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范文篇1

关键词: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因素

引言

宁夏石嘴山市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属北半球中温带半干旱气候。虽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区西缘,但大陆性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地势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中间洼。该区内植被稀疏,降水少、蒸发大、风沙多、日照长,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干旱、冰雹、沙尘、霜冻等气象灾害较频繁。

分析石嘴山市的气候资源及气候资源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趋利避害,提供可靠的农业气候依据。

1气候资源特点

1.1光照充足,光照资源丰富

全市年日照时数为3004.1~3112.3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66~78%。一年中4~9月日照时数为1680小时左右,约占全年日照时数的55%。此时段正值各种作物生长旺盛季节,充足的光照条件可以促进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为农、林、牧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同时对发展日光温室和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

1.2气候温凉差异大

全市年平均气温在8.4~9.9℃之间,气温平均年较差在31.1~33.3℃之间。气温日较差大,为增加作物呼吸作用,干物质积累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全年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3.3~24.7℃,对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的生长发育比较有利。全年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9.2~-7.0℃,全年极端最低气温为-30.3~-22.7℃,出现在1月,这对个别地区冬小麦安全越冬有不利影响。

1.3自然降水少

全市年降水量在166.9~177.4mm之间。主要集中在6~9月,平均降水量为124.2~137.6mm,占年总降水量的70%,冬季和春季降水量相对较少,这时正是作物需水的高峰期,降水量的多少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总体来说,自然降水偏少,远不能满足各种作物需水之求,应此,必须依靠灌溉来弥补水分的不足。

1.4大风日数多,局地风能资源丰富

全市年平均风速2.0~3.0m/s;年平均最大风速为19.7~30.0m/s;全年大风日数在126~476天之间,以3~5月最多,春季大风、沙尘天气较为频繁,成为区域性农业气象灾害性天气之一。风不仅可以起到热量、水汽交换,扩散稀释废气污染物质的作用,它还是一种干净而稳定的新型能源,使用风力发电机,把风能转化为电能,可以造福人类。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局地风能资源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1.5相对湿度小,蒸发量大

全市年平均相对湿度在43%~55%之间,季节变化是冬季大,春季小,这与春季大风天气多有关。年平均蒸发量在1708.7~2512.6mm之间,年蒸发量约为年降水量的10~14倍,其中5~8月的蒸发量为94.4~1447.8mm。占全年蒸发量的55%以上。由此可见,强烈的蒸发不仅使土壤中的水分大量散失,而且也是造成土壤盐渍化比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1.6光、温、水等气象因素匹配合理,但有效利用率低

全市热量分布具有温带季风气候共有的特征,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集中。光、温、水等气象因素匹配合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业气候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但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高新技术的引入,气候资源有效利用率低。

2气象灾害种类多,危害较重

2.1干旱

干旱是全市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分为春旱、春末夏初旱、伏旱和秋旱,尤以春末夏初旱表现最为突出,此期间是各农作物需水关键期,自然降水少,蒸发大,在个别沿山一带,春灌和头水灌溉保证率低,因此,4、5、6月上旬降水量的多少,是决定该区粮食丰收的关键。

2.2霜冻

霜冻是全市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霜冻有初霜冻和晚霜冻之分,初霜冻发生在秋季,主要危害秋作物;晚霜冻发生在春季,主要危害麦类、二秋作物的幼苗、胡麻、果树等。霜冻不仅使农作物遭受冻害、产量下降,品质变劣,而且还使作物生长期缩短,限制对热量资源的有效利用。

2.3干热风

干热风是全市春小麦生长后期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出现在6月下旬到7月中旬,此时正是春小麦开花乳熟期,开花期遇干热风造成麦芒干枯、叶子萎蔫、颖颗发白,引起授粉不良而产生秕粒;乳熟期遇干热风使小麦植株体内水分平衡失调,生理机能加速衰老死亡,干物质积累提前结束,导致青枯逼热,千粒重下降而减产。一般干热风年可减产5%~10%,重的干热风年可减产10%以上。

2.4大风、沙尘暴

全市年大风日数为149~476天,大风经常带来沙尘暴和浮尘天气,尘土弥漫,破坏力强。刮走地表肥土,造成作物倒伏,农田被埋,以及花蕊凋萎而不能座果,严重时能见度只有几百米甚至造成人畜伤亡。

2.5冰雹

冰雹多发生在6~9月,此时正值各种作物生长旺盛季节,一旦发生较大的冰雹,农作物受损十分严重,严重时籽粒无收,人畜伤亡。

2.6寒潮

寒潮多发生在11月至翌年4月,以3、4月为多见。这一时期的寒潮降温对农业、林业的危害较为严重,剧烈的降温常可出现霜冻,使作物幼苗、果树花蕾等受冻成灾。

2.7暴雨、山洪

主要集中在6~9月,多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暴雨常可引发山洪,冲毁防洪设施和农田、房屋,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和灾害。暴雨还影响“三夏”和夏粮打碾入库,严重时可造成夏粮发芽霉烂。

3农业气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1水资源

首先开发水资源的途径:(1)三水(天上、地表、地下水)一齐抓,开源节流并举。(2)保护现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空间自然资源,优化农业生态系统。(3)实施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全市水资源有限,应科学进行水资源的调配,提高利用率,同时节水是维持水资源和生态平衡的关键。

3.2光照和风能资源

虽然石嘴山市有丰富的煤炭和电力资源,但是矿物能源其储存量日益减少,而且日益增加的矿物能源的燃烧,会导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就促使我们开发新型能源的步伐必须加快,而太阳能和风能就属于这类能源。

突出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采取间、复、套种植方法,合理搭配作物种类,最大限度的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全市应用塑料大棚或温室技术已有20多年的历史,多用于蔬菜种植。它是冬春季节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提高和利用热量资源,改变小气候的方法。靠这种方法每年冬春季节为全市人民提供了数量可观的新鲜蔬菜,既缓和了冬春季节新鲜蔬菜缺少的局面,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范文篇2

关键词气候;农业;贵州威宁

气候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能源,是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农业的丰欠受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的制约。了解威宁喀斯特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威宁喀斯特地区农业的合理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挖掘增产潜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自然概况

威宁自治县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地处滇东北高原的顶端,有贵州屋脊之称。全县平均海拔2220m,2000m以上的面积占83%,2300m以上的冷凉气候区面积占30%,半凉山温凉湿润气候区约占53%,河谷温和气候区只占17%。

威宁中部为较完好的高原面,四周山高谷深,水系发育、地形破碎。三条山脉在本县中部横向贯穿,在高原面形成丘陵景观,并从西北到东南形成分水岭和冷空气的屏障线,使云贵准静锋在该县中部一带摆动,低层大气环流再分配,导致威宁气候南北西东差异极大;灾害频繁,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和“四季无寒暑、一雨变成冬”的独特气候。

2气候特点

按地理纬度,威宁处亚热带,高海拔;按热量条件划分,该县大部分地区属南温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凉山地区属中温带季风气候,南部、西部1800m以下河谷为亚热带气候。其气候特点为:冬无严寒但较冷,夏季温凉宜人,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冬春干旱,夏秋潮湿,雨热同季、干湿二季明显。按气候均温划分1900m以上长冬无夏、春秋相连。由于云贵准静止锋在该县中部摆动,致使冬半年东北半部多为阴寒雪凌天气;西南半部多为连晴天气,冬暖如春,春旱严重。夏半年除降水的地形差异外,光照和热量资源在水平方向上趋于平缓。威宁县的光能资源为全省之冠,光能的季节分配是春夏多秋冬少。由于雨季开始晚,雨水落后于光能,加之生长季气温低,热量不足,故喜温作物的光合效率低。但利于喜凉作物、药材和牧草的生长繁殖。

2.1气候资源优势对农业的影响

威宁县气候资源的优势是:日照多、辐射强、光质好、日温差大,利于作物营养的积累。6~9月晴雨相间、阳光和煦、光能丰富、温凉湿润、光合效率高,是喜凉作物生长旺盛、果实膨长的季节。

2.2气候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威宁由于地势高、热量不足,气象灾害以低温霜害为主,冰雹、风灾、干旱极为常见。威宁是温带水果之乡,水果花期在3月中旬到4月中旬,3月下旬到5月上旬倒春寒伴雪凝霜灾,易造成花期冻害和幼果脱落,据60年资料统计,半凉山2000~2300m出现0℃以下最低气温倒春寒天数占39.6%,特重的占13.2%;近10年来重的占50%,特重年占20%。

夏季低温容易对玉米、水稻、烤烟造成危害。初夏低温冷涝使作物生长缓慢、生育期推迟,为延迟型冷害,此冷害占统计年的41.5%,近20年有所减少,只有20%的年份发生危害。8月低温则对玉米扬花灌浆造成危害,60年中,有39.6%的年份发生低温危害,18%的年份低温严重。近20年来严重低温减少,仅占10%。冰雹风灾在近20年有所加重,重雹灾年占45%,几乎2年一遇。重雹灾年每年经济损失在4000万元以上。近20年暴雨减少,平均每年1次,但乡镇单点暴雨增多;特定小流域(如二塘河、哈喇河)大暴雨增多,造成局部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这是由特定地区生态失调、空气热量在水平方向上分布极不均匀所造成的。

威宁县东南季风影响晚,所以春旱特别严重,影响播种和出苗,严重春旱占34%,3年一遇,特重春旱占19%,5年一遇。夏旱对玉米造成勒包干危害,近20年来夏半年雨水减少,夏旱频率增加,高原面30%的年份有夏旱,20%的年份夏旱严重,西部水西河谷50%的年份夏旱严重。

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大力营造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耕地和林地要适当配置,特别是石山周围和高原面的北方风口地带,南北向槽地的两头应造好防风林[1,2]。森林覆盖率增加,蒸腾作用可增加空气中的水汽,森林扰动可增加低空云雾,减轻霜害;森林的合理布局可拦切山洪,有效预防地质灾害;森林增加可使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热力梯度减小,可减轻热对流;防风林可减轻大风的冲击力,从而可减弱对流性天气和风灾。搞好防雹也是减轻风雹灾的有效办法。

3区域气候与农业调整

3.1半凉山区气候与农业调整

中部高原面缓丘盆坝区海拔2000~2320m、北部1880~2250m、南部山区2000~2400m之间统称半凉山区,该区年平均气温10.0~12.4℃,5~9月平均气温15.3~18.0℃,≥10℃的积温2100~3200℃,年日照时数1600~1900h,年总降水量900~1000mm,生长季降水量770~870mm。该区目前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为主,荞子、豆类、果树为辅。该区夏半年气候温凉湿润,制约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而马铃薯有喜凉的习性(光合适宜温度15~18℃,比玉米低5~6℃),不受低温影响,且马铃薯在半凉山区生育期长,吸收有效光辐射多,光合效率高,加之昼夜温差大,营养积累多,故半凉山区的马铃薯品质好、产量高,因此半凉山区应以马铃薯生产为主。为适应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马铃薯、玉米生产的比重应作如下调整:2000~2100m为6∶4;2100~2200m为7∶3;2200~2300m为8∶2。南部和西部1900~2100m,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光质好、光热水匹配恰当,生产的苹果品质优良,应大力建设精品苹果基地[3]。2200m以上荒山坡和退耕还林地带应着力发展花椒、山楂、弥猴桃、杜仲等经济林,以遏制山地石漠化发展。

3.2凉山区气候与农业调整

威宁县2300m以上为凉山冷凉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4~6.4℃,≥10℃的积温2100~2900℃,年日照时数1500~1800h,年总降水量950~1200mm,5~9月平均气温13.0~15.5℃。该区气候冬季寒冷、夏季冷凉湿润,风大、多云雾。因热量不足,种玉米品质差、产量低,适宜马铃薯、苦荞等喜凉作物生长。马铃薯、苦荞生育期比半凉山长,吸收的光辐射多,品质和产量不亚于半凉山,而且不受低温危害,因此凉山区应大力发展马铃薯、苦荞等喜凉作物。牧区耕地应采取马铃薯和饲料作物轮作[4]。畜牧业应以圈养为主,计划轮牧为辅,以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3河谷区气候与农业调整

河谷区分3个亚区,第1亚区为北部河谷、东南部河谷温和湿润气候区。该区年平均气温11.6~14.0℃,夏季(6~8)平均气温18.5~20.0℃,≥10℃的积温2800~3800℃,年日照时数1300~1600h,年总降水量930~1200mm,该区冬季多阴寒雪凝天气,夏半年温和多雨湿润,二塘河流域夏季多大暴雨,常出现特大山洪泥石流灾。该区沿岸山坡应大力发展经果林,搞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耕地应采取冬油菜豆、夏半年烤烟绿肥玉米轮作模式。

第2个亚区为南部可渡河谷、西南部哈喇河河谷温和湿润气候区,南部1800m以下为亚热带半湿润气候。该区年平均气温12.0~16.4℃(夸都),夏季平均温18.5~22.0℃,≥10℃的积温3000~4650℃,年日照时数1500~1850h,年降水量800~930mm。该区1800~2000m的山坡,常为山腰暖带,霜寒害轻,利于温带水果、特产的越冬,应大力发展苹果、梨、核桃、弥猴桃、花椒、山楂、生漆等经果林,应建立精品苹果基地。耕地应采取夏烤烟、玉米冬菜豆的轮作模式。1800m以下河谷温暖半湿润可大力发展柑橘、葡萄等水果。

第3个亚区是海田、水西河谷温和半干旱气候区,水西河谷包括中水镇和玉龙乡,该区年平均气温12~16℃,年日照时数1700~1850h,年降水量570(玉龙)~780mm,该区1800~2000m的山坡适宜大力发展苹果、梨、核桃等经果林。耕地应大力发展烤烟、玉米生产。1800m以下温暖半干旱区可大力发展杜仲、油桐、山茱萸、花椒等经济林。

4小结

综合上述分析,充分利用威宁独特的气候优势,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种植结构,使绿色农副产品上档次上规模,标准化生产,对威宁新农村建设和拉动全县经济发展能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5参考文献

[1]谢立勇,郭明顺,刘恩财,等.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与展望[j].农业经济,2009(12):35-36.

[2]宗晓鸿,孙卫卫,朱霞.沾化县气候变化及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236-237.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范文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

一、水稻病虫害的成因

近些年受环境影响,气候多变,尤其是一些地区干旱持续时间和阴雨持续时间过长,导致水稻长时间光照强烈或光照不足,这种气候的极端是导致水稻病虫害的主要原因。我国为了提高水稻产量,解决温饱问题,一直推行水稻高产品种种植,这些高产水稻品种,对气候要求高,普遍抗虫能力不强,植株的适应性较差,需要很强的病虫害防治能力。为了促进水稻高产,施用过量的化肥,使土地的地力水平不断下降,水稻抗病能力也相对降低。气候变暖,使冬季严寒对病虫的自然杀灭能力减弱,农药的过度施放也使得部分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导致虫源基数逐年扩大,也使水稻的虫害问题趋于严重。

二、常见水稻病害及防治

(一)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最重要的病害之一,这种病害分布广,对水稻的危害较大,处理不当极容易造成水稻减产。1.稻瘟病特点及危害。稻瘟病的病菌在冬季会以分生孢子和菌丝的形式附着在病谷或稻草上,当春季气温回升到20摄氏度,遇到连续降雨天气潮湿就会急速生长,借着自然风力或昆虫传播,就会引起水稻植株发病。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叶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其中苗瘟是因为种子带有病菌所引起,多发生在三叶期之前,通常表现无症状的秧苗枯黄直至枯死。叶瘟的发病主要在稻叶上,叶瘟根据气候和水稻抗病性表现为慢性、急性、白点性和褐点性几种。叶节瘟通常发生在叶耳、叶舌和叶环上,一般是叶耳先感染,初步表现为并不明显的淡绿色病斑,与稻苗的绿色区别并不明显,之后会向叶环和叶舌拓展蔓延,在叶环和叶舌上表现为灰褐色或灰白色,并且病斑分部不规则。穗颈瘟初期为水渍状淡褐色病斑,会围绕着穗颈蔓延,逐步呈褐色或墨绿色,防治不当一般会导致白穗。谷粒瘟一般发生在稻壳上,表现为椭圆形褐色斑点,会导致大米出现黑色粒。2.稻瘟病防治。稻瘟病的防治和治理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处理,一是对种子用强氯精进行消毒,这样可以起到防治由种子引起的稻瘟病;二是发现有稻瘟病时要密切观察,在防治适期时及时喷洒药剂。可以用富士一号或春雷霉素按(1:1000)比例兑水之后喷雾进行治理。三是对中抗病品种在破口期和齐穗期各喷药防治一次。(二)水稻纹枯病。1.水稻纹枯病特点及危害。水稻纹枯病也是比较常见并且对水稻生长影响很大的水稻病害。初期会呈现外为暗褐色内为灰白色的病斑,逐渐会演变成病斑相互连接变成大的病斑,遇到天气潮湿或阴雨时节会长出蛛丝样的白色菌丝,慢慢形成菌块,凝结成菌核。2.水稻纹枯病防治。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和治理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防治一般是耙田时及时清除稻田边杂草和清除稻田中的漂浮菌核,合理控制N肥施肥量;当发现有水稻纹枯病时,可以亩用爱苗30ml喷雾防治,效果理想。(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特点及危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后,主要表现为秧苗夜色呈深绿色,带有凸凹不平的褶皱,病株的上节部出现白色倒生须或出现分枝。秧苗植株矮小,有的不抽穗,抽穗的也表现延迟和穗小,水稻粒空不饱满。这种疾病主要是病毒所致,不经水稻种子和植株间传播,主要是由白背飞虱传播病毒,并且一经感染,终身带毒,严重影响水稻产量。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在防控上,加强对稻田的检查,一旦发现病株马上拔出。加大对白背飞虱的杀灭力度,切断病毒传播途径,清除田内及田边杂草,减少病毒宿主。秧田推广使用防虫网,建议使用四十目的防虫网覆盖稻田,防治病毒传播。在药剂防治上,主要通过两个时期进行治理,一是秧田期,秧苗起针后每隔4天喷一次药,移植时喷洒“送嫁药”;二是在本田期,用10%吡虫啉或25%吡蚜酮按(1:500)比例兑水进行均匀喷雾。

三、水稻种植常见虫害

(一)稻飞虱。1.稻飞虱特点及危害。稻飞虱这种害虫的种类很多,对水稻造成危害的主要是褐色灰飞虱和白背飞虱这两种。褐色灰飞虱一般发生在水稻生长的后期,白背飞虱多发生在水稻生长的前期。他们平时躲在植株下部的茎组织内,吸食水稻的汁液,被侵害部分的稻苗会呈现出长型褐斑,破坏水稻的营养传输,导致水稻缺乏养分造成枯萎或者倒伏,水稻灌浆期的稻飞虱害虫还导致谷粒空瘪,大面积减产,同时这种害虫在水稻间移动还会传播水稻病毒。2.稻飞虱防治。在水稻孕穗期前可采用滴油杀虫,首先在田中保持20公分左右的浅水层,每亩土地滴洒400-500克废机油或废柴油,人工驱赶稻飞虱,他们一旦落入水中就会触油而死,处理完虫害之后马上对稻田换水,这种方法不会产生农药残留是属于比较绿色环保的处理方法。在孕穗期之后不宜采用滴油杀虫法,可以采用喷洒农药的办法来处理稻飞虱的危害。防治初孵若虫,用25%扑虱灵添加40%毒死蜱兑水喷雾;防治中、高龄若虫,用48%乐斯本加25%吡蚜酮兑水喷雾,可以有效的去除稻飞虱。(二)三化螟。1.三化螟特点及危害。三化螟是一种只对水稻造成危害,且分布较广的一种害虫。它的幼虫呈淡黄绿色或乳白色,幼虫蛀入水稻内进行取食,造成枯心苗,在水稻的生长期不同阶段都可以造成危害。2.三化螟防治方法。对三化螟的防治主要以物理防治为主,辅以药剂综合治理。在水稻收割的时候,进行齐泥割稻,清除稻田周边杂草,在准备插秧前,早灌水,将三化螟幼虫淹灭。在生长期发现三化螟可以采用29%浓度的杀虫双水剂和48%乐斯本按比例兑水进行喷雾灭虫。(三)稻纵卷叶虫。1.稻纵卷叶螟特点及危害。幼虫会吐丝把水稻叶片卷合在一起,白天光照强烈时,躲在卷内取食叶片,到了夜晚或者阴天就去残害别的叶片,导致水稻叶面残缺,严重的只会剩下叶脉,卷缩程度厉害的甚至会导致水稻无法抽穗。2.稻纵卷叶螟防治办法。彻底清除田边和渠边的杂草,确保不会通过杂草把害虫带进稻田。发生危害时宜采用29%浓度的杀虫双水剂和2%阿维菌素按比例兑水进行喷雾灭虫。喷雾杀虫适合选择在阴天或者下午16点以后,这个时候害虫会走出叶卷,可以直接进行灭杀,在光照强烈的白天,害虫会躲在叶卷里面,影响喷杀效果。

四、结语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一,水稻的安全生产对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受自然条件和气候影响,以及客观原因我国大面积种植高产水稻的影响,水稻在生产中会出现,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常见病害,还有稻飞虱、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主要害虫,对这些病虫害进行研究,分别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理办法,可以促进我国水稻的安全生产。在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时,尤其应注意不要采用剧毒农药和高残留化学药品,既要保证水稻的安全生产,也要注意我国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蒋春艳,陈淮川.水稻重大病虫害主推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范文篇4

关键词:生态涵养;自然灾害;对策措施;丰都县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732014

引言

2013年,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5大功能区域战略,把丰都划归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区。丰都县委、政府确定了“生态涵养、绿色崛起”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地处三峡水库腹地的丰都县,生态环境脆弱,受到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水土流失的困扰,对自然灾害非常敏感,任何一场大的自然灾害都给生态涵养造成严重的损害。同时,脆弱的生态环境又对工业、旅游、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形成较大的限制。当前,丰都迎来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机遇,对生态涵养非常有利,同时对产业发展也带来巨大的挑战。许多案例告诫我们,防御自然灾害对生态涵养十分重要,尤其丰都要打“绿色牌”,创建“国际旅游名城牌”,防御自然灾害,抓好生态涵养、保护生态环境就显得更为迫切。

1丰都自然灾害对生态涵养的危害

丰都生态涵养面临气象灾害(暴雨洪灾、伏旱高温、雷电大风等)、森林火灾、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的较大威胁,分述如下。

1.1气象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丰都县每年暴雨、洪涝一般出现3-4次,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造成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害,破坏树木及植被,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例如:2015年6月1日丰都出现暴雨洪灾,损毁树木、淹没农田、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中断交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000余万元。丰都县伏旱十年八遇,伏旱期平均达到37d,最多达59d。丰都高温天气相当突出,≥35℃高温日数每年平均达36d,最多达63d,对生态涵养极其不利。例如:2006年严重伏旱高温天气造成全县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以上,还导致树木干枯、森林火灾、河沟断流、塘库干涸、鱼虾死亡,给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伤害。丰都雷电日数平均每年达33d,最多达52d。大风灾害平均每年为2.1次,最多达11次。雷电伤人伤物还引发森林火灾、房屋火灾;大风吹倒或损坏树木的情况比较突出,对生态涵养也带来不利的影响。例如:2012年5月8日,丰都县城、名山街道、栗子乡等地出现大风灾害,对树木和农作物造成较大损害,直接经济损失达1297.2万元。

1.2森林火灾对生态涵养的危害

丰都县森林覆盖率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较大威胁,也是“生态涵养、绿色崛起”的大敌。

气象与森林火灾的关系非常密切。森林中各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取决于气象条件的变化情况,如气温、降水量、风向风速、雷电等因素。每年的夏秋高温伏旱期,气候干燥、降水少,最容易引发森林火灾。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具有燃烧迅猛、不易扑救、危害严重的特点。同时,人为因素引发的森林火灾也不容忽视。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丰都县森林火灾几乎年年发生,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年平均森林火警及森林火灾都在20次以上,对生态涵养影响明显。据县林业局统计:从2005年至2010年共发生森林火灾28起,烧毁森林143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1.3地质灾害对生态涵养的危害

据丰都县国土局调查统计:县境内地质灾害点总数362处,主要为滑坡,其次为不稳定斜坡、危岩、地面塌陷。其中滑坡283处(含库区滑坡103处,占滑坡总数36.4%),占总数的78.1%;不稳定斜坡49处,总数的13.5%;危岩29处,占总数8.0%,地面塌陷仅1处。丰都以山地丘陵为主,每年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对林木、植被、农作物、房屋的破坏不可轻视。例如:仅2005年,全县发生地质灾害57处,危害272户859人,损坏房屋705间,损毁林木、植被390公顷。

1.4水土流失对生态涵养的危害

据县水务局统计,丰都有水土流失面积1538.1km2,占幅员面积的53%,土壤平均侵蚀模数2963.7t/km2里。年年均土壤侵蚀总量达525.34万t。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土质疏松,易冲刷流失;降水集中,暴雨冲刷;植被稀少,对地面保护性差。同时,一些建设单位、个人在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活动中,缺乏生态保护意识,人为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对丰都生态涵养带来较大的危害,尤其对三峡水库保护极为不利。

2防御自然灾害、保持生态涵养的对策措施

当前,丰都县迎来了全面深化改革、交通大发展、区位嬗变、移民扶持的大好机遇。经济发展势不可挡,房地产及旅游开发如火如荼。特别是近年丰都房地产开发、工业园区建设、巴渝新居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占用了不少耕地和林地,已经对生态涵养和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了较大的压力。针对丰都人多地少、生态环境脆弱、三峡水库保护任务重的县情,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2.1组织全县林业、环保、国土、水利、建设、园林、旅游、气象等行业的专家,对我县生态承载力进行科学调查和评价,摸清生态环境和生态涵养的家底,并制作一份精细化的研究报告。报告要指出全县及镇(乡、街)的耕地红线、人口红线、森林红线、湿地红线、水资源红线、旅游开发红线等翔实的基础数据,为全县生态涵养和产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避免产业发展盲目性,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伤害。

2.2以森林碳汇为根本,大力植树造林种草,涵养水土,减轻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和三峡水库。笔者建议:重点抓好退耕还林种草和长江防护林建设,着重发展经果林和速生丰产林。大力栽种对丰都生态涵养、乡村旅游贡献大的经济林木,比如:红心柚、龙眼、柑橘、枇杷、花卉。同时,全面推广林下种植养殖技术。比如:推广林下种植天麻、菌类;林下养鸡、养猪等模式,从而形成低碳、循环、绿色的现代农业经济模式。同时,在丰都县肉牛、山羊养殖区域,科学栽种牧草,做到草畜平衡。

2.3以防御气象灾害为重点,加大防御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力度,对防御自然灾害的人员、经费、物资等给予充分保障。县人民政府统一协调指挥,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优势,制定自然灾害短、中期防御规划,出台相应防御措施,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防范机制。

文献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极端天气灾害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频发;气象灾害对生态环境最具杀伤力。从丰都近20年来看,气象灾害不仅对经济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大,而且对生态环境的损害也越来越严重。气象灾害还是地质灾害、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水土流失的重要诱发因素。因此,抓好气象灾害防御是关键和重点。

2.4加强高山避暑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科学规划和总体设计,依据生态承载力严格控制其规模和数量,避免全面“开花”搞大而全、一哄而上。

旅游开发建设占用土地、破坏森林和植被、污染环境,还会引起局地小气候恶化,后果相当严重。例如:丰都县澜天湖旅游度假区开发已经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如果澜天湖旅游度假区过度开发,森林、植被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必然导致局地小气候恶化,其后果是夏季温度上升、降水减少,加之当地为喀斯特地貌,蓄水更加困难,那么,消夏避暑的优势将大打折扣,更何况数万游客的用水问题将成为最大的难题。当出现这种状况,难以实现“生态涵养、绿色崛起”的奋斗目标。长寿之乡巴马和昆明滇池等过度开发酿苦果就是前车之鉴,尤其值得丰都县深思。

3结语

生态涵养是地处三峡库区的丰都县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但生态涵养和生态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点多面广,所需人力、物力、资金巨大,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本文仅从防御自然灾害的角度做了初步探索,还存在片面、单一等不足之处,需要今后在工作中进一步探讨,寻找更科学更合理的生态涵养策略。

参考文献

[1]马力.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重庆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2]张昌红,秦飞.丰都年鉴(2010)[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3]谭云廷,王帮能,张一.丰都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

[4]丰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丰都县志(1986-2005)[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范文

【关键词】沙尘暴的成因;沙尘暴的防御对策;沙尘暴的危害;免耕法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耕作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原因,使沙尘暴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加大,影响范围不仅限于我国北方,已经开始波及到南方,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1沙尘暴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1.1沙尘暴的概念。气象学上把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3类。

浮尘:悬浮在大气中的沙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km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沙尘暴是荒漠化的标志,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

1.2沙尘暴的成因

1.2.1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异常增温的现象。当厄尔尼诺发生时,整个赤道太平洋的大气状况都会改变,造成环境生态平衡破坏,并且进一步影响到其它地区,它的发生使得东亚冬季风势力变强,加剧了我国沙尘暴灾害的发生。

1.2.2气候干燥多风。研究表明,沙尘暴频发期均对应于干旱期。近几年来由于我国西部冬季温差增大,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大风频发,为沙化提供了动力条件。在冬春季,温度增幅大,使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当遇冷压冷风过境,极易形成大风天气。

1.2.3沙源面广。地表丰富的沙源是沙尘暴产生的基础。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条西起柴达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的沙漠带。沙漠区受干旱气候和地表引力的影响,地表物质质地轻粗松散,沙源丰富,为沙尘暴形成创造了条件。

2我国沙尘暴的危害

其危害主要表现为由于能见度低,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由于风速大,使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加速,吹倒农作物、建筑物和通讯设施等;吹走大量的农田肥沃表土,使土壤贫瘠、农业减产;大量的沙尘飘浮在大气中,污染了空气,严重地危害了人们的健康等,每次沙尘暴给我国都造成巨大的损失。具体有:

2.1耕地质退量减。气候干旱、土质疏松是耕地沙化的自然原因,而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造成耕地沙化的基本原因。人口增长失控是耕地沙化发生和发展的原动力。

2.2造成草场退化。草场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方面起着主要作用,目前草场严重退化,过度放牧和盲目开荒已使草原地区多次出现“黑风暴”。

2.3制约经济发展。沙尘暴破坏交通、水利等生产设施。在许多流域,因为林草覆盖率降低,风蚀危害情况加剧,严重影响到了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使用以及河道的排污能力,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3我国沙尘暴的防御对策

3.1推广免耕法。免耕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翻耕,将作物残茬留于地表,是一种改良的、防御水蚀和风蚀的新型耕作方法。免耕法取消了许多传统的耕作作业,如耕翻、耙耱、平地等。作物残茬能有效地减少大风引起的沙尘颗粒运动。一方面它可以吸收一部分风力,减小风对土壤的作用力;另一方面,由于把作物残茬留在土壤表面,把能保护土壤颗粒,不易被风力移动。

3.2建立风障。垂直风向的障碍物可以改变风向和风速,减少土壤颗粒远距离位移,增加颗粒物的沉积作用。地表风障包括林带、灌木丛、谷物、杂草以及对准风向的田间带状作物等。

参考文献

[1]王武功.沙尘暴研究进展[J].中国沙漠,2000,20(4),349-3561.

[2]戴雪荣,李吉均,俞立中等.末次间冰期甘肃沙尘暴演化历史的黄土记录分析[J].地理学报,1999,54(5),4511.

[3]熊佳蕙,闫峰.沙尘暴成因及人文思考[J].灾害学,2004,19(1),92-96.

[4]徐宣斌,彭珂珊,胡普辉,刘延风.沙尘暴对西部发展的危害及其治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4),1-8.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范文1篇6

大家早上好!

孩子们,现在已经4月份了。这段时间相信大家都感觉到了气候变化很大,天气忽冷忽热,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希望孩子们一定要根据天气冷暖增减衣服,预防感冒!

4月,是爱国卫生月,今天,4月7日,是第59个世界卫生日。2008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就是“保护健康不受气候变化的危害”。

卫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部门之一,而且这种影响就发生在当前。地球正在变暖,变暖的速度在加速,而人类行为是罪魁祸首。如果目前的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人类会面临更多的与自然灾害和热浪相关的伤害、疾病和死亡,更高的食源性、水源性和媒介传播疾病的发病率,更多的与空气污染有关的过早死亡和疾病。此外,在世界很多地方,由于海平面上升,大量人口将被迫移居他乡,同时,也会有很多人遭受干旱和饥荒。随着冰川融化,水文循环将发生改变,可耕地的产量将出现变化。

许多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将带来卫生健康方面的问题,在不同的地方,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影响会有所差异。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影响又会进而受到很多条件的左右,如发展的水平、贫困和受教育的程度、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等。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将会首当其冲。贫困和营养不良严重、卫生基础设施薄弱或政治动荡的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将面临最大的困难。此外,如果我们无法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对卫生带来的影响,我们面临的风险就是能力得到削弱,更难以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这些都是大环境的卫生。而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我们现在能做点什么呢?下面,我还要对个人卫生提几点要求: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夏季来临,各种不安全饮料又会充斥广大市场,还有许多“怪味”食品也无时不在吸引着孩子们,导致有些孩子甚至以辅食代替主食,点心、方便面等快餐食品代替米饭,要味不要胃。这,不仅十分有害,而且非常危险。在个人卫生习惯中,希望孩子们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不随便使用别人的生活用品,如毛巾、衣服、拖鞋、餐具等。双休日及寒暑假也应该遵守作息时间,做到起居有规律。

2、均衡饮食,随气候变化而增减衣服,定期运动,充足休息。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应该按照生活规律,定时用膳,三餐饭做到定量,不能饿一餐,饱一餐。要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三操”要认真去做,动作到位,不要朝气不足而潮气有余。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前往空气流通不畅、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随着天气逐渐转热,教室一定要保持通风状态,让门窗敞开,使空气对流。更不能在教室里乱吃东西。另外,我希望孩子们不要到人员流动繁杂的地方去,更不能长时间呆在人员密集的地方,避免染上其他传染病,否则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如果发现自己有什么不适,应迅速报告监护人或者老师,争取最佳治疗时间。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范文篇7

(1甘肃省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甘肃西峰745000;2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

摘要:为了对当地苹果生产的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有必要对苹果花期霜冻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对西峰农试站苹果开花日期观测资料及结合灾情调查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庆阳市苹果花期霜冻危害的致灾因子主要是西峰区4月中旬至5月上旬极端最低气温和正宁县4月极端最低气温,两因子的影响权重分别达24%和76%;进而建立了庆阳市苹果花期霜冻危害风险模型并计算了灾情指数。使用该模型对1990—2012年苹果花期霜冻灾害风险评估结果与相对气象产量进行对照分析,表明灾情趋势完全一致,且灾情等级有差异,即发生霜冻危害程度与苹果所处的开花时期有关:苹果开花初期遇低温霜冻时危害较轻,开花末期或坐果期遇低温霜冻则危害较重。评估结果与实际吻合,所得模型具有客观实用性。

关键词:庆阳市;苹果花期;霜冻;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S166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2014-0594

基金项目:甘肃省气象局科技处“果树气象灾害风险的综合评估技术和方法研究”(2014-12)。

第一作者简介:张谋草,女,1964年出生,甘肃宁县人,高级工程师,大专,主要从事农业气象应用工作。通信地址:745000甘肃省庆阳市气象局,Tel:0934-8213784,E-mail:zhangmc8811@126.com。

收稿日期:2014-06-23,修回日期:2014-09-22。

RiskAssessmentofMeteorologicalFrostDisasterDuringtheBlossomPhaseofQingyangApple

ZhangMoucao1,YaoXiaohong2,ZhangHongni1,ZhouZhongwen1,CheXiangjun1,DuJun1(1QingyangCityMeteorologicalBureauofGansuProvince,Xifeng745000,Gansu,China;2TianshuiMeteorologyBureau,Tianshui741000,Gansu,China)Abstract: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soflocal’s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itisnecessarytoassesstheriskoffrostdisasterduringappleflorescence.Thispaperusedstatisticalmethodtoanalyzetheobserveddatafromofapple’sblossomdatewhichweregotfromXifengAgriculturalExperimentStation.Theresultsshowedthat:themainhazardfactoroffrostdisasterduringthefloweringphaseofQingyangapple,wastheextrememinimumtemperatureofXifengduringmidApriltoearlyMayandNingxian’sinApril.Thesetwofactors’influenceweightshadachieved24%and76%,respectively.Then,webuiltanevaluationmodeloffrostdisasterduringthefloweringphaseofQingyangapple.Comparativelyanalyzedthefrostdisasterduringthefloweringphaseofapplefrom1990to2012bythemodel,itshowedthatapplewasfrostedwouldbeharmedlightlywhileitsearlyblossomphase,butseriouslywhileitsfinalblossomphaseorfruitbearingphase.

Keywords:Qingyang;BlossomPhaseofApple;Frost;RiskAssessment

0引言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业结构带来了一定的影响[1],为了应对气候的这种变化,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人们在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2-4],刘德祥等[2]、邓振镛等[3]和王鹤龄等[4]认为宜将过去以粮为主的格局向粮、经等多种种植的格局转变。庆阳市种植业结构也由过去以粮为主的单一种植结构向以粮、牧、林果等多种种植结构形式的转变。庆阳市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区,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光、热、水在年内时空分配不均,形成了冬冷多晴,夏热雨丰的气候特点。该地年平均气温8.7~10.0℃,年降水量409.5~609.8mm,年平均无霜期150~193天,年日照时数2262.2~2527.0h,太阳辐射总量5000~5600MJ/m2,苹果生长季≥10℃积温为2800~3040℃,日照时数为1020~1140h。这种气候有利于苹果的着色和甜度增加,因而该地苹果在国内属优质果品,苹果种植也是其主产果业,2012年全市种植面积达78600hm2,产量达42933×104kg。姚玉壁等[5]认为庆阳市气候宜以苹果的种植最为有利,但是近年来气候变异,暖冬现象日趋明显,造成果树萌动期提前,初春寒潮降温天气增加,晚霜冻危害出现频繁,影响着果品的品质和产量[6]。为了估算灾害对果业造成的影响程度,为农业生产安排提供依据,杨仕贤等[7]、陈香等[8]、李美荣等[9]和许彦平等[10]就不同气象灾害对农、林果业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估,提出定性评估模式。由于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具有地域性,同一强度的气象指标在不同的地域上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笔者拟对此类评估模型及其参数进行验证和修正,以期建立苹果花期霜冻危害风险模型用以对庆阳市苹果花期受霜冻危害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估,为果农进行果园管理,提高苹果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计算方法

文中用到的计算及数据分析均采用Excel电子表格中统计函数及数据分析工具。

1.2产量资料的处理

苹果产量(1991—2012年)取自庆阳市统计局。庆阳市苹果种植主要分布在正宁、宁县、西峰、镇原、庆城和合水6县(区),且苹果种植后基本是从第3年挂果,第5~6年是苹果产量最高时期。该地苹果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变化,每年有新增种植面积,也有老树退化面积。因此采用单产进行气象产量的分析不仅不同树龄的产量有差异,而且不同果园的产量也有差异。因此,为消除此因素影响,对该地苹果总产采用Excel电子表格中的二次曲线拟合方法进行分离,同时为消除空间上的差异,用相对气象产量[4]作为分析指标。Ys=(Y-Yt)/Yt……………………………………(1)式中,Y为庆阳市苹果总产(kg),Yt为趋势产量(kg),Ys为相对气象产量。

1.3苹果开花期日期及花期遭受霜冻气象资料气象资料取自相应县的国家气候站。正宁、宁县苹果开花期一般在4月上旬至下旬,西峰、镇原、庆城和合水县苹果开花期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由于苹果的物候观测资料不完整,正宁、宁县、镇原、庆城、合水这5个县苹果开花日期以调查和走访群众为主,西峰区苹果开花期资料取自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观测资料。苹果花期受冻气象指标主要是最低气温<0℃持续天数、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11-14]。物候资料和气象资料年代是同步的,其中西峰、正宁县资料年代为1990—2012年,宁县、镇原、庆城、合水资料年代为2001—2012年。

2结果与分析

2.1致灾因子的确定

统计了各县(区)对应开花期的极端最低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最低气温<0℃持续天数、极端最低气温与<0℃持续天数积等因子进行两两组合后与苹果的相对气象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苹果花期霜冻危害影响因子与相对气象产量的回归模型(见式(2))。由此可知,庆阳市苹果在花期受晚霜冻影响的主要因子是西峰区4月中旬至5月上旬极端最低气温和正宁县4月极端最低气温。

Ys=0.1026+0.0129Tn西峰+0.0415Tn正宁(n=23,F=1.1683>F0.33)…………………………………………(2)式中,Ys为相对气象产量,Tn西峰为西峰区4月中旬至5月上旬极端最低气温(℃),Tn正宁为正宁县4月极端最低气温(℃)。2.2开花期霜冻灾害风险评估2.2.1灾情指数灾情风险指数采用模型[10]见式(3)。P=H×V…………………………………………(3)式中,P为灾情风险指数,H为相应灾害的影响权重,V为相应灾害等级值。实际工作中可按照灾害发生的概率设定可能等级,按损失的强度或根据灾害对其造成的灾情程度设定等级强度进行风险评估[11-16]。以苹果花期西峰区4月中旬至5月上旬极端最低气温和正宁县4月极端最低气温作为霜冻灾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作为苹果开花期霜冻灾害风险评估指标(Pi)(见式(4))。

Pi=Σj=12(Hj×Vij)………………………………(4)

式中,Vij为苹果花期霜冻灾害等级分值,i为1990—2012年各年份排序(i=1,2,…,23);j为霜冻灾害2个风险因子,j=1为西峰区4月中旬至5月上旬极端最低气温,j=2为正宁县4月极端最低气温;Hj为相应灾害因子的影响概率,即H1=[0.0129/(0.0129+0.0415)]×100%=24%,H2=76%。灾情指数(Pi)越大,表明苹果花期受霜冻灾害危害越重,对苹果产量影响就越大。

2.2.2分级标准用逐年西峰4月中旬至5月上旬极端最低气温、正宁4月极端最低气温与其相应因子<0年份的平均值之比作为灾情等级的分级标准。其比值<0的年份为无灾,≥0的年份值按照数值的离散程度将灾情确定为轻、中和重3级。

依据灾情指数和分级标准得出该市霜冻灾害风实际产量等级的对照情况(表3)。由表3可知,在所分析的23年中,苹果相对气候产量出现负值的年数是8年,评估中有灾年数是8年,评估准确率达100%,无漏评年份。而指标评估等级与产量实况等级差异较大,在出现灾害的8年中,仅有1990年和2003年的评估与产量实况一致,其余6年的评估等级与产量实况有差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与霜冻发生时苹果所处的开花时期有关,一般苹果在开花初期,遇低温霜冻危害较轻,在开花末期或坐果期遇低温霜冻危害较重,特别是在坐果期遇到低温霜冻时会造成绝收。如2006年霜冻评估级别为重,产量实况级别是中,霜冻发生在4月12日,此时苹果处在开花始期;2010年指标评估为重,产量实况级别是轻,霜冻发生在4月14日,此时苹果处在现蕾期。

3结论与讨论

庆阳市苹果主产地位于南部和中部地区,因此选取中部的西峰区和南部正宁县的4月至5月上旬的极端最低气温资料能代表该地区霜冻出现时对苹果的危害情况,且两因子的影响权重分别达24%和76%。用此两因子进行该市苹果花期霜冻危害评估与其相对气象产量进行对照,其趋势完全一致的,因此用极端最低气温作为灾害评估因子,利用(4)式模型进行庆阳市霜冻灾害发生时对苹果危害的评估是可行的。

用笔者建立的灾情指数模型进行趋势评估与相对气象产量是一致的,但用模型进行评估的等级与相对气象产量的等级有差异,模型预测的等级比相对气象产量得出的等级量要高。主要原因在于霜冻灾害出现后,由于不同果园所处的周围环境、土壤肥力、管理措施等条件不同,同时不同果园灾后所采取的恢复措施也不一致,灾害对苹果产量的影响程度就不同,因而灾情评估等级要视低温霜冻发生时苹果所处的开花时期及其果园的环境、管理措施等而定。若低温霜冻出现在现蕾或开花始期,则评估所得的灾害等级比相对气象产量等级高;若低温霜冻出现在苹果开花末期或坐果期,则评估等级与相对气象产量等级基本吻合。这与许彦平等[10]采用模型做的天水市蜜桃霜冻灾害等级的评估有差异,说明该模型在使用时应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及管理措施等方面因素。今后还应在苹果开花的不同时期(即分现蕾期、开花始期、开花普遍期、开花末期、坐果期)对气象因子和地理环境因子进行同时试验,对模型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李袆群,王春乙.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2):123-129.

[2]刘德祥,赵红岩,董安祥,等.气候变化对甘肃夏秋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5,27(6):806-812.

[3]邓振镛,张强,刘德祥,等.气候变暖对甘肃种植业结构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J].中国沙漠,2007,27(4):627-632.

[4]王鹤龄,王润元,张强,等.甘肃省作物布局演变及其对区域气候变暖的响应[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3):413-421.

[5]姚玉壁,李耀邦,张谋草,等.陇东黄土高原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对林果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4):73-77.

[6]蒲金涌,姚小英,姚晓红,等.气候变暖对甘肃黄土高原苹果物候期及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8,29(2):181-183.

[7]杨仕贤,张好艳,张春红,等.气象灾害损失评估技术及应用研究[J].安微农业科学,2010,38(18):9738-9740.

[8]陈香.福建省台风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生态学杂志,2007,26(6):961-966.

[9]李美荣,朱琳,杜继稳.陕西苹果花期霜冻灾害分析[J].果树学报,2008,25(5):666-670.

[10]许彦平,姚晓红,万信,等.天水蜜桃开花坐果期霜冻灾害气象风险评估[J].中国农业气象,2013,34(5):606-610.

[11]柴芊,栗珂,刘路.陕西果业基地苹果花期冻害指数及预报方法[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4):621-626.

[12]屈振江,刘瑞芳,郭兆夏,等.陕西省苹果花期冻害风险评估及预测[J].自然灾害学报.2013,22(1):219-225.

[13]李健,刘映宁,李美荣,等.陕西果树花期低温冻害特征及防御对策[J].气象科技.2008,36(3):318-322.

[14]张海娜,李晶,吕志红,等.东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3):24-28.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范文1篇8

一、深挖教材,把初中地理课本中的自然灾害内容讲清、讲透

初中地理中有很多自然灾害,但它是零散的,不系统,有时一笔带过,也不是考试的重点,学生根本不了解它是如何产生,分布在那里,会带来那些危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深挖教材,把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分布、危害讲清、讲透。如七年级地理下册中讲到印度的气候为热带季风,经常发生水旱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及大危害。学生不知道季风是如何产生、性质如何,如何预防。因此教师在讲到印度的气候时,把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也就是说印度背靠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对较大的洋印度洋,冬季时陆地气温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区,海洋气温高,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区,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区,即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降水少;夏季时陆地气温高,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区,而海洋气温低,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区,风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即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气流湿润,降水多。这时教师在讲什么是季风,季风分为冬季风和下季风,它的性质不同,学生容易理解。紧接着教时讲季风进退规律的反常,也就是夏季风(西南风)进退规律的反常,西南季风强,来的早,退的晚,雨季长,水灾;西南季风弱,来的晚,退的早,雨季短,降水少,旱灾。在画印度季风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印度的水旱灾害,这样学生对印度的水旱灾害理解较深。

二、利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分析自然灾害的形成、分布及带来的危害,最终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如七年级下册地理课本中讲到日本,活动设计了这样的内容,读图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及减灾措施。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找到日本,然后分析日本位于那两大板块之间,这两大板块容易碰撞、挤压,所以多火山、地震。然后教师展示全球六大板分布图,让学生找出六大板块的边界,看世界的火上、地震多分布在那里,找出世界的两大地震带,分析地震的成因及分布。教师展示5.12地震的图片,让学生自己体验地震的危害及造成的损失。

三、利用新闻联播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分布及危害

近两天,电视台播出台风彩虹最新消息:4日,台风“彩虹”环流触发了小尺度龙卷风,截至今天上午十点,共造成6人死亡,215人受伤。龙卷风还导致佛山大面积停电,其中海珠番禺大片街道社区停水停电、交通灯失灵、停车场拥堵。学生通过收听新闻,了解台风,分析台风如何形成,并说出台风的概念,并结合图说出台风的移动路径并分析其成因,造成的危害及减灾措施。主要危害:掀翻船只,拔树倒房,江河决堤,水库溃坝,形成洪灾,破坏海堤、港口,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危害地区:东南亚,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南部。

四、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暴雨、冰雹等自然现象,对学生进行自然灾害教育

每到夏季,商洛就会出现暴雨及冰雹,学生习以为常,并不奇怪,他们并不知道暴雨及冰雹对人类的危害。如果突降暴雨或冰雹后,教师要抓住这以实际,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知道冰雹是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它是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气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在一起,凝聚成云,遇到冷空气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越来越大,多了云托不住,就下雨了,要是遇到冷空气而没有凝结核,水蒸气就凝结成冰或雪,就是下雪了,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也就是冰雹。中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摹S绕涫潜狈降纳角?及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对农业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砸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特大的冰雹甚至比柚子还大,会致人死亡、毁坏大片农田和树木、摧毁建筑物和车辆等。具有强大的杀伤力。雹灾是中国严重灾害之一。

五、带领学生野外参观,了解滑坡、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学生进行灾害教育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范文篇9

3倍。一个健康人在5周内不吃食物,或5d内不喝水都可能生存下来。但若5min不呼吸空气,会窒息死亡。由于大气直接参与人和其他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清洁的空气是一切生

物生存的保证。

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可能改变大气组成引起大气污染。由于大气的整体性和流动性,大气环境问题常常是全球性的、区域性的。目前国际关注的三大环境问题;全球

性的酸雨、CO2浓度的增加(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都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一、大气的组成

大气就其组分的含量变动情况可分为恒定组分、可变组分和不定组分三种。恒定组分指N2、O2和Ar。N2占空气体积78.09%、O2占20.95%、Ar占0.93%.三者总和占空气总体积

的99.97%,其余为微量的氖、氦、氙、氡等稀有气体。可变组分指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通常CO2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小于4%。可变组分在空气中的含量随季节、气

象与人类活动的变化而变化。不定组分指煤烟、尘埃、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一氧化碳等,它与人类活动直接有关,这些组分达到一定浓度,会给人类、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二、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

(一)大气污染源

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分为固定源和流动源两类。所谓固定源就是位置和地点固定不变的污染源。主要指工矿企业在生产中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冶金、钢铁、建材等工业企业都

是对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的固定源。流动污染源是指交通工具在行驶时向大气中排放的有害气体而形成的污染源。

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划分,还可以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等。

1、工业污染源由火力发电、钢铁、化工和硅酸盐等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煤烟、粉尘及有害化合物等形成的污染源。此类污染源由于不同工矿企业的生产性质和

流程工艺的不同,其所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大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排放源集中、浓度高、局地污染强度高。是城市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2、农业污染源主要是不当施用农药、化肥、有机粪肥等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挥发扩散,以及施用后期NOX、CH4、挥发性农药成分从土壤中逸散进入大气等形成的污染源。

3、交通运输污染源由汽车、飞机、火车和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运行时向大气中排放的尾气。这类污染源属流动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是烟尘、碳氢化合物、NOX、金属尘埃等,

是城市大气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4、生活污染源是指居民日常烧饭、取暖、沐浴等活动,燃烧化石燃料而向大气排放烟尘、SO2、NOX等污染物。这类污染源属固定源,具有分布广、排量大、污染高度低等特

点,是一些城市大气污染不可忽视的污染源。但是,随着城市电气化的推进,城市生活污染源将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二)大气污染物

1、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则是由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

染物与大气正常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其毒性一般较一次污染物强。

2、常见主要大气污染物简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被人们注意到或已经对环境和人类产生危害的大气污染物大约有100种左右。其中影响范围广、对人类环境威胁较大、具有普遍性的污染物有颗粒物、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含物及光化学氧化剂等。

三、大气污染的类型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危害了人体的舒适、键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一)根据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存在的大气状况,可将大气污染分为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

(二)根据燃料性质和污染物的组成,可将大气污染分为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和特殊型四类。

四、中国大气污染的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大气污染是我国环境问题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地形及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大气污染具有以下特征:

①煤烟型污染是污染的普遍问题,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

②汽车尾气污染明显增加,并逐渐上升为城市大气主要污染源,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③酸雨分布区域性、季节性明显,污染物成分特点突出,多以硫酸酸雨为主;

④工业“三废”任意排放是目前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但农业引发的大气污染仍不容忽视。

五、大气污染的危害

人类体验到的大气污染的危害,最初主要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随后逐步发现了对工农业生产的各种危害以及对天气和气候产生的不良影响。人们对大气污染物造成危害的机

理、分布和规模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为控制和防治大气污染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一)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甚至人的年龄、健康状

况的不同,对人均会产生不同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不舒服,随后生理上出现可逆性反应,再进一步就出现急性危害症状。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1、急性中毒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时,通常不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特殊事故,大量有害气体泄露外排,外界气象条件突

变等,便会引起起人群的急性中毒。如印度帕博尔农药厂甲基异氰酸酯泄露,直接危害人体,发生了2500人丧生,十多万人受害的惨剧。

2、慢性中毒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慢性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污染物质在低浓度、长时间连续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患病率升高等现象。,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很

高,其中最高的是上海市,城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郊区。

3、致癌作用这是长期影响的结果,是由于污染物长时间作用于肌体,损害体内遗传物质,引起突变,如果生殖细胞发生突变,使后代机体出现各种异常,称致畸作用;如果

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发生突然改变作用,又称致突变作用;如果诱发成肿瘤的作用称致癌作用。

(二)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大气污染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这些危害可影响经济发展,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大气污染物对工业的危害主要有两种:一是

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对工业材料、设备和建筑设施的腐蚀;二是飘尘增多给精密仪器、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和使用带来的不利影响。

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也造成很大危害。酸雨可以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又可以通过渗入土壤及进入水体,引起土壤和水体酸化、有毒成分溶出,从而对动植物和水生生物

产生毒害。严重的酸雨会使森林衰亡和鱼类绝迹。

(三)对大气和气候的影响大气污染物质还会影响天气和气候。颗粒物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光辐射量。尤其是在大工业城市中,在烟雾不散的情况下,日

光比正常情况减少40%。高层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氟氯烃类等污染物使臭氧大量分解,引发的“臭氧洞”问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大气污染除对天气产生不良影响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发的温室效应,是对全球气候的最主要影响。地球气候变暖会给人

类的生态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人类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六、大气污染的防治

从大气污染的发生过程分祈,防治大气污染的根本方法,是从污染源着手,通过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促进污染物扩散稀释等措施来保证大气环境质量。但目前现有的经济技

术条件还不能彻底根治污染源,因此,大气环境的保护就需要通过运用各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目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求大气污染的控制途径。

(一)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1、区域采暖和集中供热

2、改善燃料构成

3、进行技术更新,改善燃烧过程

4、改革生产工艺,综合利用“废气”

5、开发新能源,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和核聚变能等清洁能源,以减少煤碳、石油的用量。以上新能源多为可再生性能源,在利用过程中不会产

生化石能源开采使用的环境问题,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二)采用各种技术,控制污染物排放

1、烟尘治理技术

2、二氧化硫治理技术

3、光化学烟雾的治理技术

(三)合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保护大气环境

1、搞好总体规划,合理工业布局

(1)搞好城市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调整工业结构、合理工业布局

2、做好大气环境规划,科学利用大气环境容量

3、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

4、发展绿色植物,增强自净能力

(四)加强大气管理

大气环境管理就是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通过全面规划,从宏观上、战略上、总体上研究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法律是环境管理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以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范文篇10

作者:吴桂月张亚丽郭世界张明宇王培豪单位: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省高校农业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全省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变化特点与降水量基本一致,2030年在平水~中等干旱年情况下,全省总缺水量114.3~181.4亿m3,占总需水量的21%~31%。气候变暖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响。气候变化诱致农业灾害频发极端气候导致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农业生产风险增大。在河南省农业气象灾害中,主要有干旱、洪涝、干热风、风沙、冰雹及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的病虫害。干旱是河南平原地区最普遍、最频繁的气象灾害,近50年来旱灾面积大767万hm2的年份有22年,频率达45%。河南省雨涝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及年际变化特点。全省春涝、初夏涝频率南高北低,平均雨涝成灾面积每年在80万hm2以上。各种灾害中,以干旱、洪涝灾害的危害最重,其造成的损失约占全部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的70%左右。2009年,河南全省小麦受旱面积达290.00万hm2,超过麦播面积的1/2,其中4.33万hm2小麦出现枯死现象。目前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粮食生产条件亟待改善。随着气候变暖,重大气象灾害具有“提早、增多、加重”的发生趋势,气象灾害造成粮食产量减产率由正常年景的10%左右将升至20%~30%,从而使粮食增产的限制性因素增大,对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气候变化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增加暖干气候导致作物生育期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减少,为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势必增加了抗旱灌溉的支出。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粮食作物的需要,施肥量的增加意味着投入的增加。气候变暖和干旱将加重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特别是小麦锈病、粘虫、草地螟等的危害加重。各种病虫出现的范围也可能向高纬地区延伸,必将增加施用农药和除草剂,增大粮食生产成本。

河南省粮食生产气候变化分区根据《河南省综合农业区划》、《河南土壤区划》、《河南省农业气候区划》、《河南省水利区划简明报告》等资料,对河南省应对气候变化粮食生产措施进行分区,把全省共分8个区:Ⅰ豫北山区粮食生产气候区;Ⅱ豫北平原粮食生产气候区;Ⅲ豫西山地粮食生产气候区;Ⅳ豫中丘陵粮食生产气候区;Ⅴ豫东平原粮食生产气候区;Ⅵ南阳盆地粮食生产气候区;Ⅶ豫东南平原粮食生产气候区;Ⅷ豫南山丘粮食生产气候区。头脑风暴法简介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的发明者是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8年首次提出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头脑风暴法力图通过一定的讨论程序与规则来保证创造性讨论的有效性,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是一种集体开发思维的方法[4]。头脑风暴法在应对气候变化粮食生产措施遴选中的应用议题: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粮食生产措施遴选及排序。会前准备:根据河南省粮食生产气候分区及各区主要气象灾害,制定应对自然灾害各种农业生产措施清单,请专家综合考虑各措施(实施应用情况、存在问题、风险、安全性、可行性)进行优先排序。确立定人选:所请专家的专业范围包括作物栽培、农业气象、农田水利、林业、环境、农业经济等专业专家。实施过程:由主持人公布议题,安排各专家针对议题综合考虑各措施进行优先排序。时间实施:一个区大概10—15min讨论时间。最后汇总各个专家们意见措施,再进行粮食生产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综合分析,结果见下表。

合理分配自然资源、多途径进行节水保肥等技术和措施,对稳固我省粮食生产、推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河南省气候将继续向“暖而干”的方向发展,高温、干旱和强降雨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大,而这些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是不可调控的。本文运用头脑风暴法针对河南省不同的粮食生产变化分区进行分析,并筛选出各个气候变化分区的适宜性应对措施。气候变化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错综复杂的现象和结果,气候变化及其粮食生产的适应、减缓措施研究涉及因素多、影响方面复杂,各项应对措施的遴选应结合自然条件、气候变化规律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条件,统筹考虑,进一步细化和重组。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范文篇11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问题探讨

工程地质勘察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涉及到岩土结构的稳定性,也涉及到水文地质勘察的相关问题,但是,近些年,由于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经常容易被忽略,从而导致地下水对岩土结构带来较大的危害,为此,国家开始强调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必须注重水文地质的问题,重视地下水的影响危害,确保岩土结构稳定,同时,要意识到水文地质研究的重要性,对于水文地质勘察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从而降低地下水对表层建筑和岩土结构的影响,从而保证地表建筑物的稳定和长久。

1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

水文地质评价非常重要,关系到工程勘察的结构,影响建筑工程的实施。首先,要注重对下水位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也就是在工程勘察时,要考虑到地下水的结构变化,结合自然环境,合理的规划勘察方向,从而明确工程建筑的施工目的,进而对整体工程做出准确性的评价方案,从而确保建筑工程顺利进行!其次,水文地质勘察中要注重岩土结构的评价,地下水是影响岩土结构的主要因素,要想保证建筑工程的地基稳固,就必须在勘察时额外注重岩土结构的稳定性变化,以免在建筑施工时,发生地基下沉、建筑物倒塌等事故,为此,在地质勘察时,要将重点放在地下水以及岩土结构方面,要全面的考虑到地下水的变化方面以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根据建筑物的施工要求,结合岩土结构,制定出合理的措施,从而有利于工程施工操作。

2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的影响危害

2.1地下水位上升带来危害

地下水属于流动的水流,由于天气和季节的变化,地下水的水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尤其在每年的雨季,水位变化会更加明显,地下水位会显著上升,水位上升对岩土结构和整个地质的含水量都带来非常大的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将是未来建筑工程的危害,因此,在工程地质勘察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地下水位上升带来的危害问题,进而做出有效的对策。

2.2地下水位下降带来的危害

我国属于多地形多气候环境,很多地区都缺水严重,地表水不足,地下水位明显下降,从而导致整个地质结构发生变化,这些是由于气候干旱带来的水位下降,从而影响了岩土层,影响施工操作;同时,还有一些水位下降是由于地表一些工厂施工,抽取了大量了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明显下降,也会直接危害到后续的建筑施工,从而使得水源越来越少,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建筑工程受到阻碍。

2.3地下水位影响岩土结构带来的危害

水文地质变化是影响岩土结构的主要因素,而且这种变化是没有规律的、随机的,地下水位如果忽高或者忽低,就容易造成岩土结构发生变形,导致地表开裂,对建筑物带来损害,水位上升时,岩土结构变得松软,强度低,使得低沉易于压缩,这就会造成建筑物下沉和变形;而数位下降时,岩土结构就会变得坚硬,强度增高,使得地基随之而下降,从而造成地表建筑下沉,遭到损坏。

3解决水文地质带来的危害的具体措施

3.1对地下水位变化危害的解决措施

地下水位的上升和下降都会直接影响岩土结构,影响水源分布,进而影响了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性,所以,在工程地质勘察中,要高度观察地下水位的变化,结合周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密切注意岩土层随地下水位变化的规律,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先规划和施工方案,对发生意外的情感做好预测措施,使得建筑物所承受的危害降到最低。

3.2水源性质危害的解决措施

在实际的水文地质勘察过程中,地下水由于会和岩土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岩土层的含水量,使得岩土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对建筑物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在勘察时,要注意定期的对地下水进行取样和监测,使得岩土含水量变化可以更好的被监测,对地下水进行综合的分析,得出可靠的数据,以便于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解决措施,降低安全隐患。

3.3评价机制不足的解决措施

完善的水文地质评价体系可以提高勘察质量和水平,所以,勘察部门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意识,不断完善工程勘察的评价机制,从而提高管理水平,使得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更为高效和准确,对地下水位的监控更为严格,确保对各类问题可以做出正确的预防和解决措施,从而有助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规划,提高建筑工程的稳定性。

3.4地下水性质变化的解决措施

在勘察过程中,对地下水自身的性质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地下水的PH值、硬度等相关因素的变化,也会对岩土结构和建筑工程带来一定的危害,为此,必须要对地下水的性质做出准确的分析,找出性质变化与岩土结构变化的规律,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将风险降到最低,全方位的保证建筑施工可以有序开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地质勘察作为建筑工程地质结构的监测工作,必须要充分考虑影响地质结构的因素,尤其要重视水文地质问题的勘测,严格关注低下水文地质的变化,监控地下水位,从而更好的维持岩土结构的稳定性,进而为建筑工程提供地质结构保障,对于水文地质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同时勘察部门也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与措施,关注水位变化,从而更好的完成地质勘察工作,保证建筑工程的稳定,提供完善的建筑保障,进而促进工程建设更好的完成。

参考文献:

[1]胡煜,刘维军.对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探讨[J].四川建材,2012(2).

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范文篇12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气象环境;影响因子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各种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也逐渐加大。对于农业的生产发展来说,它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度很强。气候的频繁变化必然会导致干旱和虫害等灾害的发生,最后都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重要的影响。

1吉林省珲春市情况概述

1.1地理位置

珲春市位于吉林省东部的图们江下游,它是东北亚地区的地理几何中心,也是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三国的交界地带。珲春的行政区划以珲春岭作为和俄罗斯的边境线,全长是246km,西南地区则是以图们江为界限和朝鲜的咸镜北道相毗邻。东北部地区则是和黑龙江省相邻。总的来说,它和朝鲜临江相邻,又和日本与韩国隔海相望。因此珲春市是区域性合作发展的关键地带,它也被称之为是“东北亚的金三角”。

1.2地形和气候特征

珲春市的地形是东西长,南北窄,且南部有一狭长地带深入日本海附近,整个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且西北至东北部地势均较高,境西侧有国际河流图们江自北向南流入日本海,境内有珲春河自东北向西南经中南部流入图们江。耕地大多分布在370多条大小河流两岸盆地内,以珲春河、红旗河、密江河为最大,属于图们江水系,水源丰富。地理特征是:九山近海一分田。珲春市的气候属于中纬度中温带近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由于靠近日本海,所以冬夏受海洋的影响十分显著,其主要气候特点是:冬季不太冷,夏季不太热,气候温和潮湿,多阴雨寡照,历年以来的平均温度基本上是在6.5℃左右,在9月份的下旬会出现秋霜。由于珲春市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比较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就有水稻、玉米和大豆等。

1.3水稻种植现状

想要追溯珲春市水稻的种植历史,具体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唐朝时期,根据相关的记载,在唐代时期,珲春水稻就已经传播到了中原地区,甚至出口到了日本地区。到了清代的末期,随着政府一些对外政策的改变,大量的农民开始开沟挖渠,引水灌溉,种植水稻。珲春水稻的种植和当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是密不可分的,也正是因为当地的日照时间和昼夜温差等特点,使得当地的水稻干物质积累的比较多,营养价值也很高,有着很上乘的品质。

2气象因子对于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影响表现

2.1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主要特点

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来说,因为地域广阔,南北东西跨度都比较大,而且地形和地貌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所以这就导致了各地的气候条件有着很大的差别,各种各样的因素存在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常常会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1]。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造成病虫害的植物种类几乎达到了2000种,影响的种类比较多,而且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大,几乎都呈现出爆发的态势。病虫害一旦发生就很有可能使农作物面临着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有可能导致绝收的现象,农产品的质量也会不断的下降。经过相关学者的研究和分析,发现病虫害的产生一般都和气候环境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而且几乎都是伴随着气象灾害而发生的,所以想要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就必须要做好气象变化的测量和分析工作,这样才能够对农作物病虫害的控制起到重要的作用[2]。

2.2气象因子对于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影响

我们这里所提到的气象因子其实就是气象条件,它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说降水、湿度和温度以及光照、风等因素[3]。这些气候条件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针对农作物所产生的病虫害原因来说,直接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但是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并不是随意就能够发生的,它需要具备了多方面的条件,才能够产生。病虫害所要寄宿的寄主;达到了病虫害产生的气候等生存的环境条件;病虫害自身已经达到了最有害的阶段。在这3个必备的条件中,寄主的范围是比较大的,也是比较容易选择的,因为农作物以及周围的土壤等都有可能成为寄主,但是病虫害产生的环境条件则必须要和气象条件有关系的。因为只有气象因子达到了病虫害生长和生存的条件,才会让病虫害发展到流行的阶段。2.2.1温度的影响温度对于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的温度条件是在5~35℃,但是对于病虫害的发生来说,不同的病虫害需要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对于珲春的水稻种植来说,二化螟就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水稻疾病,卵的最佳孵化温度是18~32℃,到26℃的时候达到了最高孵化率,所以说如果是在合适的温度区间之内,二化螟发生的概率就大大的提高了,病虫害还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大量的进行繁殖,危害水稻的生长。2.2.2湿度的影响除了温度的影响之外,还有就是湿度,这里的湿度包含空气的湿度和土壤的湿度。湿度的变化也会对病虫害的发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同的病虫害对于湿度的耐受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比较喜欢湿度大一点的环境,有的则是喜欢湿度小一点的环境。对于喜欢湿度大一点的害虫来说,湿度一般是控制在70%左右的,而对于那些喜欢湿度小一点的害虫,湿度则是一般维持在50%左右。一旦土壤和空气的温度条件满足了害虫的生产需要,它们便会大量的进行繁殖,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危害。比如说水稻螟虫的产生就是需要在雨水充足的条件之下,再结合比较高的湿度和合适的温度条件。在2012年的吉林省都是呈现出闷热高湿的气候特征,而这种气候条件则更加适合螟虫的生长了,到了6、7月份便集中的爆发,对水稻的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2.2.3光照和风的影响光照条件一般包含3个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光强、光周期和光波[4]。光波会对害虫的趋光性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光强则是会影响到害虫的一些活动,而光周期则是对害虫的休眠和滞育产生重要影响。风对于病虫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会对害虫的取食以及排卵和迁飞活动产生作用。通常情况下来说,不同的害虫对于风的作用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对于抗风能力比较强的害虫,弱风可以刺激它们的起飞;而对于一些抗风能力比较弱的害虫,弱风甚至会阻碍他们的活动。但是强风一般都会起到抑制害虫起飞的作用,风速和风向都会影响到害虫迁飞的方向和迁飞的速度等。对于水稻的种植来说,尤其是珲春市水稻的种植来说,稻瘟病是一种典型的低温高湿型病害,因此它受到气候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珲春市的7、8月份,气象条件正满足稻瘟病的发病要求,所以稻瘟病也成了这个地区最常见的水稻病害,而且危害也很严重。

3通过影响气象因子预防农作物的病虫害

农业的发展是和气候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所以对于农作物中发生的病虫害也可以利用对气象因子的控制来进行有效的防治。当然想要更好的进行控制病虫害,就必须要充分的观察气象因子的变化,以气象预报作为控制病虫害工作开展的依据,然后再进一步的确定病虫害的防治办法、次数以及时间。对于很大一部分的昆虫来说,它们的生长也是存在着客观的规律,而且必然是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的,因此只要观测到气象的变化情况,就很容易预测病虫害的发生类型。但是它们发生的数量却是很难预测的。当前的气象预测和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可还是无法精准的进行长期的预测,相关的技术手段还在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中。就珲春市的水稻种植来说,所面临的水稻病虫害主要有二化螟和稻瘟病。而它们产生的主要原因也都是和气象因子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的,所以想要更好的预防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就需要做好气象预测工作。3.1二化螟的防治二化螟对水稻的威胁主要是凭借初期孵化过程中的幼虫对水稻进行侵蚀的,其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来进行防治的。提高水稻种植的技术,做好水肥的管理,提高水稻抗病能力。在收割水稻之后,进行冬耕和冬种处理,避免水稻植株出现遗留坂田过冬的问题,而且种植者应该在下一年水稻插秧前进行翻挖晒田,这样可以降低土壤中的水分,从根部消除这种虫害。3.2稻瘟病的防治稻瘟病是水稻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防治这种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办法是提高栽培的技术,合理安排水稻种植的密度,一旦发现染病的植株,全面的进行清除,另外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剂。一般选用的是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一百克和水进行混合的喷雾防治,选用50%的硫磺唑200mL,每5~7d喷1次,连喷2次。稻瘟病的防治在破口期选用最常用的3种药剂中的1种和水混合进行喷雾防治,连防3次,每次需要间隔5~7d。

4总结

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生计问题,所以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的生产却也和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温度、湿度、光照和风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当然也会影响到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本文主要分析珲春市水稻种植病虫害发生和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病虫害预防措施,希望可以通过本次的分析,为以后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蕾.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作物病虫害的变化及区域动态预警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

[2]李轩,郭安红,庄立伟.基于GIS的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系统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12(01):104-109.

[3]张蕾,霍治国,王丽,姜玉英.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作物虫害发生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2(06):1499-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