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范文篇1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研究生群体自身存在的特殊性以及研究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虽然充当着不容小觑的重要角色,但也遇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实际问题。

(一)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缺乏系统性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不同层次的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不断冲击着研究生们的头脑,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不近系统和科学,客观上为优秀传统文化在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带来了阻力;另一方面,研究生面临着科研、就业和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在读期间非常关注和注重自身的业务素质,比较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而忽视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涉猎和汲取,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自身涵养养成的积极作用的科学认知。

(二)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受到时代冲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但在现实生活中,研究生作为社会运行主体中具有较高知识结构、具有较好认知能力和具有较广涉猎范围的青年群体,难免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多元价值观念和信息潮流的影响,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推波助澜作用下呈现出滋长趋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西方不亮文化的侵蚀,在研究生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与传统美德严重不符的现象。

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积极作用的对策

(一)创新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人研究生课堂和实验室:传统的灌输教育和说服教育有其弊端.但是课堂这个教学环境却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争之地。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的作用,就必须将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框架系统、结构明了,比较具有系统性和实效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融人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当中。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人其课堂及实验室。

(二)拓展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人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正常的教学环节外,还应拓展途径,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研究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融人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要充分利用校内固定宣传栏;网络、电视、广播、报刊媒体;海报、条幅、宣传单等多种校园文化建设渠道积极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研究生的学术沙龙、文艺体育、科技经济、交友互动等活动当中,突出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特色,使研究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充分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个人涵养和品位。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问题;解决途径;推动方法;书香校园

一、当代学生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和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思想问题。由于初等、中等教育中应试教育突出,以考试分数论成败,这大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和学校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精心培养,而这恰恰是我们被诟病的地方。学校培养的人才只有兼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全面发展,才能担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现在的学生具有强烈的被关注意识,具有开放思想和创新精神,但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与滋养。吃苦耐劳性差,心理比较敏感脆弱,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少数学生追求物质享受,“以自我为中心”,集体归属感降低,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缺乏,以炫富为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喜欢博他人的眼球。

二、解决的途径

要想根本上解决当代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就要从本质入手进行剖析,究其原因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忽视和丢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道德资源,其中有一些经过时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时至今日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推崇“仁爱”精神,这有助于我们建立和谐的同学、师生关系,有助于学校保持和谐、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态势。“仁”是儒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理念,而儒家创始人孔子更是把“仁”的思想提升为具有人本主义和德性主义思想内涵的伦理原则和最高理想。优秀传统儒家文化还提出了对人、对物我们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能太以自我为中心,要学会关心同学,学会换位思考。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观点,这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有一个爱国主义情怀,让我们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以上介绍的这些优秀言论其实只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传统文化更是包罗万象,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走出跨越性的一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教育学生。依托传统文化建设优良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师生精神家园的建立与发展,充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推动路径和方法

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动路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只是哪种方法效果更好却值得我们深究和探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分为主要面和辅助面,主辅结合、相得益彰。主要面的方法:一是在学校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让孩子们通过学习课程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行了解;二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多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讨论与课题;三是学校电台、校报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多方面的报道;四是学校要大力倡导开展关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辅助面的方法:一是班级多举办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中去学习、去探讨;二是班级开设许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兴趣小组,如:诗歌兴趣小组、围棋兴趣小组、古筝兴趣小组等;三是学校印发关于漫画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与资料,让学生自己学习,或由学校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观看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电影,并可以学习与其相关的歌曲等。

我们在学校开辟了“国学经典”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了“文化宣传长廊”,同时组织开展了音乐、舞蹈、美术、乒乓球等兴趣小组活动,实施了课间操、大课间“经典诵读+音乐律动”实施方案,落实了学生诵读活动,不断增加学校图书室藏书量,丰富班级图书角,发动学生将家中的优秀书籍带到班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形成昂扬向上、文明乐观的良好教育风气,逐步实现了教学质量一流、校容校貌优美的创建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灵魂和脊梁,我们每个人都有体魄和精神两条腿,我们不但要强健其体魄,更要升华其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大步向前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很重要,尤其是在塑造孩子性格的小学。所以,我们要加快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步伐,让祖国的花朵能茁壮成长,早日成材。

参考文献:

[1]周保金.书香校园,好经更要念好[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0(5).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范文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可以传下去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传统文化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精神意识的总体表现。如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地域性的特点;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优秀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核心都是精神文化。

2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一是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展和弘扬。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国学教育能使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通过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推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都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反复品味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的一些学校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学生形象乃至提升学校形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学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传统体育、传统文化理念等在校园生根发芽,使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代代相传、荫泽后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3让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沟通,形成共识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实提升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3.1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途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真正做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

3.2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是积极倡导国学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加强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蕴。二是组织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创建学生传统文化社团,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载体。

学生社团组织是改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应组织指导学生依托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创建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

3.4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