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说明篇1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2009年广东省县域横截面数据,分别从概括性统计分析、空间模式详细分析的角度,基于因子分析法、空间统计分析法、空间变差法等方法,并利用R语言平台,对广东省县域经济空间发展模式做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空间结构模式呈现明显集聚和差异状态。县域经济空间结构具有正相关特征,并呈明显的核心-型空间极化状态。珠江三角洲经济正相关性明显,并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经济相关性较弱,经济联系不够。县域规模特征也呈现出一定的自相关性,但相关程度较弱。
关键词:空间结构模式因子分析空间统计空间变差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对县际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能够更详细地了解区域差异的特征,为更准确地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广东县域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一)数据选取
本文采用广东省2009年统计资料,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财政收入、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人均GDP、面积等六个指标为基本分析变量,对广东省67个县市进行空间结构模式分析,探索空间集聚的规模和程度。数据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和各地区统计年鉴。
(二)概括性统计分析
本文首先对变量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因子提取,而后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用主成分法提取因子,选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得到载荷矩阵。结果显示,前两个主成分变量解释的累积百分比达到75.51%,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公共因子在人均GDP、第二产值比重、GDP、财政收入上的载荷值都很大,可视为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经济因子;在面积和总人口上有很大载荷值,可视为规模因子。
图1表明:一是广东省县域的经济因子值的频率分布是偏态的,数据背离中心性,形态缺乏对称性;规模因子值的频率分布接近正态分布;二是经济因子值分布的区间大于规模因子,说明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于县市规模的分异程度;三是经济因子的峰度系数为11.72,有较广离群分布的“肥尾”特征,更具有较窄集簇分布的“尖顶”特征,规模因子的峰度系数为负值且绝对值较小,说明规模因子的值相较于正态分布相对分散,左侧有拖尾特征,但程度较弱;经济因子的峰度系数大于规模因子,说明少数县、市的经济变异程度较大,但大多数县域经济指标呈集聚式分布。
(三)县域空间结构模式分析
本文分别利用Moran`sI指数和Geary`sC指数作为检验变量间互相依赖水平的指标,探索广东省县域空间分布的结构特征。
1.全局空间自相关测度。由表1可知,规模因子具有空间正相关性。规模因子的Moran`sI和Geary`sC的估计值分别是0.2060和0.7793,属于正相关范围,且相关性显著。这意味着广东省县域之间的规模因子在空间上呈现为一种集聚现象。经济因子比规模因子具有更强的空间正相关特征。经济因子的Moran`sI和Geary`sC的估计值分别是0.4267和0.5332,相较于规模因子检验值接近于空间不相关临界值0和1,经济因子的检验值显示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且P值说明了相关性的显著。经济因子也呈现出空间集聚的特征,即高值区域与高值区域相邻,低值区域与低值区域相邻。
2.局部自相关测度。为了进一步探索区域单元上的经济因子与相邻局部小区域单元上同一现象或属性值的相关程度,采用局域空间关联性指标LocalMoran`sI来测度其相关性。
利用K-means迭代聚类的方法对LocalMoran`sI进行聚类分析。经分析可以得出:一是局域自相关系数小于0的县市有14个,占广东省县市总数的15.90%,这些县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显示出了与周围县市的非相似性,即高(低)值区域周围集聚着低(高)值区域,而这些LocalMoran`sI的P值都大于0.05,说明它们周围可能集聚着一些低值区域。比如广东茂名、清远、惠州一些县市,邻接东西两翼及北部山区等低值区域。二是局部自相关检验系数大于0.5的县市有8个,占广东省县市总数的9.09%,其中东莞市、中山市、深圳市、佛山市、珠海市、广州市、江门市的Lisa值都大于0.5,并且P值小于0.05,与这些城市相关的周围县市具有相似性的属性值,且这些城市所在的地区属于高值集聚区,说明了珠江三角洲较快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且开始辐射到周围各县市经济的增长,增城的Lisa值为0.5247,但P值却小于0.05,可能和与其相邻的清远、韶关等北部山区经济发展较慢的县市有关。三是局部自相关系数在0-0.5的城市占大多数,正的值说明了这些区域单元周围相似值的空间集聚。而P值均小于0.05,可能是低值集聚区,可以通过Moran散点图进一步分析。
空间说明篇2
关键词:《银杏银杏》;奇遇时间;狂欢化;时空体
须兰的短篇小说《银杏银杏》因搬上了电影荧幕(电影改名为《爱有来生》)而为更多的读者了解。这篇小说的时间很有特色,用巴赫金的“小说的时间形式与‘时空体’”理论解读,能使它呈现出另一番新意。
一、日常时间打破奇遇时间
奇遇时间是与欲望相关的时间,在奇遇时间中,重要的是两个人的激情和激情满足的渴望。在典型的希腊罗曼史中,一对恋人相遇后分开,整部小说都与他们重聚前的这段时间有关。在这段时间里,恋人们面对为数众多的挑战,可能要去四五个国家,谈论很多话题,但在奇遇时间中,并未真正改变什么――恋人双方保持着相互的爱,相互之间保持着贞洁和忠诚,他们的个性也没什么改变。而在日常时间里,奇遇所期望的不改变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奇遇与等待中会发生一些事件,改变恋人间的关系。
传奇时间(有具体历史时间所指,但抽空了世俗日常生活),即阿明等待投胎后的阿九的五十多年。阿明总认为小玉有一天会回来,不愿再错过便守在轮回道附近。他一等就是五十三年,每天所做的事就是等待,这些年他对小玉的感情始终未变。
可是阿九与阿明分离后投胎为小玉,结婚后和丈夫过着平静的世俗生活,她根本不记得自己的前生也不认得阿明。她今生的世俗生活具体真实:日间劳作回来,思念外出的丈夫,偶尔也有莫名的悲哀,总是担心能否和丈夫长相知、长相守;和她的好姐妹阿七聊天、栽花、捉弄逗趣;房东告知她打算卖掉寺庙,小玉自认为没有应变之才,推脱丈夫三天后回来再说。五十三年里,若阿明过的是奇遇时间的话,那么小玉今世经历的就是日常时间。
阿明一直在银杏树旁痴待阿九的到来,通过小玉多次说“茶凉了,我去给你续上!”这句话,他辨识出小玉就是前世的阿九,曾为此感到兴奋激动。在他五十三年漫长的传奇时间等待中,自己虽然保持着忠诚,记忆历历在目,可他从没想过,对方已经发生了变化。对方名字是小玉而不是阿九,性格也不同,阿九在复仇浇灌下长大,冷静、隐忍、想爱不敢爱;小玉幸福(偶尔发些闲愁)、活泼、自认无应变之才、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小玉与阿明的相遇打破了阿明的奇遇期望,致使他的苦等以喟叹结束。真是讽刺,前世的阿明读不懂阿九平静面容下翻涌挣扎的爱恋,今生的小玉忘却了五十三年前生死相许的痴缠。
他意识到他们的缘即使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也不能续上了,因为人变了,况且阿九(现世的小玉)现在过得也很幸福,因此投入轮回道含泪隐去。银杏树的叹息体现出他浪漫激情的消解,他对于时间、历史的体验也随之结束。可留有怅恨的是小玉,因为她知道了前生的爱情奇遇,她的幻想的生活和无法用传记衡量的时间体验开始了。
二、把狂欢化的形式综合进对时间的理解中
也许巴赫金的最重要的术语是“狂欢化”,他描述了在作为庆典的标志的猥琐行为与僭越的肉体性中,笑声是如何消解所有关于时间的理解的强有力的和权威的叙述能力。狂欢节沉溺于颠倒:前后倒转,上下倒置。他认为,真正现代的叙述形式是小说,因为小说包容了先前所有关于时间的理解,但并不给与其中的任何一种以优先性,把一种狂欢化的形式综合进自身之中。他关于小说中时间的多样表征的观念表明:历史不必只关注因果律及关联性,它也强调不连续性和僭越。就其全部的开放性来说,最大限度连接现在(当前现实)的领地。他认为,小说表征了现代时间,它对语言中的现在、过去和未来格外敏感。
《银杏银杏》的时间层次丰富,个人史诗般的故事时间、充满激情与等待的奇遇时间和平淡幸福的日常时间,三种时间相互交织。
阿明与阿九前生的故事时间跨度虽然只有两年左右,却演绎了波澜壮阔的爱恨情仇。三月初五赏花节那天,青年阿明和阿九在桃花烂漫的瀑布旁相遇。他是一个帮派的首领,骄傲又气盛,喜欢征服一切。他想得到阿九,就把她抢回家了。可是阿九对他很冷淡,总不说话。阿明一直以为阿九是山里平常人家的女儿,以为她的冷淡缘于抢她上山。阿明有个哥哥,为人豪放非常疼爱弟弟。
后来阿明越来越不喜欢山上的那种生涯,就和哥哥分道扬镳做了和尚。阿九独自找来并坚持陪住下来。一直以来她的眼神总是透露出憎恨的冰冷,直到有一次:
“我刚做完早课,阿九从外面进来,端进来一杯茶,看看我,轻声说茶已凉了。这是我多年来第一次听到她说话,不由得听得呆了。”
多年来仅有的一句关心已让阿明感觉足够,但幸福的时光总那么短暂。那天也是赏花节,阿明的哥哥受伤退避到那个寺庙,阿明决定替哥哥报仇。原来追杀他哥哥竟是阿九的哥哥,阿九和阿明的家族有仇,阿明的哥哥曾杀死了阿九全家,仅阿九和她小哥哥幸存,至此阿九的冷淡也能理解了。阿九是从小以报仇为支撑活下来的人,处心积虑的接近,却不曾想赢了报仇输了自己,她掉进了爱的劫难。这时阿九已爱上阿明,恳求小哥哥放阿明一条生路,她哥哥也应允了。阿明和哥哥兄弟情深,当他意识到是阿九通风报信害死了哥哥时,怎么也不能相信阿九对他的爱,报之以冷嘲热讽。谁知阿九竟用一把尖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靠着银杏树跪下去:
“今生今世我们走的路都错了,时间不对,路也不对……可来生,来生我会……等你。”
随后几天阿明总是梦见她微微笑着端一杯茶跨进门来,总是梦见那一树绚丽的银杏树。阿明认为阿九急忙投了胎还许诺来生等他,便打算在轮回道边等她。
阿明和阿九故事在两个晚上讲完,第一个晚上阿明通过“茶已凉了”这句话辨认出小玉就是前生的阿九,可是小玉不懂,他感慨那一晚才见到她,轻叹她的变化。阿七的到来中断了故事的讲述,日常时间又接上:小玉和姐妹阿七聊天、栽花、捉弄逗趣、房东来告知打算卖掉寺庙等。第二个晚上阿明才完整地讲完故事,引导小玉意识到她自己的前世,不顾小玉的等等请求,他就含泪遁去。第二天一早,阿七在院中惊叫,把小玉又拉回日常时间上,她看到太阳照常升起,银杏树一夜枯死。
小玉前生的故事时间镶嵌在日常时间的断裂处,相互交织纠缠。时间是一条河流,小玉活在有形的今生日常时间里,开始她看不到前生无形的故事时间。无形的奇遇时间发端于前生故事时间的结尾,平行于小玉的日常时间,直到这次相遇才汇合。最终,小玉体会到了无形的时间,在汇合处形成了小玉对时间理解的狂欢。前生与今世谁更能证明生命的存在?是前生浓郁的爱情还是今世平淡的幸福?是前世僭越了今生吗?还是它们狂欢地共舞?小玉知道自己前生的故事后还会给他的丈夫写信诉衷肠吗?是否还会对她现世丈夫感到刻骨的思念?
这篇小说建立在幻想迷思上,打破了日常时间的关联性和因果律,强调了不连续性和僭越,以其极端的形式颠覆了我们对时间的惯常理解。
三、小玉的住处和银杏树作为时空体存在
巴赫金说:“在文学中的艺术时空体里,空间和时间的标志融合在一个被认识了的具体整体中。时间在这里浓缩、凝聚,变成艺术上可见的东西;空间则趋向紧张,被卷入时间、情节、历史的运动之中。时间的标志要展现在空间里,而空间则要通过时间来理解和衡量。这种不同系列的交叉和不同标志的融合,正是艺术时空体的特征所在。”也即文学中已艺术地把握了空间和时间的不可分割(时间是空间的第四维)。
小说主要空间是寺庙,随着故事的展开,可见这座寺庙不仅是小玉和她丈夫的租地,更是她的情感所在,是她前世今生时光的叠加、沉淀,也是她人生旅程的象征。这样她的生命就有了深度,人生被拉长了,时间拉长了空间,空间卷入了时间趋于紧张。银杏树,寺庙都是时间的标志,象征着过去的爱恨情仇。小说以银杏叹息的传说开始,同样以银杏树的枯死结束,中间银杏树出现18次,显然银杏树具有象征意义。银杏树仿佛就是阿明的化身,“杏”,“信”也,意喻“一生的守候”。
要真正理解寺庙和银杏树,就要通过时间来衡量。小说开始时小玉对寺庙的理解是肤浅的,她从传说的角度理解寺庙,对银杏树也说不出为什么亲切,只有小说结尾,对两者的理解才明晰,才与她自己独特的生命紧紧联系起来。寺庙的颓败象征着故事时间的结束,银杏的枯死象征着传奇时间的终止。这样时间和空间形成了张力,耐人寻味。这样这部小说以艺术的“时空体”达到了表达的深度。
四、小结
这篇小说穿越时空,演绎了“人鬼”痴恋。它之所以动人心魄,与小说的时间、空间安排有密切关系。奇遇时间与传奇时间的碰撞,诠释了作者天马行空般的奇思、浪漫。时间层次丰富,加强了人物对自己身份的思索,每个时间的断裂处,都会让人反思前面的一段人生。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时间成为空间的第四维,只要空间在,就可以借此窥见时间的痕迹,就像小玉对那棵银杏树的凝视一样,而空间也不是冷冰冰地独自伸展,它还沉淀了时间的脚印。
参考文献:
[1][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白春仁、晓河译,河
北教育出版社,1998
[2][英]格雷.厄姆.佩奇:巴赫金,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
义,张若桑译,文艺理论研究,1996
[3]须兰:须兰小说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空间说明篇3
论文关键词:卡夫卡,空间,《俄克拉荷马露天剧场》,福柯异托邦”
20世纪末,学界经历了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学者们开始刮目相待人文生活中的空间性”,把以前给予时间和历史、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青睐,纷纷转移到空间上来。[①]空间对人类的规训和支配作用典型地体现在小说家卡夫卡的创作中。
如果我们将卡夫卡的小说放在20世纪空间经验的大背景上来考察,就会发现他与其同时代的一些现代主义作家有不同之处。普鲁斯特着眼的是时间感觉,而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们的自我认同则建立在空间感和空间意识的基础之上。主人公只有进入自己的私密空间才觉得自己是安全的,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一、卡夫卡作品中的空间意象简述
空间意识构成了卡夫卡小说的典型特征。在卡夫卡小说中,空间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其本身也是主人公存在状态的象征。对于卡夫卡而言,空间是哲学思考的精神图示,同时也涵纳着无限拓展的想象空间和随机叙事的自由结构。对于阅读者而言,空间是体认卡夫卡的方式,也是体验世界的途径。卡夫卡的空间意识为当代读者认识20世纪小说叙事的美学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封闭的私密空间
从现象学角度来看,空间绝不仅是人类生存的背景,而是生存本身。在卡夫卡的小说中文学艺术论文,空间明显体现出了与人类生存紧密相关的特征:疏远的、私密的、安全的等等。《地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格里高尔的死,既不是由于家人的冷漠,也不是由于他父亲掷出的一个苹果,而是由于他无法在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保持平衡而产生的焦虑,而这种焦虑也正是属于流放者、边缘人的焦虑。
(二)过渡空间――门的意象
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房间的门隔开了两个世界:虫的世界和人的世界,儿子的世界和父亲的世界。这里门具有双重的象征,它既是可以进入的,又是不可进入的。门的空间特征就在于它的无定点性,界于内与外、彼与此之间,处于一种不确定的夹缝状态。
(三)不可超越的空间
在《中国长城建造时》中,使者的处境与《城堡》中K的处境非常相似。他们都承担了一个不可能的使命”,就是以渺小的个人、有限的个体去体验无限的空间,他们的目标永远无法达到,而且只能永远在途中,满怀希望而又绝望地生存着。对于像卡夫卡这样具有强烈宗教信念的作家来说,正是对不可企及性的空间的追求,才体现了人类超越性精神的伟大。
二、《俄克拉荷马露天剧场》中的空间
(一)《失踪者》
《失踪者》是弗兰茨卡夫卡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但是他却没有给这篇小说结尾。在这部小说里,卡夫卡表现的是尘世生活:从来没有去过美国,但是对美国充满向往的弗兰茨卡夫卡,虚构了一个叫卡尔罗斯曼的年轻人,16岁的罗斯曼被父母亲送往美国,从此,就开始了他非常荒诞不经的旅行遭遇。
最后,卡尔罗斯曼终于在一所剧场被收留,小说就在这里戛然而止。罗斯曼无依无靠,他的孤独感和在陌生大陆的恐惧寂寞感,贯穿着始终。因此,可以把这部小说当作是人对世间的基本感受:陌生而敌意的一切包围着我们每一个人,到处都是陷阱和料想不到的事情纠缠着我们,使我们在世界上找不到前行的道路。因此,我觉得在经历了无尽的折磨之后文学艺术论文,卡夫卡也没有必要再往下写了,主人公将在他受尽折磨的道路上永远地走下去。卡夫卡停下笔,使小说成为了向狄更斯那伟大的现实主义致意的绝妙的反动:一部寓言化的抽象小说。
(二)《俄克拉荷马露天剧场》的解读
卡夫卡就在一战爆发后的不几天以飞快的速度写下了《俄克拉荷马露天剧场》,(即《失踪者》的最后一章),寓言式地宣告了曾在欧洲大陆冒险游荡了几百年的唐吉诃德们”(卡尔罗斯曼)开始在美国”进入无名状态。
在这部长篇小说里,卡尔罗斯曼以全名在新大陆,在俄克拉荷马的露天剧场,经历着新生。卡尔在街角看见一张海报,标题是:克莱顿的赛马场上,今天从早上六点到午夜,俄克拉荷马的露天剧院招聘人才!……我们谁都欢迎!谁想成为艺术家,快来报名吧!我们剧院什么样的人都需要,每个人都能各得其所。……动身来克莱顿吧!”[②]这张海报的读者是卡尔罗斯曼,卡夫卡长篇小说主人公K的第三个化身――他比前两个幸运,在这个露天剧场,好运气等着他。
这个剧场是真正的赛马场,这个赛马场同时也是剧场,这是个谜,但这个谜却与神秘毫无关联,可与心理单纯、头脑简单的罗斯曼却很协调。俄克拉荷马的露天戏剧绝对是来自中国戏剧,因为中国戏剧是动作型的。这种露天戏剧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将情节化解到动作中,甚至还可以这样认为,将卡夫卡的一部分小散文及故事搬到俄克拉荷马的露天剧场上,效果才完全显出来了。[③](三)人生如戏
本雅明认为,无望”可以使卡夫卡笔下的人物获得一种美丽”,卡夫卡的美”也可以来自绝望”,但是要强调的是,美”并不能使人获得真正解脱。卡夫卡的世界是以世界为舞台的一出戏。在他看来,人类从来就是在演戏。它具体的典型表现为:每个人都被聘为俄克拉荷马的露天剧场的演员,录用他们的标准时什么,这是个难解之谜。人们首先会想到他们适合演什么,但在这里看来无关紧要的。换句话说:对求职者根本没有别的要求,只要演自己就行了。这些人以各自的角色文学艺术论文,在露天剧场混饭吃,就像皮兰德娄笔下的六个人在找一位作家。对于卡夫卡和皮兰德娄,这个场所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这可能意味着解脱。
对于卡夫卡来说每个动作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甚至是一出戏。这出戏以世界为舞台,以天空作布景。在俄克拉荷马的乡村典礼中,卡夫卡的这部长篇小说落下了帷幕。对于俄克拉荷马剧团的成员们,他们所要扮演的角色却是他们先前的生活。因此,这就是露天剧场的天然”所在,它的演员们得到了解脱。[④]解脱并非对生存的奖赏,正如卡夫卡所说,如果一个人自己的额头挡住了自己的路”,那么解脱就是他最终的逃避。[⑤]也就是说,卡夫卡本人是没有希望的,解脱也不过是逃避”而已,逃避开身处其中的现实世界。三、福柯的异托邦”与卡夫卡的作品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1976年发表的题为《其他空间》演讲中说,我们时代的焦虑与空间有着根本的关系,比之与时间的关系更甚。他指出19世纪的着魔是时间,20世纪的着魔则是空间。[⑥]
福柯在他的《另外的空间》中,这样评述巴士拉的空间观:现象学者的描述教导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承载着质量的空间中,这个空间或许充满了幻象。我们第一次感知的空间、梦想的空间、激情的空间它们都包含着内部质量。”福柯这里所说的,与其说是人对空间的内心感知,不如说是现代人充满危机感的空间体验,因为现在的焦虑从根本上说是与空间相关的。卡夫卡的作品形象地告诉我们,这种焦虑是生存焦虑,因为人在失去空间的同时失去的正是他自身。
福柯在《另外的空间》中对此有一个注解,即他发明了一个与乌托邦”不同的新词异托邦”。乌托邦是一个在世界上并不真实存在的地方,而异托邦”是实际存在的,它被说成是一个空间的关系网。为了说明什么是异托邦”,福柯先从什么是乌托邦入手:乌托邦是并不真实在场,没有真实位置的场所。但是,在一切文化或文明中,有一些真实而有效的场所却是非场所的,或者说文学艺术论文,是在真实场所中被有效实现了的乌托邦,福柯称之为异托邦”。异托邦”的概念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路,即我们似乎熟悉的日常空间是可以做间隔划分的,就是说,存在着不同的异域”,一个又一个别的场合。在《俄克拉荷马露天剧场》的结尾卡尔罗斯曼踏上了火车,开始了他在美国从没未这样的无忧无虑的旅行”便是这一理论的最好阐释。
昆德拉说,卡夫卡把他的第一本小说(即《失踪者》)的背景放在一个他从未涉足的大陆,是为了表明一个清楚的意向:不搞现实主义;或者更应该说:不搞什么认真。”在《失踪者》中,卡夫卡选择了一条表面看来似乎轻浮的‘根据文学而来的文学’之路”,因为它为卡夫卡的想象提供了他所需要的全部自由(夸张的自由,荒谬的自由,游戏式发明的自由)。”[⑦]然而卡夫卡笔下的这种自由”却是与空间不可分割的。
注释:
[①]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87.
[②][奥]弗兰茨卡夫卡,叶廷芳.失踪者(《卡夫卡全集》第2卷)[M].张荣昌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26.
[③]瓦尔特本雅明.经验与贫乏[M].王炳君,杨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356.
[④]瓦尔特本雅明.经验与贫乏[M].王炳君,杨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375.
[⑤]瓦尔特本雅明.经验与贫乏[M].王炳君,杨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360.
[⑥]米歇尔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A].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8.
[⑦]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M].孟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0.
参考文献:
[1]张天佑.专制文化的寓言:鲁迅、卡夫卡解读[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11.
空间说明篇4
【关键词】文化意象;空间意象;多元;经典化的价值尺度
1、《铁浆》中文化意象的选取与塑造
在《铁浆》中,给人印象最深刻当属贯穿全文始终的“铁路”、“火车”意象和那个流着西瓜汤一样鲜红的生铁浆的“鼓风炉”意象,这三个文化意象的选取与塑造对于小说主旨及内涵的表达与深化具有独特的作用。
小说从大雪封路火车停开和孟宪贵死后靠近铁路而葬入手,追溯到筑铁路那年镇上沈孟两家争包盐槽之事,借孟家三代兴衰的故事影射出时代的递变,在整个叙述过程中作者巧妙地选取了铁路、火车和鼓风炉三个极具代表性的意象,将现代文明对古老乡村文明的冲击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铁路”象征着现代工业文明,“鼓风炉”象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在小镇呼啸而过的“火车”则是现代工业文明对古老乡村文明冲击的具象化。铁路、火车这两个意象贯穿了故事的始终,有关筑路和通车进程的情节在文中不断出现,交织在沈孟两家争包盐槽之事中,在无形中冲击着这个古老的乡村小镇,而鼓风炉这一意象虽然出现的晚,但却是随着沈孟两家为争包盐槽喝铁浆这一高潮而出现,这三个典型意象在文中自然的贯穿,使现代与传统的冲撞自然生动的表现出来。文中值得关注的一个情节是,在孟昭有准备喝铁浆前,洋状元说道“说了你不会信,铁路一通,你甭想还把盐槽办下去,有你倾家荡产的一天”,而就在孟昭有喝下铁浆的瞬间,有人似乎听见他一声尖叫,可那却是火车汽笛在长鸣。在这里,铁路、火车、鼓风炉三个意象通过孟昭有的惨死首次相聚,淋漓尽致地反映出古老的传统乡村文明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彻底覆灭,那一声汽笛是悲鸣还是胜利的号角耐人寻味。随着时代文明的变迁,洋状元的预言必然会应验,孟昭有宁死也要保住儿子能包盐槽,孟宪贵却败家落魄而死,孟家兴衰反映出“家天下”思想的弊病也在这三个意象所传达的时代递变中得以证实。
小说通过铁路、火车、鼓风炉这三个典型意象生动具体地展现出现代工业文明对古老乡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并借沈孟两家血腥地争包盐槽之事及孟家三代的兴衰反映出“家天下”思想在时代变迁中对自身及子孙的伤害,这对当时的台湾当局有很强的影射作用,作者在三个典型意象传达出的时代递变中指出“家天下”思想的弊端并影射时局,具有超越政治意识形态的突围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说创作中典型文化意象的选取与塑造不仅对小说主旨及内涵的表达与深化具有独特的作用,更有利于文学超越性尺度的融入,使文学突围出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获得更为广阔的包容性。
2、《铁浆》中多元空间意象的转换
在小说《铁浆》中,朱西宁以其一以贯之的原乡视野,利用对故乡的回忆想象构筑起一个古老的乡村小镇,在这小镇中现代工业文明与古老的传统乡村文明冲撞,形成了一个实为古老的乡村世界却又朦胧地映现出现代世界的多元空间意象,这种蕴含着现代文明对传统乡村文明冲击的多元空间意象被内化为小镇人的心理空间,使小说闪烁着幽微的人情之光,在人性关怀方面实现了文学的突围。
小镇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非常有韵味的一个空间意象,而小说《铁浆》的叙述一回到二十年前的古老乡村小镇,首先写到的就是小镇上的人因为筑铁路而惶惶不安;后来,铁路量过两年整却一直没见火车的影儿,人们仇视、惶惧、胡乱的猜疑,却又不得不在咒骂中认命;铺铁路的同时,镇上发生了血腥的争包盐槽事件,把人们惶乱的心绪推到了极致。小说在描写现代工业文明对古老传统乡村文明冲击的同时,也大量描写了小镇人面对以铁路和火车为象征的现代文明冲击的惶惧心理,让小镇这个蕴含着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乡村文明冲击的多元空间意象成为演绎人情、人心变化的舞台,这在无形中也将小镇这个多元的空间意象内化为面对现代工业文明与古老乡村文明冲撞的小镇人的心理空间,使小说呈现出立体化的表现效果。
在关注小镇人面对现代工业文明冲击的心理变化的同时,作者也关注到了孟昭有这一人物身上所展现的人性力量。孟昭有关于争包盐槽的一切血腥行为都只是为了一洗上一代的夙仇、只是为了保住下一代的财运,虽然他的一系列自残式的行为看起来愚昧不堪,但是他这种为了家族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精神,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还是具有惊醒意义的。“现代性就是人类逼迫上帝退位的过程,良知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彻底的内在化翻转”,可见在现代文明推进的过程中,功利与算计的日益强盛使人类的人性与良知面临着极大的危机,而在刚刚面临现代工业文明冲击的古老乡村小镇中,孟昭有对于家族利益的牺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人类人性与良知的幽微光亮,让小镇这个蕴含着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乡村文明冲击的多元空间意象成为展现人性挣扎、欲望消长的舞台。
因此,《铁浆》中这种多元空间意象的转换,使我们能够通过人们的心理空间在现代与传统文明的冲击中挖掘幽微的人情之光,从而加深人对自身的认识,并且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探索能使文学突围出政治、商业等功利性因素的影响而获得超越性和广阔的包容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铁浆》中典型文化意象的选取与塑造、多元空间意象的转换深化了小说思想情感内涵的表达,有利于文学超越性尺度的融入,使文学能够抗衡住现实的压力,突围出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获得更为广阔的包容性,这不仅有利于加深人对自身的认识,更深化了人表达自己的可能性,成为小说创作中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因此,文化意象的选取与塑造以及空间意象的转换问题,对于我们研究二十世纪汉语文学经典化的价值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空间说明篇5
为什么现实空间不是四维空间或二维空间呢?
一维空间和二维空间
想象存在一维的“人”,像一个个点,生活在一维空间中,即生活在一条线上,这个世界只有一个测度――长度,只有两个方向――向前或向后。因此它可以是一条直线,也可以是一条曲线。
一维空间实际上存在于二维空间中,但一维人无法看到二维空间,也不了解在二维空间会发生什么事,哪怕这个一维空间是条螺旋线,相邻两圈非常接近,对二维人来说,要从螺旋线上A点走到B点,只要沿虚线走就行了,可是一维人不能沿虚线穿越二维空间的缝隙,只能循规蹈矩地沿螺旋线走。
再想象二维空间的“二维人”,他们能够在二个维上移动。这个二维世界既有长度,又有宽度,但没有第三个高度。二维人虽然可以猜测存在三维空间,但由于他们无法越雷池半步,所以对三维空间一无所知。
三维空间和四维空间
与一维、二维的情况相似,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可能包含在更广的四维空间内。但三维人却不了解四维空间居民的生活习性和运动规律。三维空间的三个基本测度可以用三根互相垂直的坐标轴来表示,但是,如果再补充第四根坐标轴,要使它与前三根坐标轴均垂直,我们是无法做到的。
要实现科幻小说中的穿越四维空间,前提是三维空间是弯曲空间,而不是平直空间。这一点现在是清楚了。以前人们以为空间像是一个空的盒子,它有长、宽、高,物体在这个盒子中移动。上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空间和时间不再是脱离物质的独立存在,“如果没有物质,盒子也不复存在”。而有物质存在的空间不再是欧几里得的平直空间,而是弯曲空间,物质的密度越大,其周围空间弯曲得越厉害。但是在极端情况下,空间竟弯曲得封闭起来,这时由中心物质发出的光,将沿闭合曲线传播而射不出去。外部观测者看不见从中心物质发出的光。而在通常物质密度不大的空间,光是当做沿直线传播的。
那么我们怎么来判断是否存在四维空间呢?
如果有四维空间
如果存在四维空间,就应该发生一些奇怪的现象。
三维人可以从下述现象判断是否存在四维空间,例如有一只左手手套,无论我们怎样移动、转动它(不是把它里外对翻),都无法把它变为右手用的手套。然而,如果存在四维空间,把左手手套拿到四维空间去翻一个身,再送回三维空间,那就可以成为一个右手手套了。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现象断定存在四维空间,因为这只手套就曾去过四维空间。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一个现象必须用存在四维空间来解释,也许自然界根本就不存在四维空间。
尽管四维空间提供人们瞬时穿越巨大距离的可能性,但它也有非常致命的缺点。事实上,随着维数的增加,运动的稳定性减小。大量研究证明,在二维空间,一般说,任何扰动都不会破坏沿闭合轨道运动的某个物体的平衡,使它飞到无穷远去。
在三维空间,如果扰动不大的话,这种沿闭合轨道运动的物体,也不会越轨而去。在四维空间,情况就大不一样。所有圆轨道都是不稳定的。在这种空间,行星不可能沿闭合曲线绕太阳运行,它们或者落到太阳上,或者飞到无穷远去。
根据量子力学的运动方程,同样能证明,在多于三维的空间中,氢原子已不能作为稳定的结构存在,绕核旋转的电子必然要落到原子核上去。
除了运动的物理性质变化外,空间维数的增加,也改变了空间的纯几何性质。如果把平面图上地球仪的球面展开为平面地图,图形有了变化,但经纬线之间的角度始终不变,一直是九十度。这就是几何学中的保角变换。数学家们证明,任何连续的平面图形都可保角变换为圆形,但不是所有的三维物体都能保角变换为球形。这说明,三维空间的保角变换,远不如在二维空间那样广泛,那样容易。增加一根坐标轴,就使空间的几何性质受到了限制。
现实的完美空间
我们的现实空间为什么既不是二维,也不是四维的,而恰恰是三维的?也许,全部症结在于:二维空间过于“自由”了,而四维空间却又过于框死了。我们的三维空间恰到好处。按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客观世界应该是和谐,完美的,而只有三维世界才最完美。
空间说明篇6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区位演化;空间马尔可夫链
中图分类号F222.3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BasedonthedatasetofinwardforeigndirectinvestmentacrosstheprovincialregionsofChinaover1993-2014,thispaperattemptstoapplyMarkovchainand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technologytoinvestigatethespatialandtemporaldynamiccharacteristicsofFDIagglomerationinChina.Firstly,theFDIsharesfordifferentregionsinChinaareclassifiedintofourdifferentclasses(low,middle-low,middle-highandhigh),whichshowsaveryunevenFDIdistributionpatternbasedonGIStechnology.Ontheotherhand,theestimationofMarkovtransitionprobabilitymatrixoffersmoredetailedinsightsintothemechanicsofFDIevolutionprocessinChinaduringtheresearchperiod.Inaddition,theevolutionarytrendsofFDIagglomerationareforecastedbycomputingthelimitedpowerofMarkovtransitionprobabilitymatrix.EmpiricalresultsindicatethattheprobabilityofmovinguptheFDIladderissomewhathigherthanthatofmovingdown.WecanconcludethatthereisdivergenceofFDIinChina.
KeywordsForeigndirectinvestment;Locationevolution;SpatialMarkovchain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FDI的流入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加快地区工业化进程、促进贸易增长和建设市场化制度等方面,它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FDI的流向引导着国内资本、劳动力等多种资源的地区流动,导致各地区生产要素投入的显著差异,被认为是影响中国地区间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
FDI的动态空间演化机制与区位影响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区位吸引FDI在特定地区形成聚集,而资本边际收益递减与技术扩散会促使FDI的空间形态由集中逐渐变为分散.目前,关于FDI区位选择因素的研究比较多.Fung等(2002)研究发现优越的基础设施有利于FDI的引进.Li和Park(2006)以及Hong(2007)研究发现聚集因素是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因为经济活动的聚集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中间产品的共享以及技术的溢出可以带来外部效益.苏芳和胡日东(2008)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中国区域FDI决定因素的动态演变过程.何兴强和王利霞(2008)基于“第三国效应”理论,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对1985~2005年期间中国30个省市的FDI区位分布的空间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各个地区的FDI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韩剑和张凌(2010)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中国1987~2007年FDI空间演化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王丽等(2012)利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自回归模型研究了1995~2009年中国FDI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动因,结果表明各省份实际利用FDI的过程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Pan(2012)研究了1993~2008中国各省市的FDI区位决定因素,并发现中国各省市的FDI具有弱聚集效应.赵伟和向永辉(2012)在马尔可夫完美均衡的框架下分析了集聚经济和区位优势对地区间FDI税收竞争均衡的影响,并发现地区间的FDI税收竞争是存在的,税收仍然是影响FDI区位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关于FDI的收敛性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因此,本文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和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研究中国各省市的FDI投资的时空区位演化过程.
3实证分析
3.1空间布局分析
为了分析中国各个省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态演化过程,采用1993~2014年中国各个省的FDI数据,并计算各个省在当年占全国的比重.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各个省的统计年鉴,数据是由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数据组成,由于数据的缺失,假设它从1993年至2014年一直处于FDI投资的低水平状态.图1给出了1993年中国各个省的FDI水平的空间布局.
从图1中可以看出,FDI在中国各个省的分布极度不平衡,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比重很少,且表现出从东到西的阶梯状.1993年FDI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是由于这些地区有较好的政策支持,又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并且交通运输能力好,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图2给出了2002年中国各个省的FDI水平的空间布局.
与图1进行比较,从图2可以发现东部和西部的变化都比较小,东部除了海南的FDI投资水平下降外其他各省的FDI投资水平基本不变;西部除了四川,重庆和云南的FDI投资水平下降外其他各省的FDI投资水平基本不变;中部各省的变化比较大,江西的FDI投资水平上升,陕西FDI投资水平下降了.由此可以看出这个阶段中国的FDI投资的空间布局还处于调整和优化的阶段.图3给出了2014年中国各个省的FDI水平的空间布局.
从图3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福建的FDI投资水平下降了,而中部的河南和安徽,西部的四川和重庆的FDI投资水平上升.由此可见,FDI已逐步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FDI的这种转移主要是由于中部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充足而又廉价的劳动力,使得FDI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3.2时间转移特征分析
为揭示中国各个省的FDI时空布局演化过程,假设初始分布为均匀分布,利用1993~2014年中国各个省的FDI水平,根据公式(2),计算中国各个省的FDI水平在整个研究期间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为了更进一步说明FDI时空演化的阶段性特征,把整个研究时段1993~2014年分成两个子时段,第一时段为1993~2002年,第二个时段为2003~2014年.表1给出了1993~2014年以及子时段的中国省域FDI时空演化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由表1知,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值相对较高,这表明一个在初期FDI水平为i状态的区域,在随后年份仍属于此状态的可能性较高.在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中,对角线上的元素的最大值是94.675%,最小值也是86.551%,也就是说,中国各个省的FDI水平在不同年份之间变化并不大.另外,比较第一个时段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和第二个时段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时,发现当处在低和中低水平状态时,第二阶段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小于第一阶段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当处在中高和高水平状态时,第二阶段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大于第一阶段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就说明在1993年~2002年期间处在中高和高状态的省市状态转移概率相对比较大,这个时期是中高和高水平状态的关键调整期,在2003~2014年期间处在低和中低状态的省市状态转移概率相对比较大,这个时期是低和中低水平状态的关键调整期.这也说明1993~2002年期间是FDI空间布局的调整主要表现在数量上,而到了2003-2014年FDI空间布局的调整主要表现在质量的提高.
其次,不同省份FDI在不同年份之间的状态转移概率比较小,且越偏离主对角线,转移概率越低.在1993~2014年间,不同状态之间最大的转移概率发生在中低水平向中高水平方向的转移上,为9.356%,其次为中高向高水平方向的转移上,为7.017%,同时可发现当处在中低和中高水平时,向上转移的概率大于向下转移的概率,且没有跨越两个层次转移的情况.这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中国省域FDI整体投资水平不断提高.
最后,根据式(3)计算了马尔可夫链的极限分布,表1还给出了1993~2014年,1993~2002年以及2003~2014年的极限分布.进一步,比较极限分布和初始分布来分析中国各个省FDI的收敛性.在整个研究时段1993~2014年期间,处在低和中低水平状态的极限分布小于初始分布,而处在中高和高水平状态的极限分布大于初始分布,这说明中国各省市FDI水平是发散的,且具有一定的长期聚集趋势.但从第一个时段1993~2002年期间来看,处在低和中低水平状态的极限分布大于初始分布,而处在中高和高水平状态的极限分布小于初始分布,这还是说明中国各省市FDI水平是发散的,且长期聚集趋势不明显.再从第二个时段2003~2014年期间来看,处在低和中低水平状态的极限分布明显小于初始分布,而处在中高和高水平状态的极限分布明显大于初始分布,这还是说明中国各省市FDI水平是发散的,且具有长期明显的聚集趋势.总之,整个研究时间段内中国各省市FDI投资水平的提高正在稳步推进,但这种FDI时空演化过程发散的,并从长期来看具有明显的聚集趋势.
为了描述中国各省的FDI时空流动性,根据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可以构建流动性指标(Shorrocks’Index)
其中N=4,tr(P)表示状态转移概率矩阵P的迹.当P是单位阵时,SI值等于0,但当P对角线上的元素全为零时,SI值等于1.SI值越大,说明流动性越强.根据表1中给出的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计算整个研究时段1993~2014年的流动性指标SI=0.094,说明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但流动性不强.比较第一时段1993~2002年的流动性指标SI=0.104和第二时段2003~2014年的流动性指标SI=0.089,发现第一个阶段的流动性大于第二个阶段的流动性.
为了进一步检验前面得出结论的可靠性,对该马尔可夫模型的时间齐次性进行检验,根据(4)式,根据表1中给出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Q=2,计算得到的似然比检验统计量为Tγ=19.356,且统计量的临界值为χ20.9912=26.217.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显著性水平为1%时接受原假设,说明假设中国各个省市的FDI具有马尔可夫时间齐次性,也进一步验证了前面得出结论的合理性.
4结论
以1993~2014年期间中国大陆31个省份FDI空间分布格局演化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发现,中国各省市的FDI分布极度不平衡,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比重很少,且表现出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构建空间马尔可夫模型,并分析了中国各省市的FDI时空演化过程,结果发现当处在中低和中高水平时,向上转移的概率大于向下转移的概率,且没有跨越两个层次转移的情况.这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中国省域FDI整体投资水平不断提高.总之,整个研究时间段内中国各省市FDI投资水平的提高正在稳步推进,但这种FDI时空演化过程发散的,并从长期来看具有明显的聚集趋势.由此说明影响FDI区位选择的因素在不断变化,市场规模、基础设施水平等传统经济因素的影响仍然显著,但作用在逐渐下降,而市场化程度与聚集效应的影响正不断增强.另外传统政策优势的影响也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这说明FDI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从全国层面制定适宜的外资政策,实现外资空间布局的优化,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KCFung,HIizaka,SParker.DeterminantsofUSandJapanese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China[J].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2002,30(3):567-578.
[2]LiS,ParkS.Determinantsoflocations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China[J].ManagementandOrganizationReview,2006,2(1):95-119.
[3]HongJ,AnthonyTH.Chen.ModelingthelocationchoicesofforeigninvestmentsinChineseLogisticsIndustry[J].ChinaEconomicReview,2007,18(4):425-437.
[4]PanM.FDIagglomerationchangeinChina[J].JournalofChineseEconomicandForeignTradeStudies,2012,5(3):172-184.
[5]何兴强,王利霞.中国FDI区位分布的空间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8(11):137-150.
[6]王丽,曹有挥,袁丰.中国FDI区位选择的时空格局演进及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1):8-21.
[7]苏芳,胡日东.中国FDI区域分布决定因素的动态演变与地理溢出程度―基于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8,28(1):16-20.
[8]蒋伟.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决定:基于“第三方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2(1):75-80.
[9]赵伟,向永辉.区位优势、集聚经济和中国地区间FDI竞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6):1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