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篇1
1引言
高校贫困生工作是关系到学生成长、学校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热点问题。目前,高校有一定数量的贫困学生,亟需帮助,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体现了社会公正、教育公平(李长春,2006)。做好经济关注对象的认定工作,是保证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确保资助工作公平、公正的前提。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学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我们需要从源头出发找到问题的根源,以此给出相应的对策。
2当前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一个涉及政府、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的系统工作,这就造成了认定工作的复杂性,其中的问题也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几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结果。
2.1宏观层面上的原因
一、宏观层面上涉及的主体对象主要是政府,当前高校认定学生是否贫困的重要依据是看生源地政府部门的贫困证明或盖章认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但是证明的真实性受到广泛的质疑,很多民政部门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加上对该项工作不认真,因此很难给出正确的评判,于是很多非贫困生可能轻而易举拿到“贫困证”,而确实困难的学生因为没有顺利开具“贫困证”就被学校划归到非贫困生行列。
二、贫困的度量存在很大困难。首先是收入信息不透明,一方面家庭收入的来源不确定,另一方面全面收集和计量家庭收入很难开展。其次是地区经济的差异导致了家庭收入不具有可比性,贫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学生家庭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发展不同,使得家庭的贫困程度也不同。另外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程度日益成为度量学生家庭收入贫困程度的难点。再次是收费标准的不统一,由于我国各地物价水平差异,各校乃至各专业的收费标准也不尽相同,使得学生生活费和学费的支出存在很大差异,从而难以准确把握贫困生的经济需求。
2.2中观层面上的原因
一、中观层面上涉及的主体是高校。目前高校认定学生是否贫困往往根据新生入学时的家庭经济登记表和贫困证明,贫困生资格一旦确定,大学四年一直不变,这种做法使得一开始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认定为贫困生的同学或者中途家庭遭遇变故的同学没有了再被认定为贫困生的机会,而那些靠“假证明”获得贫困生照顾政策的假贫困生可以一直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这种方式是一种静态的处理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情况的可变性。
二、采用“选举”的认定方式主观性太重,其公正性受到质疑。有些学校为了体现评定的“公正性”,会采用班会投票的方式。这种方式受到个人口才与演讲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拉关系、走后门等恶劣后果,非贫困生钻空子的几率大增,对贫困生的自尊心也是严重伤害,增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三、有些学校设有评议小组,由学校领导、辅导员组成,定期对贫困生的困难情况进行评议,这种方式在不能很好的保护贫困生隐私和尊严,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评定标准,主观性很强,另外使得贫困生整天生活在被监督的压力之下,似乎新鞋、新衣服都成了奢望。
中观层面上看,学校在认定贫困生时,存在种种困难,需要考虑多方面问题,如何调和各方面的因素是亟待决绝的。
2.3微观层面上的原因
微观层面上涉及的主体是学生本人和家庭。主要问题是学生和家长的诚信问题。部分学生诚信意识淡薄,一些并不困难的学生冒充贫困来骗取资助资金,甚至“走后门”、“托关系”开贫困证明,申请材料一应俱全,然后拿着资助大肆挥霍。而一部分家庭确实困难但性格内向的贫困生,因为没有积极主动申请使得贫困生认定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3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体系的长效机制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上逐一解决。
3.1宏观层面上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政府在帮扶救助贫困生方面出台了大量相关政策和措施,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但是在保障措施上还有待加强。
一、做好贫困生生源地的诚信认定机制。贫困生认定起源于生源地政府,保证认定的准确性先要做好源头认定工作。国家需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指导生源地政府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加大贫困证明的审批力度,监督民政部门开具贫困证明的公正性,明确生源地认定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并将其列为民政部门执政能力的考查范围。
二、建立全国联网的学生信息资料库,使得学生在入学之初,学校便能掌握学生家庭情况的一手资料。此资料库包含贫困生的家庭成员、经济收入、家庭成员工作职位、学生在校表现、受资助情况等等。此资料库需由生源地政府部门、学校、家庭如实填写,并随着学生档案的转移资料库相应转移到学生所在高校,由高校相关部门查阅、备案、增添、修改,保证资料库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2中观层面上的解决方案
在中观层面上,需要学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体系。
一、以动态的视角进行认定,建立完善的贫困生信用档案,建立科学规范的贫困生数字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贫困学生的档案管理,以动态的视角关注贫困生的成长,及时发现他们的需求。贫困生数字信息管理平台,主要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库,学生受助信息库,学生贷款管理系统和学生勤工助学资料库。
二、构建权利义务对等资助模式,保证认定工作的准确性。目前的资助多数是无偿的,学生只有索取没有付出,很容易助长不劳而获的思想,也使得一部分非贫困生蠢蠢欲动。学校应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增设更多勤工助学岗位,在资助中强化权力义务对等的观念。一方面,培养贫困生战胜困难,直面挑战的人生观,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更好的识别贫困生,因为非贫困生一般是不愿意付出这种劳动的,从而大大节约了认定成本,迅速找准资助对象。
三、建立定性与定量化相结合评判体系和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的设计是为了更加客观公正的认定贫困生,最大程度的消除主观认定上的缺陷。在该体系中,从辩证的审视角度出发,考虑了学生生源地经济差异、城乡差异、学校层次、专业类别、家庭变故等因素。评价指标中包含定量化与定型化指标,同时兼顾动态化数据指标和辩证的审视态度,从而使得认定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四、做好认定后的监督工作,从而保证国家、学校和社会资助资金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监督中可以采用设立意见箱或者抽样调查的方式,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和辅导员应该加强与贫困生的交流与沟通,及时掌握贫困生的生活学习状况,了解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善始善终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
3.3微观层面上的解决方案
在微观层面上主要加强对大学的诚信教育,培养团结互助友爱的校园文明新风。现在一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失,“假贫困证证明”“假低保证”“假残疾证”严重影响了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大学生开展诚信道德教育是保证认定工作准确性的重要内容。同时高校应该开展主题讲座,讨论班会、宣传册等方式,宣传国家、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政策,树立典型,用优秀贫困大学生的事迹感化在校大学生,树立文明新风,培育集体主义和同学们之间的真挚感情,发扬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优良传统,为贫困生认定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篇2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燃气专业
[FL(K2]“订单式”培养模式适应了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了以需求促培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原则,形成了学生、学校、企业多赢的局面。我院分别与山东奥德燃气公司于2011年起开始合作成立“奥德订单班”,与港华投资有限公司从2013年起合作成立了“港华订单班”,与蓬莱渤海燃气有限公司从2014年起合作成立了“渤海订单班”。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山东省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在省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期间以订单班为基础,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优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实践工作,优化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深化订单培养机制,订单培养初见成效
“订单式”培养是根据订单企业的需求,校企双方联合招生,共同制订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师资、技术、设备、场地、信息等办学资源方面进行合作,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业的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成立了由院系领导、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燃气行业主管部门、燃气行业协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借助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平台,学院准确掌握燃气行业的人才需求,与港华燃气投资有限公司、山东奥德燃气有限公司、蓬莱渤海燃气有限公司分别签订校企合作暨订单班人才培养协议。协议中明确了合作方式和内容,校方、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企业奖学金发放等内容,用于指导订单班的培养工作。订单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即可与实际工作零距离接触,考核合格后进入燃气企业相关岗位实习,实现“学习―实习―就业”一条龙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得到了行业企业的认可。
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燃气企业订单班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订单企业发展、燃气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
订单班燃气专业的毕业生面向各订单燃气企业。燃气企业具有鲜明的行业和专业特性,为能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对行业企业和有“订单式”培养的院校、燃气专业毕业生及在订单企业学生进行调研。通过多次调研和研讨,人才培养目标从注重培养燃气专业知识转向燃气专业能力,掌握燃气行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燃气工程施工管理、燃气管网运行与维护、燃气场站安全管理等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优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
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方向,专业调研为基础,就业岗位为导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多次召集燃气行业专家、燃气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等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对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并针对不同的订单企业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内容包括人才培养规格、毕业生的职业范围及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燃气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等。
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企业紧密合作,为合作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使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现无缝对接,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制订了基于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TP73杜彦宋克农曹辉.tif;%100%95.5,BP#][TS(][JZ]图1基于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TS)]
[KH-+3mm]
四、以职业能力为根本,构建合理课程体系
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采用“专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确定课程体系专家论证调整完善”的技术路线构建订单班的课程体系。
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全面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体现工学结合的“岗证结合,四层递进”的课程体系,逐步培养学生的通用职业基础能力学习领域(第一层)、R岛诵哪芰ρ习领域(第二层)、职业能力拓展学习领域
一、高校现有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生获取资助政策信息途径不对等。“奖、助、勤、贷、补、减、免”涵盖了现行高校学生资助的各种方式。一方面资助政策逐年完善,资助方式不断变化。以助学贷款为例,2012年以前,由学生所在高校贷款直接发放,2012年以后改为生源地贷款。另一方面,资助形式多样,资助渠道不同,具体操作方法有别。
调查显示,对于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偏远山区的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媒体宣传及政策知识普及,导致相关学生对助学政策和获取资助的途径知之甚少,与发达地区学生相比,存在信息不对等的现象。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与程序不完备。目前高校比较普遍使用消费平均水平界定法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比照界定法来界定经济困难学生。具体操作程序是,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然后到当地政府相关民政部门审核盖章,最后报学校审批。一方面,这种流于形式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部分家庭较为贫困的学生往往由于自尊心过于强、害怕泄露个人隐私等因素放弃申请,导致相关学生无法享受国家资助。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相关学生生活情况的动态管理与监督,无法真正确定学生的实际家庭经济状况,最后仅凭对学生的主观评判甚至私人感情来确定对贫困生的资助额度,导致资助金额分配不合理。
3.管理服务受助学生的机制不健全。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总体局面停留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脱贫”,通过经济资助,缓解相关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帮助学生解除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但缺乏对于贫困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能力培养,没有真正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指导,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技能辅导,帮助他们顺利成长成才。
二、构建精准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必要性
1.基础环节:精确识别困难学生。构建精准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基础环节是精确识别,通过一系列精准化程序精准甄别资助对象,资助工作才有意义。当前高校普遍存在资助对象识别不精准、学生贫困程度鉴别不准确等问题,导致资助工作针对性不强,最终影响资助的效果与效率,因此,现阶段实施精确资助能够从源头上为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打牢基础。
2.关键环节:精准帮扶困难学生。构建精准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关键环节是精准帮扶,通过个性指导、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帮扶,确保困难学生在学业上有进步,在生活上有成长,帮助他们顺利成长成才。
3.核心环节:精准管理困难学生。构建精准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核心环节是精准管理。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困难学生树立诚信意识、拼搏意识和感恩意识,在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传递爱心,帮助他们,真正达到资助育人的终极目标。
三、构建精准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路径
1.完善评定指标及程序。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环节,是制约精准化资助工作体系构建的关键所在,也是最容易被诟病的环节所在。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当改善现有评价指标,建立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科学化水平。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应将生源类别、生源地收入水平、就学地消费水平、健康状况、家庭人口及供养关系、家庭收入、消费数据、资助需求、已获资助等信息作为主要参数,建立贫困程度的量化评定公式及分类办法。
同时,应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管理与监督,通过观察记录其日常生活开销支出费用及用途,实时掌握其日常消费水平,并将相关数据纳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评价指标,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灵活性。
2.强化工作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需要有专业的资助工作队伍作为支撑点和发力点,以保证资助工作顺利有序开展。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资助工作机构。专业机构主要负责宣传普及国家相关资助政策及措施、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价指标、建立资助工作管理服务平台等。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资助工作队伍,主要指从事资助工作的经办人及学生辅导员。资助工作机构及各高校应统筹资源,搭建平_,加强对资助工作队伍的业务培训与指导,不断提升资助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引导资助工作人员树立精准化工作理念,从而确保资助对象的精准化。
3.拓宽资助育人机制。资助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实施学生资助政策,主要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并使其成长成才。学生资助工作不能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还要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把党的十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人成才”教育目标融入资助工作的全过程。
(1)开展诚信教育活动。高校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应有重点地针对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开展诚信主题教育,引导相关学生自觉树立诚信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按时还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普及相关还款知识,确保相关学生及时还款。
(2)开展励志教育活动。高校应正确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通过挖掘广大学生身边的典型学生,宣传受助学生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学生向先进看齐、向先进学习,激励广大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立志成才,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逐步培养学生迎难而上、奋勇拼搏的精神。
(3)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国家、社会及学校等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不图回报、无私奉献的,但作为受助学生应心怀感恩,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在点滴行动中传递爱心,帮扶他人。
四、结语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教育的好坏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高校学生资助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缓解经济压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构建精准化资助工作体系,有利于达成上述目标,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文迈华.浅析大学生资助体系建构的精准化[J].时代教育,2015(3).
[2]刘云博,白华.精准化资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思维[J].教育评论,2016(2).
[3]伍冬云.大学生精准资助问题研究[J].管理研究,2016(2).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篇3
相关部门在近几年不断增强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支持与帮助,以实现他们的大学梦。随着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新的资助体系也得到一定的改进,为了确保整个工作流程客观公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我国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当前尚未形成一套较为健全成熟的认定管理方案,诸多高校在对此项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欠缺,且遭遇一定的困扰。某院作为一个超过本三分数线的高职院校,也存在很多需要资助的学生,同样认定工作中也有诸多疑问。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现状
1.1诚信意识淡薄。
《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是认定工作的关键资料。在整个工作实施中,难以有效利用调查表进行贫困生的确认。主要表现在:①部分学生填写申报信息时未提供真实的数据;②部分管理部门未能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与行为,开虚假的证明材料。近来高校普遍存在,这是一种基本原则的欠缺,也反映当前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1.2认定程序不规范。
自新的贫困生认定规定实施以来,将经济困难学生按其家庭条件划分贫困生和特困生。对此项工作的认定,相关管理部门至今未能形成一套全面、科学的规定。比如说,学生或其家庭成员出现意外变故致家庭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来认定是否为贫困或特困生。这些方法是合理的,且易于实现,但容易造成一刀切。事实上贫困和特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造成经济困难的因素有许多。因此,对贫困与特困两个层级进行确定时,需对具体问题、具体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思考。
1.3认定方法不科学,过程监督不足。
当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过程,主要是针对学生家庭人均收入的对比,将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划分为特困生、贫困生和一般困难学生。在此基础上,依照25%~30%的比例对贫困生人数进行认定。然而,高校中诸多院系为了降低冲突与矛盾,将指标分到每个年级每个班。这种平均分配名额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一,每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性,进而导致不同地区家庭人均收入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以人均收入为基本判定条件,欠缺一定的科学性;其二,各个高校中不同专业在其学费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每一个班级的总人数不同,有效学院存在名额少,贫困生较多的现状,这样难以有效的对真正贫困生进行认定。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对策
2.1制定严格政策,可行认定程序。
一是制定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工作程序。通过专业的管理方案进行整个贫困生认定工作。该方案主要是对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进行调查的同时,通过科学化的管理标准,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通过有效的数据信息作为此次认定工作的评价标准,进而全面有效的对困难学生进行帮助。二是注重推荐。高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需要学生本人填写基本的申请资料,很少采取他人推荐的方式。主要是贫困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和自尊心,通常不愿意被他人知道自身的情况。因此,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关注与重视。三是,注重相关信息的真实性。经济困难是各方面因素综合而成。正常来说,单亲比双亲家庭贫困,下岗职工比在岗职工家庭贫困,有疾病成员比无疾病家庭贫困。一个家庭有收入也有支出。如果有高收入家庭成员患病需要大量医药费或家中有许多孩子等情况,会使他们的家庭支出大于收入,成为贫困,这样的学生可以算是经济困难学生。
2.2规范贫困标准,建立中心数据库。
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须综合多方面标准来认定。按照当地最低生活标准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对于此项工作的实施,政府相关部门需给予大力的支持,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高校贫困生量化标准。根据上述认定工作的管理标准,当地政府需将符合条件的学生信息输入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便于日后对此项工作的深入分析与执行。数据库要实行动态管理,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2.3建立原籍认定,加强监督机制。
通常情况下,高校在进行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主要针对学生生源地的经济状况进行相关的调查,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事先学校与生源地未能全面交流,生源地政府认为自己开具的证明没有责任力和约束力,导致产生虚假的贫困证明。基于这种情况,需由政府及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相互配合,创建合理有效的贫困生认定管理方案。并由贫困生生源地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三方进行此次认定工作的确认,避免其中存在虚假信息。这种方式需要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障。除此之外,学校应该明确规定凡是弄虚作假的学生一律取消入学资格,相关的教师也要受到处理。
2.4全面增强诚信教育,树立良好的个人品格。
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自主,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大学梦,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资助的同时,要存着一份感恩之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学校、回馈社会。因此,高校需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感恩教育,比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在大一开始就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不定期组织诚信感恩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资助政策宣传、资助基本知识、资助政策演讲、资助征文等各种比赛,强化在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保障机制
3.1成立相关帮扶机构和组织。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的认定是高校教育的第一个环节。有效了解与掌握高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是政府、教育部以及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此项工作顺利执行的前提保障。并且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科学的贫困生量化标准,可以将符合条件的学生信息存入到相关的数据库中,便于日后对此项工作的深入分析与执行,根据具体的指标,信息系统会根据学生的相关条件,将其贫困等级进行科学的划分。此外,需对贫困生相关方面进行了解,有效的给予实质性的帮助,某院先后四次修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资助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院一直都重视调查研究,每个学年初都要组织两次座谈会:一是组织学生座谈会并进行问卷调查,为此次认定工作提供科学可行的参考标准;二是召开助困工作辅导员座谈会,帮助了解认定办法的实际操作可行性。到目前为止,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基本执行标准与管理方案已经有效的形成。
3.2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
社会是由人组合而成的,每个人在社会中能够有效的展现出其自身的基本特征,高校贫困生也是如此。这些本质的东西只有他们周围的学生或熟悉的人所知道。因此,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贷(助学贷款)、奖(奖学金)、助(助学金)、补(困难补助)、减(减免学费)以及勤(勤工助学岗位)等信息的渠道。每一次的信息应及时公布,并提前公布确定的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名单,让学生来识别和评价。
3.3建立动态的信息搜集机制。
经济困难学生的数据档案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例如,因为父母下岗没法支付学费,一个城市里的孩子在刚进校时成为其所在学校的特困生。一年以后,孩子读大二了,父母有了新的工作并有一定的经济能力,那么孩子将不再是特困生。而有的学生由于突如其来的疾病或自然灾害等情况变成经济困难学生。因此,我们应及时去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能够相应的调整助学的措施以及资助的等级。除此之外,对该项工作的相关动态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掌握,进而给予经济困难学生一定的精神支柱。还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将其初始阶段中不精准的信息从其档案中去除。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家庭富裕的学生,是无法真实的乔装贫困生其内在的根本品质,通过与该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接触与了解,从其言行举止中能够判断出其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在发现上述情况后,应及时调整已建的档案,并且改变资助对象或资助力度。
因此,科学有效的执行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需要全面加强整个工作实施过程中是否客观公正、资源分配是否合理可行。近几年,政府相关部门对于高校贫困生相关的管理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与配合,创建相关的管理体系与执行方案,针对贫困生的具体需要,还建立基金管理机构。高校针对贫困生的具体情况,也给予一定的鼓励与帮助。高校在经费许可的情况下,可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以及出差的机会,组织老师以及学生进行实地走访,尤其要对存在异议的贫困生家庭条件进行精准的调查与分析。在整个工作执行过程中,若发现相关信息存在不真实的情况,需将其资格进行取消处理。在此基础上,高校管理部门需要对贫困生资助信息进行全面的审查与再次认定,避免虚假信息存在,进一步加强该项工作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谢云锋.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篇4
1.涵义
高校贫困生大多是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他们难以交付学杂费,甚至日常生活都难以得到保障。因此,这一群体容易比一般大学生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以及学习方面的问题,所以,在教育管理中我们应该对其进行重点关注。
2.高校贫困生群体容易产生的问题
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这一群体的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感。因此会产生一连串的心理问题,例如因为自卑而拒绝与同龄人相处,产生孤僻心理;因为自卑感无法得到有效缓解而产生抑郁的心理问题;更有甚者,为了能够摆脱贫困带来的自卑情绪,为了能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就会运用一些极端的方法来摆脱贫困,如盗窃等。
3.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是进行系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通过提高学生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明确识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同时要通过各种课内课外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信念养成良好的习惯。此外,要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勇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明确辨别是非荣辱,自觉加强自我约束,使优良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成为他们主动的人生追求。
但是,如果加强了对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不能够完全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引进新的解决方法――学校社会工作。
二、以预防性为主的教育管理新方法――学校社会工作
1.学校社会工作的涵义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类,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它是教育学和社会工作学的交叉学科。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是运用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协助学校改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克服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良好协调关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得到更好发展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
2.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区别
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对产生了严重问题的、精神不健全的学生,在问题发生的后期进行的,目的在于矫治的活动。
而学校社会工作则是社会工作者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他们没有产生大的问题,并且这项活动的目的在于治疗性、预防性与发展性,在问题产生的早期进行的,并且是一项长期的活动。
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相比较还有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除了对学生进行个案辅导外,为了更好地帮助服务对象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学校个案工作者还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探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所在的社区环境,联络解决服务对象问题所需要的资源和其他力量等等,而这一切并非是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所特别关注的事情。
3.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贫困生群体的作用
高校贫困生群体比一般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和生活上的问题,因此,引入社会工作者对这一群体进行帮助,能够预防其产生心理问题,更有利于这一群体成员的健康发展。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贫困生群体中的具体方法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贫困生群体,可以弥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并且可以更好地帮助这一群体的成员解决其问题,促进其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可以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方法,来对这一群体进行帮助。
(一)协助贫困生个人解决困难
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国家和社会给予贫困生经济上的帮助,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当前的贫困问题,但是没有办法从根源上解决其贫困。学校社会工作通过一系列方法,可以帮助贫困生从自己的思想方面进行改变,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贫困这一问题。
1.学校个案工作的涵义
学校个案工作,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秉承专业的理念和价值,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应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提供各种正确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恢复正常功能和促进全面发展及潜能发挥的服务活动和服务过程。
具体而言,就是在进行这一服务活动的时候,只有社会工作者和受助者两个人。因为社会工作者对于受助者具有保密制度以及活动进行时的隔绝性,受助者很容易放松情绪,并且配合这一活动,使得活动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2.学校个案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接案:社会工作者同可能成为案主的人开始沟通,并且初步达成协议一起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2)预估:社会工作者在收集案主的资料的基础上,对案主存在的问题以及案主与环境互动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形成一个暂时性的结论的过程。
(3)计划:这是在预估的基础上,为了解决问题和达到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解决方案的思考和决策的过程,并且要与案主签订服务协议。
(4)介入:这是学校个案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介入就是使行动与计划等付诸实施的过程。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的阶段要从事的工作主要有:
首先,增强案主的力量。主要是社会工作者通过运用各种理论模式与技巧对受助者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让案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改善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即让高校贫困生群体学会面对自己的问题,通过学习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自卑情绪。这主要是从案主自身这一方面来进行帮助,从而增强案主的力量。
其次,修正环境与拓展资源。这主要是社会工作者从环境和资源方面来提供间接地服务以达到促进案主的改变。通过与案主的交谈中,社会工作者可以获得有关案主的一些资料,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发现案主周围的环境对其产生的作用,从而寻找到修正环境的办法,并且扩展案主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例如,高校贫困生群体之所以会产生自卑情绪,多数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若是周围的同学都很讲究吃和用,那么必然会形成一股攀比的心理。这样就会导致贫困生群体产生自卑心理。正确的做法就是,不仅要帮助案主增强自信,更要做好其他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改变攀比与讲究吃穿的风气。再如,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社会工作行政的有关技巧与其他机构或者专业人员结成联盟来帮助学生案主,帮助案主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帮助案主找到适合的兼职等。
最后,社会倡导和社会行动。这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推动修正足以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政策、程序,或促使制定新的政策法规等途径,来帮助学生争取他们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倡导社会公平和正义。
(5)评估:对介入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效果和效率评判的过程。
(6)结案: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一起计划结束他们之间的工作关系的过程。
(二)协助贫困生群体解决困难
1.学校小组工作的涵义
学校小组工作是在学校背景下,通过小组过程及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使小组中的个人获得小组经验,行为改变,意识提升及社会功能的恢复,并达致个人、小组的成长和发展的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更多地适用于有同类型问题的贫困生群体,并且这一群体成员都想要解决他们的问题。
2.学校小组工作的方法
在进行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和调查服务对象的需要,即这一小组中的成员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明确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社会工作者还要制定小组工作计划,并且收集资料和联系各项资源,例如场地、经费以及所需要的物品等;然后对小组进行宣传,主要以海报、传单等方式进行;之后就是招募成员和接受报名,在学校,可以通过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等利用班会的时间来进行宣传,并且协助社会工作者推荐合适人选;待小组人选确定后,社会工作者预备小组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细节,并且落实到位;最重要的就是小组工作的过程。小组工作的过程,主要包括任务的确定、与小组成员的沟通与活动以及活动的总结。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小组工作的结束和评估。
在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运用其掌握的各种技巧,例如总结技巧、集中焦点的技巧、关切的技巧、质询的技巧以及保证公平参与的技巧等,通过与小组成员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与反思,让小组成员亲身感受到小组产生的强大的影响力。通过一个成功的小组活动,小组成员间可以产生较强的集体感,小组内部互相友爱和关爱的精神得到提升,成员的自尊及安全感得到增强并且降低焦虑情绪。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篇5
关键词:贫困生;帮扶;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141-02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生来自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边远地区学生所占比例较大,贫困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0%左右。因此,引领贫困生自强自立、学习创业一直是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基础文明建设,更有利于加快推进学校的建设步伐。一直以来学校都把助学工作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加强基地建设,为贫困生构建创业平台
一是为了更好的开展贫困生工作,校团委于2002年10月正式成立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作为勤工助学的平台。多年来,助学中心积极响应学校党委的号召,本着“增强自尊、自强意识,树立创新、创业精神,服务社会,服务同学”的原则,积极为贫困生开展服务。
二是把大学生娱乐中心和文化活动中作为勤工助学基地,并对它加强了整顿、规范了管理、完善了制度、提高了效能,通过每周的舞会、电影展播等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为勤工助学积累了基金。
三是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该商场旨在为有志于创业的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服务师生、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的空间和舞台,在全省高校中属首创。
四是根据学校要求,本着厉行节俭,保护环境,拓宽助学渠道,资助贫困学生的原则,助学中心现成立了“日新”废旧物品收购部,解决了部分勤工助学岗位,并积累了勤工助学基金。
五是成立了大学生勤工助学基地科技学院纪念品专卖店。这些基地是在校团委的指导下全部由贫困生自己创办、自己经营、自己管理的。既解决了贫困生经济困难,又锻炼了贫困生能力素质;既拓宽了助学渠道,又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创新和就业能力,为他们构建了创业的平台,同时真正实现了勤工助学工作的造血式扶贫功能。
二、拓宽助学渠道,增加助学岗位
按照学校的“五助”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改变了管理机制,拓宽了助学渠道,增加了助学岗位。在全校各单位、各部门争取用工岗位,目前在机关各部门、后勤总公司、图书馆及各院、系、中心均设有助学岗位,其中包括教学楼卫生清扫、公寓保洁、活动中心娱乐中心调音及管理、揭示板清洁、教学楼巡逻、食堂服务、网络管理、宿舍门卫、江畔巡逻、办公室秘书、校园文明监督、图书管理员、道路保洁、商服管理等十四类共计725个岗位,每月发放特困生基金6万余元。一年发放基金近70万元,积极为特困生联系家教和院内超市、餐厅的临时用工近100个岗位。
三、规范管理机制,提高助学工作水平
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先后修订了《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章程》《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申请岗位制度》《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上岗人员管理办法》《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岗位公示制度》《大学生勤工助学服务中心财务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并汇编成《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心手册》,为每位特困生和在岗学生建立了个人档案,还在中心内部建立了档案管理部、人力资源部、对外联络部、家教服务部、网络部、财务部、纪检部、宣传部和日新废旧物品收购部九个组织机构,工作人员全是在特困生中选拔和培养的。在工作中逐步形成了“岗位公示、岗前培训、岗上监督、岗后考察、考核发薪、轮流上岗”这样一套管理办法,从中心组织机构的建立到规章制度的健全,从特困生的提交申请到上岗工作,从检查考核到发放工资都做到了有序公开,从而使勤工助学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为特困生建立了档案,目前在中心登记的特困生累计为2956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4.76%。
四、保持成绩,扎实、创新开展助学工作
(一)实现贫困大学生信息的档案化管理,建立贫困大学生档案
为了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状况,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帮困助学工作,学校可根据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登记和摸底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经济困难学生的电子档案,作为帮困助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资料。学校每学年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一次全面的登记和修订工作,具体的流程可以这样进行:1.学生领取《经济困难学生登记表》,如实填写。2.将填写后的登记表连同相关证明材料交给学生辅导员。3.学生辅导员审核后,将学生的情况汇总到学院的困难学生档案。4.学院向学生成才服务中心提供困难学生档案。5.学生成才服务中心负责将困难学生档案加入全校的电子档案库。无论是新生还是高年级学生,无论是初次登记还是重新修正登记信息,都按此流程办理。除了每年的全面登记以外,对于一些突发的家庭经济困难,可以做及时的补充登记。
学校汇集经济困难学生资料,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计算机信息档案。结合校园信息网络建设,建设网络登记、实时更改、网络查询等功能,既方便学生对自己信息及时、方便地更改,又大大减少了数据登录修改工作量和出差错的可能性。协调全校的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落实救助等帮困助学工作。为学校有关部门掌握学生的经济困难状况提供了科学的手段,也为实现帮困助学工作数据的动态化管理打下了基础。
(二)建立“绿色通道”
为保证刚考入大学的新生能够顺利入学,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上述“奖、贷、勤、减、助”等不同的救助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都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建立包括“奖、贷、勤、减、助”五个方面的资助困难学生的体系,实施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他们能如愿上学,安心学习。
(三)建立自助为主,他助为辅的助学机制
建立“自助为主,他助为辅”的保障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所有大学生应走的自主、自助的求学之路,也是解决目前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根本出路。对学生实施个性健康教育、积极适应教育、情绪稳定教育、意志力优化教育和人际和谐教育,加强对贫困生心理扶持的认识程度。帮他们树立坚强向上的人格品质,培养其在逆境中独立安排生活的能力,有能力正确面对困难和压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贫困生自身性格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对高校的稳定及其他工作的开展都有十分有利的影响。在实施帮困助学的工作中,对个别依赖性强的贫困生进行”自立自强“的教育。继续倡导艰苦奋斗的作风,特别要求经济困难的学生妥善地使用好助学金和各种补助,不铺张浪费,不盲目攀比。真正做到了“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使特困生通过参与勤工助学而达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篇6
为落实《赤峰市教育系统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宁城县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和《宁城县教育局“一个都不能少”班集体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及汐子镇总校工作安排,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一个都不能少”为主题的班集体创建活动,特制订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落实《宁城县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精神及总校工作安排,实施“双线控辍”工作流程,坚持“依法控辍、管理控辍、教改控辍、情感控辍、扶贫控辍”工作途径,发挥班集体主阵地作用,突出“重点学段、重点时段和重点人群”工作重点,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从源头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工作目标:
打造不放弃、不嫌弃、不歧视、不疏忽的育人氛围,营造平等、和谐、友好、愉悦的育人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努力做到在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三、具体内容
(一)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严禁教师歧视学习困难学生,无故体罚、变相体罚学困生,对学困生劝休劝退。对于散布违反国家政策法规和对学生不利言论、擅自办班或工作日参与有偿补课、收受家长财物等教职工师德负面现象,全体教师填写《教职工师德负面清单统计表》,教师都要面向全体、平等对人,用善良的目光欣赏学生,用向上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二)营造浓厚的班级氛围。各班召开主题班会,营造教师不放弃学生,学生不歧视和孤立同学的良好氛围,让“一个也不能少”成为班级目标,让“不离不弃、不掉队”成为每一位学生的誓言,打造有浓郁向心力、凝聚力、团结力的班集体。
(三)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班级每一名学生都要至少参与一项社团活动,特别是要为学困生开辟适合他们成长和发展的绿洲,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清除“唯分数”至上的思想,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特长发展,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的兴趣、特长、多样发展开辟空间、搭建舞台。
(四)建立学困生帮扶机制。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班主任要分学科确定学困生名单,任课教师要制定学习困难生帮扶计划,定期开展谈心谈话、知识辅导,并纳入任课教师绩效考核。
(五)建立特殊学生关爱体系。残疾儿童、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贫困生等特殊学生群体,是辍学高发人群。各班对重点关爱的学生要深入摸排筛查,要为这些学生建立档案,一生一案,跟踪管理。要建立关爱、帮扶体系,落实救助政策,班主任要及时掌握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让他们感受温暖,安心学习。
(六)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家长会等方式,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强化监护人法定责任意识,推动认真履行监护职责。灌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转变个别家长读书无用论、升学无用论等观念,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开展创建评选活动。每学年末开展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成绩,发现典型。
(二)创新质量评价体系。设立“一个不能少”优秀班集体创建特殊贡献奖,表彰激励在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工作突出的老师和班级。
(三)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实施《宁城县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以成长记录袋方式,记录学生发展过程,通过增值评价方式,监测学生学业发展轨迹。改变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四)落实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低保家庭子女全部纳入各学段贫困学生享受资助政策范围,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让每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
(五)落实双线控辍责任制。认真落实双线控辍责任制,规范双线控辍操作流程,与乡镇政府密切协作,及时向乡镇政府报告学生辍学情况,共同做好劝返复学工作。
(六)实施分级承包制度。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学校班子成员包年级,班主任包班级、任课教师包学生的分级承包机制。
(七)建立追责问责机制。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列为教师考核重要指标。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开展“一个都不能少”班集体创建活动,是宁城县教育局贯彻落实控辍保学工作要求,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