业链的对策。

纺织行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行业。它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行业之一。我国的纺织行业还没有建立成熟的国际市场网络,因此在两三年内对国际市场还将有一个适应期。许多外资企业抓住这一时期有意向中国本土服装厂直接注资或收购,对我国的纺织企业带来巨大挑战,这就必然掀起我国纺织行业并购重组的高潮。

一、我国纺织企业进行资本重组的必要性

入世后对我国的纺织行业产生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存在着不利的一面,纺织企业要从自身寻找到解决不利影响的办法。为了适应人世后新的竞争环境,我国纺织企业应该把企业的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用在刀刃上,积极增加纺织产品的附加值,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规模经济,加强企业与外资企业竞争的实力。第三次工业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绝大部分工业品的生产能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有1/3以上的工业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60%。这种低水平企业生产能力的过剩,主要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就产业结构而言,突出表现在加工工业和基础工业不协调。加工工业盲目发展而基础产业相对不足,在加工工业中轻工纺织行业矛盾尤为突出。纺织行业问题具体表现的几个方面。

(一)企业规模小

我国纺织企业之中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占很大部分,普遍存在着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小企业比重过高,规模效益不明显。在人世后,自由贸易背景下的全球资源正在加速合理流动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外企业也将在中国找到商机,外国纺织企业的进入,特别是高端品牌的进入会给我国企业带来不可避免的压力。国内将迎来业内重组,大量的中小纺织企业可能会破产。取消配额之后,原先大的订单受到配额限制向几十家小纺织加工厂分散的情况将会改变,可能会向少数大规模的加工厂集中。国内中小型加工厂以后可能更难接单,一些缺乏规模、缺乏原创力、不了解贸易规则的小型纺织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

(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

目前,我国纺织企业中属于20世纪80年代或70年代水平的棉纺设备仍有2/3。毛纺和印染行业仅有10%的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纺纱、织布、印染、制衣各环节,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较低。现代纺织技术向设备高速化、自动化、工序连续化方向发展,传统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区域间互补性格局尚未形成

现今西部地区纺织加工能力占全国纺织生产能力的12%左右,产值仅占4.5%,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全国纺织企业12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低于东部。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纤维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但服装、针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西部服装产量仅占全国服装产量的2.3%。近年来,虽然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结构调整力度较大,但是仍保留了一些落后生产能力和初加工能力,产业升级步伐缓慢,产品存在趋同化,东中西部的产业分工不明显,没有形成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互补性格局。

(四)产品的低附加值在国际市场获利空间小

我国纺织企业目前还是以加工为主,技术含量低,科技仍赶不上发达国家水平。美欧纺织品服装的产品档次、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远高于中国。2004年1月至5月,美国生产的纺织品和服装数量仅占全球市场销售总量的3.4%,金额却占了22.7%。我国这种获取低附加值的加工基地的“优越的地位”已产生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局面。许多纺织行业的专家表示,人世后中国要改变出口贸易方式,由单纯的数量增长变成提高质量、提高技术档次。

二、我国纺织行业产业链分析

纺织行业是一个生产、销售等环节比较复杂的行业,具有自身的行业特点,并购重组应针对其行业特点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要研究纺织行业的并购重组问题就有必要先了解纺织行业的产业链特点。

纺织是一个产业链比较长的行业。纤维——纺纱——织造——染整——服装组成纺织行业产业链,在整个产业链中,纤维是基础,染整是关键,服装是龙头。怎样形成优势的产业链,提高我国纺织产品的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关键性的课题。

按照纺织产品从最初的原料生产、中间的加工整理到最终产品的制造,我国的纺织产业的整条产业链可以分为产业上游、产业中游和产业下游(见图1)。

我国尚未形成一条高附加值的纺织产业链。在纺织产业链上游中,化纤制造业相对居于劣势,棉纺织业优劣方面均较明显,毛纺、丝绸和麻纺织业优势比较显著;在产业中游各行业中,针织行业具有相对优势,而印染业则是我国纺织企业的薄弱环节;在产业下游各环节中,服装制造业是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而家用纺织业与产业用纺织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国的纺织产业升级的关键就是:各个生产环节应力争互为原料和市场,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完成生产资源的合理流转与良性配置,并将各环节的利益进行有机的结合,弱化市场风险,形成上中下游企业共同获利的多赢局面。

由上述对纺织行业产业链分析我们可知,我国的纺织产业既有优势的一面,同时又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其中可以通过并购重组改善的问题:(1)纺织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结构调整、资产重组等;(2)行业内生产能力过剩,低档次产品过度竞争;(3)纺织企业规模小,无法获得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竞争力薄弱;(4)纺织产业的集中度不高;(5)化纤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差,自身产业链供需失衡。

纺织企业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解决纺织行业原来的产品分割、行业分割、上下游不连接这一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

三、运用并购重组解决纺织企业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确定纺织企业并购重组的方向

纺织企业在确定并购重组的方向之前,需要对企业所在行业的市场状况进行详细的研究,正确评估企业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并购重组的拟定提供可靠依据。我国加入wto对纺织业来说,确实是很大的机遇。加入wto之后,纺织品进出口配额取消、面料选购限制放宽以及关税降低,使我国企业和国外同行能在一个比较公平的规则下竞争。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出口额约占全球的1/5。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纺织品服装生产、出口增长较快,要面临国外贸易新问题的影响。各个国家为了保护国内的就业,在配额取消的同时,会制造新的非关税壁垒,这必将对我国纺织品的质量、技术等方面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全球经济的_体化,关税贸易壁垒逐步被非关税贸易壁垒所取代。非关税壁垒包括纺织品特保条款、反倾销、技术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等,这些都影响我国纺织企业出口发展的前景。在这种大背景下,纺织企业应分析市场的发展速度及本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确定其并购重组的方向。

1.选择同行业的横向并购。横向并购有两个明显的效果: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行业集中程度。横向并购对市场势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行业的集中度进行的,通过行业集中,企业市场势力得到扩大。横向并购对行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减少竞争者的数量;改善行业的结构,解决行业整体生产能力扩大速度和市场扩大速度不一致的矛盾;并购降低了行业的退出壁垒。当横向兼并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形成规模经济的同时,也形成了产业集中,增加了形成市场势力的机会。

我国纺织产业链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同行业的无序竞争,为了扩大本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惜低价竞争,这种行为不仅使本企业利润降低,而且在出口时也会引起进口国的反倾销、特保等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这是我国纺织企业恶性竞争的结果,最终获利的是进口国家。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纺织协会要建立自律条款以外,纺织企业也可以通过横向并购同行业企业,减少竞争者,防止竞争对手在市场中以降价获得高的市场份额,进而防止行业内的过度竞争。

2.选择纺织行业产业链的纵向并购。纵向并购主要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及用户的控制来实现这一目的。其实质是通过处于生产同一产品不同阶段的纺织企业之间的并购,从而实现纵向一体化。纵向并购使企业明显地提高了同供应商和买主地讨价还价能力。这种方式的优点就在于可以控制某行业生产及销售的全过程,有利于扩大公司规模。其又分前向并购和后向并购两种形式。前向并购是向其最终用户的并购,如一家纺织公司与使用其产品的印染公司的结合。后向并购则是向其原料供应商的并购。

以化纤行业为例,目前我国的化纤纺织业存在非常明显的产业链供需失衡的现象,即前道原料供应严重不足,后道产品供应相对过剩,导致前道原料px/乙烯价格一涨,后道产品pta/meg、聚酯直至涤纶长丝、面料在成本的推动下不得不依次上涨,利润也必然是层层递减,最后的结果是上游厂家及中间商赚得盆满钵盈、中游企业勉强支撑、下游企业则难以为继。针对这种情况,化纤企业可以打造一条自身完整的产业链,解决原先产业链上下不协调的问题,均衡企业的生产,使上中下各环节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

纵向并购前,各环节的厂家各自经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润随产业链逐层递减;纵向并购后,各环节的厂家合为一体,这样可以控制企业产业链的各环节、生产与销售的全过程,加速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交易费用,获得一体化的综合效益,增加的产品附加值也全部归企业所有(见图2)。

3.选择跨行业的混合并购。混合并购又称为扩张并购,是指处于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市场,且这些产业部门之间没有特别的生产技术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并购,主要包括三种形态:一是产品扩张型并购,即生产相关产品企业问的并购;二是市场扩张型并购,即一个企业为了扩大竞争地盘而对其他地区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进行并购;三是纯粹的并购,即生产和经营彼此间毫无联系的产品或服务的若干企业之间的并购。这种方式可通过分散投资、多样化经营降低企业风险达到资源互补、优化组合、扩大市场活动范围的目的。例如,浙江雅戈尔集团在纺织行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其还涉足房地产行业,以便在利润高的行业中攫取更多的利润。混合并购可以分散一个企业长期处于一个行业所带来的风险,实现多元化经营。另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的技术、原材料等各种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但是要看到,这种方式也会分散并购重组后新企业的精力,造成主业投入的资金、人力等方面投入不足,最终无法达到协同效应,使并购重组遭遇失败。

(二)构建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战略

某产业的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一些相关服务机构进驻该地,从而形成的一个有效的经济群体就叫做“产业集群”。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集群带动经济腾飞的规律。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可以说是我国诸多行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代表。在我国已经出现产业集群的行业中,纺织服装是首个提出依托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进一步升级的行业。由于一些小企业形成了集群效应,所以从整体上看,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超过了很多大企业。2003年全国纺织工业产值的25%是由这些产业集群创造的。可以说,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行业的龙头,如果能把产业集群抓上去,整个纺织行业也就上去了。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既避免了“一体化”和大集团所导致的管理成本和成本过高的问题,又避免了远距离交易所导致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过高的问题。在产业集群内,企业面对的是就近的、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要求、更快的速度购买各种投入品,包括各种社会服务和各种人力资源,最终的结果是使各种成本降到最低(见图3)。

全国有很多纺织产业集群普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水平较低,很多纺织产业集群地都在谋求升级。目前,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受到一些国家的限制,2005年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我国的纺织品面对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而纺织产业集群首当其冲,迫切需要升级来提高竞争力,创建自己的区域品牌。创新能力不强、专业化程度不高、简单重复较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不健全等诸多因素是产业集群发展亟待突破的瓶颈。如果出现了诸如产品升级换代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业集群却没有及时进行调整,“企业倒闭是成片的”。因为同一集群内的企业都在生产同一类产品,虽有规模效应,但当消费者消费热点转移,市场出现较大波动,由于集群内部专业化程度不高,将导致集群抗风险能力下降。

针对纺织行业的产业集群特点,集群内的弱点可以通过不同的并购战略进行改进。首先,通过产业整合战略来消灭竞争者或减少竞争对手;其次,通过产业扩展型并购战略,将一些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企业整合在一起,以获得从事单一业务的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最可行的就是发展纺织行业产业集群,创建区域品牌。未来的世界竞争,很大程度上将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在我国,要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应当从产业集群抓起。

四、纺织企业并购重组后的基于核心能力的整合管理

企业并购的真正目的在于取得被并购方资产后,对被并购资产彻底进行改造,按照新企业的经营管理办法整合资产,将其纳入正常经营的轨道,使这些资产充分发挥其收益潜能,为新企业目标服务。因此,当并购发生法律效率后,从法律上讲,该并购活动已经结束,但对并购组成的新集团来讲,并购活动最重要、最困难的任务刚刚开始。整合贯穿并购全过程,并购——整合——再并购——再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量的事实说明,并购行为的失败并不在于并购本身的技术问题,而往往是在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出了问题。并购完成后,必须要对新企业进行“一体化”整合,使新企业的整体战略、组织人事整合和企业文化整合。因此,并购后的新企业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关键在于并购后能否采取果断、迅速和有效的整合。

纺织行业的特点篇4

两部委联合印发

产业用纺织品是保持纺织行业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产业用纺织品广泛应用于医疗健康、环境保护、建筑交通、航空肮天等领域,由于其柔性好,可加工性强,替代传统材料空间巨大。

对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制定的必要性,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指出,产业用纺织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是纺织工业创新提升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竞相发展的重点。如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已经成立的11家创新机构,其中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和革命性纤维及织物制造两家机构都与产业用纺织品相关。高性能纤维应用的主要领域就是产业用纺织品。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产业用纺织品,是中国纺织工业工业创造竞争新优势,迈向中高端的重要任务和主攻方向。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指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被列入政府规划,说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纺织工业中的重要地位。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已把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列为发展重点和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从“十二五”发展成绩来看,产业用行业发展承担了纺织工业新增长极的角色担当。2016年在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只有4.9%的形势下,产业用纺织品仍实现了9.1%的增速,产业用行业发展完全符合“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制定,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新动能。其次,产业用行业要加强与化纤行业的融合发展,2016年新增的200万吨纤维加工总量基本应用在产业用行业,可以说没有新型纤维的支撑,产业用行业的转型升级难以提高,规划中的六大重点方向是和国民经济发展相匹配,未来需要进一步拓展。最后,产业用行业本身也存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把行业低端产品和相对过剩产品进行结构调整和升级,向高端产品发展,实现技术纺织品的行业性质和责任。

决胜六大重点领域

近年来,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高速增长,经济效益持续改善,技术进步成效显著,重点子行业成长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已成为纺织工业新的增长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和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产业集中度偏低,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配套能力不强,产需衔接不尽完善;提品质、创品牌、补短板仍需加快推进;在高端产品技术、市场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郑俊林指出,在“十三五”期间,科技进步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是行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力;内需市场和消费升级是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核心动力。长期来看,预计全球产业用纺织品的市场需求每年增长5%。在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应用中的产业用纺织品将实现强劲的增长,这为全球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产业用纺织品“广泛应用与无限替代”的特点带来了市场的无限想象空间。这种市场结构的优势在于,即使某一类市场出现低迷也不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更需要从业人T了解不同部门使用的不同技术以及他们的特别需求。

为此,“十三五”总体目标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保持快速平稳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显著提高,部分领域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推进纺织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指导意见制定了加强创新驱动、完善创新机制;加强产需衔接、构建新型产业供应链;加强质量标准建设、培育行业知名品牌;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推进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等五大重点任务。同时也制定了战略新材料产业用纺织品、环境保护产业用纺织品、医疗健康养老产业用纺织品、应急和公共安全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用纺织品、“军民融合”相关产业用纺织品等六大重点发展方向。

政府协会企业要形成合力

对于“十三五”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曹学军指出,一是要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在转变行业发展方式,质量效率型发展上取得突破;三是实现行业快速平稳增长,在推进纺织强国建设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她还指出,《指导意见》已经印发,一方面各级工信系统管理部门要加强指导意见的宣传,调动各方面实施指导意见的积极性。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的重点和支持措施,特别要在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促进跨部门跨行业协调、提供公共服务、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在产需衔接、技术交流推广、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以及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十三五”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实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纺织行业的特点篇5

一、纺织工业现状

纺织工业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年,全省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以下称"规模以上企业")3014家,职工总数83.3万人,销售收入1426.4万元,出口创汇77.5亿美元。纺织工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2%和19.8%,出口创汇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39.8%。

(一)**发展的主要成就

1、率先完成国有纺织企业的改革脱困任务。**年,党中央、国务院把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突破口,重点推进。在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国有纺织企业按照"压锭、重组、减员、增效"的方针,进行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全省国有棉纺企业三年累计压缩落后生产能力32.38万锭,通过整合重组形成了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年全省国有纺织企业利润总额6665万元,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年利润总额3.64亿元,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压锭、减员、扭亏三大任务;**年利润总额亿元,迈上新台阶。

2、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纺织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加快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时期,全员劳动生产力从1.58万元/人提高到3.13万元/人,提高了近一倍。棉纺织行业在压缩落后生产能力的同时,大面积采用国际先进的自动络筒机、新型精梳机、无梭织机等关键设备,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与1995年相比,棉纺织品的无结头纱比重从8.5%提高到30%,精梳纱比重从7.7%提高到25%;无梭织机从1.4万台增加到5.5万台,无梭织机比重达到40%,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服装行业引进一大批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进一步发挥了品牌优势,巩固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一大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水剌法、纺粘法、针刺法无纺布生产线和土工布、汽车内饰面料生产线投产,拓展了纺织品在土木工程、医药卫生、汽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3、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基地。纺织工业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要纺织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印染布、纯化纤布、帘子布、锦纶纤维、涤纶长丝、丝和丝织品、呢绒、针棉织品、针织服装、衬衫、西服、领带、袜子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一、二位;服装行业有26家企业入围全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服装出口占纺织工业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62%。形成一大批具有专业特色的产业基地。主要有绍兴、萧山的化纤织造业,宁波、温州的服装业,诸暨、义乌的衬衫和织袜业,嵊州的领带业,象山的针织业,海宁的经编业,余杭、海宁的装饰布业。

4、在全国同行的地位稳步提高。浙江发展成为全国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省。**年,我省纺织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国同行的13.6%,居全国第二位;利润总额占全国同行的24.1%,居全国第一位;出口创汇占全国同行的14.9%,居全国第三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能力不强,设计水平较低。高技术高档次的产品开发滞后,模仿多、独创少,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中低档产品偏多,过度竞争现象较普遍。我省是服装面料生产大省,但面料的质量、品种不能满足服装业发展的要求,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仅55%,相当部分面料依赖进口。出口服装大多没有自创品牌,款式主要是根据来样加工,附加值较低。目前,发达国家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维比重已占化纤产品的50%,而我省仅占25%,不仅影向了化纤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制约了下游产业的发展。

2、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棉纺行业,发达国家的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等先进工艺设备占有率分别达到50%和90%,而我省仅为20%和30%;发达国家织机无梭化率达到90%以上,而我省仅为40%,陈旧落后的有梭织机依然量大面广。化纤行业,国际上普遍采用先进的涤纶熔体直接纺技术,如韩国、台湾省采用率已达90%以上,而我省比重不到10%,工艺技术仍以传统的切片纺为主。由于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我省纺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甚大,如我省棉纺行业万锭用工水平为250-300人/万锭,而发达国家一般为60人/万锭左右。

3、主要纺织原料的流通体制和出口体制尚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滞后,国内棉花价格往往背离国际市场,直接影响棉纺织行业的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化纤原料关税较高,部分品种的进口实行配额和许可证管理,不利于纺织企业利用国外低价原料生产、降低制造成本。出口体制还不适应纺织工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生产企业与国际市场隔绝的现象仍很突出。

二、产业发展趋势

(一)**期间,纺织工业处于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期,面临许多有利条件

1、纺织品配额限制将逐步取消,为纺织品更大规模占有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目前,美国纺织产品消费量占全球的20%,。衣着、家用纺织品年消费额达3000亿美元,仅服装每年的市场销售总额就达到1800亿美元左右,其中近40%需要进口,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消费市场。欧盟纺织品、服装的进口总额达1400亿美元,其中服装进口840亿美元。据有关专家预测,取消纺织品配额限制后,我国到**年仅服装对欧美出口就可增长110亿美元左右。

2、纺织行业特别是服装行业将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纺织工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成本。据**年德国对58个国家和地区纺织行业的劳动力工资成本调查,我国的工资成本居第52位,相当于印度的水平,不到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较低的工资成本,使得我省纺织工业在较长时期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比较优势。

3、国家增加投资、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调控政策,将有效拉动产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生产。据预测,全国产业用纺织品的比重将由**年的15%提高到2010年的20-25%,装饰用纺织品比重将由**年的20%提高到2010年的30%,纺织工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在全球性的纺织品总量过剩的大背景下,纺织工业面临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1、国际上区域经济集团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纺织品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墨西哥等中南美国家正日益成为美国主要的纺织品供应国;欧洲纺织品市场正逐步被东欧及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中东和非洲挤入。随着国际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品贸易配额限制将逐步取消,但主要纺织品进口国还会以反倾销和提高环保标准等各种贸易、技术手段对我实行新的限制。

2、中亚、南亚地区凭借棉花资源丰富和工资成本较低,对我形成竞争压力。这些地区在资源、劳动成本方面比我国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巴基斯坦的工人小时平均工资只是我国的66%,目前两纱两布的竞争力已超过我国。这种竞争态势在国际纺织品贸易进一步自由化后,将更趋激烈。

3、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品进口关税大幅降低,国内市场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内化纤行业技术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偏小,难以抵御跨国公司的较大冲击。大量的国外品牌服装将进一步涌入国内服装市场,对我省中高档服装生产企业构成较大压力。

三、**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时期,全省纺织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为主线,以巩固发展区域经济特色、培育优势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快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大力推进从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的转变,进一步形成国际上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出口基地。

(二)主要把握点

纺织工业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整体素质和国际竟争力。必须牢牢把握两点:一是坚持以产业升级为结构调整方向,着力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着力于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从片面追求数量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二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扶持发展重点行业和特色产品。从我省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压缩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和产品。

(三)主要预期目标

1、**期末,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达2300亿元,年均增长10%,进一步巩固我省纺织工业总量和经济效益在全国的领先水平。

2、**期末,纺织品出口创汇达130亿美元,年均增长12%。

3、**期末,出口服装的面料自给率提高到80%;服装出口占纺织品出口总额比重提高到70%以上;产业、装饰用纺织品占纺织品总量的比重达到40%。

4、**期末,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部分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重点骨干企业初步建立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制造、管理、商务的信息网络系统。

5、**期末,纺织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万元/人,比**期末提高50%。

四、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重点

(一)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产业

**期间,以发展高档纺织面料、产业和装饰用纺织品及优势品牌服装为重点,积极采用纺织新技术、新工艺及信息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1、发展高档纺织面料。大力推进化学纤维、纺纱、织造及印染后整理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化学纤维,重点是发展高附加值的差别化、功能化纤维及氨纶等新型纤维材料,改造、发展熔体直接纺涤纶长丝;到**年,化纤差别化纤维率达到40%,涤纶熔体直接纺比重达到50%。纺纱、织造业重点是发展精梳纱、无结头纱、新型纺纱及无梭布;到**年,精梳纱比重达到40%,无结头纱比重达到60%,无梭织机比重达到60%,部分先进地区织机无梭化率达到90%以上。印染后整理: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着力解决面料的色差、色牢度低、手感差、风格不对路等难题,提高化纤仿真面料、多种纤维混纺、复合、交织面料及天然纤维面料的印染后整理技术水平;到**年,中高档面料比重达到70%,出口服装面料的自给率达到80%,形成一批与国内外著名品牌服装配套的高档面料生产企业。

2、发展产业、装饰用纺织品。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在水利工程、高速公路建设、环保工程、汽车工业、医药化工、医疗卫生、国防工业等领域的应用。重点发展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帘子布、工业过滤材料、医用卫生材料、高档合成革等产业用纺织品以及相应的产业用化学纤维。装饰用纺织品向系列化、配套化、功能化和艺术化方向发展,提高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到**年,产业、装饰用纺织品占纺织品的比重达到40%。

3、发展优势品牌服装。以发展优势品牌服装为重点,提高服装设计能力和加工制作水平,加快服装行业的技术进步。适应服装向时装化、职业化、个性化、品牌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提高名牌衬衫、西服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服装的质量和档次,提升服装品牌,培育一批休闲服、时装、女装、童装的著名品牌,保持我省品牌服装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到**年,争取有35家企业进入全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其中5家企业进入全国"十强"。进一步扩大服装出口,提高出口服装的附加值,鼓励自创名牌服装出口,努力实现创国际知名品牌的突破。

4、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技术带动纺织工业的调整、发展,实现产业升级。一是大力实施企业上网工程,到**年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内联网和外联网。二是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生产集散控制系统(DC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等,提高信息技术在设计、生产、工艺、管理、销售等各环节的应用水平。三是建设以企业信息网络系统为基本单元的行业信息网络,逐步建成具有行业特色、汇集主要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行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纺织工业跨越式发展。

(二)培育优势骨干企业

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挑战,着力培育50家优势骨干企业,使之成为带动全省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力量。到**年,1)形成10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的大公司大集团,其中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2)形成10家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的"小型巨人"企业;3)形成10家拥有全国知名品牌的生产企业;4)形成20家自营出口3000万美元以上的基地型企业。

(三)提升区域特色经济

以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乡镇工业专业区及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主要手段,加快产业集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区域特色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到**年,形成10个产品特色明显、技术水平领先、主导产品年销售额收入200亿元以上或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的纺织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发展:绍兴、萧山的化纤及化纤面料业,宁波、温州的服装业,嵊州的领带业,诸暨、义乌的织袜业,海宁的经编业,余杭、海宁的装饰布业和象山的针织业。努力将特色产业基地建成全国乃至国际上知名的生产中心、贸易中心和技术信息中心。

五、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产业指导和规划实施工作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为纺织工业发展做好规划、协调、管理、监督工作。进一步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以实行投资项目登记备案制为重点改革现行审批制度。努力运用经济、法律、信息等手段,加强行业管理和产业引导,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围绕纺织工业**发展重点,制定专项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发展目标,抓好一批重大项目,把**规划落到实处。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在利用好金融机构贷款的同时,广开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一是围绕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上市,向社会募集资金。在现有7家纺织上市公司的基础上,争取再发展10家左右的企业进入上市公司行列。二是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引导外商在新型化学纤维、印染后整理、产业用纺织品、新型纺机等领域合资合作,实现外力推动型的产业升级。三是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纺织工业,充分发挥民间资金对行业调整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一是积极推行技术、管理、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力度,通过技术参股等方式,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机制。二是进一步健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发展产学研联合。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到**年90%以上的重点骨干企业都建立起力量较强、作用较明显的技术开发机构;在纺织工业集中的产业基地建立起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稳定、有效的技术支持。三是注重引进国外智力。特别是引进纺织面料开发、印染后整理工艺、服装设计等关键技术专家,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四)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扩大纺织品出口

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难得机遇,努力扩大纺织品出口规模,把浙江建成国际上重要的纺织品出口基地。

一是优化出口纺织品结构。提高服装、家用纺织品、纺织面料等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创汇水平。到**年,出口纺织品吨纤维创汇达到18000美元。二是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巩固和发展欧美、亚洲等传统出口市场,拓展俄罗斯、东欧、拉美及非洲等新兴出口市场,研究应对区域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利用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正当权益。三是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企业,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四是进一步发展纺织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到**年,纺织生产企业自营出口达到纺织品出口总额的50%以上。

纺织行业的特点篇6

打造粘胶纱特色生产基地

会上,叶戬春宣读了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授予长乐华源公司为“中国粘胶纱特色产品生产基地”的决定。徐文英会长在授牌仪式上作重要讲话,他说,2000年以来,中国棉纺织产业得到高度发展。十年来,棉纺织从第二次压锭后的3500万锭一跃发展到2009年的1.1亿锭,十年的发展总量是建国50年总量的2倍。这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也得益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市场开放。但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忽视质量效益,不注重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片面注重产能规模的扩张和粗放的发展方式依然存在。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纺织产业,提出了在2022年实现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按照杜钰洲会长的设想,纺织强国的标志是四条:即“科技强国,品牌强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强国”。转变发展方式:一是从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向实现创新驱动,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二是从忽略环境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发展绿色生产。三是从依赖资源和能源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发展循环经济。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按照科学发展要求,鼓励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从单一的重点发展纯棉产品向多种纤维、纤维素纤维、多种功能化、差别化纤维混纺和交织并举的方向发展。为此,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决定建立“中国棉纺织产品精品基地”和“中国棉纺织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带动并引导行业做精品,做特色产品,以提高全行业纱布产品的差别化水平。

创新提升新发展

长乐市是近年来国内棉纺织行业发展最快的地区,目前全市纱锭已超过400万锭,粘胶纱线、涤纶短纤纱线等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长乐市的龙头企业之一――华源纺织有限公司于2002年11月建成投产。到2006年底顺利完成三期工程,总共拥有26万锭生产规模。该公司秉承“开拓创新、追求卓越、诚信为本、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倡导“科技兴业、质量立企、创新为魂、品牌至上”的企业方针,成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致力新产品开发。2004年和厦门翔鹭公司联合开发远红外线(纳米级)蓄热保温差别化纤维纱线,获得了成功。2005年又开发了吸湿排汗差别化纤维纱线,2006年再开发了阻燃功能性差别化纤维纱线。近年来,长乐华源公司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认为在棉花供应日益紧缺的情况下,粘胶是最好的替代品,决定改产粘胶纱线。

粘胶短纤属天然纤维素再生纤维,它不但拥有纤维的特性,且拥有棉纤维不具备的蚕丝的部分优点,吸湿量高达13~15%,比棉纤维高出6~7%,穿着更加舒适,染色靓丽性更优于棉纤维,手感柔软、丰满、滑爽,具有优良的悬垂性和蚕丝般的光泽。通过人为加工又可赋予新性能,在光泽、色谱功能及所需的纤维等方面超过天然纤维。因其天然属性,粘胶纤维又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环保型纤维。此外,粘胶纤维不起静电,吸湿透气性,穿着舒适性,均是合成纤维无法比拟的。在性能方面它既有棉纤维的优良特质,又有棉纤维所不具备的可纺性和后加工性。

长乐华源生产的粘胶系列纱线,比同类产品其他厂家价格高100多元且供不应求。接着,根据客户的需求,长乐华源又生产了不同比例的涤粘混纺纱线。粘胶混纺纱线既含有涤纶的牢度强、易洗快干、不易起皱的特点,又含有粘胶的手感柔软、悬垂性好、吸湿透气性强的特点,是织造加工高档服装面料的原料。通过强化质量管理。长乐华源公司生产的粘胶纱和涤粘混纺纱线被评为福建省用户满意产品,涤粘混纺纱线获得福州市产品质量奖并荣获2008年福建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称号。由于长乐华源粘胶系列纱质量好,每吨比其他厂家的同类产品高出100多元,给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8、2009两年,在中国棉纺织行业经济指标排序中为前50名。

蓄势待发谋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