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评价指标
1背景及研究意义
1.1背景
近代社会房地产产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城市中适合开发的土地已基本饱和,新建住宅需求量逐渐降低。而为了延长建筑的生命周期,改善人类居住品质,既有居住建筑的整建将成为房地产行业未来的主要工作内容。而如今我们对既有居住建筑大多不进行评定直接进行拆除重建。我国一般住宅设计使用年限为70年,而经调查居住区的使用年限仅为20年~30年之间。拆除重建所需的费用较高,对资源及环境的破坏也较为严重,故而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对于一些结构较为优质、设备也基本完好、只需稍加修缮改进就可以很好地投入使用的建筑,应尽量采取整建维护的手段加以优化。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开始对以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进行反思。20世纪70年代,国外摒弃了单一的大规模更新模式,开始了渐进式更新的方法,采用小而灵活的改造方法逐步应用在各个城市。德国政府从三方面着手改善既有居住建筑社区,包括居住区的交通和停车问题、社区的服务设施和外部设施以及绿化和环境。21世纪我国也从最初的大规模拆除重建到如今改造与保护相结合的模式。
1.2研究意义
如何对城市既有居住建筑整建与修复成为了当今房地产工作的主轴。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品质的要求日益增长,大部分的居住建筑只是某些功能没有满足人类对物质日益增长的需要。建筑物老旧以及街道狭窄等问题变成居住环境品质恶化的原因,造成地区失去竞争力与吸引力。国内对于住宅区整建的观念与技术起步较晚,但由于房地产产业发展的需求,需拟出相关的配合政策,制作出相应的评定系统以及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技术。许多先进的国家在住宅区的整修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我们需要把适应于我国国情的地方借鉴下来,并在其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当今对既有居住建筑的评价大部分只注重建筑的技术性指标,仅仅考虑建筑的安全性,从而做出拆除重建或继续使用的决定,缺少对居住建筑综合性能的考量。居住建筑的综合性不仅要包含建筑的结构、安全、维护等技术性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永续绿化、人文艺术、身心发展等宜居性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小区环境、设施舒适及艺术人文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而我国恰恰欠缺的是对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评价的研究。
2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评价影响因素
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必须包含建筑的完好程度和完善程度两个方面。要从建筑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绿色性和经济性等方面全面的考虑各个影响因素对既有居住建筑指标体系的影响。根据人们当今对居住建筑各项使用功能的要求,把对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能影响因素分为两类:适用性和宜居性。适用性即传统意义上的技术经济性,宜居性满足人们物质需要及精神需求的一些因素。经济因素:既有居住建筑的经济因素是影响其综合性能的重要因素,建筑初期投入的资金是一次性的,但贯穿其使用周期的运行和维护费用是长期的、延续性的。因此需要了解评价其运行、维护的相关费用。例如一些电子设备及工具、室内室外特殊材料的使用、运行、维护和维修等。技术因素:建筑中所应用的技术一直是评价建筑性能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承受荷载、结构、使用年限等重要指标。安全因素:安全因素是既有居住建筑综合评价中最为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因素。在安全因素中要考虑防火而设置安全通道;使用的建筑材料防止化学物品的腐蚀;屋顶护栏等关系到个人人身安全的设施;以及窗户高度、监控设备、过道照明等。人文因素:居住建筑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类提供生活和居住场所,满足人类日常生活所需的功能是很重要的一项因素。邻里之间的沟通、小孩的娱乐学习设施、老人的散步锻炼环境以及该小区与外界的联系等都是人文因素中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建筑的总体布局是否符合当地的资源、地理、温度条件。在炎热的地区是否有遮挡阳光的设施、寒冷的地区建筑物是否保温;是否最大程度的减小污染;日照时间、自然通风等条件是否合理等都是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能的影响因素。文化和艺术因素:既有居住建筑是否符合该城市的历史、文化、法律法规;是否影响该城市的风貌也是评价其综合性的一项指标。
3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既有居住建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建筑行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所带来的显性和隐性要求,同时要具备科学性、理论性、互斥性、系统性、互斥和有机结合性等,除此之外还要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绝对与相对相结合、直接效果与间接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以上原则来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一个完整的综合性能指标体系的建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系统分析:对待评价既有居住建筑进行实地考察,系统的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考察建筑项目的安全、结构、功能、绿化、舒适等各方面情况。评价指标的初定:根据第一步的系统分析,结合既有建筑当地天气、地理位置、生活习惯等因素初步拟定既有居住建筑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确定:在初定的评价指标基础上通过咨询专家、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和优化,完成最终的既有居住建筑综合评价指标的建立。结合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及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这里构建了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适用性、宜居性等七个方面24项指标。
4结语
本文以既有居住建筑的评价为出发点,指出了在该项研究中综合性评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不仅要考虑结构性、安全性等传统建筑评价指标,更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心理等因素考虑更为综合、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文中结合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方法构建了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结论说明既有居住建筑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对既有建筑使用性能的提升、功能的健全以及经济和资源上的节约具有重要意义,最大限度的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筑与历史人文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邓贤峰.“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发展研究,2010(12):111-116.
[2]叶裕民.解读城市综合承载能力[J].前线,2007(4):26-28.
[3]李丹.建筑物大型维修改造项目之组织管理法律问题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12.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
Abstract:InthecityincoldregionsofnorthernChina,alargenumberofexistingbuildingshasconductedenergy-savingtransformation.Theexteriorinsulationmeasuresandarchitecturalelementswithlocalcharacteristicsarewidelyused,butifthetransformationsub-measuresarenotimpoliticlytaken,itwillreducetheenergy-savingeffect.Thearticle,fromthevarioussub-startthatimpactthebuildingenergy-saving,madesometechnicalimprovementsonthesubdivisionalcoordinationandexternalwallinsulationinthetransformationofexistingbuildings.
关键词:北方严寒地区;既有工程节能改造;建筑改造;保温法
Keywords:northerncoldregions;energy-savingprojectsofexistingbuildings;buildingrenovation;insulationmethod
中图分类号:TU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099-01
哈尔滨市是受北方寒冷气候影响的城市,城市建筑多以砖混结构为主,特别是建成时间较早、年久失修的建筑,存在高能耗,建筑破损严重,建筑形体无地方特色等问题。根据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哈尔滨市既有建筑总量约1.5亿平方米,其中95%左右是高耗能建筑,其单位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三到四倍。为实现建筑节能的既定目标,在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同时,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也很重要。哈尔滨建筑的围护结构保温性能普遍较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已经迫在眉睫。
以哈尔滨为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多采用节能改造与屋面平改坡相结合的方式。在节能改造设计过程中,常涉及到外墙保温改造,屋顶防水保温改造,门窗保温改造等分项。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各分项的特性,充分加以配合,这就像木桶原理一样。在建筑节能中,决定建筑能耗大小的不是保温性能最好的环节,而是那些保温性能最薄弱的环节。
那么,谁是建筑节能改造中的短板呢?通过对2010年哈尔滨市建委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铁路街建筑节能改造A1-1建筑的墙体和窗户的热工性能进行检测,得出表1。
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楼梯问内墙的单位面积的耗热量很小,由于本次研究的各方面的限制,我们忽略楼梯间内墙对建筑能耗的影响。从表1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围护结构各部分中单位面积耗热量最大的是门窗。也就是说在建筑整体中,门窗就是建筑能耗的“短板”,需要在改造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但是,对于门窗的改造我们也应当注意,并不是将其建筑能耗减少到现有建筑门窗中建筑能耗最低值的种类,而是根据短板理论,可以将门窗的建筑传热系数降低到等于或者接近于改造后外墙及屋顶的建筑能耗。在工程实际中,常用的的玻璃及传热系数有:镀膜三玻璃(2.3)、普通三玻璃(2.3)、普通中空玻璃(2.9)、中透型低辐射玻璃(1.8)、三层low-e膜双中空玻璃(0.7)。故此,我们根据木桶理论的分析以及考虑到实际工程造价我们选用普通三玻璃(2.3)并且采用双色共挤的样式,配合建筑的欧式造型。
对于外墙保温的做法,常见做法有:外墙内保温,外墙外保温,墙内夹层保温以及综合保温法。综合保温法是适用于对于保温有特殊要求的建筑,造价高,工期长,工艺复杂,不宜大面积应用。墙内夹层保温对建筑结构构造破坏较大,并且,黑龙江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建筑多为上个世纪末之前外墙多为370mm-490mm的实心粘土砖墙体,无法采用墙内夹层保温。因此,我们集中研究外墙内保温与外墙外保温的优劣。
外墙外保温简单地说就是外墙的外侧添加保温层来保持室内温度,而内保温则是在内侧,即室内一侧添加,外保温和内保温的材料是有所不同的。采用外墙外保温方案,由于保温层置于建筑物围护结构外侧,缓冲了因温度变化导致结构变形产生的应力,避免了雨、雪、冻融、干、湿循环造成的结构破坏,减少了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紫外线对围护结构的侵蚀。虽然外墙外保温有着内保温构造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外墙外保温在防潮透气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解决。
外墙内保温是把墙体的保温隔热层设置在外墙的内表面。外墙内保温无法完全消除“冷桥”现象。在内外墙的交接处、在楼板和外墙的交接处,建筑容易产生“冷桥”,内保温无法消除这些“冷桥”对建筑能耗的影响,不能达到理想的节能效果。而且内保温无法防止“冷桥”内表面局部结露的产生;外墙内保温的室内热稳定性差。一般来说,承重材料的热容要远大于保温材料。外墙采用内保温时,如果对室内进行供热,会使室内空气迅速升温,在短时间内超过人体舒适的温度。一旦供热突然停止,由于没有主体结构的储热,室内温度会迅速降低,室内的热稳定性及储能储热性能不佳。由于保温层贴在了外墙的内侧,导致无法对建筑主体进行保护,其耐久性难以得到保证,并且建筑主体仍然暴露在外界空气中,使建筑承受着一年四季巨大温差(约50-60摄氏度)带来的重复应力作用,导致主体结构变形,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当采用外墙内保温时,墙体潮湿情况没有得到任何改善,哈尔滨市既有住宅主体结构墙大都为370砖墙,砖墙的汽透性很高,在墙体内部和保温层之间会发生严重的冷凝现象,不利于主体结构的持久性。在实际的施工和使用中,外墙内保温施工难度大,内保温施工会对住户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占用大量的室内空间。更加应该提到的是,内保温会对装修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既有住宅中,很多住宅室内做了很好的装修,如果对墙体的节能改造选择内保温,则会完全破坏这些装修。在一些没做装修的既有住宅中贴内保温,由于保温层不能承受任何外加荷载,不利于在上面悬挂装饰物件,故内保温的做法会严重影响日后住宅的室内装修。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灰空间、运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一、灰空间的阐述
对于“灰空间”的定义,黑川纪章讲到,“灰色是由黑和白混合而成的,混合的结果既非黑亦非白,而变成一种新的特别的中间色”。如果把空间比作色彩,那么作为室内外结合区域的“缘侧”,就可以说是一种灰空间。“缘侧”是典型的“灰空间”,其特点是既不割裂内外,又不独立于内外,而是内与外的一个媒介结合区域。
所以说,灰空间是一种限定性较弱、边界线模糊的空间形式,它是建筑室内室外的过渡部位,是室内室外的最佳缓冲空间。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在几千年前就一语道破了建筑空间的基本属性,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在不断围造封闭空间的同时,又总是在设法摆脱这种空间的束缚,寻求禁锢中的自由,而灰空间就为人们提供了解决这种矛盾最佳渠道。
灰空间所创造出的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的“中介”形态,使得相对独立的内、外空间形态在层次与性质上都发生了融合,建筑内外“中介空间”在这里已并非只具有单一的机能,它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又有一定的隐蔽性,是一种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是一种能兼顾内外、公私融合共存的空间,是建筑内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纽带。
二、灰空间的应用
早在黑川纪章提出“灰空间”这个概念之前,灰空间就已经出现在我国传统园林建筑和江南水乡中,其中亭、台、榭、廊、舫、轩等是体现灰空间特色形式的代表;同时西方教堂、神庙建筑中应用广泛的柱廊、园林建筑中的绿地等也具有典型的灰空间特色,这说明古今中外的建筑师们早就已经意识到灰空间所带给人们的愉悦的心理感受,人们更加青睐这种具有过渡性、暧昧性、多义性的空间。
1、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亭[图1]是灰空间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完美体现。亭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每一处园林都少不了亭。它既能满足园林中点景、观景的需要,又具有供人休息、纳凉避雨的功能,它不是一个实体,而是四面空灵,更多地强调其虚空的内部与周围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它最大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元人诗云:“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
所以说,亭是一种沟通自然景物和人的内心感受的中介空间,还是一种融于无限空间之中的有限空间,更是一种容纳、吸收无限空间的有限空间。
图1图2
西方传统建筑由于受建筑材料、结构形式的约束,柱廊[图2]已成为古典建筑符号性的语言,高大挺拔的柱廊不仅使建筑富有韵律感、节奏感,而且通透的灰空间消除了石质墙面的沉闷与封闭、软化了建筑的立面、增加了立面的景观层次、营造了丰富的光影变化、加强了建筑与环境的对话,同时立面也具有了生态调节、遮阳等多种功能。
柱廊在西方传统教堂、神庙中应用广泛,它所创造出的介于神与人、内与外的空间,更为建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以古希腊三大柱式和古罗马五大柱式为基础,形成了完整的西方传统建筑柱廊体系。其柱廊形态统一了建筑的立面,使建筑整体造型既统一而又富于变化,形成了以柱式为主要风格的建筑形式。
可见,柱廊所营造出的灰空间是西方建筑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2、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底层架空[图3],是现代建筑常用的手法,也是1926年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1887年-1965年)提出的“新建筑五点”中重要的一点。
底层架空空间充分体现了灰空间的特点,架空空间只有顶面有围护结构而四周开敞,可遮阳避雨、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同时又因四周开敞而视觉不受影响。开敞的空间使得室内外空间界限模糊,相互融合、相互交流,让人置身于架空空间内,又仿佛漫步于室外的大自然中——既有室内宜人的气氛,又具有室外的自然亲切感。
图3
而且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建筑用地的日趋紧张,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也日益显得匮乏,底层架空是城市建设中缓解这种压力、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不可或缺的手法。它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公共空间,人们在这种空间气氛中既不会表现出在封闭的室内空间中的拘谨、紧张,也不会感觉到在空旷的室外环境中容易产生的无助和散漫。
所以无论从使用功能看,还是心理需求看,灰空间常因其暧昧性和多义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这正是黑川纪章所提出的灰空间这种空间领域“已经被看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
三、灰空间的意义
在现代建筑中“灰空间”的利用越来越广泛,虽然各种表现手法不同,但都是为了创造出宜人而又丰富的空间,亲近人们的感情,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灰空间”形式虽多种多样,但主要意义大致有以下三点:
1)削弱建筑的独立性,促进建筑与环境的交流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但建筑不应该是孤立无援、特立独行的,建筑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建筑需要聆听环境,环境也需要烘托建筑。灰空间的开敞、半开敞式的围合形式为这种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它打破常规空间关系,创造出多元化、多层次、含混性的空间,赋予了空间多重意义形态,将建筑融于自然之中。
因此,灰空间是促进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交流不可缺少的一个桥梁。
2)丰富建筑空间层级,使建筑更加协调统一
在“室内空间—灰空间—室外空间”的关系中,灰空间作为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中介空间,位于室内外区域的“缘侧”,是建筑的媒介。从广义的灰空间理论来说这种媒介关系成为联系、沟通建筑各部分的重要手段。从狭义的灰空间理论来说,灰色是形成建筑整体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丰富了建筑的色彩,又协调了建筑色彩之间的关系。它的存在,使整个建筑既突出又统一,既有局部的细节,又有整体的协调。
3)烘托建筑意境,将感情融入建筑
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是现代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筑师毕生的追求。“灰空间”的存在,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个转换的过渡,这种变化和过渡所营造出的特殊的空间氛围,使人感觉既一层一层的向纵深推递,不时中断而又平滑过渡,中断后又继续向纵深推递,由此形成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有无相生、虚实相应的无穷意韵。让人身处其中,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四、结语
总之,在古今中外的建筑中,灰空间除了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休息、交流、集会的场所,提供舒适宜人的空间外,还可以用来协调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丰富建筑的空间层次、烘托出建筑意境从而将人的情感融于建筑。我们需要继续发掘“灰空间”的这种巨大作用,熟练和掌握运用这种形式,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建筑。
作者简介:
王淑坤,男,本科,建筑设计,工程师。
参考文献:
1.郑时龄.黑川纪章[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三版.彭一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