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康复的治疗范文
【关键词】盆底康复;子宫脱垂;盆底肌力;盆底张力;最大肌电位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以外。盆底康复治疗是在盆底整体理论的指导下,施行对盆底支持结构的训练、加强及功能恢复。盆腹动力学和盆底电生理指标(盆底肌力、张力、肌电位等)可用于对盆底功能诊断、程度评价、预后分析和治疗效果评价,目前国内外对盆底张力的研究较少,有一定的前瞻性。本研究旨在观察盆底康复治疗子宫脱垂对盆底肌肌力、张力和最大肌电位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子宫脱垂患者35例,POP-Q分度Ⅰ-Ⅱ,盆底康复治疗10次,比较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张力和最大肌电位的变化。
1.2诊断标准子宫脱垂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以处女膜为参照点,以阴道前壁、阴道顶端、阴道后壁上的6个解剖指示点与处女膜之间的距离来界定盆腔器官的脱垂程度。0期:无脱垂,Ⅰ期:脱垂最远端在处女膜平面上>1cm,Ⅱ期:脱垂最远端在处女膜平面上≤1cm,Ⅲ期:脱垂最远端超过处女膜平面>1cm,但不大于TVL(阴道总长度)-2cm,Ⅳ期:下生殖道呈全长外翻。
1.3治疗方法盆底康复治疗应用PHENIXUSB4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采用频率为30HZ,脉宽500us的电刺激和Ⅰ类肌纤维生物反馈训练,30min/次,每周1次,治疗间隔期间嘱患者应用阴道康复器自行训练。
1.4检测方法和疗效判断盆底肌肌力、静态张力和最大肌电位分别采用PHENIX电子压力计、电子张力器和肌电治疗头检测,比较治疗前后肌力、静态张力和最大肌电位的变化。盆底肌肌力3-5级为正常,3级以下为异常。盆底肌1°时基础张力正常为200g/cm2,低于正常值,表示Ⅰ类肌纤维张力下降。
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2.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和非参检验。
2结果
子宫脱垂患者盆底肌肌力治疗前分别为0级2例、1级17例、2级16例、3级0例、4级0例,治疗后分别为0级0例、1级4例、2级10例、3级11例、4级10例,P
3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是指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患,主要问题是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器官脱垂。当盆底肌和筋膜以及子宫韧带因损伤而发生撕裂,或其他原因导致其张力减低时,可发生子宫及其相邻的膀胱、直肠的移位即盆腔脏器脱垂[1]。大宗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肥胖、分娩、绝经以及呼吸系统疾病、便秘、盆腔手术史等有关。国内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已婚妇女子宫脱垂发病率为0.04-0.14%,51-60岁妇女发病率0.33%,60岁以上为0.71%。子宫脱垂轻度患者多无自觉症状,中度以上患者可有腰骶部酸痛或下坠感及阴道内脱出“肿物”感,站立过久或劳累后症状明显,严重者可有排尿、排便困难。
盆底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功能主要是维持盆腔器官的正常位置及阴道紧缩度,保证尿道括约肌、直肠括约肌的正常功能。盆底功能评估包括盆腹动力学和盆底电生理,其改变要较症状出现早,而且指标改变与症状出现严重程度和时间成正比,所以盆腹动力学和盆底电生理的检查指标可用于盆底功能诊断、程度评价、预后分析和治疗效果评价[2-3]。盆底功能评估内容包括最大肌电位、肌力、张力等。盆底肌肉纤维分为Ⅰ类肌纤维和Ⅱ类肌纤维,Ⅰ类肌纤维属于盆腹腔支持系统,特点为强直收缩,收缩时间长且持久,不易疲劳。Ⅱ类肌纤维属于盆腹腔运动系统,特点为阶段性收缩,快速短暂,易疲劳。盆底肌张力即收缩支撑力,肌张力小于200g/cm2,提示盆底张力功能低下,在1°时的基础张力小于正常,表示Ⅰ类肌纤维张力下降。当盆底肌去极化肌纤维的密度或数量减少时,最大肌电位小于正常值(30uV),用于临床判断是否有肌肉萎缩或有懒惰肌纤维未激活参与肌肉收缩[4]。子宫脱垂最主要为Ⅰ类肌纤维损伤,有研究表明当Ⅰ类肌纤维肌力2级以下,在1°时的基础张力小于正常值,Ⅰ类肌纤维肌力和张力下降,最大肌电位下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脏器脱垂。
盆底整体理论的基础是:结构决定功能,恢复受到破坏的结构从而恢复(完全或部分)功能。及时进行盆底训练与康复是防治盆底功能障碍的综合措施。盆底康复治疗的意义在于:①预防盆底支持结构的缺陷与损伤;②改善与治疗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③巩固手术治疗或其他治疗的疗效[5]。针对子宫脱垂采用的康复治疗,可以通过电刺激增加肌纤维数量,使最大肌电位增大;提高肌肉本体感受器敏感性,改善肌肉内环境(血液循环、性激素下降、神经受损、肌肉纤维化等)。本研究通过盆底康复(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锻炼Ⅰ类肌纤维,结果发现治疗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和静态张力明显提升,最大肌电位增大,参与收缩的肌肉数量增多,可明显减轻自觉症状。由此可见盆底康复治疗可以修复肌力和张力,增加最大肌电位,为轻中度盆腔脏器脱垂的非手术治疗开辟了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Hay-SmithJ,HerderscheeR,DumoulinC,HerbisonP.omparisonsofapproachestopelvicfloormuscletrainingforurinaryincontinenceinwomen:anabridgedCochranesystematicreview[J].EurJPhysRehabilMed,2012,48(4):689-705.
[2]RoongsirisangratS,RangklaS,ManchanaT,TantisiriwatN.Rectalballoontrainingasanadjunctivemethodforpelvicfloormuscletraininginconservativemanagementof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apilotstudy[J].MedAssocThai,2012,95(9):1149-1155.
[3]MaN,WangFM,HuangHJ,SongYF.StudyonmodifiedProliftforpelvicfloorreconstructioninthepreventionof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J].ZhonghuaFuChanKeZaZhi,2012,47(7):505-509.
盆底肌康复的治疗范文篇2
长春市妇产医院产科,吉林长春130042
[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改善产后盆底肌肉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产后女性21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7例,观察组给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对比分析两组女性的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测定情况和康复治疗效果。结果经过康复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的盆底肌力恢复的女性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康复总有效率为75.7%,观察组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可以明显的改善产后女性的盆底肌力,提高临床康复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关键词]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临床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4)11(c)-0172-02
女性怀孕后随着体内激素的改变、子宫增大对盆底肌肉的损伤、分娩时对盆底肌肉、神经的损伤,都可能导致女性的产后盆底肌肉松弛,如果不及时进行康复锻炼,可造成尿频、尿急、咳嗽时漏尿、子宫脱垂等临床症状。我国成年女性产后盆底肌肉松弛的患病率为18.9%~50.9%[1-2]。随着医疗手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康复治疗已成为产后肌肉松弛的重要治疗方法,生物反馈疗法[3]是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进行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从而消除病理过程、恢复身心健康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电刺激[4]是利用一定强度的低频脉冲电流,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来刺激一组或多组肌肉,诱发肌肉运动或模拟正常的自主运动,以达到改善或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肌群功能的目的。为了探讨产后盆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该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产后女性214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科收治的产后女性21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7例,年龄19~33岁,平均年龄(24.5±2.3)岁;初产妇67例,经产妇40例。对照组107例,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7.3±2.5)岁;初产妇59例,经产妇48例。所有产后女性均排除严重心、肝、肾疾病。两组产后女性在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康复方法
①观察组给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采用美国Chattanooga电刺激治疗仪2778[5](药(械)准字:国食药监械(进)字2013第2222963号,美国Chattanooga)。参数设置为:频率5~100Hz,电流0~25mA,治疗时间20min,波宽200~500s。排空膀胱后取仰卧位,把探头消毒后置于阴道内,电刺激强度以患者可以耐受为限度,刺激强度为10~20mA,使患者没有痛的同时感受到盆底肌肉跳动,刺激20min,休息间隔为8s,2d刺激一次。生物反馈治疗根据所反馈的信号给予调整收缩部位和力度,根据患者的盆底肌力情况调节训练的时间和强度,20d为一个疗程。所有女性治疗结束后通过电话随访5个月,了解其盆底肌力恢复情况。
②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6]治疗,女性取站立位,收缩及夹紧肛门口与尿道口(女性尿道口、阴道口),收缩与放松肌肉各维持5~10s,每日至少5次,每次5~10个轮回,初期练习5次/d,逐步增加至10次/d。或者取仰卧为,吸气,曲起双腿,双手抱住,呼气,将双腿压向胸部,先吸气,再呼气,同时抬头贴膝,如此反复,共做3次。
1.3观察项目
经过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女性的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测定情况和康复治疗效果。
1.4疗效评定标准
检测依据法国国家卫生诊断论证局关于修改会阴肌肉测试标准[7]将肌力评估分为0~V级,会阴肌肉收缩持续0s为肌力0级,收缩持续1s为肌力I级,收缩持续2s为肌力II级,收缩持续3s为肌力III级,收缩持续4s为肌力IV级,收缩持续5s或者大于5s为肌力V级。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盆底肌肉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盆底肌肉得到明显改善;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盆底肌肉无改善甚至加重。
1.5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女性的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测定情况
经过康复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的盆底肌力恢复的女性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女性的康复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康复治疗后,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康复总有效率为75.7%,观察组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女性盆底是由封闭骨盆出口的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盆底肌肉群、筋膜、韧带及其神经构成了复杂的盆底支持系统,盆底肌中发挥支持作用的主要是肛提肌,结缔组织包括筋膜及韧带,其共同组成盆底发热肌性-弹力系统,在神经机制的协调作用下形成具有动力的支托结构,维持盆腔器官的稳定,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和过度牵拉,导致盆底支撑组织的肌肉、筋膜、韧带组织松弛,对分娩后产妇的盆底功能造成不良影响。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是指在整体理论的指导下,施行对盆底支持结构的训练、加强及功能恢复,其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是提高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预防和质量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改善夫妻生活质量。生物反馈治疗是通过肌电图、压力曲线把盆底肌肉的信息转化成听觉和视觉信号反馈给患者,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盆底肌肉训练。电刺激可以刺激阴部神经传出纤维,诱发盆底肌肉的被动性收缩,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有害代谢产物的堆积,还可以增加肌细胞的数量及质量,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可以唤醒产后女性深层和浅层肌肉收缩的本体感觉,增强会阴与腹部收缩力,增加深层和浅层会阴肌肉的收缩及肌力。Wilson等通过研究发现[8],产妇进行产后盆底锻炼可以有效提高盆底肌强度。通过该科的研究发现,经过康复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的盆底肌力恢复的女性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康复总有效率为75.7%,观察组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有关报道相似[9]。结果表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可以明显的改善产后女性的盆底肌力,提高临床康复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BoyleR,Hay-SmithEJ,CodyJD.PelvicFloorMus-cleTrainingforPreventionandTreatmentofUrinaryandFaecalIncontinenceinAntenatalandPostnatalWomen[J].HCochraneDatabaseofSystematicReviews,2012(10):7471.
[2]郁秀文,散结通乳方与产后康复治疗仪联合治疗产后乳房胀痛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7):326-327.
[3]RichterHE,BrumfieldCD,CliverSP.Riskfactorsassociatedwithanalsphinctertear:acomparisonofprimiparouspatients,vaginalbirthsaftercesareandeliveries,andpatientswithpreviousvaginaldelivery[J].AmericanJournal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2002(8):1194.
[4]张宏慧,尤如冰,曹晓娟.加味生化汤联合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对产后康复的作用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3):342-343.
[5]HanYong-xia,NiuYu-xia.Toinvestigatetheeffectofpelvicfloorrehabilitationtreatmenttopostpartumpelvicfloordysfunction[J].ChineseCommunityDoctors,2014,30(5):875-878.
[6]罗静,谭广萍.100例足月单胎顺产初产妇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5):432-433.
[7]Gaoyuan,LiWen-hua.Postpartumpelvicfloorrehabilitationforindividualtreatmentof100cases[J].InternationalMedicineandHealthGuidanceNews,2011,17(8):563-565.
[8]徐学勤,张师前.生物反馈电刺激与雌三醇联合治疗围绝经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13(6):136-137.
盆底肌康复的治疗范文
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03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本院妇产科所接收的80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进行随机分配,包括行专业系统的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及产后康复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以及仅仅进行普通的健康知识及常规康复护理的对照组,并在产后3个月时进行随访,查看盆地功能康复护理的效果。结果产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组的肌力测定级别达3级及以上例数为35人,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等各方面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护理干预措施对妇女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与改善作用,而且可以明显减少产妇的尿失禁现象,降低了产妇出现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概率。
[
关键词]护理干预措施;产后;盆底功能;康复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5(a)-0036-02
当前,越来越多产妇出现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此疾病现已引起社会及医务人员的广泛重视。可以说,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妇女的生活质量,现有许多报道指出,适当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将有可能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促进其康复,笔者结合多年的妇产科临床经验,针对本院的80例初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下面将就此展开论述,现将研究报道叙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妇产科2012年9月—2014年2月期间所接收的产后6周在我院进行复查的8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年龄范围为22~36岁,孕周为37~42周,均为单胎产妇,且全未出现妊娠合并症、急性、慢性传染病。医务人员根据产妇的自身意愿,将其随机分为40例观察组与40例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孕周、健康状况等方面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健康教育及饮食常规护理干预①对这两组产妇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尤其注重对产妇进行盆底肌保护的健康教育,例如在产后一个月内应当多加休息,避免劳累,禁止盆浴,在两个月内禁止同房等,避免在产褥期出现感染。另外,必须向产妇说明在产后应当避免负重,尽量不要久坐或就蹲,避免过度增加腹压。
②对这两组产妇进行饮食护理干预,指导患者在产后多食用蔬果,健康饮食,尤其禁止喝酒、抽烟、饮用浓茶、咖啡及其他辛辣食物。
1.2.2观察组产妇的护理干预措施依据观察组产妇适应症和禁忌症制定护理治疗方案。盆底肌锻炼方法:作缩进肛门动作,每次时间≥3s,之后放松。持续15~30min,2~3次/d电刺激法:电刺激强度必须检查以患者耐受,感知不到疼痛为前提。
1.3观察指标
于产后3个月测定2组产妇盆底肌肉张力(0~5级,级别愈高,表示恢复效果愈好),问卷调查其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等,POP-Q评分评价盆腔器官脱垂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孕妇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比较
2组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测试评分情况比较,可以明显发现观察3级及以上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2组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比较(n)
2.2两组产后3个月随访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比较
2组产后3个月随访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比较,如表2。
表2两组产后3个月尿失禁、性生活满意度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比较
[n(%)]
3讨论
根据临床资料表明,当前我国的已婚育女性中有40%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一般表现为产妇在产后出现子宫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状况,这是由于患者在妊娠期由于子宫增大,对盆底慢性牵拉引起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盆底支持结构出现缺陷、损伤,最后引起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等盆底功能障碍。
关于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方法,目前有Kegel盆底肌训练、阴道哑铃、电刺激、生物反馈等,但鉴于以上医疗护理器械在基层医院尚未得到完全普及应用的现实,本文针对观察组进行盆底肌评估,并进行盆底肌锻炼,加以电刺激疗法的专业系统化护理治疗进行护理干预;而对照组仅仅是进行普通的产后健康教育及常规的康复护理。主要探讨了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结果发现应用盆底肌评估加盆底肌锻炼,辅助电刺激疗法的专业系统化护理治疗的观察组产后3个月随访盆底肌级别≥3级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护理疗法对促进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产后6周以后的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包括盆底肌肉的针对性训练,能够减轻轻度及中度子宫脱垂,阴道膨出,对因生育引起的各种尿失禁疗效显著,阴道紧缩度增强,性生活质量提高,腰背痛症状减轻,因此可以据此制定盆底肌治疗个性方案,借助电刺激疗法和常见的康复体位巩固训练,在基层医院有明显的推广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1]杨继忠,刘静华,蒋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康复干预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2(17):124-125.
[2]苏曰华,刘萍,崔福鸾.阴道正常分娩对盆底组织的影响及产后康复治疗措施探讨[J].吉林医学,2011,32(3):446-447.
[3]赖俏红,黄惠芳.120例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25):13-14.
[4]易念华,刘海意,乔福元,等.武汉市初产妇盆底肌力调查及产后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24(5):361-363.
[5]高原,李雯华.产后盆底康复的个体化治疗100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8),936-939.
[6]邓海英,刘芬,胡建梅.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的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2011,24(9):24-27.
[7]朱兰,郎景和.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策略[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12):793-794.
[8]邓海英,胡建梅,刘芬,等.产后妇女盆底肌康复的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杂志,2011,24(9):601-602.
[9]王雅贤,刘颖琳,陈少青,等.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8):593.
[10]符白玲,邓惠贞,罗燕琴,等.盆底肌肉康复器预防早期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杂志,2009,7(7):1911-1912.
[11]王凤珍,张虹霞.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用于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作用的分析[N].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0):3248.
[12]邓晓云,张海燕,吴秀娜.女性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技术应用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杂志,2011,24(12):627-628.
[13]丁立新.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妇女239例临床疗效分析及意义[J].临床医学,2012(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