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手外伤腹部皮瓣护理

手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器官,人类活动每时每刻都要使用手,因此手的损伤十分常见,据统计,手外伤占外科急诊总数的20%以上,占骨科急诊总数的40%[1]。手的结构精细,功能复杂,受伤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缺损,针对这些问题,我科于2009年1月—2010年7月运用腹部带蒂皮瓣术治疗皮肤缺损的手外伤30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7月我科共收治手外伤行腹部带蒂皮瓣术患者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16-50岁,平均年龄28岁。其中电锯伤20例,电刨伤7例,刀切伤3例;左手外伤8例,右手外伤22例。

2护理

2.1心理护理手外伤患者大多数是轻壮年,面对众多的困难,患者内心非常紧张、痛苦,一时不知所措,心理负担增加,情绪低落。我们应同情和理解患者,多与患者交流与沟通,了解病人的困难,必要时给予一些物质帮助,特殊患者可以向医院申请减免部分医疗费用,同时向患者详细介绍病房环境及类似手术的成功病例,加强健康知识宣教,使患者消除焦虑和陌生感,增强信心、安心养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2.2体位的护理患者腹部带蒂皮瓣术后需卧床1周,术后为防止皮瓣水肿或皮瓣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患者卧位时可取仰卧位或健侧卧位,避免患侧卧位。术后予患肢软枕垫高,肢体抬高于心脏水平10-20厘米,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肿胀[2],本组患者均无明显水肿发生。

2.3灯烤护理患者腹部带蒂皮瓣术后,皮温相对较低,须安置在室温22-25℃、湿度60%-70%,安静、舒适、清洁的病房。

特别是寒冷的冬天,应安置病人在空调房内,遵医嘱予60W的烤灯持续保暖,烤灯距患肢皮瓣距离为30~40厘米,烤灯应用干净中单覆盖,中单每日更换,随脏随换,护士须常巡视病房,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本组患者未出现皮肤烫伤现象,保证烤灯有效。

2.4血运观察患者术后每隔1小时观察皮瓣血运,7天后皮瓣血运可2小时观察1次,2周后可停止观察。如果伤口有渗血,皮温低、颜色青紫、肿胀、皮纹减少或消失,血潮试验加快,则提示静脉回流障碍,应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如皮肤呈苍白,皮温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超过5秒,指腹干瘪甚至冰冷,血潮试验减慢,提示动脉血供不足,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处理。本组有1例患者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经过及时处理,皮瓣血运逐渐恢复,未出现坏死。提示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应多巡视患者,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2.5饮食指导腹部带蒂皮瓣术后,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食物,补充营养增强体质,促进伤口愈合。特别要嘱咐患者禁食酸辣,禁止吸烟、喝酒。

2.6皮肤护理腹部带蒂皮瓣的供区、受区部位需制动,术后医生予胶布粘贴固定,限制肢体活动,敷料包裹压力适中,减少皮瓣张力。胶布固定一般需要3周,部分患者皮肤易过敏,出现水泡、红疹,护士须经常检查患者胶布粘贴处的皮肤,进行床头交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为减少过敏现象,可每天用灭菌用水或75%的乙醇檫拭胶布周围的皮肤。此外,为防止局部皮肤,特别是腋窝、肘部出汗多的部位潮湿、糜烂,责任护士指导家属协助患者每日用温水清洗皮肤,敷料、衣被随脏随换。如皮肤出现水泡、红疹,则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或相应处理。本组有1例患者出现胶布过敏,出现数个水泡,护士用注射器在无菌状态下抽吸,并嘱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及水泡周围皮肤完整,防止感染。

2.7断蒂的护理腹部带蒂皮瓣断蒂需在皮瓣成活,一般3周皮瓣与受区建立可靠血供联系,方可断蒂。断蒂前可用引流胶片扎紧皮瓣近腹壁端,5分钟内观察有无缺血,如无缺血、皮瓣颜色红润,则延长时间至15分钟。如指腹变紫则立即松开引流胶片,待皮瓣红润后再结扎。如15分钟后皮瓣血运好,则改为30分钟、60分钟,每天夹2~3次,2~3天后可断蒂。本组患者,我们采用此种方法,皮瓣血运良好,均成功断蒂。

3小结

通过对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术患者,行心理、体位、灯烤、饮食、皮肤、皮瓣断蒂的护理,保证手指的长度,获得满意外观。提示我们在护理过程中应多巡视病房,重视患者的主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这是皮瓣成活、手术成功的关键,为断蒂术后患者手指恢复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腹部手术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全麻;腹部手术;康复;手术时间

【中图分类号】R241.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1-066-02

全身麻醉及手术的刺激使全麻腹部术后患者易引起呼吸、循环、内分泌等系统生理功能的改变,如何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是全体外科护士共同的护理目标。影响全麻腹部手术术后康复的因素有许多,近几年来,此方面有大量报道。在此笔者对几个影响患者康复的不可忽略的因素综述如下:

1术前禁食

术前禁食是为了避免麻醉期间胃内容物反流及误吸而导致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对于全麻腹部手术尤其重要。传统的禁食时间为术前12小时禁食、禁饮,然而在临床上,许多因素如灌肠等肠道准备的过早进行,使患者空腹等待手术时间大大延长,极易产生饥饿感,增加焦虑感及不适感,降低机体抵抗力,不仅影响患者的睡眠,还容易导致麻醉诱导期间低血压的发生,影响到患者的愈后。产生反流和误吸的主要因素是饱胃及胃排空延迟。而影响胃排空主要因素是胃内容物的量,其次是胃内容物的种类,固体排空较慢,液体较快,而脂肪类则延迟胃排空。因此除了术前必须禁食外,还应考虑到不同种类食物应有不同的禁食时间。研究表明,饮水能稀释胃酸,降低胃液PH值,又能刺激胃排空。因此,择期手术病人,如不存在胃排空延迟因素(如肠梗阻等),可从午夜开始禁食,术前3小时禁饮,急诊手术视情况而定。

2术后低体温

通常医护人员只注意患者体温是否升高,而对术后体温在350C以下常未予重视。实际上,持续过低体温对人体是有害的,它能引起凝血病,导致出血增加;使代谢率降低,机体氧供减少,导致酸中毒;免疫功能损害尤其是中性白细胞的氧化杀伤作用降低,使机体对伤口感染的抵抗力降低,从而导致伤口感染率的增加;此外还可对心肝肾各脏器功能造成损害,严重的常可致死。引起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原因主要有:(1)麻醉剂对体温调节有抑制作用。麻醉抑制了血管收缩、寒颤和非寒颤产热机制。(2)大量输液输血。成人每输注1升环境温度下液体或1单位(200ml)冷藏血可降温0.250C。(3)低温环境。(4)体腔开放。手术中切口暴露时间过长,水份蒸发。[2]由于全麻腹部手术多为大手术,手术时间较长,以上引起低温的因素常同时存在,因此围手术期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如(1)术中加强覆盖,避免不必要的暴露;术后用温暖毛毯遮盖皮肤。必要时可使用压力气体加温盖被。(2)保持温暖环境。(3)及时给氧(注意要湿化)。(4)加强体温监测,对低温者,采用能测量350C以下的体温计,测直肠体温。(5)对静脉输注的液体或血液加温。研究表明,将液体加温至370C,就可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3术后高血压

机体对手术创伤和疼痛等刺激的应激发应,可引起术后高血压。腹部术后高血压发生率虽然没有心脏手术高,但高血压对已有心脑损伤的病人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左心衰、心肌梗塞、高血压脑病或脑出血,并且还可能引起血管吻合口及创面出血。

一般随着刺激因素的消除,体内儿茶酚胺、醛固酮的代谢排出,术后高血压很快恢复正常。但如果刺激因素持续存在,如术后焦虑、疼痛、缺氧、寒颤不能解除,可导致血压持续不降。因此,应加强对术后血压的监测和应激原的管理

护理措施有:(1)严密监测术后血压。(2)及时给予降压处理,一般首选硝酸甘油。(3)及时除去应激因素。针对患者的焦虑心理,护士要作好心理疏导;积极缓解伤口疼痛;及时给氧;对麻醉清醒后5-7小时仍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应给予积极诱导或留置导尿,以免因尿潴留引路高血压。(4)控制输液量和速度。

4术后疼痛

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常感到伤口疼痛,24小时内疼痛明显,2-3天内逐渐减轻。伤口持续疼痛除影响患者休息和睡眠外,还影响许多方面,如:(1)影响腹部手术术后呼吸功能恢复(尤以上腹部手术最为显著)。手术后伤口疼痛常迫使腹部手术患者由正常的周期性深呼吸改为浅快呼吸,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等指标均趋下降;PaO2和SaO2降低,呈限制性通气障碍;功能残气量的减少,导致肺泡通气不足,咳嗽乏力,肺内分泌物潴留,可引起肺炎和肺不张等并发症。(2)可能增加切口感染率。机体抗感染的主要防御反应是中性粒细胞的氧化杀伤;Akca研究显示,手术切口感染与组织氧分压高度有关;而术后疼痛可降低皮下组织氧分压,术后疼痛控制差的患者组织氧张力明显下降。因此,术后应积极有效的镇痛。对于全麻腹部术后,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镇痛办法是使用镇痛泵。镇痛方法有:连续恒量静脉注射镇痛术(CCIA)、连续恒量硬膜外注射镇痛术(CCEA)、病人静脉自控镇痛术(PAIA)、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术(PCEA)。使用镇痛泵术后一般镇痛效果都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尿潴留、搔痒、低血压、呼吸抑制等,故在临床使用中监测呼吸及血压,同时作好宣教工作,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5手术时间

腹部手术的护理范文篇3

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1年7月所护理的腹部外科手术后并发出血、疼痛、肺部并发症患、胃瘫综合征以及尿潴留患者共304例,分别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不同护理措施,观察护理疗效。

结果:根据患者术后病情,采取积极合理的护理措施,大多数患者术后并发症得到预防或缓解。

结论:根据患者手术情况,术后予以精心护理和细致的临床观察,能够减少或避免腹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痛苦。

关键词:腹部外科手术护理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65-02

1手术后出血

较多原因可以导致腹部手术后出血,比如术中没有彻底止血,血管结扎不牢,凝血机制受损,术后小动脉痉挛扩张及输入大量输库存血等。术后出血量的大小可根据伤口外敷料渗血的多少、引流器中引流血量多少以及全身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一般腹部切口出血,进行更换外敷料并加压包扎可以达到止血目的。如果出血量大,且患者出现精神萎靡等有出血性休克的危险表现时,应及时通知医师进行抢救,同时安慰患者,必要时可给适量镇静剂。

2疼痛

术后疼痛是由于术中组织损伤、术后患者情绪焦虑所造成的综合反应。根据相关据统计75%的患者术后疼痛比较明显,但86%的患者采取镇痛措施后效果并不满意[1]。术后镇痛不利,往往会刺激机体的应激反应从而引起内分泌紊乱,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导致患者病情迁延不愈,从而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健康恢复。护士在为腹部术后疼痛患者实施护理过程中应该从社会、心理、生理等方面进行。护士在作手术前准备时,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向其说明可能出现的术后切口疼痛和其他牵涉痛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患者充分的术前思想准备有助于其减轻术后对疼痛的抵抗,从而减轻疼痛。另外,还应指导患者了解疼痛的有关知识和缓解疼痛的方法,这样患者就可以根据情况做到术后预防或减轻疼痛,如有节律的深呼吸,咳嗽时按压切口两侧等。在术后止疼药的应用上,可使用口服、肌注、静脉注射等方式,近年来随着疼痛治疗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止疼方法,如患者自控止痛法(PAC)及硬膜外腔给药法(EIA)等。

3肺部并发症

腹部手术后的肺部并发症是导致术后患者病死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有关资料表明,在外科腹部手术后的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远较心脏异常更普遍,其患病率平均约为30%[2]。因此,在应采取积极预防及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首先促进排痰:腹部手术病人3-5天不能进食,加之胃肠减压、麻醉操作后遗症等因素,病人大多有咳嗽无力,呼吸道分泌物多的表现,分泌物淤积不能排出进而导致肺炎发生,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预防肺炎发生首要措施。术后麻醉清醒6小时后即应给予半坐卧位,指导和帮助患者做咳痰动作,并给予叩背促进排痰。为了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消除喉头水肿,可予雾化吸,并帮助痰液稀释易于咳出,预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的发生。其次要防止病菌定植和误吸:对于能抑制呼吸中枢和咳嗽反射的镇静、止咳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要帮助病人定期清除口腔分泌物,进行口腔护理。对于恶心反应较重的病人必须放置胃管,保持胃肠道通畅,以免呕吐物误吸引起肺部感染。另外还应嘱患者进行术后早期活动,减少因血栓形成而导致的下肢静脉血栓、甚至肺栓塞。

4胃瘫综合征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指因各种腹部手术改变了正常神经激素和肌源性因素对胃排空的调控,术后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为主要症状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3],术后胃引流量较多,且持续时间长,食会出现呕吐、膨隆及恶心、上腹饱胀等症状是其主要表现。积极的胃肠减压管是预防胃瘫综合征的重要措施。胃肠减压可减轻因食物、胃液等刺激而导致的胃黏膜水肿,增强胃张力。因胃瘫患者需较长时间留置胃管,操作前应告知其重要性,以取得其配合。妥善固定胃管;避免胃管折弯、扭转、滑脱等;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准确记录引流液量,每日冲洗胃管。另外,积极的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措施[4]。输注营养液时应遵循浓度从低到高、容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的原则。给予肠内营养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电解质状况,注意胃肠道反应,做好对症处理。如出现腹泻,应调节输注速度。在饮食和体上,指导患者少吃流质,多吃干软食,餐后取坐位或半卧位,利用重力原理使食物排入肠道。

5尿潴留

外科腹部手术后尿潴留的发生,是临床常见并发症,若处理不当,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精神痛苦,尿潴留过久还常引起膀胱炎[5],不利于术后身体的恢复。减少腹部手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克服对环境的陌生感。使其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术前嘱患者尽量排空膀胱,术后若病情允许协助患者变换,在床边或到卫生间,以帮助排尿。其次推迟膀胱充盈时间,对于生命体征平稳,不需快速补充血容量患者,输液不宜过快,50~60滴/min为宜,避免血容量增加过快,肾小球滤过率增多。另外,应避免滥用镇痛泵,因为镇痛药物会抑制排尿反射,所以对于腹部小手术,可尽量避免镇痛泵的使用。对使用镇痛泵的患者,值班护理人员应加强重视,特别注意观察排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小结

腹部外科病种较多,发病急,病情重,术后病情复杂多变,护理的难度大,护理操作的结果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可以影响患者生命。采取积极合理的护理措施,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可以减少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丛志强,丛志斌,胡胜德.对术后镇痛护士应注意的问题.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5,14(2):74

[2]杜斌.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围手术处理.中华实用外科杂志,2004,24(3):136

[3]王吉甫.胃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