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业技术范文

按照碳汇和碳源的定义,结合海洋生物固碳的特点,碳汇渔业可以理解为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CO?,并将这些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

碳汇渔业能够充分发挥碳汇功能,直接或间接吸收并储存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而减缓水体酸度和气候变暖的渔业生产活动的泛称。凡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都能形成生物碳汇,相应地亦可称之为碳汇渔业,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滤食性鱼类养殖、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以及捕捞渔业等。通过渔业进行碳汇,不仅技术可行、成本低,而且可以产生多种效益。

二、我国碳汇渔业的主要形式和发展现状

(一)我国碳汇渔业的主要形式

我国目前碳汇渔业的形式主要包括贝类、藻类、浮游植物的养殖等。碳酸钙是养殖贝类中贝壳的主要成分,因此,增加贝类养殖可以增加渔业的碳汇功能。继而通过人们的捕捞而将贝类移出海洋中的碳。另外,贝类养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可得到巨大的额外经济利益。藻类在海水中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二氧化碳为有机碳,除此以外,还将水中的无机氮和磷吸收,已达到改善水质的效果。通过大量收获海藻,固定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藻类养殖成为固碳的重要措施。浮游植物也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它们同样是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二氧化碳。浮游植物是海洋中食物链中有机食物来源,并在生物泵的循环作用下,净化了海洋生物产生的各种垃圾。

(二)我国海洋碳汇渔业的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海水养殖条件优越,20多年前,我国贝类和藻类养殖的广泛推广带动了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10年海水养殖产量达1482.30万吨,比上年增长5.49%。其中,鱼类产量80.82万吨;甲壳类产量106.11万吨,比上年增长4.34%;贝类产量1108.23万吨,比上年增长5.24%;藻类产量154.13万吨,比上年增长5.83%。可见,中国的海水养殖是一个以贝藻养殖为主的水产养殖业。

渔业在推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将发挥很大作用,尤其对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特别重要。一方面,我国渔业是以养殖为主,且贝藻类、滤食性鱼类等养殖占据很大比例,导致渔业表现出很强的碳汇功能。因为贝藻类、鱼类等可以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渔民捕捞而最终将碳移出了水体。不可否认,渔业大量的生产本身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更应该通过建立低排放、可持续的碳汇渔业以此支持我国低碳渔业经济的发展。碳汇渔业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低的“三低”产业。在渔业生产的各个阶段都要求做到以上几点,因此各个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很小的。在我国实行建设现代渔业的进程中,碳汇渔业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大力推进海洋碳汇渔业发展的原因

(一)发展碳汇渔业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延缓全球气候变暖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国际间进行了大量的淡判以推进建立控制气候变化的机制。目前,控制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节能减排,开发新能源,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是增加碳汇,发展碳汇产业。碳汇的载体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碳汇和海洋生物碳汇。人类每年排放的CO2以碳计约为55亿吨,其中海洋生态系统吸收了大约20亿吨,陆地生态系统吸收约7亿吨。碳汇渔业为海洋固碳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实现减排目标有效且低成本的方法。

(二)碳汇渔业促使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转型,

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建立与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十字路口,是继续依赖大量消耗资源促进经济发展,还是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国际和国内环境下,选择技术改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从而迅速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实力、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是最佳路径。选择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的低碳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低碳化是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碳汇渔业作为一种典型的生态化的产业,通过新技术、新制度的运用,实现生态和谐,更重要的是发挥渔业碳汇的作用,进一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是传统渔业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

(三)优先发展碳汇渔业,是我国优化升级海洋产业结构的突破点

海洋产业结构指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海洋产业结构反映的是海洋经济中各产业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良好的海洋产业结构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要求合理配置海洋产业中的各生产要素,协调各部门的责任及利益关系。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使得资源利用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化,从而促进海洋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碳汇渔业代表着整个海洋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能够带动整个海洋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点。

四、我国海洋碳汇渔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碳汇渔业产业发展的政策

法规在充分考虑我国国内外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首先要保证渔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然后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碳汇渔业产业发展战略,并在法律层面加以确定。在渔业法规修订过程中,适当增加促进碳汇渔业发展的有关条款,逐步完善碳汇渔业相关的法律体系。除此之外,在碳汇渔业的优惠政策上应当有所倾斜。比如国家为发展可再生资源设立的发展基金,以此促进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国家标准的制定和示范工程建设等。碳汇渔业也应享受此类优惠政策,用于碳汇渔业发展的科研工作、渔业建设项目等。

(二)加大碳汇渔业技术自主创新与推广

大力开展碳汇渔业技术自主创新研究,借鉴国外低碳渔业相关技术,消化吸收其先进技术,并对技术构成加以改进,提高渔业产量和质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碳汇能力。渔业的低碳技术及碳汇功能在节能减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快发展碳汇渔业,需要设立渔业发展碳汇渔业技术的专项科研项目,加大科研力量投人,为研究提供充足的技术及必要的资金支持。推动产学研联合,碳汇渔业技术的创新主体是企业,企业可有效推动技术进步和推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建成我国第一个碳汇渔业实验室,国家应多建立此类实验室并加快科研成果的利用。另外,积极寻求建立我国渔业碳汇计量和监测体系,科学评价渔业减排增汇的潜力。

(三)加强国际渔业低碳化合作

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领先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和排放在未来都会较高。因此,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建立与发达国家的全球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通过该机制推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加大发展中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尤其是加快核心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不断探索适合我国碳汇渔业产业发展的道路。

(四)碳汇渔业的经济政策以绩效激励贝藻类水产养殖,尽快实现海水养殖业蓝碳存储与碳汇交易

在国际气候变化政策文件规定内,建立一些机制,允许对未来海洋和近海生态系统的碳俘获进行碳赊购,使碳的有效贮存成为可接受的方法蓝色碳应该用像热带雨林的绿色碳类那样,用类似的方法进行贸易和处理。当务之急要广泛宣传水产养殖贝藻的碳汇贡献,像林业碳汇交易一样,把渔业作“蓝碳”列人碳交易,以流转碳汇的形式。

参考文献:

[1]邵桂兰,阮文婧.我国碳汇渔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2.

[2]孙吉亭,赵玉杰.我国碳汇渔业发展模式研究[J].东岳论丛.2011.

[3]齐建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碳循环和碳汇产业发展[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

[4]李纯厚,齐占会,黄洪辉,刘永,孔啸兰,肖雅元.海洋碳汇研究进展及南海碳汇渔业发展方向探讨.南方水产,2010.

[5]王清印碳汇渔业――概念、发展与展望[A].海洋资源科学利用论坛论文集.2011.

[6]占阳.发展碳汇渔业和低碳渔业技术是建设渔业强省的必由之路[J].江西水产科技,2012.

海洋渔业技术范文

(一)浅海、滩涂海水养殖和海珍品增养殖取得显著成效

为实施“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的战略,辽宁、山东两省充分发挥地处辽东、山东半岛和北黄海、渤海湾的优势,利用浅海、滩涂积极发展水养殖业。1996年,辽宁、山东两省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11万吨和259.7万吨,占海产品总量的43%和54.5%。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两省又积极开发海水增养殖业,实施了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辽宁省自1985年开始生产性放流以来,共放流1~3厘米幼对虾125亿尾,回捕产量达1.9万吨,直接经济效益6.5亿元,社会效益达2.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居全国领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生产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大连市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全县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重点发展鲍鱼、海参、海胆、虾夷扇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杂色蛤、魁蚶等品种,产量共达8万多吨,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底播增殖为主的海底庄园。山东省长岛县的海水养殖区现在已由近岸浅海扩展到深水大流海区,养殖品种由传统的海带、扇贝扩大到鲍鱼、海参、虾夷扇贝等海珍系列养殖,养殖形式也由单一的筏式养殖转变形成为海上筏养、海底播养、陆上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岛周围70万亩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的“蓝色牧场”。1996年全县海产品产量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20.87万吨,养殖收入6.58亿元。浙江省在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之后,也确立了以养殖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海水养殖取得显著发展。1996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5.82万亩,产量达39.51万吨,列全国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渔业公司和象山港渔业公司,分别从福建省引进欧鳗和大黄花鱼种苗,采取大面积海水人工养殖,并获得成功,由于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将会有更大发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捞机制,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浙江省濒临东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34050万亩,是浙江省陆域面积的两倍多。著名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342.1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259.72万吨,居全国首位。针对我国近海传统鱼种结构的变化,浙江省积极采取对策,使海洋捕捞结构从以沿岸近海为主,初步实现了向外海发展的转变,远洋捕捞作业已发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外海渔获量已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1%。远洋渔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去年产量达13.4万吨。

(三)积极开发水产品加工业,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山东、浙江三省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本省水产品保鲜加工业的迅速掘起。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海洋经济增值的发展方向。为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浙江省首先发展冷冻小包装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海洋药物等产品,使水产品获得显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0余万吨,加工产值63.8亿元,水产品加工综合能力列全国前茅。

二、对我国水产品需求潜力和海洋渔业资源潜力的分析

据农业部渔业局测算,1995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0.5公斤,人均消费量为11.6公斤,但消费极不平均,沿海地区有的高达40公斤,而内陆一些地区人均消费不到1公斤,所以内陆地区水产品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鲜味美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产品消费来计算,5年就需要增加600万吨的产量。而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每年人口将净增加1400万左右,满足新增人口对水产品的消费就需增加水产品产量16万吨。因此,应充分挖掘渔业资源的潜力,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提高养殖单产的增产潜力

我国海水养殖单产整体水平不高。“七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平均为442斤/亩;“八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已提高到677斤/亩。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良种体系、渔用饲料体系、病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养殖优良品种的引进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间,我国海水养殖单产达到800斤/亩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扩大养殖面积的潜力

我国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面积约为2亿亩,按现有科学技术水平,可进行人工养殖的面积为4000万亩。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为1074万亩,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6.8%。由于养殖技术、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于养殖的面积将不断扩大。如:山东省长岛县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另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我国近海3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为4.8亿亩;4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6.2亿亩。由此足以说明,我国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潜力是很大的。

(三)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资源的潜力

据资源调查,我国部分外海还有一定的渔业资源蕴藏量。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万吨。稳定近海,调整远洋捕捞结构已势在必行。外海海域特别是公海海域渔业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同第三世界国家渔业合作的日益发展,远洋渔业产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资料,预计到本世纪末,远洋和外海渔业产量将增加50万吨。

三、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渐趋枯竭

近海捕捞是一项投入高回报率也高的产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我国渔业生产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又相对薄弱,因此海洋捕捞出现了无度、无序的现象,造成我国海洋渔业传统资源渐趋枯竭。以舟山渔场为例,大、小黄鱼和墨鱼等传统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带鱼也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如1996年冬汛结束后,在捕获的带鱼中,每尾在100~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渔业总产量中带鱼比例与1995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减少4~5万吨。

(二)渔业病害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近年来,受综合因素影响,海区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病害日趋严重。对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响,且危害品种有扩大蔓延之势。1993年爆发流行性虾病后,全国对虾产量由1991年的22万吨锐降至1994年的6.4万吨,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累计经济损失年均达100亿元,对虾养殖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极大地挫伤了虾农养殖积极性。虽然一些地方坚持以防为主和以混养为主的方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大面积对虾养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没有某个地方或单位研究出彻底有效的解决措施。渔业病害已经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我国近岸海洋污染日趋严重

渤海、东海、黄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陆源污染占整个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养殖、海洋矿藏开发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营养化,诱发赤潮。如辽宁省1996年出现赤潮32次,每次最长时间达7~8天,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法,加大实施休渔制度的力度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应加强对海洋渔业捕捞的管理,严格划定我近海休渔区域,建立健全休渔制度。据了解,浙江省舟山渔场在对带鱼实行了两个月的休渔期后,今年捕获的带鱼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宽。辽宁省今年比往年晚一个月捕获海蛰,增收5亿多元。这充分说明休渔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严格执行休渔制度,以确保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组织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加强渔业病害的防治研究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面积的海水养殖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方法和技术。因此,建议国家科委与沿海省、市、县各级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加紧进行渔业病害防治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计划,以确保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国家从大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用于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良种的1亿美元专项经费,划出一部分用来支持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

(三)在黄海北部海域建立渔业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目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但海洋捕捞却面临着资源渐趋枯竭的严峻局面。21世纪渔业发展的核心是可持续性发展,如何推进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步入科学、合理、有序的轨道,则需要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经验。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海洋渔业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以从事人工放流,渔业病害防治研究和改良、培育优质苗种等多项试验,并将成功的经验加以推广和普及,以加快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专题组认为,辽宁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建立北黄海渔业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方案是可行的。为此建议国务院及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农业部等部门予以审查批准,并制定相关的倾斜政策,加大扶持的力度。

海洋渔业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98-02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山东省沿海渔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山东省濒临渤海、黄海。海岸线长3100Km;沿海岛屿299个,岛屿岸线550Km;沿海海湾70多处。0m~20m等深线浅海面积2.9×10Km;潮间带滩涂面积3200Km。北部黄河莱州湾海岸底质为细纱淤泥质,是多种北方群系鱼虾产卵、索饵场。

山东省近海海域的初级生产力较高,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近海海洋生物有1000多种,海洋底栖生物418种,潮间带生物510种。其中有较高经济价值的400余种。浮游植物116种,以硅藻占绝对优势,经济藻类为海带、石花菜、裙带菜、条斑紫菜、鹿角菜等。浮游动物77种,其中鱼类155种,头足类7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虾、贝、蟹类有80多种。渔业资源年捕获量可达110万吨,近海海洋栖息洄游鱼虾类260多种。对虾、扇贝、鲍鱼、刺参、海胆等海珍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海珍品资源量7000吨。

山东省作为全国海洋大省,从海洋经济结构中可以看出,仍是传统的渔业为主的低层次结构类型。同时响应海洋捕捞“零增长”政策,出台相关法规政策保护渔业资源,2000年以后海洋捕捞出现负增长,到2001年海水养殖量超过海洋捕捞量。近海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鱼群数量锐减,沿岸近海急剧下降。

1.过度开发海洋渔业资源,资源逐步衰退。随着海产品需求量的增加,捕捞能力持续增强,远远超过了渔业资源的承载力,渔业资源衰退速度加快。表现为渔获物营养水平下降,主要经济鱼虾类难以形成汛期产量,低龄化、小型化和低质化现象明显,损坏幼杂鱼过度。专属经济区的划定,使得部分外海渔船回撤至近海作业,加剧了资源不足与过度捕捞的矛盾。

(1)过剩的从业人员及价格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海产品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促使海产品价格上涨;价格越涨,捕捞越甚,资源愈匮乏。以黄渤海区渔船数为例,1986年为38398艘,而2002年为73447艘,增长率为92.28%。可是1998年调查表明渤海渔业资源生物量却下降到1992年的11%。(2)渔具渔法结构不合理。由于受捕捞成本的限制,有些捕捞渔船发动马力不够,渔具渔法比较落后,使用违规拖网,大量捕捞幼鱼小虾小蟹,破坏了鱼类产卵和幼鱼培育场的低层生态环境。尽管实行伏季休渔制度,但是禁期已过,由于监管部门的监察不力,违规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致使大小通杀,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再生。

2.不断恶化的沿海生态环境。海洋作为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排污的主要收纳场所。沿海城市、地方工农业市生产废污水及生活污水排放。养殖自污染,海上作业时油污染,中小企业对污水处理不力,造成了近海水环境污染严重。2008年实施监测的渤海入海排污口中,约83.3%的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主要超标污染物为磷酸盐、悬浮物和氨氮等。山东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数量占各自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数量的比例居全国第一位[2]。

3.养殖管理不善,病害流行,种质退化。养殖品种单一粗放,以传统养殖品种为大宗,以贝类和藻类为主,鱼虾蟹类为辅。渔业水域污染,生态失衡,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病都与环境因子有密切联系。由于受生物工程技术资金等影响,有相当数量的育苗场设施,设备条件十分简陋落后;养殖苗种遗传力差;抗逆性弱,种质退化;育苗能力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制约了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发展。

4.海产品加工的困惑。水产品加工过程中,由于技术限制,废弃物综合加工利用水平低,主要用于生产饲料、鱼粉等。水产品加工技术落后,企业设备陈旧;初级加工品多于精、深加工产品。加工保鲜多以冰、速冰的方式,渔业产品大多被消费者直接消费,产品附加值低。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富集,原料质量难以保证。产品出口类型单一。出口创汇竞争力不强。

5.渔业资源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海域管理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状况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综合管理的权威尚未形成,管理极限和范围出现一定的交叉和重复,渔业法规不够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3]。海域使用的无序、无度、无偿也是造成渔业资源不能持续、高效开发利用的重要原因。

(一)全面综合治理污染源

1.陆源污染源的治理:针对陆域排海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于工农业废水与城镇生活污水,对此要从源头上坚决堵住污染排放。实现工业污染项目达标排放;全面推进沿海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落实资金专用,技术科研作基础。实行全过程污染控制。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有机复合肥、土杂肥使用。加大生物肥使用;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2.油污染处理:建立海域船舶溢油预防。处置和应急一体化管理机制;研究石油污染源漂流预报模式,各港口、码头、造船厂和修船厂建立含油废水处理设施,对往来船只的含油处理;减少或消除海上油气钻机钻出的钻屑或化学物质的含量,缓解对环境的污染[4]。

3.清洁养殖替代静养模式:清洁养殖是运用生态经济和环境保护观点来指导海水养殖业的生产。在技术革新基础上逐步淘汰落后的养殖技术和工艺,推进工厂化养殖、池塘生态养殖和贝藻混养[5]。

(二)调整渔业结构,协调其他行业的关系整合人力资源

1.海洋捕捞业。压缩近海,发展外海,拓展远洋是保持和振兴山东海洋渔业强省的战略需要。形成多家远洋渔业公司及龙头企业;拥有装备水平高,超大型远洋渔业船队,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内外市场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深度接轨;实现公司在国内外上市,拓展更广的资金渠道,把远洋渔业做大做强。实现远洋捕捞业的逐年增长。

2.海水养殖业。今后的海洋渔业发展的思路:因海制宜,合理布局,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转化高新生物工程技术,培育良种,调整养殖结构、规模。

(1)潮上带、陆地工厂化养殖。工厂化养殖就是通过运用现代化的养殖设施,采用封闭循环水养殖,采用技术手段,处理放养殖环境,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使良种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工厂化”养殖可以提高养殖单产和经济效益,控制养殖污染,增加生态效益[5]。(2)滩涂、浅海的生态养殖。要结合海域实际情况,开展大规模海水养殖区域的养殖容量和潜力的分析研究,实施生态养殖,探讨工程化养殖和生态养殖在这一区域的最佳结合。一定要本着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学原理,建立完整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在继续对中国对虾、乌贼、海蜇、贝类、海珍品等的人工放流、底播、移植的基础上发展名优珍品的培育[6]。根据鱼种群特点,逐步扩大投放保护性人工鱼礁,在海岸带和海岛区大量繁殖海带、裙带菜等实现贝藻间养,建立立体养殖生态系统,改良生态环境,实施渔业资源的修复。(3)离岸深水区的生态养殖。实施离岸深水养殖可以拓展养殖空间,增加资源的利用量,是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一定借鉴别国的先进技术,立足实际,以质取胜。

3.海产品加工业。随着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的急剧增长,而近海渔业资源利用又接近了极致,海产品的加工技术、工艺对于资源的利用开发就显得更为重要。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高层次的产品加工,有效降低了渔业资源开采,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减少废弃物[7]。

水产品加工业是本世纪实现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专业之一。必须依靠本省的技术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科研项目合作,迅速转化科学技术为生产力,增加海产品的加工产量比,做到产品的精、细、高,提高海产品的附加值。运用生物加工新技术,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生产海洋药物、试剂保健品等,提高加工的精度,提升海产品的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4.加强与其他行业的联系,整合人力资源。在实施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降低人口压力。当前的渔业发展生产力水平,已经超过了渔业生产最大的容纳力。

(三)完善海域管理,加强渔业资源的保护

依据《海域使用管理法》建立科学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理顺海域管理体制,遏制海洋资源的破坏,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渔业法及配套法规、规章是渔业实行依法治渔、依法兴渔的保障。要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依法生产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3]。坚决制止非法渔业生产,淘汰非法渔具,革新捕鱼方法,加大执法力度,强调执行过程中的“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