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幼儿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幼儿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幼儿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的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使幼儿掌握初浅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首先,创造性教育应该尽早进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性与所拥有的知识量之间并不是成正比的关系,知识多的人创造性不一定就强,知识少的人创造性也不一定就弱;知识的多少,智力的高低可以决定的只是一个人在创造中可能达到的层次与深度,而幼儿正处于形成科学兴趣的最佳时期,这也正是培养创新意识可以从小抓起的理论依据。因此,应不失时机地抓好这个时期的教育。

其次,知识更新速度快,对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当今世界知识量的急剧增长的直接后果就是知识老化且更新速度快。同时,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给幼儿教育内容、方法带来了巨大变革,幼儿教师若不及时更新知识、改进方法,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见解和有开拓能力的人才。

二、幼儿科技活动目标和特点

我们的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幼儿科技活动的特点是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整个活动过程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同时在活动中应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让幼儿亲身实验、多次感知,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因此幼儿科技活动是幼儿创新教育的前提和条件,它为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提供了场所和空间。

三、幼儿科技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转变幼教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意识

开展幼儿科技活动和幼儿创新教育,教师是关键。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才能的学生。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和对创新教育的认识,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首先,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转变为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幼儿作为独立的个性,要认知、要发现、要创新,必须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实现,幼儿活动主要指的是幼儿主动的有思维的、多样的活动,它包括外部操作实践活动和内部心理观念活动。要开展创新教育,就必须树立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其次,把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求我们把幼儿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实现由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向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的转变。

第三,把“教学生学会”的教学方法观转变为“教学生会学”的教学方法观。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幼儿园的基本任务一直定位于让幼儿掌握知识的层面,对“怎样让幼儿学会学习”的“学法”研究不够。知识爆炸式地增长迅速地更新,要求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学会学习,学习创造,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二)营造有利于幼儿创造的宽松氛围,培养幼儿探究事物的兴趣

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与操作技能,充分调动幼儿参加科学活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科学教育活动真正成为引发、支持幼儿主动探究和发现过程。

首先,从物质环境来看,教师要给孩子一个能自主活动空间,激起他们去发现去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幼儿没有兴趣,就缺乏真正的动机。使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成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前提。

其次,从精神环境来看,营造创造意识和创造行动的氛围,就是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幼儿被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得到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的机会,无拘无束、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这样幼儿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就能积极探索,积极思考,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三)选择以“幼儿生活周围的事物为实践基础”的教学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于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来说,他们的生活实践更应是他们的第一性的学习内容。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必须注意以幼儿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即要使选择和设计的内容是在儿童生活的周围,是他们能够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是能使他们感兴趣,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是能够使他们提出问题,产生想象的,他们乐意做的。例如蚯蚓是幼儿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平时它并不能引起幼儿的多大兴趣,但是我在引导幼儿观察蚯蚓时便问孩子,蚯蚓有没有眼睛?蚯蚓需不需要空气?蚯蚓爱吃什么?怎样将一条蚯蚓变成两条蚯蚓?从而又重新提起幼儿对蚯蚓的探索兴趣和欲望。孩子们便带着各种疑问和好奇去进行各自的观察和实验。因此,通过科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要从儿童的身边开始,遵循其认知规律,进行适当地拓展。

浅谈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篇2

【关键词】幼儿语言能力培养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幼儿时期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就要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使孩子学会运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因而,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下面探讨了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一些方法。

一、运用游戏方式

通过游戏方式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幼儿期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幼儿语言学理论指出,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是符号、形象、动态的事物有利于幼儿输入信息,最终在头脑中组合成必要的表象形字;二是使用非语言手段引导学生输出信息,如做游戏的方式符合幼儿语言学习的特点。通过这个规律可以看出,做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采取启发式、游戏式等方法逐步地引导他们学习语言或者非语言的表达形式;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时期语言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等特点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比如,在丰富孩子词汇、纠正发音的阶段,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交流语言的机会,不断地鼓励幼儿根据游戏的内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总之,运用游戏方式学习语言,不仅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而且还符合幼儿语言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增强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营造特定情景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幼儿开设一个语言情境课程,为幼儿开辟一个说话的空间、说话的地方,不断引导和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将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有意义的活动,不断强化幼儿的语言能力。比如,定期开展儿歌朗诵会、语言类游戏、“我给大家讲故事”等活动,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情境,给他们创造说话的机会。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因为开放式问题不只是一个答案,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来回答问题,发散性思维空间广,能够自由地发挥。比如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你喜欢这个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他这样做是对还是错?”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再次,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的几分钟,为幼儿提供一个表演的机会,可以说一段话,也可以讲一个故事,还可以唱一首歌,表演的形式不固定,其目的是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在语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营造适当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可以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加轻松,还能使幼儿更加愉快地学习,更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根据语言教学中提到的“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与教师及他人交谈,学习礼貌的、恰当的语言交流方式”要求来开展语言课程。为达到语言教学目标,教师还需要不断研究、探索,实现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更新。

三、利用课余时间

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加强对幼儿语言能力的锻炼。例如,在春天时,花草树木刚开始萌芽,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大自然中,让他们感受春天的变化。当看到破土而出的小草时,可以让幼儿形容一下小草的形状、颜色。如果他们表达得不够准确,教师再做纠正指导:小草的形状像花针,也像牛毛,颜色是绿色的。教师可以借助这个机会,向幼儿补充一些有关小草的词语,如小草生长的颜色、生长的姿态以及它充满生命力的气质等。

当校园里的树木都发芽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去观察嫩芽的形状、颜色等,同时为他们讲解有关根、茎、叶的知识,还可以给他们介绍树木的用途。通过讲解这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面,还能有效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阶段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幼儿游戏、营造特定情境、利用课余时间等方法,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想说、多说、会说,从而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如燕.游戏,幼儿言语的舞台――浅谈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J].长三角(教育),2012(10):101-102.

[2]陈伟霞.浅谈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及其途径[J].科技风,2012(13):213,216.

浅谈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创造性思维,又叫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颖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它对传统的常规思维的超越。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好奇心和兴趣作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三、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现状

家长的错误指导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在幼儿出现“奇怪”的举动时,家长总是根据自我的认识给予纠正。家长们按照成人的思维很快给幼儿给予纠正,而不是从幼儿的思维出发,沿着他们的思路给予巧妙的顺水推舟,使幼儿明白其中的原委。其二,就是家长主观强迫幼儿按照主观设想培养兴趣爱好。不管幼儿喜欢什么,根据家长个人的主观判断,想让自己的孩子多面发展,强迫幼儿参加艺术培训活动。殊不知,这种行为无形中压制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另一方面,家长们没有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给予发展,而是主观强迫幼儿按照他们的主观意念去实施。

四、教育对策

1.营造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条件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核心环节

3.及时发散引导和总结是保护幼儿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

4.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孕育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助推外力

总之,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孩子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要是幼儿充满兴趣、积极探索就应该多赞许、多包容,并给予鼓励和赞扬,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孩子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幼儿的创新能力是幼稚的,但其发展的潜力却使很大的。幼儿时期的创造性思维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广大幼教教师和家长要利用一切一切教育活动和适当的条件,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计划,充分让幼儿自由活动,并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最大潜力。我们要善于启发幼儿的创造萌芽并扶植和保护好。

[1]程立新.浅谈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