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性健康;师资;现状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40-02
性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2007年,国家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了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进行性安全教育的具体内容。我国儿童性健康教育还处于倡导时期,发展缓慢,尤其是农村小学性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基本上处于缺失状态,不利于农村儿童心身的健全发展。制约农村小学性健康教育实施的因素有很多,师资因素是关键。
一、四川省农村小学性健康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
师资薄弱是我国儿童性健康教育的瓶颈之一,这种情况在四川农村小学尤其为甚,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性健康教育师资缺乏
基于性健康教育不是某个专任教师的任务,而是每个教师都应有这方面的教育意识,并且应有一定能力。所以,笔者就四川绵阳、成都、南充、乐山、广安等地区的农村小学随机抽取了近300名教师,以开放问答和闭卷问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发现,性健康教育师资非常缺乏,所有教师都表示自己学校没有专职性健康教师,仅有19%的学校有相关的性健康教育,一般由校医、心理健康课、生命生活与安全课、品德课、科学课或班主任教师兼任。由于师资缺乏等原因,部分学校甚至从未开展过性健康教育。笔者的开放式问卷调查还发现,有些教师有意无意地会在适当的机会进行相关的性健康教育。但这些教师基本上不是专门的教育学或心理学或医学专业出身,而是来自其他学科领域,自己都不明白该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什么,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二)师资的性健康教育素养偏低
性健康教育素养就是教师从事性健康教育活动应该具有的素质和修养,主要包括教师应具有的相关性健康知识、性健康教育理念和性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其中性健康知识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的知识;性健康教育理念包括对性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育观,涉及到性健康教育态度和内容等;性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活动教学法等方法的选择与使用。根据本文对性健康教育素养的理解,笔者认为农村小学师资性健康素养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性健康教育理念落后。在笔者的调查中,对于“您是否同意我国的性教育已经很落后?”有88%的教师选择同意;对于“你是否支持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课程”问题,有96%的教师选择支持。这表明,许多教师已意识到现在的性健康教育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应重视学校性健康教育活动。对“如果您支持,请问您主张从几年级开始”的回答,有65%选择高年级(5~6年级),有33%选择中年级(3~4年级),仅有14%选择低年级(1~2年级)。这表明许多教师已认识到现在高级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忽视中低年级小学生的性教育,则显示出对性健康教育认识的不足。有研究表明,现在的学生已经较早地碰到了性的内容,对影视、书刊等媒介所提供的这方面信息并不陌生。[1]对问题“您认为性知识可以自学吗”的回答,高达42%的教师选择可以自学,并认为“性教育可无师自通,古人都没有性教育”。通过对笔者的访谈,发现对于年龄偏大(45岁以上)的教师对性健康教育的回避程度明显高于年轻教师。对“性健康教育只是男女生殖系统解剖内容的教育。你赞同吗”的回答,有69%的教师选择“不赞同”,21%选择“赞同”,10%选择“不知道”。这表明,31%左右的教师并不了解性健康教育的内容,没有认识到性健康教育的综合性。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师女生;心理健康;调查
前言
当前,人们的育儿意识不断提高,但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资源却较少,因此培养高质量的幼儿教师迫在眉睫。由于社会的变化,就业压力等种种问题,当前的在校幼师生接受着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战。
幼师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将来要担当起我国学前教育的重任,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她们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对她们今后的教育工作质量及幼儿的身心健康,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幼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少有人切实关注。因此,研究幼师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提出创设幼师生良性成长环境的对策,对实现高质量幼师生的培养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研究过程
1.对象与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12、11、10、09级(即分别是一、二、三、四年级)幼教班8个班(每个年级各两个班),发放问卷308份,回收问卷308份,其中有效问卷29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
2.测量工具
(1)个人基本资料调查表
调查的内容包括幼师女生的所在年级、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是否学生干部等。
(2)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该量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专门针对我国中学生编制,一共有60道题目,由强迫、偏执、敌对、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适应不良、学习压力、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等十个分量表组成。
量表作者用该量表对近2万样本施测结果表明,量表总分和60个题目的相关系数在0.4―0.76之间,各项目区分度良好,10个分量表重测信度在0.716―0.905之间,同质信度在0.601―0.8577之间,分半信度在0.6341―0.8726之间,总量表与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7652―0.8726之间。该量表内在信度指标克朗巴哈系数为0.93,信度较高。该量表评价指标为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和各因子分数、心理问题检出率。
3.施测与统计
将《个人基本资料调查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合并成一份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利用班会时间以团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施测。主试为研究者本人,测试开始前由主试宣读统一的指导语和宣讲注意事项,在确认被试充分理解施测要求后开始施测。测试时间为15分钟,要求被试匿名答卷,问卷完成后当场回收。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采用五级计分法,即无为1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3分,偏重为4分,严重为5分。该测试是由60个项目的得分加在一起再除以60,得出被试心理健康的总均分,来表示被试心理健康总体状况。10个分量表分别由6个项目组成,将每个分量表6项得分相加后除以6,就是该量表的因子分。如果心理健康总均分或因子分低于2分,表示心理比较健康;如果超过或等于2分而小于2.99分,表示存在轻度心理问题;超过或等于3分而小于3.99分,表示存在中等程度的问题;如果是4分―5分,表示存在严重程度的问题。
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统计方法包括一般性描述统计、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检验等。
研究结果
1.幼儿师范女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从表1可见:
(1)幼儿师范女生心理非健康检出率为77%,其中63%存在轻度心理问题,14%存在中度心理问题,无严重心理问题。
(2)从心理各因子健康存在问题检出率来观察,由大到小顺序排列,排序前六位的分别是:学习压力(85%),情绪不稳定(85%),强迫症状(84%),焦虑(79%),适应不良(77%),人际关系(75%)。其中学习压力、情绪不稳定、焦虑三项因子上,中度以上检出率分别为39%、34%、32%,应该引起幼儿师范教育者的充分关注。
从表2得分上看,影响幼师女生心理健康前几位的心理因子分别是学习压力、情绪不稳、焦虑、强迫症状、适应不良、人际关系,与从检出率角度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2.不同背景幼儿师范女生心理健康差异
这里探讨不同背景的幼儿师范女生群体在心理健康的整体面貌及各因子面貌上的差异。其中变量包括生源、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是否单亲家庭。
(1)不同生源地幼师女生心理健康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城市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农村幼师女生。各因子中敌对、学习压力、情绪不稳定这三项达到了显著差异。
(2)不同年级幼师女生心理健康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高年级的幼师生在健康总分、偏执、敌对、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情绪不稳、心理不平衡等分量表中得分显著高于低年级的幼师生。这说明高年级(三四年级)的幼师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于低年级的幼师生,其中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3)独生与非独生幼师女生心理健康比较。
表5结果显示,独生幼师女生和非独生幼师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
(4)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幼师女生心理健康比较。
表6结果显示,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
(5)单亲和双亲家庭的幼师女生心理健康比较。
表7结果显示,单亲和双亲家庭的幼师女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
分析与讨论
1.幼儿师范女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师范女生心理非健康检出率为77%,其中63%存在轻度心理问题,14%存在中度心理问题,无严重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幼师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理想,这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检出率之所以如此之高,其原因一方面她们正处在被心理学家称为问题年龄的青春期,生理发展迅速,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如自卑感与自豪感、理想与现实、自我封闭与渴望交往、独立与依赖、富于思考与认知偏激等。[1]另一方面,她们的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过早地面临着学习、生活、交友、就业压力等诸多问题。她们对周围世界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自我意识增强,但同时她们缺乏对世界的了解,缺乏自立能力,思想情感常处于一种冲突和混乱之中,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幼师生当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情绪不稳定、焦虑三个方面。产生原因有:
(1)专业课程设置。
幼师生除学习高中程度的文化课程外,还要学习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如舞蹈、乐理、钢琴等,还要参加各种技能考核和考级,学习任务繁重,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学习态度。
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够,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现实与理想存在差距,从而产生焦虑、苦闷等不稳定情绪。
(3)自我意识的发展。
处于青春期的女生们,自我意识增强,更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更敏感,情绪波动大,身心发展不平衡。女生的生理和心理一般更脆弱,更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肯定评价,对他人的评价较敏感,一旦事与愿违,则感到焦虑、自卑、恐惧,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影响心理健康。[2]
(4)人际交往问题。
一般幼师女校中女生占绝大多数,在相对单一的女性群体中,女生之间易斤斤计较,相互猜疑,爱钻牛角尖,难免会产生许多冲突,使人际关系紧张,易产生嫉妒、不满、攀比等负面情绪。
2.不同背景幼儿师范女生心理健康差异
(1)不同生源地幼师女生心理健康比较。
研究表明:城市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农村幼师女生。这可能与面临毕业,城乡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不同有关。城镇学生由于主要考虑在城市就业,因而面临更加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就业单位和幼儿家长对幼教人才的学历、素质均有更高的要求,另外,城镇学生对就业单位的性质与待遇也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这些对她们构成了较大的精神压力。[3]
(2)不同年级幼师生心理健康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高年级(三四年级)的幼师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低年级的幼师生。这可能因为三四年级学生开始进入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压力大,任务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经济、恋爱、人际等方面又容易出现问题,对毕业后的工作方面的焦虑感也明显增强。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高年级学生的关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而相对而言,二年级的幼师生经过一年的适应,有了一定的心理缓冲,心理健康表现良好。
结论与建议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健康素养知识掌握调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2.200
资料与方法
2009年6月~2009年9月对武山县15个乡镇卫生院和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230名医务人员进行了现状调查。从全县6个镇中心卫生院和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随机抽取20名;9个乡卫生院,各随机抽取10名;共计230人作为本组调查。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表是参照文献资料[1],结合《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释义》(2008年1月卫生部第3号公告)自行设计。内容包括被调查人员《释义》中: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等健康素养三方面知识,每个知识面分别设计25个、34个、21个题目,共计80个问题。每个问题1.25分,问卷满分100分。题型分为填空题与单项选择题。调查时,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当场发放问卷,当场不借助任何帮助独立完成,答题时间2小时。共发放问卷230份,收回230份,回收率为100%。掌握率=(回答正确数/回答数)×100%。
统计学方法:调查资料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统计处理数据。
结果
本组230人中,男98人(42.6%);女132人(57.4%)。年龄:50岁25人(10.87%)。学历:初中9人(3.91%);高中或中专133人(57.83%);大专及以上者88人(38.26%);技术职称:未定级者15人(6.52%);初级128人(55.65%);中级73人(31.74%);副高级14人(6.09%)。
知识掌握率:被调查者对《释义》三方面知识掌握情况:①基本知识和理念回答正确15题,掌握率60%;②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回答正确23题,掌握率67%;③基本技能回答正确10题,掌握率47%。其掌握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
性别、年龄、学历和职称与知识掌握率的关系。被调查对象:①性别:男性掌握59人,掌握率60%;女性掌握81人,掌握率61%;②年龄:50岁掌握15人,掌握率60%;③学历:初中掌握4人,掌握率44%;高中或中专掌握81人,掌握率60%;大专及以上掌握59人,掌握率67%;④技术职称:未定级掌握7人,掌握率46%;初级掌握72人,掌握率56%;中级掌握45人,掌握率61%;副高级掌握9人,掌握率64%。不同性别和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学历和技术职称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讨论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和重要目标,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是农村卫生服务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健康教育是农村卫生服务的灵魂,位于初级卫生保健八项任务之首[2]。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是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主要普及者和指导者,而他们自身的健康素养,对农村健康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健康教育是疾病预防与控制措施中最便捷和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根本措施就是开展健康教育。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水平,直接影响着其服务范围内人群健康教育的效果。
本调查结果显示:武山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释义》知识掌握率均较低。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知识掌握率最高,但仅为67%,而基本技能知识掌握率最低,只有47%。这说明在全县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培训,迅速提高我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健康素养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在抽查对象中,初、高中和中专学历占61.74%、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38.26%;未定级和初级占62.17%;中、高级只占37.83%。说明目前我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学历水平比较低,其对《释义》知识掌握率和学历、技术职称的高低成正比,学历和技术职称越高,对《释义》知识掌握率也愈高,而与性别和年龄无明显关系。因此我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不但应主动积极采取各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业务素质和能力;更应对《释义》知识进行系统、认真、深入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训群众,促使其养成注重预防的健康生活习惯,让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因此健康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维护和促进健康不仅仅是卫生部门和医务人员的事,而是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3]。
参考文献
1林琳,米光明.社区健康教育.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0,10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