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篇1

(6)电大30年:机遇、责任、定位与发展——访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韩竞无

(11)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招生状况的统计分析与思考——写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实施十周年之际哈萨

(19)邓小平现代教育思想李润喜

(23)内蒙古煤炭产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韩凤永

(28)内蒙古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策略选择侯建波寿文君廉桂萍

(32)中国FDI、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冲击的动态响应分析李庆子蒋志华夏青

(37)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法的价值主体的理论思考刘丽珍

(42)中国移植美国域外证据开示程序相关问题探讨王育琪

(47)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同的效力王俊霞

(51)完善格式条款法律规制的探讨许均秀

(54)《文心雕龙》学术视域下的《诗经》艺术高林广

(60)“胸襟以为基”与“文以气为主”——以古释古之一例石海光

(63)会讯无

(64)文廷式词学思想探论陆有富

(69)纳兰性德悲情人格的文化成因贺利

(74)新时期30年:现作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杜福磊

(83)中国诗论传统中的诗艺价值争议——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的启示张燕

(88)再提生命体验与诗性情怀——当下艺术现象批评兼论艺术创作的原创资质宋生贵

(94)从“主体性”走向“存在”与“时间性”——30年以来美学演进对美育学的推动刘彦顺

(100)从文化遗产角度探析方言的保护胡吉成

(104)益阳方言的结构助词“的”徐慧

(109)内蒙古师大“基础写作学”课程获批2009年度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无

(110)山东鲁南方言中音变表意现象例析宁廷德

(114)释“弃”张靖华

(117)为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呐喊助威——“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历次奖项概述与影响傅溪鹏

(123)新中国报告文学六十年张立国

(129)新中国扬我军威第一人——魏巍及其报告文学尹均生

(132)我国西部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证的实现条件探析莫淑坤

(136)中央党校《理论动态》邀请尹均生入编求是先锋无

(137)网络教学平台的英语学习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崔晓霞和览

(143)广播电视大学公共外语课程调研报告陈扬

基于IS—LM—BP模型的总需求曲线推导王稳定王岩

从国际报告文学视阈审视中国报告文学尹均生

短篇报告文学经典重读张瑷

二战中欧洲战场唯一的中国特写作家——萧乾王俊义

文学的生命:贵在创新——《静静的大运河》创作谈陶长坤

以读书为本以名著为师自有别材——《盗龙者》、《牲人祭》、《废墟》创作谈象丑牛

都市化进程中的个人境遇书写——论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的都市叙事李旺

对艺术秩序与自由的辩证体认——“绘画与秩序”艺术思想之阐释王洪岳

“以美育代宗教说”:政治意识形态与审美乌托邦潘黎勇HttP://

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分析方法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王德寿

《说文》金部字与中国古代冶金工业文化朱旭方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郝苹

《白鹿原》物质民俗文化词汇的研究杨姝琼

论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的基本原则——源于对美国联邦动物福利法的思考周红格

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与政府的有效应对——以“轮胎特保案”为视角黎慈

关于侦查监督的思考孟德娟

乐伎对唐代诗歌的影响王晓霞

“神仙窟”的艳遇——唐人小说中另类仙境意象的民俗意义李春辉

谈“吴中四士”及吴越诗人群体的诗歌创作——兼论其对盛唐山水诗的贡献宋瑞芳

论元散曲的形成和精神实质张羽

广播电视学篇2

英文名称:JournalofNingboRadio&TVUniversity

主管单位:宁波市教育局

主办单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宁波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3724

国内刊号:33-1300/Z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广播电视学篇3

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导、主持和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创新型传媒人才。既注重学生创作实践和创作技能的培养,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广播电视的理论功底和开放的创新精神。

2、主要课程:

广播电视概论、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传播学、影视经典鉴赏、电视采访与写作、视听语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摄影摄像基础、电视摄像技术、电视画面编辑、影视多媒体技术、广播电视音响学、色彩学、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概论等。

3、就业方向:

广播电视学篇4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黄淮学院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广播电视编导行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特点,基本构建了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并制定了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以下结合黄淮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经验和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包括课内实训、课程实践和课程论文3个环节。开设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1.课内实训

课内实训即以案例教学、项目模拟等方式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课程实验教学,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点,其内容应包括摄影摄像基础技能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技能训练、非线性编辑技能训练、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技能训练、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技能训练、播音与主持技能训练、广播节目制作技能训练、电视节目制作技能训练、纪录片制作技能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分配课堂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训的时间,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内实训要由实践技能强的专业教师或具有地方媒体实战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指导教师,以便帮助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2.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是学生在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后,结合具体课程进行的开放性创作实践,往往以作品形式呈现,主要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例如,对于新闻采访与写作创作实践,可由业界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深入社会进行新闻采访,再通过稿件编写等对采访素材的后期加工训练,使学生熟悉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制播流程;对于电视编辑创作实践,可由教师带领学生先确定选题,再进行专题创作,从而使学生熟悉电视编辑制作的环节,提高摄像水平,掌握非线性编辑技术,具备一定的电视作品创作能力;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意实践,重点应在锻炼提高学生的栏目与节目策划、脚本编撰等方面的能力;对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践,可在业界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策划广播电视栏目并写出脚本,进而结合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节目创作,在节目制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节目策划、编导、摄录、编辑制作等综合创作能力;对于纪录片创作实践和电视广告创作实践,重点应在以前各项训练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纪录片及电视广告创作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全面提高纪录片创作和电视广告制作的综合能力。

3.课程论文

广播电视编导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其课程论文应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等实践活动密切联系,通过课程论文的撰写,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课内实训和课程实践的效果,并为大四时撰写毕业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二)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见习、专业(毕业)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实习实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1.专业认知实习

专业认知实习是培养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通常安排在第一学年。专业认知实习主要有2个途径:一是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到地方媒体、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参观调查,听取业界人士的实践工作讲座;二是邀请知名教授和业界专家做专业认知报告及咨询指导等。专业认知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增强对专业领域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感性认识,了解广播电视编导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感受业界专家的专业精神,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了提高专业认知实习的效果,应要求学生及时撰写专业认知实习报告。

2.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指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参与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编导、摄录、编辑制作等工作,从而了解行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加深专业认知,建立初步的职业观,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定位,并明确自身的不足,增强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3.专业(毕业)综合训练

专业(毕业)综合训练一般在第四学年进行,是对前三年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综合检验。开展专业(毕业)综合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最好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让学生深入省内外各级各类媒体进行实岗锻炼,并在实习过程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广播电视编导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有效地提高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意识。

(三)课外社会实践

课外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寒暑假社会实践、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等。寒暑假社会实践,即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深入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并回报社会。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有:

(1)专业赛事。专业大赛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战模拟演练机会,深受高校、业界与学生欢迎。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关键在于赛事的举办目的与组织运作方式。第一,学科专业赛事应与专业课程教学形成良性互动。例如,DV大赛应与剧本创作、摄影摄像艺术、导演基础、影视短片制作等课程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影视策划、创意、剧本撰写、导演、拍摄、剪辑等方面的能力;广告大赛应与广告策划与创意、电视广告制作等课程教学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广告策划、创意、设计等方面的能力。第二,应建立固定的指导教师团队,并安排充裕的指导时间。第三,应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与奖励细则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2)学生专业社团活动。在学生专业社团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及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并加强与业界的联系。例如,黄淮学院非常影视社、主持人协会、方舟文学社、青竹话剧社、吟诵协会等专业社团的学生,通过参与入驻该校创新创业园的驻马店电视台文艺中心、驻马店新闻网、驻马店手机报的栏目运作与节目制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3)实题项目运作,即教师带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参与社会的实题项目运作,实题实做。在实题项目运作中,应根据需要组建项目小组,每个小组应尽量包含不同年级的学生。(四)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检验。在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或毕业设计工作中,我们应尽量做到:突出应用,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意识;实题实做,杜绝抄袭和假大空现象,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研精神。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围绕专业建设的要求,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具体讲,应有计划地引进专业教师,并选派专职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进修学习;应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通过到媒体顶岗锻炼等方式逐渐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应积极邀请媒体界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主动聘请他们做专业实务课程的兼职教师;应培养一批专业建设急需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并组建专业核心课程“双师型”教学团队。

(二)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媒介技术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动力,因此,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必须加强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建设。在实验室建设工作中,既要注重高端实验室的建设,不断引进高性能先进设备,为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应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尤其要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充分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必需加强与高校周边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的合作,通过合作发展联盟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推进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将校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电视台等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

(三)强化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中,应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封闭型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行教学内容开放、师生交流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项目带动的实地现场教学;应完善考试考核方案,注重过程管理,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实践的态度、实践能力及其提高情况、创新的意识与能力等。

(四)构建并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广播电视学篇5

摘要:广播电视学科的发展问题近年来广受关注。本文以如何实现广播电视学科的“学”“术”并重为切入点,从学科体系建设、研究生培养及研究比重三方面提出对广播电视学科的理解与思考,认为广播电视学科应注重建立独立而完整的学科体系,注重加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并重视对广播领域的学术研究。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科;学科体系建设;研究生培养;广播研究

作者简介:汪丽,女,黑龙江鸡西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媒介政策与法规。

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研究的日臻丰富、成熟,其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也备受关注,人们注意到,广播电视学科正努力从新闻传播学的一个下属分支走向独立。然而,同新闻学的有无“学”“术”之争一样,广播电视学科的“学”与“术”问题,也历来颇有争议。尤其在业界,始终不乏广播电视有“术”无“学”的支持者,但同时也有许多人认为广播电视研究脱离实践,有“学”无“术”。对此,本文认为,广播电视学科是有“学”有“术”的,如何做到“学”“术”并重?以下结合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与发展研究问题谈个人的三点思考。

一、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之思

广播电视是否有“学”,如何使之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学”?从根本而言,这涉及广播电视领域的学科体系建设问题。但目前,广播电视学科在此方面仍有若干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

其一,广播电视学科体系究竟应如何建设?一般认为,广播电视要建构起相对独立而完善的学科体系并被广泛认可,首先应做到两点,即:厘清与其他相关学科间的关系,使学科外延与内涵得以清晰界定;关注广播电视发展历史与现实中的各类实践,使“学”、“术”得以有机结合。这是建设广播电视学科体系的正确思路,但在现实中,这两个问题并未得到较好的处理:一方面,广播电视领域的相关研究过多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并形成分支学科,这看似丰富了学科内涵,实则却模糊了其外延,难以建构起一个立体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在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尚不够成熟的当下,广播电视研究对“术”的关注似乎过度,以致缺乏在学理层面的积淀,这突出表现在广播电视研究议题的频繁转换上,如“超女”火热就同质化地研究选秀节目,“非诚勿扰”火爆就转而研究相亲节目等,这看似与时俱进,实则是一种浮躁跟风的现象,最终只会导致广播电视学科的理论研究成为“术”的尾巴,难以成“学”。

针对这一学科建设问题,已有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看法和建议。在此,结合我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的现状,本文阐释个人较为认可的一种建构模型,即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谢鼎新教授的“两大领域、三大模块”。[1](见图1)

图1:谢鼎新教授提出的广播电视学科体系架构图

在该结构图中,广播电视学科体系被分为理论研究和活动(现象)研究两大领域,涉及基础理论、交叉学科及独特内涵三大模块,层次清晰、分支合理,学科内部之间的联系路径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体现该学科体系的逻辑性,且对与该学科体系建设相关的交叉综合问题保持必要的张力”[2]。因此,个人认为该模型能够做到前文所言的建立独立完善的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应做到的两点,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其二,媒介融合的现实应被纳入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的语境中。当今的时代已不可与传统广播电视时代同日而语,广播电视与新兴媒介的融合成为现实乃至大势所趋,因此,需以发展的眼光,置身媒介融合的视野及语境中,来探讨广播电视学科体系的建设问题。首先,广播电视研究应正视并重视出现于该领域的融合活动,以透过实践层面的归因分析与经验总结,从学理上为“学”的建立打下基础;其次,当广播电视领域在媒介融合时代出现了新的现象时,原有的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构思路及方法必须更新,即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方法等都要符合新时代的要求。通过对媒介融合这一现实的关照,将不仅利于避免书斋学问,更能在新的语境下为广播电视学科体系的建立提供更为合理的研究范式。

总之,对于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问题的上述理解与思考,旨在建立一个基于“术”又与“术”和谐统一的“学”。

二、广播电视学科研究生培养之思

如果说建立独立完善的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可有力反击“广播电视有‘术’无‘学’”的言论,那么对于广播电视学科的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培养的反思则旨在反击“广播电视学科有‘学’无‘术’”的说法。

广播电视学科的建设发展与高校教育密切相关。之所以有人认为广播电视学科有“学”无“术”,缘于该学科的高校教育与人才培养大都脱离广播电视实践,这一问题尤其存在于研究生培养中。由于大多数开设广播电视学科的高校均只招收该学科的学术型研究生,其研究又常与广播电视实践活动脱钩,如此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广播电视研究则难免会被认为有“学”无“术”。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的理解与思考在于,要证明或实现广播电视学科的有“学”有“术”,除了理论研究要紧密结合广播电视实践这一基本要求外,广播电视学科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位设置与人才培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以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为例,除广播电视艺术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外,该院系于2009年底成功申请到广播电视(电视编导)专业这一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位的开设资格并自2010年起招生。该专业一方面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则更注重培养此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而使理论涵养在与实践操作的互动中得以提升。从长远来看,专业型研究生学位的设置对于高学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尚不成熟的广播电视学科而言,此举将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其摆脱有“学”无“术”的批判,从而向着更科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迈进。

当然,需强调的是,无论学术型还是专业型,都要在研究中兼顾学理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广播电视学科“学”“术”并重。而对二者加以区分,旨在有所侧重地为该学科的不同分支培养人才。

三、广播研究缺失之思

事实上,上述两点思考已基本可反映出笔者对如何使广播电视学科有“学”有“术”这一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此外,就广播电视学科的相关研究而言,笔者的思考还在于广播研究较之电视研究的缺失问题。

这一点在数字中显而易见。通过中国知网,以“广播”、“电视”、“广播电视”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分别有34851条、100549条、11453条记录,进而可得出,仅关注广播领域和仅关注电视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分别有22598个、89096个,后者几乎是前者的4倍,可见,广播研究缺失严重。然而,无论是传统的广播媒体,还是处于媒介融合浪潮中的现代广播,都应被给予同电视一样的重视。若将研究焦点如此偏颇地聚在电视领域,那么广播电视学科就无所谓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继而“学”“术”问题便无从谈起。

可以说,在“学”“术”并重的发展道路上,广播电视学科任重道远。

注释:

1.谢鼎新:《试析广播电视学科体系的架构》,《现代传播》,2008(2),47-48页

2.谢鼎新:《试析广播电视学科体系的架构》,《现代传播》,2008(2),48页

广播电视学篇6

英文名称:JournalofShanxiRadio&TVUniversity

主管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主办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8350

国内刊号:14-1235/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