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篇1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894(2007)05-0021-04

一、财务困境预测是利害各方共同关心的问题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经营与财务风险不断提高,加之经营管理者本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经验的影响,企业因经营危机和财务危机,可能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进而宣告破产的例子不胜枚举。然而,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完全有可能在危机发生之前使用有效的方法预先发现,因此通过分析财务报表和各方面资料,可以提前发觉不利因素所造成的危机。在财务状况逐步恶化但还没达到无可救药以前,及早识别财务危机发出的信号,利用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运用财务比率进行分析,来预测上市公司财务困境,以便揭示风险并及时有效地防范、化解风险的措施,已成为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共同关注的问题。

1上市公司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及时有效的财务困境预测可以找出困境的症结,对此制定正确的经营及财务政策,及时有效地扭转不利的局面,防止陷入财务困境或遭到退市处理。即使有些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不可逆转,公司的管理者还可以运用财务困境预测所提供的信息,尽量减少企业破产所带来的成本。越来越多的自然人投向股票市场,上市公司如能及时进行有效的财务困境预测,对稳定股民,稳定股市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有利于创造和谐社会。

2投资者对于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而言,财务困境预测所提供的信息,至少能够提高投资者的警惕,能使投资者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有所了解,不至于被粉饰过的财务报表愚弄,可以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萌芽时及时处理,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3政府部门对于政府而言,财务困境预测可以及时改善社会资源的宏观调配,有效配置那些处于ST边缘,发展前景较差的上市公司的政府援助行为,尽可能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可以应用财务困境预测提供的信息对上市公司实行有效监管,而不是等上市公司编造的虚假泡沫破灭,影响市场稳定时再做“善后工作”。

4债权人对于金融机构和债权人而言,如果接受贷款或发行债券的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他们将面临无法全额实现债权的收回,以及呆账、坏账增加的危险。同样对于陷入财务困境公司的关联企业来说,也将面临出现巨额坏账的可能,而且如果上市公司之间如果普遍使用商业信用的话,则有可能出现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债权人可以利用财务困境预测的信息,做出信用决策对企业进行贷款控制和应收账款的管理,提高信贷质量,避免一定的信贷风险。

5审计人员对于审计人员而言,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困境预测能够帮助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审计计划,做出相应的决策,在执行审计程序时更加严谨。并且,许多国家的会计、审计准则都要求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计划时要评价所审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财务困境预测是评估企业持续经营是否具有不确定性的手段之一。

二、财务指标的分析对财务困境响界定

财务困境预测,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的经营资料为依据,利用各种财务比率或数学模型,通过财务比率走势预测财务危机,从而预测企业财务失败或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虽然财务困境预测研究还处于基础经济理论的探索阶段,但在国外,由于市场对其存在着巨大需求,所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在不懈地探索和改进研究方法,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常用的预测方法是财务指标分析法。

财务指标分析法,即通过计算与分析公司的财务指标,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做出判断。如通过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总资本收益率、利息保障倍数、资金安全率等一系列指标的计算与综合分析,了解公司的偿债能力、资本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等财务状况,再综合运用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进一步分析可能引起财务危机的不良因素。在进行财务困境预测时,可以采用已经建立并使用的模型,也可以从本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财务指标或建立判别函数,探求财务比率的实际含义和判别函数的数量变化驱动因素,获取有效抉择的经验数据。这些预测方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之所以认为它较为客观,就是因为它不是从某一单个方面作片面评价,而是综合全面的分析得出结论,给予预测。

企业的财务困境通常呈现出渐进发展的过程。大多数处于财务困境的企业,是从财务状况正常到逐步恶化,最终出现财务危机或破产的。从企业出现财务困境的内在规律看,财务困境是可以预测的,国内外学者在相关实证研究中都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对财务困境进行研究,正确预测财务困境的发生,对于保护各方利益、促使企业缓解与规避财务危机的风险、降低资本市场的风险都具有现实意义。那么,对于财务困境究竟怎样来界定呢?笔者认为财务困境会使企业在履行各项义务时都会遇到阻力,具体表现为:第一,资产的流动性不足,即公司的流动负债大于流动资产,不能履行短期义务;第二,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不足,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不足,因为留存收益呈现赤字或者总负债大于总资产而导致权益为负数;第三,不能按期偿付到期债务,或者违背贷款协议条款;第四,资金匮乏,公司融资能力受限或者很难获得各种投资者的青睐。

三、卿务困境响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简而言之,财务困境是指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体现了下列特征:

1财务困境的客观累积性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有一个累积的过程,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在资金筹集、投放、分配等各个环节上所出现的失误。也就是说,财务困境的积累是各种财务活动行为失误的综合。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造成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量低于现金流出量,导致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而陷入财务困境。

2财务困境的多样性受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样化、企业经营过程的多样化和财务行为方式的多样化的影响,财务困境呈现多样性。企业财务行为方式包括筹资、投资、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利润分配等,在这些活动链中不管哪个连出问题,都可能带来财务困境。

3财务困境的突发性公司的财务困境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控制和把握的,但更多的因素是突发性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当某企业经营状况很好,但贸易伙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宣布破产,造成数额巨大的应收账款不能预期收回,使企业陷入困境。这种突发性如果在企业承担短期风险的控制能力范围内时,企业则可安然渡过风险;反之,企业就将陷入财务困境。

4财务困境的灾难性财务困境虽然有多种情形,但不管是资金管理技术失败,

还是企业破产,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一种情况的发生都会给一个公司带来灾难性的损失。虽然有时可以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但还是会大伤元气。

不管出现上述何种现象,都有可能导致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危机、陷入财务困境,分析其原因,既有经济原因也有财务原因,下面着重分析财务方面的原因:

1融资能力的丧失(或无融资能力)是财务困境的首要原因可从3个角度分析:(1)上市公司的外部权益融资能力,即通过配售股或以其他方式增资获得资金的能力。但它又取决于该公司的盈利水平。股东们总是非常关心其投入资金的回报率(每股盈余)的高低。当企业准备吸收新的投资者或发行新股时,原有股东并不希望权益资金报酬率被“稀释?,如果上市公司预计净收益小于以前年份的平均收益,那么在理论上该公司就不能利用外部权益资金融资,即企业无外部权益融资能力。(2)上市公司的内部融资能力,即企业内部融资能力=预计未来年销售收入x目标税后销售利润率一企业年分红额+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年摊销额。从中可以看出,企业内部融资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收入水平、盈利水平及有关财务政策(如股利分配政策、折旧政策)等因素。(3)上市公司的负债融资能力,即上市公司可通过借债方式获得资金的多少,这取决于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资本结构,一定的盈利水平是企业偿还借款本息的保证,而资本结构反映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通常情况下,只有保持稳定的盈利水平和资本结构,潜在债权人才会把资金借贷给企业,企业才能以合理的利率和条件得到所需借款。

2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不佳是企业财务困境直接原因现金流量合理既是维持企业在一个适当的资本和财务结构下经营和运作的需要,也是维持企业在较强的流动性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一个原本盈利不错的企业也会出人意料地走向财务困境或破产,也就是被称为黑字破产现象。有的上市公司在其净利润和营运资金都为正数的情况下却在一年之后宣告破产?问题就出在现金流量上,一个企业现金流量是否合理,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盈利质量和现金流量结构等方面。

3资产流动性弱化是引发ST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终极原因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强弱,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的大小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企业资产甚至是资产结构不同,资产的流动性大小也就不一样,资产的流动性与资产的风险性及其收益性均具有密切联系,就整体而言,流动性大的资产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较高,反之则相反。因此企业应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尤其是质量结构,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篇2

关键词:水利;上市公司;财务危机;Z模型

一、财务危机预警的概念及作用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偿付能力的丧失,也就是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无法按期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严格说来,最为严重的财务危机就是破产。财务危机预警就是借助对企业财务报表数据以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及时利用财务数据和相对应的数据化管理模式,以发现公司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公司经营者发出警告,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财务危机。

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z计分模型)

z计分模型概况:Altman(1968)提出了Z分数模型。该模型是Altman根据美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经过上千次的实证分析,通过多元判别分析产生著名的Z-Score模型,研究表明该公式的预测准确率高达72%-80%。Z=1.4(X1)+1.2(X2)+0.6(X3)+3.3(X4)+0.999(X5),其中:X1=留存收益/总资产=(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金)/总资产X2=营运资金/总资产=(流动资产一流动负债)/总资产X3=资本市值/总负债=(每股市价×流通股股数+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股数)/总负债X4=息税前利润/总资产=(税前利润+财务费用)/总资产X5=销售额/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

三、水利行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及分析

水利行业是一个相对冷门的行业,涉及相关上市公司并不多。A股涉及水利概念上市公司约十多家。其中,水利工程建筑类(土木工程建筑业范畴)上市公司主要有:安徽水利、葛洲坝、三峡水利、粤水电、钱江水利等,其中,三峡水利、中国电建偏重于水电电力行业。样本数据选取了这6家上市公司2013-2014年相关财务报表数据。其中,样本数据来自巨潮咨询网站上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1.计算6家水利企业的上市公司的z值。2.Z值构成分析数据。2.1X1普遍偏低,钱江水利与三峡水利出现了负数,这主要由于流动负债大于流动资产。营运资本的减少表明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或出现短期债务危机。2.2X2反映了企业的累积盈利能力,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标准的水利行业2012年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为0.07,从这可以看出水利基础设施行业积累的盈利能力也还可以。2.3X3为总资产息税前利润率,以此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三峡水利与安徽水利稍微高一点,但总体都是很低的。说明这些企业对资本的使用不好;钱江水利得分最低,属于行业中较差的,资本使用很差。2.4X4反映的是公司的财务结构,三峡水利的X4值大于1,是合乎常规的;而其他企业的X4值小于1,有较大财务风险,葛洲坝与中国电建尤其低。2.5X5为总资产周转率,从资产的使用效率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三峡水利与钱江水利偏低。3.用Z计分模型结论评价所选公司的财务状况。上述分析表明:水利上市公司在z模型计算下z值偏低。

四、造成z值偏低的主要因素及相关建议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篇3

1.1财务报表分析即是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等同于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即财务分析,是通过寻找、收集和整理公司和企业财务报表中的有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对比和研究,结合其他相关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和控制依据的一项管理工作。

1.2财务报表分析只是财务分析的主体,财务报表分析不等同于财务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的范围比财务分析窄,财务分析中的财务数据来源是财务报表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市场信息及其他相关财务会计信息,可见,财务分析不仅包括对财务报表上的数据比较研究,还包括对管理会计信息、市场信息和其他相关财务会计信息的数据比较研究。财务报表分析是财务分析的主体组成部分,但是财务报表分析不同于财务分析。从时间上来看,财务分析是随着经济制度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而逐步广泛应用的,而财务报表分析则更多地是随着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发展而广泛应用的,财务分析广泛应用的时间早于财务报表分析。从空间上看,财务报表分析的数据来源主要为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数据,而财务分析的数据来源除了财务报表信息之外,还有管理会计信息、市场信息和其他相关财务会计信息,财务分析的范围广于财务报表分析。通常来讲,我们把数据主要来源于财务报表信息的财务分析称为狭义的财务报表分析,而把数据来源于财务报表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市场信息和其他相关财务会计信息的财务分析称为广义的财务报表分析。本文采用狭义的财务报表分析。

2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

在论述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之前要正确理解三个概念,分别是财务报表分析客体、财务报表分析主体和财务报表分析服务主体。财务报表分析客体即是需要分析的数据、信息和内容,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客观对象;财务报表分析主体即是利用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得出财务报表分析成果的主观能动者;财务报表分析服务主体即是财务报表分析所得成果的需求方,也是分析成果的使用者。由于不同的财务报表分析服务对象与上市公司的相关利益关系存在不同,所以关心的问题和需要的信息也有所差别,导致不同的财务报表分析主体进行分析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所用到的财务报表分析客体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财务报表分析客体的选取范围、财务报表分析主体的分析目的和财务报表分析服务对象所关心的问题共同决定了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并且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受到财务报表分析客体、财务报表分析主体和财务报表分析服务对象的影响和制约。财务报表分析从分析客体来看,其内容是来自财务报表的数据、信息和指标,主要包括以盈利能力数据指标、偿债能力数据指标、营运能力数据指标以及发展能力数据指标为主的财务会计数据指标;财务报表分析从分析主体来看,有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以及包括国家管理机关、与上市公司经营有关的公司企业和客户等在内的财务报表其他利益相关者;财务报表分析的服务主体和分析主体大致一样,有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以及包括国家管理机关、与上市公司经营有关的公司企业和客户等在内的财务报表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上市公司投资者的作用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包括公司大股东、战略投资者、中小股民和其他投资者。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投资者投入的资本能够保值增值的根本,所以财务报表分析对于投资者最主要的作用是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时,为了避免资本的贬值,投资者还应分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结构和营运能力。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上市公司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合理的所有者权益结构和良好的营运能力,投资者才会保持甚至追加投资使自己的资本保值增值,否则投资者会撤出投资以避免其资本贬值。对大股东、战略投资者、中小股民和其他投资者而言,财务报表分析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通过行使股东权利制约影响公司经营者的决策,从而改善和解决公司经营中存在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使公司能够更好地运营,从而使投资者投入的资本能够更好地保值增值。

2.2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上市公司债权人的作用上市公司债权人包括对其贷款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购买上市公司债券的单位和个人等。债权人将资金借贷给上市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资金所带来的利息收益,为了保证本金和收益安全,债权人要分析研究上市公司违约的可能性、现金流断裂的可能性和清算破产的可能性。债权人对资金的要求是及时收回本金的同时取得一定的利息收益,并且承担和收益的大致相当的风险。所以财务报表分析对于债权人的作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判断能否及时收回本金;二是判断能否取得应有的利息收益;三是判断承担的风险是否与利息收益相匹配。而这三方面的判断要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偿债能力数据指标、盈利能力数据指标和现金流数据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才可以得出结论。

2.3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上市公司经营者的作用上市公司经营者主要是指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和其他高管在内的管理人员。财务报表分析对经营者的作用呈现出系统性、综合性和多方面性,这与财务报表分析对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作用有所差异。首先,公司盈利能力是经营者非常关心的,这是经营者所承担的角色所决定的,公司盈利是经营者进行公司运营的根本目标。并且,在对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中经营者关心的不仅包括盈利的成果,更多关心的是公司盈利的过程和原因。经营者通过对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的分析,可以客观认识公司运营中存在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通过正确的决策在保证盈利的同时使公司盈利能力持续增长。

2.4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作用财务报表其他利益相关者是指包括国家管理机关、与上市公司经营有关的公司企业和客户等在内的其他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国家管理机关主要是指财政、税务、工商、审计、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等行政部门。财务报表分析对于国家管理机关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通过行政管理手段维护市场经济、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二是通过检查手段保障国家经济政策法规在公司企业合理合法地执行;三是通过监督手段保证公司企业以财务会计信息为主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公司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所反映的数据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执行、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市场经济秩序的调整提供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与上市公司经营有关的公司企业和客户等财务报表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关心及进行的财务报表分析工作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财务报表其他利益相关者通过对公司偿债能力、支付能力和交易状况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公司的财务、信用和经营等公司现状,从而为与上市公司合作进行正确的决策。

3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篇4

1.目前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分析方法简介。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是通过定期的财务报告反映的。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的定期主要报告包括三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因此人们主要是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来了解其财务状况。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时,主要是从其中计算整理出各种财务指标,或再将这些指标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

对企业财务状况关心并进行分析的行为主体(个人或集团)可分两类:一类是外部分析者(例如投资人、债权人、证券分析机构),他们是与企业有关的个人或集团。就当前来看,他们一般较少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只是侧重某一方面的考察:或是获利能力,或是偿付能力等。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大多是就同类企业进行横向比较,运用的指标是从企业财务报表中计算整理出的全部指标中的一部分;另一类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经理、财务人员等),他们一般将企业看作一个系统,在进行各种财务指标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企业的整体运行情况,利用企业的历史资料较多,一般是将企业的当前财务指标与以往比较,较少与其他企业比较。

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的外部分析者与内部经营管理者在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时目的不同。例如:外部分析者中的短期债权人较关心企业的流动性,而对企业的获利情况则次之。大部分短期债权人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万一债务人无力偿还到期债务而宣告破产,其偿还债务的能力有多大,债务人的现金、有价证券等流动资产有多少,存货转化为现金的速度如何。而长期债权人,由于其收回资金的时间较长,因此较关心企业的获利能力及发展前景,较强的获利能力及较好的发展前景是到期支付利息和届时偿还本金的重要保证。至于企业的投资者,或准备向企业投资的主体来说,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发展潜力尤为他们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好,发展潜力大,所有者当前有利可图,或预期有较大的收益,才能刺激他们继续投资,或决定向该企业投资,以保证企业发展;企业内部人分析的目的,在于评价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收入与费用是否合理,其发展趋势如何,并进而改进财务及经营方面的管理。因此需要全面考察企业的财务指标,所需的资料也不限于财务报表。

二是企业的外部分析者与内部经营管理者所接触到的关于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同。一般来说,企业外部分析者接触到的关于企业的财务信息,主要是企业定期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也就是说,他们只能运用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对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来说,除了财务报表以外,随时都可以查阅企业的各项财务及非财务数据,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全面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创造命令条件。对于内部经营管理者来说,历史数据较容易获得,便于他们对企业进行趋势分析。

2.对企业财务状况分析方法的评价。我们把企业外部分析者对企业某一方面财务状况的分析称为重点分析,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全面分析称为综合分析。我们认为,目前这两种分析方法都有其不足之处:对企业外部分析者来说,由于只是面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从中整理出自己关心的指标,如债权人只考察企业的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这种选取带有一定的个人主观倾向性,往往不同的人对同一分析目的,会选择不同的财务指标,从而较难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准确的评价。再者,企业的财务状况是通过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财务指标的整体来反映的,如果只通过考察某些指标来平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往往会掩盖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对于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者来说,在全面分析企业的财务指标时,目前主要运用两种方法,即杜邦财务分析和沃尔财务分析。杜邦财务分析只用到4个指标,大部分财务指标不能进入公式参加分析,这样损失的信息较多(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其财务指标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杜邦分析的实质,是应该总指标的分解,即将资产净利率分解为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的积。主要考察资产净利率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不能算作综合分析;沃尔财务分析中,人为的主观因素比较多(体现在指标的选取和定权上),也较难保证准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沃尔分析的理论基础不完整也使某些人对此法的准确性产生怀疑。虽然企业的内部人便于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趋势分析,但是如果不与其它企业进行对比,就谈不上"知己知彼",不知道与同行业其它企业相比较的差距或优势,这种比较也不是一个或几个财务指标的比较,而是企业之间财务状况的综合比较。

二、分析方法的引进

对于以上企业外部分析者及内部经营管理者对企业财务状况分析方法的不足。我们认为,对于企业的外部分析者也要全面、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于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者,应该运用更加科学的综合分析方法,并加强与其它同类企业对比。就是说,无论企业的内部分析者还是外部经营管理者都应加强对企业财务状况的这分析,并且应该寻找更加科学的方法。

综合分析方法贵在综合,从认识事物的能力上看,人们往往习惯于将反映企业不同侧面的财务指标,运用一个简捷的系统予以综合,得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或称综合得分),如沃尔分析中企业所得的分数,以此反映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在方法上,也就是要找到一个函数p=f(x1,x2,…,xn),p为综合得分、x1,x2,…,xn为企业的财务指标。将某企业的x1,x2,…,xn代入此关系式f,得出p值来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这种函数在理论上存在,但是由于财务指标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我们找到它却不大可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x1,x2,…,xn中那些指标是主要的,且重要的程度是多少。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其综合,求出综合得分(q)作为真实得分p的近似,以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为此我们引入多元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多元分析又称多元统计分析,是基于同时对多个对象进行考察,所得许多数据的分析方法。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和日益普及,近二十多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现以发展为一个包含若干方法的体系,应用较多也较成熟的方法有主成分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发、判别分析法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对反映事物不同侧面的许多指标进行综合,将其合成为少数几个"因子",进而计算出综合得分,便于我们对被研究事物的全面认识,并找出影响事物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决定性因素,达到对事物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些方法在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心理学等方面都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近几年来,也出现一些用多元分析方法进行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文章,但大部分见于统计方面的刊物,偏重于理论方面的分析,财经类刊物中极少有这方面的论文。这说明我国企业的财务分析中,还没有对这些方法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认为,上市公司应该在财务分析中逐步引入这些方法。这些方法不但能克服当前分析方法的缺点,还能发挥多元分析自身的优势,得出准确的平价结果,提供给企业的内、外部决策者。从美国股市的发展来看,50年代开始在分析中引入这些方法,使股市理论有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股市发展以十几年,上市公司的运作也在趋于完善。一些上市公司和证券公司也开始建立数量分析小组(就目前的规模和形式来看,我们认为还不能称之为部门)分析研究企业发展和证券定价的一些问题。但并没有较多的使用多元分析方法。

从目前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引入多元分析方法也是可能的。首先,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三种表,其数据能够满足模型的需要。其次,上市公司财务人员的素质较高,能够掌握并准确运用这些方法。再次,上市公司的设备先进,便于引进及开发各种分析软件。

我们以某上市公司(汽车行业)94~96年,3年的财务报表,计算整理出8个财务指标:

流动比率(x1)、速动比率(x2)、股东权益比率(x3)、销售利润率(x4)、资产利润率(x5)、净资产收益率(x6)、应收帐款周转率(x7)、存货周转率(x8)。数据如下:

x1x2x3x4x5x6x7x8

941.148960.692510.159760.123450.104350.462538.006228.60929

950.964220.598490.122090.189780.128300.778457.738329.98542

960.836780.477330.109030.258910.197851.148906.210288.26350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篇5

关键词:风电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能源供应趋紧、生态环境负荷日趋增强,传统化石能源(尤其高度依赖于煤炭资源)将难以满足未来电力产业发展的需求,新能源发电产业将成为我国电力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能源发电产业中,风力发电发展迅速,2014年全国风电产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981万千瓦,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9637万千瓦,创历史新高。受此影响,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以金风、华锐等为代表的风电设备上市公司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重大市场份额。但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风电设备及其相关制造企业也面临着产品技术要求高、制造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经营不确定程度高、市场波动剧烈等风险。通常情况下,企业各方面的风险都会通过财务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研究风电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有利于提高企业风险意识,加强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有助于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关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财务风险的界定、财务风险的衡量与评价以及财务风险的控制等方面,定性和定量研究都比较多、比较成熟,且基本遵循普适性原则,即将微观经济中的许多单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对其财务风险的来源、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进行实证分析。罗晓光、刘飞虎(2012)在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出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运用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建立评价模型,对56家商业银行2010年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了评价①;李素红、陈立文(2011)以2010年5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基础,构建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50家公司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依据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4个风险等级②;沈友娣、沈旺(2012)针对我国创业板的特征,构建了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挖掘、识别和分辨了企业财务状况在正常-异常-困境-破产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各种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统计特征值,并提出了改进我国创业板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有效性的可行途径③。经过文献梳理发现,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评价方法在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研究中有较广泛应用。笔者以风电行业上市公司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2014年各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评价归类,以期为我国风电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二、研究对象确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我国风电及设备制造相关上市公司,以风电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作为基础数据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各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规模收益、发展方向等要素,在沪深股市中选择了25家规模较大、非ST的上市风电公司(表1)。2.指标体系构建。参考王珍(2011)硕士论文中财务指标的选取方式,依据可操作性、全面性、可比性及行业特殊性等准则,确定了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现金流量、资本结构在内的六大类财务指标,具体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资产报酬率、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应收账款比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及负债权益比率等在内的15个财务比率(表2),以此指标体系对风电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各指标数据均来源于风电上市公司2014年度财务报告,分析过程均在SPSS内完成。

三、风电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综合评价

(一)因子分析过程1.相关性检验。保证指标之间的独立性是科学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笔者选取的15个指标之间可能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在因子分析之前有必要对这些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在相关性较高的指标中选取一个指标,剔除其他指标。经过SPSS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的相关系数为0.9301,相关性较大,可剔除速动比率,保留流动比率;产权比率与资产负债率及负债权益比率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79、0.9854,相关性较大,可保留资产负债率指标,剔除产权比率和负债权益比率两个指标(详细相关系数表从略),以剩余的12个财务风险指标进行因子分析。2.方差贡献表。将12个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在SPSS中利用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检验法判断指标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KMO度量值为0.699大于0.5,表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近似为0,小于0.05,具有较高的显著性,表明指标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在SPSS中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提取因子,并经过因子旋转,得到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表3)及因子载荷矩阵。355均大于1,记为f1~f5,这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3.因子命名及解释。为了更方便的解释因子,旋转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变换,得到旋转后的(表4)。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6次迭代后收敛—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方便地解释各因子的含义。因子f1在资产报酬率、净资产增长率、销售现金比率及现金流量比率上有较大载荷,反映公司的资产水平及现金流量,可命名为资金流量因子;因子f2在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上有较大载荷,反映公司的营运能力,可命名为营运能力因子;因子f3在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上有较大载荷,反映公司盈利和偿债能力,可命名为盈利偿债因子;因子f4在资产净利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上有较大载荷,反映公司的营业收入水平,可命名为营业能力因子;因子f5在净利润增长率上有较大载荷,反映公司的成长能力,可命名为成长能力因子。4.计算因子得分。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并以此矩阵生成各风电上市公司的因子得分表(表5)。

四、风电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根据前文对风电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状况的实证分析,针对我国风电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预警提出以下对策。1.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公司管理层和相关投资者的风险管控意识,是风电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基础,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判财务风险的来源及程度。2.提高投资决策执行效率。公司的投资决策过程包含着一定的投资风险,进而导致公司财务风险状况的不确定性,应从健全公司投资决策制度、优化投资审批程序、调整投资结构等方面提高投资决策的执行效率。3.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引入独立董事,参与公司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对于被独立董事否决的投资决策,要重新进行风险评价。4.加强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定期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做到事前、事中审计,使审计活动能够规范运作。5.建立完善的公司财务预警系统。预警系统的建立应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实际,要能够准确识别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潜在影响因素。6.提高财务管理透明度。要从企业内部入手,加强对资金的集中管理,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杜绝小金库现象,提高资金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罗晓光,刘飞虎.基于功效系数法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评价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5)

[2]李素红,陈立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6)

[3]沈友娣,沈旺.我国创业板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有效性[J].技术经济,2012(7)

[4]王珍.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篇6

关键词:财务预警;ST公司;Logit模型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075-02

一、财务预警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国际金融业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不断的发展,并在在资本市场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与此同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可能性越来越大,这样就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财务的风险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财务风险预警也被提上议事日程。那么如何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分析,就成为了企业继续生存的重要条件。

目前国内外所有关于财务危机预警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财务危机概念如何界定;二是预测指标的选择和预测模型的建立。由于企业财务危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过程的直接表现就是绩效指标的恶化,因此可通过对于某些财务指标的选取来构造企业的财务危机的预警模型。

二、财务预警问题的研究成果

国外关于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开始较早,其中就产生了一元分析法、多元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国内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有关于这一方面的学术研究,其中基本上都借鉴了西方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模型,并在研究中加入了中国目前的特有因素。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近些年来的高速发展,国内的研究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在研究中主要应用的方法有Z值法与回归法,而回归模型在学术研究和实际运用中有其进步之处,所以本文我们将使用回归法进行研究。

根据以往的研究,并根据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ST公司)认定为发生了“财务危机”。主要原因如下:首先,虽然西方学术界的普遍做法是将企业依据《破产法》提出破产申请作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标志,但在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提出破产申请的案例。而且目前来看上市资格仍然是一种非常受到欢迎的资源,即使上市公司面临破产危险,也会有其他公司将其接收,也导致了一家上市公司不大可能出现提出破产申请的情况。因此,在目前阶段用破产申请来界定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是不符合现状的。其次,“特别处理”是一个客观事件,在实践中可以很好的度量,由于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会定期,所以给研究和投资者提供了数据获得上的方便,也提高了研究的定量准确性,使得研究和投资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最后,从以往摆脱特别处理的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公司是通过大规模财务重组之后才摘掉“特别处理”的帽子,这说明“特别处理”的确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公司出现了财务危机。

三、Logit理论模型介绍

在这里我们假设事件Y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发生和不发生分别记为1和0,即:Y=1发生财务危机0没有发生财务危机

而事件Y的发生依赖于一个不可观察的变量V,它和我们使用的预测变量X有一定的函数关系V=f(X),为了方便,我们将其计设其为线性形式:V=βXi+εi(1)

因此事件Y发生的概率为:P(Y=1)=P(V>0)=P(εi>-βXi)(2)

选择逻辑分布,记εi的概率分布函数为F(t),Logit模型设定的概率分布函数为:F(t)=(3)

由F(-t)=1-F(t),(2)可作如下变换:P(Y=1)=1-F(-βXi)=

F(βXi)(4)

则第i个样本为ST公司的概率为:P(Y=1)=

四、数据处理和分析

我们从2010年沪市上名称前出现ST上市公司选取20家作为样本中的财务困境公司(即ST公司),再按照同行业、同时期的原则选取与其相对应的20家非ST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中的财务健康公司(即非ST公司)这样我们就获得一个样本容量为40个的样本。

结合目前的研究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选取了以下14个指标代表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分别是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元),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销售净利率(%),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有形资产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次),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总资产周转率(次),营业利润(%),资产总计(%)。这些指标分别反应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

首先我们对所选的指标进行主成分的选取,进行这一步的原因是因为:在我们所选的指标中,有很多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是非常高的,相关系数表由于数据太多,没有加进文章。

这样一来,我们就把14个指标,简化为5个指标,下面将5个指标标准化,并利用标准化后的5个指标进行Logit回归,将所得到的系数代入Logistic函数,可得:

P={1+exp[1-6.491(FAC1_1)-1.199(FAC2_1)-6.091(FAC3_1)+

2.551(FAC4_1)-0.513(FAC5_1)}

而预测的结果为:

表2分类表a

注:a.切割值为0.500。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预测的准确率为81.3%。因此Logistic回归函数可以作为证券投资者和分析人员使用的一种有效的财务困境预测工具。

五、建议和结论

在预警模型建立之后,我们通过模型的运用就可以对危机进行预测,同时通过模型的建立与检验,可以发现指示危机发生的敏感性指标。在财务危机预警过程中,及时发现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对于有效提高预警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异常变化的发现往往依赖于对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监测。往往人们在构建预警指标体系时,会全面考查各类财务指标,这样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这样必然会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预警成本;二是从理论上来讲,各个财务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如果体系中财务指标过多,当财务发生问题时,会有若干指标甚至若干类指标同时产生反应,给我们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带来影响。

综上所述,若能比较准确的确定预警模型,建立以此为基础的重点指标观测体系,将可以以较低的预警成本实现较好的预警效果,为企业的长久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世农,黄世忠.企业破产的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J].中国经济问题,1986,(6):15-22.

[2]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4):34-40.

[3]张玲.财务危机预警分析判别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3):30-39.

[4]吴世农,卢贤义.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6):46-55.

[5]陈洪波,等.企业负债的理论模型[J].财经科学,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