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篇1
[关键词]资本投入三大产业经济贡献
一、研究背景及方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到当前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均取得重大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诸如资本从投入到产出,并不是一个经过“黑箱子”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经济理论支撑,由经济活动实践来实现的过程。
前人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研究分为多种情况。如邓正琦、宋明江(2004),杜家廷、邓正琦、王仁发(2008)对单个区域经济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刘晓鹰、王亚清(2008),王崇举(2008)对多区域统筹发展的研究;如张靓(2007),赵莉(2008)探讨了不同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
本文以计量经济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重庆地区资本投入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三大产业的贡献的基本情况,通过收集1978-2007年重庆地区总资本投入与产出以及三大产业投入资本与产出的数据,建立起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并对其检验。本文数据主要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利用软件Eviews5.0进行拟合,对部分不能完全拟合且具有异方差性的数据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进行修正。最终得出总资本对总产出的敏感程度及三大产业资本投入分别对三大产业产出的敏感程度,通过比较其乘数效应,得出结论,从而对重庆未来产业资本投入及经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二、模型构建
1.假说陈述
资本投入对产业发展有直接作用,但是显然不同产业对单位资本投入的敏感程度不同,即资本投入对产业生产有类似乘数的作用。参考1996年~2008年《重庆统计年鉴》,笔者发现,多年来重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及从业人员数量变动不大,故假设劳动力要素随资本要素投入适量变动且不计入自变量,土地要素供给不变,技术不变,其他条件如气候等因素不计,单独考虑资本投入对产出的经济作用。
2.数据搜集
数据主要来自1996年~2008年《重庆统计年鉴》。设重庆地区三大产业生产总值为Y,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Y1、Y2、Y3,重庆地区资本总投入量为X,第一、二、三产业资本投入量分别为X1、X2、X3。
特别的,笔者在对比2007年与2008年《重庆统计年鉴》时发现,上述两者关于2006年重庆地区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数值登记有误:2007年《重庆统计年鉴》登记为425.81,而2008年《重庆统计年鉴》登记为386.38,从而导致当年地区生产总值计算有误。笔者参考往年数据,保持数据一致及连贯性,减少误差,姑且采用425.81进行统计。
3.模型构建
把数据输入软件Eviews5.0,根据一元线性回归关系,设经济计量模型为Y=β0+β1X+ε,类似有Yi=β0i+β1i+εi(i=1,2,3)。软件采用OLS估计法分别对Y与X,Y1与X1,Y2与X2,Y3与X3估计参数,结果如表1:
于是,可以得到结果如下:Y'=914.2653+1.047074X,
Y'1=268.7429+3.312087X1,Y'2=404.6108+1.436292X2,
Y'3=305.8614+0.742053X3。
4.模型修正
特别的,通过观察知Y1与X1的拟合度R2=0.798105及调整后的拟合度R2=0.779751都较差。故将X1与其残差平方E1=Resid^2比较,知随机误差项存在异方差性。于是,为了减少误差,重新拟合,采用WLS估计方法。先生成W1=1/Resid^2,再选择W1为权数进行WLS处理,结果理想,如表2:
于是该模型结果修正为:Y'1=249.2822+3.630252X15.模型检验
根据经济意义,资本投入与产出正相关,且历年数据在Eviews5.0中基本拟合成线性,与经验判断、经济理论相符。
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得知:
1.拟合度检验:Y与X,Y1与X1,Y2与X2,Y3与X3的拟合度R2及调整后的拟合度R2均达到0.97以上,拟合度较好;
2.F检验:Prob(F-statistic)均为0.000000,说明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
3.t检验:Prob(t-statistic)均为0.0000,说明回归参数β0与β1,β0i与β1i(i=1、2、3)与0有显著差异。
另外,该模型异方差性已经得到修正,而自相关性在计量经济模型中普遍存在,对结果影响不大。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经济学理论认为:直接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上述的研究表明,资本投入拉动了重庆三大产业的增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庆地区资本总投入对总产出的乘数约是1.05,资本投入对第一、二、三产业产出的乘数分别约是3.63,1.44,0.74。这说明了单位资本投入不同产业的效率,即乘数效应,是不同的。具体排序:第一产业最好,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差。
第一产业是基础,决定着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且是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效率最高的产业,投入对产出的敏感程度达到3.63。究其原因,应该与重庆劳动力资源丰富,气候良好及土地资源的禀赋特征有关。第二产业是强国之路所必须,且其投入对产出的敏感程度为1.44,也超过了总体水平的1.05。第三产业虽然投入对产出的敏感程度偏低,只有0.74,但考虑到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解决就业问题意义重大。故在优先发展第一产业的前提下,考虑三大产业结构保持合理比例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本文针对重庆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政府应加大农业财政投入,以及优化重庆投资软环境,积极利用外资发展,充分利用本地区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使第一产业发展充分带动地区总产值的持续增长。
2.大力发展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重振雄风。
3.改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优先发展科技服务业,为第一、二产业服务;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推进信息资源产业发展;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提高资本循环利用率。
综上所述,在当前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把“三农问题”提上日程并反复强调,重庆市计划未来五年落实“314”总体部署并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是推动未来重庆经济增长的有力举措,也是符合本文模型分析结果的,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
参考文献:
[1]重庆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8
[2]邓正琦宋明江: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与重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4:21~26
[3]杜家廷邓正琦王仁发:重庆市区域经济增长失调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1:101~106
[4]刘晓鹰王亚清:基于“椭圆城市群”的成渝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18(2):6~11
[5]王崇举:对成渝经济区产业协同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18(2):1~5
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篇2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空间自相关;动力因子
中图分类号K902;F1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37(2014)02-0007-05
因为区域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外部环境的迥异[1],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差异.现阶段国内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1)研究区域从沿海与内陆(东中西)差异[2]转向各省份省内差异[3-5]、经济区和城市群差异[6-7];(2)研究方法以传统统计学方法为主[2-3]到结合GIS的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空间统计方法成为主要方向[4-7];(3)研究尺度从宏观的省(市、自治区)为单位[2]转向微观的县域为单位[3-7];(4)研究指标为单一指标[2-3]和综合多指标测度[4-8]共同使用.近年来省际边缘区的经济发展及其差异开始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9].从目前的成果来看,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东部省际边缘区,对中西部相关研究较少;研究内容更多关注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较缺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我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探讨其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规律和动力因子,对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构建长江黄金水道发展轴线和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区域概况、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来源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以洞庭湖为核心,所在自然地理区域为载体,由洞庭湖平原自然生态系统和周边地区复杂网络型经济社会系统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生态经济区.经济区由湖南省岳阳、常德、益阳3市,长沙市望城区,湖北省荆州市组成,共33个县(区),规划总面积6.05万平方公里.2011年经济区生产总值5964.9亿元,常住人口2279.06万人.由于人均GDP可以很好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而被广泛用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中,因此选用其作为测度指标.本文将各市辖区合并为地市市区,最终研究县域28个.基础数据源于2002―2012年《湖南统计年鉴》、《湖北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来自各地市统计公报.
1.2研究方法
1.2.1标准差和极差、变差系数和泰尔系数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用标准差(S)、极差(R)衡量,相对差异用变差系数(CV)、泰尔系数(T)测度.变差系数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标准差与其平均数大小的相对量,泰尔系数可将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分解成子区域区际差异和区内差异并能计算各自对区域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公式见参考文献[2]).
1.2.2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是指某要素属性值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相关性,是检查某区域要素属性值与相邻区域是否存在显著的关联.空间自相关一般有全域和局域两种指数,全域指数用于判断属性值在整个研究区域的聚集特性,不能准确指出聚集子区域;局域指数用来反映研究区域中子区域与相邻子区域在属性值上的相关程度,能确定聚集子区域的具置.空间自相关计算方法有MoransI、GearyC、Getis-OrdG等,常用MoransI[6].
2县域经济差异时间演变特征
2.1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相对差异呈现同步波动式缩小
图1显示,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标准差由3771.83上升到14272.61,年均增长14.23%;极差由20004.04变化为53988.88,扩大2.70倍.以2006年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2001―2006年为缓慢增长阶段,两者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45%和8.95%;2006―2011年为加速增长阶段,两者速度达到18.14%和11.95%.相对差异呈同步波动缩小趋势,根据变化情况可分为两个阶段:2001―2008年为波动式扩大阶段,两者均上升至最高点,分别达到0.678和0.0849;2008―2011年为持续下降阶段,两者分别下降17.17%和18.37%.
2.2四地市内部和地市间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各异
根据泰尔系数空间分解特性,可将整体差异分解为荆州、岳阳、常德、益阳4地市内部差异和地市间差异地市间的差异在研究时段内由0.0083升至0.0278,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率由11.61%扩大至40.10%;
荆州和常德内部差异呈波动式扩大,两者分别由0.0057和0.0118增加至0.0077和0.0152,贡献率分别由8.04%和16.59%升至11.08%和21.99%;相反岳阳和益阳内部差异明显缩小,岳阳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由比重过半降至22.78%,益阳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后减至4.05%.由此可知:地市间差异和岳阳、常德内部差异“三足鼎立”,是经济区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
3县域经济差异空间演变特征
根据世界银行按人均GDP均值的150%、100%、50%划分区域经济类别的标准,以2001、2006、2011年经济区各县域人均GDP为基础,可将县域划分为发达、次发达、欠发达、落后4种类型,并绘制图2.计算MoransI,GlobalMoransI结果见表2,根据LocalMoransI结果所有县域可分为HH型(high-high)、HL型(high-low)、LH型(low-high)、LL型(low-low),用ArcGIS.
3.1高水平县域为地市市区及周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由相对均衡向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转变
据图2可知:2001年发达县域为常德市区、岳阳市区,次发达县域为益阳市区、荆州市区、望城、桃源、石首;2006年发达县域增加望城,而次发达县域除益阳、荆州两市市区,还有华容、湘阴、临澧、津市;2011年发达县域不变,次发达县域除益阳、荆州两市市区,还包括华容、湘阴、汨罗、临湘、津市.除2001年的石首外,均为地市市区及周围县域.另一方面高水平县域2001年随机分布于各地市,常德、荆州数量均为2,岳阳、益阳为1(长沙除外);2006年岳阳、常德数量各为3,益阳、荆州为1;2011年岳阳升至5,常德降为2,益阳、荆州不变.同期落后县域数量不变,但由2001年益阳所辖安化和桃江变为2011年荆州所辖江陵和监利.所以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由相对均衡分布向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转变.
3.2县域经济空间相关性不显著,呈“四核”空间结构
如表2所示,研究时段内GlobalMoransI均为负数且接近于0,说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随机分布,空间相关性不显著,且Z(I)全部在(-1.96,1.96)之内,P值均大于0.05,也从侧面说明如此;其值上升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县域具有集聚的趋势,但未形成核心增长极.图3显示:(1)HH县域.2001年包括桃源、望城,2006年长沙、岳阳市区、常德经济辐射作用显现,增加华容、湘阴、津市;2011年长沙、岳阳市区辐射作用增强,益阳市区、汨罗、临湘成为HH型县域,数量增至6.(2)HL县域.此类县域基本为地市市区:2001年为4个市区和石首,2006年为4个市区,2011年降为3个.(3)LH县域.该类县域主要分布在HH和HL型县域周边,又被称为“边缘县域”.数量由12减至9,集中于常德、岳阳市区周围.(4)LL县域.数量变化不大,但由分散走向集中:2001年由石门、澧县、松滋、公安、江陵和南县、沅江、汨罗、平江组成两个聚集区;2011年平江、临澧变为LH型县域,安乡成为LL型县域,在经济区西北部形成大片LL关联区.综上所述,经济区呈现出以地市市区及周边高水平县域为代表的HH、HL型县域为核心,以LH、LL县域为边缘的“四核”空间结构.
4动力因子
有的学者认为动力机制包括推动事物发生的动力因子和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机制,其中动力因子是理解作用机制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这为动力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10].本文据此进行分析.经济区过高的农业经济比重、未完成的工业化任务、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较低的外向型经济联系是经济发展内在属性.因此以2001―2011年各县域的人均GDP相对发展率(Y)为因变量,选用人口年均增长率(X1)、全员劳动生产率相对发展率(X2)和人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相对发展率(X3)、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相对发展率(X4)、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相对发展率(X5)为自变量,分别表示人口、工业化、市场和行政4种动力,使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3),模型为Y=-0.147X1+0.621X2+0.292X3+0.308X4+0.195X5.可决系数R2=0.975,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0.969,统计量F=169.956大于F0.05(5,22)=266,表示模型总体上拟合较好;统计量t的绝对值均大于t0.025(22)=2.074,且双尾显著性概率Sig.皆小于005,表明标准化回归系数是显著的.2001―2011年人均GDP的相对发展率与工业化、市场、行政动力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Correlation)分别为0.963和0.850、0.837、0.768,说明以上3种动力对经济区经济差异的扩大起促进作用;与人口动力存在着较低程度负相关,反映出人口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差异扩大起延缓作用.
.000
4.1工业化动力
因子影响系数为0.621和0.292,居第一、三位,说明工业化是经济区差异形成主要推动力.2001年荆州、岳阳、常德、益阳、望城工业化率为35.44%、35.33%、32.16%、23.32%、32.77%,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2011年除荆州外分别上升至51.65%、42.47%、42.19%、59.04%,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是因为湖南部分经济区改革开放后一直是重点发展区域,享有经济发展的优先权,而湖北省的重点发展区域一直位于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宜昌、襄阳为顶点的“金三角”地区,荆州获得的发展机会相对较小.
4.2市场动力
市场动力指区域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活跃程度,可以通过商品购买和销售状况进行观察[11].其影响系数达到0.308,为第二大因子.2001―2011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荆州、岳阳、常德、望城、益阳之比由1.73∶1.60∶1.27∶1.14∶1转变为1.18∶1.54∶1.36∶4.92∶1;同时各地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经济区的比重2001年为33.86%、26.06%、23.53%、2.52%、14.03%,2011年为25.24%、27.11%、25.09%、8.35%、14.20%.由此可看出岳阳、常德、望城的市场发育和活跃程度要明显优于荆州和益阳.
4.3行政动力
行政动力即为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直接体现是国家、省级政府的直接投入,反映了决策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图或目标,即区域发展采取平衡还是不平衡的方式[11].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先后实施“长株潭经济区”、“五区一廊”、“一点一线”、“一带两廊”等经济战略使岳阳、常德两市获得大量投资,而益阳长期处于投资边缘带,3市经济差异不断扩大;湖北实施了“一点四面”、“重点建设以武汉为中心,以黄石、宜昌、襄阳为顶点的金三角地区”、“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投资重心在武汉,荆州未能获得足够投资导致与其余3市经济差异拉大.
4.4人口动力
区域丰富的人口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但人口过多则会消耗更多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果,最终不利于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12].2001年经济区人均GDP为6153元,同期湖南和湖北两省为6054元和7813元,相当于两省的102%和79%;2011年经济区为26080元,两省是29880和34197元,为87%和76%.原因除两省经济发展较快外,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抵消了经济发展成果,使得各县域经济差异缩小.
5结论
本文采用多种方法对2001―2011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和动力因子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经济区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相对差异呈波动变化:先扩大后缩小.依泰尔系数分解特性可知四地市间差异显著上升,四地市间和岳阳、常德内部差异是经济区差异主要贡献者.
(2)空间上高水平县域为地市市区及周围县域,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由相对均衡分布向东高西低、南高北低转变.GlobalMoransI指数呈上升趋势,但所有值均小于0说明县域经济空间相关性不显著,呈现出以地市市区及周边高水平县域为代表的HH、HL型县域为核心,以LH、LL县域为边缘的“四核”空间结构.
(3)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工业化、市场、行政动力对经济区差异扩大起促进作用,其作用程度分居第一、二、三位,而人口动力对经济区差异扩大起延缓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殿廷,宋金平,孙久文,等.区域经济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徐建华,鲁凤,苏方林,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1):57-68.
[3]张锦宗,梁进社,朱瑜馨.新疆县域经济分异特征、原因及对策探讨[J].地理科学,2010,30(4):536-543.
[4]熊薇,徐逸伦,王迎英.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2):224-230.
[5]艾少伟,陈肖飞,魏明洁.河南省县域经济实力时空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2):32-36.
[6]谢磊,李景保,何仁伟,等.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时空差异演变[J].城市问题,2013(11):67-73,97.
[7]张永亮,白永平,黄永斌.呼包鄂榆经济区县域经济的时空变化[J].经济地理,2012,32(8):14-19.
[8]唐凯,周国华.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空间冲突形成原因及其风险测度――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3,36(3):90-94.
[9]陈晨,王文杰,王维,等.九龙江流域生态健康评价及管理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3):121-128.
[10]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4):387-398.
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篇3
关键词:货币政策;城乡差异;VAR模型
一、文献回顾
一般情况下,在地区经济结构有明显差距的国家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其政策效果必然在各地区产生较大的差异,这就是货币政策的差别效应。国外研究货币政策差别效应的相关文献比较丰富,货币学派的Beare[1]利用简约式模型对加拿大平原地区的三个省份进行分析,指出各地区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差异能够解释货币对不同区域造成的不同影响;新古典凯恩斯学派的Fishkind[2]利用大型区域宏观模型分析,证实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印第安纳州经济的影响与对全美的影响相比存在差异,认为这主要是由印第安纳州的相对经济结构造成的;Rochoff[3]等人对区域利率差异和区域信贷可得性差异进行分析,认为地区间存在的成本和风险差异是最主要的原因;Karras[4]等人对欧洲国家货币政策不对称效应进行了研究;Carlino和Defina[5]等人通过国家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来鉴
收稿日期:2008-09-01
作者简介:李善燊(1980-),陕西省平利县人,国际商务师,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何炼成(1928-),湖南省浏阳市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别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指出经济结构的地区差异导致货币政策出现区域非对称效应。截至目前,国外已发展起来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来分析货币政策影响的区域差异。
相对来说,国内关于货币政策差异性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而且多采用描述性研究、一般回归、因果分析等方法的居多。如张志军[6]等国内学者,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并一致认为应该实施差别化的货币政策,特别要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最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尝试采用国际流行的VAR,SVAR等计量模型来研究,如李成[7]、周好文[8]、丁文莉[9]、张晶[10]、杨开忠[11]等,但他们只局限于研究统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行政区域或者东、中、西地理区域间的差别效应研究。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尝试用向量自回归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研究我国统一货币政策的城乡差别效应。本文分三部分论述,首先通过实证研究证实统一货
币政策对城乡经济影响的差异化存在以及这种影响的程度,然后分析产生差异性效果的原因,最后提出消除这种差异性后果的建议。
二、差异性影响的计量模型分析
1980年,西姆斯(Sims)针对大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存在的不足,首次提出了非约束性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这种模型以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出现,系统内每个方程右边的变量是相同的,包括了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然后通过模型中所有内生当期变量对它们的若干滞后值进行回归,进而估计出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一个VAR(p)模型的数学形式是[12]:
yt=Atyt-1+…+Apyt-p+Bxt+εt
这里yt是一个k维的内生变量,xt是一个d维的外生变量。A1,…,Ap和B是要被估计的系数矩阵,εt是扰动向量,它们相互之间可以是同期相关,但不与自己的滞后值相关即不与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本文基于VAR模型计量分析步骤
(一)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本文对货币政策城乡效应的分析主要立足于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到最终目标(经济增长)这一过程,指标选取1978~2004年度数据,具体为:1、狭义货币供应量指标m1;2、城乡经济产出指标,cy表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ny表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上数据是以1978年为基期,核算出年度CPI,年度城镇CPI,年度农村CPI,将名义货币供应量和城乡名义收入转化为实际值。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部分年度《金融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然后对这些经过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对数调整,经过处理以后的变量序列分为3个序列组。
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篇4
各级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作为综合协调、指导服务本区域内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职能部门,统计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省局王
建勋副局长在全省中小企业系统信息统计工作座谈会上曾讲过这样一段话:“没有统计工作,不可能给党委、政府当好参谋;没有统计工作,不可能指导服务好民营经济的发展;没有统计工作,不可能履行好职能部门的职责。”王局长的这段话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讲的十分到位。可以说,大家从事的民营经济统计工作,是我们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责任重大,必须抓紧抓好。在培训和讲座之前,我首先就做好全市民营经济统计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要切实加强基层民营经济统计工作
今年第三季度,按照省中小企业局工作安排部署和要求,我市利用十、十一两个月时间,在全市民营经济行政管理系统开展了民营经济统计工作检查。省局组织开展民营经济统计工作检查活动,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强统计基础工作,确保民营经济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实效性,使统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市在各县(市、区)自查的基础上,市局组织对五个县民营经济统计工作情况进行了抽查。根据抽查情况看,我市基层民营经济统计工作整体情况良好,多数县统计机构健全,体系完善,有一支高素质的统计队伍,基础工作做得比较扎实。但是,也存有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逐步完善和解决:
1、对基层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统计工作是全市统计工作的基础,基层统计员提供的数据是宏观统计数据的源头。在这次民营经济统计工作检查中,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查县、乡两级统计基础台帐是否健全,规模以上企业以及县乡基础台帐和基层报表数据是否一致。凡不是来自基层的统计数据,都将视为虚报,属违规违纪行为。这充分说明基层统计工作是宏观统计的重要基础,备受各级领导关注。作为基层统计人员一定要认识到我们的责任重大,切实履行好统计职能,坚持依法统计,做到统计求实.只有把基层统计工作做扎实,才能保证本行政区域内统计数据数出有源,数出一门。希望大家要提高这一认识,认真落实好统计制度规定的相关要求,对前一段检查中发现的不足和问题及时改进和纠正,通过努力,把我市民营经济统计基础数据搞实,为各级领导决策和企业发展提准确的统计参考依据。
2、统计工作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民营经济管理部门由原乡镇企业管理向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管理职能调整后,统计范围扩大,项目增多,难度加大。在这种情况下,统计工作就更须要有制度来保障。当前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制度落实不够。为确保全市民营经济统计工作做到依法统计,规范管理,防止发生违规违纪行为,各县(市、区)要把统计制度建设作为明年统计工作的重点,在总结统计工作的经验,分析民营经济统计面临困难、难点及特点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民营经济统计工作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统计台账、报表审查登记,统计资料保管、使用等项制度。要坚持统计数据质量抽查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对基层报表、统计台账、企业原始记录进行检查。定州市结合自查制定和完善统计工作制度,并实行了民营经济统计工作考核评价制,他们的做法很好,市局已以民营经济简报形式予以推广,希望各县(市、区)学习借鉴,根据各自实际,把制度建立完善起来,并切实抓好落实。
3、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统计人员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全市统计的质量和效率。从当前我市民营经济统计队伍状况看,有的曾是原乡镇企业统计员,有的是乡镇统计站专职统计员,也有的同志是在机构改革中新调任的统计员。从学历情况看,全市县、乡两级456名统计人员中,具备大专以上学历206人,仅占总数的45%。无论是老统计还是新统计,无论学历高低,都面临着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我们必须把培训作为提高业务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考虑到当前一些县局统计人员进行了调整,对乡镇统计人员培训有一定的实际困难,这次结合年报部署工作,由市局统一负责培训。今后,各县(市、区)要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对基层民营经济统计人员进行统计基础知识、统计法律法规知识以及文字综合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使之全部达到持证上岗条件,以提升我市民营经济统计质量。
工作,创造条件,尽快为大家配备必要的现代办公设备。我这里想说的是,凡已有设备的单位,特别是上级配发的设备,要保证统计专用,不得挪作他用,请大家帮我们把好这一关。其次,作为统计人员,要尽快熟悉和掌握设备操作技能,发挥设备的作用,力争在短期内实现统计数据和信息网上传输。
二、要继续抓好统计分析和信息工作
我们统计工作的地位能不能提高,统计形象能否得以提升,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运用统计数据,对经济运行态势进行时效性、准确性、深刻性的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这既是我们统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各级领导寄予我们统计工作者的期望。今年以来,不少县对这项工作已引起高度重视,结合统计工作写出了主导行业、规模企业等方面的运行分析和对策建议,写出了一批有深度的分析报告和信息,这么多的分析和信息进入领导视野、引起领导关注,受到领导高度重视,这是大家坚持统计服务于发展意识的结果。可以说,我市多年以来基层只重统计数据,不重运行分析和信息报送工作的状况开始得以扭转。但应当看到,我们的统计分析和信息工作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一是个别县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有的前三个季度未上报一份运行分析和信息;二是受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写作水平的限制,高质量、深层次的经济运行分析和信息少;三是对领导和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不够,进入领导决策、领导批示的分析和信息少。因此,我们必须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增强作好统计分析和信息报送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统计分析和信息工作,提高统计分析和信息质量,进一步发挥统计参与决策的功能,使统计工作更好的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为了使大家很好的掌握统计分析技能,在这次培训中,我们专门聘请了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系主任李林杰教授,明天为大家进行专题讲课,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机会,认真学习。就加强统计分析和信息报送工作,我在这里强调三点:
1、要把统计分析和信息工作提高到统计工作的重要地位上来。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我省确定的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各级领导非常关注,因此对民营经济统计工作、特别是统计分析和信息工作更加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各级统计人员必须跳出单纯负责收集、汇总统计数据的任务观念,要在统计分析和信息工作上多下功夫,提高统计分析和信息工作的能力。希望大家树立起统计参与决策的责任感,通过运用统计资料分析,扑捉和反馈企业发展信息,为各级领导把握民营经济发展态势,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制定措施,强化统计分析和信息工作。市局要求,今后各县(市、区)局每季度要向当地党委、政府写出民营经济运行分析,同时随季度报表一并向市局规划统计处报送季度运行分析。县局自行组织写出的行业、规模企业、项目、园区等单项情况分析和企业发展等信息,在报当地政府的同时,要随时报送市局规划统计处。市局要建立台账,每季度对信息上报情况随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一起通报。各县(市、区)对乡镇统计人员信息的报送工作,也可制定相应措施。我们要通过上下共同努力,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出成效,真正发挥统计参与决策的职能。
3、要注重调查研究。当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各县(市、区)都有许多亮点和闪光点,也都面临许多难点和热点问题。这些情况单靠统计上报的数据是不能全面了解到的,必须靠深入实际、通过调查研究来掌握。因此,我们进行统计分析,不能单纯依靠统计报表,满足于从数字到数字,纸上谈兵。而要通过调查研究,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特别是针对一些经济指标同比增速出现过高或明显负增长等情况,要有典型事例论证和实实在在的情况分析,务求扎实,这样,我们为各级领导提供的分析材料才能真正发挥决策参考作用。
三、切实做好统计年报工作
在这次会议上,将对全市民营经济统计年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对相关业务进行培训,具体工作由规划统计处的同志来讲。在统计年报工作中,请大家要注意把握好三点:
1、要确保统计年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会议之后,各县(市、区)要抓紧部署,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和统计制度规定的程序认真组织。各级统计报表必须做到与基层报表数据一致,对有关数据要注意与同级统计、税务等部门搞好衔接。报表上报前,要认真进行核实,经领导审查签字。各县(市、区)要按规定日期完成此项工作,确保全市年报汇总工作如期进行。
2、要维护年报统计数据的严肃性。各级年报统计数据一经核实上报,就具备了权威性,一般不得随意更改、调整。因此,一方面各级对年报所涉及的各种数据,要做到数出有源,认真对待,仔细核实,如实统计填报;同时要确保做到数出一门。今后,无论是给领导还是给相关部门提供的有关数据,都要与年报数据一致,以免因提供和使用数据误差而造成不良后果。
3、要搞好今年民营经济运行分析。明天,我们专门聘请河大李教授,对大家所关心的经济运行分析问题进行专题讲座,我们要把李教授传授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市局要求,各县(市、区)都要结合统计年报工作,对全年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一次认真分析,力争写出高质量的运行分析报告,报当地政府领导。市局将对大家写出的分析材料,分期分批在我市民营经济网统计信息栏目中。这既是对我们统计工作质量的一次检验和促进,也是对大家工作和各县(市、区)民营经济的宣传。各县(市、区)分析材料完成后,可通过电子邮件或复制软盘及时上报市局规划统计处。
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篇5
虽然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速度和产业规模不断提高,但与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相比,与成为泛北部湾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差距较大,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欠缺⑥。人才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北部湾经济区未来的发展,应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从全局出发,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规划布局,北部湾经济区制订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针对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的定位,对北部湾经济区区域优势产业中的炼油、蔗糖加工、造纸业、物流、铝产品加工、海洋产业、农产品加工”等重点发展产业中的人才需求作出整体规划,其中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最大。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到2022年,该区域的投资规模近3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投资接近1万亿元,大量农村将实现城镇化⑦。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众多的大型项目启动,以及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形势,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工程管理技术与各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北部湾经济区各产业中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在第二产业中的需求占整个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比重最大。高学历、高职称、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是北部湾经济区未来发展的最大需求。(1)人才需求总量将大幅增加。据统计,到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需求总量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将达到168万人左右⑧。为了解决人才紧缺的现状,促进自身的发展,区内部分高校,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高校应始终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开设专业。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的展开,预计到2022年,北部湾经济区全社会各类人才需求总量将超过200万,其中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80万左右的规模⑨。(2)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在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分布中,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所占比重大,工程管理专业中三高人才”(学历、职称和技能)的需求将直接影响整个人才队伍建设质量,而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量则没有大的变化。高职称的研究性人才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专业性人才,是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力量。预计到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学历分布为:本科学历及以上占45.62%,专科学历39.99%,中专及以下为14.39%。(3)专业人才需求分布呈现新格局。预计到2015年,工程建筑施工的比例约占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比重为31.03%,工程建设监理人才需求比重为14.21%,设计人才为9.25%,物业管理人才约为7.42%,房地产估价、营销及相关专业人才约为21.57%,其他与工程管理相关的人才约占16.52%⑩。
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滞后,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少。据统计,到2010年7月我国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含独立学院)共有326所,开设工程管理专科专业的高校715所。广西全区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仅有广西财经学院、贺州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工学院、百色学院5所高校,及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两所独立学院。开设本科院校的数量仅占全国2.2%,开设专科的高校11所,占全国不足2%。全区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比其他地区晚,缺乏办学经验。专业结构层次不清,一部分高校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没有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专业知识太泛,缺乏针对性。全区没有高层次的培训单位,仅1所高校拥有工程管理硕士点,没有博士研究生的培训资格单位。对培养对象缺乏实践技能的指导,学生操作技能水平满足不了社会需要。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同时,由于北部湾经济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待遇较差,一部分高素质、高职称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不愿在此扎根,这加大了人才引进的难度。可以预见,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尤为紧缺。如何实施新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计划,将直接影响到广西,特别是北部湾经济的发展。
针对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广西高校培养管理专业人才的现实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实施人才计划,促进北部湾经济快速发展。如加大培养力度,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大量引进人才,特别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人才,解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工程管理专业综合性很强,应用面广,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十分丰富,既包括如营销、财务、广告等社会科学类的知识,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地理水文等自然科学类的知识。因此,需要统筹各种知识,制订合理的培养体系和方案,要创新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高校应充分分析企业在人才需求上的意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创新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要完善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相关知识,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知识非常广,涵盖工科、理科、法律、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应把握好各学科之间的衔接。#p#分页标题#e#
要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教师是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者,而人才培养计划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因此,教师要进入社会,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教师不应该仅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领域,拥有其他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帮助提高教学质量。要实现人才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关于人才质量的评估,目前各高校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唯一作为考评的标准是考试结果。这种人才质量评估体系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培养方案的完善。采用以企业考评和学校自身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对提升人才的社会竞争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总之,应以北部湾经济发展为契机,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培养满足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宽厚理论知识基础、良好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以服务广西经济新发展。引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对促进北部湾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与其他经济区相比,国家重视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对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作用,政策扶持性明确,这为北部湾人才引进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引进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是提高引进人才的待遇。
经济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区别篇6
关键词:回族人口;相关性;经济发展
一、引言
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总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关系不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轴心问题,也是研究经济问题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备受人口学、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关注。人口集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也是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统一,只有掌握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找到人口发展和变动的根本原因: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亦是最基本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掌握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找出人口发展和变动的根本原因是研究这两者关系的最终目的。
毋庸置疑,研究人口和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始终是相关学者研究的重大问题。郎永清认为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时间、地点等,但无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学界也相继深入探讨。陈友华对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的跨期分析发现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由负转正,并增至10%以上。而刘洪银则发现人口抚养比与经济增长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对经济增长的显性作用不强,但隐性作用影响较大。部分学者对宁夏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马金龙、胡志绚、杨国涛分别从人口流动、城镇化和回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宁夏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
本文从微观层面分析入手,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和有关统计资料,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同心、西吉、泾源和海原四个回族聚居县人口发展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就其人口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分析,探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及其成因机制、为回族聚居区人口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路径。
二、回族聚居区人口现状特征
(一)研究区概况
同心县、西吉县、泾源县、海原县四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区,位于北纬36°40′-38°20′,东经104°50′-107°40′之间。总面积1.581万平方千米,约占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面积的30.43%,平均人口密度为68.5人/平方公里。宝(鸡)中(卫)铁路、石(嘴山)郝(家集)高速公路、309国道、109国道等交通主干线纵横穿过,交通区位条件比较优越。
本区地区生产总值为656855万元,占全区GDP的4.85%.第一、二、三产业总值依次为193808、150599、312448万元,分别占全区的15.2%、2.3%、5.6%。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职工平均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795.41、34082、4048.33元,比全区依次低1651.66、4030、1242.82元。
(二)人口发展特征
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少数民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端重要的作用。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截止2010年11月1日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为8666.19万人,回族是继壮族之后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宁夏回族人口为219.09万人,占宁夏总人口的34.77%,占宁夏少数民族人口的98.16%。近些年来,宁夏回族聚居区的人口发展明显表现出如下基本特征。
1.人口增长速度小幅度下降,但明显高于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宁夏回族人口为219.09万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增加了33.61万人,累计增长和年均增长速度分别减少了1.8%和0.03%,比同期汉族人口分别增长了2%和0.33%,比同期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减少了7.5%和0.57%,但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累计增长率和年平均增长速度。
2.人口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但人口文化结构依然落后。2010年回族聚居区6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小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34.93%,比2000年的28.66%显著提高了6.27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为3.04年。从各种受教育构成来看,目前回族聚居区的人口总体素质偏低,其中小学受教育人口最多,占53.6%,初中占26.7%,高中占6.92%,大学以上受教育程度仅占3.06%,其受教育程度中心主要在集中在中下层。与2010年相比,2000年初中、高中、大专以上的受教育程度分别增长了17.9%、4.03%、2.58%。
三、影响回族聚居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人口因素分析
本论文运用SPSS中的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影响回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的人口因素进行分析。根据2011年宁夏统计年鉴数据,本论文选取了人口数量、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5-64岁人口比重作为人口指标,选取GDP、人均GDP、农业劳动比重三个指标代表经济发展状况的变量,以同心、西吉、泾源、海原四县的有关资料为样本数据,计算出人口变量和经济变量的相关系数,分析它们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人口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数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计算得出了回族聚居区人口密度、平均家庭用户规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这4个人口变量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村居民纯收的入和职工平均工资等四个经济变量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人口出生率与四个经济指标的相关性为正,其中与人均GDP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了0.919,人口出生率越高,其经济与人民生活发展其中人口出生率是4个人口指标中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指标。
(二)人口质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一般文盲率与四个主要经济指标存在负相关关系表,一般文盲率越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越高。
(三)人口从业结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与四个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其中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980,在业人口中第二产业人员比重越高,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职工平均工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越低,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越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越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越高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却越低。
(四)人口流动和人口城镇化对县域发展的影响
从表4以看出,城镇人口比重其他三个经济指标与其的相关性都比较显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人口比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9、0.660、0.33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外出人口比重的相关性较为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0.691、0.507,其中与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存在负相关性。
四、影响回族聚居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影响回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为出生率、一般文盲率和二产人员比重,而人口流动和人口城镇化对其影响较为小。针对以上影响回族聚居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因进行分析,其原因如下。
(一)少数民族享受生育照顾政策
回族聚居区的平均人口出生率为19.47‰,人口死亡率为5.5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96‰,明显高于总人口自然增长率11.04‰的水平。显然高自然增长率是宁夏回族人口比重增长的主要原因。其成因主要是少数民族可享受生育照顾政策,其城镇地区的少数民族家庭可以生育二胎,这些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回族人口的比重有所增加。
(二)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和文化产业结构比较落后
由于高学历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比重过低,造成了回族聚居区人口受教育水平偏低和人口文化构成不够合理,从而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宁夏回族聚居区人口文化教育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一是贫困的强烈影响,二是回族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三)人口从业结构不合理
回族聚居区第一、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回族人口比重分别为52.65%和27.43%,而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仅为19.92%。该区的回族人口的一般就业率为53.24%,汉族为56.04%,与汉族在业率相差不多。但是回族聚居区的人口保持着传统落后的农作方式,使得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不能和资金、技术相结合,而是聚集在第一产业中,使得第二、三产业人口比例过低,这种传统的人口结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很难从整体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重视并改善回族人口从业结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五、促进回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的人口对策
(一)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努力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吸引外资、技术和人才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发大力宣传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女童的入学率和升学率,减少农村女童的辍学率。注重教育的普及和均等,加强对回族聚居区教育投资力度,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努力做好宣传工作,从外部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的就业率是脱贫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手段。
(二)调整和优化人口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
从回族聚居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积极措施调整和优化人口从业结构,促使劳动资源趋于合理。加大第二、三产业的从业力度,将过多集中在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发展一些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力资源密集型的乡镇企业等。提高劳动人口的就业率和劳动者的素质。
除此之外,结合宁夏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民族文化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加大对回族聚居区的经济扶持力度,积极主动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同时也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走出一条适合回族人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仲常,章祥.经济增长与人口发展相关性研究—基于人口发展方程的构造[J].西北人口,2008(5).
2.郎永清.人口效应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7(4).
3.陈友华,吴凯.年老型社会与人口红利并存:矛盾极其根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5).
4.刘洪银.我国人力资本配置合理性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08(3).
5.马金龙,李莉.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06(2).
6.杨国涛,谭晶荣.回族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关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9).
7.车士义,郭琳.2007年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人口与发展,2008(14).
8.李禄胜.宁夏人口与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人口,2009(5).
9.梁西霞,朱志玲.宁夏人口分布区域差异研究[J].宁夏工程技术,2010(12).
10.胡志绚.城镇化与宁夏人口协调发展政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0(20).
11.柏建华.西北地区川回汉人口民族经济行为取向比较分析[J].西北人口,2007(2).
12.车士义,郭琳.2008年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
13.刘小鹏,王亚娟.宁夏人口地理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5(2).
14.王汉民,廖新华等.壮族人口与壮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C].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部级课题论文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