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关键词】平面设计汉字艺术视觉表现创造性应用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是中华古老文化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民族相伴而生的古老文明现在已渐渐融入了其它文明。但是,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经历了由图画――图画文字――象形文字,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到今天文字形象的过程,历经沧桑,却始终奔流不息,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表现出了无穷的魅力。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技的日新月异,汉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是发挥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汉字艺术如今已被广泛运用到了现代平面设计中,它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极具美感的特殊符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现代平面设计的意义与价值表现

设计活动内容广大,从建筑到城市规划,从工业产品到手工业,都是设计活动的内容,而平面设计是设计范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针对客户群体的欣赏品位、价值所需以及物体自身特色,进行创造性设计。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或接触到标志设计、版式设计、招贴设计等设计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将所传达的信息与不同的艺术元素通过巧妙的安排、配置、组合而形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平面设计。

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当中需要用独特的视觉表现、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来展现设计理念与设计能力,借用人们易懂的文字和其他艺术元素有效的把信息传达给观众,让他们通过这些简单易懂的艺术元素,首先了解到所有传达的信息;其次,感受到设计师的情感与思想。好的平面设计作品要从多方位得到认可。首先要做到明确的信息传达;其次要彰显独特的艺术美;最后,要看作品是否被大众所接受,是否让大众得到精神享受。这就需要设计者凭借自己独到的见解、细腻的感情和创造性的思维进行艺术创作。平面设计作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通过不同的载体体现着不同的视觉语言,比如文字、图形、色彩等。

2汉字艺术的视觉表现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在现代生活中更是发挥了其独特的视觉价值。以汉字为主要设计元素的作品不仅在视觉上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主观精神方面所追求的意境美也是至高境界,是民族艺术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汉字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不仅仅表现出的是“形”,更是“意”的表达,是一种形意创造。汉字的“形”受到海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与喜爱,“形”的表现形式可概括为三种。第一,标准字体。标准字体是现代设计领域中应用广泛的字体。笔画简练、结构严谨,强调视觉上的实用性与标准性。第二,书写字体。书写字体是根据自己的意念,使用各种书写工具创作的自由字体。较具有高度规范化的标准字体,书写字体更加的随意、洒脱。第三,变体美术字。运用装饰手法将文字进行美化,使其醒目、美观、易于识别,这种字体是平面设计运用的主要形式。如图1,这三张图依次为标准字体、书写字体和变体美术字。

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所以每一个汉字都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汉字良好的寓意也是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运用到生活中。设计师之所以运用汉字,并费尽周折的对字体进行设计,再创造,使之更加的艺术化,除了达到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将其背后蕴藏的无限寓意准确、详尽的表达出来,使大众一目了然,呈现形意结合的完美设计。如图2,这两张海报通过运用变体美术字和书写字体两种字体形式,表现出了汉字的形式美感,同时也将寓意完美尽现。欣赏者不仅得到了视觉享受,对所传达的寓意与内涵也了如指掌。

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汉字元素以形表意,以意传情,进而形成汉字视觉语言艺术化的表现形式,艺术价值浓厚,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独特作用。这种表现形式在标志设计、海报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网页设计等领域被广泛的运用。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元素更加受到了大众的青睐,民族元素独特的魅力与韵味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唤起人们的共鸣,它是对一个民族的延续与肯定。因此,设计师要加大在此方面的研究与设计,推广和发展汉字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已成为现代设计的潮流与趋向。

3汉字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创造性应用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自然美和艺术美相结合的特征。标志汉字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华夏子孙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与崇拜。把汉字作为标志的设计元素,可以彰显独特的文化气质,同时让大众也能够感受到具有民族艺术和民族风格的现代标志的意境之美。如图3,这是陈幼坚的标志设计作品。他将汉字“茶”与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杯形象进行了完美融合,标志主题鲜明、形式新颖、一目了然,将设计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又不忘展现民族特色。如图4,北京奥运会标志,“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标志中人的造型具有双重寓意,形似现代汉字“京”。以竹简汉字笔体书写的“Beijing2008”更是渗透着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笔墨纵情,舞动之中。这个以中国书法和中国印为载体的标志,极富东方文化魅力,为奥林匹克大家族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色彩。

商品包装上文字描述的内容比较多,比如品名、说明文字、广告文字以及生产厂家等,反映了包装的本质内容。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必须把这些文字作为包装整体设计的一部分来统筹考虑。尤其是文字的编排与包装的整体设计风格应和谐、美观。文字内容简明、生动、易读、易记;字体的设计应反映商品的特点与性质,使设计出的作品具有独特性,并具备良好的识别性和审美功能。如图5,这是一个茶叶的包装设计,运用了汉字中书法的表现形式,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文化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文字整体的版式简洁大方,很好的将点线面进行了融合,清楚的传递了信息,同时又具备了很强的审美效果。如图6,一个月饼的包装盒俯视图,盒面运用随意的书法作为背景,不管是从表现形式,还是从表现内容,大众都可以很清楚的从这个包装上读到其信息与特色。

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统一的汉字成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志。汉字的不同表现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觉个性,它形体造型好看,内涵丰富,当之无愧的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主角之一,受到广大欣赏者的青睐与追捧。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为书写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对于继承发展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张如画.《汉字视觉语言表现》.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汉代工艺美术特点范文篇2

秦代的动物雕塑主要体现在马俑雕塑艺术中。战马雕刻形象写实逼真,结构塑造准确。透过排列齐整的战马方阵,使观者仿佛回到了古战场。秦代战马流露出庄严,肃穆,宁静好像随时一跃千里,冲入敌阵,显出了战马充沛的精力。这种寓动与静的表现方式使人震撼。秦代陶马雕塑反映了秦代社会对马的需求,战马成为当时维护中央集权的有力武器,是秦帝国重要的武力装备。马在汉代的特殊地位是由其社会作用所决定的。汉武帝为摆脱北方匈奴对西汉政权及对西域地区的商贸往来的威胁,对战马的需求自然成为关键因素。特从西域乌孙国引进有“天马”之称的汗血宝马,并在武威设置马苑,进行良马的引进与培育。马的雕塑造型以程式化的“良马式”标准延续下来。到了东汉,名将马援提出的铜马相法集中了各种良马特征。所以汉代墓葬出土马造型,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但良马式造型的标准却变化不大,一直延传下来。

2秦代马雕塑的艺术特点

(1)写实主义是秦代马雕塑最显著的艺术特点。秦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对文化施行严厉的管制政策,限制了装饰类型的动物雕塑的发展,所以秦代最为明显的马佣雕塑风格类型为写实主义风格。有这样一段关于陶马的描述,秦代陶马约与真马同大,“头部较方,鼻骨隆突,剪鬃,与西部河套马形态接近。另外,陶马马背鞍垫,下缀缨珞、短带,没有踩蹬,马头套着卫辔,马身涂黑或褐色,蹄和牙齿是白色的,耳孔、口、鼻孔施朱红色。鞍面上分别涂红、白、赭、蓝色”[1]这些精细描绘,都力求逼真再现战马原貌。此外,秦墓还出土了两套铜铸车马。马具齐备,笼头、缰绳、项圈,都以盘银制作。脖上系的浅蓝色璎珞是极细的铜丝绞合而成。以上实例说明秦代在动物雕塑的制作过程尽力求真,不仅制作工艺力求达到逼真,甚至还采取与实物结合的方式来达到更加逼真的视觉效果。

(2)从秦朝的陶马俑中可以充分体现静穆这一艺术特点。整齐划一的秦国军队,静穆地排列着,一列列的战马安静地站在那,生怕发出声响惊搅自己沉睡的主人。好像是等待主人睡醒后,命令准备出征。秦陶马基本呈现的是站立姿态,四肢稳稳地触地,头略抬,有些像现在的动物标本的状态,丝毫没有跃动的迹象。秦代动物雕塑的静到了严肃的地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天下独尊,唯有始皇的威严。秦代的马雕塑表现的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隐藏在庄严肃穆的外表下。艺术工匠通过他的艺术创作,将这种强势的力量和自身的敬畏心态转加到自己创造的作品中。静穆的特点所体现出的宁静、肃穆是艺术反映秦代现实生活,服务与皇权政治的一种直观反映。秦代的这一艺术特点也影响到了汉初的动物马雕塑艺术特征,周亚夫墓出土的骑马陶俑也都体现了这种静穆状态,整齐一致,性格相同的雕塑造型模式随着汉代艺术思想的逐步成熟和楚文化的复苏而有所改变。

(3)秦代马雕塑的博大雄厚之美可以理解为高大,宏伟、博大、雄伟的美。具体来看,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首先从直观的艺术形式中来判断,是追求宏大的场面,难以统计的数量,色彩繁杂达到追求极致的程度。而从审美角度来看是对秦代人的审美情感的一种外化反映,通过自然形态加以显示。秦代统治者追求大、求实的审美愿望,通过权力的操纵扩展到秦代的动物雕塑艺术创作中,从秦朝陶马俑的规模也可以感受这种艺术特点。秦陵中驾车陶马俑和骑兵鞍马俑总数超过一千多匹,其规模和数量可以说是举世少见。试想,面对如此宏大壮观的场景,不仅传达出秦人称霸天下的雄心和气魄,更反映秦人追求博大之美的内心愿望。

3汉代马雕塑的艺术特点

(1)汉代马雕塑总体呈现了一个运动的面貌。在陵墓雕塑中马俑多奔驰跳跃。可以说,汉代动物雕塑集中体现了运动这一艺术特征。从汉文化的起源楚文化中可以解释这种现象。楚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某种运动结构,并形成了对该运动形式的偏爱,最终形成了对该种形式的审美经验,并不断沿袭。楚人的“视觉经验与心理经验反复的刺激,使他们认可了旋转形式结构是充满活力的,进而升华到运动性质是通过依靠圆形结构传达出来的,而圆又被赋予到象征生命运动的物象中”。[2]

(2)具有表现色彩的写实性艺术,是艺术工匠通过对客观物象的观察,意象再现客观事物形貌特征的雕塑手段,给人以不完全同于写实性审美感受,而形貌特征的再现来源于创造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后进行再次创作。汉代动物雕塑艺术体现的写实并不是对自然物态的直接再现或简单临摹,而是雕塑艺匠将对动物的主观感悟物化体现的载体,但这种创作又具有自然的影子。例如,马踏飞燕的雕塑,天马的造型在写实中又有提炼和夸张,表现了其飘逸的神采,所以汉代动物雕塑风格一改秦代的写实之风,在写实中又有表现的成分,开创了动物雕塑创作的新面貌。

汉代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汉画像石,指的是两汉时期,刻有画像的石头,在加工过的石材平面上运用雕刻技法雕饰并用色彩绘制,刻有图像的建筑装饰石质构件。存在于墓室、墓祠、墓阙、墓碑、祠堂石壁和其它建筑物上,用来表现当时的各种信仰及其主人的身份地位、生活景况。汉画像石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重要的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综合性造型艺术,体现和折射出两汉及之前的雕刻、绘画、建筑、装饰艺术和工艺设计等发展水平特点和思想,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堪称汉代的立体画,是我国美术史中重要的艺术精品,被誉为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汉画像石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汉画像石产生于两汉之间,萌发于两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到东汉画像石分布地区扩大,是墓葬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但就画像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与画像石最接近的艺术形式――画像砖,一般被认为始于战国晚期。

1.政治经济上。西汉早中期,“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施行,经济得到恢复。文帝、景帝时期,又颁布“贵栗”、“惠商”政策和“轻徭薄赋”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局面。西汉中后期,农业得到重视被称为“天下之大业”,出现了“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的景象。后武帝发兵平定南越王与东岳王的叛乱,解除了西北方的威胁,丝绸之路繁荣起来,经济繁荣发展,为汉画像石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西汉末年,社会开始出现重大危机,社会上出现一批盐铁商人、工业大户、大富豪和行商坐贾等的爆发户,推动了汉画像艺术特别是汉画像艺术的发展。东汉初期出现的田园经济模式,培养了士人、匠人、画工,为汉画像艺术发展提供了保证,且厚葬之风盛行,为汉画像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2.思想文化上。汉初时期,黄老之学影响较大,即“无而为治”的统治政策,为汉画像的出现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鼎盛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对汉画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西汉末年,谶纬思想与董仲舒的神学世界观结合起来,形成一股神学文化思潮,弥漫整个东汉时代,对汉画像艺术起着促进作用。

3.墓葬习俗。在我国古代,非常重视丧葬礼仪,厚葬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特色,汉代厚葬之风盛行,规模和程度达到最大。汉武帝时期,随统治者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思想。西汉末年,谶纬思想与董仲舒的神学世界观结合起来,形成一股神学文化思潮,弥漫整个东汉时代,“举孝廉”制度、“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的风气,愈演愈烈,对汉画像艺术起着促进作用。

汉画像石丰富多样的题材

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极其丰富多样,刻画布局气象万千,是一种传承性非常强的艺术,反映出了汉代画像石制作者的艺术思维方式、创作方法及视觉审美的多样化,体现出汉代人的思想、信仰、视觉审美和观念。从图像学的角度,可以分为五大类:1.人物图像,2.神话和祥瑞神灵形象;3.动物(即人们生产、生活农牧景象);4.宫廷苑阙(即刻画建筑及景观的图像);5.装饰类题材。

“人”作为汉画像的核心,是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的实践者,汉代民间艺人通过人物形象的艺术化塑造,揭示了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本质。人物形象有伏羲、女娲、嫦娥、后羿、各种仙人、羽人等远古神话传说人物,车骑出行、宴饮舞乐场面等社会生活人物,戏剧性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及神荼、郁垒等驱鬼镇墓人物等四部分。动物题材的内容包括庖厨图、狩猎图中出现的狗、鸡、兔、鹿、鱼等;历史故事中的蛇、马、蟾蜍等;斗兽画画像中出现牛、虎、兕、熊等以及其它题材的动物种类。祥瑞类的种类主要是以四灵为对象,人们凭借丰富的想象,把天上的星星想象为鸟、龙、虎和龟蛇的形象代表方位,被奉为驱除邪恶,震卫四方的神异动物,是平安吉祥的象征。建筑与景观题材具有浓重的名族色彩,兼有现实功利与神话传说的功能,体现了汉代自然、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汉画像石中的种类多样的钱纹、柿蒂纹、玉璧纹、绶带纹、规矩纹等纹饰,其花纹本身即是寓意象征,寄托了对生活富足的渴望、对成仙飞天的愿望、对多子多福的追求。

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特色

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手法拥有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两种造型艺术形式的形式语言。画面效果上注重疏简繁密、相映成趣,给人一种具有条理性、严肃性、规律性端庄、厚重的感觉。造型上出奇制胜,采用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手法,给观众强烈的、新奇的视觉冲击力。节奏上动静相宜的运动韵律动人心魄,呈现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美。情感上抒情达意,情景交融。布局上,呈现多种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平面散点布局的方式,散点透视法、图像配置方式、空间透视法和图案装饰技法,全景式的大构图等等。这些图像布局方式,体现出了匠人们的艺术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创作方法和经营图像位置的思想。下面我将根据题材的分类来进行艺术特色的分析。

1.人物题材:人物题材汉画像石人物形象风格多彩,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夸张,特别注重对神韵的追求,并达到了神形兼备的境界,在艺术风格上工写兼容,形式上的运动感和韵律感,给人一种律动的视觉效果。《伏羲女娲》中的人物形象,端庄的人身与s型曲线、富有强烈动感的蛇身形成一种律动的视觉效果。江苏睢宁画像石《门吏》中,人物形象被夸张拉长,全身布满细密的刺绣机理,呈现很强的装饰效果。在汉画像石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从正面、正侧面、背面、四分之三侧面等各个角度表现的造型准确、透视准确人物形象,深厚的造型功力和科学的态度让人一目了然。其简洁的形象轮廓是汉画像石最本质的特征,外形轮廓简洁但不简单,形神兼备,以致简之行承载最多内涵。

2.动物题材:动物形象的艺术特色,其种类丰富、被作为是人类之外最为重要的题材之一,形象生动多彩,且呈现类人化的特征。造型艺术形象粗狂、豪放、极富感染力,有点《大风歌》中极度狂放、夸张、浪漫的基因。因受浓郁、浪漫豪放的楚文化的影响,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也都具有生动活泼及强烈的运动感。在造型上呈现出写实、夸张、装饰化等特点,无论是在现实自然界和想象的、超自然属性的动物造型上大都如此。

3.神话题材:神话形象是对中国原生态神话体系的形象的总结,受宗教和图腾崇拜因素的影响,汉画像石中以神话为题材的作品数量比较的多,各路神灵形象,如西王母、女娲、伏羲、后羿、嫦娥、东王公、风伯、河神等,还有齐肩兽、比翼鸟、羽人、开明兽、人鱼……塑造了很多集诸多优势汇聚于一身的理想与完美的造型,其造型奇特,千奇百怪,给人以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充分的反映了汉代人们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建筑与景观题材:汉画像石建筑品种齐全,主要描绘的是人们生活中的屋宇、阁楼、台榭和门阙、桥梁。气势上雄伟壮丽、结构上惊险奇特、画面上富于生态,且注重豪放、粗狂气势的追求,其表现出来的波澜壮阔、浑厚庄严是汉代建筑艺术最为重要的艺术特征。

5.装饰类题材:汉画像石的装饰图案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体现在一些边框装饰、基地纹样及其它一些以雕刻为主的各种装饰纹样的画面上,表达了民间画师、石刻匠人们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创作方法和视觉审美,同时也隐射出汉代人的忠孝、厚葬风气和“升仙”等社会现实和理想的思想与意义,带有浓郁的吉祥文化色彩是汉代纹饰重要的特征之一。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