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气治理方法篇1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阑尾炎
中图分类号R656.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26-0117-02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其发病较急,药物治疗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疗效,尤其是穿孔性阑尾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现对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使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的疗效进行对比,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3例穿孔性阑尾炎患者。入选标准: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穿孔性阑尾炎;所有患者在参与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既往腹腔手术患者、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中男36例,女25例,年龄15~69岁,平均(36.2±7.8)岁;病程1~72h,平均(14.7±6.9)h。对照组中男37例,女25例,年龄13~70岁,平均(35.7±8.3)岁;病程2~74h,平均(15.1±7.4)h。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经腹直肌切口处理阑尾系膜,对阑尾残端进行包埋,如患者出现严重腹腔污染,则在盆腔放置引流管,48h内拔出。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方法:患者采用气管插管下全麻,在脐下1cm左右处做弧形切口,建立气腹,插入Trocar,置入腹腔镜。直视下分别在左下腹麦氏点处做切口,腹腔镜监视下穿刺1.0cm,脐与耻骨连线中点做切口,腹腔镜监视下穿刺0.5cm后插入Trocar。明确阑尾炎诊断后,腹腔内的脓液处理干净后,将盲肠提起,找出并提起阑尾,将阑尾周围的粘连分离,张开阑尾的系膜。用超声刀和双极电凝处理阑尾系膜到达阑尾根部,距结扎线大约3mm左右处剪断阑尾,阑尾残端用电凝灼烧不包埋。腹膜炎症状患者用0.9%氯化钠溶液局部冲洗。于麦氏点Trocar处取出阑尾,后用创可贴拉合[2]。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患者相关指标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有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患者手术时间、恢复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
组别手术时间
(min)下床活动
时间(h)排气
时间(h)住院时间
(d)
观察组(n=61)65.31±8.3113.62±8.34*20.23±4.23*5.22±1.75*
对照组(n=62)61.09±11.3427.89±7.0337.15±5.3812.96±1.79
*与对照组比较,P
2.2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脓肿残留2例,术后使用镇痛药物4例;对照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5例,脓肿残留1例,术后使用镇痛药物16例。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及术后使用阵痛药物患者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者术后情况例(%)
组别切口感染脓肿残留术后使用阵痛药物
观察组(n=61)1(1.64)*2(3.28)4(6.56)*
对照组(n=62)5(8.06)1(1.61)16(25.81)
*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阑尾炎为腹部外科常见病,多由于不同原因导致的炎性改变所造成[1]。穿孔性阑尾炎是阑尾炎最为严重的病理改变,临床治疗穿孔性阑尾炎传统的方法是开腹行阑尾切除术进行治疗,开腹手术行阑尾切除术操作简单,手术方法成熟且风险较小,但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及疼痛情况较为普遍[2],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腹腔镜在穿孔性阑尾炎治疗中的应用已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3]。笔者所在医院对腹腔镜下手术治疗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传统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患者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有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术后切口感染率低、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创伤小、胃肠功能恢复快及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孙胜利.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0):252-253.
[2]严存文.三孔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疗效评价[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1):71-72.
尾气治理方法篇2
关键词:阑尾炎;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疗效
阑尾炎是临床极为常见的一种胃肠系统疾病,尤其是急性阑尾炎它更属于是急腹症,在各种急腹症中发病率居首位,一旦发病患者就会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阑尾点压痛、反跳痛、呕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在腹腔镜出现之前,开腹手术是治疗阑尾炎的传统方法,开腹手术治疗阑尾炎具有手术切口大、术后恢复缓慢、术后并发症多等一系列问题。作者所在医院通过对38例阑尾炎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整体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的临床研究对象共计76例,他们均为作者所在医院自2014年1月~2015年6月以来所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呕心呕吐、转移性右下腹痛、阑尾点压痛、反跳痛等,结合B超或CT检查确诊。随机将76例患者划分为腹腔镜手术治疗组与开腹手术治疗组,两组人数均等各38例,分组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组有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18~45岁,平均(30.2±2.6)岁,急性坏疽性阑尾炎2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6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0例。开腹手术治疗组有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18~47岁,平均(30.4±2.8)岁,急性坏疽性阑尾炎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5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2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基本保持一致(P>0.05),临床可比性充分。
1.2方法根据分组,对开腹手术治疗组患者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对腹腔镜手术治疗组患者在腹腔镜下行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法如下。
1.2.1开腹手术治疗组手术方法对38例开腹手术治疗组患者行气管插管全麻或连续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然后行开腹阑尾切除手术,常规剖腹探查切口,切口的长度约3cm,然后切除阑尾,整个过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术后常规缝合切口,并进行预防性的抗感染治疗。
1.2.2腹腔镜手术治疗组手术方法对38例腹腔镜手术治疗组患者依旧行气管插管全麻或连续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然后采用三孔法,脐下缘穿刺建立人工二氧化碳气腹,人工气腹压力控制在12~14mmHg,置入10mm套管针,进腹腔镜探查整个腹腔和穿刺口下方有无组织损伤,右上腹5mm套管针,下腹置10mm套管针,确诊为阑尾炎后,分离周围粘连,提起阑尾末端后,分离阑尾系膜,电凝封闭系膜血管或钛夹夹闭系膜残端,处理阑尾系膜至根部,双重结扎或套扎阑尾根部,距离近端结扎0.5cm再结扎一次,两线间离断阑尾,残端黏膜电凝处理,不用做包埋,阑尾从标本袋取出。对阑尾根部坏疽穿孔者,采用2-0可吸收肠线包埋缝合。
1.3观察指标在术中及术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与术后感染发生率进行观察,用以评价患者的整体疗效。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观察均由两名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一名负责数据观察与记录,另一名负责核对,数据收集完成之后,再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P0.05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基本保持一致,但腹腔镜手术治疗组患者的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比开腹手术治疗组患者更短,术中出血量较开腹手术治疗组更少,对比差异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见表1。
同时,经观察发现腹腔镜手术治疗组患者有2例患者发生了轻微的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5.26%,开腹手术治疗组有7例发生了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8.42%,经统计学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手术治疗组,对比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5,P
3讨论
阑尾炎是因多种因素影响而导致的阑尾炎性病变,为胃肠系统常见疾病,青壮年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男性患者数量略多于女性,急性阑尾炎比慢性阑尾炎更加多见[1]。一旦发病患者便会出现转移性右下腹痛、阑尾点压痛、反跳痛、呕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开腹手术都是治疗阑尾炎的主要方式,但它存在诸多的不足,例如切口大、出血量高、并发症多等等,而在腹腔镜手术出现之后,这些情况都得到了改善。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阑尾炎的手术切口短小,暴露面积少,可以大大降低患者脏器所受环境、细菌、手术操作的影响程度,并大幅度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另外,临床研究显示,腹腔镜手术和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能大大的降低,这非常有助于患者在术后的快速康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3]。
通过本文的临床实践研究也证明,对阑尾炎患者进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可以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降低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
参考文献:
[1]邹刚,王保东.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与传统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的疗效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01):218-219.
尾气治理方法篇3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并发肠梗阻;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临床疗效
性阑尾炎与肠梗阻病症的情况较为少见。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会使患者感受到剧烈的腹痛,腹痛主要集中在肚脐周边区域,同时患者也会停止排便与排气,临床诊断时,较为容易误诊为肠梗阻病症,不利于医疗工作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延误了最佳手术时间,让患者遭受长时间的腹痛折磨。现根据我院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临床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方式与结果进行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患者进行抽样,对20例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研究,将20例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手术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每组10例。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病人及其家属同意后进行临床治疗研究。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患者年龄在52-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2岁;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5例;腹痛腹胀伴随情况的患者15例,腹痛腹胀伴随发热的患者2例,仅腹胀伴随停止排便排气患者3例;住院时间在12-28天,平均为17.2天。患者在一般资料上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精神病史;严重心血管疾病病史。
1.2治疗方法
对保守治疗组10例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患者采用一般性抗感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禁食等治疗手段,缓解患者腹痛腹胀,并进行一定程度的按摩护理,帮助患者排气排便;对手术治疗组10例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方式,针对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患者实际病情的不同,采用阑尾切除手术辅之肠管减压手术以及肠管修补手术、阑尾切除手术辅之肠管减压手术、阑尾切除手术辅之肠管减压手术以及部分回肠切除手术这三种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临床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留院进行护理观察。由护理人员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发症情况进行实时的监督,测量患者血压与脉搏的参数,并做好记录[3]。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检验,P
1.4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患者经过治疗后无腹痛腹胀现象,排便排气通畅。
有效: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患者经过治疗后腹痛腹胀现象明显缓解,排便排气较为通畅。
无效: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患者经过治疗后腹痛腹胀现象无明显缓解,排气排便不通畅。
2结果
经过临床治疗与护理,保守治疗组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患者显效1例,留院观察3天后出院,1例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患者病情得到明显缓解,留院观察3天后出院,8例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通过阑尾切除等手术治疗后,住院12-28天后出院;手术治疗组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患者显效6例,有效4例,经过留院观察并进行临床护理,无并发症情况后于住院12-28天出院。两组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患者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急性阑尾炎并发肠梗阻手术能够较为显著的缓解患者的腹痛腹胀情况,疏通患者排气排便。在进行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手术时,需要做好对患者肠胃的减压手术,避免患者胃管受到压力的作用产生变形、堵塞等情况,如果患者出现了胃管堵塞,则立即使用生理盐水进行缓慢的冲洗,直至疏通为止。手术完成之后,需要对患者的切口进行减张缝合,做好消毒与包扎操作,避免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患者离开手术室之后,需要去枕平卧6小时;为了避免患者由于呕吐导致呼吸道阻塞。
当急性阑尾炎并发肠梗阻患者恢复基本活动能力之后,可以辅助其进行一定的恢复性运动,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运动量也不宜过大,同时,患者要摄入足够的营养,可以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维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与酸碱度的平衡。
通过对急性阑尾炎并发肠梗阻患者进行临床手术治疗,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值得广大医疗工作者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代冠男.急性阑尾炎并发肠梗阻手术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72-175.
尾气治理方法篇4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小儿阑尾炎;临床效果;护理干预
阑尾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腹症,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小儿阑尾炎患儿明显少于成年人,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开腹手术治疗,而腹腔镜手术治疗已经渐渐代替传统手术方法。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以及疼痛轻微等优点,同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本文主要对2012年3月~2015年3月100例小儿阑尾炎患儿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并加以护理干预的效果作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100例小儿阑尾炎患儿,均经相关检查确诊。患儿年龄5~12岁,平均年龄(7.58±2.05)岁,其中男62例,女38例。患儿主要就诊原因为腹痛、高热。随机将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均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的腹腔比较浅,视野较小,给予其0°腹腔镜以及三晶片摄像系统治疗,可以获得比较清晰的视野。两组患儿均在麻醉基础上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患儿取平卧位,在其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以患儿的脐部为穿刺点,放置5mm的腹腔镜,为患儿建立二氧化碳气腹,保持气腹压力在100mmHg(1mmHg=0.133kPa)。首先对患儿的阑尾部位具体情况进行检查,之后给予患儿相应的手术治疗。
1.2.2护理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小儿阑尾炎患儿均给予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①心理护理。小儿阑尾炎患儿年龄较小,患儿及家属存在一定的紧张、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积极地与家属沟通,告知腹腔镜手术相关知识,给予家属鼓励,让其帮助患儿调整好心态接受手术的治疗。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鼓励语言、发放小礼物等奖励措施提高患儿配合治疗的依从性。②术前准备。护理人员告知患儿家属有关阑尾炎疾病知识、腹腔镜手术知识,快速做好术前禁食、清洁脐部、建立静脉通道、胃肠道准备等各项准备工作。③术后护理。护理人员帮助患儿取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因呕吐导致窒息的发生。病情稳定后取半坐卧位,有计划地鼓励患儿进行床上活动和下床活动,促进患儿肠胃功能的恢复。同时护理人员加强患儿生命体征、排气排便、切口护理、并发症等监测工作,发现患儿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进行有效处理。做好小便管理,防止尿液污染切口。告知患儿及家属在未排气时应禁食,告知危害后果。期间给予患儿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并进行相应的液体输入补充营养。④疼痛护理。护理人员告知患儿家属,可通过改变、抚摸患儿等措施缓解其疼痛,并播放患儿喜欢的音乐、动画片或者玩玩具等方法转移患儿的疼痛注意力,以此减少患儿的疼痛,提高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
1.3观察指标对两组小儿阑尾炎患儿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时间、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观察分析[2]。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阑尾炎是小儿急腹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病情变化速度较快,增加了诊断的难度。如果患儿不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导致患儿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对患儿的生命健康造成较严重的影响[3]。
传统治疗阑尾炎的方法为开腹手术治疗,随着医学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已经是治疗小儿阑尾炎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腹腔镜手术可对患儿腹腔内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集诊断、治疗于一体。为患儿治疗时,对患儿腹腔的创伤较小,可缩短患儿术后恢复的时间,减少患儿的痛苦[4]。
小儿阑尾炎患儿的耐受性比较差,在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极易出现并发症[5]。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患儿的护理工作,为患儿实施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等,可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给予小儿阑尾炎患儿腹腔镜手术并加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的缩短患儿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患儿的疼痛,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小宁,徐丹丹.经脐双切口悬吊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护理配合.中国临床护理,2013,5(3):228-229.
[2]于爱萍.腹腔镜手术治疗27例小儿阑尾炎的护理.中国医学创新,2010,7(9):135-136.
[3]余东海,张文,孙晓毅,等.腹腔镜治疗小儿阑尾炎148例分析.临床外科杂志,2011,19(10):704-706.
[4]田鹏,王旺河,张超,等.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小儿复杂性阑尾炎268例.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8):848-850.
尾气治理方法篇5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并发肠梗阻;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临床疗效
急性阑尾炎合并肠梗阻的病例临床中并不多见。患者会因为疾病而出现腹部剧烈疼痛,腹部的疼痛区域主要是肚脐及其周边部位,患者患病后会停止排便和排气,临床中常常会和肠梗阻弄混,这会导致患者的病情被延误,错过了最佳手术时间,而引起更加严重的疾病,承受较大痛苦。本文就我院的急性阑尾炎合并肠梗阻患者的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式的效果进行探讨,现有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至2013年我院共有20例急性阑尾炎合并肠梗阻患者接受治疗,将全部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手术组和保守组两组各10例。在获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后开始进行研究。患者的年龄最小52岁,最大62岁,男性15人,女性5人。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没有什么较大的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不存在精神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
1.2治疗方法
保守组患者使用的是抗感染、补液、调节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和禁食的治疗方式,主要是对患者的腹痛进行处理,通过按摩来促进患者的排气和排便;手术组患者使用的是手术治疗,依照患者的不同情况来进行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有阑尾切除手术辅之肠管减压手术以及肠管修补手术、阑尾切除手术辅之肠管减压手术、阑尾切除手术辅之肠管减压手术以及部分回肠切除手术这几类手术方式,术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进行监察和看护,并且进行详细的记录[3]。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检验,P
1.4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患者经过治疗后无腹痛腹胀现象,排便排气通畅。
有效: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患者经过治疗后腹痛腹胀现象明显缓解,排便排气较为通畅。
无效: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患者经过治疗后腹痛腹胀现象无明显缓解,排气排便不通畅。
2结果
在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中,保守组共有1例有效,1例缓解,均在留院观察三天后出院,其余患者并没有获得有效的治疗,病情无变化,需要再次接受手术治疗,术后一个月也痊愈出院;手术治疗组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患者显效6例,有效4例,经过留院观察并进行临床护理,无并发症情况后于住院12-28天出院。两组急性阑尾炎并发的肠梗阻患者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患有急性阑尾炎并发肠梗阻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能够快速的缓解病情,让患者能够恢复排气和排便能力。对这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腹痛腹胀情况来进行减压手术,防止胃管因为压力而出现变形和堵塞,引起更加严重的疾病。当患者出现恶堵塞等现象后,应该要使用生理盐水来进行冲洗,为患者进行疏通。术后,为患者的伤口进行缝合,为其进行消毒和包扎,防止感染出现,患者术后要平卧6小时左右,且护理人员对其病情进行密切观察。
急性阑尾炎并发肠梗阻患者在接受治疗获得一定的活动能力后,应该要适当的接受运动,促进身体的恢复,病情注意饮食,多补充营养,若是无法进食,则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来维持体内的电解质和酸碱度平衡。
急性阑尾炎合并肠梗阻患者使用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临床总应该要采用该种治疗方式来对这类患者进行治疗,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代冠男.急性阑尾炎并发肠梗阻手术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72-175.
尾气治理方法篇6
[关键词]苯酐尾气洗涤法蓄热式氧化法催化氧化法。
中图分类号:TU99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303-01
环境保护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对石油化学工业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制定了新的排放标准,排放限值更加严格,于2015年7月1日实施。苯酐装置尾气中含有含有N2、O2、H2O、CO2、CO和顺酐、苯酐、苯甲酸、醛类等有机化合物,如果直接排放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威胁人身安全,根据新标准的要求,急需治理达标排放,目前对苯酐装置尾气治理主要有三种工艺:洗涤法、蓄热式氧化法、催化氧化法。
1洗涤法
洗涤法3包括水洗系统和碱洗系统两部分。来自切换冷凝器的尾气收集在一条集气管中,送至洗涤塔的底部以切线方向进入塔内进行三段洗涤。在洗涤塔内用水将尾气中大部分的顺酐及有机酸吸收,洗涤水送至富马酸车间作为原料生产富马酸。为除去尾气中的醛类,在三级水洗后增加亚硫酸盐洗涤单元,把20%NaHSO3水溶液送到洗涤单元上部,使醛转化成加成物,为了避免SO2和CO2的形成,通过加入20%的NaOH水溶液,保持PH在6.0~6.4范围内。碱洗部分产生废水0.5t/h(苯酐装置生产负荷80g/Nm3),废水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洗涤法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低,一氧化碳未消除,同时产生二次污染物(酸性废水)需要处理,没有彻底解决污染环境的问题。
2蓄热式氧化法
蓄热式氧化6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陶瓷蓄热室和一个氧化室,待处理有机废气进入蓄热室1的陶瓷蓄热体(该陶瓷蓄热体贮存了上一循环的热量),陶瓷蓄热体放热降温,而有机废气吸热升温,废气离开蓄热室后以较高温度进入氧化室,有机废气在氧化室中由燃烧器加热升温至氧化温度815℃,使其中的挥发性有机成分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由于废气已在蓄热室内预热,燃料耗量大为减少。氧化室有两个作用:一是保证废气能达到设定的氧化温度,二是保证有足够的停留时间使废气成分充分氧化,设计停留时间1s。反应后的净化高温气体离开氧化室,进入蓄热室2(在前面的循环中已被冷却),放热降温后排出,而蓄热室2吸收大量热量后升温(用于下一个循环加热废气)。此时蓄热室3处于闲置状态,吹扫风机将填料中残留的有机废气吹扫进入燃烧室,以保证处理效率。净化后的废气进入下一级处理设备或者烟囱排放。如此交替。有机废气的去除效率在99%以上。
3催化氧化法
催化氧化4系统主要包括陶瓷蓄热室和催化反应室,切换冷凝器来的有机尾气首先进入蓄热室1的陶瓷蓄热体(该陶瓷蓄热体贮存了上一循环的热量),陶瓷蓄热体放热降温,而有机废气吸热升温至300℃,进入催化氧化反应器,在贵金属催化剂(铂、钯)和300℃的条件下,尾气中的有机物及一氧化碳与空气反应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的去除率在98%以上,一氧化碳的去除率在99%以上。反应后尾气温度420℃,进入蓄热室2(在前面的循环中已被冷却),放热降温至200℃,通过烟囱高点排放,而蓄热室2吸收大量热量后升温,用于下一循环加热废气。此时蓄热室3处于闲置状态,吹扫风机将填料中残留的有机废气吹扫进入燃烧室,以保证处理效率,蓄热室3作为下一循环吸收热量。
4苯酐装置尾气治理工艺技术比较
根据《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苯酐装置尾气所涉及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1详见表1。各石化企业按照环保部的标准规定,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表2针对洗涤法、蓄热式氧化法、催化氧化法三种工艺方法进行了详细对比。
5结论
洗涤法处理苯酐装置尾气,排放口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特征污染物马来酸酐不满足新标准要求;蓄热式氧化法对有机物的去除率高达99%,但由于原料尾气中马来酸酐(顺酐)含量较大,导致处理后尾气征污染物马来酸酐(顺酐)排放浓度仍大于新标准10mg/m3的要求,且要求较大的安全距离,适合新建装置;催化氧化法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为98%,处理后尾气征污染物马来酸酐(顺酐)排放浓度仍不满足新标准要求,所需安全距离较小,适合用地紧张的已有装置,需定期更换催化剂。
为满足新标准的要求,可将水洗5和催化氧化相结合。首先水洗部分去除大部分的马来酸酐(顺酐),同时生产富马酸水作为生产富马酸的原料,然后,洗涤后的尾气进入催化氧化系统,除去其余的有机物,可保证尾气达标排放。
参考文献
[1]《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
[2]李开明、吴鸣,苯酐尾气治理技术,化工时刊,1990年第10期:45―47.
[3]黄锡甫,苯酐生产中氧化尾气的治理和综合利用,化工环保,1996年第16卷:246―248.
[4]徐航、周亚明、毛向荣,催化焚烧处理苯酐装置尾气的工艺研究,上海化工,2016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