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范文
1.1冷链物流人才界定
冷链物流人才顾名思义,就是在整个冷藏冷冻类食品的生产、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管理、组织、操作的人员,使货品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冷链物流人才可分为两种:技术和作业型人才、管理和规划型人才。技术和作业型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熟悉冷库常涉及一些化学物品,如制冷剂用到的氨、氟利昂和四氟乙烷等,还要懂得冷库里压缩机设备结构和原理,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电学知识,除此之外,冷冻技术与食品特点等也是技术和作业型人才必须要掌握的。而管理和规划型人才不仅要了解前者所需掌握的知识,还得具备一定的管理才能,这就要求相关人才有一定的学历,当然学历高并不一定代表能力强,但学历高的人代表了其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接收能力。
1.2企业对冷链人才需求心声
我国食品行业的飞速发展促使冷链物流行业迅速发展起来,但行业快速发展和现有人才培养出现脱节,从北京一些涉及冷链物流企业的调查发现“无人可用”是他们共同的心声。企业所需要的冷链物流人才必须具备一些专业的素质:①冷库相关的化学和电学知识,如氟制冷、氨制冷,冷库里有压缩机等设备的使用和维修;②关于制冷的结构、工艺、原理等专业知识;③良好的仓储管理能力,需要精通仓储各项现场管理工作,精通仓储各类作业流程,有能力与公司各相关部门配合指导仓储现场工作。有合理调配各库区各作业班组的能力,以及很强的严格管理意识及领导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外语能力;④项目操作能力,这样的高级冷链人才就是负责整个冷链的把控,从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进行控制,工作强度与挑战性远远大于一般的物流项目操作。
1.3北京市冷链物流人才生存环境分析
(1)地理环境。北京地理最大的特点是无航运物流,对冷链人才能力要求也就少了报关报检、跟单、联运、船务方面的专业要求。
(2)社会政策环境。自从1982年11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食品的安全做出规范,这部食品卫生法推动了我国食品冷链的发展起步,也就在这时初步的形成了一种新型劳动者———冷链物流人才。一直到现在几乎每一年国家相关机构都会颁布一些鼓励冷链发展的部分政策,尤其2010年7月,由发改委颁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指出:到2015年,建成一批运转高速、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等。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所有政策目标的实现都要依赖于人才的力量,作为首都的北京,是最直接沐浴在各种政策的实施下,国家对冷链物流政策上的扶持,也说明了对冷链物流人才的极大需求。
(3)社会经济环境。冷链物流的发展与社会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只有在经济繁荣的情况下,消费者才会对易腐产品产生大量需求,因此经济环境对冷链物流具有推动作用。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至34.5万亿元,冷链物流为国内生产总值作出了贡献,当然巨大的经济环境也为我国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冷链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社会文化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居民不仅关注食品的质量、营养和卫生,而且已经从发展的角度开始种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亦高度重视。不过,食品物流安全仍是许多食品生产企业的软肋,食品腐烂变质是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焦点关注,正带动着以肉类、水果、蔬菜及水产品、奶类为代表的食品冷链保鲜市场的急剧升温,这些更是对冷链物流人才提出了更专业的能力要求。
2高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2.1一线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一线冷链物流人才主要从事一些技术和作业性的工作,这其中包含需要温度控制的物流企业及其相关企业的生产、加工、储存、配送等物流基本活动,具备一般的冷链物流业务处理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的冷链人才。北京市并没有专门设置培养冷链物流一线人才的高校。这是北京市严重缺乏冷链物流人才的一个原因,也是北京市在冷链人才培养上的不足。冷链物流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企业非常需要学校能给其输送一流的人才。冷链物流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到各类冷链物流企业从事一线业务管理岗位的工作:包括对冷冻食品、海鲜等的运输、冷库仓管、冷链物流配送、冷链物流企业其他相关业务(含进出口业务)岗位。不过我国已经有一些地方开始了在冷链人才培养领域的试水行动,像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冷链专业的还有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其“冷链物流”课程为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
2.2高级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所谓高级冷链物流人才应该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不仅要掌握冷链物流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企业中对冷链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调节等工作的冷链物流管理人员。这种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可以为企业甚至国家提出有价值的物流解决方案和对策。北京一些高校中涉及了相关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但还没有实行专门化、系统化。这样的高校有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财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北京高校中研究冷链物流方向的教授有很多,就是因为这些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和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冷链物流方面的研究,在做项目和指导硕士论文的过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一部分冷链物流管理型人才,为首都在引领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面作出了贡献。
3对策建议
3.1国家的推动与引导
目前,冷链物流人才十分缺乏,已逐步成为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这主要源于现代冷链物流的发展在中国时间不长,同时冷链在物流行业又是一个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冷链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建立一个好的管理体系需要时间。所以国家要发挥引导作用,推动高等院校设置冷链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并建立交叉研究机构鼓励扶持行业协会、企业及有关高校结合国外实践开展冷链物流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人才激励与柔性机制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将“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农产品营销与储运”专业的专业(技能)方向增加至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3.2高校培养模式创新
院校是各类人才输出的动力保障,近年来我国开设物流相关课程的院校数量不断增加,以冷链为例,北京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院等七八所院校已先后开设了冷链课程。但当前我国冷链行业甚至整个物流行业,面临的管理、技术、操作等层面人才缺乏的难题却始终未得到改善和解决。大部分高校里设置的多是制冷暖通和物流专业,范围比较广,没有细化,更没有专门的冷链物流专业学科。有时关于冷链的教材,一些理论知识都是20世纪90年代的内容,时代性并不强。对此,高校应积极创新冷链物流高技能培养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运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市也应吸取成功经验,争取和企业合作共建冷链物流专业。冷链缺少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注重基层实习和锻炼,不能盲目的只进行理论培养,造成只开花不结果的局面。使工学紧密结合,即把冷链物流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与企业的冷链物流业务经营活动过程紧密结合。
3.3企业加强冷链物流人才待遇
当今社会人才注重的不仅是提高工资待遇,更加注重企业文化、发展空间、团队氛围等软环境,职业前景等,这些已成为毕业生看重的要素之一。例如,物流专业毕业生大多选择索爱、中铁物资等生产型或国有企业,而不愿意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主要原因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对此,企业应该为企业员工制订合理的职业规划,冷链是朝阳行业,长远明确的规划是可以让员工感到有“奔头”的。另外,企业应该加强自身文化的培养,定期为员工进行培训,让员工能够不断地提升自我。在企业文化的培养和员工职业规划方面,北京物美商业集团称得上是典范。由于刚从院校毕业的人才激情高、使命强,物美尽量通过各种方式使他们保持这份激情。比如,物美将员工的工资同个人绩效直接挂钩,多劳多得,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冷链物流范文篇2
论文摘要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历程和冷链食品市场的发展目前状况,然后剖析了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存在的新问题,最后从整体规划、体系建设和质量信息系统三个方面提出了策略建议。
食品冷链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平安,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非凡供给链系统。冷链技术的应用对于保证食品品质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功能,和消费者的饮食平安息息相关。经过冷冻链运输的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为1%至2%,能较大程度延长保鲜期。
冷链起源于19世纪上半叶冷冻机的发明,到了电冰箱的出现,各种保鲜和冷冻食品开始进入市场和消费者家庭。至20世纪3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食品冷链体系已经初步建立。40年代,欧洲的冷链在二战中被摧毁,但战后又很快重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完整的食品冷链体系。
一、中国食品冷链的发展目前状况
1.中国食品冷链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的冷链最早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肉食品外贸出口,并改装了一部分保温车辆。1982年,中国颁布《食品卫生法》,从而推动了食品冷链的发展起步。近20年来,中国的食品冷链不断发展,以一些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导,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食品冷链体系,包括速冻食品行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冰淇淋和奶制品企业及大型快餐连锁企业,还有一些食品类外贸出口企业。
2.中国冷链食品市场发展状况。中国平均食物年产值约为3000亿美元,超过20%的食物由于没有很好地冷藏,在运输过程中浪费掉了。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至30%,每年有总值约92.5亿美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损失掉,腐烂损耗的果蔬几乎可满足两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损耗量占世界首位。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由于缺乏完善的冷链,也造成了某些食品零售价高居不下。因为一些轻易腐坏食品的售价其中七成是用来补贴在物流过程中弄坏货物的支出。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和此同时,中国对高价值的冷冻和易变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在增加,这更增加冷链市场的巨大缺口。据专家估算,目前中国已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20%至30%。
2006年我国各类易腐食品总产量近7亿吨;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中,易腐食品的消费已占51%,全国年易腐类食品消费量约2.4亿吨。目前我国的肉类食品厂有2500多家,年产肉类6000万吨,产量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速冻食品厂2000多家,年产量超过850万吨;冷饮业4000多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有194家,年产量150多万吨,产量以每年7%左右的速度递增;乳品业1500多家,产量800万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水产品产量4400万吨,每年以4%的速度递增。
二、中国冷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
1.完整独立的食品冷链体系尚未形成,损耗浪费惊人。在我国,虽然以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导,包括速冻食品行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冰淇淋和奶制品企业和大型快餐连锁企业以及食品类外贸出口企业,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食品冷链体系,但更多的易腐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却还远未熟悉到冷链工业为企业所带来的益处。食品冷链工业仍然是一片待发掘的“冻土”。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目前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蔬菜水果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销售,以蔬菜、水果为例,果蔬采后加工和流通设施落后,造成腐烂损失严重,物流成本提高,全国每年果品腐烂损失近1200万吨,蔬菜腐烂损失1.3亿吨,按1元/公斤计算,经济损失超过上千亿元。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卖,冷链存在中断现象。冷链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
2.食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很低,第三方介入很少。我国的冷链物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还不大,区域特性比较强,除了外贸出口的部门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而专门针对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缺乏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领袖,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准确性和时效性较差,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造成生鲜易腐农产品的区域性过剩,从而大大挫伤了生产商的积极性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3.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陈旧落后,冷藏运输效率低。我国的冷冻冷藏运输行业和国际标准相差巨大。内地货运车辆约七成是敞篷式设计,只有约三成为密封式或厢式设计,而备有制冷机及保温箱的冷藏车辆连一成都不到。非凡是我国的铁路冷藏运输设施非常陈旧,大多是机械式的速冻车皮,缺乏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冻冷藏运输车厢,冷藏食品运量仅占总货物运量的1%。公路运输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冻冷藏运输只占运输总量的20%,其余80%左右的禽肉、水产品、水果、蔬菜大多是用普通卡车运输。总体而言,发达国家预冷保鲜率为80%~100%、果蔬采后损失率5%,冷藏运输率80%~90%,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比率1%~3%,而我国分别为30%、20%~40%、10%、0.3%,在硬件设施和运输效率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可见,中国目前的冷链设施和冷链物流装备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由此产生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易腐食品非凡是初级农产品的大量损耗,由于运输过程中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物品成本的70%,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二是食品平安方面存在巨大隐患。
4.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冷链物流的效率取决于冷链物流各节点的有效衔接。由于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农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农产品和生鲜易腐农产品供给链上,缺乏供给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例如,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三、中国食品冷链未来发展策略及思索
从目前的发展目前状况来看,完善和大力发展中国食品冷链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食品冷链正面临着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在未来的中国食品冷链发展建设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有所明确和突破摘要:
1.加强中国食品冷链的整体规划探究,建立政府、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联动机制。一个国家的食品冷链保障体系建设,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技术管理手段和监管办法;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冷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鼓励办法,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组织应发挥沟通协调功能,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相关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中国食品冷链的逐步发展。
冷链物流范文
速冻与乳制品
速冻食品是利用现代速冻技术,在-25℃以下迅速冻结,然后在-18℃或更低温度条件下贮藏并远距离的运输、长期保存的一种新兴食品,常见的有速冻水饺、速冻汤圆、速冻馒头等。近些年我国速冻食品的年产量每年以20%的幅度递增,年产量接近1000万吨。速冻食品对贮藏运输要求十分严格,必须保证在-18℃以下。目前,专业化、社会化、并能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速冻食品冷藏配送体系尚未形成。物流企业如果以速冻食品物流作为冷藏物流主营业务,重点开拓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大企业,立足连锁超市和大卖场,利用其店面渠道,建立起自己的配送网络。另外可开展增值服务,速冻食品的分类包装和标签粘贴等增值服务需求较多。目前物流企业开展速冻食品物流业务的优势在于其物流需求持续增加,增值服务需求较多,行业利润较高而风险相对较小,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我国以牛奶为主的乳制品进入快速发展期。一般情况下,生产的鲜奶都需要运至乳品厂进行加工,属于鲜度要求严格的商品,天天都要配送。如果运输不当,会导致鲜奶变质,造成重大损失。为保证质量,鲜奶运输有特殊的要求:为防止鲜奶在运输中温度升高,尤其在夏季运输,一般选择在早晚或夜间进行;运输工具一般都是专用的奶罐车;为缩短运输时间,严禁中途停留;运输容器要严格消毒,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污染,容器内必须装满盖严,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震荡而升温或溅出。为了能保证质量,专业奶类企业大多是希望自己运输,外包物流的意愿不是很高。即使外包,也大多是部分区域短途配送和路线运输外包,而且对技术和质量的要求比较高。物流企业以乳制品物流作为冷藏物流主营业务,应锁定重点客户,以区域性运输配送为主要业务。输出管理和运作模式,与生产商建立合作联盟,利用生产商现有冷藏物流资源,开展相关服务。
超市冷链配送的合作
对于大型现代化连锁超市集团来讲,经营销售的冷冻食品至少在二十个品种以上,供应商也有几十个左右。以前,供应商都是单独送货到连锁超市的各个卖场,卖场对供应商所供应的商品单独进行点货验收。几十个供应商,几十个品种,每个卖场几乎每天都要验收几十次。这种模式,对于超市来讲,耗时耗力,耗人工,还不能保证食品安全,效率低下。对于供应商来讲,首先,在针对连锁超市供货方面,连锁超市有多少个卖场,都要送货多少次;耗时耗力,效率很低,费用很高;其次,由于供应商没有专业化的物流配送服务车队,在车辆投入方面也很难达到现今食品安全的要求,很难保证在运输环节的食品安全;再次,对于供应商来说,冷冻食品的销售都有淡旺季之分,淡季自有车辆无事可做,旺季自有车辆又不够用,不能保证对每个卖场的及时送货,而且车辆、人员管控困难,供应商的物流成本很高。如果物流配送这一环节的服务外包,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连锁超市集团与物流公司合作之后,连锁超市集团将自已的冷冻食品配送中心设在物流公司冷库,仍由超市集团直接给供应商下订单,并要求所有的冷冻食品供应商将供应本超市集团的商品统一送货到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统一组织验收;超市集团的各个卖场要货时,由超市集团进行汇总,并给物流公司下达配送计划和指令,再由物流公司统一配送到本超市集团的各个卖场。以这种模式合作之后,对连锁超市集团来讲,优点在于,一是原先供应商按门市价给超市供货,现在超市可按批发价采购,降低了超市的采购成本;二是其各个卖场的收货验货由每天几十品种、几十个供应商、几十次的收货验货变成了由物流公司送货,一次性验收即可,节约了验收环节的时间,提高了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三是保证了食品在运输环节符合国家对食品安全的要求。由于物流公司有专业冷冻食品配送的服务团队和车队,这是一般供应商的送货车队做不到的。对于供应商来讲,由原先的多个卖场多次送货变成了一个配送中心一次集中送货,就解决了对连锁超市集团多个门店的送货问题,大大节约了供应商物流配送成本,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和路雪的冷冻链物流奥秘
和路雪(中国)有限公司拥有可爱多、梦龙、百乐宝、蔓登琳等著名品牌,为中国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冰淇淋体现。和路雪的产品用料和花色对温度非常敏感,要有一套完善的冷冻流程去控制。和路雪采用联合利华的全球标准,对冷冻链有明确规定:一级冷冻链(厂家到分销商)的温度要保持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二级冷冻链(分销商到批发站和大卖场)要求温度保持在零下18摄氏度以下;三级冷冻链(批发站到终端网点)的温度则要保持在零下15摄氏度以下。例:一级冷冻链:冷库-28℃冷库出货区-10℃一级运输车辆-22℃批发商冷库-20℃;二级冷冻链:分销商-20℃二级运输车辆-20℃批发商-18℃;三级冷冻链:批发商-18℃直销车-18℃超市-16℃和零售冰柜-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