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工程管控范文篇1

关键词:风险管理体系;配网电网;体系构建;风险平台;电力系统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44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4-0238-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34.1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的发展步伐也随着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人们对用电需求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而在配网电网运行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危险,这对供电企业在配网电网方面的运行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配网电网风险管理工作体系对配网电网的安全运行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管理体系的构建

1.1构建原则

1.1.1横向集成。配网电网风险体系参照《南方电网系统运行安全风险管理规定》标准来构建基本模型。通过风险因素监测、危害辨识、风险评估、风险、风险控制、评价与回顾六个环节,建立一套风险管理流程,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制订风险应对方案,及时监控和风险,对风险体系进行持续回顾和改善。

1.1.2纵向贯通。佛山供电局组织管理模式具有金字塔的特点,包括市供电局、区供电局、供电所,因此配网电网风险管理框架体系设计按照集约化、标准化的要求,结合组织架构进行纵向贯通设计,形成纵向包括市供电局、区供电局、供电所三个层级的动态风险管理体系。

1.1.3信息系统支撑。佛山供电局配网生产管理系统是实施配网电网风险管理、落实风险管理手段的基础,管理流程、方法运用、控制手段也嵌入信息系统之中。

1.2创新配网电网风险管理方法

1.2.1各司其职,全方位风险因素监测。配网电网风险因素监测主要考虑4个方面:(1)变电站内配电设备的日常运行情况,设备状态变化可能引发配网风险的事件;(2)配网线路设备的日常运行情况,设备状态变化可能引发配网风险的事件;(3)用户设备运行情况,重要(或保供电)用户电力设备及自备电源运行状况变化、用户数量重大变化可能引发配网风险的事件;(4)配网关键、重要设备运行情况。各相关单位按职责密切监测可能引发电网风险的事件,评估事件发生概率。

1.2.2风险评估与设备风险、作业风险联动。(1)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配网电网风险与设备风险、作业风险因素联动,进行风险评估。配网电网风险评估考虑危害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外力破坏、污秽等设备风险,同时也要考虑作业风险中现场施工作业因素、检修时间因素、天气因素的影响,其影响的概率值越高,风险越大;(2)配网电网风险等级划分如表1所示:

根据《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事故事件调查规程》事故等级划分按用户数划分的要求,将风险量化评估标准由失压配变数细化至以失压用户数为考量,这种情况下风险评估更加精准可靠。

1.2.3风险联动分级管控。环节方面,鉴于设备运行部门对辖区设备状态更为熟悉,评估效果更准确,我局对风险评估、风险遵循层级管控原则。配网基于问题的风险由供电所开展评估,一级、二级风险由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分管副主任签发,由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三级、四级、五级风险由区局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签发,由区局配电部。

1.2.4风险控制闭环管理。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包括调整运行方式、优化施工方案等,组织措施包括现场交底、过程监督等。各风险控制责任部门在风险发生前将风险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反馈至风险部门。风险部门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审核把关,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确认风险控制措施已全部落实,才可批准进行检修作业。

2管理体系的运作

2.1配网电网基本问题风险平台

当需要基本问题风险时,风险责任部门在平台填写配网电网风险控制任务书并流转签发,各责任单位根据需完成的控制措施填写落实情况,当落实情况全部完成后,该项风险对应的停电申请单生效流转。当停电申请单开始执行时,调度员点击风险生效按钮,风险正式生效,停电线路送电后点击风险解除按钮,风险解除,最后相关责任单位在系统上填写风险控制评价。

2.2配网电网基准风险平台

配网电网基准风险评估平台根据设备台账自动导入每1条10kV线路基本信息(包括用户数、设备类型、重要用户信息等),然后系统会按照预设的风险评估计算公式计算每条10kV线路对应的基准风险值,并显示风险等级,该平台可以高效、准确地揭示电网的基准风险,可以免去人工查询、录入、计算等繁琐的工作任务,减轻人员负担。

2.3效果评价机制(每次回顾、每月评价)

每次工作完毕后,总结风险管控过程执行情况,每月由区局对供电所、调控中心对区局进行汇总评价,评定风险执行效果,梳理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逐一解决,提升风险管控水平。

2.4绩效考核机制(年度考核)

年度对各单位风险评估合理性、管控措施落实实时性和完整性进行评价考核,对执行不到位的单位进行通报,促进各单位对风险管控工作的重视。

3案例应用

以2014年12月7日9∶00~15∶00禅城局城区所城东站701市府甲线出线电缆震荡波试验停电为例。

3.1风险辨识

701市府甲线基本情况,该线路属于用户专线,无同杆架设线路或交叉跨越线路,供佛山市政府(一级)、佛山市公安局(110)(二级)两个重要用户用电,两个重要用户均无自备电源。701市府甲线停电后,佛山市政府(一级)、佛山市公安局(110)(二级)两个重要用户将由110kV市委站10kV701市府乙线单电源供电。

3.2风险评估

配网电网风险评估应结合月度停电计划的编制开展。

3.2.1城区所在配网危害辨识的基础上开展评估工作。(1)根据风险辨识结果,按《佛山局配网运行安全风险量化评估方法》开展701市府甲线停电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2)风险评估结果:基问风险值为100分,属于配电网一级风险;(3)经过分析,造成701市府甲线停电高风险的原因主要是佛山市政府(一级)、佛山市公安局(110)(二级)两个重要用户均无自备电源,停电期间10kV701市府乙线跳闸将造成两个重要用户

失压。

3.2.211月17日,由供电所分管生产所领导组织召开检修停电协调会,审查701市府甲线停电基本问题的风险等级。

3.2.311月18日,区局配电部组织召开检修停电协调会,审定701市府甲线停电基本问题的风险。

3.2.411月25日,运行部根据配网电网风险及作业风险评级结果组织设备部、市场部、变电管理所、禅城局等相关人员召开月度停电协调会,审查701市府甲线停电基本问题的风险。

3.3风险

禅城局配电部于11月27日编制701市府甲线停电《配网运行安全风险预控任务书》,经区局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签发后。

3.4风险控制

3.4.1各风险控制责任部门根据本部门风险控制措施制定本单位风险控制措施落实计划分解下发至下级部门,下级部门反馈后,在风险发生前2个工作日内将本部门落实情况反馈至禅城局配电部。

3.4.2禅城局配电部对控制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审核把关,在确认风险控制措施全部得到落实后,运行部才批准701市府甲线停电申请。

3.4.32014年12月7日09∶00时701市府甲线停电开始后,配网调度当值发出风险生效通知,风险生效期间各风险控制责任部门按风险控制措施落实计划进行701市府甲线停电风险控制。

3.4.4701市府甲线工作结束,复电后2014年12月7日15∶00时配网调度当值发出风险解除通知。如果701市府甲线停电工作需延时,则由配调当值发出风险延期通知,风险延期期间各风险控制责任部门继续按风险控制措施落实计划进行701市府甲线停电风险控制。

3.5评价与回顾

3.5.12014年12月9日(风险解除后2日),各风险控制责任部门将相关风险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反馈至禅城局配电部,禅城局配电部对本次风险管控情况做出评价并归档。

3.5.2禅城局配电部12月底对当月风险进行回顾,2015年1月前3个工作日内填写《配电网风险回顾》报送运行部。

3.5.3运行部每月对上月全局基本问题的风险进行回顾。

3.5.4运行部每年年底对风险评估的合理性、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和效果及时评估和回顾,提出风险管理在技术、管理和运作程序上的改进意见。

4结语

通过建立配网电网风险管理体系能够极大地提升基层对配网电网风险的管控意识和能力,实现了配网电网风险管理的一大突破。根据风险评估内容,尽可能通过调整配网运行方式消除风险或降低风险等级以及根据配网设备重要程度制定相应的运维策略,提高经济性。

通过配网电网风险平台的搭建,实现风险管控系统化信息化,使电网风险管理更高效,减少员工负担,降低重要用户失压的风险,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确保配网电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徐杰,徐涛,顾瑛,张新凯.试论配网规划及配网自动化解决方案[J].工业C,2016,(6).

配电网工程管控范文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江门开平供电局,广东江门529331)

摘要:随着全球性智能电网的发展,广东省配电自动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大运行”和“大检修”的发展策略。现主要根据实践经验,分析广东省配电自动化的发展状况及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意见和建议,在建议中主要强调实施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调控一体化

1我省配网现有自动化系统现状分析

我省现有自动化系统已经历了4次更新换代,分别是主机双机热备用系统(SCADA)、RISC系统(此系统能够良好地接收指令,便于任务处理)、开放式系统(EMS)以及CORBA系统(主要用于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虽然经历了这4次革新,但我省目前的系统在自动化调控方面依然处于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主站系统相对薄弱

主站系统是进一步实现自动化调控的前提和基础,而我省目前面临着主站系统薄弱的问题,这就使得我省的自动化调控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效突破,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县镇地区依然不支持IEC61970标准以及自动生成功能,甚至在权限控制以及信息分层方面也存在不足和缺陷。

1.2二次设备远方功能不完善

我省目前已经具备了初级的二次设备微机化,具备了基本的远方运行监控监视功能,另外,部分低压电网还配置了继电器保护装置。尽管如此,但由于大部分低压二次设备不支持实时上传功能,远方监控功能还不完善,不具备定值切换、远方投退压板、修改定值等功能。

1.3通信体系支撑有待加强

我省基本上实现了光纤覆盖,通信体系覆盖面较广,但由于网络配置相对薄弱,通信体系支撑能力还不强,再加上配网系统运行复杂,光纤网络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破坏。另外,通信电源配置薄弱,大部分地区往往没有设置备份电源。

2智能电网背景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新趋势

2.1配网调控一体化的必要性

配网对于居民日常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配网在我省依然存在薄弱环节,不能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面对这种状况,近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智能电网的发展,将输电和配电有效统一起来,并不断完善配网制度,出台了一系列配网规则,进一步提高了配网的建设力度和质量。

如图1所示,我省在调度方面实行了新的管理制度,以分层管理和多级管理为主,将调度分为国调、网调、省调、地调、县调5级调度系统,下面是广东省的调度模式,调度人员不再负责电网监控,但在二次设备和继电保护等遥控方面,依然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操作,这些工作人员依然面临着较大压力。

2.2配网调控一体化的优势

所谓配网调控一体化是指配网调度和监控的一体化控制,在确保配网安全的基础上,建设配网调控中心,发展配网调控技术,不断优化配网运行中的监控、检修、抢修技术,最终实现配网调控的自动化进程,优化配网的资源管理水平和配置技能。

配网智能化系统不同于传统配网系统,它实现了配网调度和监控的一体化,让配网的运行管理变得更加精简、快捷、全面、直观,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整体效率,优化了电网调度流程,与此同时,智能化调度也让配网调度资料变得更加精确,能够进一步实现配网的精细化管理。

2.3配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

配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可以总结为:调度和监控一体化设置、运行与检修集中管理,同时还可以进行运行维护操作站分散布点和城区客户集中抄表等相关尝试。

这种管理模式有效合并了电网监控智能,将原有生产部门并入调度部门,在资源合并后能够有效实现人员的优化配置。当人员并入调控部门后,能够迅速成立调度中心,调度中心可有效监控变电站,处理紧急事故,从而提高调度运行效率。

2.4配网调控一体化支持技术

大部分地区调控一体化系统的支持已经具体到间隔层,并具备了间隔建模、间隔显示、光字牌标识等功能,能够实时更新变电站一、二次设备的事故和故障信号。

随着信息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日益更新,发展相关支持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包括:数据监控系统、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远方操控系统、无功电压优化功能、微机防误闭锁和操作预演等,并可支持事件事故追忆、顺序记录、反演和分析等。

如图2所示,南方电网调控一体化方案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使用了统一的信息交换、分散管理维护以及标准的IEC61970功能,实现了中调共享和信息供总调,并通过EMS模型及图形转换方式实现了信息共享,进一步推动了智能电网的一体化发展。

3智能电网发展下的配电自动化建设

根据我省智能电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我省在电网调控一体化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进一步提高我省配网的自动化建设水平。

3.1提升配网自动化水平

我省现有的配网设备尚不完善,这就导致了大部分设备依然不具备远方监控功能,面对这种状况,我省应进一步加大智能电网的配网硬件投入,不断加大设备的更新换代力度,进一步推进光纤通讯和微机保护的应用,建设具有丰富接口、安全可靠、具备基础支撑的通信保护系统,提升配网调度监控的融合力度,建立行政、调度通信的独立网络,不断提高配电自动化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电源管理系统,建立独立的双路电源供电系统,推进接口标准化和系统模块化进程,进一步提升智能电网系统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实现高标准的配网一体化奠定基础。

3.2规范调度自动化管理

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调度自动化管理策略,明确各项工作要求和流程。要实现调度一体化的信息分流功能和责任体制,进一步满足调度监控的需求,还要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岗位分工,提高监管水平,另外,还可利用远程终端为技术操作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完善调控一体化的组织机构设置和分工,将调度控制、运行维护、配网运行检修进行明确的职责、业务划分,针对配网的常见故障处理、分析和抢修建立一体化的管理制度。

3.3提升对生产管理相关功能的支持度

传统调度模式下,可以通过自动化调度实现设备的一、二次监控,如果没有自动化设备那么则需要人工监控。因此,一体化的监控需要具备对GIS平台图、模、库的导入能力,以电子地图为管理平台,实现配网监管的可视化管理,提升生产管理相关功能,包括运行值班管理和检修管理,实现对SG186的协同管理。

4结语

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传统调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在电力的发展需要,但想要进一步发展智能电网一体化模式,提高配网运行效率,建立信息流、电力流、业务流等高度一体化的智能配电网络,还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杜贵和,王正风.智能电网调度一体化设计与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15).

[2]吕洪波.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1.

配电网工程管控范文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系统自动化;问题;措施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配电系统中应用了比较先进的电子以及通信技术,逐渐实现了配电管理工作中的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对提高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作用。配电自动化的实现对供电和用电之间存在的矛盾能够进行很好的解决,对缓解供电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利,配电系统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发展对供电企业的利益能够进行保证,同时,对供电用电双方之间的利益能够进行平衡,对电力行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1配电自动化实施的目的

配电自动化在我国的兴起主要是缘于城网改造工程,长期以来配电网建设不受重视,结构薄弱,供配电能力低,国家出台的城网改造政策,提出要积极稳步推进配电自动化,配电自动化实现的目标姨结为: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切实提高电能质量,确保向用户不间断优质供电,提高城乡电力网整体供电能力,实现配电管理自动化。对多项管理过程提供信息支持,发送服务,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减少运行维护费用和各种耗,实现配电网经济运行,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服务质量。

2配电自动化系统方案的设计内容

2.1通信方案设计

2.1.1通信内容:包括远程控制开关的动作(遥控),如合闸,分查询开关的工作状态(遥信),如正向有电,无电,左供电,查询当前时刻的运行参数(遥测),如开关的整定值,报警,统计值等。

2.1.2通信方式。实时模式可。根据用户的庙宇做到实时上传,最小间隔为IS,实时性强,但通信流量大,运行成本高。

2.1.3主站系统设计。

2.1.4子站终端的设计。

2.2配电自动化的内容

2.2.1用电管理。包括用户对电能的管理要求,管理意见等,都要及时反应到配电中心,由配电管理中心对此作出反应和处理。

2.2.2判断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对配电网所需的信息进行处理,对各种信息的上发下传,及时反应运行状况和事故的处理分析能力。

2.2.3安全可靠边的供电网络。包括电源点应保证电力输送线路的。经济运行,开关变压器等设施的可靠性。

2.2.4对故障的自动判断和隔离。在人工或自动条件下恢复非故障线路的供电,对故障点进行自我隔离和诊断。

3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结构与功能简介

3.1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时等级划分及结构。限据配电网规模,地理分布及电网结构,分为特大型,大中型和中小型系统,主要由主站系统,子站系统,远方终端,通信系统组成。

3.2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3.2.1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主站。

3.2.2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的中心站。

3.2.3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子站。

3.2.4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远方终端。

4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现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4.1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化技术推广到电气自动化中,首先,从管理层面上来看,信息技术不断筒化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业务数据处理,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全面动态监控,确保数据的全面和完整;其次,在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更新上,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微电子技术使得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一些设备的界线由过去的定义明确向模糊化转变。

4.2在检修与维护方面上,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使系统更加简单和易操作电气自动化依托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具有友好的人机操作界面,相应的控制系统灵活.并且易于集成,Windows操作平台的使用使得维护和检修更加直观和简单。

5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5.1智能控制运用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对于电力系统来说是一种创新技术,因为其本身技术与微机和信息网络技术联系紧密。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把电网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方便了电力部门对问题故障进行及时的改进。这个新技术使得电力系统的可控制性增强,安全性也得以提高,也就是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

5.2仿真技术应用

电力系统使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来驱动仿真技术的实施,使得电力系统在更大的程度上实现了暂时状态与稳定状态二种状态中的同步实验,并在为系统运行提供大量精确数据的前提下加强了实验的精准度,工作人员还可以在这种仿真的环境中测试更多的新型电力装置,从而为混合型实时仿真实验室的建立提供极大的助益。

5.3电气工程自动化开展配电网工作配电网是电力系统运行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配电网中使用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技术,使得配电网实现了数字信息配电网的一体化转变,从而帮助配电网减少了在载波应用的路由以及衰耗等方面的难题,使得配电网在更灵敏的程度上接收到了信息波。配电网对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技术的运用就使得配电网在更高程度上为电力系统的运行提供服务,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电力系统运行的效率。

6电气工程自动化在电力系统中的未来发展趋势

6.1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综合技术会朝向国际标准的方向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必将实现对于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通信管理以及信息控制等各个方面的智能控制工作中的应用正在大力推广,为国家构成了电力系统的主干高速网速。未来的电力自动化的综合技术将朝向多媒体、计算机和通信等技术之间的结合发展,使计算机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更加深入。

6.2电气工程自动化综合技术还将实现保护、控制以而未来时期这种独立的状态必将实现一体化的结合发展。推动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在保护工作、控制工作以及测量工作各个方面的有效结合,可以使自动化电力系统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出来因此,未来的电气工程自动化综合技术必将实现三位一体的有效结合,从而推动电气工程自动化相关技术更为完善的发展以及应用。

6.3结合使用以太网技术,日渐复杂化的电力系统当中,需要采集和处理的数据越来越多,所以我们需要更快的数据传输处理途径,才能保证电网信息的实时有效性。以太网技术能够实现大量数据快而稳的传输,这样的技术满足了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过程中数据处理的要求。所以要想在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的研究中,结合先进的以太网技术是有必要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在电气自动化的技术的应用范围是极为广泛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使用,为电力系统的运行发挥了巨大的意义,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引起了企业领导和工程技术人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梁媛园.浅析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设计与应用[J].民营科技,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