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安全重要性篇1

【关键词】电网安全运行;故障;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加大了对各项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尤其是电力系统,使得电力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电力系统规模的逐渐增大,一方面给居民用电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则对电网设备、电网控制技术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如此,电网安全运行过程中仍发生诸多故障,不但影响了社会各行业的稳定运行,同时对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分析电网安全运行故障因素,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已成为当前电力行业研究的热点问题。

1电网安全运行故障概述

对于电网运行来说,影响其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是各类故障事故的发生,故障事故不但对电网安全运行范围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且对于其造成的危害性影响显著。随着近几年不断完善电网结构和科学运行,有效的降低了电网运行故障的发生,促进了电网运行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即便如此,电网安全运行中仍存在着诸多故障问题,典型的代表有“35kv及以上变电站故障”、“35kv及以上母线停电”、“主网解列”、“电网瓦解”、“发电厂停电”以及“局部电网解列”、10kv线路单相接地、两相接地、两相、三相短路等[1]。

2电网安全运行故障因素分析

导致电网安全运行故障较多,主要以自然灾害、设备故障、人员违章作业、局部地区电网结构薄弱、主网开关遮断容量不足和主网电压偏高等因素为主,具体表现为[2]:

(1)在自然灾害方面,其长期作为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并且随着近些年自然灾害破坏力的逐渐增加,其对于电网安全运行危害日益严重。例如暴雨、雷击、大风、冰雹、山体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极易导致送电断面全失,严重的威胁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应针对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电网故障制定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事故预案,将事故影响降低至最小水平。

(2)在设备故障方面,其仅次于自然灾害影响,属于导致电网安全运行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设备故障发生具有隐蔽性特点,且一旦发生故障则对整个电网安全运行具有极强的破坏性,并且其修复周期较长。因此,应重视设备故障因素,并将其作为电力行业发展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电网运行设备的日常巡检,提升设备维护和管理质量,确保电网运行设备安全稳定。

(3)在人员违章作业方面,其也是电网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威胁因素。受用电企业人员配置管理体制等因素影响,电力企业电力检修人员、施工人员专业技能良莠不齐,部分工作人员实践经验欠缺,导致在电网施工或维修过程中发生人员违规作业等问题,导致人员责任事故发生,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应加强电网运行、检修人员的综合技能培训,提升相关工作人员实践操作技术,强化电网施工与维修现场安全管理,保障电网运行安全稳定。

(4)在局部地区电网结构薄弱方面,受我国电网运行质量分布不均等影响,在局部地区电压配套等级偏低,电源支撑点少,小地区电网与主网间多为单线串联,单线送电距离长,电气联系弱,安全稳定储备水平低等[3]。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整个电网系统稳定性略有扰动,则极易导致局部电网稳定破坏或解列事故发生。因此,应对局部地区电网结构薄弱问题予以重视。

此外,在主网开关遮断容量不足和主网电压偏高方面,如果电网分层配套建设未与电源和电负荷增加相适应,则35kV系统短路容量受长期大量电磁环网影响急剧增加,进而造成35kV开关遮断容量不足问题。因此,主网开关遮断容量不足和主网电压偏高也是造成电网安全运行故障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3完善电网安全运行措施分析

通常情况下,合理规划电网网架结构,配套可靠的继电保护系统以及配置具有高素质的调度人员是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三个主要条件[4]。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电网安全运行,可通过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具体有:

首先,加强电网调度工作的规范性,在电网运行与应用过程中逐步引入先进的现代化科技技术,例如在电网调度中引入电子技术等。通过加强电网调度工作人员相关电子技术的培训,不但促进了电网调度工作管理的规范性,同时有利于电网系统整体的安全稳定性。

其次,由于电网安全运行离不开日常对电网系统运行规律的摸索以及相关实测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因此应通过运用智能分析系统,逐步促进电网运行数据信息的职能分析,以促进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稳定性。

第三,由于电网运行事故的发生具有突然性、复杂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一旦发生电网运行事故,则要求电网调度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反应,并采取果断的处理事故措施。基于此,应加强电网调度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培训,不断提升调度工作人员对电网调度的能力,进而保障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及稳定性。

第四,针对电网运行设备存在着故障隐患,应加强日常对电网运行设备的保护工作,以促进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加强电力企业电网施工和维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技能,避免由人为因素导致电网安全运行故障的发生。此外,在全社会提高全民保护电网的良好意识,从根本上提高电力设施保护效果,进而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环境。

4小结

总而言之,电网安全运行事关社会稳定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针对当前电网安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故障,应找出其发生因素,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避免电网运行故障发生,进而保证电网安全运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各类故障及其相应对策的几点思考[J].科学实践.

[2]罗治强,董昱,胡超凡.2008年国家电网安全运行情况分析[J].中国电力,2009(5).

电网安全重要性篇2

一、提高电力工程可靠性的技术措施

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技术措施是多方面的。可通过优化电网结构,减少外力破坏的方式来保障电网运行的可靠。简化电压的输送等级不仅可以避免电能在各环节的损耗及电压质量的降低,还可以在建设投资中降低设备的投入和架线的复杂程度。尤其是单端电源供电的树枝放射状供电网络中,一旦在输电线主线发生故障会导致全线的相关网络集体故障,造成的停电范围也较广[4]。新型电缆供输电能的方式较架空线输电网络更能抵御外力对供电可靠性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配电网绿色环保建设的新方向。电力设备的合理选择是提高工程可靠性的技术措施之一。变压器的数量和容量关乎着配电网络供电的可靠性,不仅要符合电能需求的负荷,还要依据负荷增长趋势避免出现过载运行。通过转变单台配变的供电方式为两台或多台供电的方式可使电网运行可靠性有极大的提高[5]。对于影响配网安全运行的闪络问题需综合运用技术手段来进行防治。闪络带来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诱发相间短路与过电压使设备烧毁损坏,形成电力故障。在防治污闪的问题上,可通过对绝缘子、连杆瓶等安装防污罩,在具可行性设备环境中安装吸湿器等技术措施来保障电网的可靠运行,同时对雷区线路可更换瓷瓶材质来避免线路受到雷击或由雷击引发进一步的闪络故障[6]。

二、配网电力工程中的安全隐患与施工安全

1电力工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

电力工程建设施工普遍存在安全问题,工程中的安全隐患是引发电力伤亡事故的重要因素。电力工程项目审批监管部门对电力工程的安全过程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责任制度。电力施工安全的重要一方面是施工材料的质量保证,由各种因素导致的施工材料质量低劣或工程偷工减料是电力工程施工中重大的安全隐患问题。尤其是在电线质量或其他设备质量不能承受预设的负荷时,火灾等安全事故极易发生。电力工程施工人员对工程的安全防护投入不足造成了施工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成本问题形成的安全防护投入降低已经屡见不鲜。在施工作业中,对于施工现场的排查力度不够等均易形成安全隐患。要建立不断循环的排查体系,努力对施工中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治理,将重点放在预防坠落及坍塌等事故方面,尽量降低事故发生概率[7]。

2电力工程各环节的施工安全

电力工程有序安全的建设需要在施工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在输电线路架设方面,要考虑到线路传输环境,尽量避免干扰电能正常传输的因素。在架线时主要考虑是否存在线路交叉,避免因此造成短路,同时要注重绝缘子的安装以使其符合防雷需求。在架线过程中的防雷击措施十分必要,可通过设置避雷线的方式预防雷击。线路的绝缘性能一定要优良,对特殊架线区可增设绝缘子的数量并合理安置一定数量的避雷器[8]。配网工程接线主要以架空线路为主,杆塔是线路的主要基础结构,杆塔的稳定性是线路正常运行的基础。杆塔的稳定主要取决于底部埋设深度以及外界自然环境的干扰程度,电力工程架设杆塔时要对底部进行加固处理,选材一定要符合性能指标[9]。变压器是配电网络中重要的电力设备,在电力输送中起到了中转站的作用,变压器将高电压转换为某一特定的低电压供用户使用[10]。变压器电容量的合理配置是电网施工中的重要因素,长时间的过载运行会使变压器烧损从而影响电网的可靠运行。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配网工程的自动化建设及改造是必然趋势。自动化技术主要运用于电网中的开关设施,在电缆线路设置分支开关,并配置两遥或者三遥的功能,使环网线路出现故障时,电网自动隔离故障,将故障范围降到最低,从而提高供电可靠性。将自动分合闸相关装置安设在架空线路自动开关中,可使主站对网点具监控功能。

电网安全重要性篇3

关键词:电力市场;调度;调度运行;电网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加快了电力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电力企业的经济的长远发展,转变电力行业的市场经济体质的转变。经济发展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转变了传统电力行业经营模式,将计算机、通信、自动化控制、电子计量等高科技应用到电力行业结构的重组,构建全新的市场经营模式,保证商品在进入市场以后,推动电力市场的长远发展。

1对电网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1.1基于技术的角度

从技术的角度看,基于垂直一体化的背景下,整体的机组策划是通过全部网络计划出来的,调度对机组的改变具有稳定性的要求。当建立了电力市场以后,由市场决定机组的开始与停止,将传统电网的安全保障措施转变为电网稳定的条件。同时,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电网的整体安全与稳定性是由统一的组织来实施与完成的,随着厂网的分离制,由市场统一规则,组织实施电网的安全与稳定性,并进行一些辅的服务项目。

1.2基于组织管理方面

从组织管理体系上看,随着机构重组的发展,安全责任制也发生了变化。基于垂直一体化机制改革下,企业内部的电网与电网的统一协调、利益调整等都得到了进步。改革以后,突显出电厂的安全责任制度的地位,将电监会的主要工作重点放在了全国的电力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负责的是综合性的监督与管理,将电力安全问题设置为电力的核心,所以,必须有全面化,科学的管理模式,将电力企业的责、权、利进行统一的管理,保证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1.3基于实际的情况下

通过实际的生产运行情况看,电力生产属于是瞬间行的供应与输出,因此,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系、协调配合,当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的时候,都会影响到整体的运行效果,造成严重的后果。将电厂和电网分开运行后,影响了两者之前的利益关系,电力方面的安全问题由市场上的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等因素决定,要电力系统建立健全完善的大格局,增加协调工作能力,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建立共赢的局面,达到安全性的目的。

打破了传统的垂直一体化管理体系以后,受到了市场各种利益关系的影响,加大了协调问题的难度,加之现有的电力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制约,将一些内部矛盾激化到电力运营方面与协调发展中,进而制约了电力协调的安全性。基于新形势下,传统的电网调度机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电网的调度建立在满足电网安全上,联系到调度的合理性,确保每个方面的经济平等化,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与经济发展的策略,建立同步的安全体系与市场经济体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将调度的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给安全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因为电力供求的形势很紧迫,电网的网架很薄弱,系统的备用部分不充足,设备检修落实慢,交易数量的不断增加,电量的组合与用量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等原因,使得输出电路的线路很不乐观,使电力运行失去安全保障。

2对电网安全产生的影响

2.1降低了电网安全的要求

在进行电网运行设计的过程中,不得不利用廉价的发电资源,这会对预留安全裕度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面对大众要求降低使用电量价格的呼声,使得对电网进行规划的时候,投资人有可能选择降低电网的安全性,对电网的发展很不利。

2.2影响了电网的市场报价

根据电网制定的相关条件,使电网将面临无法预想的运行模式。基于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的取向与市场需求的报价有直接的关系,使得电网报价更加的随机化与投机性,对电网的运行方式有很大的影响作用,通过市场发展来制约电网的运行,使得电网一时很难接受,导致了现有电网的安全盲区。

2.3人为因素

市场的管理人员动用了市场的竞争力,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市场的供求进行控制,使市场的价格得到变动,人为性的输出电阻,降低了电网的安全裕度。

3安全措施

3.1坚持依法统一调度,分级管理

统一进行调度是电网的特点,保证产品的生产、销售、供应同事在瞬间完成,统一调度与分级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两者从客观的角度对电力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对电网实施统一调度,分级管理,可以有效的组织、指挥、指导、协调电网的运行与安全性、稳定性,从而更好的实现了市场经济利益。

3.2保证电网调度协调的稳定性

严格按照电网调度管理与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对电力企业的管理进行加强,严于律已,如果发现有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及时严格的处理与解决。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干涉电网调度工作。

3.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是最重要的,要做好预防工作,以保证电力行业的发展,经常开展一些与调度有关的活动。根据《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认真安排合理的运行模式,同时落实安全隐患。电网的稳定以及反事故措施,必须要有规划和权威性,要求各部门对落实电网反事故措施上尽职尽责,按时完成好各自的工作。

3.4联合反事故演习

针对稳定问题突出的地方和重要供电区要做好准备工作,本着配合发电厂的方案为核心。

3.5加强监督管理

对继电保护技术进行监督和运行维护,对定值管理和运行管理进行加强,从而提高继电保护的正确动作率。尤其是二次系统的安全问题,这个必须得到重视,为建立健全电网调度做出相应措施,使调度工作正常运行。

3.6加强协调关系

关注电网调度与电厂之间的运行协调关系,加强对电厂接入电网的安全措施,电网调度和电厂需要一起承担电网安全责任。

3.7坚持开拓创新

调度系统不仅是技术密集的部门,也是人才聚集的部门,必须有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在部门管理、运作上进行合理的创新,有利于电网更好的发展,能够达到电力工业的基本要求,为推进全国联网和建立电力市场事业作出贡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新形势、新环境、新体制、新要求的不断变化,对电力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电力市场既赋予了电网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重要的指标新涵义,又对电网提出了新的要求,制约了电网调度的新发展与变化。电网调度只有加强管理工作,合理的处理好各环节的关系,采取积极的解决措施,保证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才能满足电力市场快速的发展和社会的共同进步。根据电力生产规律与市场竞争力,创建现代化的、一流的电网调度指挥中心,保证电网调度的安全、稳定、优质的运行,实现经济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邰先毅.对电力系统电网调度运行管理的分析[J].通讯世界,

2013,12(2):2235-2237.

电网安全重要性篇4

关键词:电网安全现状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28-01

大电网的建造与运行具有明显的客观优势,它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并带动其规模经济效益的扩大,提升电网稳定运行的安全水平。随着电网覆盖范围的扩大和各区域间电网的互联,如果大电网发生突发性事故或故障并且在短时间内得到处理,严重时可能导致连锁反应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如大范围、长时间的停电等,这类事件将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同时,此类事故涉及面广、影响行业众多的消极影响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正是由于这种两面性的存在,才促使电力系统不断加快电力技术的创新和管理体制的完善。在当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电力行业应尽快建立健全电网安全运行机制。

1电力工业安全的特点

(1)电力工业安全具有广泛的内容。电力工业的安全主要有两大类,即电网安全和电力市场安全。电力系统中联系发电和用电的设施和设备的安全;同时,电力市场安全则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其具体表现体现在供求关系等方面,若供求关系出现问题后,其恢复时间较长,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2)电网安全的突发性电网安全的事故与故障突发性同样也表现在全社会的政治经济领域,电网故障或事故的往往在瞬间发生,没有预兆性,而其恢复的时间一般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往往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对事故的预防能力较低。

(3)电力工业具有重要基础产业的性质作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生活资料和工农业生产重要的生产资料,电力工业的发展水平,将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发展造成十分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电力工业的发展也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

(4)电网安全生产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电网安全关系到社会的每一个区域,触发电网事故的因素众多而复杂,涉及一次能源,到发、输、配、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其酿成的后果严重。同时,不可抗力因素如自然灾害也是电网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地震、台风、洪水、山体滑坡等都会危及电网安全。电网安全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因素相互间的关联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电网安全控制的这种复杂性。

2我国电网安全的现状

(1)电力建设面临压力大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增长带动了电力负荷的迅速增长,及时我国已有新建电源项目陆续投产,但是各省级地级区域内的电力建设仍有不协调发展的现象出现,这具体表现在:输配电建设严重滞后于电源建设,负荷中心受端电网建设滞后于送端电网建设,城乡配电网建设滞后于主网建设。厂网分开后,建设电源的速度远远快于建设电网的速度,致使相当长时间内仍存在着有电输不出的尴尬现象。

(2)电网运行条件恶化。运行条件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火电建设速度,在水电资源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火电容量的迅速增加致使水电容量所占比例下降,进而导致了用电高峰期时电网调峰能力下降;其二是风电建设项目的迅猛增长,相继有一些大型风电建设项目投产。但由于风电具有不稳定的特性,为了平衡其场所产生的大幅度的出力波动,必须留有足够的备用容量,很多省份已经察觉到与当地负荷不符合的风电出力易导致调峰困难。

(3)部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薄弱我国电力行业为垄断性行业,其中有部分企业的安全管理基础薄弱、水平有待提高,安全观念相对滞后、防范意识差。该行业规章制度执行不严、部门壁垒等原因严重影响了其安全整体发展格局的形成。行业中很多从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差,业务素质普遍有待提高,安全意识急需加强。与此同时,本行业内部的安全工作基础相对而言还比较薄弱,管理理念与方法上也与国际上先进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4)某些高危用户的安全用电管理现状堪忧。煤炭等高位用户的安全用电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煤炭企业的安全工作有所偏废,一般重井下、轻井上,行业内普遍缺乏对供用电安的足够重视;其二,部分煤炭企业并没有制定相关的企业停电应急处理预案,有的企业即使制定了预案,但编制的相关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三,煤矿企业供电设施陈旧,缺陷过多,维护不当。由于价值观的偏差,国内煤炭企业在电气设备方面投入严重不足,维护不当,导致了煤矿企业电气设备老化陈旧,变压器渗漏、电杆裂纹、等重大缺陷大量存在。

3对建立完善电网安全预防措施的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新体制下电网安全运行的法律体系。

如今电力系统的安全问题是多家电力企业共同责任,只有法律的保证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维持电网的正常生产秩序。为了建立健全电网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就应该严格按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对与电网安全相关的一些企业要明确其责任和义务,实现以法规范安全生产的目标,并成立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专门的监管部门对其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当前虽已初步形成了新的管理体制,但相应的电力安全并没有立法,从而导致了呈真空状的安全管理。

(2)继续坚持电网统一调度。

我国电力工业安全生产的基本经验是无论电力体制如何改,都必须坚持电网的统一调度,以免造成指挥混乱、职责不清的状况。电网安全有瞬时性、多方性、不可预知性等重要特点,上述特点对电网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要求提高,在面临突发状况的危机时,与电力安全相关的所有部门和企业要反应迅速,统一行动,密切协作。

(3)构建安全投入的补偿机制。

电力企业作为从事电力生产、输送以及销售的生产兼服务型企业,电力企业中的任何一项安全投入都应该是普遍服务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电网安全特点进行分析,不难得出:电网事故所造成的自身的经济损失和影响远远比不上其社会经济损失和影响。加大安全投入会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有所增加,如果让电力企业对这部分投入进行内部消化的话,一般会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公司一般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增大安全投入则与之相违背,必然会造成企业在加大安全投入方面的踟蹰;其次是如果安全投入来源不明的话,企业会为了掩盖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以增加安全投入为借口。因此,非常有必要构建安全投入的补偿机制,只有如此才能免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完成其生产经营目标进而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电网安全重要性篇5

【关键词】电子支付网络安全研究

现在是互联网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而互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中也得到了发展,出行了多种交易形式与支付形式。各个电子商务网站也随之开启,对人们的购物及消费方式带来冲击,人们的购物理念及消费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而电子商务虽然在电子化购物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强大的技术支撑,但还是有很多消费者对网上支付和网上购物的方式有深深的担忧,电子支付和网络安全是人们重点关注的话题。因此对于电子商务的交易安全,以及交易双方的信息安全等问题,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众多研发人员都关注的问题。

1电子支付安全所面临的威胁

近些年来,在电子商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上进行购物能满足人们基本的消费需求,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传统的电子商务支付方式是线上交易,线下支付的方式,即在互联网平台上对商品信息进行查询,问价,然后订货,最后采用货到付款、邮局汇款、银行转账等方式进行支付。但由于近年来有网络技术作为重要支撑,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网上支付成为重要支付方式。在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要求具有精确度高、安全性良好的特点,电子支付的安全问题主要是对商家、消费者及电子支付系统的三方安全,涉及到三者的利益问题。但在交易过程中或是在支付过程中,由于支付方式及支付系统尚不十分健全,容易造成交易双方的支付信息泄露,不法分子可能通过信息技术来窃取交易信息,从而造成交易双方的私人信息泄露,甚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存在一定的风险。

2第三方网络平台支付的安全问题

第三方网络平台支付是一种高级的电子支付形式,具有灵活性的特征,因此也是目前主要支付方式。网上支付的主要形式有电子支票、电子现金、银行卡网上支付、第三方平台支付、移动支付等,其中目前在电子商务的主要支付形式是第三方平_支付。即将第三方机构看作是交易双方的担保人,在沟通平台上建立起卖方与卖方的协议关系,从中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验证的过程,从而使消费者和商家、银行这三者关系在支付平台中实现交易活动。

2.1网络支付安全问题

网络支付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到网络安全、资金安全与法律安全等方面,而本文主要是对网络支付中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研究。由于第三方支付的潜在威胁是在网络支付中,容易造成消费者个人信息被盗取和被篡改的现象,对消费者的私人信息安全造成重大影响,容易造成消费者资金丢失的现象,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及支付流程中由于自身存在一定的漏洞,如果被不法分子进行利用,对支付系统及支付安全带来重大影响,例如网络黑客、病毒入侵、恶意代码等对支付平台及网络安全造成危害,最终导致消费者及用户的信息数据造成泄漏,使用户的数据信息机密性、真实性与完整性造成威胁。一旦网络安全的问题发生,第三方平台的资金交易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也会随之发生影响,出现交易问题。且由于在互联网第三方平台中的交易行为是一种匿名性和隐秘性的行为,当网络安全受到侵害时,部分不法分子会利用网络支付系统的漏洞实现诈骗行为、洗钱或者是恶意交易,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的安全问题不能得到保障。

2.2网络支付安全策略

为了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付安全,首先需要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网络建设进行加强,通过构建支付安全体系,确保第三方支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了防止系统受到计算机病毒或网络黑客的威胁,需要加强计算机的防护能力,构建完善的第三方支付系统,确保网络支付及交易行为的安全,保证消费者的资金安全与信息安全等。其次,在现代的金融体系中需要加入第三方支付平台,将其看成是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技术标准来对网络支付安全进行实时监控,加强网络支付平台的安全建设。不仅如此,为了提高电子商务企业的竞争力,还要加强信用管理机制,对用户进行交易行为及交易安全的交易,提高消费者安全意识。在保证支付平台安全的同时,还能切实提高电子商务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

保障网络支付的安全,离不开政府部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与管理工作,才能确保网络支付平台运行的安全与稳定,保护交易双方的个人利益。但我国目前在对于第三方网络支付安全的法律法规建设中仍不完善,还需要对相关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切实保障交易安全与支付安全。

3结语

总之,我国目前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主要的支付方式是第三方网络平台支付,能有效保证交易双方的交易安全与资金安全。但由于第三方支付所具有的特性,使交易过程中仍具有不稳定性,因此不仅从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和买卖双方的自身利益角度来看,还需要对电子支付及网络安全问题予以充分重视,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存在的安全问题,切实保障交易双方的个人利益。此外,还要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监督与管理职能,为第三方网络支付的安全性奠定坚实的法律支持依据,还需要不断提高网络安全支付的技术水平,加强网络支付安全管理力度,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才能切实保障电子商务的支付安全,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企业的便捷性、高效率与低成本的优势,促进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舫.网络环境下电子支付中的安全性问题及其相应的法律保护[J].邵阳学院学报,2003(01):58-60.

[2]罗新星,江景佼,汪晓.电子支付安全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02):66-69.

[3]陈晓勤,钱守廉.基于电信级网络营造“随时随地和诚信安全”的电子支付服务环境[J].电信科学,2010(09):1-5.

[4]张丹.网络银行安全及其与电子商务关系的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8(08):63-67.

[5]吴晓燕.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技术及支付问题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06):1558-1560.

作者简介

胡嘉慧(1996-),女,辽宁省大连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成都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应急通信、信息安全、数据恢复。

电网安全重要性篇6

关键词:电信数据网;权重;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0)09-0091-04

MethodtoDetermineWeightinSecurityEvaluationofTelecommunicationDataNetwork

LIUJian-hua1,HOUHong-xia2,WUHao2

(1.SchoolofComupter,Xi’anUniversityofPostandTelecommunications,Xi’an710121,China;

2.SchoolofCommunication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Xi’anUniversityofPostandTelecommunications,Xi’an710121,China)

Abstract:Thevulnerabilityandtheroleofassetinnetworkshouldbeconsideredduringtheevaluationoftelecommunicationdatanetwork,asecurityindexsystematservicenotesisproposed,andvariousfactorswhichaffecttelecommunicationdatanetworksecurityandtheirrelationshipisconsideredaccordingtoITU-TX.805.Thesecurityweightsofassetarecalculatedusingsecurityindexsystem,thusanexactandfeasiblemethodisofferedforthesecurityevaluationtelecommunicationdatanetwork.

Keywords:telecommunicationdatanetwork;weight;securityevaluation;indexsystem

对电信数据网评估的实质是以电信数据网的业务为核心,围绕相关资产,对其所具有的脆弱点和所面临的威胁展开分析,以确认电信数据网已经部署的安全措施是否发挥了应有的效力,寻找电信数据网在不同环境下的等级划分问题和电信数据网存在的风险问题,最终为电信安全监管中的数据网安全性测评提供技术依据和方法[1]。

1电信数据网安全性评估的基本模型

要解决电信网络的安全评估问题,必须建立电信数据网统一的安全框架体系,在逻辑上把复杂的网络安全相关特征划分为多个构成部分,以便采用系统化的方法进行电信网络安全规划建设和运行维护[2-3]。

1.1电信数据网的基本组成结构

在电信网络中有两种概念[4]:一是业务节点系统的概念;另一个是节点互联信息系统的概念。结合业务节点和互联信息的数据流向,电信数据网又可划分为核心层区域、汇聚层区域和接入层区域,如图1所示。

图1我国电信数据网层次框架

1.2电信数据网的安全需求

在业务节点系统中,网络具有包括各个安全部分的相关要素,如接入控制、身份认证等,其设计是为了满足整体系统的安全需求[3]。在节点互联信息系统中,各个业务节点系统可能具有不同的安全策略和不同的信任等级,可以分别评估。考虑到各个业务节点系统可能是异构的,所以安全策略的实施一般控制在业务节点系统,在互联时要控制局部风险的扩散,排除整个系统中的级联问题。依据ITUX.805建议[5],电信网的安全性需求如图2所示。

图2电信数据网安全体系框架

1.3影响电信数据网安全评估的要素

电信网络的评估方法是将网络划分成若干部分,评估每个组件,决定它与安全的相关特性,然后对组合后的各个组件进行评估,得到网络一个全面的安全风险。因此,对电信数据网的安全性评估首先是按照电信网的安全需求,确定影响电信数据网安全的关键因素[6]。如:

脆弱性集合:V={v1,v2,…,vn}={vk}nk=1,其中vk是系统可能存在的脆弱性;n为脆弱性的个数。

威胁集合:T={t1,t2,…,tm}={tj}mj=1,其中tj是系统可能存在的威胁;m是威胁的个数。

对策集合Sk:电信系统已经实施的安全保护措施。

资产集合Ai:节点Pi的资产价值。

影响集合:W={w1,w2,…,wm}={wj}mj=1,其中wj表示影响,即威胁tj对系统所造成的影响。

风险集合Ri:系统中节点Pi面临的风险值。其中:

R=VTW=∑nk=1∑mj=1vktjwj

1.4电信数据网安全评估的要素之间的关系[7]

对电信网络进行风险评估是确认系统安全风险及其大小的过程,即利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借助风险评估工具,确定资产的风险等级和风险控制优先顺序。因此,首先要对电信网络的风险进行分析。风险分析需要对风险的辨识、估计和评价做出全面、综合的分析。风险分析中要涉及资产、威胁、脆弱性三个基本要素,每个要素要有各自的属性。资产的属性是资产价值;威胁的属性可以是威胁主体、影响对象、出现频率、动机等;脆弱性的属性是资产弱点的严重程度,其相互关系如图3所示。

2电信数据网安全性评估要素的确定

2.1电信网脆弱性确定

脆弱性识别是风险评估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脆弱性是资产本身存在的,如果没有被相应的威胁利用,单纯的脆弱性本身不会对资产造成损害。如果系统足够强健,严重的威胁也不会导致安全事件发生并造成损失。换句话说,威胁总是要利用资产的脆弱性才可能造成危害。所以应该针对每一项需要保护的资产,识别可能被威胁利用的弱点,进行脆弱性评估。

图3风险评估要素及相互关系

2.2电信网威胁确定

威胁是一个具备一定攻击威胁能力的特定威胁源利用特定脆弱性对特定资产进行某种方式攻击所产生某种程度影响的可能性。识别电信数据网资产所面对的威胁,需识别出电信网主要的安全威胁以及相应的威胁途径或方式。威胁可以通过威胁主体、资源、动机、途径等多种属性来描述。

2.3电信网资产确定

在电信系统中,资产有多种表现形式,这时首先需要将电信系统中相关资产进行恰当的分类,以此为基础进行下一步的风险评估。出于安全分析目的,电信网的资产可以分为三大类:物理资产、信息资产和服务资产[8]。

2.4电信网安全要素的影响权重

电信网安全要素的影响可表达为:W(tj)=Aiαj,威胁tj的权重αj可以由脆弱性的级别来表征。因此,确定影响的过程就是确定影响权重的过程,基本过程包括:建立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指标进行专家打分,对不同专家的打分结果进行综合评定来确定权重。

2.4.1电信数据网安全性评价指标框架[5,7]

依据ITU-TX.805的安全维度,从我国电信数据网安全体系框架中提取出评估的初级指标,然后再利用其他标准详细具体的安全要求、安全目的等与安全框架中的初级指标相对应,提取出针对评估对象的具体评价指标,此即为基于安全体系框架的指标提取方法。而这些安全目标要求是根据CC标准、BS7799或其他标准,结合电信数据网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这样即可获得┮幌盗邪踩评估的具体指标参数,如图4所示。

2.4.2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电信数据网安全评估计算模型

对电信数据网进行安全性评价时,确定不同安全指标的权重是非常重要的。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9]。

图4我国数据网安全性评价指标框架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评估的步骤分为┤步[10]:一是建立层次结构模型;二是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相对权;三是计算各指标对系统安全影响的合成权。这样虽然可以求得各指标的权重,但仅有序位上的意义,不能反映各指标对评价目标应有的贡献率。因此,在运用AHP进行评估时,为了保证评估的正确性,可以通过构造模糊判断矩阵,使得到的指标权重能较真实地反映各指标相对的重要程度。

设系统有待进行重要性比较的指标集P={p1,p2,…,pm},pi为第i个指标,i=1,2,…,m;m为指标总数。

第一步,对指标集中的pi与pj做二元对比的排序,具体规则如下:

(1)pi比pj重要,则排序标度eij=1,eji=0;

(2)pi和pj同样重要,则eij=0.5,eji=0.5;

(3)pj比pi重要,则排序标度eij=0,eji=1。

其中:i=1,2,…,m;j=1,2,…,m。得到矩阵:

E=e11e12…e1m

e21e22…e2m

螃螵鳓

em1em2…emn

=[eij]

满足:

eij仅在0,0.5,1三个数中取值;

eij+eji=1;

eii=ejj=0.5,i=j。

根据E可计算pi的重要性排序指数fi=∑jeij,根据fi的排序就能得到目标关于上层目标的重要度排序。按指标重要程度的排序,以升序方式对(eij)进行重新排序,得到新的矩阵:

B=b11b12…b1m

b21b22…b2m

螃螵鳓

bm1bm2…bmn=

[bij]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

按照两两指标间相对重要模糊隶属度:

dij=fi-fj2(m-1)+0.5,i,j=1,2,…,m

构造模糊判断矩阵(dij)m×m。

第三步,计算各指标权重

根据模糊判断矩阵(dij)m×m使用如下公式进行权重计算:

αi=2∑j{dij/[m(m-1)]},i≠j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要求每层指标在3个以上,这样计算的权重能适当地减轻不同专家的主观性影响。

3计算示例

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某电信城域网进行了评估。为了简化运算,本文以三层为例进行运算。提取指标示例如表1所示。

4结语

电信网络覆盖地域广阔,结构复杂,涉及的管理环节众多,存在和面临的安全问题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一直到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安全管理、安全组织等,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对电信数据网的安全评估不仅要考虑资产的脆弱性被威胁利用的问题,还要考虑资产在网络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从ITU-TX.805出发考虑影响电信数据网安全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的影响,给出了在业务节点下的安全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计算了资产的安全权重,从而为比较准确地进行电信数据网的安全评估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该方法比较客观、公正,消除了不同专家对网络的不同认识,能较为准确地反映电信数据网中不同资产对安全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杰,唐宏,苏凯,等.效能评估方法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NISTNCSC-TG-005.TrustedNetworkInterpretation(TNI)oftheTCSEC(RedBook)[S].[S.l.]:NISTNCSC-TG-005,1987.

[3]NISTNCSC-TG-011.TrustedNetworkInterpretationEnvironmentsGuideline-GuidanceforApplyingtheTNI(RedBook)[S].[S.l.]:NISTNCSC-TG-011,1990.

[4]唐保民.电信网技术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5]ITU-T805.Securityarchitectureforsystemsprovidingend-to-endcommunications[S].[S.l.]:ITU-T805,2003.

[6]孙玉.电信网络安全总体防卫讨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7]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18336-2001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8]ITU-T.SecurityinTelecommunicationsandInformationTechnology[R].[S.l.]:ITU-T,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