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亮点工作总结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929237”为你整理了这篇乡镇2022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2年全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紧扣发展“第一要务”,落实稳定“第一责任”,抓好党建“第一工程”,保证民生“第一根本”,统筹兼顾,落实责任,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一是实现新突破,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把“双招双引”作为重点,依托县化工园区、人发一园二园、优越的地理交通位置,放大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着重引进信息技术,高端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文旅等推动经济发展强的重点项目,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全力抓好农业农村经济,提振农村发展新活力。大力推进土地流转等工作,重点抓好冯庄生态园等高效农业示范建设,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
二是典型引领、重点突破,力促农村面貌再上新台阶。全力抓好小城镇建设工作。完善和提升镇驻地信息宣传栏。进一步完善镇驻地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打造亮点工程;突出提升小城镇管护水平,突出规范有序发展,无乱搭乱建、店外经营,确保镇容整洁有序;稳步推进城南嘉园小城镇建设项目;全力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工作。坚持点片面结合,高标准规划建设韩屯美丽乡村片区;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改等任务;实施好农村道路及路间修复工作;全力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对保洁公司的监督考核,严格奖惩,进一步提升保洁水平和质量,实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制度化、经常化、长效化,彻底改善镇村面貌。
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持续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继续深化帮扶,密切关注贫困户基本情况,运行好扶贫车间和扶贫项目,确保收益增加;高标准规划,分类指导实施。全面摸清每个村的现状、特点、分布、风貌等,分类搞好规划,防止复制粘贴,千村一面;目前,全镇已划分为集聚提升类8个村、城郊融合类4个村、搬迁撤并类12个村;并根据规划要求,分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容村貌;积极培植产业,加快项目建设。提升推进冯庄生态园建设。完成二期投资2000余万元,筹建好舜耕文化区、儿童游乐场、景观山等项目。
乡村振兴亮点工作总结篇2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红军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红军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红军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乡村振兴亮点工作总结篇3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为广大人民创造了许多发展机遇。但是,也导致了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加重,乡村人员的流失,从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多次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最近,我参加了《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专题培训》的学习,结合两年多的乡镇工作经历,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要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富农是根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目前,我国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居民收入、教育资源、基础建设、医疗卫生、就业条件和政府公共投入等方面,其中,农村与城市经济水平差距是导致其他方面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必须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尽快富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推动城乡融合。
农村要振兴,除了国家的相关大政策和加大对农业的支持投入外,必须要做好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兴旺,农村才能兴旺,农民才能富裕。
一是积极走规模化产业之路。各村要依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势地貌,因地制宜,引进或改良适合本地栽植的农副产品,努力打造“连片式、集团式”的产业,扩大经济收入方式,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形成优势特色产业体系,使农业成为一个具有无限生机的美好产业。二是要在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收益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我镇多以“村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明确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占股分红,帮助农民稳定获得政策红利、劳动务工、入股分红等收益,充分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实现合作社创收、农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多赢”局面。二、生态宜居是关键
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在统筹“三生”空间上精准发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城乡融合的润滑剂。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修民心路、民心桥,升级改造农村路网、电网、通讯网,实施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修建农村排污管网等,让农村与城市具有同等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二是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确保农村人人住上安居房、放心房。对大量“一户多宅”和私自乱建浪费土地资源现象进行重点整治,对村庄住宅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彻底消除各种“空心房”“空心村”现象,加大人口居住密度,增强商贸繁荣的内动力。
三是在“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等方面打造,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推进街巷硬化,便利交通,方便群众出行。见缝插绿,打造环村闭合林带,实现出门见绿。各村高密度安照节能灯,实现人来灯亮的夜景。实行“厕所革命”、开展垃圾集中整治,推进村容村貌提升;打造健身小广场、小公园和文化书屋等,丰富群众休闲文化生活,提升群众幸福感,使乡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三、文化文明是内核
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一思想落实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战略中,就是要重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独有的历史记忆和思想表达,充分发掘乡村传统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并赋予其时代内涵。
一是依托生态环境优势,适度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业,打造“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生活,要做到美了乡村、富了百姓。旅游要持续发展,文化才是留住游客的根本。只有铸牢乡村文化这个“魂”,才能提振乡村的“精气神”。
二是要打造文明乡风。积极开展家庭道德、法制教育、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等宣传活动,进一步引导和动员群众投身于乡风治理中来。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韵”等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注入文化动能,激活乡村业态,带动乡村发展。
乡村振兴亮点工作总结篇4
一、项目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实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2022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月25日,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振兴进入有政策、有管理、有法可依的新时代。
二、项目选址及意义
1、项目选址:位于咸阳市泾阳县屯杨村。泾阳县是咸阳市传统种植大县,屯杨村地处泾阳县王桥镇关中环线以南,西邻张家山风景区,泾惠渠灌区上游,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村,4100多人口,总面积6300多亩,是典型关中乡村。
2、项目意义:乡村振兴必须产业先兴。本项目以“产业兴旺”为主线,依托市场经济手段,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展示实施过程中新成效、新亮点、新经验,总结提炼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三、项目内容
1、农业种植
目标:建成4500亩现代农业粮、菜种植示范基地
实施内容:1、粮、菜轮作种植项目;2、设施农业种植项目;3、食用菌+农光互补项目;4、高标准农田/复垦农田项目。
2、智慧农业
目标:建成30000M2以上部级智慧农业示范项目
实施内容:1、智慧育苗工厂项目;2、智慧农业创新示范项目;3、智慧农业农村安全用水管理项目;4、智慧农业园区管理项目。
3、农业产业链建设
目标:对传统农业种植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实施内容:1、农产品产地仓项目;2、供港农产品基地项目;4、产地直供冷链仓储物流项目;4、农产品深加工项目。
四、项目建设时间表
五、项目投资及效益分析
1、投资规模
项目总投资规模约为7.5亿,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为5亿元,主要包括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智慧育苗工厂、农产品深加工工厂、设施农业大棚、光伏发电、农业农村安全用水生产项目等。项目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含外资)和金融机构贷款。
2、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经前期调研分析,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农业粮/菜轮种项目为例,年实现销售金额不低于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严格遵循生产导向,投资回收期及内部收益率均优于社会平均水平。
乡村振兴亮点工作总结篇5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的呼唤,是发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党的以来,多次
就实施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乡村振兴,怎样振兴乡村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的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吃透精神实
质,把握核心的要义,进一步增强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紧迫感。市委党校吴秀坤教授对全面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详细的讲解,杜学峰副校长就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进行了详细的培训和解读;加强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认识,绿色农业是指将农业生产和环境生态保护协调起来,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户收入的同时保护环境,保证农副产品无污染的农业发展类型,市委党校经
济管理研究室主任教授薛男,对农村改革政策综合解读,薛教授的讲解非常生动感人,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做了认真的讲解,对农村的村容村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
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底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要充分遵守广大农民的意愿,调动广大农
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通过这次组织培训,使我了解乡村振兴不是单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振兴,其突出重点是乡村的全面振兴,对此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往细里说就是按照主席要求振兴乡村的二十字方针,即: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
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如此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以上是我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按照振兴乡村的要求,积极工作,带领全村百姓早日走上致富路。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为期7天的培训,主要学习了农村基层工作实务知识、浅析中国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模式探究、美丽乡村与农村经济发展、特色小镇xx经验等,参观了梦想小镇、桐庐、现代农业创新园等地。
学习培训期间,本人结合自己乡镇的美丽乡村建设,带着疑惑学,带着问题学,切实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深刻理解内涵,提高了认识。在平时工作当中,我们经常听到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乡村振兴战略等一些词语表述,但对美丽乡村到底是什么样子、特色小镇特在哪里、包含哪些要素、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有几种模式等等,认识上不清,概念上模糊,似懂非懂,通过本次系统的学习培训,让我们对特色小镇的基本定义、乡村振兴的工作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二是明晰工作思路,找到了抓手。在培训期间,通过课堂学、点上看、互动问等多种方式,丰富了学习内容,拓宽了视野,一切以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为目标,在特色小镇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中要以产业为抓手,以旅游为带动,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结合本地优势,创出了特色。从参观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几个点来看,各地都能结合当地实际,发挥山、水、人、文等资源优势,挖掘潜力,增加活力,打出了品牌。结合我们乡镇实际,我们在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特色小镇过程中,也将充分发挥苗木、生态养殖等本地产业特色,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发挥文化作用,建设真正的人文特色乡镇。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一、到声誉卓著、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学习,让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
xx大学是中国著名顶级学府之一,毗邻著名而又古老的西溪风景区的大学校园建筑别致、环境优雅、学风浓郁。在这里,我们深切感受了xx大学的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学校精心安排的课程既有宏观理论,也有实践案例;既有课堂教学,也有现场教学,通过教授的讲课和参观中的交流讨论,使我们在学习境界上受到进一步的触动。
二、聆听经验丰富的专家授课,让我的境界得到了一次提升
为期一周的学习当中,学校为我们安排了丰富的教学内容,聆听了各领域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与风采,老师们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境界得到一次大的提升,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三、现场感受特色鲜明的美丽村镇建设,让我的视觉实现了一次冲击
此次现场教学的所到之处,无论是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还是特色小镇,都让我们实现了视觉上的冲击、思想上的碰撞。深入分析不难发现,xx的特色村镇建设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乡村管理民主、严谨。不管是村干部选拔还是村级组织负责人的任命都是以德为先”,德是指在选拔村级负责人时把德摆在首要位置,一个人的人品好坏决定地方发展的好坏,当我们的乡镇还在强调通过成立村民议事会、乡贤会来治理乡村时,xx关于民主治理方面已经颇有成效。另外,在乡村治理上枫桥经验很典型,全镇设有近千个摄像头,所有信息每天通过网络平台逐级汇总上报,通过对上报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处理各种问题。比如出现乱扔垃圾乱排废水等情况,平台立即反馈给执法队,执法队可以快速出勤进行管制。二是业务办理公开、透明、快速。在xx的枫桥,有规模较大的综合办事大厅,综合了各个部门的业务工作,真正实现了一站式办结”服务,公平透明,快速便捷,工作人员的优质服务态度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经济发展开放、包容、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在xx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各村的村党总支书记都是集中精力谋经济发展,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采用股份制的形式与企业共同经营,这种形式互惠互利,得到企业与群众的一致认可,许多群众纷纷选择返乡务工创业,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四是发展环境非常好。村级各项重大决策都是一起商讨决定,群众支持干部,干部支持领导,干群关系和谐,最重要的是,引导者确定方向,众多追随者一张蓝图干到底;内部、外部发展环境一片和谐稳定。
四、学思结合,学以致用,让我的思想受到了一次启发
通过这次xx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也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作为永和乡的党委书记,怎样推动永和乡村振兴工作,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要抓好规划编制这个先导。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乡村振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长远规划,稳步推进。要对照国家要求,结合实际,高标准编制永和乡村振兴具体行动规划,同时按照全县乡镇功能布局科学规划,形成我乡本土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年接着一年做,一届接着一届干,确保干出成效。
2、要抓好人文环境这个基础。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而优美宜居的农村环境是吸引人的关键。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以厕所革命”为契机,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美化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好绿水青山和田园风光。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永和,以旅游景点的标准建设永和,在全乡开展村庄景观美化、亮化活动,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站点建设,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打造生态宜居、生活便利的新农村。
3、要抓好产业发展这个核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要坚定不移做强农业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以打造小水果”之乡为契机,大力发展永和生态休闲旅游农业。重点以冬枣、沃柑、猕猴桃、香瓜、西瓜、小水梨、湘莲、油茶等为主打产品,推动我乡传统农业向现代代农业发展。利用自然资源,以松柏、龙凤为中心,推动永和康养、休闲旅游业发展。以三和瓷业为龙头,利用现在工业资源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重点引进、扶持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按照工旅结合”农旅结合”养旅结合”等思路,把永和的养生养老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休闲观光、健体康养等特色产业。
4、要抓好组织建设这个保障。没有党的领导,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要建强基层干部队伍,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行动,吸引大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党员干部到村任职。栽好梧桐树,方可凤凰来。必须研究和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政策,创新用人机制,把农村能人、贤人请回去、引进来、留下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保障。要解决好基层干部问题,就要保障好村干部工资、医保、社保等经济待遇,着力提高政治待遇,激发他们立足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真正把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根据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乡村振兴服务助理要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前正值党的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平台要以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增产增收,让农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乡村振兴亮点工作总结篇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区城管局深刻领会、吃透把准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夯实农村基层基础,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浉河区落地生根。结合我单位工作职责,紧密结合实际,特定如下工作计划。
2022年的工作目标: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力争乡风文明更加浓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群众生活更加幸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一、打造经济发展新亮点
发展第三产业,打造特色小镇建设。加强绿化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通过招商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开发,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模式,在乡镇建设集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园,餐饮、娱乐,住宿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着力打造山水相映,绿色相间、古色古香的旅游景区重振“农家乐"这一特色,成立专业协会,改造提升“农家乐”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实行提质降价、提档升级、重塑形象,吸引消费者。
二、打造乡村环境新面貌
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按照中央《改善农村人居环三年计划》及《浉河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要求,扎实开展建设美丽乡村及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重点是环湖路廊道建设。严格按照环湖路综合整治的要求,对环湖路沿线进行集中整治,重点对环湖路两侧、通往乡镇政府、集镇、旅游景点、信阳毛尖核心产区道路两侧进行集中整治,达到“三无四规范一眼净”,茶节期间茶乡茶叶营销行为规范,秩序井然。“三无”即无垃圾乱丢、无杂物乱放、无污水乱流。“四规范”即规范垃圾收集处理、规范污水处理、规范卫生改厕、规范庭院环境、以及规范茶叶交易秩序。
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积极开展城市内河入河排污口调查摸底、规范整合、城镇生活污水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对禁养区关闭搬迁养殖场户关闭搬迁情况进行巡查,对不关闭搬迁的养殖场进行依法拆除,对限养区养殖场户污染治理情况进行指导;对全区的河道进行实地调研,编制河道绿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