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化教学辅导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职教师学生心理需求心理变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127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为了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政府颁布了不少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政策。近年来,职业学校的扩张使得高素质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略掉高职学校教师的心理需求和学生的心理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学生从小生活在自由浪漫的教育氛围中,并由于长期居住在自己本民族的地区,对于外来文化存在着陌生感。尤其是在高职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就会遇到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难题,如果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来面对这些难题,就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在高职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学生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少数民族高职地区的教师也会由于特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自卑、缺乏认可,以及缺乏成就感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就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因此就需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从而保证教师的正常教学。

一、满足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教师心理需求的策略

1.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要想获得认同感,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因此就需要鼓励教师到重点大学去攻读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这就需要国家对于这些教师有倾向性的保护政策。学校也要提供教师到重点大学或者国外访问的机会,使得教师能够了解本学科最为前沿的东西,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学术素养,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能够满怀自信。这样就能使学生逐渐改变对教师的印象,教师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2.学校提升对职业教师的待遇。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面对高负荷的工作内容,长期下去就容易积劳成疾,身心都会出现问题。近年来一些中年高职教师因病身亡的消息层出不穷,这就需要学校能够降低教师的教学负担,给予教师生活上的保障,提升教师的待遇。另外,还需要提供专门的资金来保障年轻教师的发展,从而使年轻教师能够获得工作上的成就感,对于未来的发展也会保持信心。

3.社会要加强对职业教师的舆论宣传。高职在我们国家目前的认可度较低,因此就需要不断提升这些院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在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媒体上加强对学校的宣传,让公众了解职业院校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让公众对于职业院校的印象改观,让社会了解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和培养理念。在学生毕业后还需要加强对毕业生和企业的回访,不断改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认可度就能够增强,教师在教学中也会获得成就感。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的心理变化

1.强烈的群体意识。少数民族的学生长期以来都是和自己本民族的人生活在一起的,因此进去到高职学习的时候,还是会保存着这样一种群体性生活的意识,因此在学习和生活的时候更愿意和自己本民族的学生在一起,这是根深蒂固的民族特征,他们认为只有和来自同一地区、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才会更加和谐,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就会看到相同民族的学生更加的团结,单个的学生是不能够脱离群体生活的。

2.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有比较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但是在对待这种民族自尊心的时候需要把握一个度,一旦超过了这个度,这种民族自尊心就会表现得很偏激,一方面他们渴望融入群体,但另一方面强烈的自尊心又往往会产生心理上的矛盾,这样就会使他们显得与群体格格不入。

3.闭塞的心理状态。少数民族的学生往往比较热情,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就更加豪放开朗,待人接物也比较真诚,但是由于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往往只愿意跟自己本民族的人来分享经验,而不愿意和别的学生一起来分享。因此进入到高职学习以后,就表现得很闭塞,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愿意和别的同学交流生活经验,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都是很不利的。尤其是进入高职以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的消费观念和别的同学的消费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就更不愿意和别的学生进行交流。

4.学习动机不强。少数民族的学生进入到高职学习以后,往往怀着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心理,受到自己本民族的的影响,对于新的科学知识的兴趣不浓厚,学习安于现状,因此学习成绩提高得较为缓慢。少数民族往往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在一些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家长推崇宗教教育,因此学生进入高职以后对于现代化的知识的学习动机就不强,容易产生逃避学习的心理。

5.自卑的学习心理。少数民族的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的知识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但是进入到高职学习以后,学生就需要和普通学生一样接受相同的知识,但是少数民族的学生在面对数学、英语这些学科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得手足无措,进步也比较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少数民族的发展基本上相对比较落后,尽管目前国家注重少数民族的教育建设,但是和普通学生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世界观、人身观也不尽相同,这都容易使得少数民族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三、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在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高职领导往往将其看做是少数心理教师的责任,辅导的对象也仅仅是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而没有深入到学生中来进行教育,对于整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重视起来。

2.心理教师的辅导能力不足。目前在高职院校中的心理辅导教师往往不是专业的心理学专业出身,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使他们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时候,往往就没有针对性。而且心理辅导教师往往是汉族的老师,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并没有深入了解,不能够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状况感同身受,因此辅导效果并不好。比如藏族的学生性格相比于汉族学生来说更加开朗,情绪更加稳定,合作性也较强,但是进取心不强;而黔南的民族学生往往将勇敢放在第一位,将能力提升放在第二位;而汉族的学生往往是将能力放在第一位。因此可以看出不同民族的心理特征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就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来进行辅导。但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教师的辅导能力明显不足。

3.心理辅导过程形式化。在少数民族地区高职辅导过程中,人们往往认为只要开办几次心理讲座,讲几个心理概念,进行一些心理知识宣传就是进行心理辅导了,这样的辅导往往过于形式化,而没有具体的辅导内容,这就不能够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状况。

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心理辅导的措施

1.进行物质和心理双重资助

目前我国除了汉族以外,大概有1亿左右的少数民族人口,而这些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等不发达的地区,因此经济上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而我国在进行高教体制改革以后开始对学生进行收费,这就会给学生造成很重的经济负担,会让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学校针对这种状况在进行辅导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物质上的资助,学校定期发放补助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学校要在“缓、补、减、免”的基础之上实行“贷、奖、勤”制度,这样既能够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经济状况,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又能激发少数民族的学生自强自立以及回报社会的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2.提升心理辅导教师的能力

心理教师的素质是提升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关键,而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都相对不足,许多教师是兼职心理辅导教师,教师的整体观念落后。有的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校的经济有限,在硬件和软件上的配备不足,这样就造成许多教师获得最新的心理辅导知识的途径有限。图书不能够及时更新、网络不发达,有限的教学刊物还在领导手里,这样就使得心理教师的辅导过程举步维艰。因此就需要加强资金投入,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让教师外出进行培训,拨出专项的培训资金,让心理教师的素质能够不断得到提升。同时,还需要加大心理辅导教师的薪酬,从而吸引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进入到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进行心理辅导,使得学生的心理状况能够得到好转。

3.开展民族性的心理辅导活动

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思维,因此在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根据不同文化的民族来开展。虽然,心理健康辅导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在进行测量和评估的时候,对所有人都应该采用统一的标准,不应该考虑文化和价值的因素,但是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才刚刚起步,而我国又是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如果不考虑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及语言,就很容易使得学生感觉心理辅导用处不大。因此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时候,就需要以班级为单位来开展活动,根据不同民族特色来设置心理活动主题,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改善自己的心理状况,使得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来面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

4.完善心理咨询途径

数理化教学辅导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辅导员职业化

基金项目:校自然科学基金,“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编号2011XY018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是加强和改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趋势,是新形势下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央16号文件、教育部24号部长令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如何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是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热点问题。

一、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

认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内涵,首先了解职业和职业化两个名词。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并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而构成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的工作方式。而在英文中,职业对应了两个单词:Occupation和Career,前者指人们常说的职业;后者指职业生涯,包含着劳动者有意识地选择职业、规划职业的意思。职业化指将一项工作成为一门职业,职业化也应从职业和职业生涯两个角度去了解:一是从职业角度,指职业的壁垒和标准,即从事某一行业要有一定标准和要求;二是职业生涯角度,指从事这个行业、这份工作,把它作为终生事业来对待。

辅导员职业化是指高校专职辅导员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和培训达到辅导员职业资格要求,通过严格的考核、晋级、淘汰等完善机制,长期保持辅导员这一职业的相对稳定性。它作为职业化的一种,具备一般概念的两大因素。从职业角度,意味着职业的辅导员应具备辅导员职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和知识技能,经过职业准入培训,获取职业资格后才能担任辅导员;从职业生涯角度,意味着辅导员职业能够满足职业化辅导员物质待遇和价值体现的需要,使之乐于本行,安心发展,将辅导员作为相对稳定值得托付的事业。

二、浙江工业大学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现状

浙江工业大学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并逐步建立起有制度支撑的辅导员制度。但是,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本校辅导员制度在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截止至2010年10月,浙江工业大学16个学院共有81名一线专职辅导员、20名“2+3”辅导员,(数据由本校学工部提供)。问卷以81名一线专职辅导员为主要调查对象,共发放81份,回收71份,问卷回收率为86.6%,有效问卷67份,问卷有效率为94.4%,以下数据统计均为问卷数据。

(一)辅导员角色定位模糊,自我实现难。

在以往的观念里,辅导员常常被误以为是学校行政人员的一分子,导致学校对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认识停留在表面。在访谈中,辅导员对自身地位在主观感受上有所不同,他们表示学校的确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但存在“提的多比做得多”的问题,如表1所示。

从以上数据来看,辅导员觉得自身地位受重视占总人数的47.8%;认为自身地位不受重视或非常不受重视的占总人数的9.0%;而认为本校辅导员队伍的地位情况一般的有29人,占总人数的43.3%。目前浙江工业大学辅导员在整体上、宏观上受到学校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感知上,仍有部分辅导员认为本校辅导员队伍的地位情况一般或不受重视或非常不受重视,可见辅导员队伍的地位还有待于提高。

(二)辅导员行业人员流动频繁,队伍稳定性不高。

长期以来,辅导员这一职业被默认为是一种过渡性职业,干两年就走似乎成了辅导员行业的潜规则。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化思想淡薄,甚至思想上不认同职业化,因此跳槽或转岗的频率远远高于很多行业。根据问卷调查来看,想继续从事辅导员行业人数只有24人,占到了35.8%,从事校内其他行政工作,或者教学科研工作等其他行业的占到了大部分。

从统计结果看(表2),任职年限0-5年有53人,占总数的79.1%;任职年限在5年以上的有14人,占21.0%。从该结果来看,本校辅导员任职周期绝大部分低于5年。数据显示,本校辅导员的岗位具有流动性较大的特点。人员流动过于频繁,不仅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而且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以及宝贵经验的积累。

(三)辅导员职业化体系不健全,缺乏制度保障。

完善的辅导员职业化体系系包含了很多方面:完善的福利待遇、和谐的职业环境、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畅通的晋升渠道、明朗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效的自我实现机制、成熟的职业管理模式以及完善的制度性保障。从高校来看,辅导员的薪酬体系不完善、职业化环境没有形成,考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等。访谈中,被访的辅导员老师中有64.28%的认为学校的考评激励机制不健全,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同时有78.57%的辅导员认为其职业前景不明朗与晋升渠道不畅。在对辅导员工作现状的调查中,有64.28%的辅导员老师认为自己工作压力大,自我实现难。通过数据表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体系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而这方面的相关制度性保障也是空白。没有制度的支撑,辅导员职业化相当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浙江工业大学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途径

浙江工业大学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配备选聘、培养发展及管理考核等方面得到了发展。从总体上看,浙江工业大学辅导员队伍发展及制度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有待于提高。针对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完善本校辅导员相关制度,加大执行力度

1.完善辅导员的选聘与退出机制

首先,要正确认识本校辅导员的选聘特点。通过调查发现,本校有《浙江工业大学关于选聘研究生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的管理办法》、《浙江工业大学关于“2+3辅导员”攻读研究生期间继续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的管理办法》、《浙江工业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并担任兼职辅导员选拔及管理办法》等制度,选聘一批优秀研究生或优秀本科毕业生担任辅导员,以此充实学生工作队伍,并为专职辅导员提供了后备军。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本校辅导员的队伍构成很大一部分(占71.6%)来源于本校生源。“近亲繁殖”现象有利有弊,利在辅导员熟悉本校的运行机制,了解本校的校园文化,熟悉辅导员工作模式;弊在不利于辅导员工作方式的创新,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鲜活性。

2.完善辅导员在岗培养制度

在问卷中反映出的培训机会少、培训范围小的问题,亟待解决。逐步实现《浙江工业大学“十一五”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中指出的“逐步建立全方位(岗前培训、在岗交流培训、转岗培训、发展性培训等)、多形式(日常培训、专题培训、校际交流、社会考察、挂职锻炼等)、分类别(专职辅导员、兼职辅导员、助理辅导员等)的培训体系”。无论是在问卷中也好,还是在访谈中也好,多数辅导员都很关心自己的发展问题。将培养计划渗入到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使培养计划真正发挥促进辅导员发展的作用。

(二)激励辅导员主动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根据最新的《浙江工业大学专职辅导员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细则》要求。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为五条。新的专职辅导员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细则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岗位素质要求之外,还提出了辅导员要主动学习、开展研究和运用现代工作载体,强调了专职辅导员应承担的教学工作。并从岗位设置及实施上明确了辅导员的进一步发展,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辅导员工作要摆脱以往“杂、多、乱”的情况,理顺自身岗位职责与具体工作内容。遵循规律,发挥创新性,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定期对自身工作进行探讨、研究,分析工作对象特点,因材施教。通过教学活动,拓宽视野。将教学工作的理论性与学生工作的实践性结合起来,上升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为丰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奉上宝贵的实践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理论水平,达到素质培养的目标。

(三)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1.正确认识自我教育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他强调了自我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他说明教育对象在教育者的影响和启发下,在其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规范和要求,可以发挥主体性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提供高自身素质水平。

2.以各种载体为平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1)以大学课堂为平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重教轻学、灌输知识,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弊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求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积极主动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所以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教育能力,成为自我教育者,才能实现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更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平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越来越活跃于大学生群体当中,成为了促进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奉献社会、培养品格的不可或缺的课外学习活动方式。通过社会实践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是指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是学习主体(大学生)根据社会的需求(社会服务),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对自我提出任务(社会实践目标),从而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进行的一种教育过程。

参考文献:

[1]刘芳,刘忠驷.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思考[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13-15

数理化教学辅导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5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48-03

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强调了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辅导员队伍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

据教育部网站公布,截止2010年底,我国有普通高校2305所,其中本科院校1090所,本科生1179.85万,专科生964.8万,在校总人数2144万。这些院校中除少数985和211院校,地方高校占据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90%以上,无疑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的“高等学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的要求,那么全国现有的专职辅导员的数量应为10.72万人,其中地方高校专职辅导员的数量应为9万余人。

如何建设好这样一支责任大、任务重、数量可观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是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目前就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数量严重不足

按照教育部对专职辅导员与学生1:200的配备标准,据测算目前全国地方高校辅导员的数量缺口为应有人数的30%左右,也就是全国地方高校辅导员缺少3万余人。以吉林省高校为例,2010年省属25所本科高校(不含独立学院)专职辅导员数不足1000人,而在校本科学生人数为30万人,辅导员与学生比例近1:300。

(二)结构不尽合理

1辅导员性别比例失调。心理学研究表明,年轻人出现心理问题时,求助于异性心理咨询师比较容易缓解因苦恼造成的内心紧张和焦虑。现实中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男女学生比例差异较大,很少有院校将此项要求纳入到辅导员的选拔标准中。据粗略统计,吉林省属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男女比例约为1:3,而学生中男女比例约为1.3:1,显然比例失衡。

2年龄职称比例不科学。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合理结构应该为老、中、青三代相结合,职称结构应该呈现出高、中、初级兼有的合理结构,但目前全国高校中辅导员队伍普遍年轻化,80后出生的辅导员数量约占60%,初级职称约占70%,高级职称不足4%。队伍年轻化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工作精力旺盛、易于与学生交流,但同时在工作经验、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方面往往跟不上实际工作要求。

(三)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包括辅导员思想不稳定和岗位不稳定。目前地方高校中辅导员具有长期从事这项工作愿望的人比例很低,绝大多数都在伺机转岗到教学或者其他行政岗位上。全国高校中,岗位流动最频繁的就是辅导员队伍。据来自吉林省高校的一项调查统计:约20%的辅导员工作不足2年转岗;约50%的辅导员工作5年转岗;约10%的辅导员工作10年后转岗。一直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10年以上的比例不足20%,而且这部分人中多数是已被提拔使用的。

二、对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中问题的分析

(一)岗位职责不清,对辅导员岗位重要性认识不够

目前,许多地方高校除了主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部门领导和教师以及辅导员自身了解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以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外,很少有人去学习和了解辅导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究竟承担怎样的职责。这种实际状况导致辅导员被错误地当成学校中与学生工作相关部门的“勤务员”,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务都通知辅导员来做。辅导员每天奔波于各部门与学生之间,没有时间去完成和研究自己的本职工作,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加大了人们对辅导员岗位职责和重要性的认识偏差。在高校教研和科研气氛日益浓厚的背景下,辅导员这个角色甚至被错误地认为是高校中最“没正事”的群体代表,这样势必导致辅导员工作热情不高,难以安心工作。

(二)学习和培训不够,对辅导员培养投入不足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的颁布和实施,大学生的信息量在不断地增多,这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将如何拓宽知识面、如何跟得上时代脚步、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如何指导学生成功就业、如何指导学生抵制不良思潮的侵蚀等一系列任务摆在辅导员面前,将原本就十分宽泛的工作范围进一步拓宽,将原本就很艰巨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加重。据来自吉林省属高校的统计,目前本科高校提供给辅导员的各级各类学习和培训机会约为0.15次/年,对辅导员队伍培养经费投入约为每人每年200元。辅导员缺乏集中学习理论基础的时间、缺乏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机会,导致工作思路和方法跟不上实际工作要求,面对学生的一些不良思想和做法不能够给予有理有力的指导和教育,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不够、办法不多。

(三)多数地方高校缺少对辅导员的激励机制,对国家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的出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和加强,各级相关教育部门也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意见,这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大多数地方高校缺乏对辅导员专门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对辅导员工作考核量化不够细致、激励和奖励不够到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岗位晋级没有保障,对国家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吉林省属25所本科高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实施辅导员职称评定方面的倾斜政策,没有一所学校配备辅导员数量达到国家要求标准(师生比1:200)。

三、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地方高校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督促落实教育部相关政策

2005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

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2006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做好辅导员的选聘配备工作、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为辅导员工作和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等都提出了明确意见。但由于种种原因,各地方高校落实仍未到位。鉴于这种情况,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网上调查、随时随地调查走访等方式督促各高校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大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切实把教育部文件精神落实到位,以确保辅导员队伍数量尽早达标。

(二)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辅导员队伍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党政“一把手”是关键。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制定适合本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并认真执行。同时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严格辅导员准入制度。加大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不断改善相关待遇。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政策,特别是在职称评聘和晋级提拔上给予相应的政策保障。同时还要重视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为其创造和提供一个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工作环境。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辅导员培训,不断地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和吸引更多德才兼备、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和奉献精神强的教师加入到专职辅导员队伍行列中来。

(三)辅导员要注重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工作专业化、身份专家化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规定辅导员工作职责主要有8项,主要包括:大学生理想和信念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性格;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困生工作;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发挥班集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组织力量;组织协调好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学生党支部和班委会建设并且做好学生骨干培养工作。面对这样艰巨和繁重的任务,要想做好辅导员这项工作,不单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体力,更重要的是辅导员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要注重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工作专业化、身份专家化。这样不仅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使工作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同时也会逐渐树立起辅导员在人们心中的良好形象,赢得其在高校学生培养工作中应有的位置。要想使工作专业化、身份专家化,辅导员自身要不懈努力,争取做到“三勤一培养”。

首先,要勤学。要勤学理论知识、勤学实践知识、勤学网络知识。例如利用网络看新闻、查资料,甚至要对时下比较流行的网络歌手与歌曲、网络语言等有所了解,还要学会通过网络与学生沟通交流,例如开通博客、利用QQ等。

其次,要勤记。在工作中,首先要勤于动笔做好工作日记,尤其要记录好学生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难于解决的问题,便于随时进行深入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要记录好学生喜爱和不喜爱的活动、事件、人物,以便找出学生思想规律,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再次,要勤思。辅导员的工作要向专业化道路发展,辅导员就需要勤于思考和研究,针对如何能够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针对学生身上容易出现的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通过科研立项、学术论文、实践报告等形式进行记录和完成研究,得出成果。这样能够使辅导员掌握解决问题和提高工作实效的方法,加速辅导员身份向专家化方向迈进。

最后,培养广泛兴趣。高校辅导员不仅工作内容宽泛,而且工作对象也是复杂多变的,除了在工作中通过实践和科研的手段找到因材施教的办法外,辅导员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要尽量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与爱好,以便于消除与学生沟通交流中的障碍,做一个学生喜欢和信任的朋友,为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拓宽道路。

(四)大力推行高校教育目标一体化模式

高校主体是学生,高校教育和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全体教职员工要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这项工作绝不能单靠辅导员队伍就能完成的,一定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专业教师、机关服务人员、思政队伍的全员育人功能,推行教育目标全员上下一体化工作模式是地方高校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和重要途径。只要认真落实,就可以避免在人才培养方面职责不清、各自为政、只教书不育人的问题出现。

总之,作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重要任务的辅导员队伍,其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因此,在确保地方高校辅导员数量的前提下,高校辅导员选配时要考虑与学生男女比例成反比配备。同时针对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强的特点,在制度设计和激励机制方面做出实质性推进,以使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沿着健康、科学、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吉林省教育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相关文件汇编[z],2009,3

[2]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陈至立,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6-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