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交通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绿色交通,公共交通,公共交通系统,公交优先
Abstract:thecitytrafficcongestionisinevitableresultofsustainedhighspeedgrowthofeconomy,citytrafficisacommonproblemfacedbyeverycity,thedevelopmentofpublictrafficisthecityaroundtheworldontheformationofsolvingcitytrafficproblemofconsensus.Therefore,Ithink,ourcitywillvigorouslydeveloppublictransport,publictransportprioritydevelopment,shouldbemorescientificdevelopmentofpublictransport.
Keywords:greentransport,publictransport,publictransport,buspriority
中图分类号:D03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绿色交通
1.1绿色交通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交通是一个理念,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以减少交通拥挤、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其主要特征是安全、畅通、舒适、环保、节能、高效率。绿色交通的概念包含了推动公交优先发展、促进人们在短距离出行中选择自行车和步行的出行模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建立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等[1]。
由此可见,绿色交通的本质是建立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社会公平[2]。
1.2绿色交通的特征
1.2.1绿色交通的基本特征
主要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交通方式:在交通方式上以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导。
②交通系统:拥有方便、快捷、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
③交通系统与外部系统的关系:交通系统与外部系统协调共生[3]。
④交通工具:公交车、自行车、步行。
1.2.2与土地使用协调
绿色交通理念必须融入到城市规划中,研究城市的开发强度与交通容量和环境容量的关系,使土地利用和交通运输系统两者协调发展,才能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的目标[4]。
1.3绿色交通规划原则及要点
绿色交通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注重人的舒适性,不仅要考虑交通出行者的舒适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同时也要考虑道路周围居民是否受到尾气污染、噪声、振动等危害。
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交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走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也要从整体上对城市布局、土地利用、道路系统的合理性及其使用效率、资源投入和环境保护等进行考虑,才能实现绿色交通。
1.4绿色公共交通体系框架
①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②建立适合人和公共交通的城市布局和开发模式。
③鼓励和推广轨道交通、地面交通。
④促进非机动交通与公共交通的结合。
⑥合理分配有限的城市道路资源。
⑦确立交通管理政策。
1.5绿色交通发展的目标
①环境友好;②资源节约;③服务高效;④出行距离合理;⑤交通结构绿色。
二公共交通系统
2.1城市公共交通的概念
城市公共交通是指在城市行政辖区内,为居民和流动人口提供多种形式的客运服务,实现人员高效、安全、舒适和方便的、移动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5]。公共交通的最大特点是公共性,市民遵守客运规则并支付相应的交通费用,就可以自由选择交通方式出行。
2.2城市公共交通的特点
在中小城市中一般以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等为主要客运工具;在现代大城市中,地铁、轻轨等快速轨道交通系统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交通的骨干。公共交通工具载量大,高运送效率,低能源消耗,对环境污染较小和运输成本低等优点。
2.3我国公共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能源指标小,城市的环境容量有限,道路公共交通由于投资少,建设难度小、便于乘客等优点,目前是我国城市交通的主导。
2.3.1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不配套。目前我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方面的政策主要在于财政补贴政策和在少数城市实行的公交车辆优先通行的交通政策[6]。
2.3.2公交优先通行政策并没有实际落实,公交专用道设置也不合理。公交车辆专用道名存实亡,大多被占用或混用。
2.3.3交通路网规划设计欠缺且缺乏可操作性。如公共交通线路网稀疏;对居民出行的需求量研究不足等。
2.3.4道路公共交通设施差,服务水平不高。车辆发车频率太小且不准点。
2.3.5停靠站设施简陋。公交线路沿线站台的设施简陋,不能挡风避雨,站台地面坑凹不平,雨天车辆靠站时,污水四溅,若车辆靠不了边,乘客还要淌水上下车。
三优先发展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的对策
3.1高度重视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整合规划,做好综合交通枢纽规划设计[7]。
3.2把交通纳入城市规划考虑的基本因素之列。
3.3以人为本,城市要为人服务,而不是为车服务;城市街道要适应步行需要,贴近生活,给市民提供更多样的出行选择,更加注重出行的安全和环境。
3.4建立方便、快捷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提供空间;引导私人小汽车适度、合理使用。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推进城市公交、自行车加步行的城市交通模式。
3.5通过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减轻交通路网的负担,减少机动车总量,以实现减少交通有害气体排放总量的目的。
3.6规划建立合理的交通道路网络结构,并通过严格科学的交通管理,使交通保持畅通有序的良好运行状态。
3.7通过科技力量不断提高交通工具的环保性能、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实现降低机动车单车排放量的目的。
3.8不断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城市居民利用公交、自行车和步行方式出行。
无论是可持续交通,还是绿色交通、低碳交通,其核心本质都将是建设以公交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注重交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交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因此,科学严谨的规划设计公交系统,是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最重要的环节。
四结束语
绿色交通是机动化社会的理想追求,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义务[7]。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研究我国目前人均用地和能源资源少、城市用地紧张的现实条件。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公交优先发展政策。同时,科学严谨的进行公交道路规划,提高公交线路网覆盖率和线路资源的利用率,合理布置公交站点,为乘客提供便捷出行。只有这样,我国的公共交通才能得以优先发展,中国城市交通、环境状况才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郑小燕.建设快速便捷的绿色交通体系[D].绿色交通体系,2007:446-448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绿色物流发展
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的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绿色物流的目标是在实现经济利益目标的同时,还要追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既具经济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的目标。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
1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
1.1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受传统物流影响企业在生产上,只注重产品的功能、开发周期和成本,无视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材料选择和绿色生产工艺流程规划等理念并没有贯穿到整个生产环节。而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绿色服务、绿色保障的追求还不够,消费者产生对社会环境的关切意识和自觉维护环境的意愿不强。另外,我们的物流技术与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如材料的使用、机械化程度与先进性、信息化、网络化等。
1.2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还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先进技术国家在绿色物流的观念上、政策上以及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绿色物流观念淡薄。一方面,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部分政府领导对物流的推进尚且放任自流。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域外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
1.2.2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绿色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
1.2.3绿色物流技术落后。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我们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2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2.1政府引导物流是宏观活动,它强调的是总的成本最低,这要求政府对物流进行整体的规划,从全局考虑,避免造成重复建设和没有必要的建设。
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政策法规,在宏观上对物流体制进行管理控制。①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从源头上控制物流企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②限制交通量。发展共同配送,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最终通过有限的交通量来提高物流效率。③控制交通流。通过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措施,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培养专业的绿色物流管理人才。我国物流的滞后,物流尤其与绿色相悖,除了认识有限、科技水平落后,也和相关人才的缺乏有关。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要求知识面广、层次高,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绿色物流专业人才,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也只有这样,现代物流才能在绿色的轨道上健康驰骋。
建设绿色物流的基础设施。政府要筹措专项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对铁路和公路的干线要进行修补和完善,使干线能够到达经济所能辐射的范围;在一些重要的城市建一些铁路专用线和站场,满足经济高度发展对高效物流的要求;由政府扶持建造一批高层立体仓库。当然,如果有必要,资金的来源也可以选择外资或民间资金等。
2.2企业主导走向绿色物流,离不开企业这个经济主体,企业要发挥主导作用。只有所有物流企业和相关企业接受绿色物流的理念,并成为其自觉行动,才能说真正进入了绿色物流时代。
绿色运输。首先要尽量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以杂货为对象,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有效地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通过运输方式的转换可削减总行车量包括转向铁路、海上和航空运输。联合一贯制运输是物流现代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其次要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统一集货、统一送货可以明显地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可以提高市内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务水平使企业库存水平大大降低甚至实现“零”库存,降低物流成本。最后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发展第三方物流由这些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
绿色流通加工。流通加工指在流通过程中继续对流通中商品进行生产性加工,以使其成为更加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最终产品。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措施: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
绿色包装管理。绿色包装就是符合环保要求的包装,它要求商品包装无害于生态平衡,无害于人类健康。具体而言,绿色包装泛指包装用料节省资源,尽量减少包装废弃物,用后利于回收再利用和再生成为其他有用之材,填埋时少占地而易于降解。面对国际市场上的绿色包装要求,必须大力推进包装科技的开发。
绿色物流运输工具。国内传统的核心大城市和一批大中城市的中心区域的物流运输在需求旺盛的同时对汽车尾气环保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排放标准不仅加严同时在车型上也从轿车开始向其它车型延伸。在城市物流建设中,如送货、送报、送早餐、送信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构成了整个城市物流的框架。因此“绿色物流”为生产绿色运输工具带来了商机。轻卡等满足绿色物流发展市场需求的绿色运输工具正应运而生。
2.3民间组织倡导推进绿色物流除了政府和企业的努力外,还必须重视民间组织的倡导。这里民间组织主要指行业协会、企业联合会、商会及社会团体等,它们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在消费群体中有良好的基础,在推进绿色物流中有独特的优势。民间组织倡导的绿色物流对策主要有促进共同物流体系的建立、物流标准化的广泛实施、促进物流的社会化、推广低公害物流技术的应用等等。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就是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承担社会责任,将物流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协调起来,使物流活动有利于环境的量性循环。
因此,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和对环境的最低损害,将有利于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城市化交通
1.新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绿色交通
城市交通的发展在满足人们交通需求的同时,城市交通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交通拥挤、慢性公路堵塞及红绿灯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增加及出行时间消耗增大,噪声、振动、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增多,道路建设的不合理影响土地布局的合理性,路网可靠性降低,社会成本增加等问题。虽然在汽车环保及公路利用方面采取了各项措施,但随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上升,这些问题将会继续恶化,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交通拥挤。可见,解决交通问题不再是单一的解决人们交通的需求,而应从系统的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
“绿色交通”的提出,使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得到最好的诠释即: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同时引导城市由目前单中心同心园模式向多中心的轴线模式发展。
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实践目标。简言之,“绿色交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一套多元化的都市交通工具,减少个人交通车辆的使用,以降低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节省能源、费用的交通运输系统。最终强调的是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以减少个人交通工具之使用为手段。
chrisbradshaw于1994年提出绿色交通体系(greentransportationhierarehy),其论点是绿色交通工具之优先级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运输工具、共乘车,最后是单人驾驶的私人车。
可见,“绿色交通”的理念和目标正是交通规划师们的追求,是新世纪城市交通的主导方向,也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世界各国在发展城市交通的战略问题上,已达成共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形成运量大、速度快、能耗低、污染少、安全可靠性强的现代化立体公共交通干线网,实现交通行业的“绿色性”。如在斯特拉斯堡市号称“绿色大蟒蛇”的轻轨交通,已成为欧洲绿色交通的典范。因此有人提出轨道交通是对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
2.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方兴未艾,尤其是在我国经历了长期城市交通问题的困扰,体尝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地下铁道建成后的种种效益之后,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着手轨道交通规划。但在规划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不能完整的反映“绿色交通”理念,不能适应新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
1)路网规划现状
综合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的路网规划不难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较少的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或仅在评价系统中有些环境指标,而在“绿色交通”理念指导下,应该在规划一开始就将资源、环境的约束纳入其中;其次路线确定上主要采取定性方法,在整个规划过程中,除客流预测时用到定量技术外,在线路确定上规划者大多依据城市普通道路规划的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轨道定线,随时间推移再由新的主客流方向形成新的路线,这样形成的路网零乱,缺乏系统性;最后一点是缺乏市郊轨道的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市郊轨道势在必行,国外大城市已开始规划市郊轨道,如日本的东京等,为此我国的轨道交通应在规划一开始统筹考虑市区和市郊轨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线网评价现状
首先,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依据,评价指标数目繁多,指标的权重没有统一的依据,势必造成一定的偏差,再由于误差的累计,可能产生不合理的结果;第二,评价的指标虽然很多,但有些指标之间相互关联,如广州市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指标体系中,公交平均出行时间与平均出行车速相关;第三,指标的定性分析缺乏客观性,轨道线网的评价指标,有些指标如促进合理的土地开发,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难以量化,规划者在分析时融入本人的主观意识,势必会降低它的科学性;第四,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往往缺乏对轨道交通的“绿色性”评价,没有纳入人的舒适度、安全
度、环境、噪声、振动、大气的污染等,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可见,目前国内的轨道交通规划并不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更没有完整的反映“绿色交通”的理念。
3.新世纪轨道交通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绿色交通”的要求,新世纪的交通不再是满足单一的交通需求为目标,而应是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充分地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能够完整的解决交通问题,即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更好地引导城市的发展。针对目前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现状,综合剖析世界四大都市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的轨道交通及交通结构,在进行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时除了满足传统的道路交通路网规划的原则外,还应遵循下列原则:
1)适应城市总体规划,超前城市总体规划在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时,应充分认识到轨道交通设施的建立,将吸引更多的交通需求,形成新的人口密集区,新的交通走廊。
2)线网布局走向与城市发展方向相协调轨道交通不但应解决交通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城市的发展,以之作为城市发展的骨干和主体,引导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发展规模较大或未形成多中心发展格局的城市,这一点尤为重要。
3)考虑轨道交通对环境的影响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将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如噪声、振动等,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
4)特别注意的是尽量不在市区特别是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建设地面上的高架线路这是由于一方面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另一方面,市中心区高层建筑多,对污染物的扩散造成不利,轨道高架线路的建立将进一步加重这一地区的污染程度。
5)注重换乘系统,充分考虑交通衔接轨道交通系统与道路交通工具、市际铁路等共同存在,做好交通衔接,从而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
6)注重旅游的需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更青昧于发展第三产业,旅游城市的增多使各大城市在轨道交通规划时必须考虑未来旅游发展的需要,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武汉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
武汉市的轨道交通研究始于八十年代,最初的研究项目是汉口旧京广线外迁改建,提出在原线建设轻轨的设想。
4.1线网简介
目前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发展规划已形成,远景规划年轨道总长219.7km,设线路7条,4个车辆基地,10个停车场。线路构成如下表所示:
线别起点终点全长(km)车站(座)
1吴家山堤角29.626
2常青花园关山39.129
3青山青菱32.126
4沌口新武北38.428
5永安堂新武北23.821
6老关村堤角25.323
7古田野芷路31.421
合计219.7174
4.2线网评价
1)从线网总体结构看它是由核心网和放射网构成,中心区由纵横四条线构成网格状“围”字形核心网,以此为基础,形成联系城市中心区和新城区的放射线,可减少换乘次数,减少中心区客流的换乘压力,适合武汉市交通状况。
2)线网力求穿越密集走廊,联系大型客流集散地,同时兼顾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和开发新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部分融入了“绿色交通”理念。
3)线网能够照顾到武汉市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城市的发展方向。
4)较好的解决了跨江客流需求,在规划远景年,四条跨江轨道将分担83%的公交客流量,满足过江需求。
&n
bsp;4.3对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建议
1)中心区线网密度在2022年为0.46公里/平方公里,远景规划年为0.82公里/平方公里,而在国外大城市则远远超出此数值,如巴黎中心区线网密度为2.97公里/平方公里,伦敦中心区为2.56公里/平方公里,纽约更是高达3.17公里/平方公里,国内城市如青岛在2010规划年也达到1.2公里/平方公里。可见武汉市中心区线网密度远远不够,这样势必会导致客流失去对轨道交通的需求,转向其它交通工具,因此应提高中心区线网密度。
2)针对武汉市的交通瓶颈--过江问题,在线路优化时应采取局部优化与整体最优相结合的方法,不可单纯的以线网全局最优为规划目标。保证跨江客流的需求,将是全局最优的前提。为此,适当更改即定线网,增加跨江轨道,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尽快在城市区建设大型的换乘中心,缓解中心区的交通压力,将位于市中心区的长途车站、火车站外迁,迫使客流转向公共交通,选择轨道交通,一方面减少了外来车辆,另一方面使轨道交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可使原有的铁路线作为轨道线路,降低成本。
5.结语
新世纪的城市交通将以“绿色交通”为实践目标,解决交通问题将不仅仅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还要通过调整原有的轨道交通规划原则,形成立体公共交通干线网,减少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同时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实现交通行业的“绿色性”。
参考文献:
陆化普高嵩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引导型交通规划新理论体系的开发,公路交通科技,1999,16(4):29~33
沈添财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交通实施战略,http:/chinautc.com/hot/green/001.asp
沈添财绿色交通的思维与空气品质的改善,城市交通,2001,2
潘世建创建厦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http:/chinautc.com/hot/green/01.asp
chrisbradshaw,thevaluingoftrips,revisedsep1994,preparedforottwalkandthetransportationworkingcommitteroftheottawa-carletonround-tableontheenvironment,jan.1992
蓝军蒋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规划新构想,(畅达新世纪的城市交通),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davidsimmonds&denvilcoombe:transporteffectsofurbanland-usechange,trafficengineeringcontrol,1997,12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绿洲城市城市绿地生态环境博乐市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塑造城市景观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重要的休闲、交往空间,具有生态、美学和功能等价值。绿洲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如何将其特点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体现出来,本文以博乐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分析绿洲城市的特征,探索绿洲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特色。
2.绿洲城市的基本特征
“绿洲城市”是依托于绿洲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城市建成环境。相对于其他城市,绿洲城市普遍出现于干旱缺水的地区。绿洲城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水资源的主导性,水资源是绿洲城市存在以及不断发展的前提保障。(2)生态环境的恶劣性,导致绿洲城市生态系统较为单一。(3)景观资源的独特性,绿洲城市具有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是城市发展建设的物质基础。
3.博乐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绿地现状
博乐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中部,全市地形为东西走向的四座大小山脉所形成山间谷地,形成高山、低山丘陵、谷地平原相间的复合地貌,全境呈四山、三谷二川的地形地貌特征。市境内的水系(博尔塔拉河流域水系、呼苏图水系和赛里木湖水系)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水网交错,博乐市周围山地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广泛分布的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混生阔叶林、次生灌丛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绿地可分为五大类:公园绿地G1,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包括居住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工业绿地、仓储绿地、对外交通绿地、道路绿地、市政设施绿地和特殊绿地;其他绿地G5。博乐市中心城市绿地现状指标构成见表1。
表1―中心城区现状绿化指标
备注:2013年城市居住人口为16.56万余人,建成区面积为22.5平方公里。
3.2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博乐市人均公园绿地已达到国家园林城市基本指标,但现状分布不平衡,并且城区中居住区级公园和小游园不足;
(2)生产绿地虽已达到国家标准,但苗木品种不够丰富;
(3)城市防护绿地建设不合理,工业区与城区之间缺少防护林带;
(4)附属绿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达标率较低。
4.博乐市绿地系统规划目标及思路
4.1规划目标
规划结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的建设需求,依据城市环境肌理与功能布局,充分利用山、水、林、城等自然资源,根据“绿地布局合理、功能设置健全、园林景观优美、生态效益良好”的城市绿地建设要求,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地系统空间结构,打造“景秀滨河、繁华中轴、乐道环廊”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将博乐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4.2规划思路
(1)以目标为导向,打造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制定合理的规划内容,全面推进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力争2015年通过国家园林城市考核验收。
(2)以数量为基础,提高城市生态绿量是良好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保证。在本次规划中,不论是在近期创建部级园林城市的目标,还是远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绿地总量都是一个基本的指标。因此,绿地系统的重点之一是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特别是老城区的改造和博河新区的建设,以塑造大的环境作为首要任务,保障环境能够同步改善,这才是绿洲城市应有的发展路径。
(3)以质量为突破,提升城市品质。以城市绿地建设为契机来提升城市形象是一个较为可行也比较有效的办法。以水系为骨架,以文化为内涵,切实加强城市绿地建设质量,增加市民的活动场所,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打造现代文明气息浓厚的生态园林城市。
5.博乐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5.1市域绿地系统布局
以博乐市自然人文资源和现有绿化条件为基础,结合农田林网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形成北部自然生态区、中部人文景观与农业生态区及南部自然生态区,通过滨河绿化、山林绿化、交通干线(公路、铁路)绿化、农田林网绿化,形成“三区、五廊、六片”的绿地空间布局框架。(图1)
“三区”:北部自然生态景观区、中部人文景观与农业生态区、南部自然生态景观区。
“五廊”:建设市域绿色生态廊道,以沿铁路、公路、河道两侧的绿化带建设规划市域绿色生态廊道。
“六片”:在市域范围内,依托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资源,结合市域森林公园、风景区和大型分蓄洪区的分布特点,规划控制六片对城市生态影响和生态敏感性较大的绿化生态空间。
5.2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布局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首先对城市景观要素进行分析,确定出若干个特色景点节点、景观轴线和景观区,然后强化这些节点、轴线和区的景观特征,使得各自的形象概念具形化。其次,利用城市的道路广场系统和绿地水域系统把这些景观节点、轴线和区有序衔接起来,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系统。最后,在表现力度上要有大小差异,表现形式上要有差异,形成一种主次鲜明,对比有序的特色景观系统。
根据对博乐市中心城区总体布局结构,充分利用现状发达的水系,结合城市的交通和景观特点,着力营造城市“景秀滨河、繁华中轴、乐道环廊”的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图2)
“景秀滨河”:以滨水为特征的博乐新滨水优雅空间格局。
“繁华中轴”:以北京路为载体的博乐新中心现代城市风貌格局。
“乐道环廊”:以乐道为串联的水绿相环的博乐新都市公共空间格局。
博乐的生态构架可以概括为“乐道环廊、长藤结瓜、水绿相环、一廊九园”,乐道是结合博乐特色、贯通市区的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是连接水系、湖泊、城市公园绿地、历史文物古迹、山体、城市森林、文化体育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等自然和人文资源,集生态保护、体育运动、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科普教育、设施共享等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式的绿色乐活廊道。
结语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仅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相协调,还应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城市特色风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行规划。本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通过分析和梳理博乐市的总体布局结构和景观要素,挖掘与城市特色相关的内容,从城市场地特征中寻找规划布局特色,展示城市特色风貌个性。
参考文献:
1、《博乐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4―2025年)》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篇5
美国经济高度发达,也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物流业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推行自由经济政策,其物流业务数量巨大,且异常频繁,因而就决定了美国对绿色物流的更大关注。美国政府在物流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不断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确立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其近景远景目标十分明确。美国在其到2025年的《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交通产业结构或交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是:“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的,性质是环境友善的”。一般企业在实际物流活动中,对物流的运输、配送、包装等方面应用诸多的先进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EDI)、准时制生产(JIT)、配送规划、绿色包装等,为物流活动的绿色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欧洲是引进“物流”概念较早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是较早将现代技术用于物流管理,提高物流绿色化的先锋。如在20世纪80年代欧洲就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联盟型或合作式的物流新体系,即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它的目的是实现最终消费者和最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改变原先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过合作形式实现原来不可能达到的物流效率,从而减少无序物流对环境的影响。欧洲最近又提出一项整体运输安全计划,目的是监控船舶运行状态。通过测量船舶的运动、船体的变形情况和海水的状况,就可以提供足够的信息,避免发生事故,或者是在事故发生之后,能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这一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尽量避免或者减少海洋运输对环境的污染。欧洲的运输与物流业组织——欧洲货代组织(FFE)也很重视绿色物流的推进和发展,对运输、装卸、管理过程制订出相应的绿色标准,加强政府和企业协会对绿色物流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同时鼓励企业运用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重点在于规划和兴建物流设施时,应该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要限制危害人类生态最烈的公路运输的发展,大力推进铁路电气化运输)来经营物流活动,加大对绿色物流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对运输规划进行研究,积极开发和试验绿色包装材料等。
进入21世纪,物流行业必将把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地球环境放在发展的首位,建立全新的从生产到废弃全过程效率化的、信息流与物质流循环化的绿色物流系统。目前,世界上各国都在尽力把绿色物流的推广作为物流业发展的重点,积极开展绿色环保物流的专项技术研究(如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以减少交通阻塞、节省燃料和降低排放等),促进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和开发,进行回收物流的理论和实践研讨,以及积极出台相应的绿色物流政策和法规,努力为物流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还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先进技术国家在绿色物流的观念上、政策上以及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观念上的差距。一方面,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部分政府领导对物流的推进尚且放任自流,更何况面向的是更进一步的绿色物流?仅有物流的思想而没有绿色化的概念,还缺乏发展的前瞻性,与时代的步伐存在差距。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域外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谁也未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因此在发展物流的同时,要尽快提高认识,更新思想,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
3.技术上的差距。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我们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如我国的物流业还没有什么规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规划,存在物流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对环保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要求还有距离;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另外,在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上,绿色物流更是无从谈起。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产城融合
1衢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鉴于衢州自身优越的地理区位,衢州市提出了加快发展成为长三角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浙江经济内陆拓展桥头堡,承东接西,借力发展;完善功能,辐射周边;工业立市,要素集聚;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绿色生态,休闲宜居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衢州市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研究探索
2.1产城融合
衢江、乌溪江等天然水系屏障及浙赣铁路、杭长高铁、高压走廊等人工屏障将城市划分为多个组团,每个组团功能单一,组团间人流车流量较大,整个城市处于低效高负荷运转。产城融合的理念能使城市内部、组团与组团之间更加的紧凑,减少出行,缓解交通压力,达到低碳发展的目的。
2.2绿色产业集聚区规划
绿色产业集聚区应立足周边山水资源条件和低丘缓坡特色,找到适合自己的城市生长形态,避免“摊大饼”式扩张,坚持组团式发展(如图1所示),各组团之间用森林、绿地等自然衔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发展路子,起到区域性示范作用。组团式发展的特点:在空间上建构绿廊,生态包裹,以组团为单元,空间灵活,便于有序推进弹性拓展;在功能上优势互补、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有机融合。
2.3交通系统规划
根据城市发展走廊和实际交通需求,规划衢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形态将形成以放射线的基本构架。结合规划客流走廊,兼顾现状形成的客流通道和绿色产业集聚区,规划设想远景衢州建设三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约53.4km。预留与长三角城际轨道线网衔接的扩展线路,应对区域扩张和一体化城市发展。
2.4生态环境保护与绿地系统规划
结合衢州城市绿地现状,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确定衢州应建立绿量适宜、结构均衡、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区内沿衢江、乌溪江、烂柯山等自然山水空间形成区域级大型生态绿廊,通过引廊造绿形成城区几个组团级生态绿带,组团内部沿生态绿带布置契型绿园,共同构建棋盘式绿色网络。并将规划区内绿地系统细分为三类,组团内部的面状公园和带状街头绿地;沿铁路、高压走廊的防护绿地;沿自然山水的生态绿地。
2.5低碳技术的运用
2.5.1“雨水花园”建设
“雨水花园”是通过人工挖掘或自然形成的浅洼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地面或房屋顶的雨水,经沙土、植物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它是一种低碳环保、生态可持续的洪水控制与雨水利用措施。“雨水花园”在衢州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应用:(1)通过滞蓄削减洪峰流量、减少雨水外排保护下游管道、构筑物和水体;(2)充分利用径流雨量涵养地下水,也可对处理后的雨水加以收集利用,缓解水资源短缺;(3)经过合理的设计及妥善的维护能改善小区的环境,为鸟类、蝴蝶等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2.5.2浅层地热能利用
建设浅层地热能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一般为200米以内),温度低于25度,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浅层地热能是绿色清洁能源,具有绿色低碳、清洁环保、可再生、分布广、开发利用成本低、潜力大等特点。衢州位于地热资源分布带上,运用前景广泛。夏季,通过地源热泵吧市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下岩土体中,对建筑物降温;冬季,通过地源热泵吧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室内采暖。利用地源热泵的调节作用,从而减少空调的使用量。
2.5.3工业余热发电
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主要包括可燃废气废液、化学反应余热、高压流体余压、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冷却介质余热、高温废气余热和废料余热以及废汽废水余热等七种。工业余热发电不仅节能、利于环境保护和降低能源碳排放量,还解决地方的能源瓶颈,缓解衢州的用电压力,提升整体产业结构,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总之,低碳城市建设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途径,响应了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兴起,为城市居民创造了和谐幸福的人居环境。这种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能源的可持续的新型城市化,能充分发掘衢州自身的优势,激活衢州的区位潜力,明确衢州未来的发展导向,在今后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占有先发优势,为衢州在四省边界城市中率先崛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作者:李挺单位:衢州市绿色产业集聚区规划管理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