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篇1

关键词:农村山区公路对策探究施工设计

一、山区乡村公路的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山地众多的国家,从东到西、从南至北,

广泛分布着绵延不绝的山脉,山地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如将山地、丘陵连同较为崎岖的高原算入其中,则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通过对西北、东北、中南以及西南等地区的调查得出,大部分山区的乡村公路总体上仍处于通达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路面普遍存在着破损的问题,有些公路甚至损坏严重,给这些地区的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方便。现有的山区乡村公路无论是在现状与建设,还是其使用管理与养护等方面都不能很好的适应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二、农村山区公路的主要特点

山区的乡村公路包括多种:县道、乡道和村道,主要是指县城到乡镇、乡镇与乡镇之间、乡镇与村之间、村与村之间的连接公路,这些公路一般都是离国道和省道较远的,基本是处于支线上,大多是简易公路和等外的公路,村与村之间的公路大多坐落于深山老林,以土路面和沙土路面为主。我国的土地利用方式多为农业耕作,山区乡镇的分布极为不平衡,因此,山区的乡村公路不但分布范围广、线路众多、单个项目较小,还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路面宽度较窄。大部分的公路只有3-4.5米之间,只能单车单向行驶;部分的公路宽为5-6米,可以满足双向行驶。

2、公路弯度较多。由于山区地形的特点,公路多为上山或盘山公路,由于地形条件较差,每条线路不但弯度较多,而且急弯也不是少数。如:西宁市南山上某条3.4km的山路,大于135°的弯道就达到了8处,个别弯道达到170°。

3、道路纵坡较大。中国公路的工程技术标准对不同等级的道路纵坡是有要求和规定的,山区的乡村公路大多是顺坡爬,道路的纵坡都始终大于规定数值。例如:乌鲁木齐市的妖魔山某公路一些坡度接近30°,远远超出了规范的要求。

4、排水设施较差。由于山区乡村公路的建设的资金链短缺,有的线路既缺少桥梁又缺少涵洞,排水偏沟的尺寸普遍的较小,有的甚至使用土排水沟,亦或者根本没有排水的设施,导致公路的排水能力不足,造成公路的水毁。

三、山区的乡村公路现存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对中国的西南、东南沿海以及华中和西北等多个地区的乡村公路的实际调查研究,总结了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公路通车的里程较短;二是现有的公路技术等级较低;三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养护措施。

1、公路的通车里程短

国家“十一五”会议以后,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公路建设的投

资力度,成绩是非常显著的。中国公路建设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在山区乡村公路的所占比例还是较小,公路通车的总里程数较短,公路网的密度较低,整体的规模仍显微小,公路网的连接度和综合的密度都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些边穷的山区几乎是没有公路,汽车无法通行,交通条件相当的不便利,通达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些山区的乡镇与村之间甚至是依靠骡马驿道相通,而部分的村与村之间则只有羊肠小道。

2、技术等级相对较低。

我国的山区乡村公路目前以简易的公路为主,等外公路占据一定的比重,部分为四

级公路,极少数部分为三级公路。山区乡村公路的路面结构形式归结起来有:土路面、沙土路面、泥结路面、沥青表面外治路面和水泥混泥土路面等5种。

近些年来,一些地区通过多方面的筹资、融资,对原有的路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新改造的山区乡村公路大都采用的是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路面等形式的硬化,不但提高了路面的等级和通行质量,更为山区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方便。但是由于资金、设计、施工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建设质量普遍不高,路面状况甚是令人担忧。

3、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养护措施

山区乡村的道路目前正处于一种无人管养的状态,公路养护部门形同虚设,建设、

管理和养护不能很好的协调一致,重建设轻养护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公路的使用也很不规范,常常有一些村民在路边堆放或晾晒各种物品。除此之外,公路的养护资金很难落实,乡村的公路大多处在无养护机构、无固定的养护人员、无养护经费、无养护机的“四无”状态,造成了乡村公路的路况不良,各种破损时常发生和交通不通畅的不良后果。

四、设计与对策

1、建设的基本性原则

山区的乡村公路建设重点是乡镇与乡镇之间,乡镇与村之间、村与村之间的连接公

路,大部分是既有线路的拓宽又有路面的硬化以及配套设施的修改,来提高车辆的通行能力,保证行车的安全。

建设项目在进行必要的现场勘察后,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

平,合理的选取建设标准和技术指标进行施工图的设计,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保护环境、节约土地、提高质量”的原则,参考执行公路技术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精心的设计。

2、设计基本要求。

2.1线路线形。根据山区沿线地形、地貌、水质和水文的条件、使用功能以及工程

投资和社会环境等的因素设计线路地形,一般是沿着原有的路线改建,原则上是不需要征地和拆迁的;要注意沿线环境和景观的协调,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与文物古迹,方便山区人民的出行,满足运输的需要。

2.2路面的类型和宽度。根据现有的路线状况,乡村人口的数量以及需要使用等条

件进行综合确定。路面的类型要首选水泥混凝土路面,其次才是沥青混凝土路面。一般要按照四级的公路标准来设计,部分公路可按照准三级的公路要求设计,在进行设计时,要严格按照执行交通部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技术规范或公路沥青路面设计及路面施工的技术规范。

3、施工的对策研究

3.1加强施工的培训工作,提高施工的质量。山区乡村公路的施工大多是组织村镇

乡民自建,较少的选择专业的施工队伍,参与施工的人员大多缺乏公路施工的基础专业知识,更是缺少施工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因此,建设单位要根据其自身的状况和特点,对参与施工建设的队伍加强技术方面的培训,解决施工队伍素质问题,以保证施工的质量。

3.2加强监督和管理,保证工程的质量。抓好工程的施工质量,不仅仅是公路事业

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涉及到山区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水平提高的问题,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强管理职能,善于运用职能,加大对山区乡村公路建设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合格,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结语:国家加大对山区公路的投资建设,坚持山区乡村公路建设与新农村建设

总体规划的衔接,给处在远山的乡村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各乡镇级相关政府要充分的利用好建设资金,提高公路建设的质量。及时的对公路实施预防性养护,延长山区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寿命,细致、准确的对中国大陆山区乡村公路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罗太文.农村山区公路施工设计探讨与实践[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

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篇2

关键词:乡村公路、施工、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经济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局面,其发展潜力无可限量。而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是乡村的公路设施的迅速建成,尤其是十二五规划之后,乡村公路工程建设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乡村公路工程的质量问题却日益堪忧,各种问题十分复杂。如因公路的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不够细致,一些刚刚完工交付,尚在使用的乡村公路出现了很多的质量问题,需要大量的维修经费,这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除此之外,在管理上的监管漏洞必须得到根本解决。本文将重点探讨保障和提高乡村公路工程的方法和思路。

1资金投入的支持

资金上的保障是稳定乡村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的首要支撑,其在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起到物质上的保障和供给作用。因此,必须要保障足够的资金投入。首先,管理部门要建立明确的考评制度,按照固定的期限,对具体的施工环节和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奖励或惩罚。同时,主管部门可以提高质量达标的标准,提高衡量的尺度。再次,可以扩大质检员的权利,加强其责任感。

2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保障乡村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关键是要加强相关领导的重视,其次是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实行公开化、公平话的评价体系和质量监管标准。这包括公开招标、公开竞标,选择信誉较好的施工单位,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情况,从而高质量的建设好乡村的公路。其次,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每个人都树立牢固的质量观念,为高质高量的完成乡村公路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管理机构的健全

质量监管机构对于乡村公路工程的建设和质量保障起着监管作用,可以成立质量监管小组,乡、村的相关干部应负主要责任,村民可以进行监督和投诉。总之,严把质量关,避免偷工减料的情况发生。

4严格质量标准

可以指定详细并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在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包括施工后的交付完成阶段,应该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定时汇报和检测,对于质量问题,要及时发现,适时纠正并进行奖励或惩罚。

5技术上的支持

5.1技术人员的支持对于普通的参加施工的技术人员应进行严格的考核,对于技术人员应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要求其执行技术规范,严格质量要求和操作规范。工艺操作要求。对于特殊的技术人员,要求其经过特殊的岗位考核。尤其是一些专业层次的技术人员或者技术型工人应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和技术讲座,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并且,进一步拓宽人才录用范围,招用有经验的员工进行施工作业,而工人素质能力的提升也不能放松。

5.2原材料的支持原料的支持与保障是公路安全保障的重中之重,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检验,对钢筋水泥或者特殊的材料实行严格的遴选,从根本上保障质量关。从原料的选择和采购、库存保管和发放使用等都需要加以预防,对不合格材料及时进行清理,防止误用。

5.3机械设备的管理对于用于施工的机械设备,应该进行严格的管理,规定明确的操作规则,由专门经过培训的人员进行专门管理。除了规范的操作之外还应进行定期的维修和检查,排除相应的故障,实行专人负责,专人维修。保障机械设备的质量是稳定施工质量进而保障公路安全设施质量标准的基础。

5.4工艺要求做好专业分工,对专门的人员进行明确的岗位职责明细,进一步细化质量管理的主要位置和关键环节,紧紧抓住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和问题。同时,要进行详细的)施工工程设计,规范质量交接制度。再次,要尽量使得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测量和后期检测。

6施工过程的监管

在工程开工之后,最为关键的环节其实是施工过程的监管,这是保证乡村公路建设施工安全和质量保证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6.1严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关

要严格的执行相关制度标准,在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工程的自我检测,其次是主管检测本门的相关机构的复检,最后要符合监督管理事业的抽查。

6.2完善定期检查制度

例如,可以将全方位的检查和部分位置的检查结合起来。另外要结合临时抽查,以弥补定时检查的不足。另外,在工程专业人员的专业检查的同时,要鼓励村民的随时检查或控告,提高监控的范围和程度。

6.3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施工标准

施工人员牢固树立严守质量关的观念,进一步规范其作业的标准。要做到无论监控人员是否在场,都能够规范作业,不偷工减料、不能降低标准。甚至要明确无论是否进行检查都要自觉保障施工的质量,执行施工时达标工程的相关标准。

6.4严格执行施工的规章制度

确保所进行的工程的质量已经达到预期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在没有进行技术规划和评价的前提下坚决不进行施工,在技术图纸不清楚的情况下工人也不能施工,即相关前提工作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不能开展相关工程的工作。

结语

要保障乡村公路建设工程的质量,要从资金、思想、技术、整个施工过程的监管等几方面开展管理工作。施工环节容不得半点疏忽,任何的闪失都会造成今后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而工程的质量问题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同时也严重威胁村民的生命安全,影响其生活质量,可谓是后患无穷。因此要严把质量关,做好乡村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夏越超.公路养护与管理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8.

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篇3

2006年全市共完成县道大中修工程x公里,完成小修挖补x千平米;完成县道绿化里程x公里,植树x株;完成标志x块,标线x公里;全年累计完成养护工程投资x万元,全市县道好路率达到x%,比去年提高了x个百分点。

一、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根据市局有关文件要求,全市县级公路的规划、设计、建设和养护管理等活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x省县乡公路管理规定》等国家、省、市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规定进行。各县(市)、区交通局根据县道发展规划,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于前一年4月上报县级公路大中修计划、道班房改造、危桥改造计划,市局对工程项目进行实地调查,结合实际编制小拖费使用和县级公路养护资金使用计划,科学安排全年县级公路养护工作。全年养护过程中发生的水毁、危桥等临时性病害由县级养护单位及时上报,并及时组织抢修,保障道路安全畅通。2006年市局公路管理处对全市县道实际列养里程情况进行了调查核实,根据农村公路现状、路网布局及车辆流向等因素,按照公路建设和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制定年度县道养护资金使用计划初稿,报市局综合规划处审定后下发。年度实际列养县道养护里程x公里,占规划里程x公里的x%。全市具有列养价值的县级公路无一弃养,做到了加强管理,专业养护,保障畅通。

二、整章建制,规范管理。

1、县道养护工程实行分级管理,xxx负责县级公路的大中修工程管理,审核设计文件、施工管理,根据工程进度拨付养护资金补助,并对通过质量鉴定的养护工程组织竣工验收工作。县级地方道路管理部门在市局指导下,负责县级公路的小修工程与日常养护管理。大中修工程列入年度养护计划后,完成设计文件编制报市局批准。通过招投标择优选择施工队伍。具备开工条件的大中修工程项目,均应由施工单位填写开工报告,连同施工组织计划在开工前x日上报市局公路处审核批准后方可开工。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工程实行“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质量保证制度。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要编写好竣工文件,报市局公路处审核。

2、加强对农村公路桥梁的养护管理。县道桥梁由县交通局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养护和管理。建立健全地方道路桥梁档案,对地方道路桥梁档案实行动态管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理。各县(市)、区交通局明确一名地方道路桥梁工程师,由责任心强,懂专业的助理工程师以上人员担任。县局地方道路管理部门负责对县道桥梁的经常检查,对一、二类公路桥梁每季度进行一次检查,三类公路桥梁每月进行一次检查,四类公路桥梁每周进行一次检查,整理、分析检查结果,按时填写《桥梁检查记录表》。加强地方道路桥梁预防性养护,对于小修保养范围内的病害要及时维修。对通过鉴定确定为三、四类的桥梁安排维修前,必须设立标志,及时向当地政府递交书面报告,并采用报表附软盘形式报市局公路处备案(配病害照片),市局xxx处据现场调度情况做出应急处理方案后,每月汇总上报省厅公路局。

3、公路小修保养工程是公路养护的基础工作。为了加强县级公路小修保养工程管理,市局根据当年下发的县级公路养护资金使用计划所确定的工程量对小修挖补工作进行计量支付。

4、加强县道日常养护内业资料管理工作。完善内业资料整理,建立健全县级道路技术档案,结合日常巡查、养护完成情况,及时更新、录入。各县局县道管理部门应设专(兼)职统计人员,人员相对固定。统计人员按规定内容准确、及时地报送建设、养护等报表。每月报送建设报表,包括《县线公路养护质量表》、《县线公路养护月报》、《公路桥梁养护技术状况月报》,填写《桥梁经常检查记录表》。

5、规范管理县道养护道班、中心建设。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各项制度健全,图表齐全,机械、材料摆放整齐,室内外卫生整洁,庭院绿化美化,对县道养护道班的危旧房屋及时修复。

6、做好地方道路的绿化工作。各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要多方谋划,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配合政府将地方道路绿化工作纳入县、乡政府的绿化计划。贯彻国家的《森林法》规定,执行“谁种、谁管、谁收”的原则。路树更新时,必须经县公路部门核准,任何人不得随意砍伐。

7、县级公路养护管理建立养护质量考评制度,市局将对各单位养护质量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考核,年终评选优秀养护单位(路段)、十佳道班、十佳养路人。

三、完善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乡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是一项综合、系统的社会工程,仅靠交通部门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近年来,我局继续深入贯彻省厅滦南会议精神,制定了“两个依靠”的方针,紧紧依靠各级政府,紧紧依靠广大群众,加快了乡村公路建管由部门行为,行业行为向政府行为,社会行为的转变。一、交通部门加强指导是提高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在乡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中,我局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工作的中心,把乡村公路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搞好公路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级政府,圆满完成了各阶段的工作任务。二、建立健全养护管理机构是保证乡村道路养护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确保乡村道路常年畅通无阻,必须培养一支过硬的农民养护队伍,建立相应的养护管理机构。为了维护多年的乡村公路建设成果,我们把养护管理当成硬指标常抓不懈,在大力加强行业管理的同时,增加了技术指导力度,指导基层建立了多支技术过硬的养护管理队伍,对乡村道路进行专业化养路。

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篇4

【关键词】我国;农村;公路;管护

农村公路是道路交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源于早期的县乡公路,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步扩展和完善。不同时期的不同文件对农村公路的概念表达不同。大体经历从无明确规定到包括县道、乡道再扩展到村道。

一、关于公路养护

公路养护就是使用一定的机械和人力,对破损的公路的路基、路面、桥涵进行修理以及对公路沿线进行日常养护或工程养护作业。在我国,养护工程按养护作业范围和工作量划分,分为小修保养、中修、大修和改善四类。农村公路具有公路的性质,又有特殊性,农村公路养护相对于高速和普通公路养护有特殊的背景和执行环境。

农村公路养护按照养护对象和内容可分为农村公路路基养护、农村公路路面养护、农村公路桥涵养护以及公路沿线交通安全设施养护。按照农村公路的养护范围和性质可分为县道养护、乡道养护和村道养护。按照养护的规模可分为日常维修保养、小修工程、中大修工程。在日常养护中,按照频率又可分为日常性养护、季节性养护和临时性的突击性养护。日常养护资金主要用于路面保洁,路肩、边坡培修,沿线设施维护,绿化修剪,涵洞疏通等。养护工程一般为修补路面、病害路段处理、罩面及安保等大中修工程,需专业的技术修理,一般都外包给专门的养护企业。在执行农村公路养护的过程中需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养护客体。农村公路养护客体是道路,是县道、乡道和村道。而养护管理主体是政府,涉及设备、人员、资金、模式。不同的养护客体,破损的程度和频率不同,所需的资源配置和技术水平也不同。县、乡道承担的运输职能多,易破损,技术要求高,同时在资金和人员配置上,县道、乡道获得资源更多。村道主要用于行走,获得的资源较少。针对道路不同的性质,对设备、人员、资金、模式进行配置,均衡县道、乡道与村道之间的资源使用,保证整体的养护质量,是农村公路养护需要解决的内容。第二,养护的技术难度。农村公路养护技术难度分为器械作业和非器械作业。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作业方法,对技术有一定要求的养护有路基养护、桥涵养护、沥青路面养护、水泥路面养护。除此之外的公路安全设施维护、清扫、绿化和沙石路面的维护,为非机械作业。技术设备包括日常养护机械、路面面层修复机械、压实机械和装运设备。作业方法包括沥青路面灌缝处理、沥青路面局部修补作业、大范围路面沥青维修作业,水泥路面裂缝的补修、水泥路面坑槽的补修和水泥路面板错台处理等。

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包括养护工程管理、养护技术管理、沿线设施管理、公路绿化和灾害防治等内容。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包括路产路权维护、建筑红线控制、审批公路用地、超限运输管理等内容。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坚持日常养护,路而保洁,及时修复小型破损,使路基、路而、桥涵、沿线设施等经常保持完好,保障行车通畅女全。

(2)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周期性地进行预防性养护,延长其使用寿命。

(3)对道路设施缺陷逐步进行改善,提高其使用质量、服务水平和抗灾能力,及时处理雪阻、水毁等自然灾害。

(4)依法治路,治理超限超载,加强路政管理,保证路产路权不受侵犯。

(5)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保护农田、保护路边树木、花草景观,构建优美行车环境。

三、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1.建设质量隐患。农村公路一般存在等级低,线形不规范,各种结构物缺乏,公路病害多,抗灾能力差。单单依靠养护管理,并不能使农村公路发生质的改变。建设质量过关的农村公路是农村公路养护的前提。

2.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不规范。养护责任不明确,养护责任没有真正的落实。养护管理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不到位,倾倒垃圾、堆放农作物秸秆、打场、晒粮、排水等现象给农村公路养护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养护体制缺乏活力,农民爱路、护路积极性不高,有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养护资金匮乏是农村公路养护的一大难题。虽然政府拨付大量养护资金,但农村公路量大面广,因此还存在大量的资金缺口。养护技术低、质量不高,农村公路养护队伍中专业养护人员配备少。

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在农村公路事业发展过程中,笔者认为,政府应履行的公共管理职能有以下五个方面:(1)法律政策制定职能。主要是制定有关农村公路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公路建设、养护、运营、收费等方面的相关技术经济标准。(2)规划决策职能。主要是制定公路事业发展规划,公路交通路网规划,公路建、养规划等,包括近期规划及中长期规划。根据公路网的实际运行状况,制定公路建设、养护年度投资计划,并组织落实。(3)监督控制的职能。监督即检查、评估公路设计、建设、养护、收费、经营单位的运作以及公路用户的行为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划,检查、评估他们在执行财务政策方面的情况,以降低公路供给及使用的成本,提高公路供给及使用的效率。控制即为确保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朝着有利于提高全民福利的方向发展,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办法,力求使公路交通事业的实际发展与规划的目标相一致。

完善现有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缓解农村公路养护与农村公路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步实现农村公路正常化、规范化养护,已成为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实现交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把改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像抓农村公路建设一样抓好抓实,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公路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长期有效的交通保障。

参考文献

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篇5

**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全市人口102万,面积2004平方公里,市境内318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省道潜监线和荆新线纵跨南北,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我市以交通部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工程和省交通厅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试点为契机,通过培育发展农村道路客运市场、开展农村客运市场结构调整、加强规范管理等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工作,为全省农村道路客运网络化建设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目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1708公里,实现了乡镇通二级路、管理区通油路及村村通公路,形成了以宜黄高速公路和318国道为主动脉,以二级公路为骨架,以乡镇、乡村等级公路为分支,辐射城乡、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结构。在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农村客运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市拥有农村客运线路65条,运行车辆387辆7175座,日发班次1161个,城区通往乡镇班车通达率达100,所有通公路的村都通了客车,实现了“让农民从家里出发,步行15分钟有车乘,乘车30分钟可到乡镇,从乡镇乘车1小时能到市政府所在地”,一个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乡村,方便快捷,多种选择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已初步形成。

一、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硬件建设,为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打好基础

道路客运市场是以客车为运输工具,以公路为运行基础,以客运站点为作业基地,以旅客为运输对象的有机结合体。因此,要发展农村客运市场,要实现农村客运网络化,就必须建好“三网”,即路网、站网、车网。一是建好路网。2000年以来,全市先后投入交通建设资金4.5亿元,使全市建成二级公路和三、四级公路分别达到327公里和1335公里,构筑起市域内干线公路“五横三纵”及干支线公路连通成网的构架,形成了干支相通、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实现了在市域内任何一个地方一个小时内就可上高速公路,从而达到了交通发达地区的交通公路水平。二是建好站网。全市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广辟建设资金,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乡镇客运站建设进程。目前,全市已建成乡镇客运站19个、候车棚15个,基本实现了客车通到哪里,乡镇客运站就建到哪里。三是布好车网。在以城区为始点发往乡镇的县乡道路客运线路上,大力发展中档舒适型客车,在宏观调控的前提下,鼓励车辆加快报废更新、提档升级的步伐,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舒适、便捷”的客运服务。在以乡镇为节点,镇与镇之间、镇与村之间、村与村之间的乡村道路客运线路上,积极争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乡村道路客运市场的意见》,明确规定对乡村客运车辆给予3年的培育发展期,在培育期内各种税费视同农用车对待,培育期满后再根据经营情况适当收取税费。大力鼓励车头向下,充分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降低税费标准,让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主动将购车资金投向乡村客运市场,以方便农民出行为目标,大力提高乡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为农民朋友提供“经济、方便、安全”的客运服务,实现了路修到哪里,客运车辆就通到哪里。

二、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结构调整,提高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的质量

从2000年开始,全市就着手从“运输组织结构、运力结构、车辆技术和从业人员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调整,从而实现了农村客运市场运输组织优化、运力结构合理、车辆技术等级和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农村客运服务质量优良的总体目标。

1、优化运输组织结构。全市在农村客运市场的早期培育和发展上,由于提倡“有路大家行车,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从而导致经营主体过多,弱小分散,服务质量低,抗风险能力差,很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为此,全市积极稳妥地推行了农村客运线路公司化改制,引导经营者以线路为依托,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公司制客运企业,通过推行一线一公司、一公司多线的管理模式,即一条客运线路统一由一家公司经营,一家公司可以经营多条客运线路,从而逐步实现了农村客运市场主体公司化。经过调整,全市农村客运经营业户由304家调整为7家,实现了农村客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2、制定客运发展规划,合理调整运力结构。针对我市农村客运市场运力大于运量以及乡村客运农用车参营、缺乏统一规划的现状,本着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调查、整顿、调整等多种方式来合理制定客运发展规划,有效实施运力调整。一是在对农村客运市场整顿中,通过采取报废更新、更换车型、延伸现有线路等办法进行运力结构调整。近2年报废更新客运车辆192辆,占车辆总数的50,并将原有的105辆农巴车平稳地清退出了农村客运市场,以乘坐舒适、运行安全的中巴客车代替了农巴车,促使农村客运市场运力结构上档升级。二是结合我市乡村客运市场实际,组织专门班子对全市22个镇、场、处、区深入实地进行调查,拿出了各镇乡村道路

客运市场调查说明,形成了一镇一策一说明,并根据市交通局编制的《**市乡村道路客运发展规划(2004—2008)》,制定了《乡村道路客运市场2004年规划》和乡村客运线路登记制办理程序下发各乡镇交管站执行,为我市农村客运发展提供了规划发展的方向。

3、严把车辆技术等级和从业人员素质关。通过加强对营运客车的技术性能检测,禁止技术状况不合格或达到报废规定的车辆进入农村客运市场,通过强制维护,提高在营客车的技术性能,确保车辆安全运行。同时,对从事农村客运的司乘人员必须在开业、上岗前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后方可参营。

三、加强农村客运市场规范管理,促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有序发展

围绕农村客运市场网络化建设的主题,我市提出了行业管理规范化、车辆运行公交化、客运管理一体化的规范管理目标,从而进一步加快了我市农村客运网络化发展步伐。

1、强化农村客运市场监管,确保运输秩序良好。在农村客运市场监督管理上,积极争取市政府重视,由市政府每年与各乡镇签订监控管理目标责任状,增强了乡镇党委政府管好农村客运市场的责任。同时,针对农村客运车辆的经营场所主要集中在乡镇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交管站的“前哨”作用,由交管站直接管理本辖区农村客运车辆,市运管处实施业务领导。交管站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常年深入到车站、业户家中,做到了宣传运输法规到源头,行业管理到源头,办理营运手续到源头。在经营行为规范上,我市对农村客运车辆严格实行了“十统一”,即统一线路牌、统一道路运输证、统一班次时刻表、统一收费标准、车内喷统一的票价、车头喷统一的线路起止点、车身喷统一的监督电话、使用统一的车票、办统一的进站证、签统一的进站协议。

2、积极推行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提高农村客运服务水平。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更好满足和方便人民群众的出行,我市积极探索推行农村客运班车公交化运作。2002年,首先开通了园林至竹根滩公交化客运线路,对经营园林至竹根滩的44辆道路客运班车,按照两条线路分开,每天循环的方式运行,并严格规定开班、收班时间,统筹安排班次时刻,合理调度上下班高峰期运行车辆,使该线的客运秩序有了明显好转,沿线人民群众出行和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了。今年,又积极向市政府汇报,取得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政府专门研究出台了跨区域公交由交通部门管理的会议纪要,并制定了《东西城区道路客运公交式运作实施方案》,要求按照总体规划,总量控制,保持稳定的原则,仿照城区公交车辆的运行模式,实行公交式运作,公交式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运输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服务质量。

3、改革行政审批政策,对农村客运线路实行登记制。作为全省农村客运线路报备登记制试点县市之一,我市在大力开展农村客运市场整顿的同时,制定了《**市乡村客运线路登记制管理暂行办法》。对于经营者申请的镇处之间、村组之间的乡村客运线路,只要是符合我市长期客运发展规划的,其参营车辆达到二级车况以上、从业人员符合从业标准,均可进入农村客运市场,并办理相关营运手续。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经营者投资农村客运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客运的发展。

尽管我市在农村客运发展上作了一些的探索,但真正实现农村客运网络化的任务还很艰巨。今后,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发展乡村道路客运市场的意见》,不断加大发展农村客运力度,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早日把**建成富裕型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作经验交流发言》来源于,欢迎阅读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作经验交流发言。

客运市场调查说明,形成了一镇一策一说明,并根据市交通局编制的《**市乡村道路客运发展规划(2004—2008)》,制定了《乡村道路客运市场2004年规划》和乡村客运线路登记制办理程序下发各乡镇交管站执行,为我市农村客运发展提供了规划发展的方向。

3、严把车辆技术等级和从业人员素质关。通过加强对营运客车的技术性能检测,禁止技术状况不合格或达到报废规定的车辆进入农村客运市场,通过强制维护,提高在营客车的技术性能,确保车辆安全运行。同时,对从事农村客运的司乘人员必须在开业、上岗前进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后方可参营。

三、加强农村客运市场规范管理,促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有序发展

围绕农村客运市场网络化建设的主题,我市提出了行业管理规范化、车辆运行公交化、客运管理一体化的规范管理目标,从而进一步加快了我市农村客运网络化发展步伐。

1、强化农村客运市场监管,确保运输秩序良好。在农村客运市场监督管理上,积极争取市政府重视,由市政府每年与各乡镇签订监控管理目标责任状,增强了乡镇党委政府管好农村客运市场的责任。同时,针对农村客运车辆的经营场所主要集中在乡镇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交管站的“前哨”作用,由交管站直接管理本辖区农村客运车辆,市运管处实施业务领导。交管站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常年深入到车站、业户家中,做到了宣传运输法规到源头,行业管理到源头,办理营运手续到源头。在经营行为规范上,我市对农村客运车辆严格实行了“十统一”,即统一线路牌、统一道路运输证、统一班次时刻表、统一收费标准、车内喷统一的票价、车头喷统一的线路起止点、车身喷统一的监督电话、使用统一的车票、办统一的进站证、签统一的进站协议。

2、积极推行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提高农村客运服务水平。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更好满足和方便人民群众的出行,我市积极探索推行农村客运班车公交化运作。2002年,首先开通了园林至竹根滩公交化客运线路,对经营园林至竹根滩的44辆道路客运班车,按照两条线路分开,每天循环的方式运行,并严格规定开班、收班时间,统筹安排班次时刻,合理调度上下班高峰期运行车辆,使该线的客运秩序有了明显好转,沿线人民群众出行和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了。今年,又积极向市政府汇报,取得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政府专门研究出台了跨区域公交由交通部门管理的会议纪要,并制定了《东西城区道路客运公交式运作实施方案》,要求按照总体规划,总量控制,保持稳定的原则,仿照城区公交车辆的运行模式,实行公交式运作,公交式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运输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运服务质量。

3、改革行政审批政策,对农村客运线路实行登记制。作为全省农村客运线路报备登记制试点县市之一,我市在大力开展农村客运市场整顿的同时,制定了《**市乡村客运线路登记制管理暂行办法》。对于经营者申请的镇处之间、村组之间的乡村客运线路,只要是符合我市长期客运发展规划的,其参营车辆达到二级车况以上、从业人员符合从业标准,均可进入农村客运市场,并办理相关营运手续。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经营者投资农村客运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客运的发展。

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篇6

为加快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按照省、市新农村办总体部署和《庄浪县“十二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县情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以村镇规划为龙头,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以改善村容村貌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努力发展农村公共社会事业,持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统筹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全力构建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以点带线,轴线结合,连片开发,在3-5年时间内,县内四条主要交通出口沿线村全部实现新农村化。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立足区域性差异和乡村实际,按照产业开发型、项目带动型、生态移民型、商贸经营型、三清五改型等模式有重点地稳步推进。

2、突出重点、提高效益。坚持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

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等重点,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的形式和办法,提高建设实效。

3、量力而行,务求实效。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严格标准,又切实可行,不盲目攀比,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要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切忌急功近利。要求实务真,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坚持实事求是,民主商议,不搞强迫命令。

4、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府要强力推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现村民自治,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开展工作的主要标准。

三、目标任务

20XX年,新开建水洛镇新兴村、南湖镇石峡村和陈庄村、朱店镇东街村、万泉镇霍李村、韩店镇东门村、岳堡乡崔家村、赵墩乡王堡村、柳梁乡陈山村、卧龙乡魏湾村和刘罗村、大庄乡刘沟村和丁山村、阳川乡刘湾村、良邑乡良邑村和何柳村、通化乡通边村和新庄村、永宁乡河湾村和老庄村、郑河乡具峡村、南坪乡寺门村和王沟村、盘安乡王宫村和焦湾村等25个新建村,全面建成水洛镇徐碾村、朱店镇吴沟村、万泉镇崔坪村、韩店镇聂坪村、岳堡乡岳堡村、杨河乡逯岔村和马寺村、赵墩乡赵墩村、柳梁乡柳渠村、阳川乡苟岔村、郑河乡郑河村等11个续建村。

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36个示范村基本达到“三有四好五提高”。“三有”即有一个支撑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有一个战斗力较强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四好”即环境卫生好,家庭邻里关系好,民主管理好,社会治安好。“五提高”即提高农民收入,人均纯收入年增幅在21.5%左右;提高通信覆盖面,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以上;电话入户率达到85%以上;提高农民素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建有卫生室、文化室、老年活动室、购物中心及体育活动场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村风民风明显好转。

四、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围绕全县果品、洋芋、畜牧、劳务四大产业发展规划,坚持效益和规模并重,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努力兴办龙头企业,扩大产业基地,带动种养大户,发展新经济组织,促进四大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一是积极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发挥“庄薯”品牌效应,加大银海、宏达淀粉企业的环保技改和达产达标力度,新建千吨贮藏库1座,产能2万吨以上的精淀粉企业1户,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带动洋芋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延伸果品产业链条,新建县果箱厂和3处贮量在5000吨以上的气调果库;建成以关山和中北部乡镇为主的良种肉牛生产基地,发展千头养牛村8个、万头养牛乡2个,通过联户入股和招商引资,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8处,开建10万头生猪屠宰和全价饲料2户龙头企业,示范、辐射、带动全县畜牧业向规模化、效益化发展。二是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全县建成产业基地面积33万亩,其中洋芋产业基地26万亩(种薯基地3万亩);果品产业新植果园5万亩,稳步扩大基地面积,加强标准化管理,提高果品质量;畜牧产业新增优质牧草2万亩,在柳梁陈山等8乡10村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新增养牛户600户;劳务产业依托“梯田人”劳务品牌,继续实施“万名青年务工人员南下就业工程”,加强与发达地区知名企业的劳务合作,新建劳务基地50处,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努力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分散输出向有组织输出转变,力争全年输出劳务工10万人(次),劳务收入突破6亿元,争创全国劳务经济示范县。同时,大力推广农业实用科技,实施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积极引进高产、优质、高效优良作物品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全县粮食总产稳中有增。

(二)认真实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把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整合水利、交通、生态移民、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强新农村建设后劲。一是水利建设。开建庄浪河川人饮工程,解决4乡镇、19村、4180户2万人的饮水困难;实施金锁灌区维修工程,维修渠道3.36公里,新增灌溉面积1200亩,恢复灌溉面积3300亩。二是道路建设。改造铺油郑河下寨至韩店东门、朱店桥至石门口至谢家等乡村道路28公里。三是移民搬迁。建成7处移民安置区,搬迁安置群众2084人。四是生态能源建设。继续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荒山造林2万亩、天保工程5000亩、三北四期工程8000亩,绿化乡村道路180公里;新建淤地坝6座,建成各类小型拦蓄工程20处,新修梯田6000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平方公里、重点流域治理及封禁治理12.5平方公里;认真实施沼气国债项目,发展农村清洁能源。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启动村卫生室建设项目,改善农村教育卫生基础条件;完善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成87个“农家书屋”。新建南湖中心敬老院,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争取将我县列入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积极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尽最大努力解决好农村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

(四)加大支农服务力度,为新农村建设增添发展动力。

全面落实粮食直补、退耕还林、“两免一补”等强农惠农政策,推行惠农财政补贴资金支付方式改革,对各类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采取“一册明、一折统”发放管理模式,切实保护群众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大科普宣传和科技推广力度,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积极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领办经济实体,切实提高科技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积极筹措支农资金,加强农产品促销,建好“绿色通道”,管好生产资料市场,加大生资打假力度,保护群众利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深入开展政务、村务公开,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五)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按照总体规划,结合各村实际,对村容村貌实施“四清四化”(四清即清垃圾、清沟渠、清路障、清破旧房;四化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工程,重点是对堵塞道路的厕所、猪牛圈和废弃房屋逐一进行清理。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后还田。探索建立轮流值日、聘请保洁员、有偿服务、推选专人负责等制度,加强对垃圾的管理,从根本上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村环境卫生。组织群众对道路沟渠进行彻底清理,保证沟渠畅通。搞好房屋整修,重点抓好破旧房屋翻修,整治改造农户面貌,使农村道路、庭院整洁,室内干净卫生,柴草、杂物堆放整齐,居民生活井然有序。

(六)倡导健康文明新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成立新农村管委会、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立健全以《村规民约》为重点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村民有章可循,照章办事,树立文明新风。加强人口素质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尊老爱幼、计划生育、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文明新风,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以及“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组”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整体素质。

(七)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治理机制。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改善农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办公条件,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加大对软弱涣散基层组织的整顿力度,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基层干部服务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青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村组干部,努力培养事业心强、能干事、公道正派的带头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引导农民自觉地参与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有效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八)高标准建设示范村,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样板。

按照抓点示范、以点促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对年内开建的36个示范村,逐村落实村庄建设规划、具体建设内容、整合到村的项目、帮建单位与帮建措施,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创造典型,探索路子。全县36个示范村年内共规划新建住宅540户4.8万平方米,建成“一池三改”沼气示范户2400户,“村村通”工程1000户,发展养牛户600户,建成生猪养殖小区1处,示范推广种植良种小麦1100亩、全膜洋芋1.2万亩、全膜玉米2.3万亩,间作蔬菜和药材1400亩,种植优质牧草2400亩,栽植绿化树3.7万株,有组织输出劳务工2100人,拆除违章建筑5100平方米,新修维修道路11条39.5公里,硬化巷道252条29.3公里,修建排洪渠2.1万米,配套桥涵1座,新建村文化活动中心36处,建成文化宣传墙1.2万平方米。

五、保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核心内容,对确定的新农村示范村,集中领导力量,实行包抓包建。包乡(镇)县级领导,要把示范村牢牢抓在手上,经常深入乡村调研、督查,协调解决问题;乡镇党政一把手每人要包抓一个示范村,具体落实建设任务。要通过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为示范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要加强思想发动和宣传动员,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工具,及时宣传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拓宽农民反映意见及建议的渠道,在全县上下形成抓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气氛。

2、整合项目资金,健全投入机制。坚持“农民自筹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社会力量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国家投入主要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房屋改造、室内设施建设等投入由农户承担。要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确保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的覆盖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县直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上级政策、使用好上级投入资金,积极向上争取支持。有效整合农村公路、扶贫开发、安全饮水、农村能源、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考虑重大项目安排,拓宽投资建设思路,积极探索土地资产运作、个人资本参与、企业投资经营、业主承包开发、共同投资管理等办法,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工商资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动全社会力量扶农助农兴农,逐步形成在政府带动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3、强化部门职能,形成建设合力。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分项目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建设、国土部门负责各示范村建设规划,并提供各种风格的民宅设计方案;交通部门负责示范村公路勘察设计和建设技术指导,向上争取乡村公路建设项目;卫生、能源部门负责搞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和沼气池建设;水利部门负责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以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规划设计和技术服务;林业部门负责制定示范村绿化总体规划、自然村庭院绿化、道路绿化规划及相关技术指导工作;电力、电信、广电部门负责做好通电、通信息、通广播电视工作。其它部门也要根据职能,及时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