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结构论文篇1
在20世纪文化思想的震荡转型和变革中,空间理论突破线性时间思维的约束,以令人瞩目的方式成为当代学术领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人们将其称为“空间转向”(spatialturn)。空间转向意味着当代哲学思维范式的嬗变,蕴含着提问方式、言说方式和解释方式的重要变革。空间转向波及当代各种学科,空间已是当代思想重要理论资源。麦克?克朗主编的《思考空间》一书指出:“空间在现代思想中无处不在。……空间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呈现不同的不同的性质。例如在文学理论中,空间往往是操作者处理文本的一种方式,用来转换文迹。在在传媒理论中,空间呈现出叙事及时间的美学转向特征———一种基于视觉传媒的构建模式……在所有的学科中,空间是一种表现策略”(转引自麦永雄38)。
当代空间诗学理论资源引人注目。巴什拉的《空间诗学》(1957)强调人在空间中的体验和想象,他分析了20世纪众多文学作品的空间意象蕴含的诗性体验。巴赫金的“时空体”、“超视”、“外位”等诗学话语丰富了空间诗学资源。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提出一个文本断片、句子或段落,不单是直接或间接话语中两个声音的交叉,它是无数声音交叉、无数文本介入的结果。所以,在她看来,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这里引文的拼接,一个文本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就是一种不同于时间思维方式的操控文本的手段,俨然是一种空间思维的范式。福柯、列斐伏尔、德勒兹等人的空间哲学又大大丰富和充实了空间诗学。当代诗学的交叉性、跨学科性、文化间性等特征均显示出了它的空间特性。
卡尔维诺的诗学话语中虽没有出现“空间”的字眼,但是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空间特性。卡尔维诺的诗学观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较为清晰的联系,而从空间理论的视域看,结构主义文论和后结构主义文论都是关于空间的诗学。对作家和批评家来说,空间是处理文本的一个方式,空间是对世界的一种感知方式,结构是一种空间存在和感知方式。1967年卡尔维诺移居巴黎,在那里停停留留有15年之久,与法国着名的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等人来往密切,与原样学派和乌力波文学圈交往频繁。在这个璀璨的文化之都巴黎,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当代先锋思想丰富了他的创作,充实了他的小说诗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诸多概念在学理上与空间理论密切相关。结构主义强调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后结构主义强调开放性、生成性、流变性、碎片化等。它们的区别也可以说是处理空间的方式的区别,是审视世界的思路的不同。卡尔维诺虽然没有使用空间这一术语来,但是他较多地使用了具有空间性的诗学话语,有意识地将空间视为处理文本的一种方式。他的迷宫、时间零、结晶体、大百科全书等诗学概念都是具有鲜明特色的空间概念,并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检验小说的空间诗学问题,极富思想启迪。
卡尔维诺的文学思想具有典型的空间思维特质,他的诗学及其创作实践都朝向一种开放性、繁复性和生成性。“迷宫”、“时间零”、“结晶体”、“百科全书”都具有浓郁的空间的思维特质。此外,卡尔维诺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互文性”特点也蕴含着丰富的空间思想。
迷宫这个空间体系有许多复杂的通道和死巷,比挪?韦斯认为“迷宫因它的多层次性和复杂表征而成为世界文学形象的典型”(Beno71)。迷宫繁复的空间特点启发了卡尔维诺,他追求多头绪的写作,追求多重理解的生成性,试想,卡尔维诺的哪一部小说不是像穿越迷宫一样费解呢?《命运交叉的城堡》、《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皆是如此。
时间零这个术语极具卡尔维诺的独创性,在他的论文集《你和零》中有提及,更是在短篇小说集《时间零》中用一系列的短篇小说《时间零》、《追赶》等试图图解这个理论。在《时间零》中卡尔维诺是这么阐述时间零的:“弓弦松弛,我伸开左手持弓,我右手向后拉弦,羽箭在空中飞鸣,悬停在它轨道三分之一的地方。同时一头狮子张牙舞爪向我扑来,也悬停在它轨道的三分之一的离我的箭稍远一点的地方”(Calvino95)。这个绝对的时间卡尔维诺称它为时间零。羽箭和狮子的空间运行轨迹是微妙的,是通向多种可能性的,空间的敞开性的文学空间实验就是《寒冬夜行人》,每一个小故事都是到某个点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限遐想。
结晶体和百科全书写作关注的都是写作的开放生成,极富空间思想。结晶体无限延展,有多个琢面,百科全书有众多的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有诸多的线索可以无限发展生成。这些空间体验卡尔维诺十分精巧地运用到了《看不见的城市》、《帕洛玛尔》等小说创作中。
“互文性”(文本间性)这个概念有着丰富的空间诗学思想。卡尔维诺的文本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对另一些文本的吸收和转换、拼接、引用等等。《命运交叉的城堡》编织进了很多意大利的民间故事,《寒冬夜行人》模仿了多种国别多种文体的创作,《看不见的城市》化用了历史人物忽必烈和马可波罗的相关背景。
卡尔维诺的空间诗学和文学空间生产在现在看来极具前瞻性。卡尔维诺在1986年去世,那时候的空间理论尚没有像现在那样丰富。但卡尔维诺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和诗学理论中已经比较系统地讨论了空间的多元性,看到了多维空间交叠的特征,他精巧的文学创作使他成为多维叙事空间的创造者。他对空间问题的思考和文学空间实验都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特点,体现了后结构主义哲学、美学已和空间理论融汇的特点。
荷兰哲学人类学教授约斯?德?穆尔在《赛博空间的奥德赛》中指出赛博空间是“超越人类生命发生于其间的地理空间或历史时间的一种新的体验维度,而且也就是进入几乎与我们日常生活所有方面都相关的五花八门的迷宫式的关联域”(穆尔2)。卡尔维诺的诗学概念“结晶体”和“百科全书”写作的多维叙事空间就具有赛博空间的特点。结晶体的多面结构,不断生成不断变化。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的“繁复”主题中提到:“当代小说作为一部百科全书,作为一种知识方法,尤其是作为一个联系不同事件、人物和世间万象的网络”(卡尔维诺105)。结晶体和百科全书的不断生成变化就好比是赛博空间,赛博空间的特点是瞬息同步性、多媒体性、超链接性、互动性等。如超文本超链接一样,结晶体的每一个晶面都能发展,百科全书的每一系统每一个细节可以发展成为繁复的系统。这样的创作,使得传统的线性阅读已经不太适用于卡尔维诺的小说,他的《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帕洛玛尔》等章节之间不存在时间的逻辑关系,更多地体现了空间的多元、开放关系。
当代法国着名哲学家德勒兹(1925-1995)为20世纪空间哲学贡献了以下重要的概念:如生成、褶子、块茎等。这些空间性的哲学概念为我们审视世界提供了新的方式。《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中说:“生成是一个根茎,它不是一棵分类树或谱系树”(德勒兹加塔利336)。“结晶体”和“百科全书写作”的诗学概念也体现出了这种根茎的空间诗学思想。根茎,又称“块茎”,是迥异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分类树”或“谱系树”的模式,后者具有中心论、等级制等特点。“根茎”(块茎)则强调开放性和逃逸性。
时间零诗学像根茎一样具有开放性和逃逸性。“对于每一个多元体,都存在着一个边界,它绝不是中心,而是包含之线或极限的维度(我们根据这个维度对其他那些维度计算)———所有这些线或维度在某个时刻构成了一个集群(逾越这个边界,多元体可能会改变其本性”(345)。雄狮纵身跃起、羽箭空中飞鸣那一刻不是高潮,不是中心,而是边界,越过这个点,事物会朝着不同的性质和方向发展。同样利用时间零诗学创造的《寒冬夜行人》里是个小故事,每一个故事的结束点与其说是高潮,还不如说是叙述的某种维度,或边界,逾越这个维度,叙述会朝着不同的空间发展。可见时间零诗学具有开放性、变动性的特点,它打破传统叙事的一维性,强调跨越边界,叙事可以有自由驰骋的空间维度。
空间结构论文篇2
1.1地方地方是指地理空间中,人和物所占有的部分,既包含有空间的尺度,又包含人的居住、行为、生活的空间价值和意义奇、地方的安全功能特性、地方的活力、地方对于人的记忆的唤醒特性。因此,基于地方理论视野下的城市休闲空间设计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动力系统———意向存在论:城市休闲空间是一个包含有休闲者的行为活动、价值、意义的网络化空间,其历史演变的过程中能够彰显休闲者所期望的价值判断过程,而且这种价值的判断则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展现在休闲景观当中,即通过地方化的实践来不断重构城市休闲空间结构(图4)。图4意向存在论(2)形象塑造系统———空间形象论:城市休闲空间结构中,“休闲者与休闲者”、“休闲者与本地社区居民”、“休闲者与城市环境”之间成为了一种互动的、充满向心凝聚的关系网络(图5)。大城市休闲空间包含着经济、社会、文化等的空间诸要素,各空间要素通过休闲链接成为空间的生产网络、生活网络、设施网络与环境氛围,这些网络构成了空间形象的主题。(3)行为价值系统———场所构成论:地方是一种“存在空间”,是建筑现象学中的场所,而场所赋予了空间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图6)。因此对各类城市休闲场所的整合则构成了城市休闲景观塑造的动力和基础,这种动力的本质在于价值和行为彰显,尤其是那些在空间建构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设计师的主体意向和价值作用。图6场所构成论(4)设计感知系统———景观认知论:设计感知系统在于对各类休闲景观的空间认知(图7)。一般在不同环境特性和行为感知作用下,常常会产生异质的休闲空间景观,在这种不断的互动作用下,最终会形构出充满特色的休闲空间景观,而这种休闲空间景观则彰显出:身份特性、地方活力、地方公正、地方安全……等。(5)产业区位系统———兴趣引力论:哈特向在《解析城市》(InterpretingtheCity)一书中,提出休闲兴趣引力(interestgravitation)概念,那些休闲场所集聚的区域就构成了“兴趣引力区”,实证研究得出城市休闲空间中众多的兴趣引力的核心区域往往与城市空间中不同等级结构的节点区域重合,它们形塑了城市休闲空间的结构体系(图8)。图8兴趣引力论
1.2地方感地方感是人与所处环境或者空间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反馈机理。人通过情感、价值和记忆等与所在的空间之间产生一种互动的情感关联,进而就会形成一种对地方的依附行为,那么这种依附行为就是地方感。胡蒙(1992)认为这种依附行为在人与环境、人与空间之间起到一种重要的联结纽带作用[6]。布朗、伯金斯(1992)认为[7],地方感是人与空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对地情感依附行为,地方感建构要素包含:①充满着强烈的情感记忆的地方;②能够彰显个人身份特征或者能够激起个人情感信念的地方;③地方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包含可控的隐私感、宁静感;④能够不断产生个人和空间或环境之间的相互情感作用。
2休闲空间中的地方理论观
2.1后现代的地方观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洛杉矶学派”,并形成了后现代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呼吁城市规划者们重新思考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合理性和科学性[8]。这一时期与人们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城市休闲空间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后现代”思潮强调城市休闲空间中的地方精神、类型和价值,强调需求的多样性形式、休闲空间中地方环境和视觉质量的丰富性(图1)。因此,按照后现代主义的规划理念,应强化休闲空间营造中的地方因素,加强休闲空间中的地方情感设计,塑造具有地方感的城市休闲空间。
2.2人本性的地方观
2.3城市意象的地方观瑞夫[10]曾为意象作一个明确的界定———意象为经验、态度、记忆和直接感觉的大脑图示(mentalpicture),它用来诠释信息与引导行为,因为它在充满意义的事物和概念(objectsandconcepts)之间提供一个关联的稳定秩序。凯文•林奇[11]将城市景观的概念融入环境认知理论,通过提出一套居民对于城市结构的指认系统(orientationsystem),将其对于环境的知觉与感觉形式通过地方认知地图(placementalmap)的绘制,以地方影像的方式表达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的记忆(图3)。
3休闲空间中的地方理论观建构
3.1地方整体建构———方法论视角美国建筑学家福瑞兹•斯蒂尔在其所著的《TheSenseofPlace》一书中对地方的特性进行了概括[12],他认为地方特性包括:地方的身份特性、地方的历史遗存、地方对于人的幻觉的激发特性、地方的神秘性、地方能够激发的愉悦感、地方激发的惊1地方理论构成与环境本质地方理论是从人—地关系视角,以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认知模式为方式,以地方性和地方感的生产及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为核心,用以解构空间或环境构成的理论。地方和地方感思想是地方理论的核心。
3.2地方想象建构———微区位视角
3.2.1地方微区位原理的阐释微区位理论是小尺度(城市内部)选择具体生产、生活、事业单位位置的应用行为空间理论。其研究的重点是经济、生态、文化、行为诸因素的空间结构、场势对微区位的综合影响机制[13]。因此,微区位又被当代研究学者称之为“超空间”城市研究的基本单元。微区位研究包含两方面的社会含义:一是微区位感(TheSenseofmicrolocation),即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某种经历,如激发起的情感,兴奋、欢快或愉悦的心情等;二是微区位精神(Thespiritofmicrolocation),微区位精神是指一系列特征的集中表现,这些特征为某些位置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情感或个性。微区位原理构建的意义在于将区位研究深入到微观领域生活空间层面,从宏观物质空间到地方微观单元空间的研究过渡,寻找在区域的社会空间环境下,微区位地方观的布局规律与空间秩序[14][15]。
3.2.2休闲空间营造中地方微区位设计策略具体的控制指标要素包含形体空间控制要素和行为空间控制要素1)地方形体空间控制要素①可进入性:休闲娱乐空间要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需求,配置多样化的休闲场所,提高社会和经济的可进入性;②可视性:休闲空间要有明确的空间方位、休闲标识体系,合理处理好封闭与开放的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私密性休闲需要;③可获性:休闲娱乐设施在配置上要能够为不同休闲者所接受,要体现舒适性、人性化、标准化、方便化、价值感,即地方要让休闲者能够很清晰地找到自己的活动区域;④交通适停性:休闲设施周边要设置明确的交通出入口方位,配置足够的停车位和泊车位;⑤产业特性:休闲娱乐产业要考虑集群化、竞争与共生产业特性的存在。2)地方行为空间控制要素①地方感:休闲娱乐空间的设计要能够体现成长激发、安全庇护、身份性、社会交往等多种情感价值需要,具有强烈的地方感;②亚文化特性:针对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家庭等要素塑造不同的亚文化空间;③环境提升:休闲场所营造要在服务水平、设施类别、设施质量、设施等级、环境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而提升地方环境质量的认知水平;④展示性:休闲场所在形态设计上要具有空间的形象展示性,甚至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要具有炫耀性和象征性,满足体验过人群的骄傲性需要;⑤价值性:部分休闲场所要凸显其历史文化内涵,融地域亚文化、遗产价值、娱乐价值、消费价值等多元价值为一体。
4西安大都市休闲空间发展的地方化实践模式
4.1地方资源强化(图9)世界上任何一个著名的休闲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资源,这些资源是城市休闲空间的魅力基础,正如历史文化名城往往凸显的是城市的历史文化休闲氛围、山水园林城市凸显的是城市山水自然休闲空间特色一样。营造特色的休闲空间,其首要任务是抓住城市独有的,甚至有时是比较微妙的地方资源特质[16]。只有充分挖掘地方的资源基础,通过多维资源的叠加,达到休闲空间集聚极化的目的,才能更好地彰显城市休闲空间潜力。西安大都市休闲空间营造的地方资源强化模式就是要在战略层面上去诊断、识别那些承载独特地方区域,构建专门的规划设计策略,提供休闲开发的总体框架,依托文脉,展现活力,塑造地方形象。图9资源强化模式
4.2地方文化造化(表1)地方特色文化是休闲空间发展的灵魂。地方文化可以用来造化休闲空间气氛、产生活动、演绎休闲,吸引人群集聚,刺激休闲经济,形成地方文化产业体系。因此,地方文化造化也是推动休闲空间发展的实施策略;常见的地方文化造化模式有四种:即地方综合造化、地方创意造化、地方艺术造化、地方事件造化(图10)。
空间结构论文篇3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英语词汇教学
一、前言
传统语言学将语言分为语音、词汇、语法三个部分,由此可见词汇的重要地位。李冬曾指出,“词汇是语言的主体,是语言与主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交面。”而英语词汇是英语使用与习得的重点之一,汪榕培归纳总结了英语词汇经历的四种研究方法,即历史语文语义学、结构语义学、逻辑语义学、认知语义学。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来研究英语词汇教学。我们认为在词汇教学中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词汇心理空间,从而建构词汇语义网络。
二、概念整合理论概述
Fauconnier提出“心理空间”这一术语,它指“人们为了理解当下话语和行为建立的小概念包。”根据此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心理空间是动态建构的,它依赖于语境,并伴随着话语和思维的展开。基于心理空间,Fauconnier和Turner系统地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的核心是心理空间经过映射、压缩,会产生一个新创结构。概念整合理论涉及到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融合空间。输入空间即心理空间,由概念框架组成。类属空间指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结构,它提取出输入空间的相似成分。融合空间利用、发展了输入空间的映射,将相关事件整合成一个更为复杂的事件,产生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结构,即新创结构。
输入空间、类属空间与融合空间相联系、映射、融合,构成了概念整合网络,它直观清晰地展示了输入空间中元素的连接与映射;类属空间与输入空间的联系,如何抽象出输入空间的共同结构;以及输入空间投射到融合空间产生新创结构的过程。
三、概念整合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知道,英语词汇不计其数,有的英语词汇还是一词多义,这为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学生们就可以从他们所了解的词汇的一般、普遍意义出发,根据概念整合理论进行推理,就能明白该词汇的新意义。学生对词汇掌握是词汇提供的新信息与头脑中储存的信息的动态整合,学生们通过推断,从而实现词义的建构。
例1:Sowhenmyfatherdiedofaheartattackin1991,Jimmywasawreck,beneathhiscarefuldisguise.(Unit1,NewHorizonCollegeEnglishIII)
学生在理解词句时,首先建立起输入空间1,是关于wreck一词的基本意义,是指“事故中船只、飞机的残骸”而例句的语境帮助我们建立输入空间2,即“Jimmywasawreck”,显然,此处的wreck并不能指事故中破损严重的车或飞机残骸。而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整合,产生新创结构,“Jimmyisawrecklikeadamagedcarintheaccident.”因此,wreck的新意义产生,指“疲惫或不健康的人。”
例2:Mybrother,Jimmy,didnotgetenoughoxygenduringadifficultdelivery,leavinghimwithbraindamage.(Unit1,NewHorizonCollegeEnglishIII)
类似地,学生在理解词句时,首先建立起关于delivery基本意义的输入空间1,指“将某物传递到某地”,例句提供的语境帮助我们建立起输入空间2,“Jimmyunderwentadifficultdelivery”。两个输入空间进行整合,delivery的词性由原来的动词转变为名词,词义从“递交”转变为“分娩”,其实这两个意义也有相似之处,“分娩”指婴儿脱离母体,作为新个体出现,从母体带到世界的过程。
因此,从以上例子,我们可看出,概念整合理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词汇意义。学生已学词汇建立的心理空间,与语境提供词汇意义建立的心理空间融合,就能发展语义网络。
四、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角度。在概念整合理论的指导下,学生们将已有的关于词汇的信息动态地与语句提供的信息融合,通过思考、推理,从而理解词汇意义。因此,作为教师,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应适当讲授概念整合理论的运作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建立词汇心理空间,通过整合来建构词汇意义网络。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entalspaces[M].Cambridge:MITPress,1985:16.
[2]Fauconnier,G.&Turner,M.Thewaywethink:conceptualblendingandthemind'shiddencomplexities[M].NewYork:BasicBooks,2002.
[3]李冬.略论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J].外国语,1986(2):28-30.
空间结构论文篇4
关键词:概念合成理论隐喻型新词建构阐释力
1.引言
语言文字是传承社会文明的载体。作为语言发展的风向标,新词的研究一直备受语言学家的青睐。他们有的从词汇、语法学的角度对新词的构成方式进行了研究(秦琳&刘楚群,刘红妮2010),有的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新词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了研究(2007,夏莹2010),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传统的分析模式,未对隐藏于创新构词幕后的心理认知机制作出更为深入的揭示。认知语言学认为,新词形的出现不是两个或几个固化词义的简单相加而产生的“物理变化”,其生成机制必有相应的认知理据可循,而从“概念”着手研究新词意义建构是必由之路。近年来,以Fauconnier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意义构建理论——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BlendingTheory),这为新词的生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本文拟运用概念整合这一理论,通过对2012年汉语隐喻型新词的实例分析,探讨人们在新词解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和动态认知心理机制。
2.概念合成理论
概念合成理论是由Fauconnier和Turner在心理空间(mentalspace)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1985年,Fauconnier在其代表作《心理空间》一书中指出“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心理空间理论能够很好地揭示自然语言中意义的生成与理解过程,但此理论框架较笼统,对具体的心理工作程序的阐释依然模糊不清。为探究这些问题,Fauconnier持续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继发表了其创新理论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的长篇论文和与Tuner合作的一系列专著后,终于在《我们的思维方式:概念整合心智背后的复杂性》(TheWayWeThink:ConceptualBlendingandTheMind’sHiddenComplexities,2002)一书中深入探讨了不同心理空间的内在联系和多重心理空间的网络化运作机制与制约条件,由此形成了“概念合成理论”。
所谓“概念合成”就是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加以匹配,并有选择地将各自的元素部分地映射到合成空间,由此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structure)。该理论用圆圈代表心理空间,圈内用小点分别代表不同的元素,用直线表示元素之间的相互连接。输入空间1(InputI1)和输入空间2(InputI2)中对应元素之间的部分映射关系用实线来表示。两输入空间中的元素与类属空间(genericspace)和合成空间(blendedspace)中的各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用虚线来表示。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被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属空间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即合成空间,它除了包含类属空间中的普遍结构外,还包含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投射的特定结构和合成空间本身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展或精细化(Elaboration)而建立起的层创结构。这样,这四个空间就通过映射彼此连接起来,概念整合网络也由此构成。概念合成理论集中探讨了自然语言意义实时构建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凭借各种语言形式确立心理空间的方式,从而把认知理论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更加科学和更加概括的新水平。(彭建武,2012)
3.汉语2012年度隐喻型新词的意义建构
本文用以分析的语料来自由商务印书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中国网络电视台共同发起的“汉语盘点2012”评选活动中的2012年度热门新词候选列表。列表中新词种类繁多,鉴于篇幅限制,本文仅以隐喻型新词为例,从概念合成理论角度对其意义的建构进行阐释。隐喻型新词指的是词或词素的某些特征映射到中心词或词素上,产生某种隐喻效果,从而产生新的合成概念,构建新词意义。(任丽花,2011)经整理分析,笔者认为2012年度热门新词候选列表中的隐喻型新词可分为以下两类:
(1)源域前置
此类新词中,前半部分词素为隐喻用法,作为源域的词素义部分或间接地反映合成词词义,如:“弹簧干部”。
“弹簧干部”是指在遇到问题时“绕弯走”、“躲猫猫”,像弹簧一样“缩”起来,而一旦矛盾问题解决,要彰显政绩、出头露脸时,则又像弹簧一样“伸”出来,站到大庭广众面前大讲经验,显摆成就的那一类干部。理解这一新词的词义可以用概念合成理论得以阐释。首先,读者的头脑里会建构两个空间,在源域空间(Input1)输入“弹簧”这个概念,从而唤起一个适合该名词和该语境的场景和框架,其中包括以下单元:能伸能缩,受外力影响,容易变形,等等。而在目标域空间(Input2)中填充的是“干部”这一概念,构成另一个不同的抽象框架,包含“事业的骨干,人民的公仆,成绩占有者,责任承担者”等单元成分。类属空间对每一输入空间进行映射,反映输入空间所共有的一些抽象结构与组织。以上这两个输入空间中包含共有的组织和结构——有压则缩,无压则伸。合成空间是两个输入空间中单元成分的部分投射。目标域空间中“事业的骨干,人民的公仆”的特点被忽略,投射到合成空间的是干部“成绩占有者,责任承担者”等成分。源域空间中投射的“受外力影响,能伸能缩”等成分便与其通过跨空间映射实现匹配,在合成空间形成层创结构。由此建构了“弹簧干部”这个新词的意义:有压力时干部像弹簧遇压时缩起来,无压力时反之。如图所示:
2012年度的此类新词还有“钻石脸”,“鹰爸”,“钓鱼采访”等,这些新词的词义都可以用概念合成理论进行阐释。
(2)整个词为源域
此类新词词义不是词素义按照构词词素的“物理”意义简单叠加起来的意义,而是以一个整体间接地表示词义。它们的形式通常是一个词组,且语义关系紧密,成为一个整体,如新词“正能量”。“正能量”本是物理领域的常用词,后来人们运用物理域中的这一概念来描述情绪域、舆论域甚至于职场域中的相关现象。如果我们在生活不顺,脆弱无力的时候仍想到积极乐观的一面,就有了“情绪正能量”。政府面对媒体的舆论压力希望尽快摆脱阴暗面,就要制造“舆论正能量”。如果职场上的领导为了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而让员工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工作,就营造了“职场正能量”。这些说法都反映了两概念的整合过程。可见这也是新词语产生的基本途径之一。
现在具体分析“情绪正能量”一词产生的过程。首先在输入空间1:物理域与输入空间2:心理域之间形成跨空间映射。源域(物理域)中包含以下单元: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正能量),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负能量)。目标域(情绪域)中的相关成分为:自信、豁达、愉悦、进取等积极情绪,以及自私、猜疑、沮丧、消沉等负面情绪。然后人们抽象出两域所共有的抽象结构,即正向的积极的能量/情绪有促进作用,负向的消极的能量/情绪有阻碍作用。从微观上来看,两空间都包含着共同的意象图式——能量守恒图式。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它只能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能量的总量不变。能量虽守恒,“正能量”越多,社会才会充满希望。接着两域部分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并形成层创结构,表示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在这一概念形成之后,人们又根据它的层创逻辑创造出“职场正能量”之类的词。
4.结论
上文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分析了2012年度汉语隐喻型新词的认知过程。通过实例分析可以发现,隐喻型新词的产生是人们通过构建源域和目标域的输入心理空间,并在其中建立部分联系,进行跨空间映射并有选择性地向合成空间投射,然后动态地发展为某一层创结构,从而构建起新词的实时意义。层创结构启发我们以语义、概念为出发点,通过语言形式挖掘语义结构。(汪少华,2002)它为我们探索人类的思维与语言的奥秘提供了一条颇有价值的思路。可见概念合成理论为创新构词的分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为我们正确理解构词规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然而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概念合成理论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于类属空间的模糊界定和实际功能,整合理论过于宽泛地运用解释性,组合、完善和扩展三种认知工作机制的笼统性等。本文仅选取了2012年隐喻类新词来印证概念合成理论的阐释性,语料还不够全面。因此,要想进一步完善概念合成理论,还需将语境的因素纳入研究范畴,并扩大语料,从而更好地揭示言语解读认知机制的普遍性规律。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Turner.M.BlendingasaCentralProcessofGrammar[M].ConceptualStructure,Discourse,andLanguag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105-120.
[2]Fauconnier,G.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3]Fauconnier,G.&M.Turner.ConceptualIntegrationNetworks[J].CognitiveScience,1998(2).
[4].新词新语产生规律探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2).
[5]刘红妮.“被XX”新词的多角度考察[J].汉字文化,2010(3).
[6]彭建武.创新构词的合成空间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2(2).
[7]秦琳,刘楚群.新词“人肉搜索”的句法语义特征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2).
[8]任丽花.从概念合成理论看新词的意义建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1(4).
空间结构论文篇5
【关键词】概念整合;符号网络语言;意义构建;心理空间
一、引言
在众多的网络语言中,符号网络语言被应用得最为广泛。这是因为符号网络语言利用了各类符号的同时又超越了原有符号的使用范畴,形象地引入了图画等表现方式,将更多的情感赋予一系列符号中,使单调的符号赋予了生动的内涵,来表达丰富的语言内容。在网络上经常见到的符号网络语言例如:1314,7456,orn,cu,^-^,:-O,BTW,3X,4a4a等。
概念整合理论是由GillesFauconnier和MarkTurner在他们的著作《概念整合原则》和《我们的思维方式》中提出来的,并被认为是“基本的心理认知机制”。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概念整合理论提出了一个认知模型,即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在这个网络模型中存在四个心理空间,分别为输入空间I,输入空间II,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这些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映射和选择性投射彼此联系。在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过程后,层创结构(或新创结构)最终在整合空间形成。概念整合网络被认为是研究语言加工过程的强有力模型以及在认知理论中解决大量问题的潜在解决方案。
目前,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是从它的描写,分类及其语用学,修辞学和社会学等方面开展。人们对于研究符号网络语言不太关注,尤其是对于符号网络语言意义构建的认知研究关注者很少,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对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加以深入研究。
二、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Fauconnier对于概念整合的研究是以心理空间理论研究为基础的。Fauconnier认为:“心理空间是局部结构,随着我们的思考和交谈而扩展,使得我们的话语和知识结构的细密切分成为可能”(Fauconnier,1997)。心理空间理论把意义定位于说话者的心理表征中,并构建语言结构作为暗示来鼓励说话者在有所指的结构中建立因素。1997年,Fauconnier在他的著作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中提出了“概念整合”,并在之后的著作中,他和他的合作者逐步完善了概念整合理论。
实际上,心理空间就是指心理空间域,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建立起的临时性在线动态概念。概念整合理论是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是多个心理空间合并而产生的层创推理。映射和投射被用来建立和开发概念整合的处理过程。概念整合的过程可以把真实,虚构,想象的东西概念化来形成人们的认知,概念合成理论就是关于对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其宗旨就是试图揭示言语意义在线构建背后的认知过程(王文斌,2004)。
概念整合网络是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架构,它是一个多空间动态投射模式。Fauconnier认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空间:输入空间I1(inputspaceI1)、输入空间I2(inputspaceI2)、类属空间(genericspace)和整合空间(blendingspace/blend)。如下图:
其中在两个输入空间内的相应元素间存在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mapping)关系;类属空间对每一个输入空间进行映射,它反映输入空间所共有的抽象结构和组织,并决定跨空间映射的核心内容,为空间合成框定目标话语;合成空间是从对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进行选择性地投射(Selectiveprojection)而来,并以各种方式形成两个输入空间所不具备的层创结构(emergentstructure)(图1中用方框表示)。
合成空间通过三个心理认知过程进行运作:(1)组合(composition):对输入空间I1和输入空间I2投射到合成空间的构成概念的部分元素进行组合,并形成各个输入空间以前均不存在的新关系,其组合过程也就是一个新范畴构建的过程。(2)完善(completion):组合后的结构会立即激活我们长期记忆中的知识结构,并借助背景框架知识,认知和文化模式与之动态地进行匹配,逐步将之完善为合成空间内的层创结构。(3)扩展(elaboration):合成空间中的结构可以扩展,即根据它自身的层创逻辑在合成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
三、概念整合角度下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
对于符号网络语言的研究笔者是通过在互联网上随机选取的不同符号网络语言建立语料库的方法开展的。根据符号在音,形,义上与其所代表的意义潜式的相似性,对这些符号网络语言进行了分类,进行系统的研究。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是一个涉及多个心理空间运作的复杂认知过程,符号网络语言所处的语境以及交际者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其意义构建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根据概念整合理论,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过程首先基于两个输入空间。在网络交际中,特定的交际事件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激活这些输入空间,使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组合,也就是代表符号集和意义潜式集的组合。意义潜式主要指一个人记忆的某一个词语的用法和这个人能与该词语联系起来的信息总和。信息总和的语义部分包括人们常称为的词语的‘百科知识’和‘词汇’信息(张辉,2003)。本质上这两个输入空间的组合体现的是表征和所指的组合。
符号集中包含网络上被普遍应用于交际的各种符号,意义潜式集中包含交际者根据语境的需要所联想的意义潜式。这里组合的过程就是将符号的一些特征和意识潜式中的一些特征组合在一起,经过组合后的投射形成各个输人空间以前均不存在的新关系。由于符号在音、形、义上与相对应的意义潜式相似,在类属空间中二者的相似性使它们建立了认知上的关联。由于心理空间紧密联系着人们头脑中长期形成的图式,组合后的结构立即会激活交际者记忆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然后交际者再根据认知文化模式将它逐步完善成合成空间内的层创结构。
在这一过程中,在两个输入空间中具有相似性的符号和意义潜式被相互照应地突显,通过选择性投射把它们从众多的符号和意义潜式中选择了出来并投射到整合空间,在整合空间最终被整合成作为层创结构的符号网络语言。由此,原本单调的一系列符号经过整合,最终成为了被赋予一定含义的符号网络语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被构建了出来。
四、结论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是体验的,经过心智加工的,体验越深,概念的印象就越深(王正元,2009)。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的构建是概念整合机制的体现,在其意义构建过程中来自不同心理空间的概念被语境等相关背景因素激活,结合不同的文化认知模式整合加工,最终形成崭新的层创结构。概念整合理论是探索人类信息整合的一个重要认知理论,是分析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Cambridge[M].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
空间结构论文篇6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在线意义构建;四空间模型;概念合成网络
一、引言
1985年Fauconnier出版了专著MentalSpaces,提出了心理空间的概念。1994年以来,Fauconnier与Turner等人合作,又相继发表了一系列专著,如《整合是语法的核心过程》(BlendingasConceptualProcessofGrammar)(1996)、《概念整合原则》(PrinciplesofConceptualIntegration)(1996)、《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IntegrationNetworks)(1998)、以及同Turner合著的《我们的思维方式:概念整合心智背后的复杂性》(TheWayWeThink:ConceptualBlendingandTheMind’sHiddenComplexities)(2002)等深入讨论了不同心理空间的内在联系和多重心理空间的网络化运作机制和制约条件,由此形成了概念整合理论。本文将通过概念合成理论来分析小品言语的幽默性和诙谐性的认知解读机制。
二、概念合成理论
日常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概念合成(blends)大都在不为人所意识到就发生了。有时发生在我们谈话时,有时是因为约定俗成。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BlendingTheory)或称合成理论(BlendingTheory),是Fauconnier等人在探讨“心理空间”(mentalspaces)影射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一种人类认知心理模式,是近年来认知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
空间合成理论认为,最基本的空间合成网络模式至少由四个相互联系的心理空间组成:两个属于不同认知域的输入空间(inputspaces),一个能抽象概括两个输入空间内容的类属空间(genericspace),以及一个包含层创结构(emergentstructure)的合成空间(blend)。整合过程是将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投射到第三个空间即类空间里;而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跨空间地部分映现、匹配并有选择地投射到第四空间,即合成空间。
概念整合有三种运作方式:1)组合(composition)溶合输入空间的相关对应元素,建立原输入空间中不存在的关系;2)完善(completion):利用相关背景概念结构和文化知识完善所组合的结构;3)扩展(elaboration):根据交织原则及逻辑,通过心理模拟扩展交织空间,也可借助于新的原则或逻辑进行持续的动态完善,由此整合可以无限进行并不断产生新的整合空间。
概念合成理论的核心是概念整合网络有四个子网络,分别为:
单一框架网络是指所有空间共享一个组织框架。一个输入空间有框架,另一个空间是多个子元素,属于该框架。在这种框架网络中,在组织框架层面,输入空间之问不存在概念冲突,但在框架层面之下的其它具体各层面之上存在一些局部的冲突,以引起概念合成的发生。
框架网络指的是各空间共有一个组织框架,也就是说,只要共有一个框架,多个输入空间就能在此网络里被整合,产生内容更为丰富的框架。
单向网络是指两个输入空间有着不同的组织框架,但仅其中之一投射到合成空间,作为组织框架。另一个是理解表达的关键。此网络的区别性特征是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是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的延伸。
双向网络指输入空间不同,且通常是相互冲突的组织框架,同时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包括这些框架的一部分,因此拥有自己的新显层创结构。正是在这种网络中,各组织框架均向合成空间输入了大量丰富的空间冲突,因而较易产生新概念。
三、概念整合理论与小品
本文将以小品《钟点工》为例,从概念合成理论的几个方面来解读观众是如何感知小品语言的幽默诙谐的。我们可用概念合成的四空间理论来阐释小品的幽默效果。例如:
宋丹丹:你再瞧我,我这兜里头用的都是世界一流名牌化妆品。美国著名歌星麦当娜抹啥我抹啥。
赵本山:麦当娜是谁啊。
宋丹丹:你不认识啊,她妹妹你制定熟悉。
赵本山:谁呀。
宋丹丹:麦当劳呗。
赵本山:哦,我吃过。
这里有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l是爷爷看到的“美国著名歌星麦当娜”,输入空间2是世界连锁快餐店麦当劳,而它们的共性则是来那个输入空间的名称相似,都有“麦当”。在合成空间中,不仅有这两个输入空间的共同元素,通过组合,就产生了一种新的空间:麦当劳是麦当娜的妹妹。凭借社会语境和文化习俗语境,观众们知道麦当娜是个人,是美国当红歌星;而麦当劳是个事物,是连锁店。说话者合成的新空间与现实的不一致使这几旬简单的对话产生了极其幽默诙谐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可用概念合成网络来阐释小品中的言语幽默的认知机制。以小品《不差钱》为例:
她爷爷:你找谁?
老毕:我找莲花乡文化站站长赵铁柱.
她爷爷:找对了,这就是赵铁柱的爹.我是……
丫蛋:不是,是……赵铁柱是我爹.
她爷爷:我是赵铁柱的爹,你不是要找爹吗?不是——你——找就对了。
老毕:爹.不是,那个……我……我找您儿子啊.
这一段对话可以用单一框架网络来解读。不难发现,这里有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l是一个亲属关系框架“爹~自己”,输入空间2是不存在抽象框架的,仅有“赵铁柱’’和“我”。在合成空间中,“赵铁柱”构成了“爹”,“我”(丫蛋)构成了“自己”,其中最关键的层创结构是“我爹”。当然,这里多次运用了单一框架网络,像“这就是赵铁柱的爹”,“我是赵铁柱的爹”。通过多次运用,造成了层创结构中亲属关系的混乱。并与现实不符,从而产生了诙谐。
四、结论
概念合成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的言语认知机制,因为它对于人类言语的在线意义构建和生成具有很强的解读力。然而,它对于小品言语幽默和诙谐性的解读并小是全面的,在一些情况下,单独的概念合成理论并不能顺利的解读小品言语的在线意义构建,而是需要结合其它理论共同解读。今后的研究可将概念整合理论与其他理论联合起来共同解释小品幽默话语的意义构建。
【参考文献】
[1]蒋勇.从隐性空间复合论看幽默理解时的语义跃迁[J].山东外语教学,2003(1).
[2]蒋勇,马玉蕾.sB与R丁的整合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3(1).
[3]汪少华,郑守疆.从合成空间理论看隐喻的意义建构[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