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分析范文篇1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病理教学;应用情况分析
“先行组织者”从字面上拆分理解,“先行”就是提前一步行动,也就是在教授知识之前提前一步让学生接触以及自我分析,“组织者”就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联系,让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整体性得以体现,“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应用能够实际的促进学生对于知识整体性的把握,同时让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更为迅速以及吸收更为完全,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1]。在病理教学中引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具体效果需要进一步全面的讨论,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发挥的负面作用以及正面作用进行比较,确定进一步深化“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价值以及必要性,并确定“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的作用全面化体现的改进方向。
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先行组织者”中的组织者与之前所学的病理知识的关系分为三种,包括上位组织者,即组织者囊括之前所学的某部分病理知识,存在从属关系;下位组织者,即组织者是之前所学的某部分病理知识的细化,具体化,是包含关系;并列组织者,即组织者与之前所学的某部分病理知识属于同一板块病理知识,两者不存在从属、包含关系。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就是基于这三种关系,针对性提出的具体教学策略,针对上位组织者提出的教学策略为渐进分化策略,即先进行总知识的讲解,再逐步降低讲解的整体性,逐步细化,让知识的讲解也进一步深化;针对下位组织者提出的教学策略为逐级归纳策略,即采取与渐进分化策略讲解顺序相反的方式对每一讲解层次进行知识的归纳,让知识的框架更为明显以及更为清晰,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更为方便;针对并列组织者提出的教学策略为整体协调策略,即采取比较的方式,确定组织者与之前所学的相关联病理知识之间存在的异同点,进行具体的罗列,让学生能够更为清楚的分辨出两者知识之间存在的差别,减少知识出现混淆的可能性。“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也为这三种,为进一步探究“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对病理教学的具体促进作用以及存在的具体不足之处,需要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也能够清晰定位改进改进应用存在不足之处的措施提出方向[2]。
1.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有效化、正面化
随着“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需要对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引导下的实际病理教学现状调查以及分析,最终总结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情况。通过实际的归纳探索确定“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包括正面促进病理教学,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应用之后,学生病理知识的学习结构、学习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进,教师对于课件的准备以及对于组织者的构思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以及想法,在此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结合实际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病理知识学习的漏洞做为基础具体化组织者的提出,教师会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去分析以及判断所学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联,让学生在复习以及深化理解旧知识的同时了解以及学习新知识,学生学习病理知识会相对轻松,同时在病理学教材整体复习时能够把握复习的方向,能够了解自身对于病理知识了解的缺陷,进而使得学生对于病理知识的学习更为透彻,更为全面,全面提升病理教学的质量提升以及效率提升。“先行组织者”教学粗略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还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活跃化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全面化协调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3]。“先行组织”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的体现,使得各医学专业对此的应用频率增加,使得“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范围以及应用强度快速增加,“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状况较为乐观,发展前景较为明朗。
1.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不乐观面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处于不断完善不断改进阶段,在此阶段中必然会存在一些应用不合理,应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对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误解,认为先行者知识学习任务,而非是一种建立知识整体性的工具,对于组织者先入为主的认为是教师加重自身学习任务的手段,对此产生严重的排斥以及拒绝的态度,同时教师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组织者的提出完整度以及可行性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一情况直接导致病理教学的质量受到限制,病理教学不仅没有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应用取得进步,反而出现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下滑的趋势,同时各大医学专业对于病理学的重视程度不同,对于“先行组织者”的认识不足以及理解存在偏差性,导致“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进一步受到阻碍[4]。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发展探索
首先需要确定“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的发展必要性,以及发展价值,确定的方式就是比较“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确定出现的负面影响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本身没有过多的关联,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正常应用之后所取得的进步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有进一步深化探究以及改进的意义。针对具体存在的不足之处采取的改进措施包括端正化各大医学专业对于“先行组织者”的态度以及认识,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宣传,教师逐步在学习任务中引入组织者的概念,给学生一个过渡接受的时期,教师全面化了解以及接受“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对于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改进,同时确定对于病理了解的不完整性,教师之间进行定期的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结束语: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发展现今处于一个上升趋势,从其对病理知识的具体促进作用确定有进一步应用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胡永斌,文继舫,周建华等."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5):1346-1347.
[2]冯伟泉.“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4):4620-4622.
病理学分析范文1篇2
摘要:本文对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病理分析,并提出了积极的创业教育策略。重点强调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符合市场实际,创业教育必须要与真实的市场相结合,训练学生了解企业真实的创办过程,学习创业过程中所具备的经营、管理及法律等各项知识,掌握其真实的创业本领;此外,创业教育要强调创业的风险性与创业过程的艰苦过程,随之进一步提出了创业教育师资的重要性。
关键词: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大众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37-02
创业教育在大学开展已经十几年了,并且越来越被社会和高校所重视,随着国家层面支持力度加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也在不断高涨,他们开始谋划自身创业实现个人的价值与梦想。但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实施起来不是跟风、赶潮流,如何面对现实是十分关键的。如今,大学生还没能完全走向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和企业运营管理实践,唯一有的是做事业的理想和激情,这往往导致学生们在创业初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由此,作为教师应该增设创业教育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人特点,深入市场进行有效的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来培训和指导学生,不断地提升学生创业优势,以此来不断推动企业和市场地互动,理解有关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让他们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感受事业的成功。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病理分析
现今我们所进行的创业教育强调创业理论和技能的教育,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技能、创业素质和创业心理等多方面都属于创业的范畴。将大学生自主创业内容引入到大学教育活动中去,要求他们能够掌握更多创业的方法和技能,不断地对于人才市场、法律法规、金融、税务等各项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不断地培养他们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也提升了他们的创业能力。世界许多国家很早就非常重视学生的创业教育,德国在1999年提出“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英国政府从中学开始就开设商业课程,要求12―18岁的中学生必须参加两周的商业培训;法国在初中阶段就开始重视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早在1998年日本提出小学创I教育。印度20年前就提出“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强调对于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给予他们充足的空间来进行创业实践。实现创业梦想,成功开办自己的企业,当今成为了很多学生的目标和首选。学生们在创业实践中就显露出许多的问题。
1.冲动创业是大学生的“通病”。大学生在创业上的长处与短板都很突出,他们富有好奇心,敢想敢干,并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往往眼高手低,不能将自身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践能力,成为影响他们成功创业的最大障碍。同时,由于这些大学生的实践经历与管理能力还不足,在创业中常常碰钉子。这种急功近利、缺乏实践经验和不重视企业内涵建设是大学生创业的“死穴”。创业在更大程度上需要的是社会实践经历和工作技能,由此,在创业初期就必须充分做好市场调研,谨慎、清醒地分析与把握,理性地进行判断选择。
2.缺乏创业知识和社会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创业的软肋。大学生缺乏企业经营实践经验及有关法律和投资风险意识。不少学生在学习中接触过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深入认识,导致他们人事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和营销运营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弱项,他们实际的企业运营中往往表现出综合管理能力的不足。既反映出他们在信念方面,其坚毅性、韧性、自制力和果决等都不够完全、坚定,也反映出他们协调能力、进取精神以及领导、沟通、人际交往等能力都有提升空间。
3.缺乏对市场判断力是创业失败的“病根”。很多大学生在初选创业项目、设计公司产品时没详尽周密地做市场调研,不了解市场未来和前景方向。在实践过程中,不少大学生往往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对于具体的业务流程并不能有效地监控和管理,从而导致创业失败。加上不少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过多地关注创业成功的例子,而缺乏对于创业过程的全面思考,低估了创业的风险。而一旦在创业中遇到挫折和失败,他们就感到十分痛苦和茫然,这是目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也表明了大学生创业的巨大瓶颈,不利于个人创业成功。
二、创业教育与真实的创业过程相结合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了目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真实反映了国家和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的重视。尽管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开展了十几年,但截至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少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够深入,对于市场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规律等问题缺乏持续深入的关注,这样就造成教学质量下降的局面。缺乏专门独立的组织机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经验不足。并且,无法有效地将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科专业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造成大学生的技能较差,号召力不足,无法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成为自身能力,没有真正形成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因此,在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中,应该保证创业课程、教育理念、当前市场、城市环境、政治政策、经济发展等多要素的紧密结合,不断地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市场和企业,并对创业各个细节、预知的困难、可能存在的风险等要素进行深入而辩证的讨论,从而来更好地实现创业的成效。
三、培养具有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师资
教师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指导者,决定了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高校的师资状况不容乐观,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课程教育,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和创业素质实现。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创业需要,高校很多创业课程的老师仅仅懂一些创业的理论知识,缺乏个人的实践经历和经验,不了解市场和企业的运营规律,从而无法真正带给学生真实的创业实践学习。在这种错位的教学模式的指导下,不少的创业教育过多地注重书本知识的照搬照抄,对于创业实际问题缺乏有效的关注和深入了解,无法有效地提升创业教学质量。“要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教师就必须有过创业实践”[1-2]。因此,高校应该大力提倡教师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提升,鼓励教师下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锻炼,对于企业创立、生产流程、经营实践、市场开发等多个环节给予足够而充分的重视,掌握创业与经营的本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创业的风险与诚信教育
加强创业的风险与诚信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大多数大学生创业的目的都是为了成功,他们往往看到成功的一面,忽视风险、缺乏心理准备。因此,在创业的时候,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每个项目都赚钱,应该充分做好对自己最不利的打算,提升自己的经济抗损失能力,提升自身的创业失败抗压能力。创业是人的综合能力作用下的结果,因此必须要不断地强化自身的各项能力,扎实创业本领,为创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应该重点对于创业教育中的诚信教育进行强调。诚信是必备美德,关系到创业者今后的生存能力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对外的交流和沟通,还是在企业内部员工管理工作中,都应该以诚待人、诚实守信,才能够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作为一个创业者,诚信、正派、执着是创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创业者时时要以此律己,事事要注意诚实做事、诚信待人,在市场中公平竞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树立企业者的社会责任感,为企业恒久发展打牢基础。总的来说,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完善个人人格,既要充满自信,又要谦虚谨慎,强化创新意识;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应该以不畏艰难的精神去面对;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精英能力,引领企业发展;讲信用,以诚待人,弘扬“诚信”美德,建立起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和对外关系,以此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病理学分析范文篇3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心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3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09-01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实验组共35例,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6-18岁,平均(17±0.5)岁。肠易激综合征20例,男8例,女12例,平均(17±0.5)岁。症状有上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及腹痛、腹泻、便秘、腹胀、排便不净感、排便窘迫感等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两病均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无肝胆胰肠疾病,无其他器质性疾病。钡餐透视及参照诊断标准诊断为功能性胃肠病。病程略长,在校上学期间反复出现。对照组30例,无影响消化系统的全身疾病及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男16例,女14例,年龄16-18岁,平均(17±0.5)岁。
1.2方法①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美国Zung抑郁自评表(SDS)和Zung自我评定焦虑量表(SAS)。每张表有20个题,由患者回答打分,得出总分后进行分析。SAS:>50表示有焦虑症状。抑郁程度指数:≤0.5示无抑郁,0.5-0.59轻微至轻度抑郁,0.6-0.69中至重度抑郁,≥0.7重度抑郁。②了解患者症状出现前有无与情绪有关的诱因,主要是问下列问题:精神刺激、学习情况、同学关系、社会适应情况与症状关系,亲子关系等,每年发病总计天数,症状缓解与精神因素关系。对照组也同样进行。最后用PEM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问卷调查结果SDS:功能性胃肠病35例,抑郁程度指数:0.7无。有抑郁症状5例,占14.29%;对照组30例,50有1例占3.33%。两组比较P
2.2情绪与发病的关系发病诱因:25.71%(9例)与饮食有关,5.71%(2例)无明确诱因,68.57%(24例)因情绪变化发病。其情绪变化主要是由于考试焦虑,自卑,缺乏自信自艾自怨,同学关系及亲子关系等,如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心理烦得要命、学习落后于其他同学心里很不甘心、怕考不上好大学家长和自己都会被耻笑、考试如果没取得好名次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平时成绩好的,突然间成绩没有名列前茅心里郁闷。
2.3其他一年中在每次的考试前后都主诉胃部不适,反复发病。累计6次以上(一般一年8次考试)的占97.14%(34例),诉各种常用药都服过均无明显效果的占91.43%(32例)。反复多次到医院就诊的30例。
3讨论
功能性肠胃病的病因较多,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感觉过敏等,而精神社会因素及肠道感染后被认为与功能性肠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且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本组中学生功能性肠胃病97.14%患者在症状发作期存在焦虑情绪。这些患者胃镜检查有大部分只有黏膜充血、水肿、红斑、无糜烂。一些专家认为,胃镜诊断浅表性胃炎而黏膜无糜烂的,临床可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本组症状发作前有97.14%患者有情绪变化(面临考试或考试后综合征),或者正处于和同学父母关系紧张期内,这是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器官结构正处于生长阶段,功能尚未健全,特别是中学生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变化高危阶段、面临升学、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胃的分泌功能、运动、血流与高级神经活动有关,与情感状态有密切关系,如抑郁可减少胃酸分泌,焦虑增加胃酸分泌,强烈的情绪动使幽门痉挛等等。坎农在《疼痛、饥饿、恐惧和愤怒时的身体变化》书中,也提出了“特定的情绪伴随着特定的生理变化”的思想,以及应急反应下发生的系统生理反应。马森和塞里强调,心理因素在应激的生理反应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心理社会刺激也能引起生理的应激反应。这些都说明心理和生理因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各种主观躯体体验完全可以由于心理学因素而产生。因此各类生活事件及压力等都会影响到人类个体的心理状态,产生不良的情绪,当主体难以有效地应对时,就会形成躯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功能性肠胃病病程迁长、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有些患者产生急躁、疑虑、悲观失望和抑郁情绪,盲目周转于各家医院、到处求医,多次做钡餐、胃镜,反复检查,各家报告不一时,更增加了猜疑的忧虑,对医学知识的溃乏尤其更让人将自己的病往坏处想,形成恶性循环。
功能性肠胃病病因多样,精神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功能性肠胃病又是心身疾病,治疗功能性肠胃病,除抗酸、保护胃黏膜、抗菌、对症治疗,还必须进行心理治疗,必要时服用抗抑郁及抗焦虑药物。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24.
病理学分析范文篇4
【关键词】中医病理学;教学;临床病案分析法;考试成绩;认可度
中医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联系的桥梁[1],既要给学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怎样才能使二者有机地统一,提高中医病理学教学质量,是中医病理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在中医病理学教学中加强临床病案分析,并与未采用临床病案分析法的教学班级做了一个比较,结果令人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井冈山大学医学院中医专业的两个班级,即2006级中医1班(试点班)和2006级中医2班(对照班)。wWw.133229.cOm两个班级均同步进行中医病理学的教学,其中试点班49人,对照班46人,两班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两个班级的中医病理学理论课教学均由同一人担任,在试点班采用以病案分析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法施教,对照班采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法施教。期末用同一试题(以考核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进行闭卷考试,题型为20道选择题,20分;两道问答题,20分;3道病案分析题,60分。考核时间为90min。然后,将两个班的中医病理学理论笔试成绩输入已设计好的excel表格,经核查无误后导入spss,再用spss12.0软件对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分别对试点班49人在中医病理学理论课“教学前”和“教学后考试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项目按参考文献[2]设计,并且每个调查项目设“认可”和“不认可”两个等级,“教学前”教师对每个学生介绍“临床病案分析法的方法、过程、可能效果及认可度调查表的意义”,调查表均由被调查者匿名独立完成。
2结果
由表1可见,试点班成绩为(81.6±10.7)分,而对照班成绩为(65.2±16.2)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班成绩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试点班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试点班成绩对病案教学法的认可程度调查情况见表2。表1试点班与对照班考试成绩比较表2试点班学生对病案教学法的认可度调查
3讨论
病案分析法[3]是以临床案例为载体,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推理和判断,加强病理学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生动、直观、易理解、便于记忆。比如在学习肝硬变时,在精讲肝硬变的病理基本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对一个典型的肝硬变病案进行分析,并推断出该例的病因、病变、诊断等,使学生通过病案分析,对肝硬变的病理理论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而且通过对临床病案的分析讨论,可以将中医病理学知识有效地与临床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有效地把素质教育全面贯穿在病理教学中;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临床实际情境的差距;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临床教学中出现的两难问题,体验从业情境中医患关系处理的现实意义;可以通过案例教学逐渐提高学生处理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能力;甚至应用案例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病案分析教学法通常有两种形式[4],一是“实践训练式”专场讨论法,多在单元结束后进行,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单元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单元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二是“理论引导式”非专场讨论法,主要是穿插在各课堂教学中进行,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试点班的考试成绩为(81.6±10.7)分,明显高于对照班的考试成绩(65.2±16.2)分。而且笔者对病案分析法教学前后的学生认可度也发现采用病案分析法后试点班学生在“病案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病案教学法能活跃课堂气氛”“病案教学法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病案教学法能加深理解”“病案教学法能增强记忆”和“病案教学法能提高自学能力”等几个选项中的认可度明显提高。提示病案分析法适宜应用于中医病理学教学,学生认可度也高,建议在医学院校教学中进一步推广。
在采用病案分析法教学中要注重病案的选择、收集与整理[5]。笔者认为选择病案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联,即选择的病案经分析和推理后得出的结论,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相联系,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二要难易适中,由简到繁,由典型到一般,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兴奋、轻松、愉快的感觉中,敏锐感知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新课前,要将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典型病案分发给学生,并对病案进行简单扼要的说明,用典型病案引导学生预习新课内容。但病案的讨论内容要恰当,不宜过多、过深地涉及临床知识,对一些临床术语、检验结果要在病史上作注释,以免学生花过多的时间查阅临床书籍,纠缠在学生现阶段难以理解的临床问题上。在中医病理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讲这个或那个病的病理变化,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若在讲授中巧用病案分析法,通过启发、分析、讨论、推理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则可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6]。教学中还要增加临床病案考核分数比,促进学科教改。笔者认为作为病理学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病理学考试题型,适当增加应用性试题的比重,重视病案分析内容的考查,以便检测学生对整个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把握度,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检测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有利于学生重视把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为以后学习临床课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孙世荃.论中医病理学的特点及其与西医病理学的差别[j].山西中医,2006,22(4):1.
[2]王占欣.病案教学法在中专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5):609.
[3]黄宁波.病理教学中的病例教学法初探[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8):957.
[4]袁锦玉.病理学病例分析教学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2):61.
病理学分析范文篇5
摘要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病理解剖、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对犬细小病毒感染继发肠套叠进行初步分析,以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犬细小病毒病;肠套叠;诊断
AbstractInthispaper,theclinicalsymptom,laboratoryexamination,pathologicalanatomy,diagnosisandtreatmentaboutcanineparuovirusdiseasesecondarytointussusceptionwerediscussedinordertoprivideareferenceforitsdiagnosis.
Keywordscanineparvovirusdisese;intussusception;diagnosis
犬细小病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CanineParvovirus,CPV)感染犬科和鼬科动物引起的一种以出血性胃肠炎和非化脓性心肌炎综合征为主要特征的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犬感染细小病毒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胃肠炎的症状,多数能治愈。但少数病例继发肠套叠或胰腺炎时,病情凶险,多造成病犬死亡。
1病犬概况
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近几年接诊了10余例犬细小病毒病继发肠套叠的病例,病犬有德国牧羊犬、可卡犬、贵宾犬、苏格兰牧羊犬、喜乐蒂犬、北京犬、腊肠犬、松狮犬、杂种犬等。病犬多为2~6月龄的幼犬,尤以2~3月龄的犬居多,成年犬较少。多数病犬未免疫,少数病犬已进行初免或加强免疫。
2临床症状与处理措施
多数患犬进院时病情危重,精神沉郁,体温升高至40~41℃左右,呼吸急促;病犬消瘦,皮肤弹性降低,眼球凹陷,结膜充血;有的病犬结膜和口腔黏膜苍白,烦躁不安,触诊腹部病犬反应敏感,腹壁紧张,腹部收缩,弓背,不时呻吟或回头顾腹,有时可触知香肠状肠管,频繁呕吐和腹泻,粪便呈酱色或血红色,腥臭,少数病例就诊时体温降低,体表发凉,呈现休克状态。也有少数病犬入院治疗时,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呕吐次数多,轻度腹泻,大便腥臭。初次触诊腹部未见异常。以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治疗3~4d后,病情不见缓解,顽固性呕吐,同时排暗红色带黏液的稀便。诊断为犬细小病毒病继发肠套叠。
3实验室检查
对出现疑似症状的病犬采集血液、粪便进行血常规和细小病毒抗原检查,对触诊腹部敏感或触及腹内异常肿胀者进行透视检查,结合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出诊断。
4病理解剖
病死犬或病犬实施安乐死后进行系统病理剖检。剖检除见到一般细小病毒感染所致胃肠道广泛性出血性炎症的病理变化外,还有特异性的肠套叠病理变化。
死犬有一香肠状套叠的硬实肠管。外观呈紫黑色、出血性坏死状。大多数套叠为一段空肠或者回肠连同其肠系膜套叠入与之邻接的结肠中,少数套叠是空肠套入空肠的套叠或者空肠套入回肠的套叠,套叠肠管呈螺旋状,套叠的长短不等。
分离套叠肠管的肠系膜,里层套叠肠管管腔中凝结大量巧克力状血样内容物。套叠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明显,切面呈大理石样。肠管壁变薄,黏膜表面弥漫出血性坏死,并具多处溃疡。套叠肠管的肠系膜静脉血管淤血。最长的套叠,把套叠肠管拉直测量,套叠肠管总长度达到64cm。
5犬细小病毒病继发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临床上患细小病毒病的犬,若同时表现为腹壁紧张,病犬不断呻吟,则应考虑肠套叠的可能性,腹部触及坚实而有弹性的香肠样肠段可确诊。钡餐造影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剖腹探查进行确诊。确诊时应注意与原发性肠梗阻、寄生虫性肠梗阻和肠内异物以及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下垂的肾等相区别。
对于发现及时、套叠时间不长、套叠长度相对较短、易于触摸者可采用保守疗法。用温生理盐水或温肥皂水灌肠复位,也可采用空气灌肠复位。同时应用抗痉挛药物或者镇静药物可加快套叠肠管的恢复,也可使初期的肠套叠复位[1]。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患犬有治愈的可能。
但细小病毒病继发肠套叠的病例一般愈后不良。确诊后应尽快实施手术。由于细小病毒病引起的消化道黏膜弥漫性出血,以及脱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治疗困难,即使及时进行肠套叠的手术治疗,术后患犬成活机率也不大。因该病治疗预后生长不良,畜主几乎选择放弃治疗,实施安乐死。偶有患细小病毒病随后继发肠套叠的病犬,因其主人要求继续治疗,但一般都在手术后2~3d伴随消化管弥漫性出血而死亡。
6结语
6.1犬细小病毒病与肠套叠的关系
犬细小病毒病肠炎型主要侵害小肠隐窝上皮细胞。使其坏死脱落,形成溃疡面。肠道黏膜受损,导致肠道消化液中的蛋白酶消化自体蛋白质,溃疡面加大加深。坏死、溃疡涉及肠道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中的毛细血管时,使其损伤,从而引起溃疡面广泛性出血,这就可能导致肠管蠕动和收缩不协调,使一段肠管伴随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引起肠套叠[1]。过度的炎症反应使受损肠管不能正常收缩,而在此段肠管之前的正常肠管收缩时陷入受损肠管内部而发生套叠。最后随着正常肠管的蠕动波传送,使其越陷越深。由于套叠肠管中肠系膜的牵拉作用,使其呈螺旋状。套叠肠管由于压力增大,肠系膜静脉受压,管腔变狭窄或闭塞,血液回流受阻,静脉中血液淤滞,大量带有红细胞的血浆渗入肠腔内,进一步加剧了臌胀积液的程度[2]。局部肠管缺氧明显。随着静脉压持续升高,肠系膜动脉亦有一定程度受压,引起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输入减少,甚至完全阻断,这进一步加剧了套叠肠管的缺氧,引起套叠肠管组织缺氧性坏死。由于肠道结构较疏松,随着流体静脉压升高和缺氧,引起静脉管壁坏死所致的通透性增加,水、盐和少量蛋白质可漏出进入管腔中。随着套叠时间的延长,肠内容物以及T膜组织在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作用下发酵腐败,静脉管壁进一步受损。从而使更多的淤滞血液漏至管腔中,与腐败的肠内容物及脱落的上皮组织共同形成胶冻样的混合物。
除细小病毒病以外,其他能引起胃肠炎的致病因素都能够引发肠套叠,甚至肠道肿瘤或近期的肠道手术等引起肠蠕动紊乱,以及腹腔手术造成某段肠管与腹膜粘连都可能造成肠管套叠[3]。另外,小型犬由于饲喂不当,让其采食了冰冻饲料或冰水强烈刺激其胃肠道也可发生肠套叠。一般认为小型犬和对肠梗阻易感性较高品种的犬易发生肠套叠,笔者发现狼犬患细小病毒病继发肠套叠也颇为多见。
6.2犬细小病毒病继发肠套叠的临床病理关系
肠套叠中肠管扭转,肠系膜被牵拉,通过内脏神经反射性引起动物剧烈的疼痛。临床上出现不断呻吟、腹壁紧张等疼痛性表现,严重时可导致疼痛性休克。
肠管套叠性阻塞反射性引起动物顽固性呕吐。套叠肠管反射性刺激,使胃液、肠液、胰液、胆汁过度分泌,并进入肠腔,使套叠前端的肠管高度膨胀。小肠又以逆蠕动方式将积液返流入胃,从而导致继发性胃扩张,引起犬剧烈呕吐[4]。细小病毒引起的出血性胃肠炎使机体丢失大量的血液、体液。病犬持续呕吐、腹泻,加重了机体脱水和电解质丢失。由于细小病毒感染破坏肠黏膜,致使液体在大肠的重吸收作用降低或丧失,以及套叠肠管中淤滞的大量血液和消化液,致使机体出现严重脱水、电解质丢失及酸碱平衡紊乱。最后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液中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降低。若不及时纠正,则伴随着脱水、血液浓缩,外周循环阻力增大,加重心脏的负担。在心脏、血管丧失代偿作用后,迅速发生循环衰竭,陷于休克、死亡。
发病后期,肠道大量出血,梗阻肠段及被细小病毒侵害的肠段管壁屏障机能严重破坏,肠内革兰氏阴性杆菌大量繁殖,菌体自溶,释放内毒素,坏死的肠壁也释放组胺等毒素。这些毒素一旦进入血液循环或被腹膜吸收,病情将迅速恶化,可导致内毒素血症及毒血症,病犬体温明显上升,可能很快危及病犬生命[5]。
7参考文献
[1]许腊梅,冯万宇,王岩,等.犬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6(9):36.
[2]WAITSJO,BREATRW,PEMBERTONH.Jejuno-gastricintussusc-eption[J].ArchSurg,1982(115):1449-1453.
[3]Rheav.Morgan.小动物临床手册[M].4版.施振声,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病理学分析范文篇6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6.5
1.前言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转归、疾病病因、病理改变以及发病机制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其紧密联系着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病理学教学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将来的临床工作及临床课程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病理学内容不仅繁杂、枯燥,而且有着相对较强的抽象性,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效。近些年以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多媒体技术已经开始在病理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病理学教学效果得以大大提升。由此可知,研究病理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及价值。
2.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所谓多媒体技术具体指的是通过计算机把文字、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等一系列媒体信息加以数字化处理,有效的予以整合,并且与现代通讯技术密切结合的技术。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大量的信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带给学生,能够从感官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耳、眼、脑等多个器官并用,不仅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克服了语言与板书的局限性,因而教学效率能够得以大大提升,同时还将时间不足与教学内容过多之间的矛盾有效解决。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得传统教学手段的缺陷和不足得到了弥补,不仅使得学生感受到教学手段的新颖独特,而起学生还可以更加具体、清楚和及时的将病理形态的各种变化看到,极大的提高了病理学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
3.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多媒体技术提供了全新的一种教学手段给病理学教学,使得病理学教学有着深刻的变化发生。与此同时,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分析可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病理学教学中也有着许多问题存在,有些班级应用多媒体技术甚至还不如不用,究其原因可以发现:(1)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使得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减少;(2)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导致教学重点无法突出,多媒体技术本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3)整个教学过程被多媒体课件所主导,使得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配角;(4)多媒体教学技术被过多的应用,使得学生处在严重的视听觉疲劳状态。另外,不同教师往往在多媒体课件的表达能力与制作能力方面是不尽相同的,导致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无法发挥出理想的应用效果。以上一系列原因,均使得多媒体技术无法将病理学教学质量提高,严重者还使得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效果持怀疑的态度。
4.病理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虽然多媒体技术有着其自身的不足,但是若能够扬长避短,善加利用,仍然有着非常高的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要想将多媒体教学中的问题解决,那么就需要教师合理的设计教学课件,深入的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探究科学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及策略,将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4.1让学生参与课件的操作及制作
应当尽可能的让学生切身参与到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操作以及制作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成为研究者与学习者,以便于最大限度的将课堂教学效果增强。比如,在制作切片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而教师则在一旁适时的予以指导,最后对课件进行对比演示,这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积极性便会被调动起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也能够得以大大的加深。
4.2进师生情感交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中,往往最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有助于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应当明确的是,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二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的一个过程,教师应当切实的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提起高度的重视,从而将生动、活跃以及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出来。
4.3理选用多媒体,遵循教学规律
众所周知,病理学是一门医学形态学学科,病理学教学的目的主要是阐述疾病结构、形态等相关方面所发生的异常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多媒体演示的主要手段"形、图、像、声"相切合,而且在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上是高度一致的。在病理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切实的按照教学的具体需求,将恰当的教学手段以及合适的教学方法加以选取,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的加以结合,以多媒体教学为辅,以传统教学为主,以此实现教学手段的丰富及优化。比如,在对大体病变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大体挂图、标本等演示亦或是绘图于黑板上,而对于不容易在镜下绘图的,则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进行生动的演示,这样便能够实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完美结合。
4.4强师生互动,控制多媒体教学进度及节奏
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大大的节省了教学的空间和教学的时间,将海量的信息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带给学生,这便需要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能够合理的将课程进度与教学节奏把握好。要最大限度的确保节奏适中、重点突出以及信息量大,以便于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与教师的教学进度保持同步,而并非是让学生被动机械的对授课内容加以接受。因此,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授课对象所具备的特点,适当的调整授课进度,并且将提问与板书适时的插入,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使学生能够时时刻刻的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主动自觉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并且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消化。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技术十分适合应用于病理学教学中,并且具备着尤为显著的优势,即便是的应用中有着部分问题存在,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仍然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所以,病理学教师应当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正确的认识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真正的做到扬长避短,有机的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予以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病理学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唐群,张熙雷,久士,陈丽,吴华.互联网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2(15):89-91
[2]李玉秀.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意义[J].考试周刊,2011,20(9):10-12
病理学分析范文篇7
【中图分类号】R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6-03--01
本文选择2016级的两个高专护理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践对PBL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对照研究,对比实施教学后,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级的两个高专护理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两个班级同时开课,其中2016级高专护理第一教学班作为观察组,2016级高专护理第二教学班作为对照组,每组均50人,两组的学生均通过参加全国高等院校考试进入学校学习,所有学生随机分班,且两组主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成绩无明显差别,两组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两组学生的总教学课时相同,授课教师均为本校病理教研室的骨干教师,教学进度和教学的主要内容保持一致。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教师的理论教授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实践课内容以教师的展示为主,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后由教师进行解答。
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具体的实施方式如下。(1)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所用病例,精心设计问题,并对学生提出学习任务要求。(2)学生提前进行预习,了解相关病理知识,并了解病例内容。(3)学生每10人结成1个学习小组,小组讨论后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书写学习方案。(4)对病理知识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小组内对资料进行评估整合,得出问题的初步结论。(5)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资料内容,对问题进行实验,并进行组间讨论,重新确定主要问题,并再次查阅资料进行整理,形成清晰的小组意见[1]。(6)课堂上,由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并阐述每个小组不同的观点,由小组内其他成员内进行补充,其他小组成员有疑问和其他观点时,可以进行讨论,教师在旁进行引导。(7)通过对讨论结果的整理,对病理知识以及对病例的认知达成共识,按照具体病例情况撰写讨论报告。教师在审阅报告后,对不同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对于关键知识点和知识难点进行统一的总结和讲解[2]。
1.3评价指标
通过考试的最终成绩来评价两种教学方法的具体效果,考试成绩分为理论成绩(70%)和实验成绩(30%)两大部分,考题内容在题库中进行随机抽取。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两组学生对各自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使用版本为SPSS19.0的统计学工具,对研究过程中记录的各种统计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分别用t和进行检验,P
2结果
2.1考试成绩
观察组中,有5人成绩在91分以上,有27人成绩在81分到90分之间,成绩优良率为64%,平均分为80.8;而对照组,有1人成绩在91分以上,有12人成绩在81分到90分之间,成绩优良率为26%,平均分为74。观察组的整体成绩要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2.1满意度
观察组中有29人为非常满意,有19人为一般满意,有2人不满意,总满意率96%;对照组患者中有10人为非常满意,有21人为一般满意,有19人不满意,总满意率62%。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PBL的教?W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病理学属于形态学科的范畴,学习内容相对枯燥、抽象,而将FBL应用其中,通过具体分析典型的临床病例来进行抽象病理变化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内容由静变动,消除了课堂的沉闷气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了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PBL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成了学生为主导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分组学习的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对于未来学生在医院团体中工作也是非常有益的。
病理学分析范文篇8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临床病理学
PathologicalAnalysisofLiverMetastasisin55PatientswithDigestiveTractTumor
SONGLei,QIUShao-dong
(ScientificResearchOffice,SchoolofClinicalMedicine,NingxiaMedicalUniversity,Yinchuan750001,Ningxia,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sisof55patientswithdigestivetracttumorpathologycharacteristicsoflivermetastasis.MethodsSelectthehospitalinMarch2013~March2014clinicaldataof55patientswithgastrointestinaltumormetastasistotheliverwereanalysed.Results55casesofdigestivetracttumormetastasistotheliverin38cases(69.1%)fromthecolon;55caseswithserologicalexaminationinCEArisein35cases(63.5%);SerumAFPdetectionof55caseswerenegative,andintraoperativepatientswerenocirrhosisoftheliver.ConclusionInpatientswiththisgroupof48patientswithsurgicalresection,postoperativepatientswiththelongestsurvivalhasnineyears.Thatsurgeryisstillthebestwayforthetreatmentofdigestivetractcancerthathasspreadtotheliver.
Keywords:Digestivetracttumor;Livermetastasis;Clinicalpathology
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概率较高,根据研究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点,进一步提升在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上的治疗效率,为以后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分析了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的临床病理。
1资料与方法
l.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5例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患者中,根据手术类型不同可以分成手术切除和术中活检两种类型。其中手术切除48例,术中活检7例,患者性别分布中,男女比例是46:9;55例患者年龄29岁~60岁,平均年龄是51.4岁。患者在治疗之前都有接受过消化道肿瘤手术,手术之后肿瘤的潜伏期在2个月~9年,平均时间8.7个月。
1.2实验室检查55例患者在入院后,对他们的身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检测的血清AFP、HBsAg、CEA和AFP的结果均呈阴性。其中有2例患者HBsAg检测结果呈阳性,其他为阴性,在CEA的检测结果中,阳性的患者有38例(最低值为13.8μg/L,最高值为100μg/L,平均56.9μg/L)。在B超检测结果中,低回声光团的患者要比高回声光团患者多。此外有43例患者进行了CT检查,其中42例患者成阳性,阴性率低至3.33%。12例患者进行了MRI检查,肿瘤表现为低密度阴影,均呈阳性。
2病理学特征
2.1转移部位在所有患者中,转移部位最多的就是肝脏,其中有7例患者呈现肝脏外转移,其次是肝内转移,有8例患者两页肝脏都出现了转移,有3例患者在左肝叶中转移,5例患者在中肝叶中转移,22例患者是右肝叶中转移。
2.2肿瘤大小在肝脏转移肿瘤直径的范围上,5cm的28例;5~10cm的23例,10cm以上的占4例。
2.3大体形态在55例患者中,进行手术切除的有48例,还有7例患者由于手术后转移的范围比较大,无法再次进行手术,只能够进行活检。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的生长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肿瘤表面出现凹陷,且程度各不相同。其次肿瘤均没有包膜。再次,肿瘤切边比较坚硬,不会出现出血的现象,整体表现为灰白色。然后是肿瘤区域与周边正常区域肝组织存在很明显的界限。最后,肝脏自身不会产生肝硬化现象。
3讨论
消化道、肺部、胸部及盆腔等任何部位出现肿瘤,都有可能向肝脏转移,消化道是转移率最高的部位,其次是胆囊部、结直肠部、胃部和胰腺部的恶性肿瘤;之后是胸部的器官,依次为肺部、食管部的恶性肿瘤;最后是其他类型的,如乳腺癌、血液系统等部位的恶性肿瘤等。
消化道肿瘤转移到肝脏是概率最高,主要通过门静脉向肝脏进行转移,文中提到的HBsAg监测结果显示,很多患者都呈现为阳性。消化道肿瘤不会引起明显的肝硬化现象,但是肝癌患者这种原发性的疾病明显表现就是肝硬化,与消化道肿瘤存在很大的区别。
综上所述,消化道肿瘤和肝细胞癌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的主要特征,因此,手术切除是治疗这种疾病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刘辉.消化道恶性肿瘤肝脏转移外科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8(11):311-313.
[2]贾国楠.宝石能谱CT碘基图对消化道肿瘤肝转移患者生物治疗疗效的初步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4,7(10):421-423.
[3]刘金刚,刘亚,李丽新.CT能谱成像才诊断肿瘤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性质中的作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5(8):731-735.
[4]王健.宝石CT的技术突破和临床应用[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3,33(2):126-128.
[5]李剑颖.CT能量成像技术进展和临床应用[J].CT影像杂志,2013,11(2):10-13.
[6]张晓鹏.探索的精神与乐趣-CT能谱成像临床应用研究中的思考[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5(8):709-712.
[7]施玲燕,刘继斌,刘晓玲.CIK细胞实验研究及治疗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4,22(4):141-143.
[8]高君,王志华.肿瘤生物治疗的研究近况[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0(1):48-50.
病理学分析范文
一、病理学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1.首先需要病理学的基础理论方面
要想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研究性教学,首先需要使学生能够对其中的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病理学当中的一些基础理论看似比较简单,但是对之后的病理学学习有着较大的帮助,其中的一些基础知识还会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由于病理学的学习内容较为复杂,在其中各个环节结合在一起的情况下,往往会使学生处于一直能够比较茫然的状态下,在这样情况下,需要教师能够在病理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并理解,使学生能够灵活的利用这些基础知识来进行以后的学习,例如在对血液循环障碍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这样的病理知识看似十分简单,但是通过应用研究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入的对这些理论知识继续学习之后,可以结合相关的医学调查,来对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进行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能够使学生对血液循环障碍的基本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这样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会使学生对这样的病理特征印象更加深刻。
2.结合实际病例来进行研究性教学
在对病例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病例学的教学内容较为复杂,知识靠讲解来对病例学教材进行讲解的话,讲解的内容会比较抽象,在这样情况下,会使学生不能够充分理解此病例的具体特征,另外,单纯理论堆砌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进行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相应的病例,来对病理学的内容进行讲解,比如在对炎症细胞的运行状态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病例,通过音频等方式来对炎症细胞的运行状态和游出进行讲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使学生们对炎症细胞的分类和形态进行掌握,在学生掌握了炎症细胞的具体运行状态之后,可以借助已经掌握的信息来对炎症发生的基本机制进行分析,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另外,通过实际案例的音频教学,可以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形象的影像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开展相应的医学实验
在病理学教学当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相关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开展相应的医学实验,在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其中的教师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科研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结合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科研内容,将病理知识进行实时更新,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任务当中,这样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另外还可以使学生增加其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结合临床的病理医疗事故来进行研究性教学
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医生都根据病理情况来对患者进行诊断,但是由于这样的情况,大对数的病理学诊断事故也是由此发生的,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病理医疗事故,来进行研究性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另外,一些负面的病理可以提高学生的警觉性和综合素质,防止在以后的实际病理医疗当中出现类似的情况。
5.病理学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应用优势
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的主导观念发生一定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其中的病理教学更加形象,另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性教学能够为社会培养一批综合性较强的医学人才。
病理学分析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早期影像学诊断意义和病理特征以提高胃癌的防治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0例早期胃癌患者,对其影像学诊断意义和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女比为2.6:1;其中隆起型9例,浅表型15例,凹陷型16例;腺癌36例,占90.0%,未分化癌4例,占10.0%。结论胃癌是恶性程度较低,早发现、早治疗,可达到预防与治疗目的,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胃癌;早期影像学诊断;病理特点;防治
胃癌(CarcinomaofStomach)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发病率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在我国,胃癌的死亡率占所有肿瘤死亡率的23.3%,位居各类癌症死亡率之首。分析其早期影像学诊断意义和临床病理特点,有利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一、二级预防也有重要意义[1]。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胃癌患者40例,现将其早期影像学诊断意义和临床病理特点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早期胃癌4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45~82岁不等,平均为62.5岁。所以病例均经胃镜检查后诊断,住院时间11~76d,平均为18d。
1.2临床表现:本组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25例,如上腹胀痛、恶心、食欲减退等。15例患者症状则以“胃外”表现为主,如贫血、皮肌炎等。贫血:胃癌患者的溃疡面因长期小量渗血,很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症状,患者常感觉疲乏、倦怠,并有黑血便表现。血栓性静脉炎:该病症往往反复发作,表现为肢体苍白、发凉、酸胀、乏力、间歇性跛行,有的患者还感觉肢体麻木、刺痛。皮肌炎:主要是关节背面有红斑、色素沉着,肌肉感觉肿胀、压痛及运动障碍等。合并慢性支气管炎11例,高血压22例,冠心病及心律失常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和脑梗死2例,糖尿病5例,并存两种以上慢性器质性疾病者9例。
2结果
2.1临床特点本组男性36例,女性14例,男女比为2.6:1。其中40岁以下患者5例占12.5%;40~60岁患者16例占40.0%;60岁以上19例占47.5%。
2.2病变部位病变发生于①胃窦癌18例,占45.0%,其中11例位于胃窦小弯侧,5例位于大弯侧,2例位于幽门前区;②胃角癌14例,占35.0%;③胃体癌6例,占15.0%,其中2例位于胃体小弯侧,2例位于胃体大弯侧,贲门和胃底癌共2例;④多灶癌2例,占5.0%
2.3病理表现本组早期胃癌表现为隆起型9例,浅表型15例,凹陷型16例(其中有8例为早期溃疡癌)。
2.4病理类型本组发现腺癌36例,占90.0%,未分化癌4例,占10.0%。腺癌中,根据肿瘤腺体形成程度和黏液分泌能力又分为高分化腺癌4例、中分化腺癌15例、低分化腺癌16例、黏液腺癌2例、印戒细胞癌1例。
2.5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本组仅限于黏液层内者17例占42.5%;已累及黏膜下层者23例占57.5%。发生淋巴结转移者仅6例占15.0%,剩余34例均为无淋巴结转移。
3讨论
早期胃癌是指位于黏膜下层以上的癌,不管其面积多大和有无淋巴结转移。限于黏膜内的癌称黏膜内癌,侵至黏膜下层者称黏膜下层癌。根据肿瘤大小,“早期”癌又进一步分为微小癌和小癌,微小癌肿瘤直径
普通X线检查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①腹X平片普通X线片密度分辨率低,但有些贲门胃底癌在胃泡较清晰时可见贲门区及胃穹窿增厚或隆突表现,当胃癌侵犯幽门致幽门管狭窄或梗阻时,在站立位片可见胃扩张及较大胃气液平面,此时对诊断有所参考价值[3]。②常规胃钡餐造影检查通过钡剂在胃内的充盈、涂布情况来了解有无充盈缺损、龛影,粘膜有无中断、破坏,胃壁的柔软度及胃蠕动等情况,从而达到诊断胃癌及其它疾病的目的。该检查对进行期胃癌的检出率较高,对早期胃癌及浅表性病变容易漏诊是其缺点[4]。③胃气钡双重对比造影低张胃气钡双对比造影可显示粘膜面的细微结构,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CT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①普通CT检查由于扫描速度慢,呼吸动度、胃蠕动影响及扫描不连续性等因素,故空腔脏器(胃等)容易产生伪影,使图像质量下降,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对肿块型胃癌有一定诊断价值[5]。②螺旋CT检查螺旋CT的扫描速度明显提高,螺旋扫描具有连续扫描及对感兴趣区域容积式采样的特点,能够在同一屏气时相中完成整个胃的扫描,可获得高质量的图像,能较好地反映组织的密度和脏器的形态以及肿瘤的部位、范围、形态和大小,判断血管是否受侵及其程度,对胃肿瘤的CT分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进展期胃癌之肿块型及溃疡型的病人,螺旋CT扫描可清楚显示病灶所在的部位、形态及大小,显示肿块向腔内外凸出的情况,显示不规则形溃疡病灶的形态,溃疡口部及底部的增厚情况,同时可清楚显示病灶表面凹凸不平,病灶相邻组织结构的受侵情况及淋巴结的转移情况。③双期增强CT扫描可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及其分期[6]。鳞癌及腺癌在CT平扫上多显示与同层肌肉等密度而粘液腺癌密度多低于同层肌肉,以此可间接提示患者预后。④CT仿真内窥镜(CTVE)是利用特殊计算机软件将螺旋CT容积扫描获得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重建出空腔器官的内表面立体图,从而达到显微内窥镜检查的效果。它能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病灶的部位,立体形态、大小及病灶表面情况,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隆起、溃疡、环堤、病灶周围粘膜的走行形状及周围正常胃壁的情况,能显示出病灶表面的恶性征象,对病灶的定性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普通X线腹部平片由于腹部组织密度相近的关系,缺乏天然对比性,故对胃癌的诊断价值不大;常规x线胃钡餐及低张胃双对比造影检查,因费用较低、无创伤等,故患者易于接受,但大多数在服钡剂及产气粉后,需要翻滚旋转才能使造影剂及气体充分充盈胃腔,使病灶显示清晰,因而对年老体弱及重症病人检查起来有一定困难。螺旋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对病变的位置、大小及范围判断准确,同时还能观察到胃腔以外的相邻组织器官的变化情况。因此,螺旋CT横断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及CTVE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更全面、更可靠,且患者易于接受,在胃癌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费用昂贵,一般病患难以承受,而且不能取活检,是其缺点。在选择何种检查方式时,可视病人不同情况而定,在条件许可时,可选择二种以上检查相互补充。为使胃癌的影像诊断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加大力度对胃气钡双对比造影、螺旋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及CTVE的研究、探讨、创新,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36.
[2]葛汉忠.螺旋CTXR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附42例报告)[J].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1):890-893.
[3]李晓坤,王烨,田顺典.CT诊断胃癌的价值探讨[J].宁夏医学杂志,2008,30(1):65-66.
[4]MochikiE,OhnoT,KamiyamaY,ela1.Laparoscopyassistedgtrectomyforearlygastriccancerinyoungandelderlypatient[J].WorldJSurg,2005,29(12):1585-1591.
[5]陈锋.胃癌术前胃壁浸润范围的影像学分析[J],淮海医药,2007,27(6):512-513.
病理学分析范文篇11
【关键词】病理解剖学;教学质量;分析体会
病理解剖学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间的“桥梁”,是医学教学中必修的课程,也是对医学生考核的核心课程,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学好病理解剖学有利于学生对基础医学的扎实掌握,同时也是学好临床医学的前提和保证。
1病理解剖学的基本内涵及重要意义
病理解剖学也称疾病解剖学,其与组织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临床医学的基础。病理解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患病机体所产生的形态上的变化,同时结合机体代谢和机能的变化情况,以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明确疾病的基本特性,为预防疾病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医学是一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学科,病理学解剖学也是本着这个宗旨进行教学的。其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医学的基础知识,并为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病理解剖学的教学并未引起高度重视,同时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对形态的强调及要求过高,这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如对于病变类型进行过多的讲授和要求,导致学生形成机械性的学习方式,在临床上并没有多大的用处。因此我们要重视病理解剖学科学的教学方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医师而非病理医师。
2提高病理解剖学教学质量的体会
2.1高度重视学生“三基”内容的学习
“三基”主要是指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基本技能,基于“三基”的学习可为将来临床医学的学习提供有力的前提保障,在病理解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的教学,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病例,对病变的基本概念、病理改变的基本特征,病变发展的趋向等具有普遍规律的基本内容进行透彻的讲解,同时帮助学生很好的观察和辨认大体标本及病理组织切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技能。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将病理解剖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医学的实践中,并适当的介绍医学的发展过程,以更好的反映现代医学的发展水平。但始终切忌偏离“三基”内容的教学目标,一味的强调新的技术理论而脱离了教学的实际很有可能会造成本末倒置,使教学培养目标不能很好的达成。
2.2善于开发直观教学的教学方法
病理解剖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直观的教学方式(例如电视录像、多媒体展示)在病理解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该学科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概念抽象且病理形态变化繁多,当组织器官原有的形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辨别,同时由于学生对课程的内在联系及课程的基本特征了解不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一些障碍。为解决这些问题,经过多位多年教学经验丰富老师的总结,认为直观教学方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途径。通过加强实习课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多接触大体标本,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通过大量观察大体标本、加强辨认不同程度的病变对临床的实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故实施直观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2.3实施临床教学与病理解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病理学分析范文1篇12
关键词液基薄层细胞学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活检
宫颈病变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有升高和年轻化的倾向[1]。通常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到原位癌――浸润癌的过程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2],因此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对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对318例TCT检查异常的患者进行了细胞学诊断与阴道镜下宫颈活组织检查符合率的对比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标本来源与处理:2009年8月~2011年11月收治TCT检查结果异常者共318例,均为ASC-US及以上病变行宫颈活检者。所有活检标本由妇科医师在阴道镜下取得,经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制片、HE染色后进行病理诊断。
诊断标准:细胞学采用2001年的TBS诊断系统,分为良性反应性改变。非典型鳞状细胞(ASC),包括未明确诊断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及非典型鳞状细胞-不除外上皮内高度病变(ASC-H);鳞状上皮内病变(SIL),包括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SCC)。因腺上皮细胞病变的病例过少,本研究没有将其列入统计。组织学诊断包括正常或炎症;人瘤病毒(HPV)感染(指不伴CIN者,伴CIN者则列入相应的级别);CINⅠ、CINⅡ、CINⅢ(包括原位癌)、鳞状细胞癌。为统一细胞学和组织学的诊断术语,根据TBS标准LSIL(即CINⅠ),HSIL包括CINⅡ和CINⅢ[3]。
统计学处理:以宫颈活检病变最严重部位的诊断为金标准,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23例ASC病例中(包括ASC-US及ASC-H)活检组织学分别诊断为慢性炎症85例(38.12%),HPV感染38例(17.04%),CINⅠ50例(22.42%),CINⅡ23例(10.31%),CINⅢ24例(10.76%),SCC3例(1.35%),病理阳性率为61.88%(138/223)。与宫颈活检组织病理学相比,TCT的一致率分别为LSIL组(包括CINⅠ及HPV感染)32.65%(16/49),HSIL组(包括CINⅡ、CINⅢ级)84.21%(32/38),SCC组100%(8/8)。TCT报告中LSIL有51.02%(25/49)诊断降低,有16.33%(8/49)诊断升高,HSIL有10.53%(4/38)诊断升高,有5.26%(2/38)诊断降低。HSIL组的组织学一致率高于LSIL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0,P<0.01)。见表1。
讨论
本研究中,有4例TCT诊断为ASC-US,而活检为CINⅢ;有7例TCT诊断为LSIL,而活检为CINⅢ。细胞学诊断过低,复阅涂片发现确有可诊断为更高级别的病变细胞,只是细胞量少,阅片不够仔细,诊断人员可能认为证据不足而倾向保守,也有的确实没发现可明确诊断的细胞,可能是未取到足够的细胞而影响了细胞学观察。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有4例TCT诊断为HSIL,而组织学诊断为慢性炎症1例,CINⅠ3例,经复阅涂片仍为HSIL,分析原因有可能是因为活检取材未取到病变最严重处,也有可能是在制片过程中未切到病变最严重处。
ASC-US指细胞的异常较反应性改变明显,但未达到鳞状上皮内病变的程度,可以是增生活跃的良性改变或潜在的恶性病变。本组病例ASC-US中炎症占48.63%,HPV感染占21.92%,CINⅠ占22.60%,CINⅡ占4.11%,CINⅢ占2.74%,包括了从炎症到CINⅢ的各级病变,因此它是一种排除性诊断,是对存在病变危险的提示,而不是异常病变的明确诊断,它是TCT检查中的难点且在阳性病例中占比例最大,它的准确性对提高TCT诊断报告的水平有重要意义。TBS诊断标准要求ASC-US与LSIL比值应控制在2以内,国内大样本研究报道两者比值应控制在1.5:1~1:1之间[4],本组中两者比值偏高,且ASC-US中有6.85%(10/146)为CINⅡ及以上病变,提示可能存在将SIL降低诊断为ASC-US。病理医生应定期统计该比值,以提高ASC-US诊断的准确性。本研究发现在诊断为ASC-US的病例中有相当部分背景红细胞及炎细胞较多从而影响了诊断,这提示妇科医生在取样时应尽量擦拭宫颈表面的黏液及出血,以减少ASC-US的诊断。
细胞学诊断毕竟是实验室诊断,不是最终诊断,也存在假阳性及假阴性的问题。本组病例TCT检查结果中4例ASC-US活检为CINⅢ级,占2.74%(4/146);7例LSIL活检为CINⅢ级,占14.29%(7/49),以上病例被TCT诊断过低,造成假阴性。有8例LSIL(16.33%,8/49)及4例HSIL(10.53%,4/38)被TCT诊断过高,造成假阳性。上述TCT诊断均通过宫颈活检得到了纠正,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适当的治疗。当然,不同病理医生之间的诊断差异也客观存在,所以当组织学结果与细胞学结果不一致时不能完全否定细胞学诊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处理,必要时重复细胞学检查和活检。
综上所述,TCT与宫颈活检组织学符合率高,尤其是对HSIL及以上病变的诊断,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ASC-US的诊断是TCT检查中的难点,其准确性对提高TCT诊断报告水平有重要意义。对TCT检查异常者应随访或阴道镜下活检,以便以组织学为对照积累经验提高TCT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苏韵华,许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多种筛查方法的研究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9(25):529.
2张艳.TCT法筛查1007例宫颈细胞学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5):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