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篇1
手绘就是直接在纺织品面料上绘制出装饰纹样。
用手绘的方法制作出来的纺织品图案纹样与织造或印染的纹样比较起来,有它自己的特点。而今,手绘织物艺术已在世界上形成了流行的趋势。这是人们爱美心理的一种自然反映。
一、手绘纺织品的发展
手绘是一门古老的染织艺术。在印花工艺发明之前,古代人就采用手绘的方法装点服饰,称之为“画缋”。我国古代的手绘技术源于原始彩陶艺术。商周和汉时都有彩绘的纺织品。随着生产的发展,印花技术的发明,手绘渐渐失去了竞争力。但手绘的法并没有失传,它作为一种古老方法被保留了下来,也曾在汉唐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中,随着当时的丝织、染缬的技术向世界各地传播。
我国的纺织品手绘艺术,经过长期的沉寂之后,于上世纪70年代末又得以发展。在上海,纺织品的手绘首先出现在丝绸品种上,近来又波及到针织、棉纺品类。不但有作为衣料、裙料、头巾的手绘,也有作为室内装饰用料的手绘,如窗帘、台布、床罩、装饰壁挂等,新颖别致。现在,手绘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发展。在俄罗斯,手绘纺织艺术被作为一个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在纺织品上不仅从事和生活相关的物品的美化装饰,还进行纯艺术的美术创作。在日本,手绘的方法一直被用在和服的花色绘制上,对于纹样、染料、工具、绘制技术等方面不断地发展创造,总结了一整套完整的手绘知识和经验,形成了和服图案上的一种独特绘法,并扩展到其他服饰绘制上去。手绘织物艺术已在世界上形成了流行的趋势,这是人们追求美、热爱美的一种心理自然反映。手绘纺织品以新奇、浪漫、洒脱的风格给人以幻想和追求,不仅促进了设计与制作的完全结合,也促进了设计师与服用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手绘为设计者提供了突出个人风格、展示设计才华的平台。同时,手绘的服装又使那些追逐时代潮流的人在显示自己的独立个性和审美情趣上得到特殊的心理满足。
二、手绘纺织品的特点和运用
(一)机械化生产的织花或印花织物的缺陷
在机械化生产的服装上织花或印花的制作过程中,存在着设计与制作分离的现象。通常花纹纹样是由设计者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生产的可能先画出纸样(或称图案、花稿),然后由生产技术部门经过意匠踏花或雕刻制版后再进行生产制作。在这个过程中,花样设计者只是提供了可供生产的设计稿样,而并不参与实际的制作。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的制约,也往往使设计者的许多奇思妙想得不到充分发挥,限制了花色风格的多样性。
(二)手绘纺织品的工艺
织物手绘工艺的出现,表面上好使纺织品花色的生产回复到原始落后的手工阶段,但它却有着机器大生产不能取代的优点。手绘纺织品图案纹样与织造或印染的纹样比较起来,特点表现在:①手绘简便、易于操作,设计者的意图可以充分发挥。②制作方便。它不需要过大的场地和复杂的设备,只需一些简单的绘制工具、染化料和必要的后整处理,即可进行。③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手绘的方法适用于丝绸、棉布、化纤、毛麻等多种针纺织品。
(三)手绘纺织品的特点
1.花色具有针对性。一般说来,纺织品花色的设计生产,应满足于不同民族、地区、阶层,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素养,以及不同环境、不同用途的需求。今天,人们对于“美”的认识逐渐深化,自我装饰也逐渐改变东施效颦的盲目性,在谋求装束与环境相和谐的同时,恰如其分地强调个人的喜好。人们对服饰面料、花色的要求,最好是“天下只此一件,唯我独有”。这使生产厂家认识到:花色派路越多越好,生产批量越少越好;一个花样,动辄上千近万米的生产,将失去针对性,唯有手工绘制的面料能根据人们的爱好、意图或指定要求进行选题造型、布局设色,以满足各自独特的审美需要。
2.花色布局具有随意性:以机器大生产出来的织花、印花纹样,显示出来的花色效果,多数是单位纹样的四方连续。尽管设计者在单位花回里对图案纹样的形、色可以处理得生动活泼,但从面料的整体布局来看,很难从服装装饰的需要作局部花位的增减或色彩变化。也唯有手绘工艺能根据不同人的要求、不同服装的款式做出局部的或整体的花位布置。不求严谨对称,但求潇洒新颖。可在做好的服装上直接绘制,也可绘好面料再行剪裁,尽量使服装的款式和花色达到完美的结合。
3.色彩运用具有无限定性。任何织印效果,都要受到套色的限制。一般印染生产中,考虑到工艺设备和成本效益,总要限定印花的滚筒或花版,即限制色套数量。唯手绘工艺可以根据装饰需要无限定地运用色彩。采用各种手绘方法,能在不同的织物面料上得到多种色彩效果,如混合、渗化、复色、浓淡渐变等,以求变化统一、新奇别致。
4.表现手法具有灵活性。由于受生产工艺的限制,织花、印花图案的设计必须符合制作的特定要求。而手绘工艺则不必考虑线条的长短、块面的大小、泥点的粗细、接版的限制等问题;可绘画,也可喷洒、平涂、渲染,根据设计需要采用多种手法,能达到织印工艺无法达到的绘制效果。
织物手绘的方法也是不拘一格的。从目前使用的染料色彩的形态来区别,大体有三种绘制方法:中国绘画式的手绘法、浆料绘法和染料溶液绘制法。
在手绘艺术中,设计者应不断地吸收各种艺术手法,发展、创造新的风格。手绘也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如织绘结合、印绘结合、绣绘结合等,以产生新的手绘效果,增添服饰的魅力。总之,纺织品手绘的发展将为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添加光彩。
参考文献
[1]汴宗禹.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8.
[2]罗虹.基础图案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6.
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篇2
【关键词】定格动画材料艺术表现力
在当今社会的动画领域,电脑技术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观众在产生视觉审美疲劳的同时,将目光重新聚焦在传统的定格动画上。在定格动画的创作中,材料应用始终影响着影片的风格和最终效果,如何更好地运用已有材料及开发新的材料是增强定格动画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以增强动画的艺术表现力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讨论的话题。分析开发新的材料及如何运用材料的特性以增强定格动画的艺术表现力是本文的主要探讨内容。
一、定格动画与材料
(一)定格动画
所谓“定格动画”又称为逐格动画或停格动画,是指采用逐格摆拍对象的方式采集动作,再通过特定软件剪辑合成,然后连续放映使画面动起来的一类动画片。
(二)定格动画的材料
定格动画的拍摄对象均附着于某种真实材料或物体,例如黏土、木偶、沙子等常见材料,剪折纸、泥、布片、盐甚至工业垃圾,都可能成为动画制作的材料。在定格动画的创作中,材料应用始终影响着影片的风格和最终效果,如何更好地运用已有材料及开发新的材料是增强定格动画艺术表现力的关键。
二、定格动画材料的艺术表现力
定格动画的艺术表现力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材料的质感和运用手法表现出来的。材料的特性决定了定格动画的风格和最终效果,所以研究和开发材料的相互表现力将会给影片带来无限的审美情趣。
(一)定格动画材料的“材质美”表现
各种材料都有自身的纹理、光泽,根据其自身的质地、颗粒的不同,定格动画在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也各不相同。
1.木偶动画的艺术表现力
木偶动画主要采取的是木料,以脚钉定位,拍摄时将一个动作依照运动顺序分解,逐格拍摄。传统木偶动画表演夸张,极具舞台效果而且更具风格化。它的受众是儿童,在选材上大都有教育意义、容易解读,风格上也是轻松可爱。现代木偶动画在人物造型和布景方面更精致,表演更细腻丰富,添加了更多电影元素,题材范围和受众广。
2.真人动画的艺术表现力
真人动画是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动画的表演形式。它是指利用人类自身或各个部位的肢体,结合音乐而形成的一种动画表现方式。这类动画对创作者要求很低,只要有好的创意,配以合适的音乐即可完成,因为它不需要任何的原材料,只需要人物本身或者某个部位如手、脚等,而且可以灵活、动感,更富创造力地表现创作者的意图。作者喜欢把动画和真人真物相结合,用动画效果来加工真人真事,用真人真事来表现叙事状物的真实性和自然性。所以它受众面广,容易被群众所学习和使用。
3.金属动画的艺术表现力
金属的材质在定格动画中有大量的运用,除了在动画片中在场景中出现,纯粹的金属动画的形式也是存在的。成块的金属所具有的厚重感或者呈丝状的金属所呈现运动感和灵活性,相比其他材料有着很大优势。动画片《钢丝圈的恶作剧》就是直接利用钢丝线圈扭曲成各种形状拍摄而成的,钢丝的可塑性很强,柔软又易定型,画面流畅,还具有独特的通透感,灵活多变。虽然对于三维空间的塑造能力有限,颜色也较为单调,但是也不失为一种特色。远处的篱笆使画面有了景深,不再拘泥于平面,而将铁丝紧密地排列也让画面有了黑白灰的关系,可以说是用法无穷。
4.玻璃、塑料动画的艺术表现力
玻璃、塑料材质在运用上是五花八门,它比金属轻便,但可塑性却几乎没有,因此很多利用玻璃、塑料材质的片子往往采用组合的方法。这类片子画面活泼、色彩鲜艳、晶莹剔透、充满童趣,非常有特色。
5.其他材料动画的艺术表现力
利用很多不同材料制作定格动画最显著的优势便是制作人员门槛低,投资成本相对低廉,人人都可以利用身边材料来制作定格动画。
米歇尔·刚瑞是法国MV导演,善于利用乐高、乐器、自制装置等各种可能的形式,将时间、空间、风景、人物,一切在他的镜头里出现的东西都仿佛变成了音乐中的节拍,可以任意组合、分解,他将材料动画的可能性发挥到了极致。
特殊材料定格动画与其他定格动画表现方式相比较,其实验性和独立性强,极大拓展了动画表达的视觉可能性,其中创作者对创意的发挥在特殊材料定格动画创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其艺术价值高,受众面不广,难以在群众中普及。
(二)定格动画材料的“限制美”表现
定格动画是依托材料来表现影片效果的,因此,材料的自身特性制约着某些影片的风格及效果,正是这种材料的限制和束缚,使定格动画化局限为特色,表现出了由材料限制而显现的定格动画的某些特点及艺术表现力。
1.沙动画的艺术表现力
沙动画是一种用沙土在玻璃上制作的定格动画。沙画是指在白色背景板上现场用沙子作画,并结合音乐通过投影展现在屏幕上,沙画具有的独特表演魅力,能使现场观众进入梦幻般的感觉和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定格沙动画是逐格拍摄而成,在表现形式上比沙画有更多的可能性。以往的动画制作主要是从制作角度考虑,动画角色都以线条造型为主,制作方便快捷,但是很快就不局限于这样的黑白线了。动画的制作方式就开始了质变和繁衍,角色造型也随之越来越丰富多彩。
2.折纸动画的艺术表现力
折纸动画是指通过平面纸片的折叠、卷曲、剪贴来制作动画作品中相应的立体的角色造型。材料特性决定了其角色造型很难达到细腻、丰富的效果。折纸片《三只聪明的小鸭子》就是利用几张摊平的纸片制作出可爱的花猫和小鸭,湖面由镜面制作而成。作者表现小鸭子出入湖面的效果就是利用了纸张可以自由剪贴的特性达到的,当小鸭子慢慢嵌入湖水里时,作者就将鸭子减一条拍一格;浮出水面时,再将剪掉的纸张贴一条拍一格。作者就是充分发挥了纸的特性,给观众呈现了一场完美的动画盛宴。《三只狼》中机智的老农挥手一锄头打死了大灰狼,狼倒在地上化为一张纸做的“狼皮”等情节的设计,正是从材料巨大的局限性入手,化局限为特色,开拓了一片视觉与审美的新天地。
(三)定格动画材料的“手工技艺美”表现
二战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时代到来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动画发展的“手工艺时期”。材料的手工艺制作特性提高了定格动画的审美意境。
1.水墨剪纸动画的艺术表现力
水墨动画是具备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其在感染力和表现力上都具有独特的韵味。中国传统的剪纸动画大部分采用了中国国画的水墨晕染技术,它充分体现了手工艺的艺术特点。传统动画《鹬蚌相争》就研制了新的技术——拉毛剪纸技术,即利用软质纸在撕裂过程中产生的细小毛边,再运用国画的晕染技术进行上色所产生的独特效果。
2.泥偶动画的艺术表现力
泥偶动画即黏土动画。顾名思义,就是以黏土为主要材料来进行的动画创作。黏土动画因其材质——黏土的特性决定其完全依靠手工制作,因此,黏土动画具有自然、淳朴的特色,其艺术价值较高,可以堪称是动画中的艺术品。英国阿德曼动画工作室制作的《小鸡快跑》和2005年风靡的《华莱士和阿高》系列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导演自称是“以黏土动画为素材的电影人”。其实,我国在黏土动画上也是有所发展的,如影片《警察与小偷》风趣、幽默,它根据主角的表情每一格做了一个人头。
因此可以看出,黏土动画的制作过程是极其繁琐的,但其艺术价值同商业价值的脱离,面临着无以为继的尴尬境地,这也成为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就黏土材料本身而言,由于材质的关系,黏土动画的人物形象一般比较粗糙朴拙,不及三维电脑动画形象灵动,但这种“大巧若拙”正是它真实、清新的独特魅力所在,能使观众产生亲切感。
结语
定格动画中材料起着决定性作用,其自身特性影响着影片的质量、风格及最终效果。如何运用材料呈现影片,体现了动画艺术家的美学思想,关系到了影片的成败。因此,对定格动画新材料的开发及已有材料的合理有效利用,成为动画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注:本文为大庆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定格动画材料语言的艺术表现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SK15)
参考文献:
[1]张龙翔.现代科技条件下的定格动画及其市场前景[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孙聪.材料即形式——论动画材料与材料动画的形式风格[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
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篇3
【关键词】湖北民间织绣工艺;产业化;继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80-01
一、湖北民间织绣工艺的现状
湖北的民间织绣从春秋始,明清时到达高峰,刺绣有汉绣、恩施苗绣;染织有天门蓝印花布、红安大布、黄梅挑花、恩施土家族西兰卡普,另外还有阳新布贴等,其中黄梅挑花、汉绣都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方面,由于历史的渊源,使得湖北的织绣工艺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丰富的手工技术;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历史以及手工传承的局限性使得这些民间织绣工艺难以取得发展,并且正面临萎缩、蜕化、消亡或者是滥用的困境。由于市场的极度萎缩、没有良好的经济支撑,传统工艺只能依靠有限的政策扶植才能勉强生存――只有建立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挖掘湖北民间织绣工艺的内涵与技术,发展为现代文创产品,使之满足现代的审美与实用性,包装成为商品融入到当下的市场经济中进行产业化运作,才能发展为一个良性循环,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重视及继承这类民间工艺,才能真正实现它们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二、传统民间工艺的抢救性产业化措施
从20世纪50年代起,湖北省就开始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调查,对民间美术等各类文艺品种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和抢救。1997年,湖北省完成10部文艺集成志书10卷共计1000万字以上,大量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得以保留。截至2006年,省内已有132个群艺馆、文化馆和1169个乡镇文化机构,有博物馆96座,还有一批从事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大学、研究机构。
除了对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及资料收集整合工作外,国内外都有不少机构在对民间工艺的产业转化进行着尝试和努力,并在社会上形成较大影响。其中由成琳博士创办的“转转会”是国内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典型。2015年9月,北京国际设计贸易交易会上,转转会策划并举办了名为“手作之美”的展览,力求推广民间艺术项目。转转会集合了国内外著名的手艺人及艺术家,联合打造“中国手作设计贸易集散地”,不仅引入国际设计以及当代的消费体验,还举办了展览、沙龙、讲座,设置“地方再发现、传统再设计、民艺怀旧馆、手作之美梦工厂、新常态生活美学体验馆、国际匠人区、手作之美市集”七大主题展,私人定制厨具、家具、陶瓷、织染绣等各类高品位手作日用品。
在推动农村经济和农村的产业转化方面影响最广的,要属1979年由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先生所倡导的“一村一品”运动。“一村一品”运动是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所谓“一村一品”,就是一个村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一村一品”运动中,每个市町村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或拳头产品,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它不仅使该地区的经济得以发展,更是全面展示了地方的精神风貌。
三、湖北民间织绣的可挖掘与转化的产品特性
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看,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连同生活空间都在发生改变,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习,却可能使乡土文化传统在新的文化生态坏境中经过涵化、调适而获得重生。新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由个性化的现代审美观念,使传统工艺和民间美术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和特殊的受众群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化,返朴归真将会成为城市中产阶级追求的一种趋势。而从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新型产品,作为一种手工制作并浸润着作者思想情感的人性化特色产品,无论其是家居装饰、生活用品、还是服饰,甚至是相关的生态型产业,都将成为工业化时代的稀缺资源和新型消费对象。
在文创产品的转化及研发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更改传统织绣产品的使用方向,满足现代生活的实用需求。其次,可以将民间织绣中浓烈而明艳的色彩,改成更适应现代审美的、更有层次感的、带高级灰的复合色调。第三,可以在保留传统图案及精典织绣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印染及电脑绣花等技术,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同时,使加大产量、简化产品制作流程成为可能。
只有在实用性、审美性、产业化等三方面都得到改善的基础上,将湖北民间织绣工艺发展为现代文创产品才成为可能,才能对汉绣、黄梅挑花等传统工艺实行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昕.湖北造型文化遗产审美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篇4
中国是木刻艺术的故乡。中国传统木刻发轫于唐宋,至明清渐至鼎盛,鲁迅称其“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它同时又是一个“无名的历史”。一般而言,传统木刻附属于印刷术,是图书复制技术的…部分,它从来没有成为…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辉煌.主要是由无数身份低微的无名工匠所创造。而现代版画艺术完全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由艺术家独立构思,并在木板、石板等材料上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完成的艺术作品。
2O世纪以来,中国的文艺家致力于介绍西洋艺术,现代西洋版画开始进入中国。尤其是因为…一代文豪鲁迅的大力推介,术刻受到了…大批青年艺术家的热爱1931年,鲁迅等人在上海开办“木刻讲习所”,介绍并出版了包括丢勒、柯勒惠支、麦绥莱勒、菇谷虹儿、比亚兹莱、苏俄木刻家等在内的西方木刻艺术,为青年木刻艺术家提供了良好学习和创作条件。一门古老而又崭新的艺术开始在中国出现。古老的艺术精神在现代语境下的复活,爆发出新的生命力。新兴木刻是现代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新兴木刻就积极地介入到现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新兴木刻不仅为现代中国艺术提供了崭新的艺术形式,也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忠实的记录和再现。八十年来,艺术家们以他们手上的木刻刀,刻录了这个时代的痛苦和欢乐。或犀利,或温婉,或狂放,或纤细,或明快轻灵,或深沉邃远。现代中国版画,既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又是传统与现代传承和革新的产物。积极地继承,勇敢地创新——这就是版画艺术给我们这个开放的时代的有益启示。20世纪曼四十年代,是中国新兴木刻的黄金时代。这一局面与其所处的时代密切桕关。一些思想激烈、热情奔放的年轻人,在伟大的左翼文化领袖的引导下,掌握了一种相对较为便捷和低成本的艺术工具。对于那些学院和商业占有垄断地位的其他画种来说,新兴木刻尽管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但它能够吸引地位低微的年轻人。不久之后,历史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比学院和市场更为广阔的大展身手的空间。随着抗日战争f爆发,艺术家的命运与生死存亡的国族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新兴木刻在工具和传播手段方面优势立即显示出来了。
复制性和形制规格较小,这本是木刻艺术的局限所在,但在战争年代,这些特性恰恰成了一种传播上的优势。油画、国画、宣传画等艺术形式虽也可以用于抗战宣传,但单幅绘画传播面有限,印刷传播虽可大量复制,但需要印刷所专门制版印刷,周期长。一把刀,’块板,瓶墨,几张纸,这些物件就可以构成一个小型的印刷所,往艰苦的战争条件下,木刻艺术不仅成本低,而且传播迅捷。木刻的表现力也与战争环境桐适应。战争状态下,公众更需要的是对意志的激发和鼓励,对于力蟹的赞美,政治和道德立场也相对简单和明晰。立场分明、非此即彼的价值选择,适合木刻,尤其是黑木刻。三四十年代木刻艺术的辉煌时期,虽然其题材的可选择范围可能相对较小,战争宣传始终这‘阶段的主要题材和_丰题,艺术家创作的手段也相对单一,技术也较为粗陋,但由于战争的缘故,这些都是可以被理解和被接受的。战斗的美学更能赢得战争状态下的公众。因此,从某种程度说,是!
四十年代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战争环境,创造了新兴木刻艺术的辉煌。这一辉煌几乎无法复制。战争时代结束之后,术剡的艺术表现空间开始萎缩。和平年代的审美需求也有了许多的变化,单纯追求“力感”和黑自分明的价值判断的美学,并不能从根本适应新的时代的需要。战争年代的优势终将被消耗殆尽。如果新兴木刻艺术不能寻找新的题材和新的语言的话,它必将失去公众。在期间的大规模“工农兵美术”运动中,木刻的普及率似乎有所提高,其战斗精神也得到了发扬,尽管这种“战斗精神”所带来的更多的是文化和艺术上的破坏。因此,期间的木刻艺术影响力的“复苏”,只能是艺术史上的一个例外。毫无疑问,新兴木刻在八十年的历史中,创造了夺目的辉煌。但近几十年来,在这个时代整体的艺术空间里,木刻艺术显得暗淡无光。它的艺术冲击力和文化影响力都陷入空前的低迷。不仅与几十年前的木刻艺术相比是这样,而且,跟同时代的其他艺术门类相比,也是如此。近年来,版画艺术的发展困局尤为显著。在我看来,版画艺术的发展面临三重亟待克服的障碍:l,题材上的单调和主题上的滞后;2,表达手段缺乏创造性;3,传播上的局限,尤其是艺术市场的萧条。在题材和视觉语言上,版画往往是对其他画种作品的追随和移植。即使是在那个版画相对比较发达的时期,依然如此。那些表现工农业生产的版画作品,看上去就是类似的油画作品的木刻版。木刻艺术本身的特色和表现力,被油画或国画式的构图方式、笔法和风格所掩盖。这一点,与三四十年代木刻无可替代的、令人过目难忘的艺术风格,不可同日而语。艺术界普遍承认,相比之下版画艺术家,更坚定地捍卫艺术本体的纯粹性,在纷乱的市场化浪潮面前,更能执着于艺术的独立精神。但从另一方面看,版画家与整个时代生活之间的隔膜也更深,不仅与市场隔膜,也与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隔膜。这种隔膜固然保护了艺术的纯粹性,但更严重的危险则在于它让艺术失去了丰沛的时代精神的滋养。曾经强有力地介入生活、在生活世界搏击和战斗的“力”的艺术,难免成为孤芳自赏的雅致小品。固然,雅致小品和战斗的艺术,都是艺术的一部分,但在一个社会生活方式、文化精神都在发生剧烈变动的时代,版画艺术依然保持无动于衷,这与其草创时期的艺术精神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结束后,打破艺术僵局,积极介入新时代生活的美术作品,很少属于版画。比较一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和徐匡、阿鸽的版画《主人》,就很能说明问题。这两幅作品差不多出现在同一时期,而且是那一时期各自画种的典范之作。前者不仅在思想文化上产生了震撼性的效应,而且开启了一个时代的新画风。而后者虽然在表现手段上略有新意,但总体上依然沿袭陈旧的“样板美术”的画风,与一个开放的时代精神相去甚远。陈丹青、艾轩等人在1980年代初的主题系列油画在美术界影响深远,但在袁庆禄、吴长江等人的版画得到再现,却是1980年代末的事情。这个时间差,是否在提示版画与整体艺术之间的差距?
不错,版画界也有诸如广军、董克俊、苏新平、卢治平,以及年轻一代的苏岩声、方利民、孔国桥、刘庆元等为代表的艺术家,试图突破版画在艺术语言上的局限,他们在版画语言变革的尝试方面,作出了大胆而又艰难的尝试,但与其他艺术类型,如油画、雕塑,尤其是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等相比,版画界的探索性显得滞后而且缩手缩脚。尽管就版画界内部而言,八十年来的变化是明显的,甚至是惊人的。但与其他画种、其他艺术门类桕比,和放在整个文化艺术界来看,版画几乎可以说是原地踏步。版画界依然沉湎于昔目的辉煌迷梦当中,自我陶醉、顾影自怜。在市场化条件下,版画艺术在传播上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版画的复制性不仅没有优势,反而成为其进入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头号障碍。另外,版画在材质、形制规模等方面,也受到诸多限制。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市场的真正目标在于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这不仅与艺术的目标南辕北辙,往往还会损害艺术家的自信心和艺术本身的独立性。但在我看来,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都不是版画拒绝市场的理由。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有其不同的局限性。市场可能是艺术的敌人,但却是艺术必须与之打交道的对手,而且是强有力的对手。艺术在与这种强有力的对手打交道的过程中,能够锻炼自身。在当今全球化市场消费时代,艺术不可能回避市场。艺术必须去主动征服这个市场,才有可能克服它。真正的艺术能够在剧烈的搏斗之中变得强大。而一个强大的艺术,市场就不再成其为障碍,相反被5]IN的市场变成艺术传播的强有力的工具。现代版画如果不能经受市场考验的话,它的“新兴”的使命必将就此终结。
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篇5
手绘就是直接在纺织品面料上绘制出装饰纹样。
用手绘的方法制作出来的纺织品图案纹样与织造或印染的纹样比较起来,有它自己的特点。而今,手绘织物艺术已在世界上形成了流行的趋势。这是人们爱美心理的一种自然反映。
一、手绘纺织品的发展
手绘是一门古老的染织艺术。在印花工艺发明之前,古代人就采用手绘的方法装点服饰,称之为“画缋”。我国古代的手绘技术源于原始彩陶艺术。商周和汉时都有彩绘的纺织品。随着生产的发展,印花技术的发明,手绘渐渐失去了竞争力。但手绘的法并没有失传,它作为一种古老方法被保留了下来,也曾在汉唐时代的中外文化交流中,随着当时的丝织、染缬的技术向世界各地传播。
我国的纺织品手绘艺术,经过长期的沉寂之后,于上世纪70年代末又得以发展。在上海,纺织品的手绘首先出现在丝绸品种上,近来又波及到针织、棉纺品类。不但有作为衣料、裙料、头巾的手绘,也有作为室内装饰用料的手绘,如窗帘、台布、床罩、装饰壁挂等,新颖别致。现在,手绘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发展。在俄罗斯,手绘纺织艺术被作为一个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在纺织品上不仅从事和生活相关的物品的美化装饰,还进行纯艺术的美术创作。在日本,手绘的方法一直被用在和服的花色绘制上,对于纹样、染料、工具、绘制技术等方面不断地发展创造,总结了一整套完整的手绘知识和经验,形成了和服图案上的一种独特绘法,并扩展到其他服饰绘制上去。手绘织物艺术已在世界上形成了流行的趋势,这是人们追求美、热爱美的一种心理自然反映。手绘纺织品以新奇、浪漫、洒脱的风格给人以幻想和追求,不仅促进了设计与制作的完全结合,也促进了设计师与服用者之间的密切联系。手绘为设计者提供了突出个人风格、展示设计才华的平台。同时,手绘的服装又使那些追逐时代潮流的人在显示自己的独立个性和审美情趣上得到特殊的心理满足。
二、手绘纺织品的特点和运用
(一)机械化生产的织花或印花织物的缺陷
在机械化生产的服装上织花或印花的制作过程中,存在着设计与制作分离的现象。通常花纹纹样是由设计者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生产的可能先画出纸样(或称图案、花稿),然后由生产技术部门经过意匠踏花或雕刻制版后再进行生产制作。在这个过程中,花样设计者只是提供了可供生产的设计稿样,而并不参与实际的制作。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的制约,也往往使设计者的许多奇思妙想得不到充分发挥,限制了花色风格的多样性。
(二)手绘纺织品的工艺
织物手绘工艺的出现,表面上好使纺织品花色的生产回复到原始落后的手工阶段,但它却有着机器大生产不能取代的优点。手绘纺织品图案纹样与织造或印染的纹样比较起来,特点表现在:①手绘简便、易于操作,设计者的意图可以充分发挥。②制作方便。它不需要过大的场地和复杂的设备,只需一些简单的绘制工具、染化料和必要的后整处理,即可进行。③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手绘的方法适用于丝绸、棉布、化纤、毛麻等多种针纺织品。
(三)手绘纺织品的特点
1.花色具有针对性。一般说来,纺织品花色的设计生产,应满足于不同民族、地区、阶层,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素养,以及不同环境、不同用途的需求。今天,人们对于“美”的认识逐渐深化,自我装饰也逐渐改变东施效颦的盲目性,在谋求装束与环境相和谐的同时,恰如其分地强调个人的喜好。人们对服饰面料、花色的要求,最好是“天下只此一件,唯我独有”。这使生产厂家认识到:花色派路越多越好,生产批量越少越好;一个花样,动辄上千近万米的生产,将失去针对性,唯有手工绘制的面料能根据人们的爱好、意图或指定要求进行选题造型、布局设色,以满足各自独特的审美需要。
2.花色布局具有随意性:以机器大生产出来的织花、印花纹样,显示出来的花色效果,多数是单位纹样的四方连续。尽管设计者在单位花回里对图案纹样的形、色可以处理得生动活泼,但从面料的整体布局来看,很难从服装装饰的需要作局部花位的增减或色彩变化。也唯有手绘工艺能根据不同人的要求、不同服装的款式做出局部的或整体的花位布置。不求严谨对称,但求潇洒新颖。可在做好的服装上直接绘制,也可绘好面料再行剪裁,尽量使服装的款式和花色达到完美的结合。
3.色彩运用具有无限定性。任何织印效果,都要受到套色的限制。一般印染生产中,考虑到工艺设备和成本效益,总要限定印花的滚筒或花版,即限制色套数量。唯手绘工艺可以根据装饰需要无限定地运用色彩。采用各种手绘方法,能在不同的织物面料上得到多种色彩效果,如混合、渗化、复色、浓淡渐变等,以求变化统一、新奇别致。
4.表现手法具有灵活性。由于受生产工艺的限制,织花、印花图案的设计必须符合制作的特定要求。而手绘工艺则不必考虑线条的长短、块面的大小、泥点的粗细、接版的限制等问题;可绘画,也可喷洒、平涂、渲染,根据设计需要采用多种手法,能达到织印工艺无法达到的绘制效果。
织物手绘的方法也是不拘一格的。从目前使用的染料色彩的形态来区别,大体有三种绘制方法:中国绘画式的手绘法、浆料绘法和染料溶液绘制法。
在手绘艺术中,设计者应不断地吸收各种艺术手法,发展、创造新的风格。手绘也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如织绘结合、印绘结合、绣绘结合等,以产生新的手绘效果,增添服饰的魅力。总之,纺织品手绘的发展将为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添加光彩。
参考文献:
[1]汴宗禹.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8.
[2]罗虹.基础图案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6.
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性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改革能力培养
在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应当及时创新理念,充分优化与改进教学模式,使之更加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更加切合课程改革内容要求,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师要注重强化教学改革研究,针对自身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灌输模式、单向讲解、局限课内和手段匮乏等方面状况重点突破,提升教学成效。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改革与优化进行简要论述。
一、变“灌输教学”为“引导感悟”,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熏陶。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注重对学生的鉴赏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对学生直接进行灌输,如不同美术作品的特点、风格和主题思想、寓意,直接将这些内容告诉学生,学生没有感悟和思考的过程,制约了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有经验的美术教师将引导感悟作为重要抓手,以此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观察、分析、感悟美术作品,授人以渔,深厚学生的艺术底蕴,提高鉴赏能力。笔者在美术教学工作中,以学生所熟悉的一些大家美术作品作为载体,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创作技法、色彩搭配、表现主题等方面逐层深入地进行分析研究,并综合分析和感悟作品所表达的寓意。笔者不仅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大家的作品,还对现代美术设计成果进行感悟,如居家艺术、建筑艺术等,在这样的感悟引导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许多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饶有兴致,正是因为他们不仅可以接触到精美的艺术作品,而且可以学到鉴赏技巧,充分领悟艺术殿堂的魅力。
二、变“单向讲解”为“师生互动”,强化课堂教学生动效果
一些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不高和教学活动中自己参与机会较少有关,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他们渴望在教学活动中参与,能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一些教师在这一方面并没有有效兼顾,还是以单向讲解的方式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无论是美术知识点讲解还是美术技能的操作训练,都是以自己的理解训练作为模板进行讲解,没有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动起来,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率低下。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了改进,将原本教师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共同提高的模式。首先,在美术相关知识的讲解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进行解答,如学生关注一些艺术流派的创作方法,以及部分美术大师的个人作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依据时间情况,解答学生的这些问题,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再比如,在一些操作性较强的美术技能训练中,教师要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无论是手工、剪纸,还是水粉画、水彩画、国画等,教师在进行示范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模仿与创作,要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进行点评,对学生的技巧技法进行纠正引导,帮助他们提高训练成效。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将会得到有效激发,而且对美术作品了解程度会得到提高,为打造生动课堂提供有力支撑。
三、变“局限课内”为“内外联动”,提高教育资源整合水平
一些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完全局限于课堂教学的阵地,忽略了课外教学资源的整合,导致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将教学活动从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延伸,不仅扎实抓好课堂教学,还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课外兴趣组织进行教学拓展,一方面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如组织手工兴趣小组、剪纸兴趣小组、国画兴趣小组,对感兴趣并且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进行专门指点,帮助他们制订计划、开展活动,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培养了一批特长学生。其次,笔者在教学之余将各种有利于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资源整合起来,组织他们到少年宫和其他艺术场所参观学习,与优秀的美术作品面对面进行接触,亲身感悟艺术气息,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美术兴趣。另外,笔者在班级布置中还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将美术教学中所学到的色彩搭配、结构布局、艺术处理等方式运用到班级的板报设计、教室布置之中,还动员学生将优秀的手工作品作为班级布置的装饰品,让他们的美术学习成果展示在班级管理活动上,提升学生的美术情感。
四、变“静态手段”为“动态演示”,增加美术课堂信息容量
过去一段时期以来,小学美术教师对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概率较低,这与教学条件限制有关。目前,随着教育部门投入的持续增加,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得到了普及,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手段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增强学生综合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进行艺术作品展示,无论是国内的名作还是国外的名作,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艺术作品,教师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让学生与众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面对面的接触,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各种美术趣味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还可以将一些美术技能技巧的操作要点通过实况转播、慢镜头展示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提高技巧掌握水平。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体现多媒体手段的促进与辅助功能。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要注重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提高鉴赏能力,并在操作训练中提升技巧掌握水平,在课内外融合的立体教学体系和现代技术手段辅助下,促进学生美术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