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保护的意义篇1
关键词:110kV输变电;电场;磁场;强度;无线电干扰
中图分类号:X59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工业发展和社会用电的需求大大增加,为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电网建设急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力工程深入到城市、乡村,更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但输变电、变电所等电力工程在给当今社会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一种特殊的、看不见的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由于这种电力工程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纠纷与争议也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此,本文结合110kV输变电工程,分析了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搞好输变电工程的环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1输变电工程环境污染主要因素
1.1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
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Radiation)是带净电荷的粒子被加速时,所发出的辐射,又称为电磁波。随时间作工频周期变化的电能量产生了工频电场(powerfrequencyelectricfield),随时间作工频周期变化的磁能量产生了工频磁场(powerfrequencymagneticfield)。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大方面。
1.2无线电干扰
输电线路导线表面发生电晕及其他放电,电晕及其他放电的同时产生的效应之一就是无线电干扰(简称RI,RadioInterference缩写),无线电干扰的实质,就是在电晕和放电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有害的电磁波,且频带相当宽,从频率上说,从低频50Hz到高频上千兆赫兹的范围。这些频率会干扰周围无线电通信设施的正常运行。
2监测方案
2.1方案原则
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电力标准对变电站和输电线路的工频电磁场、无线电干扰场强以及噪声进行监测,根据现场考察和工程实际情况,以确定监测点位和选取敏感目标。
2.2监测设备
本次监测采用设备见表1。
3110kV输变电工程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本次所有监测时的天气均为天气晴朗,温度(8~19)℃,湿度52%~73%,天气状况符合DL/T988-2005《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方法》“工频电场和磁场监测时的环境湿度应在80%以下”。对某110kV输变电工程的工频电磁场、无线电干扰场强和噪声进行了实地监测,监测数据如下。
3.1变电站周围
表2监测数据显示,变电站四周距地面1.5m处工频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均低于HJ/T24-1998中工频电场4kV/m、工频磁场强度0.1mT的推荐限值。0.5MHz频率无线电干扰场强低于GB15707-1995中的限值46dB(μV/m)。
图1监测数据显示,由于受围墙阻隔工频电场强度在0m处低于距围墙外5m处,变电站墙外工频电磁场随距离增大呈衰减趋势。
3.2输电线路
输电线路断面选择在地势较平坦,远离建筑物和树木,没有其他电力线和通讯、广播线的地方。监测点位起始于在档距中央附近,远离线路交叉及转角。
图2监测数据显示,工频电场强度从距中相导线10m处开始衰减,工频磁场强度从中相导线0m处开始衰减,数值随监测点位距中相导线距离增加而衰减。
表3监测数据显示,距中相导线20m处频率为0.50MHz无线电干扰场强数值低于GB15707-1995中的限值46dB(μV/m),频率为(0.15~30)MHz无线电干扰场强数值差异较大。
3.3敏感目标
通过现场勘测和评估需求,对变电站或输电线路距离较近、人口密集的居民区医院学校等、群众反映意见比较大、高架线路稠密区和跨越区进行布点。综合考虑变电站(线路)工程与环境敏感目标的距离和敏感目标的结构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敏感目标进行监测。同一地点,当敏感目标结构基本相同时,可先监测距离变电站(线路)工程最近的敏感目标,如果不超标,其他敏感目标可不进行监测。
监测数据显示,变电站西侧35m村庄的工频电磁场强度远远低于国家限值,无线电干扰场强处于许可范围内;输电线路的3处敏感目标各项数据均达标,由于村庄距线路较近,工频电磁场强度较其他敏感目标大,应当注意做好防护工作。
4对建设好110kV输变电工程的一些思考
目前,建设单位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增强,能够认真执行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保验收等在内的环保制度,积极主动办理各项环保手续。然而在输变电环保验收中也有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周边群众与输变电工程的矛盾。现场监测往往需要向周边群众反复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无线电干扰限值
GB15707-1995《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路无线电干扰限值》明确规定了距导线投影20m处0.5MHz无线电干扰限值(80%的时间、具有80%置信度),(0.15~30)MHz频率中除0.5MHz外其它频率可按照相应公式予以修正。随着通讯工业的迅速发展,无线电各频段被逐步占用,致使无线电环境趋于复杂。在实际测量中出现某些频率超限值的情况,而这不仅仅是输变电工程的影响所致,这类情况就难以辨别。
4.2“坏天气”环境影响
按照GB15707-1995中的“好天气”要求,现场监测避开了阴雨大雾冰雪等“坏天气”,然而“坏天气”中空气湿度增大会使电晕噪声和静电感应得到增强,这些影响比“好天气”更大,因此建议增加“坏天气”的监测。
4.3房屋拆迁和占用土地纠纷
新建变电站站址和输电线路塔基占用新征土地,赔偿费用由建设单位与当地村委会协商后交付,群众无参与权无知情权于是会产生猜疑。群众猜疑产生抵触心理,一定程度上影响建设单位的施工。赔偿费用协商应该公开公正透明,杜绝此类弊端,此类纠纷以乡村居多。
4.4公众参与问题和输变电对环境影响的无知
在监测中,群众最关心的是变电站和输电线路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对人的影响。群众匮乏电磁辐射方面知识,久而久之对输变电工程产生了恐惧心理。建议建设单位在施工之前对周边群众做好宣传,可以出告示、专人现场答疑和出具相关国家标准等各种方式;环保验收之后,建设单位可出示现场监测数据;协助周边群众正确认识输变电工程消除恐惧心理。
结语
综上所述,输变电工程的电磁辐射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根据上述分析,只要在输变电工程设计时,履行环境保护手续,保护好敏感目标,电磁辐射对环境是安全的。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制定并出台电磁辐射方面的有关法规,界定电磁辐射影响的范围和具体标准要求,加大宣传、普及电磁辐射及防护知识,引导公众对电磁辐射的影响的正确了解,加强自身的保护意识,对减少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显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距离保护的意义篇2
【关键词】10KV同杆架设线路;检修;注意事项
0.引言
随着国家电网的高速发展和建设,供电企业在满足市场需求同时谋求自身的发展,如何既要不断提高供电质量又能降低企业建设和维护成本,是市场对供电企业提出的严峻问题。针对这种问题,供电企业在架设线路时参照学习国际先进的同杆架设,实现了保障安全的前提又能提高利用率和减少了建设成本积极意义。顾名思义同杆架设就是两条电网回路架设在一根线杆上,电网建设中大部分采用了高低压线路同杆架设。我国农村有着地域大、分布广、相对分散和人口总数多等特点,使得农村地区电网建设大量应用了这种高低压同杆架设的电网线路,在提高了供电设施使用率和效益同时又增加了一定危险性导致电力事故多发,所以供电企业应对于产生问题提起足够重视,在线路设计上不断设计,也要积极对配电网络维护。配网线路检修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保障,在维护过程中中对有关措施和注意事项要贯彻工作始末。
1.我国10KV同杆架设线路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1.1对于同杆架设的理解不正确
近些年我国农村地区大量建设高低压同杆线路,其中这种新型架设线路的原理就是在同一根水泥杆上架设两条电网回路,通常上方架设10千伏高压线,下方架设0.4千伏低压线路,而且要保证高、低压横担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为1.2米。但是很多地区都没有正确理解高低压同杆架设线路的原理,往往会如图中这样对同杆线路进行架设,经常造成某些电网区域内的电力事故。
上图,在一条高压配电线路上,每根水泥杆高压横担下面1.2米处,再上一条低压横担。因高压杆档距在l00―120米之间,用于低压线路档距太大,所以在两根水泥杆之间再加立一根6.5米水泥杆。这里我们应该看出,它已有半数不同杆了,这样的应用办法不妥。
1.2气温变化会对同杆线路的导线弛度产生影响
在上图所示中,高低压电网线路由于受到气温影响会发生改变,高压电网线路在气温升高后线路会出现松弛现象,由于自身重量会下垂,就如A点所示。而低压电网线路被固定在B点的瓷套上,这样即使低压电网线路受到气温影响也会被B点支持,不会发生下垂现象,这样在高压电网线路下垂时容易与低压线路发生接触,这样就容易导致高低压电网线路的打火烧毁事故,使整个区域内的电网都瘫痪,给周边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给供电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3对于同杆架设线路带电作业的危险分析
(1)同杆架设线路中带电作业的安全要求。
同杆架设线路中带电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主要放在首位,必须满足了最基本安全的三个要素前提下才能展开工作。保证流经人体的电流不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保证人体体表的场强不超过人的感知水平;保证电网线路对人放电的距离足够大。
(2)同杆架设线路带电作业的难点分析。
对于10KV同杆架设线路中与传统电网架设模式存在着区别,这种架设模式对电力人员存在着几个难点,其中就比如多回路铁塔的案例分析,在多回路铁塔中上层导线对于塔身的距离大概在3米左右,上层横担与中相导线的距离大概为3.5米,这样如果我们扣除横担的厚度这个距离大概为3.2米,然后再扣除上层导线距离中相横担最高点的距离应该为1.6米,这样上线与中线之间的距离大约为3.5米。其次中相导线对于塔身距离大概为3.5米,中相导线横担对下层导线横担距离约为3.5米,扣除横担和中相导线对下层横担的距离后应该为1.6米走样,这就表示中线与下线相间距离为3.5米。根据这些距离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同杆架设线路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能采用传统的带电作业模式,因为平梯进入会使工作人员对地安全距离存在危险性。
2.如何完善10KV同杆架设线路检修方案中的缺陷
2.1正确理解同杆架设的意义
根据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情况和用电量来做出分析研究,在对10KV同杆架设线路进行建设时要严格按照设计规程来操作,把高压线路挡距控制在70米之内。这样不仅可以在投资上做到最大限度的节省,还可以保证电网建设的质量,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
2.2控制气温对同杆架设线路的影响
对于气温的影响要根据不同地区来进行分析,每个地区都存在不同的气温变化,在对10KV同杆架设线路进行设计时,电力人员要将每根电杆都同杆设计,保证高低压电网线路都会受到气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除此之外,电力技术部门要不断加强对10KV配电线路的弛度计算,准确掌握高低压电网线路下垂的距离,确保高低压电网线路不会发生接触,严防电网打火事故的发生。
2.3在同杆架设线路上的工作方法
(1)杠杆法简介更换10KV多回路绝缘子。
针对导线对人的安全距离不够的问题提出了此方法,可以让工作人员在不进入横担的同时间接地利用工具完成工作。
(2)绝缘悬臂梯法进入电场进行工作。
此方法主好比用足够理想的吊臂从高空选择最为安全的路径将作业人员吊入工作区,保障了安全。实现作业人员从塔身由内向外进入电场作业,避免了这种由外向内进入电场的不安全的路径。
2.4注意事项
(1)在同杆架设线路时,如果出现下层线路停电事故时,工作人员如果对其进行检修维护,上层线路导线中流过的电流不能比额定电流值高,这样就容易发生危险。
(2)在线路设计之初要首先确保上下层线路横担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的扩大,保证安全距离的存在。
3.结束语
工作人员对10KV同杆架设配网线路检修工作应该提起足够重视,规章办事,保障安全。电网的安全稳定的运行,才能更好服务社会也是积极检修的意义所在。[科]
【参考文献】
距离保护的意义篇3
消毒供应室是提供各种医疗器械、物品的消毒和灭菌工作的场所,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医院发生感染危险性联系尤为密切,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各科室的基础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加强消毒供应室的护理工作也是提高医院整体治疗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之一[1]。我院于2014年1月~12月将细节护理应用到消毒供应室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4年1月~12月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月~6月为对照期,在这一阶段消毒供应室仍采取常规护理方法;7月~12月为实验期,在这一阶段消毒供应室实施细节护理。本组研究共有21名护理人员参与,均为女性,年龄为24~45岁,平均年龄为(29.2±3.4)岁;学历为:大专及以上17名,中专4名;职称为: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10名,护士7名。两阶段消毒供应室护理资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细节护理共包括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和发放5部分内容。
1.2.1回收回收的物品应先进行初步的清洗和消毒,对于有特殊污染的物品应做好标记,与其他物品分开处理;对于从传染科回收的物品,应经过高压消毒后在浸泡消毒,最后完成清洗。对于经常使用的消毒液应及时更换,由专人负责管理,对其有效浓度进行每日测定[2]。锐器回收后,应当在专门的容器内浸泡,然后再由止血钳取出,流程为:超声机内清洗流动水冲洗高压水枪冲洗装入网筛干燥检查合格后包装;对于一次性物品,回收后进行初步消毒,然后集中销毁。护士应对回收物品进行详细记录和准确核对。
1.2.2清洗该工序应严格执行从污到净的流水作业,具体流程为:预处理无污、去洗涤剂去热源,完成以上操作后,再用新鲜的过滤蒸馏水冲洗,pH值为中性为准[3]。护士应对清洗洗涤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切不可因一时便利而只进行高压灭菌,却省去了洗涤环节。
1.2.3包装待消毒物品应放置在单独的操作间,包装室内要有空气净化器。在包装前2h,护士应做好消毒工作,将工作台、地面擦拭干净,护士在消毒过程中必须佩戴口罩和手套,完成消毒后再用紫外线灯照射,时间为1h。详细检查洗涤物品,金属器械应涂抹防锈油,玻璃器具应垫好纱布垫,保证包装布的清洁以及尺寸的规范性。无菌包包装的标志必须清晰可见,标明灭菌时间和责任人,检查无误后再送至消毒灭菌室。
1.2.4灭菌严格按照消毒规范进行灭菌,物架与地面的距离应超过20cm,与墙壁的距离应控制在5cm左右,架顶与屋顶的距离应保持在50cm左右。记录并保存物品灭菌原始资料,主要包括灭菌时间、温度、压力等,具体流程为: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即先冲洗,再消毒,最后灭菌,任何包装材料都必须进行密封状态下进行,纸塑包装密封宽度要超过6mm,器械距离封口应超过2.5cm,包与包之间应超过2.5cm[4]。消毒灭菌后做好标记。
1.2.5发放消毒供应室应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无菌室应严格控制人员随意出入,在物品消毒时应对好查对工作,按照要求将无菌物品放入无菌柜,确保无菌物品不受污染以及能够及时供应,在发放时应多与临床护士交流,耐心听取其提出的意见和反映的情况,不断改进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
1.3评价标准由护士长对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对护理工作开展前后各科室对消毒供应室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护理服务态度、回收情况、供给情况和包装质量四个方面的内容,采用模糊数字评分法,由0~10数字表示,数字越大表示满意程度越高。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P
2结果
实验期各科室对消毒供应室护理工作评价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期,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距离保护的意义篇4
关键词近距离煤层;下煤层;巷道支护;锚杆支护;优化设计;支架选型
中图分类号TD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2)81-0076-02
0引言
在我国近距离煤层赋存和开采所占比重很大,而吕梁矿区木瓜煤矿层间距小于10m的可采储量占总储量的80%,所以研究近距离下煤层安全开采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5]。近距离煤层上分层开采过程中,引起回采空间周围岩层应力重新分布,不仅在回采空间周围的煤柱上造成应力集中,而且该应力将向底板岩层深部传递,使得煤层底板岩层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形和破坏,进而对布置在下分层中的回采巷道的支护和维护造成极坏的影响[6-9]。同时巷道极易发生顶板冒漏事故,冒漏区也易积聚瓦斯,严重影响巷道的掘进和安全生产。为此对近距离下部煤层回采巷道进行合理有效的支护成为重要的任务。
1下分层回采巷道变形破坏机理
对于木瓜矿10#煤工作面回采巷道,在上分层9#煤已经开采并保留20m煤柱的情况下,下分层回采巷道破坏机理具有如下新特点:
1)围岩强度低,松散破碎。10#煤工作面回采巷道处于9#煤煤层采空区下方,经受9#煤开采动压影响,木瓜矿9#煤与10#煤层间距在西二盘区只有2m~10m,层间距较小,根据已有的理论,围岩处在9#煤底板的采动破坏带内,围岩强度降低,尤其对于层间距特别小的范围内,围岩松软破碎,若支护不及时,巷道顶板有整体冒顶的危险;
2)巷道处于非均匀应力状态。上部煤层采空区底板各点的应力状态差别较大,为非均匀应力分布。在非均匀载荷作用下,支护体结构更易出现局部过载,产生局部破坏,最终可能导致支护体结构失稳。工程实践情况表明,极近距离下部煤层回采巷道即使布置在应力降低区内,也容易出现煤柱侧顶板和巷帮位移量大于另一侧的现象,在支护中也易发生临煤柱侧棚腿折损、破坏及出现巷道底臌现象。这也正是由于非均匀荷载作用导致极近距离下部煤层回采巷道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2近距离下煤层回采巷道支护方案
2.1巷道支护形式的确定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对于不同层间距时,下分层巷道距离9#煤采空区的距离是不同的,所处的围岩应力状态不同,巷道围岩所受扰动破坏也不同,这决定了对于不同的层间距要采用不同的支护形式与支护参数。
对于层间距处于2m~2.5m的下分层回采巷道,在掘进之前已经受到上分层开采的强烈动压影响,处在上分层采空区底板的采动破坏带内,当巷道开掘后,围岩松散破碎,松散破碎的顶板之上是采空区的冒落矸石,顶板及采空区矸石有整体冒落到巷道的危险,且巷道顶板没有稳定的围岩为锚杆支护提供可靠的着力点。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借鉴目前国内外近距离煤层巷道支护的成功案例,考虑架棚支护。
在层间距为2.5m~5m这一范围内,采用锚杆支护作为基本支护形式,此时顶板厚度仍然较薄且松散破碎,单单采用锚杆支护还是不能够解决破碎围岩冒顶的潜在危险。而这一顶板厚度不适合打锚索补强。
当层间距大于5m时,完全可以充分发挥锚杆支护的作用,并采用锚索补强的联合支护方式,这可以有效的节约巷道支护成本并提高足够的支护强度。因此确定巷道的支护形式如表1所示。
表1不同层间距下下分层巷道支护形式
工作面掘进巷道设计断面为矩形,巷道毛宽4400mm,毛高3300mm,巷道净宽4200mm,净高3200mm,毛断面面积14.52m2,净断面积13.44m2。设计巷道的支护参数为:
1)对于层间距为2m~2.5m时,架棚支护采用11号工字钢,棚距0.8m。在架棚之前,顶板铺设金属网,然后采用工字钢棚支护,并用木楔刹紧背牢,使得工字钢棚与巷道顶板和两帮接触良好,以较早抑制巷道变形;
2)对于层间距为2m~2.5m时,锚杆采用左旋无纵筋螺纹杆锚杆,具体参数如表2所示;顶网为12#铅丝菱形金属网,顶梁、帮梁均采用钢筋梯子梁,架棚支护采用11号工字钢,棚距1.2m;
3)对于层间距大于5m时,锚杆采用左旋无纵筋螺纹杆锚杆,具体参数如表2所示;锚索规格:Ф15.24×5500mm,排距为1.2m,每排2根;顶网为12#铅丝菱形金属网,顶梁、帮梁均采用钢筋梯子梁。
2.210-1072巷道支护优化设计
10-107开掘在10号煤中,巷道沿煤层顶板掘进。层间距大于5m,巷道断面形状设计为矩形,10-1071巷毛宽4.8m,毛高3.4m,掘进毛断面积为16.3m2,10-1072巷毛宽4.8m,毛高3.5m,掘进毛断面积为16.5m2,属于大断面巷道。10-107轴线位于NE0°方向,留小煤柱护巷,巷道一侧煤柱宽度为20m,受到两侧采动影响。巷道平均埋深300m。
结合10-107的生产技术条件,从节约巷道支护成本、提高巷道掘进速度以及保证巷道安全生产的角度考虑,对10-107顶板选用20MnSi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其对10-107顶板选用20MnSi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其锚杆规格为φ20×2500mm,锚杆间距为800mm;对两帮选用20MnSi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其锚杆规格为φ18×2000mm,锚杆间距为1200mm。同时进行锚索补强参数的设计,选取锚索长度7.00m,锚索直径为φ18.9mm,与其相匹配的锚索托盘可选取规格为400×400×16mm平托板,选取锚索排距为3.2m,每排布置2根锚索,锚索间距为1.8m。
3支架选型设计研究
根据现场实测数据的回归公式计算可知10-107工作面支架需要的支护强度为0.618MPa。根据支架的支护强度及结构参数,确定支架的额定工作阻力为6000kN。根据10-107工作面煤层厚度范围及平均厚度确定支架高度最大为3.5m。支架的最低结构高度要满足煤层最小采高时的顶板下沉量、采煤机和输送机的配套以及整架运输等要求,确定支架最小高度为1.7m。综上所述,支架选择型号为ZY7800的双柱掩护式液压支架。
图3ZY7800型双柱掩护式液压支架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和工作面生产能力及配套设备要求,对支架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如图1),其它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支撑高度(mm):1700~3500;
架中心距(mm):1750;
支架宽度(mm):1650~1850;
顶梁长度(mm):4195;
支架初撑力(kN):6410;
端面距(mm):340;
最小/最大控顶距(mm):4535/5335;
放顶步距(mm):800;
所需泵站压力(MPa):30。
4结论
近距离下煤层巷道支护研究是探讨巷道变形破坏机理,提出了木瓜矿近距离煤层下分层回采巷道支护方案。并对木瓜煤矿10-1072巷道进行了支护优化设计,分别得出如下结论:
1)近距离煤层下分层回采巷道支护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单一支护形式向联合支护形式发展;支护方案的多样性;由普通锚杆向高强高预应力锚杆支护发展;注意对破碎围岩的控制;
2)木瓜矿10#煤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破坏有两个特点:围岩强度低,松散破碎;巷道处于非均匀应力状态;
3)根据木瓜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层间距下,对于下分层回采巷道采用不同的支护形式:层间距为2m~2.5m时采用架棚支护:2.5m~5m时采用锚网梁、架棚联合支护;层间距>5m时采用锚网梁锚索联合支护;
4)结合10-107的生产技术条件,对巷道进行了支护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有效地改善了围岩的应力状态,提高围岩的承载能力;降低了巷道断面的收缩变形,变形控制在25%以内,巷道围岩变形得到了显著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陆士良.岩巷的矿压显现与合理位置[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4.
[2]宋振骇.实用矿山压力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2.
[3]钱鸣高,石平五.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4]张百胜,杨双锁,翟英达,康立勋.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合理位置确定方法的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1):97-101.
[5]谢文兵,史振凡.近距离跨采对巷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J].岩土工程与力学学报,2004,23(12):1986-1991.
[6]黄艳利,张吉雄,等.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合理布置方案[J].煤矿安全,2009,40(9):66-68.
[7]张胜云,何峰.近距离下煤层安全开采矿压监测[J].煤矿安全,2012,43(2):25-28.
距离保护的意义篇5
非语言沟通是以人体语言(非语言行为)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4]。实际上,在日常交流中,人们所采用的沟通方式大约有60%~70%是非语言沟通方式[5]。有人认为,通常情况下,非语言沟通方式比语言性沟通方式更有效,至少是和语言性沟通方式具有相同的效果[6]。
2非语言沟通的特点
Gazda等[7]于1991年分析并总结了非语言沟通的特点:
2·1多渠道(多途径):非语言沟通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包括反应时间、身体、声音和环境进行传送和接收。
2·1·1反应时间:指信息发出者所发出的信息被信息接收者接收到所需要的时间。例如,一位家属来到护士站欲了解病人的有关情况,可是他在那里足足等了5min才有护士注意到他并接待他。护士对这位家属的反应时间,使对方可能接收到一个负性的非语言信息,即护士不关心他。
2·1·2身体:身体是传递非语言信息的另一个渠道,被称为身体语言(体语)。身体语言是通过身体的外观、身体的姿势和步态、面部表情、目光的接触、手势以及触摸等传递的。
2·1·3声音:非语言信息同样可以通过声音的渠道传递,如语调、语速、声音的大小以及用词等。
2·1·4环境:主要指沟通双方相距的距离。人际交往中主要有3种距离:亲密距离(≤18英寸)、个人距离(18英寸~4英尺)和社会距离(4~12英尺)。亲密距离会使病人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舒服的感觉。个人距离是护患间交谈的最理想距离,在个人距离下,护患双方都会感到更舒服一些,因为个人距离既可以提供在帮助关系中一定程度的亲近而又不会使人感到过分亲密。社会距离适用于护士对一组病人进行健康宣教时,在这种情况下,护士既出现在病人面前又不与他们发生身体的接触。
2·2多功能:指非语言沟通可以有多种目的。非语言沟通有时可用来加强语言信息的涵义,如,当病人向护士描述他溃疡病发作时的腹痛时,同时面部展示痛苦状;非语言沟通有时可以用来说明语言行为,如病人用手势来形容他每餐用于饮酒的杯子的大小;非语言沟通还可以用来管理护患间相互作用的时间,如护士用眼睛匆匆看了一下自己的手表,这一非语言行为向病人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息:护患间的谈话马上就要结束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与病人交谈时,护士切不可时常看自己的表,这会使病人感到护士对他(她)的谈话不感兴趣。
2·3无意识的行为:尽管有时非语言行为是根据某种目的被有意识地选择的,但多数情况下,非语言行为是无意识的。
2·4情绪表现:非语言沟通是人们表达情绪的一种手段。体语及语调和语言配合起来使用常常可以强调或扩大所选词语的涵义。实际上,在某些情况下,在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感情或感到想把它们表达出来之前,身体语言已经把他(她)的情绪展示出来了。
2·5真实性:很多沟通专家认为,非语言行为比语言行为更真实。非语言行为是无意识的,它不像语言沟通中词语的选择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所以,非语言行为通常是一个人真实感情的更准确的流露和表达。在某种情况下,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会传递不同的甚至矛盾的信息,此时,通常非语言的行为更能准确地指出说话者的真实感情。
2·6多种涵义,包括2个方面:(1)对同一种非语言行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释。例如,“沉默”可能是一个人表达气愤的方式,而对另一个人可能是无兴趣或感到困窘的表示。(2)同一非语言行为,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其涵义也不相同。例如,当一个人不高兴时,他可能皱眉,但当他注意力特别集中时也可能展示同样的面部表情。
2·7文化的差异性:非语言行为具有文化差异性,例如,在意大利,亲吻是一种普遍使用的问候方式,甚至在同性朋友中。但在中国,这种行为通常是不被接受的。所以,如果用自己的文化规则去解释来自于另一种文化的人的非语言行为就很可能出现错误。
3非语言沟通的类型及其应用
常见的非语言沟通类型有仪表和身体的外观、身体的姿势和步态、面部表情、目光的接触及触摸。
3·1仪表和身体的外观:有研究发现,84%的人对另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来自于他的外表[8]。病人的着装和修饰可以为护士提供一些线索,如社会地位、健康状况、婚姻状况、职业、文化以及等。此外,护士的仪表同样会影响病人对护士的印象。因此,护理人员应注意自己的着装和修饰,力求给病人带来美感。
3·2身体的姿势和步态: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健康情况及自我概念。如直立的姿势以及快速而有目的的步态表示有自信和健康状况良好,而垂头弯腰、缓慢地拖着脚走则表示情绪抑郁,无兴趣。
3·3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沟通中最丰富的源泉,它是一种共同的语言。精神学家发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人们的面部所表达的感受和态度是相似的[8]。面部表情可以表示一个人的真正情绪,也可以与实际情绪相矛盾,有时也可以掩饰某种情绪,因此面部表情也是最难解释的[5]。当面部表情不能够表现清楚的信息时,语言性反馈可以帮助寻找信息发出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此外,病人也会时常仔细观察护士的面部表情,特别是当他们想寻求护士的帮助时。因此,护士应意识到自己展示在病人面前的表情,并尽可能地去控制一些会给病人造成伤害的非语言表情,如不喜欢、厌恶和敌意等。
距离保护的意义篇6
非语言性沟通表达的信息是通过身体运动、面部表情、目光,利用空间、声音和触觉等方式产生的,他可以伴随着言语性沟通而发生。在沟通信息的总效果中,语词占7%,音调占38%,而面部表情和身体的动作占55%[1],后两者都是非语词性沟通方式。在护患交流中如能准确理解、认识并运用自如,对促进护患沟通有重要价值。非言语性沟通常用技巧有:
1目光接触
眼神既可表达与传递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也可显示个性特征并能影响他人的行为。一般而言,目光接触次数多少、时间长短及目光转移等,都能反映双方对会谈的兴趣、关系、情绪等许多方面的问题[3]。对护士来说,一方面要善于发现目光接触中所提示的信息,感觉到病人的反馈信息,并能予以正确理解,另一方面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要善于运用目光接触反作用于病人,使其受到鼓励和支持,促进良好交往与双方的关系。目光接触还可以帮助谈话双方的话语同步,使双方思路保持一致[4]。在临床上,护士和病人交谈时,则要用短促的目光接触以检验是否被病人所接受,并从对方的回避视线、瞬间的目光接触等来判断对方的心理状态;无论护士交际时的心情如何、就诊患者的身份如何,目光语所体现的内涵都应当是庄重、友善和亲和的,情绪化了的目光语,如烦躁、抑郁、生气以及鄙视、奉承的眼神都是应当避免的[3]。所以充分理解并能熟练运用目光接触,是护理人员进行良好的护患沟通的基本功。
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的情绪和情感的生理性外在表露[5],一般是随意的,但又可以受自我意识调节控制。面部表情可表示多种多样的情感的变化,如恐惧、痛苦、厌恶、愤怒、安详等等。
面部表情的变化是护士获得病情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病人了解医生内心活动的镜子。护士在会谈中不但要善于识别与解读病人的面部表情,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护理人员对病人的表情是以职业道德情感为基础的,当然也与个人性格与表达习惯有关[6]。护理人员应当善于应用与病人沟通时的面部表情来传达对病人的关爱,更要细心体察病人的面部表情。
3距离与方向
人际距离是交往双方之间的距离。有人将人际距离分为4种[5]:亲密距离,约0.5m以内,可感到对方的气味、呼吸、甚至体温;朋友距离,0.5~1.2m;社交距离,1.2~3.5m;公众距离,即群众集会场合,约3.5~7m。护患会谈的距离应根据双方的关系和具体情况来掌握。护理人员对病人表示安慰、安抚时,距离可近些。正常护患之间的会谈,双方要有适当的距离(约一个手臂的长度),以避免面对面的直视,这种位置使病人和护士的目光可以自由的接触和分离,而不致尴尬和有压迫感。此外,护士和病人的年龄、身份和受教育状况不同也应该有不同的距离和方式。护患关系如果发展到一定程度,进入心理交流的境界,也不妨并肩齐坐,或肩并肩的行走,这样交谈与劝导,双方都会感到亲密。
4用超语词性提示沟通
言语表达信息,而超语词性提示则可以辅以生动而又深刻的含义。超语词性提示就是我们说话时所用的语调、声音的强度、说话的速度、流畅以及抑扬顿挫等,又称为副语言[1],他会起到帮助表达语意的效果。例如同样一句"你来了"用不同的音调说出,可以表示"久等的你终于来了",或者"你怎么又来了"等多种含义。护理人员应留意判断,并重视这些信息在沟通中的意义。不论是语词性沟通还是非语词性沟通,他们在护患交流过程中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
5接触
接触是指身体的接触,是一种身体语言,据国外心理学家研究[7],杰出的动作有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为呕吐病人轻轻拍背,为动作不便者轻轻翻身变换,搀扶病人下床活动,双手久握出院病人的手,以示祝贺,这些都是有益的接触沟通。心理学家认为[8]:婴儿期得到的触摸越多,成年后适应力越强。触摸需要贯穿人的一生。特别是病人更需要触摸。在中国,由于社会传统道德规范的限制,人们的触摸需要往往得不到满足。触摸的方式常用的有握手、拥抱、接吻、拍肩等[9]。根据不同的文化类型,还有特殊的触摸方式。触摸的方式又可分为[10]:社交/礼貌型、功能/职业型、友谊/温暖型。护理人员对病人的触摸属功能/职业型,社区护士的触摸不仅具有职业功能的需要,而且还涉及到友谊/温暖的范畴。在今天的中国[10],只限和儿童接触较为随便。对患儿的搂抱、抚摸可使其感到倍加亲切。对成年病人应根据不同的对象,慎重使用。
参考文献
[1]姜学林,赵世鸿.医患沟通艺术[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5.
[2]丁凡.沟通的真理[M].北京:九洲出版社,2009.4.
[3]刘鸣勋.实用临床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5.
[4]姚斌.现代人的心理保健--走出心理困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
[5]丘祥兴.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
[6]窦肇华.医学课程德育功能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6.
[7]JOHNL.COULEHANMARIANR.BLOCK,TheMedicalInterview[M]Philadelphia:FA.DavisCompany,2007.
[8]MARKH.SWARTZ,TextbookofPhysicalDiagnosis[M]philadephia:W.B.SaundersCompany,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