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急救技能范文篇1

【关键词】急诊;绿色通道;危急重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24-0061-01

急诊科是医院急危重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复杂,时间最紧迫,突发事件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体现一个医院综合水平的窗口,急诊急救水平的高低,尤其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危重症患者是急诊患者中发病最急、病情最重、变化最快、危险性最大、死亡率最高、发生医疗纠纷最多的患者群体。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工作任务繁重,而且急危重症病人多。为了保证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快速救治,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提高急诊救治成功率,我院建立了急诊绿色通道,并且不断完善,使之更安全、更规范,确保畅通,成为真正的“绿色生命线”。现将我院绿色通道的工作方法报告如下。

1实施方法

制定规范、科学、系统的绿色通道管理制度,绿色通道为院内急危重患者建立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急危重患者由急诊医生和护士长组织抢救。遇有成批患者、意外灾害等突发事件时,应立即通知医务科、护理部、院总值班,启动我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绿色通道医务人员要训练有素、技术娴熟、职责明确、坚守岗位,能胜任抢救各种危重患者的需要,随时做好抢救准备。急诊抢救室为抢救危重患者的专用设施,不得挪作他用。一切抢救物品实行“五定”制度(定人保管、定点放置、定量供应、定期检查、定期消毒),保证抢救患者使用。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值班护士应主动观察病情,准确执行医嘱。对危重患者实施先抢救后挂号、先用药后付费等便捷措施。所有检查由专人护送,所有医技、病房等相关科室保证绿色通道的畅通。

2软件条件

急诊专业在我院起步较晚,与其他相对比较成熟的内、外科专业相比,急诊专业发展还很不成熟。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医院的急诊科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尤其在组织结构、人员编制、规模程度以及专业范围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这些都不利于急诊的发展和专业的交流。我院从绿色通道的三大要素着手做好绿色通道的建设,绿色通道三大要素包括:人员保证医生、护士、工勤人员。仪器设备保证抢救室内各种抢救仪器要性能良好,呈备用状态。其他基本设备的保证医院的布局,通往各检查科室的路面条件等。2.1质量保证为保证急诊急救的医疗质量,急诊科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各种危重病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病历讨论制度、危重病人转运制度、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等。

2.2加强业务管理,提高急诊护士的技术力量提高抢救应变能力,制定系统规范的急救护理技能、培训标准,并根据标准进行各级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定急诊常见疾病的抢救预案,并严格执行。定期组织全科护士进行急救技能的演练,并每月对科内所有人员进行理论考核及操作考核。

2.3人员结构急诊科设有科主任1名,护士长2名,共有医护驾人员30名。护理人员中主管护师6名,护师6名。医护人员90%以上为急诊科固定的医生、护士,只有极少数是其他科室轮转到急诊科人员。全院所有科室门诊危重病人的抢救都在急诊科抢救室完成。共保洁员24h有人值班,负责清扫急诊区域内的污物,做到随叫随到。医院的后勤服务中心还可以根据急诊科的需要,调派护工为病人服务,尤其是“三无”人员(无姓名、无家属、无经费)的护理。

2.4健全急救组织,完善急救通讯设备提高急诊护士的急救意识,培养急诊护士的预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急诊科所有成员要有完善的通讯设备,完善的急救组织和通讯网络是患者安全的保障。保证基本设备和仪器设备的完好,急诊各种仪器设备及抢救药品专人负责,班班清点检查、定期消毒保养,及时维修,建立设备检修档案,保证各种仪器随时能用。各种抢救药品、基数药定位置、定数量,新补充药品按有效期顺序摆放,班班清点,签字交接,为各种抢救提供保障。

3成效

绿色通道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尤其是突发事故、突发疾病、群体伤的救治,突出了“急”的特点,达到了“救”的目的。保证绿色通道的畅通,硬件设施是前提和基础,软件条件是关键,二者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训练有素、技术娴熟、热爱急诊专业、有高度责任心的急救人员队伍。我院自建立绿色通道以来,从未发生因无经费而延误治疗的情况,造福于一方百姓,也为医院赢得了声誉,使我院成为患急病、重病患者的首选,打造了急诊的品牌形象。

4讨论

强化了急诊科护士的心理适应能力,急诊室往往是时间急、病情重、意外状况较多发生的地方,现代急救医学要求急诊护士对危重患者能够做到快速评估、果断决策,各种操作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通过对绿色通道的管理,锻炼了护士在应激状态下将实力、技术、心智、意志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了护士在实际抢救患者的紧张环境中技术的发挥。提高了医院在医疗市场的竞争力,急诊是医院的窗口,是医院的缩影,是医院综合水平的体现,急诊树立了品牌,提升了形象,提高了医院在医疗市场的竞争力。

急诊急救技能范文1篇2

【中图分类号】R5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159-01

1工作范围

1.1非抢救性工作:指只需要进行一般处理的病人,如高热、上感、胃肠炎、不致命的外伤等。工作包括分接诊、治疗、留观、清创缝合。

1.1.1接诊:接诊是指医护人员对到达医院急诊科的病人,以最短的时限,最熟练的医学技巧,对病情有一个较明确的判断.

1.1.2分诊:分诊是指根据病人主诉及主要症状和体征,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所属专科进行初步诊断,安排救治程序及分配专科就诊的技术.

分诊护士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有较强的判断能力,才能使来诊病人得到尽快的诊治处理,使危重病人及时被发现,及时抢救。因此要求分诊护士必需要认真负责,服务态度热情、周到,预检分诊迅速、准确、及时,不得擅离接诊室。

1.1.3治疗:负责就诊后病人的治疗,如各种注射,抽血、导尿等工作,要求治疗无差错,并负责治疗物品准备齐全,供应室物品确保不过期。

1.1.4留观:负责留观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做好记录,发现病情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等。

1.1.5清创:协助医生做清创缝合的术前准备及做好清创物品的准备,包括小手术包的清洁、包装、消毒及清创室内的器械、敷料及药等确保无菌,不得过期。

1.2抢救工作:抢救工作是急诊室的重点工作,是最能反映医疗水平的关键部分。抢救中护士所负担部分十分重要,其技术水平的高低,组织配合的好坏,可直接影响抢救的成败,我们可将抢救中护士的配合分成三部分:呼吸配合、循环系统配合、抢救现场实际记录。

2护理人员的要求标准

2.1护理意识:急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挽救生命,要求我们护士必需具备高度的抢救意识,即对所从事的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患者的同情心,掌握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迅速应变能力。因此,护士应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自觉地钻研业务,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逐渐养成对急救工作的特殊敏感性,提高急救护理意识。

2.2反应的速度与质量:临床急诊,无论是病情和患者及其家属等有关人员的情绪,突出表现在一个急字,这要求急救护士必须立即作出反应,护士稳定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提高反应速度,急救工作充满风险和不稳定性,因此护士必须在平时训练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把紧张的抢救变成熟练有序的工作。同时,对急危重症患者作出的快速反应,必须是有效的、高质量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救治效果。

2.3亲和力强:突发疾病或意外伤亡对患者,家属来说,苦不堪言。面对如此情况下,护士应尽量满足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对其和蔼,耐心,解答和处理问题,避免出现“负面”反应。

2.4拥有高素质:良好的素质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训练、磨合。护理人员需要训练有速,技术娴熟,态度和蔼,同事间富有互相协助的精神,遇事齐心协力,营造一种有高尚医德、浓厚集体意识和精湛技术的协作氛围。护士拥有了过硬的技术,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得抢救质量得到保证。

3抢救工作制度

3.1医护人员必须全力以赴,明确分工,紧密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医生未到之前,护士应根据病人病情及时给予吸氧、测量生命体征,及时掌握病人情况。

3.2抢救过程中,应让患者家属在外等候,以免因为紧张、焦虑等情绪影响、妨碍抢救。待抢救结束后,汇报病情。

3.3抢救过程中可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在用药前后应口头向医生重复医嘱,认真核对,并将空安碚保留,抢救工作结束时经二人核对,医生补开抢救用药医嘱后方可弃之。

3.4抢救护士应当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及各种抢救技术,积极主动配合抢救,做好护理记录,同时做好基础护理。

3.5抢救完毕后,除做好抢救记录、登记和消毒外,还须做好抢救小结,以便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急诊急救技能范文篇3

【关键词】急诊护理管理

急救护理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社会医疗保健需求得提高,急诊医学和急救护理愈来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层医院的急救护理同样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所以科学、合理、快捷的急救护理管理决定了急救的成功和社会效益。

1急救护理组织管理

1.1急救科护理组织管理形式

医院业务主管院长或护理副院长分管护理部,急诊科护士长接受护理部和急诊科主任的双重领导,护士接受科主任和护士长双重领导,以护士长为主。

1.2急救护理人员编制标准

综合医院急诊科应设副主任护师一名,主管护师、护师人员占护理人员20%-30%。护理人员要求正规护理专业学历,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熟练掌握急诊护理技术。急诊科应配备足够的护士和卫生工作人员,负责护送病人检查、拍片,减少中间环节,实施全程服务。

2急救护理质量要求

护理管理在急诊科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急诊护理质量是急诊科护理管理的核心问题。良好的护理质量是急诊科取得良好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站在以病人为中心的立场上对急诊护理工作制定管理目标,根据目标确定急诊护理管理的规划与措施,并认真落实。做到有监督、有检查、有评价。

2.1急救护理管理的质量标准要求

急诊科要建立各项完整的护理规章制度和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定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要求常规物品消毒合格率为100%,急救物品准备完好率为100%,使护理工作达到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的要求。

2.2制定护理技术标准和业务考核内容

急诊科护理管理要高度重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学习,严格技术操作规程,要求护士掌握规范的抢救工作程序,熟悉抢救药品、仪器的使用,达到与医疗水平相适应的专科护理技术水平。这不仅是成功抢救危急重症病人的重要保证,也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良好社会形象和信誉。

2.3制定护理文件书写的质量标准

护理文件包括各种急诊登记本、护理病历、四测单、长期和临时医嘱、抢救和监护记录、交班报告等。护理文件的书写是护理工作质量、护理人员工作态度及专业水平的客观反映,也是护士的基本功。

因而,要求护士书写工整,病情描写确切、重点突出,记录及时、可靠,书写合格率应在95%以上。

3急救科主要管理工作

医院规章制度是实行科学管理的基础,是医护人员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急诊科的规章制度是从急诊工作的服务性、责任性、技术性原则出发,根据其特点和要求而制定的。主要包括预检分诊制度,首诊负责制度,急诊留观制度,急诊治疗室、处置室、icu的工作制度,出诊救护制度、救护车使用制度以及各部门消毒隔离制度等。

3.1首诊负责制

凡是第一个接待急诊就诊病人的科室和医生为首诊科室和首诊医生。遇到病情复杂的多发伤、跨科疾病、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人时,首诊医生和首诊科室应首先承担诊治责任,请上级医生分析病情,作出肯定性指示。或邀请其他科室会诊、协助治疗。在没有确定接收科室前应全面负责,严禁相互推诿病人。

3.2急诊留观管理

需留观的病人,由接诊医生通知观察室值班医生和护士,并与值班医生和护士当面或床头交代病情。建立交接班制度,应到病人床旁交接,共同观察病人。

3.3注重以病人为中心,不断提高病人的满意度,病人对医院急诊科的满意度代表着其对整个医院的评价,它取决于医院全体人员的合作,主要是要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在职人员象投资者一样把病人看成是顾客和收入,确立以病人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作为急诊科每个工作人员努力方向,为此从各方面满足病人的需要,有几点可借鉴。

3.3.1护士具备高度责任心,要求护士要有急、准、稳、快的观念和应急能力。要实行“没有任何借口拒绝病人”的政策,急诊科不断完善管理和检查制度,规定值班护士每班至少2次探望病人,以利交接班与处理病人。

3.3.2为使急诊科实行人道主义和解除神秘化,按病人需要和感觉进行护理。开创“软愈合”环境,隐藏轮椅、抢救车和其它设备,减少病人的恐惧和噪音,使用暗淡柔和的灯光,在病房及候诊室里摆设鲜花,减轻病人的忧虑,儿童要有活动乐园或环境缓解儿童紧张心情。

3.3.3为使病人缓解或消除疼痛、焦虑和无助感,采用引导想像法,它是通过想象在精神和身体方面建立一个桥梁,使人产生各种美好的感觉和情景,排除那些令人不快的情绪和事情。针对引导想像法的特殊效果,现已有标准的引导想像法的语言心率、血压、焦虑和改善情绪,因而促进生理调节。在危重病例中音乐疗法的完成需要经常不断地进行评估,因为一个病人的音乐爱好可能根据病情和情绪变化而发生改变。

3.3.4改变急诊候诊时间过长,提高病人周转率。急诊病人有绿色通道保证各辅助检查部门应尽量缩短时间,改进方法,如可通过传真方式将病人化验报告及时传递,替代电话传递方式等,以避免病人等候过久的不满心理。

综上所述,急救护理是一门新兴学科,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人民生命的安危。急诊与急救是医院工作的前线,急诊医疗护理质量最能反映一所医院的文明建设和技术水平。因此,我们应当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加强急诊护理管理,增强护士急救意识,不断学习新的急诊护理措施,努力提高医院的急诊护理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庸晋.急救护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

急诊急救技能范文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抢救危重病人的第一线,急救质量直接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而急诊护理工作质量更是医院综合质量的重中之重,护士素质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体护理水平和质量,进而影响患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1][2]。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素质是培养专科护士的重点,专科护士和临床护理专家是专科护理发展的趋势。急救工作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各种抢救预案和应急预案外,培养一支训练有素、技术过硬、反应迅速的急诊护理队伍对急诊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介绍当前急诊科护士素质培养进展、培训项目、内容与方法,为从事急诊科护士管理和培养提供参考。

1培训项目:急诊护士的急救意识、判断能力、应急和护理技能、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对保证急诊抢救的效果和质量尤为重要,针对目前急诊护理队伍素质现状存在的思想素质不稳定、专业知识不扎实、法律意识淡薄、心理疲劳的普遍性、护理科研意识薄弱等问题,王宏哲、张利岩、高歌等提出培训项目包括:(1)急救意识、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及急救操作技能的培养,(2)院前急救及急诊分诊、群死群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培养,(3)沟通技能和增强法律意识的培养,(4)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及行为规范和礼仪的培养,(5)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6)提高信息素质、自学能力及护理科研能力的培养[3-4]。

2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培养

2.1急救意识、技能,应急能力的培养,提高护士专业素质,

2.1.1培训项目张环英[5]等在急诊护士急救技能阶梯式培训的方法中将卫生部的颁发的50项护理技术操作列入培训计划,再结合急诊专科特点,选定18项急救护理技术及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院前急救及急救分诊的培训、群死群伤及突发卫生事件的培训、综合模拟急救演练等。王力[6]等选择急救护理技术操作为徒手心肺复苏、电动吸痰、电除颤、深静脉穿刺,4项操作以《基础护理学技术操作程序、测评与考核》、《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教材,统一操作及评分标准;模拟抢救演示包括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中毒、颅内高压综合症、外伤性失血性休克和羊水栓塞7种危急重症,均以《急诊护理学》为教材,统一抢救程序及评分标准。

2.1.2培训方法及效果目前,各医院在岗位培训工作中开展最多的是一些院内活动,几乎很少组织短期或长期脱产学习培训。贾胜欣[7]等采用体健式培训在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培训效果。许乐芬[8]等认为医护合作培训临床护士急救技能的方式普遍受到护士的认可和好评,增强了护士综合急救技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增强护士的自信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葛宝兰[9]等认为情景模拟和个案分析的培训方式应用于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无论在加强临床理论知识水平方面,还是在提高综合能力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夏丽[10]认为应急预案演练的重点在与急救过程的整体协调与医护人员的相互配合,是各项急救技术的整合。廖全全[11]等采用“社区―院前―院内急诊”三位一体急救技能培训模式社区护士,结果首次培训、复训考核合格率均为100%;首次培训优秀率31.3%,复训优秀率75.3%,复训优秀率显著高于首次加强对急救技能的培训。定期复训,尤其是基本生命支持[12]技能的定期复训非常必要,这也是急诊医学界的共识。同时还应具备因其它特殊原因如:火灾、突然停电、停氧、停水等造成的紧急情况时的应变能力,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提供有力的保障[7]。

2.1.3国内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式国内对急救专科护士培养尚在起步阶段,主要以在智教育为主,培训基地为医院,安排急诊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授课,如2007年安徽省认定具有急诊转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的医院有6家,江苏省论证评定的急诊护士培训试点基地的医院有2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承担了江苏省首届“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工作。同时注重与其他国家及地区合作,如上海创建了中医合作的急救人员培训中心,北京也正在创建与加拿大、香港合作的危急重症专科资格培训中心。

2.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正确价值观能使人产生持久的内在动力[2]。工作在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承担着抢救生命的重任,在心理上要有为患者忠诚献身的高尚情操,珍视生命,对不同民族、种族、信仰、年龄性别、和社会地位的人都要平等对待[13]。充分启发护理人员的工作动力,行业树新风,教育大家在商品经济飞跃发展的新形势下,不忘奉献、不忘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2.3护士语言素质及沟通能力培养:大多数急诊患者及家属都有急躁、焦虑、恐惧等心理,对护士的语言非常敏感,护士在抢救操作过程中说话的内容、声调、态度、表情对患者及家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护士进行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加强护士语言修养和在紧急情况下恰当揣摩他人意图、把控和驾奴病人及他人的能力。使增强语言的逻辑性、准确性,用词恰当得体,语言表达清楚、亲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给患者和家属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交流气氛。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和过激的语言和行为,应耐心解释、安慰、体谅,以实际行动来感化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医院“实行绿色通道”,对医患紧张的情况,护士首先要保持镇定,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进行解释,对不同情况、不同的对象用最恰当的方式进行调节,使患者和家属都得到满意的答复;另一方面,在与患者交流时要掌握分寸,不要在患者面前埋怨、抱怨,所以语言素质的提高是减少急诊纠纷的一个重要方面[14]。

2.4锻造稳定的心理素质:急诊面对突发及应急事件较多,而酗酒、吸毒、自杀、他杀及恶性事故就诊时本身就带有法律纠纷,面对这种情况,情绪稳定性差的护士可能心理准备不足,造成抢救工作忙而乱,直接影响抢救效率。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护士心理素质的敏感性训练,锻炼他们在应急情况下使实力、技术、心智、意志处于最佳状态;另一方面作为领导者应重视急诊护士的心理问题、加强关怀、合理安排护理人员、适当提高待遇,并通过制定一些确实可行的措施来减轻护士的压力,降低护士的疲劳程度,从而使抢救质量得到保证[15]。

2.5加强法律和安全意识教育:法律在不断走向健全和成熟,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必然。然而目前急诊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却落后于形势,在执业中不注意自我保护,为此强化急诊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已成为护理管理者迫在眉睫的任务[16]。通过对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规范各种文件的书写,时刻绷紧护理安全这根弦,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明确患者的基本权利,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真正树立起保护患者就是保护自己的职业意识,有效地堵塞工作中的漏洞。

2.6提高信息素质、自学能力及科研水平:信息素质是一种综合的、具有独特性的本质,是一个人通过培训能把信息资源应用到其工作中的能力。采用针对性讲授法、实例系统应用法、小组讨论法培养护士的信息素质[17-18]。为护士制定读书计划,指导他们有重点地阅读中外期刊和书籍,定期写小结;并逐渐培养他们在实践和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收集、整理资料,每年写1~2篇专业论文。同时加强对论文的质量把关,并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他们大胆思维和创新。

2.7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19],现代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现代的医患关系已经逐步发展为“共同参与型”,在急诊工作中,医务人员不能仅仅将患者看作是一个单纯的生物个体,而更应该将他们看作是具有丰富情感和社会属性的人,真正关怀、体谅和同情患者,如果患者由于疾病的痛苦而出现不礼貌或蛮横的行为,医护人员应理解[20]。急诊患者一般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相对较短,医患之间没有充分的感情交流,缺乏心理上的沟通和相互信任的建立,彼此仅仅是治疗和被治疗的关系,因此,在急诊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更应注重对在职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的教育。

综上所述,在当前倡导人性化护理的今天,急诊科护士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熟练的创造技能和丰富的护理经验,急诊胆识、应急意识,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平、稳定的思想状况、高度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敏感的信息素质。只有加强急诊科护士综合素质培养,才能提高急诊护理质量,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

[2]裴少梓,包家明,赵燕.护士形象礼仪与患者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进修杂志,2007,22(16):1516-1517.

[3]王宏哲.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培养[J].医学信息,2010,23(10):316-317.

[4]张利岩,高歌,王颖等.现代护理管理中如何提高人员与素质更新管理理念[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07-409.

[5]张环英,张翠雁,卢秋香,等.急诊护士急救技能阶梯是培训的方法探讨[J].现代医院,2009,30(18):2186-2188.

[6]王力,陈新怡,刘诗文,等,军队医院护士急救技能培训的探讨[J]。护理杂志,2007,24(6):98-99.

[7]贾胜欣,吴景梅,张会然,等,体验式培训在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3):22-23.

[8]许乐芬,王茂桂,陈慧,等,医护合作培训临床护士急救技能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48-149.

[9]葛宝兰,常娜,杨海娥.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在急诊分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9,9(9):17-19.

[10]夏丽。实施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护士急救能力[J].护理管理杂志,2008,8(3):42-43.

[11]廖全全,张文武,王立军,等,三为一体急救技能培训模式在社区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21):7-9.

[12]沈洪,赵世峰庚炎.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自动体外除颤(AED)与除颤方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4):253-257.

[13]李欧,壬重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7.

[14]比古丽森,沈艳涛.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急诊患者职业素质培养的见解[J].健康必读杂志,2011,11(11):299.

[15]陈丽花.急诊科护士倦怠现状的调查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561-562.

[16]黄秀金,许萱荷.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防范医疗纠纷[J].广西医学,2003,25(10):2065.

[17]刘雪松,詹洁,李冬梅等.急诊科护理人员信息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9):53-54.

[18]周满英.基于现状调查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素质[J].中医教育,2010,29(2):25-28.

急诊急救技能范文篇5

[关键词]规范培训;急诊护士急救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1-232-01

1培训内容

1.1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专科急救仪器及专科操作的培训;科内常见急重症抢救程序;抢救病人时的医护配合;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

1.2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包括准确接听出诊电话;保持出诊箱、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和药品的完好并熟练使用;现场处理危重患者医护1对1时的抢救配合;院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

1.3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包括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各种应急预案、其它与急救相关的知识培训。

2培训方法

2.1评选科内培训员及护理小组长由护士投票评选出来的有高度责任心,业务能力较强的护士担任,专门负责科内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的培训,并定期参加护理部的培训及考核。

2.2院内急救技能的培训(1)总结近年的抢救病例、常用急救仪器、专科操作和医生的建议,制定各级各类护士急救技术操作培训表,要求掌握的急救技术操作首先集中由培训员示范讲解要点、难点,分组由护理小组长负责指导完成练习,对一些不规范、不合格操作及时指出并讲解。(2)抢救时医护配合很重要,护长总结抢救病例时医护间存在的薄弱环节,针对该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培训,使下次不再犯相同的错误。对院内转运时曾出现的问题(氧管未固定脱落、尿管脱出、输液管接头脱离未发现、改变后至病情变化等)集中学习,大家共同探讨改进措施,提高院内患者的安全转运。(3)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每月进行1次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制定演练方案,计划性指派高年资护师进行急救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示,力求将语言记忆上升到形象记忆,突破了在理论学习中的局限性。演练结束后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使护士加深印象,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4)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每年举行2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急救技能比赛。由小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培训,并设立奖励。这样大大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又鼓励和培养了护士间的团队协作精神。(5)新护士包括见习期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带教:由年资高的护士跟班带教,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式的讲解,让新护士带着问题看书、看示教。

2.3院前急救技能的培训(1)出诊电话接听很重要,地址及病情清楚明了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如模糊不清导致时间花在找地点上,医疗纠纷就会发生。护长专门为如何接听出诊电话设立课题培训,使护士接听出诊电话时更有条理。(2)保证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的物品及药品的齐全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前提,护长对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及救护车上的氧气瓶实行封条管理,并实行小组负责制,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培训并共同完成物品的管理,保证物品齐全无过期,并记录在册,护士长不定期抽查物品的完好率、护士对救护车上的仪器掌握的程度。(3)现场危重患者抢救时医护1对1的情况下,对护士的要求更高,根据医生的反馈及翻阅出诊单对存在的不足进行抓重点地培训,例如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应以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适当的气道管理为主,而非先使用药物。通过培训使护士懂得如何与医生进行沟通配合以形成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流程,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对需长时间转运的患者特别是山区道路转运危重病人时更要做好转运前、转动中对策的培训,使患者安全转运,减少医疗纠纷。(4)急救知识的培训: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和护理查房1次;由护士长或高年资护士进行讲课,内容要求与工作密切相关,平时容易犯错及要注意的问题,常见急病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所学内容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复习,并作为次月的晨会提问内容。这样可加深记忆。对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贴于抢救室,护士随时可学,并定期集中护士进行培训学习。对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的剂量、作用及用途要求熟练掌握。小组长督促本组护士学习,护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来提高护士的记忆。积极参加护理部举办的急救知识学习班,为做好专科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5)培训后考核:抽查护土抢救车、出诊箱、气管插管箱内物品的取物时间要求在5-10s内完成。急救知识的考核: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当月制定好次月提问的内容,包括急救药品知识、急救知识和相关保健知识、应急预案,合格分>90分。每2月进行一次笔试考核,合格分>90分。见习期护士每月急救护理常规理论考试1次,合格分90分。急救技术操作的考核:徒手心肺复苏术每年考核2次,要求合格率100%。护士长每个月指定抽考1-2项急救技术操作,每半年对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呼吸机,除颤机,电动吸引器等考核一次,合格分>90分。成绩列入护士考评表。考试不合格与质控挂钩,并补考至达标。

3体会(1)规范的专业培训计划有助于护士又快又安全地获得专业训练,但在实施中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可PCDA循环动态调整,以保证培训计划工作圆满完成。例如在培训的操作及业务学习可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选题;当月的学习内容制定为次月的提问及考核的内容,以加深护士的记忆。(2)培训计划及考核记录让每一位护士对自己的护理工作有了正确评估,了解工作中的不足、差距及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提高整个急诊科的护理管理工作。2009年至2010年没有出现抢救患者时因技术过失而引起的投诉和差错。医生对护士急救技能及抢救配合的认可率为95%,未发生因接电话不详或转运过程的不安全因素而导致的医疗纠纷。(3)通过对突发事件的演练让护士在抢救及处理突发事件时能分清轻、重、急、缓,并快速、准确地执行各项抢救治疗护理措施,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了急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突遇病情变化,医生未到达之前的宝贵时间内能积极做出反应,给予急救措施。(4)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小组长做好对本组护士的引导工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在护理工作中融会贯通,使护士有计划,有目标地去学习,培养了一批集多专业护理技能于一身,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能,应变能力强的急诊科护士,同时提高我院的急救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急诊急救技能范文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3月份到2014年5月份收取的150例急诊外科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71例。150例患者有115例由120急救车送至医院进行救治,其他患者通过其他交通工具送至医院。其中有27例患者为刀伤,68例为车祸导致不同创伤,17例为高空坠落创伤,其余患者创伤由其他原因导致。27例,4例为成功,7例患者送入科室后死亡。

1.2方法

存活的143例患者由护理人员通过夹板固定和包扎止血等进行护理,部分患者需实施静脉通道。由护理人员通过气管插管以切开等方式配合救治。病情较轻的患者由护理人员进行初步直通、镇静。需紧急实施手术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提前做好手术准备,对患者做好深静脉穿刺。患者救治中,护理人员应密切配合,做好各项护理,且保持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及时给患者心理安慰。

1.结果

在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给予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可加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存活率。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护理素质。

143例患者救治中给予相应的护理,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都进行了止血和夹板固定治疗。接受药物镇静治疗的有25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的39例,实施气管切开的21例,气管插管22例,36例患者在进行深静脉穿刺,穿刺成功率为86.1%。

2讨论

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的救治配合合理的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在救治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又应该如何更好的做好护理措施,提高患者救治效果,是医院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里将探讨急诊外科护理人员如何做好护理。

2.1加强急诊外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急诊外科护理人员应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综合自我业务素质。病情危重患者需对其实施心肺复苏。急诊外科救治往往是争分夺秒,因为对护理人员的配合要求也较高。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护理人员就无法更好的配合医生的救治。急诊外科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常规急诊护理方法,还要能熟练作各项急诊救治设备,例如呼吸机和心肺复苏机等等。越是危急护理人员越应更好发挥专业技能。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才能从容的面对各种急诊外科救治状况。

2.2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生理素质

急诊外科患者往往是受到较大的创伤,患者伤势严重,有的甚至可以说是惨不忍睹。面对这样的状况,护理人员如果心理素质不够强,很难继续进行护理。因而,作为急诊外科护理人员,应当保持头脑清醒,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救治过程中要快要准且有效。万万不能因为患者病情严重而产生畏惧。以较高的心理素质面对外科救治患者,全身心的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是急诊外科创伤救治中不可缺少的,也是保证救治有效率的一个关键[3]。

有资料表明[4],好的素质是护理人员面对各种外科救治应该具备的最为基本的素质,也是其掌握急诊外科创伤救治的关键,选择合理的护理措施才能够更好确保诊治的效率和效果。

急诊急救技能范文

【摘要】护士肩负着救死扶伤的光荣使命。良好的素质修养是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要保证急诊工作的顺利进行,真正做到救死扶伤,就对急诊科护士的素质提出高的要求。除了具备临床护士素质的要求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急救护理技术和应变能力。

【关键词】急诊护士;技能;素质;沟通;服务

我院急诊科是医院中危重患者最集中,病情最复杂,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之一,危重患者进入急诊科后,能否及时无误地作出判断和实施正确的医疗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以后的康复。因此,我们要求作为必不可少的抢救成员之一的急诊科护士必须集各专科急救护理知识于一身,全面掌握急救技能,才能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要求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方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急救要求。要提高急诊科抢救质量满足患者不断提高的服务要求,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急诊护理队伍,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所必需的。

1良好的思想素质

急诊科护士要热爱自己的专业,有爱心和奉献精神,有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同情心。必须树立乐于奉献的思想品质,端正医德医风,遵守社会公德和医疗道德,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负责,抢救护理紧急快速,争分夺秒,履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真诚信念和道德责任感,急病人之所急,一切为了病人着想。

2理论知识全面,技术过硬

2.1扎实的理论基础急诊科的护士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临床经验,才能提高分诊的准确性,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合理安排就诊。熟悉各项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及护理常规,以便正确指导患者做检查。在对患者的治疗护理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观察和判断,判定出正确的护理对策与措施,帮助患者减少痛苦的发生。护理人员在严格执行医嘱时,要以坚定的理论基础为依据,遇到遗嘱有怀疑,要问清楚再执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于护理工作中,才能使患者体会到护理的细微之处、科学之处。急诊护士在为患者服务的同时,应巧妙穿插健康教育的内容,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2.2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急诊护士必须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同时具有丰富的急救护理知识,应刻苦专研技术,熟练掌握基本功,做到熟中生巧,静脉输液一针见血,并且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抢救患者时做到紧张有序,准确熟练完成。并一专多能;应知道接急诊病人后应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如医生不在现场时,护士首先要展开急救工作,如:遇心脏骤停,立即胸外按压;外伤出血,尽快止血同时建立静脉通道,给氧,观察生命体征等,这就要求急诊护士应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掌握国内外新业务新技术。只有掌握了广博的医学知识,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针对危及生命的主要因素进行正确的处理,能够观察病情的变化并及时发现异常,急诊护士的操作技术要娴熟、过硬,娴熟的操作技术和过硬的基本功,对抢救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一次成功才能有效不失时机的抢救病人,抢救中须分秒必争,迅速准确的实施抢救措施,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时间。

2.3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急救医学的迅猛发展,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和技术的应用,需要急诊护士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急救医学发展水平。新时期患者对医疗的需求,特别是对急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全体护士达到抢救技术过硬操作技术娴熟,使患者及家属产生依赖感和安全感,除了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外,我科急诊护士分批到“120”急救中心进行急救培训,将急诊常见疾病的抢救制定抢救程序,并进行急救情景演示模拟考核,合格后发上岗证。训练护士应激、随机能力,以达到提高整体急救技能的目的。

3具有娴熟的应急技能和敏捷的思维

急诊病人发病急、病情重,有时短时间内病人多,护士抢救病人时观察病人要敏锐、沉着、镇静、机智、果断,要做到急而不乱,忙而不乱,工作有条不絮,操作要做到稳、准、快,尽量为抢救成功争取时间。急诊科工作不仅没有规律,而且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作为一名急诊护士首先要忙而不乱,随机应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如汹酒、服毒自杀等有法律纠纷的急救工作。这就要求护士及时、准确的观察、记录病情。服毒病人的呕吐物或洗出胃内容物保存送检等。还如各种危险性操作、输血等,对病人机体损害也大。在严格操作规程的情况下,要求急诊护士向病人以及家属做出解释,说明操作的必要性和危险性,争取他们的理解,并签名支持。这样既为抢救病人解除顾虑,同时也保护了自己,从而提高了急救专科护士急救意识、急救技能、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以适应不断疾病谱变化和发展的临床和社会需求。

4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技巧

急诊患者刚入院时,由于疾病的影响及环境的改变,会产生恐惧和不安,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理解患者。特别是有些急诊病人和家属情绪非常紧张、焦虑、易努,有时不能克制情绪,甚至做出不太理智的事,护士要有豁达的胸怀,体谅病人和家属的心情,包容他们,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方式解释,相互沟通,护士仪表大方,举止得体,待人彬彬有礼,有时非语言沟通胜过语言沟诊。作为一名称职的急诊科护士,不但要有精湛的技术。广博的学识,还要熟悉了解所接触的每位患者,给予恰当的语言交流,使患者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方能配合治疗与护理。

5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胜任急诊护理工作,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工作中又一要求。急诊抢救工作中,医护之间的默契配合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遇危重病人,护士必须沉着、冷静、保持头脑清醒,才能快速准确地实施抢救方案和措施。急诊科工作头绪繁杂,紧急情况多,病人的病情变化多人一边处置、一边观察、一边谈话,做好忙而不乱的抢救工作。一般出现急救病人,护士可能心理准备不足,对突发事件惊慌,不能坦然自如,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自已的操作技术,影响到急救效果。这就要在平时成绩的训练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把紧张的抢救变得得心应手,稳固心理防线,这样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急诊护士一定要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乐观、开朗、稳定的外科护士的姿态和仪表。所以,护士必须举止端庄、仪表大方,穿着必须整洁美观;待人热情、真城、彬彬有礼,展示出护士整体素质和美感,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在工作中表现出稳重、准确、轻柔、敏捷,这样才能使病人有一种安全感,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从而为良好护患关系打下基础,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急诊工作突击性强,有时短时间内可能有大批急诊,需连续不断地工作。如身体弱不禁风、四肢无力、精神不振,是很难胜任急诊科的抢救护理工作的。要具有健康的身体及过硬的抢救技术才能在紧急状况下将实力・体力・心智等处于最佳状态,这样抢救措施就能一次性到位,抢救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总之,急诊科护士必须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要有“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有一切为了病人,一切为了生命的思想;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病人的安全高于一切的职业道德。使患者真正得到最安全有效的救护。因此要求急诊护士要熟悉各种疾病的抢救方案,注重业务技术培训和心理素质的修养,提高服务技术和服务艺术,使急诊科护士的职业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护理中心,心理护理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37.

[2]丁英杰.护士素质的要求.当代护士,2000,1(3).

[3]席淑华,周立.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10(37):755-757.

急诊急救技能范文篇8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风险管理

院前急救是指受伤或发病时,由急救人员实施现场救治及监护的行为。而院前急救护理是指在上述过程中所做一切的护理工作。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1]。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环境多变性,时间紧急,车载设备有限,现场救护条件有限,常常是在家属和围观者的众目睽睽之下开展救治工作;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及自2011年7月1日《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使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工作中面临的风险逐渐增多,因此护理风险事件极易发生。

通过对加强院前急救中的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护理水平。

1院前急救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1.1时间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分钟,因此及时赶到现场展开救护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要求,救护车出诊时间是4分钟,然而对信息反应不及时、信息反馈流程不通畅等因素均会延长院前急救的反应时间,贻误患者的抢救时机。

1.2急救现场护理操作技术不过硬现场急救的所有护理工作都是在患者家属的监督下完成的,如果护士对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安全隐患缺乏预见性,急救技术不熟练、操作不规范、动作迟缓等易引起护患纠纷。由于技术经验不足,遇到复杂的病情,在第一现场救治中往往暴露出较严重的技术问题,影响救治效果[2]。

1.3硬件配备不全或性能不好院前急救物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是保证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设备、药品准备不全或设备性能不良,放置不规范将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质量,如喉头阻塞患者未带气管切开包,脊椎骨折患者未带脊椎固定板等,导致急救工作不理想。

1.4现场急救缺乏有效的沟通院前急救环境复杂,病情多样,抢救过程中治疗操作均处于开放性。在开放性的环境下,护士的每项操作均被家属亲眼目睹,抢救中任何一点疏忽,护理操作不到位,动作生硬都可能引起纠纷。而院前急救紧张的气氛中,如果护士缺乏沟通技巧,不能够沉着、冷静、关心体贴地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病情变化,治疗原则,抢救护理操作的必要性和风险性等都可能引起纠纷。

1.5护士法律意识淡漠、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特别在对患者抢救时,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在护理处置时,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对出诊时间、现场病情及抢救中的动态变化,采取的治疗护理措施等,没做详细记录或未能及时补记;对现场伤情中可能存在法律问题未及时与公安等相关部门联系。

2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2.1强化急诊护士对《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的学习,要求严格遵守4分钟内出车的规定。要求救护车停放在急诊科旁,司机、医生、担架员休息室也要在急诊科内,保证随时应急出车。

2.1.1加强急诊护士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病情,机智、冷静、迅速、准确地处理病人,有条不紊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2.2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抢救能力

2.2.1要求急诊科护士持证上岗。每一位护士均需参加“120”急救中心组织的院前急救技能培训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急诊院前急救上岗证,而参与出车的护士必须还要有3年的临床工作经验。

2.2.2加强急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按急诊护士的层级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各种危重病人的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紧急气道开放技术、止血包扎固定等;掌握对成批危急症的分诊和观察;掌握各类突发重大传染病、中毒、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护方法等并组织和实施考核。

2.3.各种急救物品、药品配备齐全、急救仪器的完好率达100%。

2.3.1出诊前准备工作保障到位,是保证急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急救物品、药品、设备设专人管理。急救药品实行“五定”管理,班班交接、登记签名,用后马上补充,每天四个班次检查药品数量、质量、有效期。急救设备班班清点、检测并签名记录,建立仪器档案。

2.3.2要求每一位急诊科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如除颤监护仪、呼吸机、洗胃机等等。每个急救仪器旁悬挂简易操作流程。有新仪器时及时组织学习仪器操作及性能、检测方法等。

2.4讲究语言艺术,提高护患沟通技巧

2.4.1急诊护士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态度诚恳,语言文明,加强护士护患沟通技巧培训。

2.4.2护士与病人家属的交流中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生冷硬的语言。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多进行换位思考。病人和家属出现急躁、恐惧、痛苦情绪并不配合治疗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及安抚工作。

2.5强化护士风险意识教育,增强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2.5.1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对于患者潜在风险向患者或家属进行详细交代,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2.5.2完善和规范医疗护理文书,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院前急救的医疗护理文书具有法律效用,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严谨、细致、合法地记录院前急救医疗护理活动。因此,急诊护士必须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书写院前急救病历,不能弄虚作假和任意涂改,各项记录应客观准确、真实,字迹清楚。

2.5.3严格落实签字制度做好与急诊衔接工作。在转运途中应交代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请家属或人在转运同意书上签字。病情危重者及时通知急诊做好相应救治准备,到急诊后就病情及救治过程与急诊医生、护士严格交接并双方签字,严防医疗护理纠纷发生。

3结语

院前急救护理具有随机性强、病种复杂、病情紧急、各种干扰因素多等特点,急救过程隐藏着不同程度的风险隐患。我院通过加强护士急救业务技能及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文件的书写,提高了院前急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30.

[2]黄永义.院前急救医疗纠纷原因及防范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3):483-484.

急诊急救技能范文篇9

急诊医学本科教育在医学院校已普遍展开。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临床学科,理论课程结束后的临床见习或实习教学对于学生理解、把握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常各临床学科都会按照教学计划通过临床病例见习、示教、病例诊治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让学生逐步从单纯的课本理论学习过渡到实际临床工作中,稳定充足的临床病例、规律的工作作息时间保证了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与一般临床学科不同的是,急诊医学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临床工作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危重症医学、院前急诊、院内急诊、复苏学、灾害医学、中毒医学、创伤学、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管理等内容。这也使得急诊医学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与一般临床学科有很大不同,临床工作以救治各类急危重症病患为主,没有单一固定的病种,没有稳定持续的病源,工作场所多变,工作时间颠倒,病人的数量无法预计和控制等,这些学科特性也影响了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急诊医学在临床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一是缺乏可控的临床病例这使得教学工作不能按计划实施。例如在对心肺脑复苏、中毒、创伤救治等内容进行临床见习或实习教学时,常会出现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没有相应的临床病例,原因是急诊病例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和夜间发病多等特点。②按照常规作息时间安排的临床教学与急诊医学的工作特点和规律不相符。急诊医学临床工作的特点是白天清闲重危病人少,夜晚繁忙抢救多,晚上才真正进入了急诊医学的工作时间,这与其他临床学科有很大的不同。按照常规作息时间安排的临床教学往往会出现白天教学时没有合适病例、到晚上有了病例但教学已结束的现象。③急诊医学在全国的发展状况很不平衡,没有一致的运行模式,不利于临床教学的开展。目前,全国不少医院的急诊科仍以分流转运病人为主,包括部分教学医院的急诊科至今都没有建立自己的急诊病房,仅有少数留观床位,急危重症患者经短暂处置后就转入其他科室,没有系统、全程的救治过程和经验,许多急诊医学应有的工作内容和研究领域也未开展和涉及,缺乏开展临床教学的场所和内容。④常规的临床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医患矛盾。急诊抢救室是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此可以亲历各类伤病的救治过程,学习各种急救技术,感受紧张的救治氛围,体验急诊工作的状况,深入了解急诊医学这门学科。但由于急诊抢救病人病情危急复杂,家属紧张焦急,情绪不稳定,抢救场所又不能完全封闭,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按照常规的模式进行临床示范教学,患者和家属不易理解和配合,容易引起误解和不满,引发医患纠纷,影响临床教学的开展。在一些已经开展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单位,上述问题常使教学计划的实施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临床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急诊医学的学科推广和人才建设。这也提示我们,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不能照搬其他学科以掌握某一具体疾病、症状或体征为目的病例教学方式,亟须在教学思路和模式上作出调整,探索出能适用于不同急诊条件和环境的临床教学思路和模式。

2转变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思路和模式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逐一学习,而以学习某些代表性急诊或急症的教学方式既受到学科特性和临床条件的限制,也不能充分反映急诊医学的内容和特点。这促使了我们对临床教学思路和模式的反思,不再刻意地对某一病例、症状、体征等的见习、示教,转为对学生现代急救理念、基本急诊技能、急诊人文精神的教授,最大限度地体现现代急诊医学的学科特点和内涵,也能让绝大部分今后不从事急诊医学工作的医学生在临床其他领域工作时也能终生受益,这或许才是开展急诊医学教学的主要目的。

2.1现代急救理念的学习

新的急救理念推动着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通过急救理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急诊医学的发展变化和新理论、新技术,培养基本的急救意识,更好地理解急诊的内涵,这较之对某一具体疾病救治的学习更有意义。在临床教学中,比如对“早期救治”理念的学习,我们会以颅脑损伤、心脏大血管损伤的救治为例提出创伤救治的“白金时间”、“黄金时间”等概念,借助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时间就是生命”的含义,懂得“早期救治”理念中时间因素对于急救的重要性。又通过心、脑血管急症的院前救治为例讲述“早期救治”理念已要求急诊医学走出医院围墙,从院内向院外延续,让学生了解急诊医学“早期救治”理念已从以往单纯的时间要求转变到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抢救和防治的统一、这也是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在这一理念的学习中我们主要以案例教学的形式向学生讲授,期间还会安排每位学生参加一次120出诊,以获得现场体验。又如“整体救治”的理念也是现代急诊医学重要的理念之一,这是因为急诊医学面临的患者往往不是单一系统的单一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的复杂急症也越来越多,要求急诊医师在疾病的救治中必须具备“整体救治”的理念。对这一理念的学习,我们会以急诊ICU和全院综合性ICU为教学场所让学生了解、见识对重危急症患者的病情分析,以及器官、系统的支持治疗,学习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一、分离的器官的整体观念,这也是目前其他学科医师普遍欠缺的理念。再如“循证医学”的理念,近年来,循证医学理念在急诊医学理论和方法的变革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以《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每一版的变化为例,充分体现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原则。通过对这些理论、方法变化的对比学习,可让医学生了解到在现代急诊医学中,各种方法的应用不再是仅仅依据医师的经验,而是更加注重科学依据和科学论证,专业化急诊医师的培养和急诊专科的建设是现代急诊医学发展的方向。

2.2基本急诊技能的学习

急救技能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最能体现急诊医学的学科特色和水平。急救技能复杂多样,包括了非手术性的急救技能,如心肺脑复苏术、气管插管术、电击复律术、呼吸机呼吸支持技术等,和手术性急救技能,如开颅探查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开胸探查心脏缝合修补术、膈肌修补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等。教学中对于较为复杂、专业性较高的急救技能,主要通过安排学生到急诊手术室见习急诊手术和到急诊ICU了解重危病人的救治来开阔眼界,使其更为全面地了解急诊医学的工作内容。对于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基本急诊技能则要求每名学生都要熟练掌握,掌握这些基本急救技能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终生受用,这也是开展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目的之一。对基本技能的学习,我们以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教学场所,采取模拟教学的方式,先由老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在模型上训练掌握,最后设置各类急诊场景进行考核,做到人人过关。

2.3急诊人文精神的学习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卫生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忽略人文精神的学习只会培养出重技术而漠视病人病痛、感情和心理的冷面医生,这也是临床医患矛盾和纠纷突出的重要原因。急诊医学面对的是各类急、危、重症病人,所从事的临床工作与生命息息相关,也是最易出现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的学科,因此,在临床教学中除了教授给学生基本的急救技能和知识外,培养学生“善待生命,敬畏生命”的品质和尊重病人隐私,尊重病人人格和以人为本的医学道德观和价值观等急诊人文精神也应是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目标。对学生急诊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临床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具有良好的急诊人文精神素养,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和细节中体验人文精神的存在和效力。如让学生学习体会在与病人和家属谈话、沟通中的人文关怀,学习在救治病人过程中关爱、珍视生命的品质和精神,学习对弥留病人的尊重和家属的抚慰,让初入临床的学生能尽早感受到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为成长为兼具医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医师奠定基础。

3结语

急诊急救技能范文篇10

关键词: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重地,急诊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的形象。急诊患者病情急、变化快,病情重且复杂,如心脏骤停、心肌梗塞、急性呼吸衰竭、脑疝等患者的生命危在旦夕;急诊科护士还承担院前急救任务。这就要求急诊科护士具备较高的素质,应急能力强、敏捷的思维、健康的体魄和过硬操作技能。低年资护士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心里素质差,导致在工作中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失误,不能与患者有效沟通,特别是抢救危重患者时,显得不自信,心理紧张,无从下手,严重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因此,加强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工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培训对象

急诊科5年以下的注册护士。

2培训方式

2.1成立培训小组由急诊科护士长任组长,下设1名专业组长任副组长,负责制定培训计划,拟定培训方案,由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主管护师、高年资护师5名和急诊主治医师1名担任培训老师,培训小组负责培训前后考核,培训期间督促检查培训计划落实情况。

2.2培训方法利用晨会、交接班、业务查房、业务学习等时机对护士进行提问,提高理论知识,将急救技能融合于业务学习、查房和考核中,培训护士的应急能力,提高护士急救技能灵活应用[1]。

3培训内容

3.1理论培训包括集中讲座培训和临床工作中的培训。内容包括每周定时学习,内容包括心肺脑复苏、急救药品的使用及管理、急救护理记录、洗胃法、相关的法律知识培训、学习《急救护理学》[2]和《急危重症护理学》[3]抢救预案和程序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情景模拟、提问式学习等;每次学习低年资护士必须参加,不得缺席,让低年资护士带着问题学习,仔细查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2急救护理思维(综合能力)的培养

3.2.1心理素质培养急诊科的患者病情复杂、危重,这要求护士要沉着、冷静、随机应变,还具有强韧的耐受力和较好的自控力,不能把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哪怕患者辱骂自己都应忍让、宽容和理解患者,不与患者争吵,可采取冷处理[4]。

3.2.2对患者病情的判断思维护士要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需要立即采取的措施,从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瞳孔等情况,并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判断,致死性与非致死性,从重到轻的判断思维过程;判断的技巧:"急"当先,看、闻、问、摸、测同步到位。在个体护理中对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识别,作出合理判断,为患者抢救获得宝贵时间,避免意外发生[1]。

3.2.3抢救器材和抢救药品的应用与管理要求低年资护士参与急诊科"抢救车"管理,由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师进行传、帮、带。抢救药品、器材做到"五定"(定数量和品种、定位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班班交接、清点,增强急救意识,要求低年资护士掌握每一种急救药品的位置、剂量、作用与副作用以及各种抢救设备、器材的使用、保养、消毒与登记记录,护理部不定时抽查,抢救药品、器材完好率达100%[5]。

3.2.4病情观察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绝大部分由护士完成,但病情观察不应限于对生命体征或相关体征的观察,应将患者的精神状态、生活习惯、睡眠情况、思维特点甚至家庭背景以及用药后的疗效观察等,都包括在观察范围内。然而对病情观察尤其是对病情发展有一定预见的思考后的病情观察,的确是整个抢救治疗过程能否顺利的重要因素,这也是生活护理思维的含义。

3.2.5加强急救护理记录,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规范护理行为;急救记录要及时、准确,护士长和专业组长要定时抽查各种护理记录并进行指导。

3.3急救技能培训护士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抢救技能是确保抢救成功的基础。可根据教学计划分2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由高年资护师示范抢救技能,再有低年资护士操作,由高年资护师或主管护师纠正分析,然后低年资护士自己训练,相互纠正,再考核;第2阶段由护士与急诊科主治医师进行抢救模拟演练,小组分工,医生下达口头医嘱,实施抢救,护士根据自己的角色执行自己的抢救项目[6]。急救技能的培训项目有:徒手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机的使用、简易呼吸囊的使用、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术的配合、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洗胃机的使用、呼吸道的阶梯化管理、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及医护的有机配合等。

4考核

4.1综合能力考核按照《急危重症护理学》、《急救护理学》及《2010心肺复苏指南概要》[7]制定考核标准,培训小组考核低年资护士培训前后急救理论知识、综合抢救技能。即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徒手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机的使用、简易呼吸囊的使用、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术的配合、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洗胃机的使用、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医护的有机配合以及遵医嘱应用抢救药物及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

4.2问卷调查低年资护士培训前后,发放对低年资护士综合能力的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医生、高年资护师对低年资护士的满意度,满意率达95%以上。

5效果

5.1培训前后考核平均成绩比较表(表1)[6]

通过对表1的分析,表明低年资护士从理论知识、急救操作技能、护理记录书写方面以及综合能力在培训前后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5.2培训前后工作平均效率值比较表(表2)[6]

通过对表2中的综合技能抢救时间、医生满意度、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这表明低年资护士在培训前后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对低年资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加强急救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学习,提高急救技能,以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社会对医院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秋菊.探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个人急救能力培训方法[J].临床合理用药,2011,8(4):171.

[2]王庸晋.急救护理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

[3]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洪珍香,林玉珍,等.急诊科新护士培训[J].医学信息,2011,24(6):377.

[5]邓辉,李晓霞,等.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的探讨[J].中外医疗杂志,2011,23:93.

急诊急救技能范文1篇11

目的提高对成批伤病员的救治速度和效果。方法对我院2006年1~12月119批576例成批伤病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理的人员调配和分工,强而有力的护士配合可以显著提高急诊分流速度和救治成功率。结论急诊护士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扎实的急救护理知识、娴熟的急救操作技能,才能在突发性、群体性伤病员救治中进行有效的医护配合。

【关键词】群体性伤病员;急救护理

突发性、群体性伤病员流行病学状况呈逐年上升趋势[1]。在救治成批伤病员(3人以上伤亡的事件即定为成批伤病员)过程中,护士的人员安排和有效配合,将直接影响到救治成功率水平。现就我院2006年1~12月救治成批伤病员时的护士配合情况浅谈几点护理体会。

1临床资料

2006年1~12月我院急诊科救治成批伤病员共计119批576例。其中交通伤94批431例,群殴伤10批39例,爆炸伤1批14例,食物中毒8批72例,煤气中毒5批17例,氯气中毒1批3例;经急诊救治处理后有3例抢救无效死亡(其中2例为院前死亡),18例送入ICU,220例送入相关专科治疗,283例留院观察,52例门诊诊治。

2现场分流现状

根据卫生部颁发的《灾难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在现场医疗救护中,依据受害者的伤病情况,按轻、中、重、死亡分类,根据病情向就近的医院分流。但是,当灾难事件发生后,在混乱的事件现场很难完成有序的检伤分类。大批可以行动的轻伤员首先拥上到达现场的救护车,往往是轻重伤员一起到达急诊科,许多情况均为送到医院急诊科完成检伤分类[2]。

3护士配合

3.1调配人员,合理分工院前急救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经过初步诊查,立即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护士现场伤病员情况、人数、病情,接诊护士接到报警电话后,迅速电话报告医院总值班、科主任、护士长,启动科室或医院相应应急预案,如医院大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群体外伤应急预案、群体中毒应急预案等。护士长根据伤病员病情及人数临时调配人员,现场具体分工,将护理人员分为预检分诊、接诊安排与登记、抢救治疗、清创或洗胃、接待住院等类别,护士长负责全盘指挥。

3.2快速接诊与分诊,合理安置预检分诊护士与接诊登记护士一起在急诊大厅接待送来的每一位患者,采用边看、连问、边查、边分类、边处理、边护送到相应救治区的快速分诊法[3],将患者分成特重、重度、轻度类分别处置,将生命体征稳定、无重要脏器损伤、无开放性骨折患者送往诊室接受检查,将重症尤其是特重患者立即送抢救室抢救,开通“绿色通路”,接诊登记护士负责记账登记。

3.3及时处理和观察分清主次,“救急”和“救命”是救护的基本要求。由于大量患者同时来院就诊,要求护士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快速反应能力。重症患者送往抢救室后,抢救治疗护士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工作,如实施心肺复苏、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气管插管、心电监护,密切观察与记录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清创或洗胃护士做术前准备,配合医生行止血包扎或清创缝合术或实施洗胃术;接待住院护士协助各类诊查送检工作,负责将患者送入各专科或留观治疗。

3.4注重群体心理指导灾难事件发生后往往会产生恐慌心理,患者唯恐自己在抢救中被忽视、被耽搁,因此会引起一些情绪上的反应。所以,在进行救治的同时,每位参加救护的护士,都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指导,加强宣教,说明情况,安慰每一位患者,取得患者的信赖。

4护理体会

4.1急诊护士有效的管理工作起着关键作用急诊护士必须具有组织协调能力,是使患者能得到迅速救治的保证。急诊护士接到报警后,要立即履行报告制度,启动科室或医院抢救应急预案,通知相关科室,迅速成立以行政、临床、后勤为主的救护小组,保证人员、药物、器械等迅速到位。护理人员的合理分工,使全体抢救人员均处于各自的特定位置上,才能使救治过程井然有序,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

4.2急诊护士规范的急救护理是提高抢救效率和质量的保证急诊护理是可以体现用最小的数据、最短的时间和最佳的技能来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患者的痛苦的艺术[4]。这种艺术在抢救突发性、群体性伤病员时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抢救中严格遵循各项急救护理预案程序,如多发伤急救护理预案程序、颅脑外伤急救护理预案程序,各类中毒急救护理预案程序等,在进行急诊评估、护理干预、实施抢救技术措施中,注意贯彻落实整体护理概念。

4.3急诊护士娴熟的抢救技能是抢救成功的基础急诊护士必须具备熟练的业务技能和科学的急救理念。我科护士能在紧急情况下独立承担各项抢救工作,如心肺复苏、电除颤、洗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心电监护、呼吸机的使用、止血包扎等,对以上抢救技能每个急诊护士每年必须强化训练2次,并进行规范化考核。

参考文献

1樊琨,王雪里红,吴贵苹,等.北京市1646例突发事件患者的特点分析及现场分流处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12):1067-1070.

2夏鹄.灾难医学急救的组织与实施.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8):575-576.

急诊急救技能范文篇12

关键字:急诊抢救;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20-01

急诊科无论是对哪所医院来说,都是重症患者最集中,抢救任务最繁重的科室,由于来诊的患者大多都是患病比较急、病情变化比较快、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如果这些病人得不到及时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就可能会引起病人病情的加重甚至可能随时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因此,对于急诊抢救的护理人员来说,如何能够争分夺秒的配合抢救,是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和生命。

1急诊科的特性

急诊科是病患需要就诊的第一站,是医院的窗口,是众多病人来接受检查、诊断和抢救的重要科室,同时因为急诊病人的流动性非常大,病人的病情也大不相同。在急诊抢救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护理人员的操作不够规范,或者是由于各种工作疏忽,从而导致急救工作没有顺利进行,使得急救病人得不到及时的抢救和护理从而导致病情的加重或者危机生命,因此,作为急诊抢救的护理工作者,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的各种抢救治疗,因为护理人员的每一项操作都直接与病患的安危相关。

2急诊抢救的护理配合流程

2.1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配合流程

对于急诊科的护理工作人员来说,要能够更好的配合好对病人的抢救工作,就应该按照科学合理的护理配合流程来进行,拥有一套规范、科学、合理的抢救护理配合程序和流程,对病人和医护人员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该根据参加抢救护理人员的人数、年资制定出不同的抢救护理配合程序;然后,根据不同的配合程序制定每个人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并且根据医生的抢救措施来积极的配合医生,从而可以对病人有效及时的救治。

另外,在抢救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做好抢救护理的配合工作,还应该注意抢救时周围的环境,做好周围环境的管理,对抢救仪器位置的定位摆放一定要及时的检查核对,在抢救时急救车放置于床尾,心电、血压监护仪等应该放在抢救床的右侧,呼吸机应该放在抢救床的左侧,类似于此类的抢救仪器一定要摆放好。同时,还应该要维护好抢救的秩序,把跟抢救人员无关的人和物都撤离现场,给抢救现场留有足够的空间。

2.2心理上的配合

在急诊抢救过程中,护理工作者要想做好急诊抢救的配合还应该做好心理上的配合,不仅是在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上,还是在对病人以及病人家属的心理安抚上面。在急诊抢救的过程中,病人家属的情绪可能会因为病人的病情而反映强烈,或者因为其它原因采取一些不理智的过激行为,这就必须要求护理工作者能够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心去对待病人家属,耐心劝导和安抚病人及其家属。同时,作为一名工作在前线的护理人员,必须拥有一个较强的心理护理意识。

不仅面对的是病情紧急或严重等待抢救的病患,而且还面对那些焦急等待的病患家属,那么在急诊抢救过程中,护士必须拥有一个好的心理素质,给病人和病人家属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因为,对于急诊抢救科室来说,病人和病人家属担心病情会不断的询问护士或医生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手段,那么在医生对病人进行抢救治疗的时候,护士面对的有可能就是一些不理智的病人家属,此时护士在问答病人家属问题的时候,要保持一个和蔼、沉稳、耐心的态度,使病人和病人家属从中得到满意的答复,从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抢救。

同时,随着当今社会科技水平的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而急诊抢救科室作为医院的窗口,急诊抢救中的护理工作者务必也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护理水平,应该从各方面多学习,在业余时间多读书、看报、多听讲座、多总结,不断在新的领域获取新的业务技能,掌握新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在工作中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的实际工作中。对于急诊抢救科室的一般抢救技能,对于医疗器械的使用,监护仪器、设备等性能、摆放位置、使用方法和操作技术都应该熟悉掌握,这样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正确的实施救护措施,以保证病人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

3结论

由于急诊抢救科室是抢救危急病人的重要场所,因此,作为一名护理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做好抢救的护理配合工作,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能够积极的配合好医生和病人,协调在抢救过程中的不同的矛盾,可以多和病人及家属交谈,沟通,用适当的语言向病人家属解释和给予病人精神上的安慰,避免使用刺激性或冲突性的语言,不使用肯定或者绝对性的语言,万一抢救不成功,也能够取得家属的原谅,这样的沟通技巧,不仅可以使得病人及其家属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又能够保护自身的利益。

同时,为了做好抢救的护理配合工作,应该积极熟悉抢救操作流程,熟练基本的抢救措施,如快速液体复苏、也颇或钳夹止血、胸外心脏按压、穿休克裤、吸氧、吸痰、气管插管、抽血做交叉配血实验、采集化验标本、导尿、配合检查、执行口头医嘱,负责抢救现场、观察病情、详细记录、执行手术准备等等,这些都需要护士具有熟练地技术和应急本领,而这些,都来自于平时有计划、有组织、分层次、多形式的业务训练,工作中经常总结经验,分析抢救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及开展各种理论学习和创伤抢救的演习,练就一套紧急救治的基本功。

在对患者的急诊抢救过程中,应该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在抢救的过程中能够协助医生和病人的抢救治疗,在对病人家属交代病情和护理注意事项的时候,应该注意安抚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情绪,然后积极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水平,积极遵守急诊抢救的护理配合流程,从而能够有效的配合病患的抢救工作,积极挽救病患的生病,减轻病患的痛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