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体系范文篇1

(一)审计的二要素

审计二要素指的是在审计基础定义的基础上强调了审计的实践,根据审计理论的实践和应用,可以将审计分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这两点理论。审计的基础理论有审计的目标、原则、假设等等一些最基本的定义的内容。审计的应用理论主要是为审计的基础理论达成实践。对于两者的关系和审计的组成,不同人的想法不同。

(二)审计的三要素

审计的三要素是在审计二要素的基础上,对审计理论体系的演变有着更为深层的进一步的研究,把审计的应用理论和审计的基础理论更进一步的分析。冯均科的《审计理论体系研究》研究课题中指出,审计理论体系包含基础理论和管理理论。

(三)审计理论的多要素

出于对审计理论的体系进行更详细的划分,王汉民认为我国的审计理论体系包含基础理论、系统结构理论和控制理论、方法理论构成的一系列理论。根据上文的不同的理论体系观点可知,审计的理论体系是根据审计的行为和实践进行划分的,具体划分却不一样。具体的说,划分体现出了主观的判断,这也显示出了审计理论体系中的采用的方法大不相同。廖宏认为这些划分方法可以一起运用,而且并不矛盾,并且他认为根据理论的地位和作用划分,审计理论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根据研究方法划分,按照研究理论分,按照审计主体分,则又有不同的内容。不能只强调审计实践,还要总结其经验,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推进审计体系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才能制定出符合国情的具有我国特色的审计体系。

(四)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我国政府审计理论体系的分析

政府审计作为一种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可见政府的审计理论要从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职能出发。在西方的政治思想中关于我国的起源有两种著名的理论,一是契约理论和二是掠夺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国家是以公共权力为基础,和全体成员分离的在人类社会中单一出来的管理机构。是由专门的管理人员构成的。列宁曾经指出,当从事管理机构的人员需要一个强迫全部的人服从指挥的组织出现时,也就出现了国家。从个人的权利到公众的权利,马克思理论中主张使用暴力。一些西方的学说中对于国家力量的理解都是公众的权利和公众权利对于个人权利的干涉问题。就如恩格斯所说,为何建立国家,就是因为要破坏氏族的相连系,方法就是把氏族每一个成员都变成特权。

二、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审计理论体系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体系是我国《宪法》职责的体现,是对中外审计、审计发展经验的总结,说对政府审计理论的运行的状况的大体概括。自从1983年我国审计制度创立以来,我国每一部审计制度的颁布都意味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在2012颁布实施的《我国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制度准则》里不仅仅包含了我国国情基础的理论知识,还在其基础上包括了曾经法律的优越制度,更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规范,更加的符合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新的审计体系是根据国家的经济变化,同时进行变化的还要有新的审计理论和审计知识,这样才能与审计法保持一致,这是新审计体系中指出的一定要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理论的体现。并且当今形式不断变化,经济发展日益加快,审计体系也要随着国情变化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国家的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十分重大,对于其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要不断的进行完善,要能时刻跟上国情,要符合我国特色。

三、结语

审计理论体系范文

20世纪60年代莫茨和夏拉夫的经典著作《审计哲学》发表以来,审计理论研究一直受到审计职业界的重视,从早期认为审计理论是一系列概念框架,到认识到审计理论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体系,审计理论界对于审计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纵观现有文献,绝大多数都是以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为对象展开研究的,限制了审计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随着现代审计实践的丰富发展,加之国家审计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探讨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成为审计理论研究关注热点,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已经进入系统化、整体化的阶段。总的来说,与国家审计实践丰富发展的相对应的是,我国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应当包含哪些内容?理论体系的基础是什么等问题认识仍不统一,成为限制中国国家审计发展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构筑科学合理的国家审计理论,已经成为国家审计研究领域的关键命题。

中国具有与世界上诸多国家不同的政治和经济社会体制,国家审计发展道路也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审计实践丰富多样,如开展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不具有的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审计类型,以及采用跟踪审计的审计组织方式等。与中国国家审计多样化审计实践相对应,理论和实务界对国家审计的本质认识也不断深化,如认为国家审计发挥国民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具有批判性、建设性、宏观性等特征)。最新理论成果则认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民主进程的工具,以国家治理理论为指导探讨国家审计相关问题逐渐升温,在国家治理框架下分析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成为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基于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本质观出发,在回顾审计理论体系构研究的基础上,辨识国家审计治理工具的含义主题,深入考察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尝试构建了一个基于国家治理框架的国家审计理论体系,以期在统一理论基础上廓清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层次内容,为国家审计理论研究提供标杆,并期能够为国家审计实践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二、文献综述

莫茨和夏拉夫的《审计哲学》认为,在审计行为活动的背后,存在着一整套基本的假设和完整的概念体系,由此开创了审计理论研究先河。审计理论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合理的、首尾相应的概念结构以决定实现既定审计目标必需的审计程序。随后,尚德尔的《审计理论》提出了假设定理理论结构原则标准的审计理论结构模式。《审计哲学》发表以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理论体系或框架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构建科学的审计理论框架,被认为是审计理论研究系统需要,是审计学科趋向成熟的表现。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关于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理论逻辑起点研究

审计逻辑起点,要回答的问题是从哪里出发演绎整个审计的理论和实践,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结构的构建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纵观现有有关审计理论体系和框架研究文献,侧重从研究审计逻辑起点开始,构建审计基本理论框架内容,审计理论逻辑起点观点主要有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环境、审计关系、信息认证、审计对象、审计动因、产权动因等。此外,有部分学者以二元或三元论导向作为审计理论体系研究的逻辑起点,诸如以审计目标和假设作为逻辑起点;以审计本质和审计假设作为逻辑起点;以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和审计假设作为逻辑起点等。

有趣的是,这些基于逻辑起点的审计理论体系构建多是运用逻辑释义,抽象哲理分析方法建立,同时逻辑起点不具有操作性含义,因此很难采用经验研究论证和比较其科学和合理性。同时,审计实践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社会活动,在于其能够通过一定目标达成,从而为社会带来价值。从根本上说,审计理论的构建要达成的最主要目的是能够指导审计顺利开展和发展审计实践。因此,审计理论体系更应当具有实践性。基于此,本文构建国家审计理论体系采用在国家治理框架下定位国家审计,由此能够避免审计逻辑起点所带来的理论体系构建难点。

(二)审计理论体系构成研究

从某种程度上说,关于审计理论体系或理论结构的研究,与其建立的逻辑起点紧密相关。审计理论体系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构架,按照不同的逻辑起点构建,形成不同的审计一般理论构成要素和审计理论体系,这些构成要素构成了审计一般理论中研究内容。从审计理论体系构成来看,审计理论体系构成要素具有多元特征,不同学者也持有不同观点。

1.二要素观点

审计理论体系的二元结构观点,主张在审计一般定义的基础上,强调审计的实践应用学科性质,依据审计理论的地位和作用,将审计理论体系构成划分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审计基本理论主要涵盖审计目标、本质、假设、原则等基本定义和基本原理。审计应用理论主要涵盖审计实施达成目标的内容。在两者之间关系和审计各个组成理论构成上,不同学者之间仍持不同观点。如吴联生认为,审计基本理论决定审计应用理论,审计应用理论是审计基本理论运用的结果,并认为,审计应用理论主要体现在审计法律规范、审计准则规范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等三个方面等。张兆国等则认为,审计应用理论包括对审计对象实施具体审计的理论和对审计主体实施有效管理的理论两大部分。

2.三要素观点

审计理论结构三要素观点在审计理论构成的二要素观点基础上,更加强调了审计学科自我发展演化的理论需求特征,体现在或对审计应用理论或对审计基本理论进一步细化分解。如冯均科、《审计理论体系研究》课题组认为,审计理论体系包括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和审计管理理论。陆勇和李文美以产权保护为导向构建的审计理论体系包括审计理论基础、审计基础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

王会金、刘静和李保刚则认为,审计理论体系由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和审计发展理论构成。其中,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对象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审计应用理论是审计基础理论在具体审计实践中运用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关于处理具体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的知识体系;审计发展理论是回顾审计产生的历史,立足当今审计研究成果,展望审计未来的创新性审计理论。

3.多要素观点

审计理论体系多要素观点多依据审计具体行为对审计理论体系要素进行划分。如王汉民认为,我国审计理论体系由审计基础理论、审计系统结构理论、审计控制理论、审计测试理论、审计方法理论、专业审计理论和审计发展理论构成。周友梅认为,审计理论体系包括审计前提理论、审计使命理论、审计客体理论、审计主体理论、审计方法理论和审计资料理论。《中国审计体系研究》课题组认为,审计理论体系包括了审计动因理论、审计主体理论、审计客体理论、审计主客体关系理论及审计运行理论。徐政旦则构建了审计的经济权责结构、商业、科学技术等环境下的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假设等要素在内的动态的审计理论结构。

由以上不同审计理论体系观点可见,在审计理论体系内容多是以审计行为及其实践特征为依据进行划分,但在具体划分上则不一,划分体现出先验的主观判断,这也体现了这些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的不同。廖洪则认为这些划分方法并不矛盾,并提出,按照理论的地位和作用,审计理论分为审计基础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按照理论的研究方法、按理论的研究内容分、按审计的执行主体分,审计理论均可以有不同的类别内容。

(三)现有审计理论体系研究评述

总结国内外审计理论体系构建研究可见,审计是一门实践技术性学科,在强调审计实践的同时,要不断地根据审计实践,总结审计规律,唯有如此,方能不断推进审计的发展,也即审计理论体系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特征。这也体现在了审计理论体系的建立方法方面。阎金锷认为,建立审计理论框架的方法和思路有运用历史逻辑的方法和按照形式逻辑的思维两种方法。与此类似,李若山认为,审计理论有被动根据审计实践而发展和概括审计活动规律,总结能够用以说明和指导审计实践的概念及准则的知识体系两种发展方式。其他学者如张兆国等、徐政旦、冯均科等都强调了审计理论体系构建中要强调审计实践经验的总结认知。现有审计理论体系构建研究,大都是以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为对象展开的,在一般意义上提出审计理论体系内容,审计理论体系构成的因素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环境等诸多因素。不同观点在具体审计理论体系构成上认识是不一致的,达成共识的是,审计理论体系是审计实践归纳而得,并且用于指导审计实践,并大都过多地强调了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而理论体系整体实践指导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值得指出的是,审计实践性特征要求审计理论应当强调审计理论体系的开放性特征。在三要素观点中,王会金、刘静和李保刚都提出了审计发展理论应当作为审计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方面赋予了审计理论体系的动态性特征,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审计创新,无疑与审计不断发展前进的实践相吻合,因此更能体现审计理论需求特征。因此,构建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应当能够体现这种动态性、实践指导性、开放性要求。

诚前所述,现有审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多是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为对象的,在不同审计业务,这种审计理论的内容、目的、基本概念等可以而且应当是不同的。区别于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和内部审计,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对象、审计规范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上,具有适应其本质的特殊性。比如,有关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假设通常假设财务报表的财务数据是可以验证的。而具体到了绩效审计时,可能的审计假设则为管理当局的陈述是可以验证的。同时,审计理论是对审计实践活动规律的高度概括,国家审计实践与财务报表审计实践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国家审计的理论内容、方法等具有其独特性。比如,财政收支审计风险与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含义不同,其对审计计划工作的影响,及其防范因此也不同。现今,国家审计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其对于国民经济社会运行发挥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如何根据审计实践的发展,构建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成为当前审计理论体系的前沿研究领域。

随着近年来国家审计实践的不断发展,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逐渐引起理论界的重视。冯均科强调了一般审计理论体系和特定主体审计理论体系构建的一般和特殊性,冯均科等则以政府审计关系为研究内容,构建的政府审计理论框架包括政府审计环境理论、政府审计关系理论和政府审计规范理论。尹平以国家治理与国家经济安全为目标导向和逻辑起点,构建国家治理与经济安全目标导向的政府审计理论体系包括绪论、史论、法论、立论、实论、例论、综论和兼论等内容。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深入考察国家审计的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本质,构建的国家审计理论以充分体现国家审计实践发展的动态性、开放性,促进国家审计达成其目标任务,成为审计理论体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制度背景下,总结归纳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对于指导中国审计发展和深化审计理论体系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分析框架:国家治理的视角

国家和国家理论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国家是以维护秩序和国家安全为基本目的一个自组织系统。1997年世界银行报告正式提出国家治理理念,认为国家治理对于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治理成为指导公共管理实践的一种新理念。实现善治是每一个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为达成善治目标,国家治理的对象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强调政府职能和责任,行政事务管理中的社会参与,其实质在于通过协调不同利益人需求,推动公共利益的实现。国家实现其治理目标,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资源的稀缺性特征使得资源的配置使用监督成为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监督评价治理行为,并将这种监督和制约的信息传递给治理主体,能够协调治理主体利益,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国家治理创新。

国家产生的本质含义在于建立公权对私权的干预机制,分权是现代国家治理有效性的特征之一,从这一角度,国家治理是国家的最高权威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以及国家和地方之间的分权,从而对社会实施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作为社会中唯一执行公共权力的机构,政府在处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方面具有权威性。公共权力既是维系公共秩序、实现公共利益的根本手段,又是侵害公众利益并导致公共秩序解体的重要根源,规范公共权力运作是政治秩序建构和维系的关键。公共权力异化也会导致政府自利性的利益渗透和过渡膨胀,使得政府和企业、社会、公民之间的界限不清。国家治理要求公共权力运用以上下互动、相互协调的方式配置和运作,通过协调不同利益人需求,推动公共利益的实现。因此,国家要实现治理目标,必须监督和制约权力,要解决信息问题、克服官僚化问题,国家还要保持高度的适应性和纠错能力。

治理目标导向、治理资源稀缺性,以及公共权力异化等国家治理冲突,使得国家审计自然成为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个监督控制的自组织系统。国家审计通过对公共资金运用信息的审查评价,能够给予公共权力以适当约束,并审查评价作为保护者实施的国家行为的适当性,以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国家审计发挥是扮演信号显示和信息传递功能,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国家审计发挥权力监督制约功能。国家审计承担着审查保护者剩余索取权获取的适当性、审查评价保护资源及其使用的适当性、审查保护者保护行为的适当性等三项职责,在国家治理框架下,国家审计主要从规范治理主体行为、提供治理主体信息交流以及促进国家治理自我完善和创新等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从实现途径上看,是通过对具体运用公共资源提供国家治理服务的监督评价实现。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与外界进行信息、能量交换,在发挥信号显示和信息传递机制功能、监督权力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审计方法技术,以适应国家治理变迁要求。国家审计实践欲发挥功能,要在完善自身系统功能,

提供监督评价服务的同时,不断适应调整满足国家治理的审计治理需要。审计理论体系是反映审计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体系,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结构的系统。中国国家审计理论应当以指导国家审计充分发挥揭露、预防和抵御功能的国家审计实践为对象,满足国家审计治理需求,在其体系内容上应当包括指导自身系统完善的审计基础理论、发挥职能作用的审计应用理论和实现自我演化调整的审计发展理论。

四、国家治理框架下的国家审计理论体系中国国家审计实践发展表明,中国国家审计发展具有同西方国家审计发展相同的自然属性,也同时具有中国特色。与国家治理实践发展相应要求的中国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包括国家审计基础理论、国家审计应用理论和国家审计发展理论。以下对该理论体系进行详细阐述。

(一)国家审计基础理论

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任务或目的,是解决如何正确认识审计实践和从一般意义上组织审计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审计实践要素的基本性问题。国家治理目标具有多层次性、多维度特征。国家审计在提供满足国家治理需要监督控制服务时,应当依据自身专业技术优势,提供监督服务,为此需要解决一些基本性的原理、理论问题。国家审计基础理论是研究国家审计本质、一般规律或基本原理,探求能揭示国家审计实践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主要研究在国家治理框架下,国家审计是什么问题,定位于国家审计的系统功能分析,在国家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规定了国家审计活动的基本方面和基本方面的主要内容。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国家治理即是投入运用公共资源、产生或提供国家治理服务、达成国家治理目标的过程。同时,国家治理是一个人为设计的主观能动过程,是一个追求善治为目标的动态过程,即是实现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国家治理资源稀缺性是国家审计活动得以存在的根本前提。国家审计应当能够监督评价国家治理服务,防范和化解国家治理冲突,监督和制约权力运行,发挥对以公共资源运用载体的国家治理的预防、揭露、抵御功能。

因此国家审计基础理论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是国家审计治理产生的真实动因是什么?国家审计达成的目标应当是什么?由谁来执行国家审计?国家审计监督谁?如何开展基本的国家审计监督评价?因此,国家审计基础理论反映和体现国家审计满足国家治理要求的程度,直接决定国家审计开展水平和程度,决定着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水平。国家审计基础理论包括如下分支:

(1)国家审计动因和本质理论。有关国家审计动因的研究直接影响对国家审计本质的认识。从国家治理框架出发,国家审计制度安排是国家治理的内在的必然要求。这就要从理论上回答国家审计产生的真实动因?以在此基础上清晰地认识国家审计的本质,唯此,方能搭建合理的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国家审计动因和本质理论主要研究国家治理视角下国家审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国家审计概念和本质,国家审计职能、任务和作用等有关理论问题。

(2)国家审计目标理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一个子系统,其存在的首要目的是满足国家治理系统功能要求,因此国家审计活动目标必须服务于和服从于国家治理目标,唯此方能体现国家审计的社会价值。国家审计目标理论主要研究国家治理系统的审计治理子系统功能要求,国家治理视角下国家审计目的与审计目标的关系,国家审计总目标、国家审计基本目标和国家审计具体目标等有关理论问题。

(3)国家审计主客体理论。国家治理可以看作为在一个既定范围内维系秩序运转的所有部门、私人部门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组织形态和治理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过程。从世界范围和中国国家治理来看,都正走向以政府、社会和公民为多元主体能动的合作治理时代。国家审计主客体理论主要研究国家治理视角下国家审计机构设置和内部管理,审计人员资格和素质条件,审计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审计教育等有关理论问题,以及审计对象的若干理论问题,以在执行审计执行主体、审计对象确定两个角度规范审计治理行为,满足国家治理发展需求。

(4)国家审计程序和方法理论。国家审计程序和方法理论主要研究国家治理框架下的国家审计程序和方式手段,审计三要素(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和审计报告)及其相互关系等有关理论。

(5)国家审计规范理论。国家治理方式不仅强调上下互动的管理,正式的法律规章制度,还强调采用非正式的措施和约束机制。国家审计规范理论,主要研究国家治理视角下国家审计假设,审计准则,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有关理论问题,以使得国家审计治理行为路径和规范能够满足国家治理发展需求。

(6)国家审计环境理论。国家审计是作为国家治理工具的一个自组织系统,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作用发挥、职能演变等都处于一个存在大量非线性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社会复杂系统中。因此要充分主要研究国家治理视角下国家审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所处的环境因素及其关系,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以刻画国家审计发挥治理功能的环境影响因素,从而促进识别国家审计自身发展、满足治理要求的外在和内部环境。

(7)国家审计管理理论。在国家治理中,不仅仅强调权力或权威,强制性,同时在管理事务方式上,更加强调在公共利益为基础上的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商、谈判。国家审计管理理论主要研究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国家审计计划管理,审计目标责任管理,审计业务管理,审计质量管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信息管理,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和审计内部行政管理等有关理论问题。

(二)国家审计应用理论

国家审计应用理论主要研究国家审计做什么问题,定位于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逻辑分析。审计应用理论实际上是审计基础理论在应用研究与建设上的反映,通过对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可以使审计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与审计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国家审计应用理论是审计基础理论在具体审计实践中运用的知识体系,介于审计基础理论和具体审计实践活动之间。

前已述及,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在具体途径方式上是通过监督国家治理服务行为,提供国家治理服务鉴证评价信息来完成的。如何有效地开展对国家治理服务的监督评价是影响国家审计治理功能发挥的关键要素。有效地开展国家审计因此要涉及到监督评价哪些国家治理服务,如何有效地组织监督评价等问题。国家审计应用理论实际上解决的就是这两个问题。新中国以来,中国的国家治理历经集权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全能主义治理、改革开放以后的效率优先治理和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的民本治理时期,各个国家治理时期阶段,国家审计满足国家治理要求所需要的提供的监督评价服务不尽相同,现时期,按照国家治理发展的要求,国家审计应用理论按照内容细分包括如下方面:

(1)财政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如何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预算和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目标,通过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统筹审计资源,全面提升财政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2)金融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如何以维护安全、防范风险、促进发展为目标,服务国家宏观政策,揭露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大案要案线索,揭示影响金融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风险,从政策上、制度上分析原因、提出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发炸,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促进规范管理,提高竞争能力。

(3)国有企业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如何以维护中央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国有资产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监督国有资产安全,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促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经济责任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如何以推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为目标,推进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深化地厅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推动中央单位内部管理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5)资源环境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如何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以及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6)涉外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如何防范涉外投资风险、维护涉外经济安全为目标,加强对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审计监督,适当开展对国家驻外机构的审计,积极探索对我国对外援助物资采购、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审计,积极探索对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境外投资及境外分支机构的审计。

(三)国家审计发展理论

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治理呈现不同的模式特点。适应不同国家治理模式,服务于国家能力提高的国家审计治理发展也因此呈现阶段性、时期性特征。国家审计发展理论主要研究国家审计怎么做的问题,定位于不同阶段、时期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互动良性人文分析。

国家治理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国家治理时期,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不同的国家治理目标,对于国家审计的要求不尽相同。国家治理是一个历史范畴还说明,国家治理只有面向未来,面向日益复杂的治理环境和治理影响因素,不断优化治理环境,改善治理方式手段,提高治理效率,才能有效地达成国家治理目标。国家审计应着眼于服务于国家治理,不断发展创新,唯有如此,方能促进国家审计治理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

国家治理的历史范畴特征,要求国家审计理论要着眼于解决国家审计发展历史经验的借鉴,以及面向未来的国家审计创新。国家审计发展理论体现了国家审计理论的历史性、继承性、连续性要求,同时国家审计发展理论具有引领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发展前进的先进性、前瞻性特征,能够运用国际视野,实现审计理论和指导审计实践的自组织演化。

具体说来,国家审计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审计发展史理论和国家审计创新理论。国家审计发展理论是回顾中外国家审计史,立足当今国家审计研究成果,展望国家审计未来的审计理论。通过着眼于对特定时空环境条件下的国家审计对于国家治理的需求满足是否能支持国家治理,对国家治理起到何种支持服务作用的历史分析,能够使得吸取足够的经验教训,从而促进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健康发展。国家审计创新理论主要研究国家治理视角下审计环境创新、审计理论和观念创新、审计体制创新、审计主体素质优化、审计内容创新和审计实务拓展、审计方法手段创新审计管理创新等若干理论问题。

五、结论

审计理论体系范文

【关键词】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审计环境

不管什么学科在建立完整、严密的理论结构之前,都必须先要合理确定该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审计这门学科也不例外,因此,科学地确定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成为审计理论结构构建的关键问题。如今,国内外学者对于如何选择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观点不一,始终不能达到一致的看法,本文就针对此问题谈谈个人的想法和建议。

一、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应符合的特征

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不能任意选择,它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首先,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审计理论体系中其他内容的起点和基础,并且这个概念是最基本、最概括、最简明的,易于理解。2.此外,该逻辑起点可以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联系起来,并且能将审计体系中的其他要素同审计实践联系起来。3.另外,该逻辑起点能够揭示审计理论体系中各要素的内在矛盾和审计体系的整体矛盾。4.逻辑起点能推导论证所有其他有关的审计理论范畴。[1]5.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应当具有可知性和科学的预见性等特征。[2]

二、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各种观点评述

1.以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以审计假设为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观点代表人物是美国审计学家尚德尔(CharlesW.Scandal),他在其《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一书中提出了以审计假设为起点的审计理论结构。该观点是从审计假设出发,在审计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出审计原则,然后用来指导审计准则。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假设审计原则审计概念审计准则审计规范。[3]

以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有着其显著的优点,它可以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联系起来,但是这种联系是不容易做到的。此外,审计假设是审计人员根据一些无法证实的现象推测出来的,它带有的主观性很强,并且它的存在是以一定的社会环境为基础的,若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它也将不可避免的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缺乏稳定性,因此以审计假设作为逻辑起点是不合适的,以审计假设为逻辑起点的理论体系是不可能严密的。

2.以审计目标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此观点是由加拿大审计学家安德森在其《外部审计学》一书中提出的,其审计理论结构可以概括为六个要素:审计目标、公认审计准则、审计概念、审计公设、审计技术和审计过程。

笔者认为以审计目标作为逻辑起点虽然有许多好处,就如审计目标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比较灵敏,能很好的指导审计实践,所以这一观点在西方十分盛行。但是审计目标的制定是直接针对审计实务的,它所要解决的是审计应该做什么,而我们所要构建的审计理论体系中的逻辑起点应该解决审计是什么这一本源问题。如果把它作为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审计理论不可能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而且所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内容不够完整严谨。此外,审计包括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这些不同类别的审计具有不同的审计目标。再者,不同的社会环境也产生不同的审计目标,因此很难从这些目标中找到一个共同的概念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3.以审计本质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以审计本质为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代表人物是我国的徐政旦、蔡春教授等。这种观点认为只有准确的揭示出审计本质,才能够把握住审计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而确立出科学合理的审计理论结构。其流程图可大致表示为:审计本质审计对象审计职能审计原则审计准则。这种观点在我国是主流观点。

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决定一物区别于他物的根本属性。但是审计本质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它只能解决有关审计纯理论的问题,不能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联系起来,从而不能去解决与审计实务密切相关的问题,更不能很好的指导审计实践,也不能推导出审计假设、审计目标等抽象的概念范畴。同时,正因为审计本质过于抽象,使得人们无法完全理解,只能接近。可见,以审计本质作为逻辑起点将会使审计理论不能反应审计环境的变化,严重脱离审计实践的状况。[4]

4.以二元素或多元素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如果仅为审计本质、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假设中的一种,对于正确、全面研究审计理论是不完善的,因此,他们提出了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二元论或多元论。

笔者认为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环境和审计本质处于不同的层次,若同时以其中的两个或三个为逻辑起点,会使逻辑起点的构造更为复杂难以理解,甚至会破坏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得审计理论结构缺乏逻辑性。

三、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

审计环境指影响审计的内外环境总和,是审计内环境和审计外环境的有机结合。审计外环境决定了审计目标和审计报告,从而进一步影响着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审计内环境决定着审计本质和审计职能,从而进一步决定着审计程序和方法。因此审计目标、审计本质和审计职能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的审计环境中。因此,笔者认为以审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更为合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环境是审计系统中最基本、最概括、最简明的概念,它是其他审计要素存在的最基础条件,以上所涉及的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和审计本质都是在一定的审计环境下存在发展的,并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无论是进行审计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的审计实务操作,都离不开审计环境。审计环境能将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联系起来。审计外环境决定审计目标,审计内环境决定审计本质和审计职能,因此审计环境也可以将审计目标、审计本质、审计职能与审计实践相联系。

3.以审计环境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能够揭示审计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及审计要素之间的内在矛盾。纵观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每一次审计目的、程序和方法的变迁都体现着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和要求。

4.审计环境是衡量审计系统是否先进、科学的基本标准。[5]它能解释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国家之间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之间的差异。

因此,笔者认为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构建的审计理论框架为:审计环境-审计假设-审计本质-审计目标-审计准则。

其解释如下:(1)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审计理论体系中所有审计理论问题都是由审计环境为起点而展开,所有审计要素都是以审计环境为基础推导出,并将这些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合理的逻辑性强的审计体系。(2)审计假设是以审计环境为基础建立的,它的设立对之后审计本质、审计目标以及审计准则的确定都有很强的指导性。(3)审计本质是以审计假设为前提确认的,并且根据所处的审计环境推导出来。审计环境、审计假设以及审计本质共同决定着审计目标。(4)上面提到审计目标是由审计环境、审计假设和审计本质共同决定,具体而言,它是在仔细探究审计假设和审计环境的基础上,依据审计本质而设立,并且它会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5)最后,审计准则是依据当时的具体审计环境,将审计假设作为基础、以审计本质作为起源、再以审计目标作为指导方向所最终确立的,它可以指导审计实践,为审计报告的形成提供依据。

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符合逻辑起点的基本特征,并且能揭示审计发展过程中的全部因素和客观规律,从而构建全面完整的审计理论体系。因此审计环境是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王鹤云.基于价值管理角度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J].齐鲁珠坛,2009(01).

[2]姜莉莉,刘静.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现实选择[J].科技创新导报,2010(20).

[3]蔡春.审计基本假设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0(01).

[4]李钢.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J].陕西审计,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