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对经济的影响篇1

[关键词]天津低碳经济新能源产业服务产业现状影响

[中图分类号]F75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118-01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

低碳经济,就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使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达到最小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是人类社会面对全球变暖压力下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理念。

二、天津外贸发展的现状

天津作为重要港口,对外贸易的增长成为天津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区域发展的标志之一,不断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天津港逐渐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集散地,通过国家战略安排和全面考虑,天津港将重点放在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业务,以出口导向性为主,同时也配合进口贸易共同发展。同时,滨海新区作为京津冀、环渤海的经济龙头,正在掀起新一期的开发狂潮,各项经济指标全面提升,包括口岸进出口总值三年翻番、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引进外资成就突出、港口吞吐量不断跃上新台阶。这都要求提升滨海新区的发展速度,实现外贸出口总值较快增长,保持较强的外资吸引能力。

三、低碳经济对天津外贸发展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对天津外贸发展的积极影响

1.促进跨越式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在低碳经济这一前提下,天津不仅要致力于改善民众生活、改进生活品质,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和资源短缺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只能选择跨越式发展,来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实现,不断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模式发展。

2.有助于天津推进技术创新、突破技术难题。未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志。天津企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通过激励低碳经济实践,加上长期的研发、积累和沉淀,来推进技术创新,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低碳经济对天津外贸发展的消极影响

天津市作为北方的老工业基地,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耗能产业是必由之路。然而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也有种种因素制约着天津的发展。

1.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框架和规划体系不完善。目前,天津发展低碳经济工作仍然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缺乏低碳发展的战略规划。主要是依靠各部门和企业来实现节能减排指标,环境执法效果一般、而且环保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2.产业结构不合理,尤其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尽管近年来,天津在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但是和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技术问题,目前天津低耗能产业比重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较低,导致低耗能产业发展受到限制,而高耗能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又占有重要位置,致使不利于扩大消费者需求和就业,最终影响到天津市低碳经济发展。

四、对外贸易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调整优化结构,推动外贸低碳化转型

在天津市低碳经济发展良好、贸易总量持续增长的趋势下,应以合理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突破口,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逐步向资源环境要素高效配置和使用的低碳发展模式转型。如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实施绿色贸易增长战略。积极开拓海外新兴市场,将产品创造出更多的附加值,获得更高的利润。鼓励部分外贸企业实行走出去的策略,扩大国外市场占有率,投资境外工业区建设,加入到合作发展之中。逐渐对外转移产业链的制造环节。

(二)深化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促使外贸低碳化转型

加快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在天津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将企业排污权有偿使用这一点考虑其中,能够制约一些企业随意排放污染物的行为,排污量少的企业可以通过交易的方式来将排污使用权转售给其他排污量大的企业,促使企业形成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对于企业有偿用水也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实行水权交易制度改革。对于过度排放污水、垃圾的企业征收一定的罚款,从而不断完善生态环境。

天津要想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就要不断创新、研发,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多倍的回报,落实到实际行动上。通过政府、企业,乃至个人的努力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使天津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不断扩大,成为低碳经济下的“领头羊”。

【参考文献】

[1]李克国.低碳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王国樑.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3]雷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外贸对经济的影响篇2

摘要:我国外贸依存度近些年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也处于较高水平。分析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加工贸易、GDP结构差异、汇率等不合理因素的影响。长期来看,外贸依存度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意味着我国受世界经济冲击的风险在不断加大。保持合理的外贸依存度我国应实行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重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缓解贸易摩擦;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关键词:高外贸依存度;现状;对应策略;影响1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经济学理论认为,对于中小国家来讲,一方面由于资源总量限制和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有必要把资源集中起来,用于少数行业或产品生产,因而不具备建立门类齐全的国民生产体系的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对单一产品的需求有限,本国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无法完全在国内实现销售,结果是,中小国家大多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即通过产品和原材料的大进大出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国民收入最大化。因此,中小国家的外贸依存度往往较高。而对于后起大国来讲,由于其一般具有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且人口多,潜在国内市场容量大,故能在工业化过程中比较容易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能在许多行业达到规模经济。因此,后起大国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像小国那样完全依赖对外贸易来解决大部分产品的出路问题,一般应该通过内向型发展战略来实现经济腾飞。无论从理论上抑或从经验上来推论,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和经济大国,外贸依存度理应较低才是。然而,从上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在不断地上升,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出了小国经济才有的特征。从横向比较来看,以2011年为例,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大国中外贸依存度最高的国家了。如上表所示,2011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5.6%),而且远高于美国(20.1%)、日本(22.1%)。从印度、俄罗斯、巴西和中国比较来看,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依然是最高的。俄罗斯由于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出口依存度相对较高31.5%,但进口依存度只有16.5%),其外贸依存度相对较高(48%),但也大大低于中国的70%;印度和巴西的外贸依存度则更低,都是25%左右。外贸依存度超过100%的国家都是小国,如马来西亚、泰国和荷兰等。除此以外,只有一个中等国家的外贸依存度(韩国70.4%)达到了与中国齐平的水平。如果拿2000年与2011年之间(中国入世前后)世界各主要国家外贸依存度的变化情况对比来看,除了中国、日本和巴西之外,其他国家的外贸依存度都是下降的。世界总计下降4.3%,其中不少国家的外贸依存度下降达到两位数。列表国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马来西亚,降幅为32.1%,随后是加拿大、英国和俄罗斯,分别下降25.5%、20.3%和20.1%。与此相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上升幅度最大,4年间上升了25.8%。巴西和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上升也分别只有3.9%和1.9%。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在不断的增高,已经远远超过合理的外贸依存度的百分比。这是必须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2高外贸依存度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受世界经济影响的风险也在逐步变大。如果一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过高,不易正确把握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主动权,容易导致过度保护政策或过度开放政策,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需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利用外贸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达到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贸易结构最优化和贸易主体合理化,既要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内经济的良性循环,又要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2008是对世界经济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一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和冲击。我国在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的情况下,全球的经济不景气对我国的外贸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2.1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就是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能受到伤害。由于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外部需求的波动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运行中不得不面对的风险。世界经济发生的剧烈变动,对于对国外需求依赖程度不断增强的我国经济将有难以预测的冲击。由于我国对高科技产品的进口依存度很高,当世界经济发生较大波动时,中国将在经济、科技等方面遭受损失。由于我国对某些重要商品的进口的市场较集中,一旦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引起特定出口国禁止对我国的出口,引起的损失将不可估量。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上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占主要地位,能源的消耗超出我国的可产出量,导致我国不得不进口能源、原材料等。如果世界经济发生较大波动,中国经济必将受到影响。尤其是当前中国进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果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动荡或蓄意作梗,我们将不能有效防范风险。例如,近几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2006年进口的原油占国内原油消费总量的45%,这些进口石油的一半以上来自动荡不安的中东地区,大约4/5的海上石油运输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所使用的船只大部分租用国外油轮,一旦在此受阻,我国的石油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2.2不利于我国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结构有了明显的优化。初级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不断上升,制成品占出口产品比重已提高到了91.2%。但是在工业制成品中,中国出口竞争力高的产品依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格局依然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弱。中国外贸除了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外,其他要素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基本上都是逆差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弥补了这一逆差,还使中国外贸总体上出现顺差。由此可见,尽管中国近年来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提高,外贸商品结构出现了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了突破,但从总体上讲,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仍然只有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低附加值行业的不断扩容不利于我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增加了实现提高外贸竞争优势目标的难度。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较大比重的有纺织服装、鞋类、玩具之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使我国劳动力市场极容易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造成劳动力市场的波动2.3增加了我国出口的贸易摩擦由于我国出口的特点是市场狭小集中、产品结构单一,使得主要贸易伙伴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对该国的外贸出口。在我国的主要出口对象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不但其经济的繁荣与否对我国的出口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其对整个世界经济的负面作用也将间接地影响到我国对其他国家的进出口。美国从2000年稳居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我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由1997年的5.4%上升到2003年的8.95%。也正是如此高的对美贸易依存度,成为近年来中美之间不断发生各种形式的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目前,除了传统的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数量的平稳增长外,其他贸易救济措施如保障措施等和贸易壁垒措施调查如技术壁垒调查等也被主要的目标出口国频繁使用,作为抵制中国产品的手段。从1979年至今,我国出口共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420多次,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出口遭遇国外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明显增多,给我国出口持续发展带来重大威胁。2.4恶化贸易条件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一般来说,前者的供求价格弹性比较高,后者的供求价格弹性比较低。这种供求价格弹性的不对称导致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方面,我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依赖程度大于其他国家对我国的供给依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大量进口的能源和各种资源性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低,也就是说,无论国际市场的价格发生哪些变化,我国的进口需求都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且我国是一个大国,一旦大量进口,还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这不仅会加剧我国对海外能源等产品的依赖,而且还会恶化贸易条件,降低我国的经济福利。3高外贸依存度下我国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从理论上讲,外贸依存度反映了一国参与国际经济的广度和深度。而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利用国内外不同资源和市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尽管国际上对于外贸依存度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但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基本情况出发,应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3.1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现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长期忽视现代服务业发展,使我国在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比重仅为1/3略多一点,而发达国家都在70%以上。由于我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较低,这也构成了我国外贸依存度高位攀升的原因。我国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这样可以把一部分过剩的劳动力和资金吸引到发展服务贸易上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增加利润的来源渠道,降低由于加工贸易造成的高依存度,从而降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同时也可以提升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增加分子的比重,达到降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的目的。3.2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截至2011年底,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5103.8亿美元,占到全国出口总值的52.67%。但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大进大出,即原料从国际上进来,产品从国内出去。由于这种模式的加工贸易迅速扩张,使得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随之迅速上升。由于国内加工企业只是进行简单的加工装配,加工贸易中国产原料、零部件使用率低,使得加工贸易在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没有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没有因为加工贸易的发展而得到升级和进步。一旦我国失去人力资源优势,外贸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政府在制定发展加工贸易政策时,应当从对本国产业的带动作用出发,减小加工贸易带来的负外部性,促进加工贸易由简单的加工装配逐步转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研发、信息咨询等升级。通过加工贸易促进、拉动内需的扩大,使得加工贸易成为连接国内产业链和国际产业链的纽带。3.3优化进出口的商品结构我国在出口产品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如鞋、成衣、玩具等,这类产品的对特定市场依赖大,受其影响和制约较大。我们应当推进外贸市场的多元化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多元化战略,从而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赖程度,保证国家经济稳定。由于我国经济在以往的高速增长中未转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我国的自然资源现在处于相对贫乏的状态,很多矿产资源是从几个矿产资源出口国进口的,因此对外界环境依赖程度高。同时,我国又将大量的资源性产品用以出口创汇,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我国的很多珍贵的生产原料外流。所以,在提倡节能、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有必要控制自然资源的出口,从而减小外贸依存度。3.4加快科技投入,发展高科技产业受国内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出口产品占优势的只有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很少。同时,在我国进口的产品中占主要地位的是高科技产品,而高科技产品的价格很高,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加快科技投入,发展高科技产业,一方面减少了对国外高科技的进口依赖,另一方面可以创建自己的世界品牌,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动优势。对于我国依赖进口的原料、原材料,比如石油等,更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早日研究出其替代品,减少进口,避免受制于人现象产生。

外贸对经济的影响篇3

一、如东外贸经济的现状

如东是一个地处黄海之滨的全国经济百强县,它有丰富的港口、渔业、农业资源,且纺织业、轻工业较为发达,外贸出口一直是该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01年至2003年,如东出口贸易总值(海关数据)分别为15295.86万美元、16834.9万美元、19056.1万美元,从退税情况看,如东县国税局分别为出口企业办理退税10655万元人民币、2947万元人民币、7403万元人民币,有力地支持了该县外贸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加入wto后,如东有出口业绩的企业由2001年的70户,发展到现在的93户;从行业分布上看,出口企业主要在轻工、纺织、机电、粮油食品、化工等行业,各行业占全县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9.6%、29.3%、19.2%、16.1%、5.8%.据了解,2004年如东县出口贸易仍有较强的发展势头,南通华亮健身器材有限公司、南通同协达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将成为今年出口退税新的增长点,县铁链厂、南通祥峰电子有限公司、强生(江苏)手套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出口额也将有所增加,预计2004年全县将增加退税额约2160万元人民币。

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如东外贸经济发展的利与弊

(一)、有利方面

1、“欠税清还,对原拖欠企业出口退税款进行全额贴息”。让各类企业都吃了定心丸,并且对企业加快资金流转意义重大。据调查,国家这几年共拖欠如东各类企业出口退税款7960万元人民币,出口企业为了周转资金,只得向银行借贷,从而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仅强生(江苏)手套有限公司每年就得为此多付出贷款利息129万元人民币。

2、“确保改革后不再发生新欠退税”,意味着未来出口退税进度将大大加快,企业享受到出口退税政策的优惠也将更为实在,从原来的“空头支票”变为实际的现金流,也将会大大减少企业因欠退税时滞而贷款的额度,经测算,如东各类企业今后至少会减少7500万元人民币的这类贷款。

3、“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不会对如东的出口贸易有太大的影响。据了解,我县纺织服装、轻工工艺、机械电子等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降低其出口退税率,并不会对这些行业的出口竞争能力带来太大的影响。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政策支持的力度,反而无形地推动了其行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升级,促使出口商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如东县铁链厂为了应对新形势,今年调整了“力神”牌系列链条的出口结构,将70级以上高强度链条的出口量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了81%,浸塑喷塑普通链条的出口量则下降56.8%,虽然出口数量没有增加,但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了,预计其出口额会增加30%左右。

4、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杜绝了个别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不惜成本地竞相低价出售自己的产品,实际形成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恶性竞争,迫使劣势企业退出市场,促进优势企业做强做大,不断提高竞争力。

5、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加大了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为如东农产品加工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如东2003年的粮油食品出口额为3066.1万美元,占全县出口总额的16.1%,这些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生产的产品基本都维持了原来13%的退税率,有的产品还稍有增加,从而充分地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南通海达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江苏宝宝集团等企业今年都将增加出口销量,预计如东今年粮油食品的出口额会增加35%左右。

6、退税率降低,企业势必要提高卖价,也会因此而减弱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对我国采取的贸易堡垒和反倾销,从而进一步拓宽市场。据统计,如东2003年的出口产品主要是销往日本、美国、欧盟,其占比分别为44.18%、21.46%、8.64%.这几年,如东出口企业因价格问题而引发的对外贸易摩擦也时有发生,使企业为此而消耗大量的财力和精力。

(二)、不利因素

1、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新机制后,如东财政负担将有所增加。2003年如东出口额19056万美元时,其退税额为7403万元人民币;据有关部门预测,2004年如东出口贸易总值可达21900万美元,如果将出口退税率下调、如东2003年退税基数等因素考虑进去,预计2004年如东将新增退税额2160万元人民币,按25%的比例分摊换算,初步测算如东财政将承担540万元人民币的退税支出。这对于近二年收支稍有结余的如东财政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负担。

2、出口退税率降低,将增加出口企业的成本和定价,削弱了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据笔者在如东县铁链厂、南通凯德服饰有限公司等单位调查中发现,出口退税率的下降幅度与出口成本上升幅度大致相等,这样势必造成企业的利润空间减少,同时对外磋商价格的回旋余地也就越来越小。

3、外贸流动秩序将受制于地方政府对出口贸易的支持力度。综观如东的外贸出口产品,除一些初级产品外,绝大多数产品都含有外地成份。如强生(江苏)手套有限公司在无锡购置的半成品手套、如东铁链厂在山东加工的零配件等等,这就意味着不管是收购出口,还是本地产品出口,如东财政都将可能超额分担出口退税,造成出口越多,地方财政包袱越重的后果。如东县政府鼓励出口的积极性将受到一定的挫伤,极有可能限制本地企业到其他地区收购货物出口,对整个外贸流动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4、受出口退税率下降影响较大的纺织服装类产品是如东外贸出口的主要产品,其在如东2003年出口总额中占比29.3%,也可以说,今后如东将有十分之三的外贸产品相对失去了价格优势。另外由于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门槛较低,竞争激烈,品种式样容易为人模仿,所以利润率较低。退税率下调4%后,企业若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极有可能造成个别企业无利可赚,甚至亏损破产。

5、如东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企业竞争力不强。如东的外贸产品目前仍以纺织、机电、化工为主,且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同时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弱,再加上基础原材料上涨,用工成本不断上升,企业负担加重,企业的盈利空间也显得越来越小,相当数量的产品处在微利或亏损边缘。

6、农作物加工产品出口受制于原料的供应。江苏宝宝集团生产的出口糕点粉,原料使用考究,糯米均来自于徐淮地区。虽然此产品在日本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订单络绎不绝,但终因原料不足,而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几点建议

1、县政府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观点,放远眼光,抓大放小,培优扶强,通过舍弃眼前利益来活跃外贸市场,扶持出口企业。因为外贸出口从长远来看,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产品升级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所以不能因一时之利而对本地出口采取消极或限制措施,更不能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立。

2、县政府应积极引导外贸企业加强新产品开发,通过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通过提高新产品技术含量来应对退税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加大如东铁链厂的高强度链条、江苏宝宝集团的变性淀粉等新产品出口销量,推进“中天”系列光缆、“力神”系列链条等品牌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走名品、精品之路,提高如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3、外贸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积极推广应用江苏黄海汽配股份有限公司的目标成本管理法,让出口产品在原料购进、加工生产、销售等环节中,通过节能降耗来降低劳动力成本、原料成本、运费等项支出,以弥补出口退税率的降低对产品价格的影响。

4、加大改革力度,彻底改革收购制出口的方法,走工贸结合和新型制的路子,促进流通企业外贸出口制的发展,从而推进生产企业自营出口。这样既可以降低出口成本,在国际上提升我县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更可以缓解收购出口带给地方政府的退税压力。

5、强化市场信息网络建设,正确及时地掌握市场动态,为出口产品定价提供科学依据。事实上出口商品适当地提价也是目前国外买家所能接受的方案,关键是要掌握充分的提价依据和足够的市场信息。

6、重视出口商品原料的生产基地建设,抓好产销联营。如江苏宝宝集团应在徐淮地区建立稳固的糯米生产基地,与当地农民搞好订单农业,实行产销联营,以保证外贸出口的生产需要。

外贸对经济的影响篇4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外贸经济稳健政策

一、当今时代背景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弊端的不断出现,国际经济环境进入到低迷阶段,而此时我国经济发展基本处于稳增长状态,加之我国经济发展良好,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采取措施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手段就是逼迫我国人民币升值。针对当今经济环境,十我国提出经济稳增长、经济结构转型等要求,确保人民币汇率处于正常合理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二、我国人民币出现升值的因素

(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人们的工作收入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的年均增长速率要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增长率。同时,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发达国家为了阻碍我国经济发展,迫使我国人民币出现升值现象。根据国际经济发展规律,人民币升值实际上与我国自身经济的发展状态有关,与政府的指导政策关系不是很紧密,因此,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人民币兑换方便,这就使得我国人民币不得不出现升值现象。

(二)美元出现大幅度贬值

美国经济在世界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美元因此在世界的货币交通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我国一直紧跟美元,自从加入到WTO后,经济保持贸易顺差状态,在美元出现贬值,我国贸易经济出现顺差的情况下,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等都反对人民币贬值,对我国施压,由此,由于美元的大幅度贬值导致我国人民币出现升值现象。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经济的利弊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外贸经济的有利条件

1.有利于新时期改善我国贸易条件

在新时期,尤其是我国当前贸易方面处于顺差趋势,出口商品的价格随着环境的变化呈现出下降的变化,而我国是劳动非常密集的国家,必须依靠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才可以换回高科技商品,如果人民币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数量,改善我国贸易条件。

2.有利于国内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

在人民币升值之后,我国海外投资成本会相对降低,增加国内企业海外投资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充分利用海外市场,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以价格优势,与其他国家进行实力竞争,从而占有一部分国际市场。

(二)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外贸经济的不利条件

1.不利于我国国内就业形势发展

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或间接投资,但是,在我国外贸经济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据主要地位,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国际占有市场地位,主要依靠我国人力成本低,具有很好的价格优势,而人民币升值会直接使得原本利润极低的企业面临更大的压力,这直接关系到我国国内企业的就业情况,对国内就业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2.不利于我国吸收更多的外资

人民币升值导致外资企业在我国建立企业或者进行直接投资时,成本会变大,而在生产升本增大的同时,人力成本也会显著提高,导致外资企业产品价格提高,从而使得外企效益大幅度降低,使得外资企业无法在我国进行更充分的扩大投资建设,影响到我国吸收更多的外资进行国内经济建设。

四、基于稳健的经济发展政策采取的对策

受到国际大环境以及我国国内发展现状的影响,人民币升值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为了及时面对人民币升值对外贸经济影响,十国家提出相关经济政策,如加强汇率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重视高科技产业发展以及增加国内市场需求。

(一)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推进汇率机制改革

在当前新环境背景下,我国需要充分利用好货币政策工具,以国家宏观调控为主,提高市场化程度水平,确保人民币汇率浮动情况更具有很强的弹性,不再完全受限于国家央行机构,在充分运用国家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推进汇率机制改革,有效抵御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冲击,更好地应对人民值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根据十政策,为了有效地应对人民币升值问题,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改变传统的经济模式。重视经济转型,将传统的二三产业独立运行改变为协调发展,带动国内市场发展,同时改变市场的计划体制改革,促进市场经济体质的发展。通过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自身的竞争力,调整国内市场发展模式,通过投资拉动国内发展,利用国内发展驱动外贸前进,以此减少人民币升值对外贸经济的影响。

(三)重视发展战略性高科技产业

针对我国经济结构特点,需要对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做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大科技投入。为了促进企业发展,需要做好信贷工作,减少信用贷款审批程序,支持企业研发、科技信贷投入,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各项鼓励措施,增强我国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我国贸易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确保我国在新挑战下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面对国际环境的新挑战,人民币升值问题成了我国外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减少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充分利用经济稳健政策,对人民币升值做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确保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奕.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影响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0).

[2]陈会林.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时代经贸,2007(08).

外贸对经济的影响篇5

[摘要]本文利用湖北省1990年至2007年年度样本数据,应用协整理论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定量分析了FDI、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FDI、对外贸易和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湖北GDP增长在短期内是造成FDI的原因。出口、进口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正向的,FDI在初期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后期却带来负面效应,进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最大。

[关键词]FDI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湖北省充分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在对外贸易和利用FDI方面成绩显著。全省的GDP从1990年的824.3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5806.09亿元;进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11.8969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5950.5亿美元;FDI从1990年的0.29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40.5亿美元。主要农产品产量处在全国前列,工业发展良好,但对外贸易发展却相对比较落后。所以研究湖北省对外贸易、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于湖北省制定适当的经济增长政策与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得出协整检验的结果,然后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GrangerCausalityTest)判断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在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的基础上,进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和湖北省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

1.数据处理

数据来自于《湖北省统计年鉴》,样本数据为1990年~2010年的年度数据。其中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IM表示进口,EX表示出口,GDP表示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出口是用美元为单位,数据处理时用当年美元对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将其换算为以人民币表示的进出口和FDI。为了增强可比性,剔出通货膨胀等引起的价格因素对计量结果的影响,采用1990年为基期,对所有名义数据都依据CPI进行处理。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原来的协整关系,并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所以分别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变换后的变量分别用LGDP、LEX、LIM和LFDI来表示。检验过程均是在Eviews6.0中进行。

2.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回归分析时,要求所用的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否则会产生"伪回归"问题。然而,现实中的经济时间序列通常都是非平稳的,破坏了平稳性的假定,为了使回归有意义可以对其实行平稳化。常用的方法是对水平序列进行差分,然后用差分序列进行回归,但这样做的结果则忽视了水平序列所包含的有用信息,而这些信息对分析问题来说既是必要的又是重要的。协整理论则提供了一种处理非平稳数据的方法,本文采用扩展的ADF检验,在滞后期数的选择上,参照赤池信息准则AIC(Akaikeinfocriterion)和施瓦茨准则SC(Schwarzcriterion)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各变量ADF检验

(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加入滞后项是为了使残差项为白噪声,D表示一阶差分)

从表中可以看出,LGDP、LEX、LIM是非平稳序列,LFDI是平稳序列。但是非平稳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的ADF值均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是平稳序列。由于LGDP、LEX、LIM是一阶单整的序列,并且不平稳的时间序列不能直接进行简单回归,因而需要通过协整检验来验证各变量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3.协整检验

本文将采用JJ检验法(Johansen,1988;Juselius,1990)对相关变量(LGDP、LEX、LIM和LFDI)进行协整检验,通过动态分布滞后模型(VAR):

来估计模型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得出一个有效的估计。其检验方法是首先计算回归方程的迹,然后逐一与不存在协整关系、存在一个和存在两个协整关系等假设前提下的迹值进行比较,当回归方程的迹值大于假设条件下的Johansen临界分布值时,拒绝其前提假设;反之,接受其假设。我们利用Eviews6.0对相关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LGDP、LFDI、LEX和LIM的Johansen协整检验

Tracetestindicates2cointegratingeqn(s)atthe0.05level

通过迹值检验我们看到,协整检验统计量拒绝了协整向量个数为1的假设,而接受协整向量为2的假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5%显著性水平下三个指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根据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考察FDI与对外贸易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写出以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的协整方程:

LGDP=0.624LFDI+0.185LEX+0.138LIM

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FDI、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都有正效应。具体来说,FDI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会促进GDP增长0.624个百分点;出口增加1%将会促进GDP增长0.185个百分点,进口增加1%,将会促进GDP增长0.138个百分点。

4.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说明了经济增长与FDI、对外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并没有给出FDI、对外贸易和GDP三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因果关系的方向如何,为此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运用Eviews6.0软件对序列LGDP、LEX、LIM和LFDI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尝试不同的滞后期,检验结果如下表3:

表3LGDP、LEX、LIM和LFDI的Granger因果检验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湖北省经济在短期内(滞后2年)是造成外商直接投资的原因;而在短期内进、出口与湖北经济增长不能构成Granger因果关系。

5.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是用来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下图是基于VAR(2)模拟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轴代表冲击作用的滞后阶数,将滞后阶数设定为10期,纵轴代表经济增长对其他变量的响应程度,图中曲线部分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部分为响应函数值加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区间。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短期受到出口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后,GDP保持增长,在第四期达到顶点,之后缓慢下降。受到进口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后,GDP在短期有一个下降,随后快速上升,最后趋于稳定。但是GDP对自身影响一直保持在负方向,在前四期有大幅度下降。FDI对经济增长前两期有一个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第二期过后就开始下滑。

6.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可以研究VAR模型的动态特征,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可以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各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信息。应用方差分解法对经济增长(LGDP)与外商投资(LFDI)、对外贸易(LIM和LEX)的不同预测期限的预测误差进行分解。方差分解结果如表4:

表4VarianceDecompositionofLGDP

从中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进口、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第二期才显现出来,其中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波动作用最大,前五期作用不断增强,到最后稳定在21%左右,其次为外商直接投资,出口的作用最小仅仅占4%左右。

二、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湖北省进、出口贸易、FDI与GDP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对外贸易和GDP的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但一阶差分后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即是一阶单整序列。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和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四者之间有一个协整方程。FDI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会促进GDP增长0.624个百分点;出口增加1%将会促进GDP增长0.185个百分点,进口增加1%,将会促进GDP增长0.138个百分点。根据Granger因果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湖北省经济在短期内(滞后2年)是造成外商直接投资的原因,而在短期内进、出口与中部经济增长不能构成Granger因果关系。根据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出口、进口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正向的,随着进口、出口的增长会带动经济的增长,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在初期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后期却带来负面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后期投资环境恶化造成的。从方差分解分析来看:进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

据此,我们认为,湖北省要又好又快地促进地区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需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充分重视提高外资的质量和效率。大力吸引外资,要把引进外资的重点从单纯吸引国外资金为主转移到引进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专门人才方面来,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同时也要优化投资环境,降低外向型企业的社会交易成本,取消不合理收费。二是要加大对外贸易力度,进口、出口并重。在加强进口的情况下,尽快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努力提高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庆然.FDI、对外贸易对中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作[J].科学决策.2010(9)

[2]连飞,李晓晨.我国FDI、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动态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

[3]徐永东,马伟.湖北省对外贸易、FDI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33)

[4]李庆子,蒋志华,夏青.中国FDI、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冲击的动态响应分析[N].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外贸对经济的影响篇6

1文献综述

迄今为止,国内外有关贸易的碳排放效应的研究文献可以按照研究方法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很多学者根据各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用投入产出法进行贸易进出口的隐含碳研究。隐含碳指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在其整个生产链中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的碳排放。在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研究中,大多数学者是根据各个国家的投入产出表来计算进出口中的隐含碳。王文中和程永明运用中日两国的GDP和外贸的经济数据,运用环境的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两国贸易所带来的碳排放量的具体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每单位产值所产生的碳排放是日本的7.3倍,2004年中国对日出口产生的碳排放量是日本的9.6倍。齐晔等利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隐含碳的排放趋势做出了估计。1997—2004年隐含碳净出口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在0.5%~2.7%,2004年以后该比例迅速增长,2006年为10%左右。石红莲和张子杰利用投入产出法,利用中国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2003—2007年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其结论是:随着中国对美国出口量的增加,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也在增加。另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是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的范式,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研究框架对贸易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验证。库兹涅茨曲线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其1955年的论文“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中所提出的,描述的是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型的关系。该关系表述为:经济发展初期,人均财富增加加大了收入差距;但人均财富增长到一定程度后,收入差距会随着人均财富的增长而逐渐缩小。库兹涅茨曲线在环境问题上的首次应用,是1991年Grossman和Krueger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影响环境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指出随着人均GDP的增加,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会随之上升,而在高收入水平上人均GDP的增加会减低污染水平。Panayotou借用了库兹涅茨所定义的收入差距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型曲线,首次将在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定义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关注人均CO2排放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大部分研究表明,中国的CO2排放现状符合EKC假说。王娟等利用1995—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均与CO2排放量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曲线关系,中国的现状符合EKC假说。范丹基于中国1990—2010年的省级空间动态面板数据,将能源强度、空间相关性引入CO2的EKC曲线当中,构建了中国CO2EKC曲线的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人均CO2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基本满足EKC曲线假定的倒U型关系。左文鼎采用1980—2011年中国环境质量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之间呈现“N”型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国内学者在研究贸易对环境的效应大致有两种结论:一是贸易的扩大会导致环境的恶劣。如余北迪通过对我国国际贸易与生态环境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国际贸易对中国生态环境负的规模效应大大超过了正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因此总效应为负。未来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实施一系列“绿色”政策措施。傅京燕和周浩采用1998—2006年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空气、水体和固体废弃物中六类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来度量中国的区域环境质量,得出结论,表明贸易开发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变量,贸易开发本身不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对外贸易引致的污染避难所效应成立。宋马林等采用2001—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了各省份的环境效率值,结果表明,入世以后,中国大陆各省份的对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环境效率整体不高。周杰琦和汪同三采用1990—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总体上增加了中国的二氧化碳碳排放量,其原因在于FDI的规模负效应大于结构、技术正效应。还有一类研究则说明了贸易对环境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如兰天利用1995—2001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各省(市,自治区)贸易活动对污染的影响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但从总体来讲贸易开放还是减少了我国CO2的排放。游伟民利用2000—200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贸易和SO2排放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对东部环境质量的改善有积极影响,但对中西部有负面影响[22]。谢文武和肖滢基于中国地区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可以减少我国的碳排放,对外直接投资也有助于降低国内的碳排放量,而出口贸易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国内碳排放量的增长[21]。

2计量模型及数据说明

2.1模型构建本文构建了碳排放、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计量模型,考虑如下静态面板数据模型:InCO2it=α+β1FTit+Zitβ+μi+εit其中,i表示不同省份,t表示时间维度;InCO2it表示第i个省第t年的人均CO2排放量;α表示是常数项;β表示回归系数;μi表示个体效应,控制每个省份的个体情况;εit表示扰动项。FT表现了外贸水平的高低,是我们最关心的解释变量。为了验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在模型中我们选取几个不同的指标来表现外贸水平的高低,包括人均外商直接投资、人均进出口额、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和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等。Zit是外生解释变量,我们的模型里外生变量包括人均收入、人口密度、产业结构。对于上述静态面板数据模型,通常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本文将通过Hausman检验在这两种估计方法之间进行选择。该模型的不足,是隐含地假设了人均CO2排放会随各解释变量的变动即时变化,即不存在滞后效应。但是,实际上,因为考虑到任何经济因素的变化本身都具有一定惯性,因此前一时期的环境状况和经济形势都可能会对后一时期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各省份的CO2排放很可能存在滞后效应。另外,CO2排放与经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互相影响,这种模型可能导致内生性偏误。

2.2变量数据说明本文选取1995—2011年中国大陆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重庆归入四川省)作为对外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样本。选取的变量简要说明如下:人均CO2排放:由于CO2的排放量在中国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本文中各省份CO2排放量是根据IPCC(2006)提出的估计方法,使用能源消耗和水泥生产数据由本文作者计算得到。人均收入(用GDP表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指出,人均CO2排放与人均收入之间很可能存在倒U型关系,本文在回归方程中同时加入人均GDP及其平方项,并取对数形式。各省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省份GDP除以年末人口数。以1978年为基期,按各省份历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名义人均GDP进行物价平减得到实际人均GDP。分省份人均GDP数据和人口数据可从《中国统计年鉴》中获得。城镇化率(用R-URBAN表示):城镇化率等于各省份城镇人口数除以各省份总人口,数据同样可从《中国统计年鉴》获得。二产比重(用R-INDUSTRY表示):工业的能耗远大于农业和第三产业的能耗,因此,工业的CO2排放量往往大于其他产业,本文将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作为解释变量。工业总产值数据来自于《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数据中我们选取了人均FDI(外商直接投资)、人均进出口额(用TRADE表示)、进出口总量占GDP比重(用R-TRADE表示)以及FDI占GDP比重(用R-FDI表示)作为解释变量。其中各省份人均FDI用对数形式衡量。人均FDI通过各省份的外商投资额除以人口数量获得。名义进口值和名义出口值用各省份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的商品进口额和出口额来表示,并按照相应年份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平均值将各年的数值换算成人民币,将进出口总额除以各省份名义GDP,得到贸易占GDP比重。所需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作为对变量数据的总结,我们在表1中对各个变量做了描述性统计。本文的样本包括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95—2011年的数据,因此样本数据观察值共有493个。从表1描述性统计中可以看出,各变量的观察值之间都具有较大的标准差,这为下文的计量估计提供了可能。

3计量结果及实证分析

3.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在进行回归前,我们首先要分析各个变量的单位根情况,以免出现“伪回归”的问题。本文分别采用了ADF(AugmentedDickeyandFuller)、BR(Breitung)、PP(PhillipsandPerron)、LLC(Levineetal.)、IPS(Imetal.)方法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分析结果来看,各个变量一阶差分的估计下都在显著水平1%上符合平稳性的假定,可以进行回归检验。由于各省份存在潜在的差异性,需要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我们采用Pedroni方法。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如表3中的结果所示,七个检验中有四个检验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但实际上该检验结果对协整关系存在的支持力度更强,因为在面板数据样本期T较短时,PanelV和PanelRHO两个检验倾向于错误地接受不存在协整的原假设(Pedroni,2004)。这说明变量间的协整关系确实是存在的。

3.2实证分析我们使用Stata软件对回归模型进行了双向固定效应和系统GMM两种方法的拟合,估计结果见表4和表5。表4报告了静态回归方程的的估计结果,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均拒绝了原假设,因此选择固定效应。表5中,sys-GMM估计均采用两步估计(twosteps)法,AR(1)被拒绝,表明序列不存在一阶相关性;AR(2)被接受,表明序列存在二阶相关性。Hansen检验用以判断工具变量的有效性,结果均接受原假设,说明整体工具是有效的。根据表4和表5的结果,我们对中国的贸易开放程度和碳排放量的关系进行讨论,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从模型1和模型7的结果可以看出,不论是静态模型还是动态模型,FDI都对人均CO2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说明FDI对我国的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静态模型中FDI的弹性系数为0.02,而在动态模型中,这一系数增大到0.038,这表明考虑了动态因素后,FDI对人均CO2排放的抑制作用更大。这一实证结果意味着在碳排放方面,“污染天堂”现象在中国并不存在。这一结果与邵燕斐和王小斌[16]、谭飞燕和李孟刚[18]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之所以会降低人均CO2排放,一方面是因为外商直接投资相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具有明显的优势,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技术外溢对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作用是相当显著的,因而FDI的增加对于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从而减少CO2的排放具有相当的积极作用。另外,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工业生产仍然集中于国际产品分工产业链的下游,产品生产主要以原材料来料加工为主;经济增长仍然通过自然资源和原材料的高消耗、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来推动,因而在具有较高环境质量标准的国家其是所谓的“高耗能”的企业相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就不能称之为“高能耗”企业,而且为了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利,这些外资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会相应提高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环保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的碳排放量。从模型3和模型9的结果来看,FDI占GDP比重明显对我国的碳排放产生了负向的影响。并且在GMM估计下,FDI比重的弹性系数同样大于固定效应的系数。由于未考虑动态因素和内生性时的估计结果可能使回归系数下偏,因此FDI(人均值及占GDP比重)对碳排放的实际影响比传统回归方法得到的结果高50%左右。(2)模型2和模型8估计了进出口总额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出口总额分别在5%和1%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负。从系数看,进出口总额对碳排放的抑制程度与FDI大致相同。这个结果也验证了我们刚才得到的“污染天堂”在中国不存在的结论。然而,进出口占GDP比重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进出口额的绝对量而非相对重要性对碳排放的影响更加显著,说明进出口行业的一些因素会直接影响碳排放,这些因素包括进出口中高污染、高耗能产品的比重,以及出口企业节能减排的意愿和力度等。(3)从表4和表5中均可看出,人均GDP的一次项和二次项都显著,而且二次项的系数为负,这说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在我国是成立的,人均CO2排放量和人均收入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这一结论与大多数现有的中国CO2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如王娟等[20]、范丹[11],即随着人均GDP的增加,碳排放在低收入水平上会随之上升,而在高收入水平上人均GDP的增加会减少碳排放。根据倒U型抛物线的性质,可以求出我国达到人均碳排放拐点时对应的人均GDP水平。在普通面板数据回归中,所得碳排放拐点较高,一般在100000元人民币(1978年不变价)以上。但根据控制内生性后的系统GMM测算结果得到碳排放拐点在20000元人民币(1978年不变价)左右,而我国2012年的人均GDP(1978年不变价)为6539元。因此,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尚未达到碳排放拐点。(4)动态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上一期人均CO2排放量的大小对本期CO2排放有正的影响。人均CO2排放量的滞后项回归系数约为0.8,而且在1%水平显著。这说明本期人均CO2排放量越大,则下一期的人均CO2排放量也将越大。平均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本期碳排放提高1%,会导致下一期碳排放水平相应提高0.8%左右。这说明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惯性,历史的人均排放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碳排放的路径,因而尽早实现减排对控制未来碳排放的增加有着重要意义。(5)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看,第二产业比重和城镇化率的变动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很大,且大都是在1%水平上显著。值得指出的是,在动态模型13中,当把二产比重和人均GDP作为内生变量时,城镇化水平的系数变为负,但是这个系数并不显著。城镇化虽然带来了人口的积聚,促进工业的发展,有增加CO2排放的倾向,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能源的集中利用(如冬季集中供暖),有利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降低碳排放水平。从回归结果来看,考虑了内生性及引入动态性之后,城镇化对碳排放的总体影响并不十分明确。这一结果与之前一些研究有一定差别,如杜立民发现城镇化对碳排放有显著的正的影响。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如果不控制内生性和动态因素,对模型系数的估计结果可能有偏。

4结论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