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营养护理篇1

【摘要】目的:从早产儿微量喂养对其不成熟消化道功能的护理作用角度进行调查,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增加早产儿胃肠道耐受性,使新生儿尽早到达营养满足的足量喂养阶段。方法:选取出生24h内的新生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他们体质的不同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步增加奶量实行微量喂养,同时实行奶前非营养吸吮的方法.结果:从两组的指标对比为标准,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客观上证明微量喂养对早产儿减少肠胃不耐受,提高肠胃防御机制,激活肠道酶系统,减少住院天数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早产儿微量喂养观察护理肠道酶系统临床效果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于新生儿重症监护水平有了历史性的提高,我国早产儿的存活率得到显著的提高,在此背景下,关于早产儿的营养护理问题日益成为摆在儿科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难题。相关研究表明,早产儿的早期营养直接关系其远期的成长发育,消化系统功能成熟的早晚直接关系到其成年后的许多疾病,我们必须予以特别重视。

本科从2006年开始,针对早产儿的微量喂养的护理观察进行了详要的临床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对早产儿的微量喂养,对早产儿减少肠胃不耐受、缩短静脉营养时间、进一步提高肠胃防御机制、激活肠道酶系统,同时降低NEC发生率、减少住院天数有显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科从2006年4月开始到2010年9月期间选取入住我院新生儿监护中心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对象体质量为>900g28周

1.2方法:在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对照组依旧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在早产儿出生72h后实行鼻胃管喂养或口喂养,待其病情相对稳定后实行胃肠道喂养,治疗组采用微量喂养的新方法,在早产儿出生12h内开始按照他们体质的不同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步增加奶量实行微量喂养,同时实行奶前非营养吸吮的方法:体质量>1500g,2ml,3h,2ml,3h,3ml,4ml;体质量>1000g,

在具体的护理观察过程中,如果新生儿出现喂养不耐受现象,比如说呼吸不协调、发绀、扭头、等压力表现,适当减少喂养量同时给予1适当休息适应时间。

1.3临床观察指征:观察新生儿微量喂养耐情况,对于呕吐(1d大于3次);胃储留(大于上次微量喂养总量的三分之一);腹胀等情况皆为胃肠功能障碍或喂养不耐受现象,一旦上述情况出现并不停止微量喂养,可视胃临床状况暂空奶一次,而后继续坚持微量喂养进行观察。同时对以上新生儿病例情况与住院时间做详细的回顾性分析。

1.4统计学方法:对于早产儿微量喂养护理与观察的具体统计,采用χ2检验与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

2结果分析

在对治疗组与对照组喂养结果对照过程中,我们对两组的NEC发生例、率;静脉营养时间;到足量喂养时间、早产儿住院天数等指数进行了结果对照分析,如表:

表早产儿微量喂养对照结果

对照结果显示:从两组的指标对比为标准,统计学有显著差异

3讨论

从当前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早生儿出生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营养问题,客观上早生儿胃肠道功能明显不成素,相比足月儿消化酶活性低、胃肠激素水平低,再加上早产儿尚未正常建立肠道微生态系统,所以合理的喂养方式对于尽早达到其全胃肠道的足量喂养,更好的降低院内感染概率、较好的降低静脉营养时间,降低住院时间尤为必要。微量喂养的方法利用新生儿生物学特点,通过食物刺激尽早的使早产儿胃肠道激素分泌提高,有效的激活胃肠道免疫防御机制和促进其胃肠功能的健康发育,减少肠胃不耐受,提高肠胃防御机制,激活肠道酶系统,从而更快的减少住院天数。

4结论

综上所述,早生儿的微量喂养对于促进早产儿更好的营养适应、更快的建立起健全的消化系统、尽早的获得早期的营养支持尤为必要,是一种适宜的值得推广的喂养方式。

参考文献

[1]唐小岚,文琼仙.微量吸吮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04).

早产儿营养护理篇2

关键词:早产儿;微量喂养;静脉喂养;营养支持

婴儿在未足37周孕育期之前出生即被视为早产儿,早产儿的身长和体重随着孕育时间的长短成正比发展。早期微量喂养与静脉营养注入等方式是弥补早产儿提前出生的一种护理手段,通过该种营养支持方式加之保温箱的效果能够令早产儿获得与其在母体当中孕育的相似环境,对于补足婴儿孕育期是一种常规的护理方法[1]。现通过对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对早产儿营养进行支持的疗效进行研究,得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15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正规检测方式,排除该150例早产儿当中出现身体状况良好、能够自行靠吸吮获得营养支持的状况,在获得其家属的同意之后,将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当中男性早产儿48例,女性早产儿27例,体重在1650~2170g之间,平均(1910±260)g,身长在27~31cm之间,平均(29±2)cm,胎龄在30.2~34.5周之间,平均(32.35±2.15)周;对照组当中男性早产儿36例,女性早产儿39例,体重在1690~2080g之间,平均(1885±195)g,身长在23~28cm之间,平均(25.5±2.5)cm,胎龄在30.2~34.5周之间,平均(32.35±2.15)周。通过比较,两组患儿在基线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早产儿在出生24h小时内开奶,对其进行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令产儿能够获得基础的营养。进行喂养时,依照产儿体重与胎龄对其进行能量消耗的标准计算,以此确保产儿对于营养的吸收能够起到最佳的效果。喂养次数保持在7次/d,保证两个小时对产儿进行一次喂养工作[2]。观察组采用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护理的方案,在产儿出生24h小时内开奶,对其进行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通过借助微泵的协调,对产儿一天所需能量进行24h匀速滴入的喂养方式。与此同时,进行静脉营养的护理方案,将产儿所需各种营养进行综合,然后将其液体状态注入到含量为10%的葡萄糖液中,令综合营养物质与葡萄糖液完全融合,然后利用输液泵进行匀速滴入[3]。

1.3疗效判定

分别在第10、20、30天测量喂养后产儿的体重,对产儿体重的数据进行认真的记录。与此同时,对产儿产生并发症的情况加以记录,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

2结果

2.1两组产儿喂养过程中的体重增长对比

观察组早产儿喂养到10d、20d、30d的体重在增长幅度要高于同期对照组早产儿的体重增长幅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产儿在喂养过程当中发生并发症的次数对比

观察组早产儿在喂养过程当中出现腹泻人数7人,腹胀人数6人,低血糖情况2人,呕吐4人,喂养并发症总发生率25.33%;对照组早产儿在喂养过程当中出现腹泻人数11人,腹胀人数8人,低血糖情况4人,呕吐6人,喂养并发症总发生率38.67%。通过对比,观察组喂养并发症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喂养并发症发生几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相比较正常的新生儿而言,早产儿在身体系统的发育方面还不够成熟,对于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要远远低于正常新生儿的标准。当早产儿出生时,体重能够超过2500g的只是极少数,而身体的长度基本上都要少于标准婴儿体长,即便在体重以及身体长度方面满足正常婴儿的体重以及身长要求,但是早产儿在身体机能与器官成熟度方面仍要弱于足月出生的婴儿[4]。因此,对于早产儿的护理应该更加讲究科学化与有效化,通过合理的方式为早产儿的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期能够为其以后的茁壮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在早产儿出生之后应在24小时之内对其进行开奶,进行母乳或者配方奶的方式喂养,令早产儿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维持自身的生存。通过喂养其身体成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实现其身体向足周新生儿发展。对于未获得营养支持的早产儿而言,其在存活方面并没有任何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对早产儿进行更加细腻的喂养护理是对其将来身体能够健康成长的保驾护航行为。早产儿进行标准的营养物质喂养能够令自身生长发育进一步趋近于正常新生儿的状态,若在该阶段未进行科学有效的喂养方式,对于新生儿而言会在身体与智力上造成缺陷。其身体的缺陷主要体现在肠胃能力上,早产儿若未能获得营养物质的喂养,其肠胃活动能力将存在一定的功能性缺陷,无法确定将来的成长过程当中能否自行修复。若早产儿获得营养喂养护理,能够快速提升其自身的抵抗力与免疫力,从而令其将来的成长过程更加顺利[5]。微量喂养与静脉喂养都能够为早产儿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但是二者当中进行单一的喂养方式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二者联合的护理方案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早产儿体重的成长速度,并且在喂养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喂养并发症几率也有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喂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方面较之常规喂养方式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适合于在早产儿喂养的临床护理当中进行广泛性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小慧.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静脉营养方式对危重早产儿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6(05):41-42.

[2]穆春.早期微量肠内喂养联合静脉营养在早产儿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7(18):3553-3554.

[3]吴来燕,朱彩霞,黄水燕,等.早期微量喂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早产儿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3,7(06):406-408.

早产儿营养护理篇3

1(略)

2方法

2.1干预方法对照组患儿在不能经口喂饲情况下给予鼻饲奶液,并做好常规护理;干预组患儿鼻饲期间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口运动训练,观察两组患儿由鼻饲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口运动训练方法参考李君等[5]及权戈等[6]报道的脑瘫患儿口运动训练方法,根据新生儿特点稍作改动。

2.1.1口腔感觉刺激为增加患儿口腔感觉,护士食指戴上清洁消毒的指套(可以用一次性塑料薄膜手套代替)根据患儿的体质采取适宜力度对患儿口周、双唇、舌、牙龈、颊黏膜及咽岬部做点状按摩,每日2次,每次2min。

2.1.2口面肌群运动训练为增强患儿口轮匝肌、颊肌和咬肌的功能及运动协调性,护士用双手拇指和食指按摩双侧面颊肌,指尖反复按压唇周、面颊肌;用手掌和手指自患儿口周围向口作有节律性的坚定、温和的触摸;拇指和食指提拉唇周皮肤,每日2次,每次2min。

2.1.3舌肌运动训练为增加患儿舌对食物的控制能力,防止食物过早通过口腔,导致吞咽前误吸,护士戴上清洁的指套或薄膜手套,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患儿的舌体,进行左右、上下运动,然后松开舌体,使其恢复原位,反复进行,每次2min,每日2次;用压舌板或食指对舌中央部位施行反复按压,每日20次。

2.1.4吞咽能力训练为增强患儿吞咽反射,诱发吞咽动作,提高吞咽力度,避免因吞咽反射减弱或延迟所造成的吞咽前吸入,护士洗干净双手,戴薄膜手套,用食指指腹碰触舌的中部,对舌骨施行触压,向下压舌4~6次,1~2次/s,停顿数秒后再重复做,每次2min,每日2次。

2.2评价方法观察两组患儿从出生到完全经口喂养(无吸吮吞咽功能障碍)的时间,无吸吮吞咽功能障碍评价标准为:患儿经口吃奶吸吮有力,能及时吞咽奶液,无呛奶及吸吮时无血氧饱和度下降[4]。

2.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AS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早产儿营养护理篇4

关键词:早产儿临床护理喂养方法健康教育

Objective:toexploretheclinicalanalysisofprematurefeedingexperience.Methods:aretrospectiveanalysistheclinicnursinginfants82casesdata.Prematureduetodigestabsorbafunction,gastrointestinalmucousmembranebarrierfunctionandpowernotmature,suckingforceandswallowingabilityarerelativelyweak.Dependingonthefeedingmethodforprematuretocircumstances.Workweadoptthenutritionsucking,comfortbubbupaccommodativefed,mouthearlytracegastrictubefeeding,massagingmouth,demonstratetoprematureintegratedfeedingtechnologyclysterofprematurecare.Results:82casesiralingmilksupply,prematureinstoolfrequency,weresignificantlyincreaseoutreachmassfeedingandthroughthemouth,achieveobviouslyreducedhospitalizationtime,nocasewasfeedingintoleranceoccur).Conclusion:scientificandrationaluseofcomprehensivefeedingtechnology,prematureearlypromotegastrointestinalfunctionmature,toimprovesurvivalandqualityoflifeofprematurehasremarkableeffect.

Keywords:premature;Clinicalnursing;Feedingmethod;Health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5-0042-03

早产儿是指出生体重小于2500g,胎龄未满37周的新生儿【1】。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完善,故早期的护理和喂养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及生命质量的重要措施【2-3】。本文回顾2009年6月-2010年6期间我科对82例早产儿的临床护理和喂养情况,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0年6期间我科共收治了82例早产儿,其中男43例,女39例,体质量1250-2450g,平均1700g,孕周为30.0-37.0周。临床表现:早产儿一般表现为体温不稳定;呼吸浅快而不规则;哭声低弱而无力,吮吸能力差。经过综合护理喂养82例早产儿日增奶量、排便次数、日增体质量均明显增加,达到经口喂养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无一例喂养不耐受的情况发生。

2喂养方法

2.1合理喂养,保障充足营养

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的关键【4】。早产儿与正常新生儿不同,由于各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吞咽动作慢,吮吸能力差,母亲早产体内激素未达到正常水平以及孕妇凹陷,因此常出现喂养困难,应特别重视早产儿喂养护理。

2.2开喂时间及喂奶间隔时间

一般开喂时间根据出生儿体重而定。若出生体重在2000g以上者,则于出生后4-12小时喂10%葡萄糖水,24小时后喂养母乳或牛奶;出生体重在1500-2000g以内者,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喂糖水;出生体重在1500q以下或有青紫分泌物多者,则于出生后36-48小时开始喂10%葡萄糖水【5】。如有低血糖现象,可静脉供给10-25%葡萄糖水。喂奶间隔时间:若体重在1500g以上并有吸吮能力者,则每3小时喂奶1次;体重在1000―1500g以内者,每2小时喂奶1次;体重在1000g以下者,每l-1.5小时喂奶1次。如在病理情况下,间隔时间可酌情缩短,喂奶量亦可相应减少。天气热时,应在喂奶中间给予2-3次相当于奶量50%的开水或糖水。

2.3早产儿喂养的

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因胃肠收缩幅度、传播速度及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均下降,易发生胃食道反流、乳汁吸入,所以喂奶后应将患儿头部、肩背部垫高3~5cm,取右侧位,促进胃排空,同时防止乳汁吸入致吸人性肺炎或窒息。

2.4早产儿喂养护理方法

2.4.1早期微量滴喂配合口胃管间歇喂养根据体质量

2.4.2非营养性吸吮:运用早产儿安慰奶嘴或柔软的无孔奶嘴,在喂奶前15min,胃管喂养时及在腹部按摩的同时给予吸吮,每次5-10min。非营养性吸吮,以感觉的刺激兴奋口腔迷走神经,不仅使胃肠道激素水平发生改变,胃肠蠕动能力增加,刺激胃肠黏膜发育成熟,尤其是胰岛素水平升高而促进营养物质储存,生长抑素减少则促进胃肠排空。

2.4.3腹部按摩:腹部按摩要在早产儿适中性温度下,操作者要温暖手,并且要涂油,以食指加中指或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指腹,以脐为中心,由内向外按顺时针方向按摩。

2.4.4肛管开塞露灌肠每日2次。选用5ml注射器抽吸1.5ml开塞露加0.9%氯化钠溶液1.5ml(预热38℃),连接合适的肛管,前端开塞露,插入3-5cm深注入,拔出肛管后保留3-5min,同时按摩腹部。

2.5做好健康指导

正确指导母亲合理喂养,由于孩子、母亲及家属缺乏早产儿的养育知识。

3讨论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生理功能发育未完全,病情变化快,为了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护士应严密观察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进食、精神反应、哭声、反射、面色、皮肤颜色、肢体末梢温度及大小便等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处理,精心护理新生儿。耐心喂养,做好患儿父母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增强患儿父母育儿信心。护士也必须由具有高度责任心和爱心、较高专业技术水平、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耐心细致地护理早产儿的同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迅速采取抢救措施。总之,科学合理的运用早产儿综合喂养技术,能及早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具有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巧芬.早产儿2种喂养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18.

[2]李昕.早产儿的护理及喂养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0,5(36):214-215.

[3]丁月荣,谢秀平.早产儿的临床护理及喂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6):119.

[4]王冬梅.早产儿的喂养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6):65-66.

早产儿营养护理篇5

【关键词】剖宫产;母乳喂养;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170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140-02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WHO和UNICEF的联合宣言促使国际社会已将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作为妇幼保健的全球战略。根据WHO提供的资料,在发展中国家每天有4万儿童由于营养不良和腹泻导致死亡,而4~6个月内母乳喂养的婴儿患病机会低于母乳代用品的2.5倍[1]。近年来,随着剖官产适应证的扩大,剖宫产率也随之急剧上升。剖宫产术后产妇由于受疼痛、禁食、活动不便、心理负担重等因素影响,乳汁分泌较顺产产妇少[2],因此剖宫产术后新生儿母乳喂养率较顺产新生儿低。为提高我院剖官产术后新生儿母乳喂养率,加强和完善剖官产术后相关护理工作,我们针对剖官产术后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采取了术前宣教、术中早接触、术后早吸允及选择舒适哺乳等促进母乳喂养的护理措施,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4月,我院收治行剖宫产术的产妇632例,占到我院分娩产妇总数的54.5%,剖宫产产妇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28岁,孕周36~42周。手术方式为子宫下段剖宫产,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母乳喂养指导率100%,成功率91.7%。

2.护理措施

2.1宣传教育。要尽早把有关母乳喂养的好处及处理方法告诉孕妇,让其意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3]。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及住院待产的产妇,我们都会通过录像、图片、模型和宣传资料和等方式对其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鼓励孕妇及家属建立母乳喂养的决心和信心,为产后成功的母乳喂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基础护理:剖宫产后,先要做好基础护理,保持病房清洁、舒适、安静,合理安排治疗护理时间,病房每日通风1~2次,定期病房空气消毒,为产妇母乳喂养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2.3心理护理:母亲的情绪直接影响母乳喂养质量,产后休息不好、生气、忧虑等因素能抑制脑垂体分泌催乳素影响母乳喂养,因此哺乳期要尽量避免这些不利因素。要及时对孕妇及家属进行心理咨询,消除她们焦虑、紧张情绪,使之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让剖宫产术后产妇有良好的心态和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进行母乳喂养[4]。

2.4护理:产妇平坦和凹陷、皲裂、过度育盈、乳腺管阻塞和乳腺炎等都可影响母乳喂养,因此,孕产妇的护理也很关键。产前即可开始纠正扁平凹陷,产后保持泌乳畅通,预防皲裂及乳腺炎。发生皲裂时,暂停哺乳,涂红霉素眼膏,及时排空,预防乳腺炎的发生。

2.5护理:母亲喂奶直接影响婴儿的含接姿势,因此要教会产妇正确的哺乳姿势和婴儿的含接姿势。剖宫产术后的产妇惧怕疼痛,在切口愈合前鼓励其采取坐位环抱式授乳,减轻产妇抱婴儿的负担,使腹部肌肉放松,防止切口受压,减轻疼痛,有利于切口愈合[5]。正确的含接姿势下保证每次哺乳时间必须超过20min,双侧交替吸吮,哺乳后尽量排空奶汁,这样才有利于乳汁的产生[6]。

2.6营养护理:母乳来源的物质基础是有足够的营养素摄入,产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及营养。剖宫产产妇术后6小时便可开始进少量流食,无腹胀等特殊不适1小时后再进少量流食,12小时后改半流质饮食,这样促进排气,并可增加泌乳量。

2.7“三早”护理:“三早”即早吸吮、早开奶、早接触[7]。母婴早接触、早吸吮,能增进母婴感情,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消除术后疼痛和烦躁不安带来的负面情绪,促进乳汁分泌。

3.结论

母乳喂养对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及抗病能力增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剖宫产术后产妇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不能很好地进行母乳喂养,因此在护理上我们采用了针对剖宫产产妇的护理方法和手段。护理经验表明,恰当的护理方法和手段可以缓解剖宫产产妇身心的不适,增加泌乳量,增强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有效地提高剖宫产术后产妇母乳喂养率。

参考文献

[1]彭刚艺,林焕.健康教育在促进母乳喂养活动中的作用[J].护理进修杂志,1996,11(6):6-7.

[2]卢丽萍.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障碍及其护理干预[J].福建医药杂志,2006,28(4):157-158.

[3]高海霞,陈京立,高洪莲.早产儿母乳喂养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50):13l7-1319.

[4]马巧真.健康教育在促进母乳喂养中的作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12(1):90-91.

[5]何秀影,段红霞,齐亚欣.孕期按摩对母乳喂养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22(7B):1840-1841.

早产儿营养护理篇6

[关键词]口腔运动;早产儿;经口喂养;喂养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4)10-0078-04

出生胎龄早于33周的早产儿大脑对口腔、咽喉、气道神经调控功能未完全成熟,甚至在出生后对相应的吸吮刺激无法做出正确的反应动作,吸吮、觅食本能尚未完全建立,难以进行经口喂养[1]。研究认为此时早产儿胃肠道功能虽未完善,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耐受肠内营养,而且肠内营养对消化系统功能有显著地促进发育作用,更利于早产儿营养吸收和体重增长,在经口喂养之前,鼻胃管喂养是肠内营养的主要途径。口腔运动是一种采用按摩的手法对早产儿口腔及周围组织进行物理刺激的干预方式,以达到促进并锻炼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正常发育,尽早过渡至经口喂养的目的,已在国外早产儿护理中被广泛应用[2]。本研究采用口腔运动干预对胎龄28~33周的早产儿实施临床护理,并观察该方法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和表现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纳入标准:出生24h内收治;胎龄28~33周;出生体重1000~2500g;新生儿评分≥8分;全鼻胃管喂养;排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神经损伤并发症、窒息病史、口腔畸形或其他先天畸形,研究期间自愿提前出院或死亡者剔除研究。共纳入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剔除1例和2例,故干预组实际病例数74例,对照组实际病例数7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x±s)

1.2口腔运动干预

两组早产儿均接受常规温箱护理,对照组喂养方式采用常规鼻胃管喂养,并依据常规方法观察早产儿吸吮吞咽反射建立及功能,逐渐过渡为经口喂养,喂养量和频率均按早产儿喂养规范进行。干预组在早期即开始进行口腔运动干预,干预方式依据Boiron等[3]报道的方法,经过翻译和咨询本院新生儿科专家,结合院内实施条件进行修改微调。观察早产儿吸吮吞咽反射建立及功能,逐渐过渡为经口喂养,喂养量和频率均按早产儿喂养规范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1.2.1干预实施者准备护士经口腔运动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后进行操作,操作时双手带无菌橡胶手套,胎儿平躺保持舒适,在觉醒平静状态下接受口腔运动干预。每次持续15~20min,于每日早、中、晚喂养前进行。

1.2.2口周运动干预口周按摩范围包括双侧脸颊及上下嘴唇:①脸颊按摩,以拇指或食指指腹沿耳垂至嘴角连线轻按双侧脸颊,交替进行,持续约2min;②上唇按摩,以食指指腹沿上唇线由一侧唇角轻按至唇中再至对侧唇角,再由对侧唇角起往返按摩,在双侧唇角及唇中点加重按压力度,持续约1min;③下唇按摩,以食指指腹沿下唇线由一侧唇角轻按至唇中再至对侧唇角,再由对侧唇角起往返按摩,在双侧唇角及唇中点加重按压力度,持续约1min;④双唇协调性按摩,以食指指腹在上唇中点将上唇压向下唇,再由下唇压向上唇,再分别按压左右唇缝,持续约2min。

1.2.3口腔运动干预口腔按摩范围包括舌、牙龈、腭:①舌头按摩:将手指放入早产儿口腔,在舌面做轻柔前后往返按摩,后将舌缓慢推向对侧,交替进行,持续约2min;②上牙龈按摩:将手指置于上牙龈中央分别向两侧后方缓慢按压,并由牙龈后方缓慢按压至牙龈中央,持续约1min;③下牙龈按摩:将手指置于下牙龈中央分别向两侧后方缓慢按压,并由牙龈后方缓慢按压至牙龈中央,持续约1min;④软硬腭按摩:将手指置于口腔中央,向上按压硬腭,再由硬腭前部按压至软腭,持续约1min。

1.2.4非营养性吸吮由手指刺激上腭引发吸吮动作后放入无菌橡胶奶嘴进行非营养吸吮,持续至鼻胃管喂养前停止。

1.3观察指标

喂养进程:开始经口喂养纠正胎龄即首次经口喂养量≥5mL,完全经口喂养纠正胎龄即经口喂养量≥120mL/(kg·d),停鼻胃管达48h,均以开奶起计算,喂养过渡时间即开始经口喂养至完全经口喂养间隔。喂养表现:摄入奶量比即单次经口喂食的摄入奶量占医嘱总量比例;喂养效率即每分钟经口喂养摄入奶量。体重:开始经口喂养、完全经口喂养及出院时体重及出生至出院时每日增长体重,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喂养不良事件:经口喂养后出现乏力、呼吸暂停、缺氧、心动过缓、吸吮无力、溢奶、停止吸吮等不良表现。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早产儿喂养进程比较

干预组开始经口喂养纠正胎龄、完全经口喂养纠正胎龄、喂养过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早产儿喂养进程比较(x±s)

2.2两组早产儿喂养表现比较

干预组开始经口喂养摄入奶量比、喂养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3两组早产儿喂养表现比较(x±s)

2.3两组早产儿喂养体重增长比较

干预组开始经口喂养体重、完全经口喂养体重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体重、每日增长体重、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良事件比较

干预组7例(9.46%)出现喂养不良事件,其中3例乏力、2例心动过缓、2例溢奶;对照组28例(38.36%)出现喂养不良事件,其中6例乏力、5例心动过缓、3例缺氧、9例吸吮无力、5例溢奶。两组喂养不良事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3,P=0.001)。

3讨论

早产儿是高危型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而低体重是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对出生后营养供给要求极高,但由于各项神经反射功能未臻完善,对营养的利用存在困难,一般需经历全肠外营养至肠外肠内联合营养至全肠内营养的过程,而肠内营养则需先经鼻胃管置入和经口喂养,进程取决于早产儿胃肠道功能正常、吸吮吞咽呼吸功能协调的程度,而经口喂养的过渡是其中最重要的阶段[4]。鼻胃管留置时间过长缺乏经口喂养则可能产生口腔感觉运动功能异常,产生对口腔刺激反应过敏或厌恶感[5,6],不利于经口喂养进程的推进,而经口摄入乳汁不仅能对口腔味觉、感受、挤压促使消化道蠕动力增加,消化酶分泌,增强消化功能[7],还能避免长期留置鼻胃管和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因此尽早完成由鼻胃管喂养至经口喂养的过渡对早产儿机体功能发育有重要意义。

口腔运动经过国外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对口周、口腔内的按摩手法,沿吸吮相关肌肉进行轻按和运动刺激的主要原则,通过外力的辅助引导式运动,帮助产生肌肉、黏膜对吸吮刺激的吸吮反射运动,并早期适应口腔接触的触觉,产生相应的神经冲动建立神经反射弧[3,8]。本研究依据Boiron等[3]报道的方法结合本院专家建议,制定了一套口腔运动方案,基于以上原则,分为口周运动干预、口腔运动干预和非营养性吸吮。

口周运动部位为双侧脸颊和上下唇,涉及面部吸吮相关肌肉包括颊肌、咬肌、口轮匝肌等,通过指腹沿肌肉运动方向轻按,感官强化促进相应肌肉的运动,增加嘴唇对接触的敏感性,以使触碰时可自发出现吸吮动作[9]。口腔运动部位为舌、牙龈和腭,三者是参与口腔吸吮运动的主要结构,通过有规律的运动按压刺激,建立口腔感官和运动功能。由于早产儿免疫功能较弱,必须保证无菌操作,避免经口感染。非营养性吸吮是吸吮运动的实践性实习,通过对实物的条件反射,训练吸吮吞咽反射,逐渐建立吸吮吞咽呼吸的协调运动,减少应激反应和对呼吸的影响[10]。本研究中,干预组早期便接受口腔运动干预,并且耐受性较高,干预过程未出现不适症状,通过观察,在持续3~5d的干预后,吸吮吞咽反射基本建立或得以强化,采用戴无菌手套手指进行吸吮力度评估,力量增强,因此尝试开始经口喂养的时间得以大幅度提前,干预组开始经口喂养纠正胎龄显著小于对照组,初期由于个体适应性差异可能出现轻微应激反应,2例出现心动过缓,经停止经口喂养缓解,并重新适应后顺利过渡到经口喂养。随着口腔运动干预的持续,尤其是非营养性吸吮时间的增加,干预组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发育迅速,力量和协调能力明显增长,正式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缩短,干预组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纠正胎龄显著小于对照组,适应性更强,营养摄取效率也随之增加。

由于口腔运动功能的辅助促进作用,干预组早产儿对刺激敏感性增加,吸吮动作有力且节律稳定,以保证每口摄入奶量均衡,速度适中,干预组从开始经口喂养开始摄入奶量比、喂养效率已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口腔运动不仅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提前,并使吸吮吞咽力量和效率得到早期增强;至完全经口喂养时干预组早产儿摄入奶量比、喂养效率依然显著高于对照组,为其营养摄取和利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比两组体重变化情况可见,开始经口喂养时两组体重均略低于出生体重,至完全经口喂养时两组虽无显著性差异,但干预组体重增长幅度略高于对照组,出院时干预组体重已显著高于对照组,其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也显著少于对照组。说明干预组通过口腔运动干预促进吸吮吞咽反射建立,促进肌肉力量和协调性,缩短经口喂养的过渡期,促使胃肠道功能进一步发育完善,营养摄取效率提高,吸收功能得到改善,营养利用率增加,有利于体重增加,满足功能发育的需要[11]。干预组喂养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提高喂养效果。

综上所述,实施口腔运动干预操作简单,可行性强,可有效促进早产儿吸吮吞咽反射建立和协调性,缩短经口喂养进程,改善喂养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喻萍,谢映梅,洪维,等.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8):680-683.

[2]张崇芳,尹华英.新生儿口腔运动评估量表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9):1-4.

[3]BoironM,DaNobregaL,RouxS,etal.Effectsoforalstimulationandoralsupportonnon-nutritivesuckingandfeedingperformanceinpreterminfants[J].DevMedChildNeurol,2007,49(6):439-444.

[4]吕天婵,张玉侠.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86-89.

[5]夏颖华.早期微量喂养联合抚触护理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465-467.

[6]陈喻萍,陈丹,洪维,等.口腔按摩联合口腔支持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结局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3,28(3):35-38.

[7]YeaShwuHwang,ElsieVergara,ChyiHerLin.Effectsofprefeedingoralstimulationonfeedingperformanceofpreterminfants[J].IndianJournalofPediatrics,2010,77(8):869-873.

[8]吕天婵,张玉侠,胡晓静,等.早期口腔运动干预方案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的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01-105.

[9]SandraFucile,ErikaGGisel,DavidHMcFarland,etal.Oralandnon-oralsensorimotorinterventionsenhanceoralfeedingperformanceinpreterminfants[J].DevelopmentalMedicineandChildNeurology,2011,53(9):829-835.

[10]任香娣,孙献梅,彭艳,等.胃肠道舒适护理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2013,27(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