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研究报告范文1篇1

[关键词]采油生产;数据挖掘;稳产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18.060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03

1项目背景及问题提出

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以下简称我厂)经历50多年的开发历史,涉及90多个开发层块,油水井总数6000余口,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而目前,数据存在于多套系统中,查询某口井的某些数据时,需打开多套系统一项一项查找,浪费人力和时间。怎样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指导生产的可用信息,快速查找管理人员所需数据,并按需统计,通过表格或图片形式显示出来,是技术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厂基础数据资料比较齐全,需要计算机自动从数据统计、分类、对比中检索出有价值的信息,为相关部门及领导细致了解并掌握各单井及区块的生产动态,精细现场监督力度,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不利因素,增储上产等奠定基础。

研究目标:(1)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为生产决策提供支持;(2)为配合原油上产需要,高效定位问题区块、问题作业区、分线、井;(3)形成一套适应精细化管理需求的数据挖掘模式,高效管理油田生产。

2技术路线

管理模式方面,制定了一套与生产管理相配套的数据应用模式,由原来个人自主统计数据、绘制曲线,过渡到数据自动推送网络化共享,快速发现问题区块、问题井。系统功能方面,由原来应用单一据表,过渡到多维数据源关联、穿透查询应用。

2.1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隐形降产井

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依据用户需求,确定分析主题,建立挖掘模式,通过数据分析、分类、汇总和计算,整合数据资源,找出潜在规律,基于数据推断区块、分线、油井隐形问题(表1列出了系统涉及的数据库)。有效提升管理人员工作效率并及时发现隐形降产井,为我厂生产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数据挖掘思路如图1所示。

2.2采用Oracle存储过程封装算法技术,实现数据驱动引擎

开发工具PLSQLDeveloper,.net、HTML应用技术,SQL语句编写Procedures,将模型算法利用存储过程封装,这个过程经编译和优化后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中,通过驱动引擎调用。其优点是可完成复杂的判断和运算,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以极快的速度执行、集中控制维护。

2.3映射各专业数据库的数据资源共享与交互技术

映射各专业数据库的数据资源共享与交互技术,为实现数据挖掘提供数据支持。利用数据共享与交互技术,从各专业数据库(生产动态库、井下作业、测井试井及开发数据库等)中提取需要的数据,通过构成分析、趋势分析等方式将数据结果以汇总表格或绘制曲线等方式展示出来,如图2所示。

3重点模块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按照管理岗位的特别需求,建立与生产管理相适应的一系列专题应用功能,创建专题应用。实现与其他用信息系统优势互补的应用模式,弥补厂内应用短板。以简洁、实用、高效、嵌入式的应用手段,满足原油生产过程中对信息系统的要求,实现管理需求与信息化的无缝对接。

3.1建立措施井效果跟踪模块

建立措施井效果跟踪模块,大幅度提高增产措施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应用性。每天,地质所专人通过模块反映出的问题(措施录入不及时或压挤堵换层酸化名称不规范等)来监督数据质量。模块的投用实现了每天对比分析增产措施井的产量,为管理人员分析措施井、区块提供有力依据,提高数据入库的规范性、及时性、准确性,从而使月底做月报时可直接从日志一次性生成,达到将人工统计井数转变为自动统计并汇总单井措施后各项数据的目的。此模块挂接在厂主页―生产信息上,通过其措施井效果跟踪主界面中的井号、作业区、区块、措施类别以及小计可看到链接统计图表、措施井单井统计图、措施井按作业区统计图等。

建立措施井效果跟踪模块,如图3所示。通过规范A2数据源及建立算法,一方面解决了按日跟踪措施井效果的难题,为研究人员分析措施井问题及下一步措施建议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杜绝了我厂措施井月报到月底时还需要人工校对措施、补录措施的情况,措施井月报从日志直接生成,准确性大幅度提高。

3.2建立新井当日生产情况跟踪模块

建立新井当日生产情况跟踪模块,实现每天查询新井情况,为及时跟踪新井产能提供支持,如图4所示。新井当日生产情况使新井日产量及变化趋势展示在一张看板上,成为管理人员不可或缺的工具。员工只需点开一个界面就可查询到新井当日的情况,区块及全厂的合计数值。此模块挂接在厂主页―产能建设,通过新井当日生产情况主界面中的井号、区层、全厂可分类链接到相应的统计图表。

关联各专业数据实现穿透查询,创新性地将日报、月报关联在同一个页面上,建立关联数据查询。按自定义条件可查阅油井日曲线、月曲线,为发现隐形及潜在生产问题及分析油井数据提供快捷手段。

3.3建立生产经营会议汇报模块扩展

建立生产经营会议汇报模块扩展,能及时发现异常井及问题点,为发现隐性降产井提供技术支持。此模块从A2系统数据库中提取油水井日生产信息数据,并汇总各种数据,自动生成曲线;还增加了自动识别异常井公告和昨日异常井今日生产情况,如图5、图6所示。生产经营会议汇报系统扩展挂接在厂主页―会议管理―生产经营会议―全厂生产综合日报表及各作业区报表上。在全厂的生产动态图中,显示的是全厂的生产信息,想查看详细的分线数据,可点击各作业,显示各作业分线的生产信息及曲线,另外,图表上的异常井公告链接,可显示当天的异常井,右键点击界面上的单井,可查看单井的历史功图和产量曲线图。

管理人员以曲线波动为主线,通过全厂―作业区―分线―单井曲线―功图等变化趋势结合异常井对比分析,实现级级追溯,通过系统直接观看液量、油量曲线变化,并进行下一步分析,一改以往听汇报找问题的被动局面。

3.4建立上产井管理模块

建立上产井管理模块,实现常规上产井的有效管理,为全面掌握油井管理到位情况提供技术支持。创建上产井管理模块。实现换大泵、换油嘴、捣开、摸规律等信息自动分类汇总功能,为上产管理提供数据参考。在此模块中,用户只需录入年月、井号、措施名及备注,模块每月月初就可根据作业区、全厂自动汇总上月各措施的总数,从基础库中提取相应油量,生成汇总数据。上产井管理系统挂接在厂主页―生产信息中,如图7所示。

3.5研发日志查询痕迹记录模块

研发日志查询痕迹记录模块,实现油水井日志的点击率及应用情况自动汇总。该模块记录了姓名、单位、日期、查询日期、查询内容(井号、分线号)及汇总记录数。日志查询痕迹记录模块挂接在厂主页―应用系统―综合查询―日报―系统管理,如图8所示。

创新性地利用统一认证技术,建立电子痕迹记录模块。为督促管理人员关注管辖的油水井,提供技术支持。以前上级领导只能听汇报,现在上级领导可随时看到管理人员关注的井号。

4推广应用效果

该系统以数据挖掘为主导的创新管理思想,实现了隐形问题及时暴露,透明化管理,形成层级监督的良性循环模式。各子模块于2014年全部投入运行,在本系统开发过程中,多次听取厂领导和机关科室、基层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对模块功能进行多次整改和完善,使系统功能更贴近生产经营业务实际,已应用于我厂生产会、采油作业区、地质所及全厂查询岗位,得到管理人员的一致好评。

该系统是根据生产业务的急需,自主研发的系列软件的集成,能辅助管理者快速定位降产区队、降产分线及降产井问题,为有效满足管理人员实际需求提供一套高效的应用工具,可有效加强增产措施井、管理上产井、异常井、新井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单井生产时率,增加产量,保稳产效果显著。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希孺.数理统计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2]齐与峰,赵永胜.油气田开发系统工程方法专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

[3]黄炳光.实用油藏工程与动态分析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区块链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篇2

【关键词】区块链比特币数字货币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正在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经济学家预测,数字货币有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主要的金融支付工具。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数字货币研讨会,周小川行长指出需要密切关注区块链等技术发展对金融Ю吹挠跋臁S纱耍支撑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研发的关键技术――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引发多方关注,各方对区块链的关注程度甚至不亚于对数字货币本身。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从数字货币领域逐渐进到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在国内外正掀起一股研究和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热潮。

一、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内涵

作为支撑比特币的重要技术,区块链的概念最早由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提出。以比特币应用为例,区块链是指一串使用密码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结构,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过去十分钟内所有比特币交易的信息,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信息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并生成下一个区块。

有学者(秦谊,2016)认为,区块链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基于计算机程序的公开的总账数据库。它的特点是数据库可以记录区块链上发生的所有交易信息,区块链中的每个节点都可以将其记录的交易信息更新至网络并保存,每个参与维护的节点都能复制获得一份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的完整数据库储存,这就构成了一个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分布式数据库,这种数据库能够在无须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直接交互,即人与人之间点对点式的交易和互动。

也有研究(穆启国,2016)认为,区块链是指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共同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这种数据库方案以涉及系统中的任意多个节点,把一段时期内系统包含的全部信息交流的相关数据,通过特殊的算法和密码方法计算并记录到一个数据区块(block)中,同时产生该数据区块的防伪识别码用于链接(chain)下个数据块及校验,系统的所有相关节点来共同验证交易信息记录是否为真,生成的数据区块不可篡改。实际上,区块链技术是一种类似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底层技术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它的出现有望实现互联网从信息传递向价值传递的突破。区块链技术最大的颠覆性在于信用的自我建立,数据存储、传输和证明的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储存的数据区块替代目前的中心服务器,使全部数据信息都被记录并储存在云系统之上,无须第三方验证即可实现数据的自我证明,使得信用的建立成本大幅降低。比特币就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造的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因此无须基于信用来实现货币的发行和交易。

对于数字货币的认识,有学者认为(王永红,2016),数字货币是“法定电子现金”,即由货币当局发行、存储于电子设备、具有现金特性的价值载体。数字货币区别于与银行账户相关联的电子货币,与价值完全由市场决定虚拟货币不同。同时,从数字货币体系建设的需求的角度来看,数字货币要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支付手段,必须具备区别于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的显著特点,包括安全性、可控匿名性、周期性、不可重复性、系统无关性,并且要在开放互联环境中达到很高的交易性能。谢平和石午光(2015)认为数字货币是基于密码学和网络点对点(PeertoPeer)技术,由计算机程序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发行和流通的一种货币。

二、区块链应用于数字货币的优势

新货币经济学认为,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职能可以分离,比特币的应用可以被视为此观点的一次尝试。该理论提出,所有的经济活动在没有中央银行和法定货币的情形下一样存在,基础货币的记账和交换职能可以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媒介,前者仅为衡量价值的标准化的记账单位,可以同所有的经济交易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而后者则是内生的,可以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实现交换。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比特币或许只是货币职能分离的一次大胆的实践,离诞生真正意义上能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还有十分遥远。但是无论如何,基于数字货币的比较优势,创建一种成熟、稳定、可靠的数字货币体系是未来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无疑,区块链技术为创立稳定可靠数字货币提供了技术基础,受到了各国央行的关注。

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展数字货币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学者(蔡钊,2016)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字货币去中心化信用和方便快捷地交易,使得其具有较高交易流通价值,并能够通过开发对冲性金融衍生品作为准超货币,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价格。数字货币建立了货币背书下的数字货币交易信用,交易量越大,交易越频繁,数字货币交易信用就基础越发牢固。一旦在全球范围实现了区块链信用体系,数字货币自然会成为类黄金的全球通用支付信用,并可借此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使得货币变得十分安全。目前的中心化的金融系统容易遭受电脑黑客的攻击,安全成本高且难以防御。但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立数字货币,它去中心化的特点能够实现全网络记账,有效预防故障与攻击。另外,区块链信息的时序记录、不可追溯和难以篡改的特点,使得货币防伪变得十分简单。这一防伪特性在与数字货币相关的票据、凭证应用上有更为广阔的前景,这使得金融诈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邓迪,2016)。

有学者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分析了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的优势(肖风,2016),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联盟链发行数字货币,这种联盟链是由几个中心化机构共同发起建立,兼具部分去中心化功能的同时让分布式网络节点得到控制的区块链。在这种区块链中,让所有参与金融机构的数据中心共同构建联盟链的分布式网络,单中心变成多中心,从而实现安全稳定运行。另外,零知识证明技术和共识机制能够保证所有参与者的信息保密,链条各节点网络通过账本网络共享机制确保达到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结合。这种设想一旦实现将十分有利于人民币有序、可控地实现国际化。同时,人民银行可以通过外接端口将认可的全球金融机构接盟链,可实时监控人民币流动,并且可以节省人民币印刷和储存成本。最重要的是根据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流与资金流的统一,实时结算、逐笔交割与无间断运行,初步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全球化人民币登记结算与支付清算网络,这将极大提高人民币结算、支付清算的效率,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反洗钱领域,区块链技术的作用突出。秦谊(2016)认为,借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各金融机构的交易都必须有客户提供电子身份信息(私钥)同银行掌握的公钥共同验证,并且与用户地址进行匹配,确保每笔交易都有完整的记录。在这种模式下,交易信息在各金融机构间实现透明共享,交易的所有环节都无法脱离监管机构的视线,黑钱将无法洗白。

但是,也有学者对区块链应用于货币创新有不同的看法。姜奇平(2016)从货币价值的角度分析,认为区块链在货币方面的应用只能是被设计为一般等价物的分布式系统,但如果未来货币的发展不再是一般等价物,那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与货币发展从贝壳到黄金再到纸币一样,只是货币在形式上的创新。而未来货币的流动性将必须在利用、使用、服务应用中体现价值,表现在更为具体的价值体现。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在比特币上,相当于设计了信息量机制,却没有设计信息流速机制。吴晓灵(2014)认为算法货币目前只是解决了货币信用问题,但尚无法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调节需要。在当前的情形下,其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价值传递。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货币创新的实践:比特币

区块链技术最广泛也最为成功的应用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从中本聪开发出第一个创世区块开始,到比特币区块的诞生,再到比特币作为投资工具价格飞涨,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广受追捧,凸显了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的广阔前景。英格兰银行的研究认为中央银行未来可以考虑发行流通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操作得当可以增强金融的稳定性。

对于比特币是否为数字货币的判断,Yermack(2013)的研究结论比较具有代表性。作者认为,比特币在履行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方面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在流通手段方面,比特币的流通范围小;从价值尺度看,比特币价格波动十分剧烈,因而尚不能视为具有稳定的价值尺度;从支付手段来看,比特币仍未被广泛接受。Forianetal.(2014)分析了比特币的货币和资产属性,认为持有者更多视比特币为一种投资和资产。因此,比特币从根本上来说仍不是货币。

不少学者肯定了比特币对于创新货币形式的重要作用,张春霞(2016)认为去中心化、非国家化是未来货币的发展方向之一。货币去中心化是指一种货币不通过中央银行等中心机构发行流通,交易过程不依赖银行或中央清算机构等第三方机构的协助。类比特币的非国家化能有效避免中心机构造成的货币多发,以及信用风险和人为因素导致的货币危机,从而根本上保证了币值的稳定与流通的自由。比特币去中心化、数量有限、完全匿名和交易便捷的特征,是目前区块链技术最为成功的应用。姜立文等(2013)认为比特币有效解决了在经济全球化下如何降低信息成本与交易费用的问题。交易可以实现全球同步,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学者(闵敏和柳永明,2014)从货币价值与职能的角度分析认为,比特币本身不能度量商品的价值,在当前的比特币的交易中,衡量商品价值的因素依然是法定货币。现实中绝大多数可以使用比特币交易的实体店都同时使用法币和比特币标价,实际上是法币提供价值尺度,而比特币充当流通手段。从这个方面讲,比特币实现了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分离。而货币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分离,则价值尺度退化为记账单位,商品的价格就能充分反映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避免受到货币价值波动的影响。

许多外国学者从比特币的交易特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Ronetal.(2013)通过跟踪分析比特币持有者的数量、账户变动、交易和储蓄特征,发现大多数的比特币从产生到现在,并没有参与流通,大多数的比特币被少数人集中。Smith(2014)对比特币的价格波动进行了分析,发现比特币同直接货币市场之间存在套利行为,同时比特币与其他货币的直接汇率波动更加明显。这些现象表明受比特币数量的稀缺性、升值预期和流通限制影响,比特币的持有者愿意选择持有而不是交易,价格波动也更为剧烈。

四、区块链技术创新发展货币面临的挑战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创新具有安全性、匿名性、方便交易的天然优势。尽管如此,应用区块链技术创立一种广泛流通的数字货币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安全性仍是区块链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比特币遭黑客攻击失窃和被盗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在技术面上尚未成熟。袁勇和王飞跃(2016)认为,虽然实际系统中为掌握全网51%算力所需的成本投入远超成功实施攻击后的收益,但受攻击的安全性威胁始终存在。另外,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机制也将随着数学、密码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而变的越来越脆弱,隐私保护也不是绝对的安全。

从法律上看,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受现有的国家制度的制约。益言(2016)认为,一方面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自治性淡化了国家和监管的概念,对现有的货币制度造成很大冲击。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对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威构成严峻挑战,而且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果。监管部门对区块链技术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预期,与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缺乏相关法规的保护,增加了市场主体的风险。

从监管上讲,区块链的去中心化让中心化的政府对数字货币的监管变得非常困难。孙建钢(2016)认为,虚拟货币数字化的价值代表属性决定了其很难确定监管主体,去中心化的属性使原中心化的传统监管模式不再适合,跨国界市场参与及交易的属性更是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从而给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外,陈一稀(2016)的观点比较独特。文章认为,区块链技术存在与传统货币银行学中相类似的“三元悖论”,即无法同时达到高效低能、去中心化和安全的三个要求,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同时,文章提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不是去中心,而是换中心或是多中心。

随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的强势崛起,新兴的区块链技术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热点研究课题。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信用、不可篡改和可编程等特点,使其在数字货币的应用上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数字货币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多数研究集中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对于数字货币创新的重要意义,与传统货币的比较优势,以及未来面临的安全、法律认可、政府监管的挑战,但都没有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同时,对于未来数字货币如何实现一般货币职能,构建数字货币与现有货币体系相融合的框架,以及如何实现数字货币广泛流通的分析和讨论不够充分。本文对有关区块链技术用于数字货币的创新做了粗浅的归纳,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启发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穆启国.区块链技术调研报告之一:具有颠覆所有行业的可能性――区块链技术解析和应用场景畅想[J].川财研究,2016,1.

[2]谢平,石午光.数字加密货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金融研究,2015,01:1-15.

[3]邓迪.数字货币的前奏[J].金融博[,2016,03:9-10.

[4]姜奇平.区块链与货币哲学的发展[J].互联网周刊,2016,04:70-71.

[5]陈一稀.区块链技术的“不可能三角”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J].浙江金融,2016,02:17-20+66.

[6]肖风.从公有链到私有链:区块链回归现实[J].当代金融家,2016,Z1:35-37.

[7]秦谊.区块链冲击全球金融业[J].当代金融家,2016,Z1:43-46.

[8]王永红.数字货币技术实现框架构想[J].中国金融,2016,08:14-16.

[9]姜立文,胡h.比特币对传统货币理念的挑战[J].南方金融,2013,10:31-35+92.

[10]吴晓灵.从信息网络到价值网络――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J].三亚・财经国际论坛,2014.

[11]ForianG.,Z.Kai,H.MartinandW.M.(2014).Christian.Bitcoin-assetorcurrency?Revealingusers’hiddenintentions.TheTwentySecondEuropeanConferenceonInformationSystem.

[12]RonD.andA.Shamir.(2013).QuantitativeAnalysisoftheFullBitcointransactionGraph.FinancialCryptographyandDataSecurity: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6-24.

[13]SmithJ.(2014).AnAnalysisofBitcoinExchangeRates.SSRNWorkingPaper,No.2493797.

区块链技术研究报告范文1篇3

[关键词]科技创新;共享经济;保险行业;大数据;区块链

1.科技创新的内涵

1.1科技创新的定义

科技创新包括原创性科学研究以及技术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1.2科技创新的地位

全球科技创新在21世纪之后相当活跃,在我国,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历史性交汇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能够提升社会生产力并提升一国的综合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全球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我国的科技创新近年来不断涌现,科技强国策略在我国深入贯彻实施。2018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的布局,强调了涵盖5G技术、互联网、区块链等核心技术的“新基建”建设是我国建设综合性、全面化、现代型国家的关键着力点。实际上,“新基建”涵盖着由国家主导的科技更新换代、集中化、系统化的科技基础变革、升级。

1.3科技创新的作用

科学技术既影响国家的命运前途,也影响人民的生活福祉。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革命能够改变世界格局,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势必能提升国家的地位。如今我国的科技水平整体得到了提升,甚至有些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我国正努力迈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列,可见,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企业方面,企业依靠科技的力量突破瓶颈获得发展的机遇,在科技上具备优势能够在市场上抢占先机。我国企业不断地加大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不少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获得了成果,一些中国企业比如华为和浪潮等,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而打开了欧洲和美国等国外市场,“新四大发明”赢得了世界的肯定,科技创新使企业乘风破浪占领市场制高点。在人民生活方面,科技创新发展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网约车、移动支付等技术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生活品质和人们的幸福感。

2.科技创新对共享经济的影响

自2016年开始,共享经济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两会的热门话题。科技作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变革关键因素、推动共享经济创新式发展主动力。共享经济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些问题,如用户信息泄露、出行安全导致的共享信誉下跌、交易价格失衡的市场秩序混乱、劳资规制缺乏规范带来的劳动纠纷等.在这些问题出现后,很多学者从新兴技术角度给出了解决方案的相关研究和建议,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用户信息泄露、利用人工智能解决安全问题、利用线上化的平台交易模式解决交易价格失衡等。由此可见,在实践中,科技作为共享经济推广繁荣的基础,是共享经济发展、创新、实践,以及实现大规模普及的重要推动力。

2.1科学技术对共享经济影响的历程

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到大数据下的共享经济普及,利用云端数据库、卫星定位系统的大数据技术融合,实现了协作交易下的共享经济有效、智能的供需信息匹配,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再到以区块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无人车或新能源汽车以及5G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科技蓬勃发展,这些科技将不断地改变交易模式、行为习惯以及现有的经济存在基础、价值创造,可见,科技的演化升级因其自身颠覆性的破坏式创新力,必然会对现有的共享经济模式产生新的影响。

2.2人工智能对共享经济的影响

共享经济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开发运用将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点,在共享经济的出行、医疗以及住宿等领域将有所创新应用,将会在身份核验、内容治理、辅助决策、风险防控、服务评价、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区块链对共享经济的影响

共享经济能够使用区块链技术主要是因为区块链具备的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可溯源以及机器信任等优势,能够解决共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满足其发展需求,从技术上支持共享经济的信用建设与保障。由人民创投的《区块链+共享经济创新发展研究报告》表明,区块链技术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实现共享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和升级。

2.4共享经济平台实现科技创新案例

共享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共享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科技创新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滴滴使用人工智能的技术确保乘客的安全,滴滴研发了群雁智能出行平台,这个平台综合运用了智能车载系统和智能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等功能,警企合作实现数据共享,实现全程录音以及大数据轨迹分析,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运用确保出行全程的安全。旅游住宿共享平台爱彼迎(Airbnb)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房东和用户提供了可信的商业环境。区块链技术保证了平台信息的可信,基于可信的信息和信任机制,平台还可以给用户提供金融服务,如房屋租金的预付等。共享经济主动开发利用新技术,实现科技创新,提升共享经济平台的输出效率,优化共享经济的服务体验。共享经济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新业态,也一定会成为新技术的试验田,融合技术创新共同发展。

3.科技赋能保险行业发展

我国保险行业的增速在2016年之后开始逐渐放缓,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阶段,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未来行业发展需要。保险科技作为数字经济的载体之一,越来越成为保险公司创新发展,资本市场竞相投资的重要领域。保险科技发展给保险在渠道获取、产品营销、盈利模式运营管理、风险控制等各方面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3.1科技赋能互联网公司布局保险业务

保险业务经营主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保险公司,一些互联网巨头比如百度、腾讯以及阿里、东京等公司已经开始布局保险业务以扩充其业务范围,还会不断地有更多的行业大咖进军保险行业。保险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至少如今两者之间的合作是利大于弊的,目前合作还是可以使两者互利共赢的。互联网公司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被不断运用的背景下相比于传统保险公司有着无法超越的优势,因为互联网公司拥有海量的电商数据和与消费者有关的数据,以此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和消费观念,识别用户的风险偏好水平以及风险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保险业务,匹配合适的保险产品。

3.2保险公司利用科技创新谋求发展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出现以及应用,以及保险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传统的保险公司不再是开展保险业务的优势主体,保险公司应跟随科技进步的步伐,在保险行业的转型时期谋求转型发展,让保险科技成为保险公司创新发展的推动力,不断地探索创新突破瓶颈,谋求发展。科技创新给保险公司带来发展机遇,成为保险公司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赋能是保险公司研究的主要课题。

3.3保险行业科技创新的方式

3.3.1运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推进保险创新产品设计保险结合科技实现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数据和客户上,保险公司之前在风险敞口和损失模式方面的数据主要是通过在交易和风险管理中利用分析工具处理获取,获取的数据非常有限。如今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取得用户的性格特点、健康情况、收入水平,金融理财产品以及用户行为等数据,综合分析评价用户的情况,实现多维度立体化的分析,以便保险公司能够掌握用户的保险需求,可见,保险公司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预测模型,实现个性化定制,满足客户的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独有的个性化产品,目前平安、泰康、众安等保险巨头纷纷将大数据的应用到保险业务当中。除此之外,区块链技术也在保险行业有所运用,区块链技术独有的分布式记账的方式能够成为一种解决交易中信任问题的方案,保险行业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使用区块链技术,在场景识别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助于开发有特定风险场景的保险产品。自动执行协议是区块链技术的功能,也就是在去中心化系统的基础上构建共识机制,省去了中心化检验,从而使保险产品更加高效、更加透明以及更为安全。

3.3.2运用人工智能优化保险公司运营和管理AI具备计算机图像识别、机器学习、NLP以及人机交互这几大核心技术,以大数据以及云计算能力作为其支撑的核心技术,该技术的使用加强了与用户的交流互动,稳定用户资源。例如在销售方面,采用智能客服代替人工客服,为客户全天候答疑,24小时整理信息不停歇,与人工客服相比较,不仅在服务时间上有优势,并且成本也能够大大降低了。在投保方面,采用智能顾投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迅速掌握用户的信息,进一步分析用户的保险需求,从而进行智能匹配保险产品,实现最大化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投保方面,避免了客户在选择保险产品时搜索信息比对花费大量时间,提高客户转化率。在核保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在线上和客户交流,无需等待,直接能够取得用户的信息用于风险预测,承保与否即可确定,大大提升了核保效率。在定价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能够为保险业务的定价实现差异化,主要是通过获取识别用户的信息并加以分组区分,按照风险高低的程度分为不同的等级,自然不同的风险收入不同的保费,保险产品的差异化定价更为合理。在索赔处理和欺诈识别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连接用户外部信息和征信数据,提升风控以及反欺诈能力,侧重于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从而减小赔付率。可见,在销售、投保、核保、定价以及风控等多个环节当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都使原有业务得到改善,优化了保险公司运营和管理。

3.3.3科技理赔为保险服务赋能保险用户通常有“理赔难”“理赔慢”的感受,但是随着大数据、AI等手段的科学技术在保险行业的创新应用,科技赋能保险行业发展将使这一切发生了改变,据统计,2019年上半年保险行业的率赔率达到了97%以上,平均理赔天数大大下降,可见,科技赋能保险使保险理赔的效率得以提升。例如中国太保在理赔方面推出“e闪赔”“太e赔”、蚂蚁金服“定损宝”“车险分”、平安养老险的“极速赔”等。这都源于AI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使得客户在理赔过程中有佳的体验。就拿平安养老险“极速赔”来说,平安保险公司与医院共建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平台,用户不需要提供病历以及发票等材料,系统自动高效率完成审核工作,门诊理赔最快实现20秒结案。再说说车险领域的“定损宝”,是人工智能在保险领域的成功应用,对于车辆发生风险导致的不规则损伤问题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多角度拍摄受损车辆,通过算法识别事故图像协助保险公司定损。科技理赔赋能保险大大减少理赔纠纷案件,实现高效理赔,成本也得以降低。

4.共享经济与保险在技术创新上协同发展

通过以上对科技创新在共享经济与保险行业当中的应用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在科技创新上是同步发展的,均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领域上的创新发展,两者在科技创新背景下能够协同发展。

4.1科技创新背景下共享经济与保险业协同发展的必然性

共享经济领域不断的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以保障平台交易安全,使产品服务得以优化以及实现智能化辅助决策,形成以科技创新推动共享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同时,保险行业加大保险科技的开发应用,以信息技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可见,在科技领域共享经济和保险行业是同步发展的,两者势必能够利用数据、技术、客户资源等优势协同发展,推动共享经济与保险业融合发展,加大保险与共享经济平台企业的合作。

4.2在共享出行方面

分享式驾乘方案带来了对责任险及个人损害险的新需求,基于使用和特定行为获取驾驶数据的个性化保险需求。大数据这样的技术能够解决这样的需求。例如UBI车险就是将车主驾驶行为和使用车辆的相关数据结合的个性化保险产品。运用OBD车载诊断系统和驾驶员监测系统,并通过监控里程及油耗等车辆使用数据,获取车辆使用情况以及驾驶员的开车行为和习惯,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进行处理,评估驾驶员的风险等级,以此进行保险费率的厘定,排除人为的干扰因素,为驾驶员制定个性化的保险产品,进行差别定价,对于驾驶行为较好的驾驶员给予一定的保费优惠,而驾驶风险较大的驾驶员则要多缴纳保险费。这体现了共享经济与保险在技术创新上的协同发展,使得两者在经营管理上更加科学,提供优质服务并节约运营的成本,双方是互利共赢的。

4.3共享经济平台借助保险科技手段做风控、投保、产品、保险保障

保险业务在共享经济中渗透,在科技创新上合作更为紧密,共享经济平台利用保险科技有效地识别客户的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等情况,明确用户使用共享经济平台的过程中受伤以及发生事故的原因,以便做好风险控制。共享经济平台的投保也可以运用保险科技手段,“订单绑定保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保险公司保持与共享经济平台企业线上对接,平台用户使用共享工具时,用户个人发生的数据能够传输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数据情况迅速为用户投保,保障用户的安全。

4.4区块链构建信任机制促进共享经济与保险互动合作

共享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对社会信用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给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提供了数据以及技术支持,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和信用体系具有双向促进的作用。同样,保险也是以信任作为重要基础的,保险将区块链技术分布式算法、不可抵赖机制、时间戳的管理及智能合约技术运用到信任体系的构建当中,保险体系将大大降低了的信任成本,使之成为与共享经济沟通合作最为有效的方式。再加上两者有着共同的社会性的属性,保险为共享经济的安全和效率问题得以解决,促进双方合作发展。同时保险借助保险公司的发展获得完善自我信任体系的强大动力。

5.结语

区块链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篇4

区块链是一种基于传统互联网协议的特殊数据加密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或称分布式账本)。所谓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指:系统由一组数据组成的,分布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不同节点上,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均具有独立的数据处理能力并可以执行局部应用,同时,每个节点也能通过网络通信子系统执行全局应用。分布式数据库更注重节点自治性以及各节点之间的协作性。区块链技术依托于P2P(点对点)网络传输协议,在P2P网络架构中没有中央服务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均作为一个独立的客户端或服务器存在,任意两个节点之间可以直接进行数据交换,P2P网络架构的逻辑即通常所理解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区块链由一个个区块(block)组成,区块类似于传统的数据库记录。每一个区块均由区块头、区块体组成,其中区块头记录当前区块的特征值,区块体记录本区块的实际数据。区块头主要包含:区块的生成时间(时间戳)、本区块的哈希值、上一个区块的合希值等信息。哈希运算(hash)为一种不可逆的加密运算方法,其实质为基于“某些给定的内容”计算得出一个长度相同的“特征值”,其特点是基于“某些给定的内容”计算出“特征值”是相对可行的,而基于给出的“特征值”逆运算出“给定内容”相当困难(几乎不具有可行性)。由此实现了区块与哈希的一一对应,最后通过各个区块的时间序列以及上个区块的哈希值和本区块的哈希值,将记录不同内容的区块从逻辑上连接在一起,从而行成了区块链这种特殊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二、区块链技术的特征

区块链技术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去中心化、共识机制、信息不可篡改性。

1.去中心化。在区块链系统中的交易,其记账由分布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共同实施并保存,不需要依赖第三方权威机构单独持有并保存账本。即在区块链系统中,实现了去中介、去第三方信用背书,可以让交易各方在没有中心化机构的情况下达成基于信任的交易。当然去中心化仅是在技术的实施层面而言,现实的场景有时并不需要去中心化,或者说某些实际的交易场景仍然需要中心化的第三方角色进行交易验证,因此在区块链系统中的去中心化并不是绝对的,从而有了“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这样几种“完全去中心化”、“多中心化”、“弱中心化”的结构。

2.共识机制。共识机制是区块链技术中最具革命性的概念。在去中心化的系统中,不相关的节点之间如何建立信任进而对区块链的一致性达成共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利用共识机制。共识机制就是在分布式系统中,多个节点之间对某个状态达成一致结果所依赖的机制。正是有了共识机制,区块链网络才会被跨区域、跨国别、跨种族的各类人所共同接受,让网络上陌生人之间在没有第三方中心化机构作为信用背书的情况下,轻松达成信任和共识。区块链有多种共识机制,但目前运行最成功的是在比特币中的工作量证明机制(POW)。以比特币为例简单说明共识机制:首先客户端产生新的交易并向全网广播;全网中每个节点收到请求并将交易纳入自己的区块中;每个节点通过上述描述的工作量证明进行寻找满足难度条件的随机数的工作;某个节点找到了随机数并向全网广播;哈希验证随机数是否有效,如有效则认可并接受该区块;工作验证节点将新区块广播寻求众多节点确认,当存在多个区块确认时交易就被确认并永久写于区块链中。这一过程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即为:当网络中某个节点发生了交易需要记账时,首先将交易信息以广播的形式向全网络进行广播,然后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在收到记账请求后根据规则进行运算,最快完成运算并经验证的节点在完成运算后再将账本向全网络广播,经过大多数人的验证确认后共同完成记账,系统再给予完成运算的工作节点一定的手续费及奖励。

3.信息不可篡改性。在区块链系统中只能增加数据,不能删除数据。对于已经生成的区块链数据几乎不可能实施数据的篡改。这是由区块链系统中的加密及验证方式决定的。由于区块链中每个区块的链接是按交易的时间序列并基于哈希运算并加密完成的,即每一个区块包含了上个区块的哈希值和本区块的哈希值,而哈希值是基于每个区块的打包内容进行哈希运算得出的特征值,各个区块与各自的哈希值是一一对应的,一旦某个区块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则将不能与相应的哈希值进行匹配,除非请求全网中51%以上的节点共同对该节点之后的所有区块重新进行运算,而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现有交易场景与区块链技术下交易场景的差异分析

(一)现有交易场景

以某一生产制造型企业的上下游供应链为例,假定在现有的实际交易场景下,A公司为供应商,B公司为生产企业,C公司为客户。一个常规的商业链条为:C公司与B公司就特定商品的转让达成合同协议,并在合同协议中详细约定拟转让商品的特征、价格、数量、结算条件等内容;C与B的合同协议(以下简称BC合同)生效后,B公司根据BC合同的内容,调配生产资源,生成具体订单的物料清单,结合生产计划安排与库存信息,产生采购请求;B公司与A公司就具体的材料供应形成合同协议,并在合同协议中详细约定拟转让原材料的特征、价格、数量、结算条件等内容;A与B的合同协议(以下简称AB合同)生效后,A公司根据合同协议约定发货,B公司验收并确认到货,并按AB合同协议的约定支付货款;B公司内部发生领料、生产、验收、发货等具体内部环节;C公司确认收到B公司生产并发出的商品,C公司根据BC合同的约定安排支付商品款。整个交易链条的参与方包括A、B、C,还有银行,因为所有的资金结算需要通过银行来实现。可以发现,实际工作中几乎任何一项商品生产制造相关交易均可以分解成如上ABC之间的商业链条。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此类ABC之间的交易常常会出现某个节点的断裂,如:B生产的产品不符合C客户的要求;B由于技术原因无法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履行BC合同;C在确认接收商品后不按照BC合同的要求支付款项;A供应的材料质量出现瑕疵;B在确认接收材料后不按照AB合同的要求支付材料款项;A由于涉及其他法律诉讼而账户冻结无法完成相应的交易;B公司由于资金周转出现困难而无法履行BC合同等等。在现实生活中,A、B、C、银行均是一个个完整的节点,商业链条的完整并得到执行是基于合同(AB合同、BC合同)所约定的信任关系,而合同是基于法律的基本强制力保障。各个节点之间不可能凭空产生完全的信任关系,交易的参与方之间均是通过事先的详细约定,将交易的具体规则通过合同(AB合同、BC合同)进行固化,并通过法律的背书以保证合同的执行力。然而由于信息、资源的不对称,现实交易中的各种道德背离等问题层出不穷。如B恶意拖欠A的材料款;C恶意拖欠B的商品款;BC合同达成之前B对C履约能力的担心与怀疑;AB合同达成之前A对B付款能力的担心与怀疑等等。即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交易场景并签订一些合同协议以约束交易双方的经济行为,但是即使签了合同协议,也无法保证在合同期内协议双方一定能完整履行合同中的各项承诺。

因此在现实的ABC商业链条中,如果互不信任的ABC三方的交易行为能够得到顺利运行,往往需要第三方机构作为信用中介参与其中,如银行开出的履约保函、支付宝中的信用背书(即双方的交易结算通过支付宝完成,如果出现交易异常,可由支付宝判断是撤销交易还是继续完成交易),而这类作为信用中介的第三方机构,实际形成了交易的信任中心。

(二)区块链技术下的交易场景

假设在区块链技术背景下同样发生ABC之间的交易行为,假定结合“比特币公有链”的交易特点,其商业链条为:C公司与B公司就特定商品的转让达到合同协议,并在合同协议中详细约定拟转让商品的特征、价格、数量、结算条件等内容;B公司将合同协议文本中相关条款转化为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承诺控制着数字资产并包含了合约参与方约定的权利和义务,由计算机系统自动执行);B公司将BC交易信息与交易条款的智能合约等相关信息进行哈希运算得到验证字符;B公司将交易信息、公钥、验证字符打包并进行全网广播;区块链系统中各个节点接受广播信息并分别进行数据运算,争取打包计账权并获取手续费及报酬;某个网络节点最先完成数据运算后进行数据验证(接收节点用公钥解密信息并与原广播字符进行比对),确认无误后将打包记账区块向全网广播;全网其他节点接收信息并确认该区块有效记入链中,此时即完成了该交易事项的记账过程。当进入合同执行阶段后,根据智能合约所约定的触发条件(如合同生效之日C支付50%货款,收到B发出的商品并验收确认支付40%货款,剩余10%货款作为质量保证金于收到货物之日起3年后支付),交易双方在合同履行的各个时间节点,完成账本数据的更新,即追加新的账本数据并广播和更新区块,当相关数据的变更或增加触发了智能合约的执行机制时,智能合约将直接执行事先约定的支付结算,完成相关数字货币的直接转账,从而实现区块链技术背景下商业链条的完整并自动执行。同样,AB之间的合同也如此逻辑执行。

pagenumber_ebook=84,pagenumber_book=83

可以发现,在区块链技术背景下,整个交易合同协议的全生命周期中多出了两方面的信任节点:(1)交易信息向全网广播并经全网确认后记账的共识机制节点;(2)将合同协议文本的执行信息以智能合约的形式进行数字固化节点。共识机制解决了该具体交易的广泛认可性(在区块链系统中要达到51%以上节点确认),即在合同的后续执行阶段不会因为合同协议的有效性而作为某一交易方违约的理由。同样,合同协议的实际违约也可以作为智能合约触发的某特定场景,智能合约通过程序代码的形式将合同的结算执行进行固化,一旦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触发了智能合约的相关结算条款,区块链系统将会直接自动执行相关的合同结算(当然此时的合同结算一定是以可执行的数据货币作为结算手段),由此解决了合同执行阶段的信任疑虑问题。

综上,可以简单比较现有交易场景与区块链技术下的交易场景差异:(1)去中心化,在区块链交易场景中没有出现银行、支付宝等第三方信用机构的参与,而是在交易的参与方之间直接进行合同协议的签订与结算。(2)共识机制,交易信息会以全网记账的方式向全部网络节点进行广播并确认,交易信息的公开透明进一步降低了交易后期的违约风险(3)智能合约,通过程序代码将合同的执行触发条件进行事先约定,并且不可篡改,一旦合同执行完成将直接触发智能合约的执行机制且强制执行,进一步增强了交易参与方的信任。

因此,区块链技术将会带来社会信用体系的重新构建。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其深远影响:某一大型企业从原来的全手工作业流程改为ERP管理,在全手工环境下,企业内各个部门经常会出现数据不同步、责任划分不明、效率低下等问题,一旦实施全流程的ERP管理后,系统会对每个部门的工作流程、工作权限以程序的形式在系统中进行固化,按ERP流程执行将成为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任基础。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在不需要中心化管理的现实交易场景中的ERP管理效果。

目前央行计划推出数字货币DCEP(DigitalCurrencyElectronicPayment,全称为“数字货币电子支付”),这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将替代M0(人民币流通量),与纸币的属性功能完全一样,任何国内机构和个人均不能拒绝接收DCEP。对于DCEP的管理,央行拟采用「双层运营的模式:个人和企业通过商业银行或者商业机构开立数字钱包,就像现在的现金一样,用户在手机APP上,通过银行卡就可以兑换DCEP;而央行主要管理商业银行,并不直接面向用户。DCEP是数字化的人民币现金,由央行结算,且具有法定清偿性,DCEP支付是第一层的直接支付手段,将会为未来的区块链技术的深度应用提供完美的支付执行手段的配套。可见,随着在区块链(blockchain)+数据货币(DCEP)方面的技术布局与发展,在可预计的未来,必将对现行的很多交易场景、商业模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四、对会计行业的潜在影响

就会计行业而言,首先,一种全新支付手段(DCEP)产生了,货币资金不再只有传统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这三类,会多出一项(DCEP)资金,而(DCEP)是作为库存现金的一类,还是作为银行存款或是其他货币资金的一类,如何分类将会很有意义。因为(DCEP)是作为M0(人民币流通量)的替代,与纸币的属性功能完全一样,且未来将会作为主流的支付结算手段,因此将其作为传统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中的某一类显然是不合理的,完全应该作为一种全新的货币资金分类。

其次,由于区块链系统中的交易场景与现有的实际交易场景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区块链环境中的社会信用体系完全有别于现实社会。交易信息的透明性,减少了现实社会中经常在交易双方之间发生的信息不对称,由此一些商业投机行为也将减少。如上例ABC交易中的合同定价环节,由于几乎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有关商品或材料交易过程中的价格博弈将会更顺畅,社会资源的流转效率和速度将会加快。不对称加密技术的运用(通过私钥和公钥的配对,并由公钥去解密私钥的加密信息,实现身份的验证)又保证了相关商业行为或交易中必要的保密要求。由于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的双重约束,区块链环境中的信息失真和合同违约风险将会有效降低,基于存在不确定性前提的相关债权、收入的会计确认条件将会有别于传统模式。

另外,某些初创型的科技巨头公司(独角兽公司)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投资者对之趋之若鹜,随着一轮又一轮的融资介入,公司估值几何级增加,可能达到上亿或是几十亿的规模等级。但是其财务报表却是长期亏损,甚至亏损趋势不断放大,这是一种荒谬的现象。传统的会计理论趋向于谨慎保守、可验证性,因此大量的数字资产、虚拟资源等无法用传统的会计理论和思维精确确认并记录,这是会计理论研究与行业发展的巨大脱节。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深度运用,或许会对原有的数字资产、虚拟资源的估值带来重大便利,因为在区块链场景中交易信息的透明性、不可篡改性保证了交易链条信息的可靠性,由此会相应减少估值基础信息的不确定性。或许未来会出现一种基于区块链环境的公司自身价值的估计模型,或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企业自身价值及其变动的计量要求,这样一来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会计理论不能真实反映这些独角兽公司真实价值的尴尬局面。

在企业内部的财务应用场景中,跨部门间经常会出现对账、财务数据协同等问题。如采购部门的关于采购业务的台账需要按时间序列详细登记与采购业务发生有关的合同履行情况、进项税额发票到账、材料款支付情况等;基于传统会计中平行登记的要求,财务部门也需要根据内部传递过来的与采购业务有关的原始单据登记采购业务相关的物料到库、债务确认等详细信息;销售部门需要根据商品发货情况详细登记关于销售合同履行情况的台账,需要跟踪商品出库、订单履行、客户验收确认、提示开票、催收货款到账等各个重要的业务环节并同时登记销售部门业务台账。实践证明,在传统的财务应用场景中,跨部门的业务数据对账经常会出现差错,由此往往会引起相关责任归属的内部争议。而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中的共识机制应该可以有效应对此类问题,因为区块链技术通过看似冗余的数据库同步备份,实现了高度的数据共享,如上所述的采购、财务、销售三个部门的台账或明细账同时在企业私有链中进行数据更新时,任何一项采购或销售业务的变动引发的数据变动均需要通过共识机制由财务及其他如生产、技术、仓库等部门验证并确认,并且只有在验证和确认后方可形成有效的数据账本并更新私有链数据。由此内部对账环节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因为相关的采购、财务、销售部门同时持有并更新同一个账本。

同时,在企业内部的有关物料供应链管理场景中也会有区块链技术介入的舞台,原材料库、生产车间、半成品库、产成品库构成了生产企业内部物料流转的关键节点,在传统手工会计场景下难以应对频繁领料、退料操作的较为复杂的生产工序过程,即使是现在相对成熟并成功运用的MES数字化工厂(通过预先将不规则的各个生产工序中的各项操作进行标准化,并通过扫码技术实时记录各个生产工序中每一个标准化动作的执行情况,通过全流程的数据分析而反映出精细化的生产作业流程进行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MES数字化工厂本质上是个中心化的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各个操作节点仅是与管理中心存在数据共享,每一组操作流程按作业工序操作的时间先后顺序而相对独立,即第三道工序并不需要也不能知道第一道工序从仓库的领料、退料情况。但是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企业内部物料供应链应用场景中,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数据的透明性、可追溯性、不可修改性,每个供应链管理节点的每一项关键性操作均需要向私有链全网广播并由全网其他关键节点验证和确认效果,即在区块链技术背景下的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中每个节点都是管理中心,其数据信息的共享程序要高于MES数字工厂,由此会带来协同效益的提升、协同差错率的降低、责任归属可追溯性的提高。

总之,就会计行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而言,未来可能会在所有因涉及基础信任疑虑而导致的会计估计的不确认性方面,以及在企业内部作业管理中涉及跨部门协同管理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变化。因为区块链环境与现实交易环境中最大的差异在于信用体系的变化。在区块链环境中任何不相识的个人或是机构之间可以很快达成并完成相关的交易事情,这是由区块链环境特定的交易逻辑设计而导致的。

五、对审计行业的潜在影响

就审计行业而言潜在影响可能会很大。首先,现代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即外部证据的证明效率要远大于内部证据,这是因为内部证据不可靠、容易篡改,而外部证据来自于被审计客户之外的另一个体系,不容易被审计客户篡改。所以在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工作中,第三方函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审计程序。就目前所看到的一些审计失败案例,函证失败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如“ST康得”的2018年年报中122亿元存款余额“不翼而飞”案件,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取得的询证函回函,由北京银行西单支行于4月26日寄出,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于4月29日早9点签收,北京银行未对其出具的询证函回函予以回复“情况与事实不符”,而此案中第三方函证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假如是在区块链+数字货币系统中,由于交易信息的公开透明性、数字货币交易的可追溯性、任何交易信息的不可篡改性,将会导致原来寄希望于用外部第三方证据的证明力的信息不对称的不信任基础几乎消失。即在区块链环境中对于银行的第三方函证可能会变得无足轻重,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货币账户查询即可以得到几乎可以完全信任的结果。

其次,由于区块链系统中交易数据只可增加、不可删除、不可篡改的特征,将会对在企业“私有链”中发生的任何交易事项留下完整的交易轨迹,对交易记录的任何调整只能以增加的方式进行修正,整体交易轨迹将会完美的展现在审计人员面前,由此,了解内部控制流程、控制测试中的穿行测试将会变得十分顺畅,从而为细节测试的样本规模的减少提供了重要前置条件,并最终带来整体审计工作效率的大幅提升。或许原来需要3个月才能完成的年报审计在区块链环境中只需要1个月。

另外从逻辑角度分析,审计的具体目标是以财务报告为载体的企业的会计记录,而会计记录是一种将企业的各项经营与非经营行为的财务影响进行确认和计量的“语言”表达。由于在可预期的未来,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企业各项经营与非经营行为会产生较大的变化,从而会计的确认和计量也将随之变化,进而会引起审计层面理论和方法的变化。举个最为简单的例子:在传统的审计方法中(对每一个报表项目),在对报表项目实施细节测试时,从审计程序上均需要完成“获取与报表项目相关的总账、明细账、台账,并核对是否加总一致”这样一个操作,而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中只有一个账本,不同的部门节点同步持有一个账本并同步更新,因此上述这种传统的细节测试方法显然已经失去意义了。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重大错报风险分析角度考虑,在未来的区块链应用场景中,由于其共识机制、数据透明、高度共享、智能合约的特征,在企业内部某个部门节点上出现舞弊或差错的可能性会降低,审计中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可能会更偏向于整体控制环境相关的错报风险,即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的系统性风险。

所以,区块链技术对审计的影响是因其特殊的技术特点在未来可能影响到企业的各项经营和非经营行为,进而影响到相关的会计确认与计量,最终影响到审计的应对思路。

但是,由于区块链系统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得在完全去中心化的环境下,无需第三方信用机构的存在,甚至于无需银行参加交易的结算。因此第三方信用机构的审计机构在未来的区块链环境中需要怎么定位,也将是个严峻的问题,即在某些完全去中心化的交易场景中,所有交易事项均在区块链环境中完成,由此所产生的基于区块链背景的财务数据还需要第三方信用背书吗?当然,现阶段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以及跨链相关的底层技术运用还并不十分成熟,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具体场景的应用会趋于规范,而现阶段的一些考虑均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区块链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篇5

关键词:数据链应用接口趋势

中图分类号:TN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a)-0088-02

民机数据链系统通过数据通信网络建立飞机与地面信息化系统之间的连接,实现双向实时的地空数据通信,它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需求:(1)空中交通管理:数据链系统能够降低对日益拥堵的语音信道的依赖与占用,消除不清晰的话音和噪音,消除话音通信中方言引起的理解问题,提升管理效率,减少飞机等待时间,增加交通容量;(2)航空公司管理:航空公司能通过数据链系统实时掌握飞机的运行、健康状态,提高运营效率。

各国民航当局都在加大对数据链基础设施的投入,并逐渐提高对在其辖区内运营飞机的要求。航空公司出于航路运营资格的考虑与自身对机队管理的需要,在选购新飞机时非常重视数据链系统。

1数据链系统的传输媒介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据链传输媒介有三种,分别是甚高频通信、高频通信和卫星通信(包括海事卫星和铱星)。通过选择支持数据链功能的机载端系统收发机,可以在提供语音通信功能的同时构成数据链子网络,传输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AircraftCommunicationAddressingandReportingSystem,ACARS)报文。

由于甚高频通信是视距传播,甚高频数据链的使用受地面台站覆盖程度的影响很大。在地面台站不能覆盖的地区,需要把信息暂时存储,直至飞行到地面台站覆盖区才能继续传输。对于选装有高频或者卫星数据链的飞机,则可避免甚高频通信传输距离近的不足。[1]需要注意的是,海事卫星覆盖区域不包括地球两极地区。

ATN(AeronauticalTelecommunicationNetwork)是全球地空一体化的航空专用网络,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的VDL(VeryHighFrequencyDataLink)设计标准,在其四种技术:VDLMode1、VDLMode2、VDLMode3和VDLMode4中,VDLMode2以其对现有ACARS网络的兼容性、和对未来ATN网络的无缝隙结合而成为当前数据链技术的重要选择。[2]

当前主流的民机都安装有甚高频数据链系统,且同时兼容ACARS与VDLMode2模式,高频与卫星数据链系统可视客户需求选装。为了获得市场竞争力,新研飞机的设计应至少与主流民机保持一致的水平。

2数据链系统基本组成

通信管理(路由)功能是机载数据链系统的核心,它的一端是甚高频、高频和卫通等收发机,发挥着与外界收发信息的作用,另一端是机上用户,包括ATS/ATC/AOC等报文应用和各种机上终端。通信管理可以通过单独的设备来实现,称为通信管理单元(CMU),也可以通过在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IMA)的通用处理模块中驻留的软件实现,称为通信管理功能(CMF)。[3]选择CMU或者CMF是整机航电系统架构设计与权衡的结果。

机载数据链系统的另外两个功能分别是“操作与显示”功能(人机接口),用于发送和查看报文,和“配置与维护”功能,用于设置飞机尾号、ICAO代码、监控目前每个子网络的数据链路状态、监控外设状态、测试链路、选择数据链服务提供商(DSP)等。

3数据链系统应用设计

数据链系统应用可分为空中交通服务(ATS)、空中交通管制(ATC)和航空公司运营控制(AOC)三大类。

常用的ATS应用有四种:(1)航站自动信息服务(ATIS)报告;(2)越洋放行报告;(3)离港前放行报告;(4)驾驶员航站天气信息报告(TWIP);

ATC应用则与飞管系统有紧密的交联,它分为运行在ACARS网络的FANS1/A+(CPDLC、ADS-C和AFN)与运行在ATN网络的LINK2000+(CM、CPDLC)。为了降低与飞管系统交联的接口复杂度,在IMA系统中将飞管与CPDLC功能一同开发是比较好的选择。FANS1/A+服务在北美和中国使用,LINK2000+则在欧洲使用。为了提高飞机的通用性与市场竞争力,设计时最好同时具备FANS1/A+与LINK2000+能力。

AOC应用允许航空公司管理运行、气象、延误、维护以及其他相关的运营活动,种类繁多,且可由航空公司自行定义,典型的AOC报文包括:(1)OOOI报;(2)飞行状态、延误及变更报;(3)气象报请求;(4)维护报文;(5)客舱服务请求(轮椅、医疗等);(6)桥位请求;(7)其他自由报文。

以波音公司开发的实时监控系统AHM与空客公司开发的AIRMAN为代表,航空业越来越重视利用数据链系统实现飞机状态的实时监控和分析。[4]实时监控的核心就是AOC报文,它带来的自由度使航空公司实施集中签派放行、集中配载、飞机远程在线故障报告与诊断等成为可能,为航空公司提高安全保障水平、节省运行成本和提高旅客服务质量提供了有效手段。[5]

在系统设计时,AOC应用的设计保障等级为E级,使用独立的分区,与ATS/ATC应用隔离,使得对AOC的更改不影响系统安全,不需要适航当局再次介入。AOC应用需方便航空公司修改与加载,一般应能将修改后的文件通过ARINC615加载机加载到飞机上。

4数据链系统人机界面

大多数飞机数据链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为基于ARINC739的MCDU(多功能控制显示组件),机组按压MCDU上的行选键,通过菜单层层进入数据链应用界面,使用MCDU上的键盘在便签栏输入信息,再通过行选键输入到指定的位置。

由于MCDU屏幕小,先进的民用飞机开始使用基于ARINC661的多功能显示器作为交互界面,辅以键盘、触摸屏或鼠标滚轮等更符合人们日常习惯的操作方式,获得世界一线制造商、航电设备供应商的支持,已被成功应用于B787、A380、A350等一系列航空项目中。令人憧憬的是,新的显示机制使得显示格式可以完全自定义,如上传的图形格式气象报文可以直接叠加在显示器的航图上,而这在MCDU界面上是做不到的。基于ARINC661的大屏幕显示器作为先进飞机驾驶舱最直观的特征,最终会在民用飞机上普遍应用。[6]

5数据链系统机上接口

传统航空电子系统数据通信主要采用ARINC429及MIL-STD-153等协议,这些数据通信协议具有可靠性高、通信质量稳定等特点,在当代航空、航海等军事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7]

目前国际上新研的大型民用飞机,如B787、A380、A350等均采用了综合化、模块化的航电系统结构,其基础是采用飞机数据通信网络,实现航电系统核心处理、导航、通信等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经充分的研究、仿真和试验,欧洲与美国选择ARINC664――航空全双工交换以太网(AFDX)构建航电系统主干网络。[8]AFDX以传统的IEEE802.3以太网物理层标准为基础,通过虚链路、带宽分配策略保证了网络传输延时的确定性,增加了余度管理提高网络容错能力与可靠性,适应了航空电子实时分布式的通信要求。与传统的飞机总线相比,AFDX在传输速率和通信带宽,拓扑结构的灵活性,数据帧(包)协议,网络重量、体积、布线的复杂度等各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数据链系统需要与大量的机载设备接口,用于收集飞机数据和发送数据链报文到外部终端系统应用,这些系统包括:航电系统、电源系统、发动机系统、燃油系统和起落架系统等,其中仅航电系统就可以继续细分为:机载维护系统、飞行管理系统、通信系统、指示记录系统、客舱系统、信息系统、导航系统、航电核心处理系统等。诸多的外部系统导致数据链系统涉及的总线可能有传统的ARINC429,也可能有ARINC664,因此在设计时需注意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协议转换。

6数据链系统的测试

数据链系统交联复杂,完整的测试包括试验台测试,飞机下线前测试、地面测试与飞行测试,其中后两步是适航当局关注的测试。根据国内首款按照CCAR25部进行审定的民用飞机ARJ21-700飞机的设计研发经验,建议后两步测试与国内的数据链网络运营商――民航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ADCC)进行合作,其不仅是国内唯一的数据链网络运营商,其丰富的网络运营经验也可以在测试时减少失误,节约时间与成本。

7数据链系统发展趋势

数据链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如今民航地面网络建设朝着ATN的方向发展,不具备FANS1/A+和LINK2000+功能的飞机将会被市场淘汰。VDLMode2可以实现ACARS到ATN的平稳过渡,但VDLMode3与VDLMode4也是具有潜力的传输手段,虽然目前尚没有大规模的应用,仍值得保持关注。

数据链系统的设计还要关注政策法规的动向。比如铱星数据链虽然在费率上比海事卫星数据链便宜,世界上的使用率也很高,但在国内由于与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系统频率相近,未来不排除国内禁用铱星数据链的可能。

另外,客舱宽带接入服务一直非常热门,旅客希望能通过话音、电子邮件和视频等应用与外部连接,航空市场增值业务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出于安全考虑,针对客舱的数据上网系统与机载数据链系统分开,与ATS/ATC/AOC应用无关,往往是一套独立的卫星通信系统。驾驶舱中的数据链系统可以节约成本,而客舱中的数据链系统则可以创造利润,如果将上网终端植入旅客座椅,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乘坐飞机,并能实现有针对性的广告传播与空中销售。

参考文献

[1]魏光兴.甚高频地空数据通信及对当前系统的改进[J].空中交通管理,2005(4):30-33.

[2]程擎,杨荣盛,罗军.地空数据通信系统及其在中国民航的应用与发展[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0(2):66-68.

[3]刘天华.民用飞机数据链通信管理技术[J].电讯技术,2010(5):84-88.

[4]邓雪云.地空数据链系统在航空运行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展望,2014(10):157.

[5]郭静.中国民航地空数据链的建设、发展与应用[J].中国民用航空,2006(3):64-66.

[6]陆晓刚.现代民用飞机ATC数据链人机交互界面研究与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2(26):23-24.

区块链技术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金融;区块链技术;应用;挑战

自中本聪设计出比特币这种具有颠覆思想意义上的货币之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其背后主要技术区块链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下面就从区块链技术的定义、特征等入手进行应用初探。金融将进入加密货币时代,从去中心化的货币到去中心化的金融,比特币与区块链为这个世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区块链是什么

区块链技术原理来源于名为“拜占庭将军问题”的数学问题,因此是交易各方信任机制建设的一个完美的数学解决方案,而比特币则是区块链技术的一大应用成果。区块链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公开的分布式账簿系统。以比特币的区块链为例,每一个参与交易者都是区块网络的节点,每个节点都有一份完整的公共账簿备份,上面记载着自比特币诞生以来所有的交易信息。任何一个节点发起交易行为都需要将相关信息传递到区块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从而所有节点上的账簿都能验证这一笔交易行为并准确更新。此外,账簿是分区块存储的,随着交易的增加,新的数据块会附加到已存在的链上,形成链状结构。拓展开来,区块链能验证、转移和记载任何可以通过一致数学算法转化成数据的事实。

二、区块链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应用

央行数字货币研讨会引发关注,会议传递出了一个明确信号:央行将争取早日推出数字货币,并透露早在2014年就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更有央行人士提出了推动SDR(特别提款权)基于分布式规则的数字化,也应该成为改革现有货币体系的尝试。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撰文认为,或许可以跳出陷入困局的现有发行机制,在IMF和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建立“全球央行”的机制雏形,并尝试基于数字货币规则的创新,即eSDR。英国政府了一份名为《分布式账本技术:超越区块链》的报告中提到,英国联邦政府正在探索类似于区块链技术这样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并且分析区块链应用于传统金融行业的潜力。据来自汇丰银行的报告,提议央行可以把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能够让量化宽松这种方式变得无比简单。它可以非常透明直观的进行“直升机撒钱”,把央行的资金直接发到每个用户手上,就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来发行国家法币。

三、现在Blockchain2.0合约非货币影响更为深远的时代正在开启

在金融领域,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内外的创新团队将之付诸实践。包括花旗银行、德国商业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宣布加入一个由金融技术公R3领导的联盟,该联盟将开发区块链技术架构。R3设计了一种协议,银行可以通过它以较低的成本来传输资金或信息,并且不必依赖于中央银行。这被认为是银行之间对如何在金融层面利用区块链达成了共识。

央行如果能够通过区块链来发行法币,那么也可以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将代码嵌入到法币发行的行为中,则这部分法币可以被称为“可编程货币”。比如,如果央行指定某一部分资金是发放到农业相关的账户,那么则可以对这部分资金写入相应程序,指定该部分资金只能进入到农业相关的账户中,那么这部分资金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可能会被挪用到其他的账户中。如果大部分货币都成为“可编程货币”,那么我们则可以想象到,他们组成的金融环境就变成了“可编程金融”。目前大多数国家央行都认为,“可编程货币”和“可编程金融”是未来金融环境和金融监管的必然发展方向,而类似于区块链这样的分布式账本技术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

四、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潜在的应用场景

(一)数字货币

区块链技术最广泛、最成功的运用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建立了货币背书下的数字货币交易信用,交易量越大,交易越频繁,数字货币交易信用基础越牢固。一旦在全球范围实现了区块链信用体系,数字货币自然会成为类黄金的全球通用支付信用。在传统支付系统中,美元占据绝对地位,人民币要在这个存量市场中与美元直接竞争,困难很大。而如果将数字货币作为新兴的准超货币,则需要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货币为其背书,人民币可借助这一机遇,在实现国际化的过程中,搭上数字货币发展的快车。

(二)支付清算

现阶段商业贸易交易清算支付都要借助于银行,在此过程中每一个机构都有自己的账务系统,彼此之间需要建立关系,需要有授信额度;每笔交易需要在本银行记录,还要与交易对手进行清算和对账等,交易速度慢,成本高。而区块链支付为交易双方直接进行,不涉及中间机构,即使部分网络瘫痪也不影响整个系统运行。如果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一套通用的分布式银行间金融交易协议,则跨境支付将会变得便捷和成本低廉。一些区块链初创企业和合作机构开始提出一些全新的结算标准,如R3区块链联盟已经制定了可交互结算的标准,截至目前全球已有42家大型银行和金融集团加入R3。

(三)数字票据

现有的电子票据体系的技术架构完全不同,是一种更安全、更智能、更便捷、更具前景的票据形态。核心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实现票据价值传递的去中介化。二是有效防范票据市场风险。区块链由于具有不可篡改的时间戳和全网公开的特性,一旦交易,将不会存在赖账现象,从而避免了纸票“一票多卖”、电票打款背书不同步的问题。三是系统的搭建和数据存储不需要中心服务器。降低了成本,减少了系统中心化带来的风险。四是规范市场秩序,降低监管成本。区块链数据前后相连构成的不可篡改的时间戳,使得监管的调阅成本大大降低,完全透明的数据管理体系提供了可信任的追溯途径,并且可以在链条中针对监管规则通过编程建立共用约束代码,实现监管政策全覆盖和硬控制。

五、区块链技术面临挑战

区块链技术还不够成熟,社会的接受程度不够,安全问题有待进一步验证,加上未来必须面临的监管问题等,真正走入市场需要多久效应如何,现在还不能完全定论。但正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文件中提到的,“虽然有人认为比特币及其区块链技术还不够稳定,但也无法忽视其对于支付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究其根源,是互联网和新技术发展带来了分布式支付清算机制的拓展,进而可能推动分布式金融交易创新。”

参考文献:

[1]蔡钊.区块链技术及其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初探《中国金融电脑》,2016,(2)

区块链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篇7

关键词:区块链;图书馆;信息安全;存储共享

区块链作为一项重要信息技术已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图书情报领域研究者也纷纷加入相关研究和实践中来。区块链在隐私保护领域的应用,已使数字图书馆用户个人信息隐私安全性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如:柳林子等人[1]提出通过加强行业自律、技术标准、馆员素质和信息保护教育等途径,来促进区块链技术保护读者个人信息的实施;汪琼等人[2]认为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著作权保护中发挥的效用非常巨大。刘红[3]提出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用户和资源数据库“上下游终端”双向加密认证的馆藏资源安全存储应用途径。区块链在图书馆数据共享方面也有一定研究成果。徐俐华等人[4]引入区块链联盟链技术,构建了基于数字图书馆联盟链的信息资源安全共享模型,以此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房永壮等人[5]研究了大数据共享环境下区块链技术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并提出要保障数据共享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但是,当前关于区块链技术下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的研究尚不多见,由于信息安全技术不断升级,产生的安全威胁程度和破坏力也相应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而这些都给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挑战。

1区块链关键技术

1.1区块和块链式结构

区块是链式存储结构中的数据元素,其中第一个区块被称为创始区块。区块作为区块链的基本结构单元,由记录当前区块的特征值区块头和实际数据的区块体构成。其中区块头包含了每个区块自身的身份识别信息、父区哈希值、时间戳等内容。区块体记录了所有的交易数据。

区块链由区块相互连接形成链式存储结构,它的数据结构含有父区哈希值、随机数、难度值和时间戳等信息,该结构将数据以区块为单位进行验证与存储,由于硬件或管理机构无中心特征,任意节点都是对等的,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将对链上数据库进行共同维护。

1.2哈希算法

哈希算法是提供一个数据的摘要或者指纹,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哈希函数具有无冲突和不可逆的特点[6]。哈希算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哈希算法有MD5、SHA-1和SHA-256等,一般来讲,哈希算法越长,安全性也越高。在区块链中通常采用SHA-256算法,该算法能生成256位,即32字节长度的哈希值,能够满足当前区块链利用哈希算法对交易数据生成交易摘要信息,最终得到Merkle根值的需求。

1.3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

区块链网络系统共识机制是N多个参与者对一个交易或提案是否将交易提交到账本及交易排序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共识机制推动了更多用户参与到区块链网络维护,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使用的共识机制不同,区块链网络及其出现的特点、性能也会有所不同。在当前算法中,主要有工作量证明机制(Pow)、权益证明(Pos)、拜占庭容错协议(PBFT)和改进授权拜占庭容错协议(dBFT)等。

智能合约是部署在区块链网络中的一种服务程序,区块链网络使用智能合约,对分布式账本进行受控访问,支持信息一致性更新。智能合约的编码信息具有开放性,且不受硬件设备的制约。智能合约这种高效、安全的约定协议,可以促使参与用户在区块链上自觉履行所有承诺的协议内容。

2区块链的数字图书馆无中心网络信任安全

2.1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风险

目前,图书馆网络建设和应用大多采用中心化架构,在这种网络结构体系中分布式或联盟链上的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需由核心服务器控制、分配来完成,此种方式在通信过程容易出现非法获取、篡改、欺骗等数据安全问题。因中心化故障引发连锁反应,造成整个系统崩溃,中心化作用和地位已成为整个网络系统的潜在安全威胁。因此,需采取图书馆网络系统中各节点的身份进行管理和认证措施,以确保消息传输安全可靠。

2.2区块链的数字图书馆网络信任机制

区块链融合多维技术,发挥信任机制最大效果,需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结合,打造一个超级账本,确保数据源头的真实、有效。图书馆无中心网络信任,需做到去中心化网络及对传输数据进行验证、审查。在数据使用过程中,由于源头数据问题,造成网络异常,通过相关时间、日志和交易等线索,进行反向追溯,查找问题的根源,找到威胁发起者,对其追责。引入惩罚激励机制,通过区块链网络生态资源,阻止对数据的伪造行为,并对用户正向行为给予奖励。区块链技术能够确保数据在网络中的完整、有效、真实的对等传递,不受制于人为因素的干扰或控制,在区块链的两端,做到人为与技术的结合,最小化信任问题。

2.3区块链的图书馆无中心网络信任安全传输模式

利用联盟区块链的数据加密、身份管理机制与共识算法,基于PBFT设计一种区块链的图书馆无中心网络信任安全传输模式,如图1所示。

网络节点模块用于对Node访问权限的控制和管理。ClientNode发起消息传输请求,构建联盟专用、封闭式通道,联盟区块链节点自主选择加入,但都会受到严格的身份审查,验证通过后才允许加入Channel通道中。AnchorNode负责与其他组织节点的通信,CryptoGenerator读取文件信息进行配置,快速生成证书和密钥。由于通道具有隔离和封闭性,对于外部节点不可见,能够保证内部参与节点完成交易发起和记账可信、有效,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图书馆数据的安全传输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采用信封结构对消息数据进行封装,节点传输数据不再发送至中心服务器,而是通过多节点集群共识模块完成数据完整性检查、消息内容的真实性和身份验证。同时,无需考虑加入节点使用何种通信方式,由此可满足图书馆不同网络协议或版本兼容性的要求。

数据信息处理使用认证授权区块链作为RootCA,将其存储到区块链网络的创世区块中,为节点用户提供登记、事务调用等证书服务。TLS证书保证用户或区块链组件之间通信的安全链接,以解决图书馆无中心网络信任数据来源权威性问题。

合约共识层PrimaryNodeCluster根据制定策略对发起的传输消息进行验证,若请求传输的消息被区块链网络中三分之二的节点投票通过,则把经过签名消息发给PrimaryNode排序服务节点,由其按时间戳来对传输消息进行排序,否则丢弃本次传输消息处理,并返回告警信息给发起端Client用户。排序后的消息在信息传输通道内部送达接收ExecutorNode,由其对接收到的消息内容进行处理,消息一旦被正确处理完成,生成消息传输区块记录,对链上的所有节点发起广播,最后将消息传输的执行结果响应给发起端Client用户,实现联盟区块链图书馆节点用户传输数据完整、可靠。

3区块链的数字图书馆用户数据信息保护

3.1数据泄露途径与区块链应用于个人信息保护适用性

数字图书馆不仅拥有规模巨大的电子资源数据,还存储大量的用户个人信息。脆弱的网络环境、功能低下的硬件系统、缺少风险意识的数据管理漏洞及不断升级的黑客攻击手段等,已成为当前图书馆用户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尤其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应用感知层,如果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信息被处于监控、识别、追踪的状态下,用户的基础信息、位置信息、行为信息都有被非法获取的可能性,根据获取得到的信息,分析、推断出用户数据隐私,增加读者用户数据泄露风险[7]。

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信任化的特点,引入新的管理机制,信息集中管理向无中心或弱中心化管理转变,从意识、操作、技能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图书馆数据管理者对接触用户数据泄露的机会。区块链对任何的交易行为和业务操作等都有时序记录,可对图书馆用户数据信息进行追溯。

在分布式、多节点、无中心的区块链网络体系中,传统图书馆中心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不再被依赖,而是利用区块链可信任、透明的技术框架,按照智能合约规范对隐私信息自动执行不同等级的保护措施,最大程度限制使用大数据挖掘、知识关联等方式获取图书馆用户数据信息的可能性,降低读者数据信息泄露的风险。图书馆用户使用区块链非对称加密技术,通过匿名或非匿名的方式,关联个人行为数据,允许用户非实名制所持有公钥进行签名,并对数据加密私钥持有者身份进行验证,感知层用户数据得到匿名公钥加密保护,有效降低个人数据被非法获取、篡改的风险。

3.2区块链的图书馆用户全域化数据保护模型

应用区块链基础架构,设计图书馆用户全域化数据保护模型,引入智能合约块锁,使区块链对用户数据保护不再限于指定层级保护,达到保护全域化效果。图书馆用户数据信息的采集、存储、操作、销毁等全生命周期均能得到区块链技术的保护,以确保用户数据信息的安全。区块链的图书馆用户全域化数据保护模型如图2所示。

图书馆用户全域化数据保护模型采用(p,t)-门限NTRU算法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保存Hash值,当需多租户使用共享密钥对数据解密时,私钥将被分成p份,某一个用户想要获取数据,那么至少需要其他t-1个用户同意,共同解密才能完成,调用数据访问接口实现数据的请求和访问。即使是部分用户通过数据中心对密文pagenumber_ebook=57,pagenumber_book=55得到求和结果,也无法推导出每一个用户的私钥Vk,Epk(Vk)不能被解密,该模型能较好满足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安全防护保密性、防篡改功能要求。

4可信区块链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与共享保护

4.1可信区块链应用于数字资源存储与共享技术优势

在区块链体系中,任意节点用户可随时向图书馆联盟链无中心网络请求数据,对等节点不再受制于中心化平台或系统方面的影响,实现单节点或多节点集群海量数据的公开透明及安全数据的交互共享[8]。在信任问题上,传统馆内部门或馆际之间的信息共享主要出于业务信任关系方面的考虑,这种信任机制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考虑核心智能合约技术可以对信任实施锚定,链上的任意节点均可相互监督,共享信息的参与主体,无论是馆与馆之间,还是馆与数据服务商之间,其信任问题均可解决。

应用区块链技术组织图书馆链式数据资源结构,允许用户或平台管理者参与数据库、安全存储建设,提供资源数据开放式服务,最大化利用数据资源。区块链技术无中心网络信息安全传输和加密算法,结合数据聚合和深度挖掘、知识关联等,完成信息安全认证,提升资源数据存储安全水平和等级。

4.2可信区块链数字资源存储与共享安全架构设计

区块链数据管理中,数据被记录到可信区块链上,元数据在各个参与主体的数据库中存储,程序记录海量数据信息,并将所有数据均存储在区块链网络计算机节点上,使用无中心结构,链上任意节点实时、同步更新存储数据,解决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和共享数据完整、可靠性问题。可信区块链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与共享安全架构如图3所示。

数据存储和共享行动主体或行为一旦被记录到可信区块链上,节点每一次交易信息即被清晰、透明的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交易明细清单。任何节点间交易都能够被查询、追溯,所有交易需使用一组公钥和私钥进行加解密处理,将其添加到可信区块链上,永久不可改变。当对某个区块值产生疑问时,可查看历史交易记录,判别该值的正确性,确定该值是否已被篡改或记录有误,确保数据的存储安全。

设计使用去中心化的机构联盟方式,各机构向信任区块链网络密文公布共享数据索引,通过透明、可控的机制实现机构间(馆—馆—数据商)数据流动和交互。机构与数据源提供者之间,通过数据接口对接,不接触数据平台,所有请求以匿名代码形式发送。整个区块链信任网络中数据索引在区块链中存储,机构获得请求后向区块链上各数据源进行查询,得到详细数据。不允许共享源数据环境下,应用这种共享服务模式,可以增强联盟链多节点数据的共享安全度。

4.3区块链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安全防护保障策略

4.3.1区块链的数字证书双链分离的审计与存储

资源数据的存储模式主要有区块数据结构、非对称加密和记录数据结构等[9],为增强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储审计服务、安全认证有效性,将分别记录签发、审计和撤销等相应信息的证书分发链、撤销链进行分离。CA为依赖方提供证书请求验证和管理服务,并将对证书的一系列操作记录保存到区块链中。区块链去中心化的证书状态,在线查询协议OCSP,服务接口对CA维护的撤销链证书状态记录进行审计,在证书分发链CA无伪造虚假情况下,将查询认证结果向发起证书申请者或客户反馈。

第三方其他节点通过CA提供的独立区块链查询,接口对双链上每一次操作都可以进行审计,通过共识机制达到一致性目的。双链分离安全认证在较小空间证书撤销链上,实现高频次数字证书审计数据的查询、认证操作,解决过度依赖中性化服务CA证书签发问题,有效防御针对数字图书馆信息发起的恶意攻击。

4.3.2可扩展的安全多方计算

将共识机制应用于分布式节点共同计算,以达到对数据有效性最大化共识的结果,亦是一种可扩展性、安全多方计算模式(MPCM)[10],用以解决图书馆数字资源安全体系在一致性、完整性和高时间复杂度等方面的问题。数据用户向区块链发送数据存储请求MemoryRequest,运行智能合约随机选择存储节点集合,使用公钥对分割数据集合{di}进行加密,将其发送给存储节点。为可支持系统扩展性,系统会设定时间对节点集合Qs重新计算,新产生数据分块集合经安全传输通信协议转储到Qs’中,一定时间内原节点数据仍会保留,期间一旦出现数据丢失,即可从原Qs相应节点恢复丢失数据。ServiceProvider向区块链发送计算服务请求,进行验证节点权限判断,验证过程由各计算节点异步完成,当获得数据持有者访问权限后,调用预设合约选取“一次性”计算节点集合Qc,加密共享对数据进行分块,作为新计算节点输入,当qc获得全部数据分块,进行数据的安全多方计算,计算结束需由日志信息组成事务信息对事务的合法性进行检验,最终将重构得到的正确计算结果返回ServiceProvider,并执行支付报酬或惩罚等相应的激励机制。

图书馆资源安全防护使用MPCM模型,参与任务计算的节点产生的特征数据通过协作,实现区块链的验证功能。各参与方仅获取与私密数据相应的输出数据,而无法得到任何其他有效信息,自身数据信息不会泄露其他参与计算节点。信息记录保证了资源数据可查询和追溯,通过验证各节点存储的元数据一致性,满足图书馆数字资源安全防护模型的可扩展、高效和安全性需求。

4.3.3云数据验证及完整性保护

网络系统部署由多组数据库服务器构成文件灾备体系,服务器节点对资源数据操作日志及源数据产生的审计验证作为元信息被存储到数据块。数据服务器对某个节点数据进行数据上传、修改等操作时,该操作发生的所有动作信息都会被审计和验证模块监控、记录,并生成一条包含操作类型和节点ID、数据存储路径、时间戳等内容的事务信息,信息验证通过,将被新增到块链上,且对其不可篡改。为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将元数据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之后,再将其添加到区块链。

数据传输至云存储服务器,节点用户使用私钥加密处理文件数据,通过Hash值,对数据文件进行身份证明和参数完整性校验,以防止对数据恶意篡改及对未授权数据读取或下载,导致数据信息泄露或伪造。云服务器收到节点用户数据上传、提交请求后,检索、分配存储空间资源,然后将请求存储的加密数据进行Databasereplica多副本数据库备份。如果节点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出现意外损坏,或是遭到恶意的篡改,使用云存储的数据库备份副本,即可对损坏数据实施恢复。

区块链技术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区块链;会计程序;会计场景;智能合约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6)17-0122-04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开始进入会计领域,以其分布式账簿的独特优势,能够实现在账簿范围内进行审计全覆盖、实时合规性监控与自动化税务合规申报,从而显著提升用户方、会计师事务所和监管部门的工作绩效和用户体验。虽然区块链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场景应用尚处于实验和小范围探索中,但已在降成本、增收入和提升客户体验等方面显示出强大的优势[1],德勤、普华永道等会计师事务所均已进行战略布局、团队构建和技术平台研发,并计划重点发展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全面会计和审计专业服务体系。在国内,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受到会计行业内部的高度关注,本文就区块链技术的原理特征及其在会计行业的创新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一、区块链素描

区块链是一种利用密码学原理记录交易资金流向的数据结构,该系统可以将达成的交易按时间顺序组成一个主链,一个区块主要包括交易各方秘钥、数量、电子货币数字签名等在内的交易数据;用于连接区块的哈希散列,以及对交易达成起关键作用的随机数。交易达成主要通过各节点竞争性计算随机数的答案,第一个得到答案的节点便可以生成新的区块,并广播到所有节点更新交易信息。①

(一)本质与特征

区块链的本质,是一个安全、可信的分布式数据库,是服务于分布式账簿的互联网点对点底层技术。区块链最初服务于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其算法允许比特币交易在“区块”中集中,并通过密码学签名添加到现有区块组成的“链”中,可以有效防范去中心化的货币因可能被复制而导致的重复支付、重复计算问题[2]。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特征包括:

第一,分布式储存。在区块链下,所有的信息数据载体将被网络节点所代替,信息均以代码和分类账的形式被记录,合约可以按照信息秘钥自由匹配,在设定条件的前提下,交易可以自动实现。

第二,多中心协作。区块链能够解决信息冲突下的行动一致,即“拜占庭将军问题”,通过允许每一个节点的信息与其他节点信息的独立交互以实现系统的有序运行,无需信息中介即可实现。

第三,高透明度数据。由于是分布式网络,各节点之间相互独立,因此单一节点的故障不会影响其他节点,储存的信息丢失的风险被降至最低。同时,任何数据的更新都会同步于其他节点,进一步降低网络信息的获取成本的同时,每一个节点都掌握着全局信息,提高了数据的透明度。

第四,相互信用验证。区块链中没有能够控制所有数据的顶层实体,因而信用不再靠积累的方式取得,而是通过全网节点记账,相应地无需提供保证、抵押等信用中介,以“盖时间戳”的方式即可实现信用验证。

区块链形成的主要过程见图1。

(二)发展和应用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互联网的底层技术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商业或公共服务的场景,要实现场景应用,须在用户与区块链应用处理之间增加包括智能合约在内的一个抽象层,目的是为应用场景提供应用规则和用户友好界面。由于比特币的发展,区块链技术主要在支付领域得到快速应用,金融资产登记和交易等领域也有突破。

2015年1月,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的比特币大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2015白皮书》,提出了区块链发展的三个阶段和五大目标。区块链货币阶段(1.0版),即比特币阶段。下一阶段的金融阶段(区块链2.0版)将从电子货币拓展至金融产业,涵盖金融机构、工具和合约。区块链的第三阶段(3.0版)将广泛应用于政府治理、教育、产权保护、社交等领域,设立了五大发展目标,具体包括:(1)效率。提升数据交换协议、证书、审批流程、财务交易和报告等方面系统运行效率,降低成本、节约时间、避免错误、消除浪费、减少备份、突破信息不对称、增强信任。(2)消费者选择,连接,隐私和保护――提供更多可选的商品和服务,改善消费者隐私,维护其利益。(3)透明度――按照信息或记录的可获得性和公共底账的不变性给予其更强的透明度。(4)直接的自我治理――通过分布式授权给予个人和集体更大的权力。(5)人类能力――个人和集体对自身及健康、财富、知识、财产和其他影响自我环境,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2016年1月,摩根大通创建了区块链企业数据资产(DigitalAsset),其试点方案主要目标是提高金融资产登记、交易及交易后清算、介绍和记录的效率。在中国,2016年4月,由万象区块链实验室牵头,并由11个商品、证券所和金融资产交易所组成的中国区块链联盟ChinaLedger正式建立,旨在创建一个开源的区块链协议,并推进区块链相关技术在金融、会计等更广范围的场景应用。

由于区块链技术在分布式账簿方面的上述特征和优势,它在全球会计行业中得到高度重视,满足了互联网数据经济时代对会计行业有效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的要求,众多公司致力于其开发研究和应用。例如,德勤运用自身开发的区块链平台Rubix,构建了全球分布式账簿Deloitte'sPermaRec,通过与企业SAP、Oracle等财务系统对接,实现了购销过程的透明度,同时,革命性地实现了实时审计,能够在账簿范围内进行审计全覆盖、实时合规性监控与自动化税务合规申报,从而显著提升用户方、会计师事务所以及监管方的整体绩效。德勤应用区块链平台Rubix目前主要提供四项服务,包括交易对手确认、实时会计和审计、土地登记、忠诚度积分等[3]。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得财务会计工作的参与者,如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投资银行等的中介服务功能逐渐弱化,甚至被替代。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发的会计业务综合平台,通过与企业核算系统、信息系统的接口对接和指令交互,就可以自动完成数据的提取,同时完成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账务记录和报告,以及相关审计和报税工作。

二、与会计业务的场景应用融合

近年来,区块链在会计行业中的热度迅速提升,实际上是利用了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账簿优势,即通过区块链技术与智能合约的结合,在一定范围内建立透明公开的分布式账簿。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账簿,是在区块链的技术规则下形成多个机构组成的簿记网络,该账簿利用加密计算机算法并通过协作维护进行数字分布式记账,并允许多个站点、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进行交易、资产等智能数据库的分享。其中,账簿中的每个参与者,均可获得唯一、真实的账簿副本,通过一套公私密钥和签名获得控制账簿的访问权,账簿的任何改动会迅速反映在所有副本中,信息已经确认不允许修改,任何单方发起的任何修改都需要征得全网所有参与者的同意,从而实现了账簿在区块链网络内的公开和透明,保障了账簿中储存信息和资产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总体看,区块链最突出的优势是能够降低财务风险,数据资料“线上加密”,会计核算信息的传导不再是点对点式,而是点对网式,通过分布于各节点的计算机共同完成数据维护、更新和审查工作,不仅节约了交易费用,还使得个体因素和主观判断对数据的影响力会降至最低,价值的计量更为公允。因此,对会计行业的意义重大。同时,区块链是会计信息处理的一次革命,以区块为单位对金融资产、股权资产等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改变了账务处理的传统体系结构。

首先,区块链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简单的数据应用,即将数据直接用区块链进行存储,作为存在性证明;第二是结构化应用,用以处理复杂的逻辑数据,如:身份认证,将名字、地址、时间、状态、区块号、交易号等进行绑定,通过主链和辅链编码分别进行索引和存储;第三是借助区块链处理流程。如:不同币种间的兑换,需要操纵多个主链完成挂单、核验、转账等多环节操作。从会计专业角度看,以上三个层次的功能可以在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基本程序中具体体现(详见图2)。

1.确认:如果说复式记账法实现了账户的横向联系和试算平衡的话,区块链则实现了在时间轴上对历史的连续追溯和向未来的无限延伸。会计的借贷记账法是双向记账理念下的纠错机制,区块链也有纠错机制,不同的是,系统中每一个参与的节点都会保留完整的区块链数据副本。因此,信息在每个节点的备份,使区块链具有超强的纠错能力。对于各项会计要素的确认,必须得到网络全体成员的认可,完全保障了要素确认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计量:区块链下的每个节点都独立保留了与交易、记录、清算在内的所有数据信息,因此每一笔交易都会经过每个节点的审查,并且这些信息分属于不同阶段,按链式排列,区块链可以让每一个影响计量属性的元素都相对透明,并共同为包括公允价值、历史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在内的各种计量属性提供全面、准确、客观的基础信息,财务主数据和流程实现了标准化为价值计量的准确和客观奠定了坚实基础。

3.记录:互联网模式下,电子货币或资产发生交易必须经过中心端的认可,换句话说,若没有中心,由于以数据形式存在的资产可以无限复制,即便该资产是否被交易这一简单的事实也无法确定,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支付(Double-spending)”。为解决该问题,会计中需要设立总账以反映各会计项目总体变动情况。在区块链下,交易按时间顺序保存在区块中,并且所有的交易都要对外进行广播,因此,只有非重复性的交易才会被其他区块所认可,“双重支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区块链改变了一套财务系统搜集记录所有信息的记账方式,财务系统成为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系统,即对以往的总账簿按照特定的规则进行碎片化处理,总账的中心地位“消失了”,实现了所有财务主数据的分布式管理、重要会计政策分布式管控,所有记录的会计信息数据的校验都由网络完成,不再需要互联网方式下的服务器验证,并对线索进行追溯,即其合规性可以瞬间被追踪和查询,有效防止了对记录和数据的篡改,使信息质量得到最高程度的保障,降低会计舞弊与差错的风险。

此外,区块链以电子档案形式对证、账、表等历史数据进行管理,实现历史数据的安全存储、庞杂数据的有效管理、不同数据源的分布式存放,切实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同时,会计原始记录将由纸质文本转向电子管理功能部署,区块链会对通过信息化系统产生的、应纳入管控范围的财务电子文件进行系统自动管理,形成财务电子文件产生、传输、处置、保存、归档、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标准、管理机制,为企业财务业务的开展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支持。

4.报告:在信息披露方面,区块链下,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再需要主动披露,而是自动披露,并将传统的以人为主导的信息搜索变为以信息为主导,定制分派到需求主体。同时,相对于传统的会计信息互联网披露方式,区块链也有巨大的改进。互联网上的信息是零散的,并且所有的网上用户均可以零成本获取信息,而区块链模式下,使用者能够实时获得区块链中的全部数据,消除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但各用户的“秘钥”不同,所以,尽管每个区块都包含全部信息,也只能“一个钥匙开一把锁”。在审计方面,互联网层面要确定信息质量必须经过中心化背书,但在区块链下,审计师可以实现对网络中数据的全范围审计,任何一个节点上的虚假财务信息都将被其他节点识别和排斥,财务信息将被赋予信用价值而无需审计。

三、当前会计业务应用区块链技术面临两大挑战

我们也看到,在当前国内会计行业中引入区块链技术,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是也存在着与新技术对接的挑战,需要相关机构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做好统筹准备,有的放矢。

(一)分布式账簿挑战中心化记录的会计基础业务架构和业务规则

目前,国内企业的财务会计系统普遍实行的是信息集中管理模式,即有“一本总账”系统负责核算企业所掌握的所有财务资源,在满足会计信息质量控制要求,不丧失原始数据集合部分性质的前提下,整合的信息资源低成本、高效率地与分布式要求相对接,会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产生重大影响。

这就需要全面梳理业务应用系统,并根据业务系统的数据字典和样本数据,对业务系统数据进行分析,落实每一个明细数据项对应业务系统的具置,并通过样本数据验证评估算法的正确性以及对分布式的适应性,以优化支持全面交易的配套系统。此外,还需要不同业务系统在数据、应用集成上支持数据的细分。一方面需要将数据细分扩展,另一方面需保证区块链正常运行,不影响原业务系统操作,以便于共享,大量明细数据的调取、共享、复制、传输等。

(二)区块链会计时效性挑战当前会计业务数据资源管理能力

可靠的数据是市场化经济大潮中,企业运营最具有竞争力的工具之一,更是企业会计与财务的价值源泉,会计行业要更好地应用区块链技术,必须提升数据质量管理的能力。区块链技术提升了会计处理流程的整体效率,也将会计与审计、税务等后续业务紧密连接在一起,业务处理的时效性大幅提升,对当前会计业务的数据可靠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提出了挑战。在传统会计业务中,业务处理周期较长,给修正和调整数据留下了时间和空间。然而,一旦应用了区块链技术,会计业务处理的时限大大缩减,且与后续其他业务几乎同时完成,就要求会计业务的相关机构具备较高的会计业务数据资源管理能力。此外,数据安全也是保证对区块链应用的支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系统的总体安全防护方案包括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网络安全、物理安全和安全管理等方面,从技术接轨角度需重点考虑数据安全,包括数据完整性、数据恢复、数据安全属性分析等。

通常,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主要归结为流程因素、人为因素、信息因素和技术因素四类,从数据采集、主数据形成、梳理、整合、清洗、转化各阶段进行筹划。一是在数据采集阶段,无论是人工产生还是在智能数据采集情况下都应设立数据检测、检查模块或配套工具,兼顾效率的同时防止批量数据中出现非法或冗余数据,降低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从源头上保证进入区块链数据的真实可靠[4]。二是在主数据生成阶段,主数据是用来描述企业核心业务实体的数据,这些区域内数据质量状态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块链运行过程中完成各项关键指标的成败,由于公开的账簿以及比特币交易的不可逆转,使得对于数据实时监控和标准符合性检测的要求更高,以确保所有主数据的质量特性都达到较高验证级别。三是在数据梳理与整合阶段,设计清晰、全面、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定义,系统用户必须在数据的标准和数据的定义上达成一致并认可,针对可能变动的标准设立维护档案,根据相关重要性、应用范围、关联程度和接口复杂度等因素制定相应的修改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时期因不同目的而生成的数据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和清理,在整合过程对数据加工和原始数据汇总相应的核查步骤进行跟踪、确认和即时修订。四是在数据清洗阶段,数据清洗可以检测出数据中存在的错误和不一致,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数据清洗过程一定要结合特定应用领域知识或者是专家知识库定义的数据表示规则,可与人工干预、自动化工具及数据转化等技术手段相结合来完成。

【参考文献】

[1]杨涛,王斌.去中心化金融与区块链[J].金融博览(财富),2016(6):18-19.

[2]王文嫣.安全透明的公共账本――区块链[N].上海证券报,2016-02-26.

[3]区块链:数字世界里的公共总账本[EB/OL].中国会计视野,2016-01-09.

区块链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篇9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司在买方市场中面临着复杂多样的个人需求。到目前为止,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手工或计算机计算的基础上输出的一般会计信息已不能满足个人会计信息的需求。为了满足买方市场的个人需求,满足企业决策者的信息需求,有必要在物质经济阶段设计规范的会计信息系统,以定制和完善人类经济中的会计信息系统,将使用会计信息作为向量的传统会计报告表格转换为自定义会计报告表格。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笔者考虑了人工智能如何参与构建买方市场中用户需求各个阶段的人类经济发展会计信息系统,从而带来了新的思路。

1.人工智能对会计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会计业务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会计业务的阶段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取决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迄今为止,国内外会计学者已就人工智能对会计工作的影响达成共识。大范围、高频率、标准化和清晰规则的会计任务将被AI取代,具有价值和专业判断力的会计任务将与AI共存。“互联网+”和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去中心化与区块链的瓦解以及信用损失导致共享经济的诞生。在去中心化信任结构下追求共享价值成为共享经济的新顶峰,并采用系统的整体方法为会计去中心化信任结构下的利益相关者或组织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因此,作为未来研究的核心,利用人工智能将是会计师能力的延伸,并将在分散的信任结构下使用系统理论的整体方法来完成和实现智能会计功能。

2.人工智能的发展

人工智能扩展了计算机功能,它通过认知表达、机器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动编程等为机器人提供智能模拟,从而实现人类智能。这个定义清楚表明,人工智能与思维科学之间的关系就是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自1956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定义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并塑造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交汇处。它也是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从人类思维的角度处理逻辑思维、形式思维和鼓舞性思维。基于这三个思想,人类构建了AI符号,联想和行为智能,AI标准逻辑、模糊逻辑和符号逻辑。我们在标准逻辑和基于模糊逻辑和符号逻辑的强大人工智能的前提下开发了弱人工智能导致生产力要素和结构发生破坏性变化,使人们从就业中解放出来。以创新的人工智能作为其开创性技术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意味着人类社会已进入基于信息不匹配的以人为中心的经济阶段。鉴于马斯洛对自由竞争的理论编码顺序要求,默认要求值具有信用币总数的特征,而高要求值具有非信用币总数的特征。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对称、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阶段。买方的销售市场工作经验要求利用价值来对第三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为了更好地突出公司财务信息的作用,有必要根据所需使用值的总数对具有不同理论和逻辑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预处理,并将其应用于公司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基于人们使用价值的定制企业财务信息取代了基于类型使用价值的标准化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本文明确指出,当今收费的关键缺陷在于当前的收费信息内容简单,与客户关系不密切。对于客户而言,决策供应是必需的。顾客将不再购买公司制造的物品,而只会购买公司制造的自己必需的物品。这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分配率,降低了企业成本,有利于创造最大化利润使用价值。财务会计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方向是,根据信息时代的客户经验,以及对财务会计和监督目标的新认识和定义,在特定的两个层次上使企业的使用价值最大化。

3.会计信息系统开发

在当代科学技术进步的背景下,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相同。后者使用电子计算机作为关键的专用工具来收集、存储和解析用于财务会计的各种财务会计数据信息,并提供会计审计、分析和服务项目。与管理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的实质是将财务会计数据转换为财务信息,这是公司信息管理系统的关键子系统。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它最初是由公司建立的,随后出现了用友、金蝶等会计软件,极大地推动了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和进步。在1990年代中期至后期,传统财务会计计算的缺点逐渐显现出来。业务不再满足单一会计功能,不仅限于诸如簿记和报告输出之类的基本要求,而且对相关的业务收益、成本等具有更大的影响。随着对信息需求的增加,原始财务软件正逐渐过渡到高度集成软件,例如ERP,因此,全国各地的财务软件供应商也已转变为ERP供应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ERP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也进入“互联网+”时代,我国的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逐渐发展成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大数据背景下,许多文献从各个角度对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新的探索,并明确提出了新的规定。商业管理财务信息是当代信息技术在公司财务中的应用,提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应由业务架构、数据架构等五部分组成。会计信息系统必须合法化,其主要途径是建立专业的会计法令和制度,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4.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人本经济阶段企业

4.1会计信息系统

为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促进人类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基础信息技术的传播,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的角度讨论在人类经济阶段建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问题。信息内容非对称理论是经济发展中的“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技术”。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发展趋势不仅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且信息的不对称也促进了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信息的不对称已经取代了基于化学物质的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以人为本,这意味着基于人力资源使用价值的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定制的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已经长期取代了基于使用价值类型的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标准化的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在以人为本的信息经济发展不对称的环节中,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关联方合同的特点决定了以人为本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理论。

4.2集中的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实体

构成了集中的以人为中心的企业会计实体的假设。以人为本的经济实体存在的连续性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企业会计可持续经营的假说。马斯洛的买方市场订单的需求价值度量属性确定了以人为中心的企业会计的全货币假设。人类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决定了人类经济发展的周期,而循环又决定了基于人的企业的固定会计期间的假设。由于会计的性质决定会计目标,因此,以人为本的公司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确定了有关以人为本的公司会计目标决策的有用观点。会计职能由会计目标确定,以人为本的决策和公司会计目标从有用的角度确定了积极反映和控制的以人为本的公司会计职能。根据会计功能设计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将质量序列需求值与买方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结合起来,具有跨货币量化的特征,由此可以推断出适当的会计准则。顺序作为买方的市场质量,形成需求值,会计组织程序和方法标准化。因此,本文将以人为中心的会计要素划分为专门的分工,形成的会计等式为“基于人的价值资产=基于人权的权利”。低水平(基本)的需求价格适应编程的会计功能,生成结构化的会计数据,而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了会计工作。高需求值的特点是非本国货币价值量化,适应非过程会计功能,生成非结构化会计数据,并且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会计师的工作。在基础层中,计算模块添加计费计算子模块,数据库模块添加计费数据库子模块,存储模块添加计费存储子模块。平台层添加了三个子模块:经济业务识别、会计语言处理和会计业务处理。在服务层中,会计工具和技术服务增加了三个人工智能验证工具,用于会计计量和标准逻辑,模糊逻辑和符号逻辑,并增加了会计结构数据库和会计非会计信息,可以反映会计信息的作用。

4.3信息对称的人本经济阶段的“人工智能+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科技革命促进了当代技术实力的发展,从而完成了以共享经济模型代替不对称理论的经济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去中心化结构下的以人为本的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财务会计理论创新的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共享平台的建立改变了原有的传统方式,在共享经济模型中,智能参与者将以客户为主导,从而创建一个超越合同的实质性财务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区块链技术共享经济模型的主题将规定新的区块链技术公司的会计主题的假设,新的区块链技术共享经济模型的参与者可能具有长期运营标准,或者可能会发生变化。

5.结语

本文分析了根据以人为本的经济阶段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对称环境下的管理会计理论,创造性地构建了第三、第四代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会计信息系统。工业革命在信息不对称的以人为中心的经济中,以“企业+区块链”为基础构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在以人为中心的经济阶段,以“本地区块链+企业”为基础围绕“对称信息”建设“人工智能+企业智能会计信息系统”。本研究为探索人工智能与会计工作方法的创新整合以及会计领域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参考。

【参考文献】

[1]丁胜红,胡俊.人工智能技术下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J].财会月刊,2022(08):98-102.

[2]戈闯.会计信息化对财会教育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1):67.

[3]成瑗.采购业务核算的智能化信息处理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0.

[4]李萌.会计信息处理智能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07.

[5]唐杰,李华丽.基于政府会计制度的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调整方案设计[J].财会通讯,2022(01):163-166.

区块链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篇10

(AugmentedReality,简称AR)

主要理由:咨询公司ManattDigitalMedia在2015年的报告中预测,到2022年,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的市场份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而增强现实将占据更大的份额,为1200亿美元,其中包括了硬件、商务、数据语音服务以及影视产业。2015年,相关产业的生态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已经有公司从事内容、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研发。火爆的市场自然也吸引了众多的投资,增强现实平台公司MagicLeap在尚未推出产品的情况下就获得了5.93亿美元的风险投资,Facebook和微软也各自收购或投资了硬件、软件或内容方面的公司,完成了行业布局。

技术特色:增强现实是在虚拟现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融合的新技术。它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把原本在现实世界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视觉、声音和触觉等信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增强现实技术包含了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视频显示及控制、多传感器融合、实时跟踪及场景融合等新技术与新手段。

应用前景:随着增强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内容也将不断增加。而随着输入和输出设备价格的不断下降、视频显示质量的提高以及软件的实用化,增强现实的应用必将日益增长,其在人工智能、图形仿真、虚拟通讯、遥感、娱乐和模拟训练等许多领域将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区块链技术

(BlockChain)

主要理由:2015年比特币价格上涨超过35%,不过这并不重要,真正让全球各大金融机构兴奋的是比特币背后的核心技术――数据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其一直以来被各大机构视为有望成为“金融领域的颠覆性力量”,而比特币只不过是这一大趋势的“序幕”。区块链对于比特币而言就是一本巨大的、去中心化的账本,记录了整个比特币网络上的交易数据,并且这些数据被所有比特币节点所共享,因此是不可能被篡改的。各大金融机构认为这一技术可以用于从汇款到证券交易的广泛领域。高盛的相关报告认为,区块链技术让中间人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从而降低黑客和腐败等风险,并且可以加快当前耗时过长的操作流程。世界最大证交所之一的纳斯达克在2015年12月30日称,该公司首次使用了区块链技术来记录私人证券交易,这是区块链技术应用领域的一大进步。纳斯达克首席执行官BobGreifeld在声明中称:“这笔交易标志着全球金融行业的巨大进步,代表了一个对区块链技术应用意义重大的时刻,其对结算流程和过时的行政系统的影响深远。”

技术特色:区块链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过去一定时间间隔内(比特币网络所用的时间长度为十分钟)所有特定数据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防伪)和生成下一个区块。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无需信任积累的信用建立范式。区块链技术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传输和证明的方法,用数据区块取代了目前互联网对中心服务器的依赖,使得所有数据变更或者交易项目都记录在一个“云系统”之上,理论上实现了数据传输中对数据的自我证明。长远来说,这超越了传统和常规意义上需要依赖中心的信息验证范式,降低了全球“信用”的建立成本,这种点对点验证将会产生一种“基础协议”,是分布式人工智能的一种新形式。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是密码学和分布式数据存储技术。

应用前景:现在,区块链在建立“去中心化信用”方面的尝试,已经不限于金融界,而被社会各个领域关注,以下是部分学者和研究机构给出的一些新进展和相关讨论:

1).区块链上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系统,对知识产权的使用全网记账;

2).“区块链+云计算”可以发展成去中心化的自媒体和社区系统;

3).区块链可以搭建去“中心化的”股权众筹体系,让创新项目提前进入流通领域;

4).区块链可以发展出全透明的财务管理系统;

5).区块链支持建立全球去中心化公司组织;

6).区块链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

总之,在这个信用已经成为紧缺资源的时代,区块链的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分布式信用的模式,为全球市场的金融、社会管理、人才评价和去中心化组织建设等,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

Docker技术

主要理由:2015年,在云计算大潮波涛涌动的背景下,全球容器生态产业蓬勃发展。作为2015年最受关注的热门技术之一,Docker带动了以轻量级容器为核心的生态系统迅猛发展。2015年初,Docker公司和微软联合了面向Windows的Docker客户端,2015年4月,Docker完成9500万美元的D轮融资,2015年6月,Docker宣布其正式在Linux基金会指导下建立产业联盟。2015年初,国内也随之兴起了一批基于Docker技术并提供“容器云”服务的创新企业,经过近一年的积累,目前都拥有了超万人以上的用户群体。

技术特色:Docker是一种基于LXC(LinuxContainer)开发的容器管理技术,使用AUFS(AnotherUnionFS)文件系统,它通过API接口为操作系统进程单独提供了一个轻量级的虚拟环境,让开发者可以打包他们的应用以及依赖包到一个可移植的容器中,然后到任何流行的Linux机器上,也可以实现虚拟化。Docker源代码托管在Github上,遵从Apache2.0协议开源。Docker由管理容器的服务器守护进程(ServerDaemon)、控制服务器守护程序的Docker客户端以及Docker镜像组成。Docker镜像可以将运行的应用打包并快速转移或复制到其他机器上,并且在守护程序的管理下,转移过去的容器中的应用在数秒钟之内即可启动运行,十分方便快捷,其负载比仅使用VM(虚机)要低20%到80%,对于应用开发和高效运营来说具有重要意义。Docker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利用LXC来实现类似VM的功能,从而利用节省下来的硬件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计算资源。同VM的方式不同,LXC其并不是一套硬件虚拟化方法,而是一个操作系统级虚拟化方法。

应用前景:Hedvig公司市场营销副总裁RobWhiteley预测,在2016年Docker将成为OpenStack内的第二大重要虚拟机管理方案。一份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以Docker为代表的容器技术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如今已经成为OpenStack社区当中最受关注的两大创新成果。

可见光通信VLC

主要理由:可见光通信VLC(VisibleLightCommunication,又称“LiFi”)是近年来提出的一项全新无线通信技术,它采用LED作为光源,利用LED灯光承载的高速明暗闪烁信号来传输信息。2015年第四季度,经过工信部测试认证,中国可见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获得重大突破,实时通信速率提高至50Gbit/s。

技术特色:可见光通信是利用可见光频谱实现的一种无线高速绿色信息传输技术,该技术通过高速调节LED设备光的强度来实现数据编译和传输,将半导体照明技术与光通信技术相结合,把信息调制到LED灯光上,实现“有灯光的地方就能下载信息”。对比目前的主流通信方式,可见光通信有几个明显的优势。首先,是成本低廉和节能,其通信功率仅占照明功率的5%左右。其次,可见光通信具有丰富的频谱资源,可见光的频率范围为385THz到789THz,频谱宽度大于400THz,为现有可用无线通信频谱的13333倍。最后,可见光通信还解决了传统无线信号的电磁泄漏问题,与现有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良好,对人体无辐射伤害。

应用前景:目前,全球大约拥有440亿盏灯具构成的照明网络,数百亿的LED照明设备与其他设备融合将构筑一个巨大的可见光通信网。可以设想,未来实现大规模可见光通信后,每盏灯都可以作为一个高速网络热点。可将光通信在室内高速接入、家庭物联、车联网、下一代移动通信、智能交通管控、电磁敏感区域通信和可见光安全支付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气球网络

(ProjectLoon)

主要理由: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在2015年持续测试了其旨在扩大互联网覆盖范围的大型氦气球。2015年10月,该公司与印尼政府签订协议,ProjectLoon项目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测试。2016年,服务印尼2.5亿人口的蜂窝网络将开始把ProjectLoon气球整合到它们的网络,充当漂浮在平流层的额外蜂窝站。同时,Alphabet计划于2016年1月份开始在全美50个州展开信号覆盖测试。目前来看,气球在空中停留时间及温度适应能力已经基本达到了应用要求,其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最长可达134天,平均停留时间也超过了100天;同时已经顺利通过了在零下83摄氏度的环境下的测试。

区块链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篇11

深交所:日前深交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直通车业务指引》进行了修订完善。一是坚持信息披露直通的总体方向。二是紧盯“重点公司”和“重点问题”。三是做好规则修订和动态评估。

上交所:一方面,建立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的跟踪机制,及时了解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同时持续开展新技术在监管业务场景的应用研究。另一方面,将继续加大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功能完备的智能监管平台。

上交所:今年计划在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完成后,根据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情况,研究修订环境信息披露指引。

上期所:在确保原油期货上市后平稳运行的同时,存管银行要配合交易所做好对境外参与主体的合规审核,落实好人民银行和外管局的相关工作要求,密切关注跨境资金流动,预防洗钱、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活动,防范非法套利套汇。

区块链技术研究报告范文篇12

区块链的长期影响将给文创产业带来颠覆性的革命

火爆的比特币把沉寂多年的区块链技术推到了普通大众的面前,不管是否加入挖矿或炒币大军,亦或是对这种虚拟代币价值艳羡不已的吃瓜群众,或是持冷眼旁观的专业人士,大家关注的主要焦点还是比特币。

显然金融是区块链技术最早,也是应用得相对成熟的领域。这与区块链技术天然就是账本的特性直接相关。然而这远远未挖掘出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平台技术、数据库技术的优势以及充分利用此种技术优势在各个领域和场景下应用的可能性。也即区块链的短期价值被高估,而长期影响却被低估(何宝宏博士语)。

如今,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而互联网技术当中还在不断涌现出各种让人应接不暇的新技术。在这些新技术当中,作为底层技术的区块链将发挥最长远最广泛的影响。

技术篇:

认识区块链技术

(一)区块链技术是什么

区块链最早由密码学家“中本聪”(Satoshinakamoto)于2008年提出,目前行业公认的区块链定义是:

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链条的方式组合成特定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去中心化共享账本,能够安全存储简单的、有先后关系的、能在系统内验证的数据。

区块链本质上就是一个账本,可以让互不信任的人,在没有权威中间机构的介入下,充分信任对方来进行信息与价值互换。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储存、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

(二)区块链技术为什么会有如此长远而广泛的影响

区块链技术具有以下六大特征,正是这六大技术特征使得区块链具备了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的特质:

去中心化:由于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技术,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系统中的数据块由整个系统中具有维护功能的节点来共同维护。任一节点停止工作都不会影响系统整体的运作。

开放性:系统是开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

自治性: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得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里自由安全地交换数据,使得对“人”的信任改成了对机器和技术的信任。

匿名性:由于节点之间的交换遵循固定的算法,其数据交互无需以信任为背书,因此交易对手无须公开身份。

可编程:分布式账本的数字性质意味着区块链交易可以关联到计算逻辑,并且本质上是可编程的。因此,用户可以设置自动触发节点之间交易的算法和规则。

可追溯:区块链通过区块数据结构存储了创世区块后的所有历史数据,区块链上的任一一条数据皆可通过链式结构追溯其本源。

区块链的信息通过共识并添加至区块链后,就被所有节点共同记录,并通过密码学保证前后互相关联,篡改的难度与成本非常高。

深刻地理解区块链技术这六大特征,可以更好地在文创产业中挖掘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价值。

价值篇:

区块链技术在文创产业发展中的价值

技术是解决法律问题的重要路径。

互联网领域中,技术可以高效解决某些传统法律问题;对于法律无法及时作出回应的新业态,技术就是产业规范,是法律的重要补充。

(一)盗版是文创产业的致命伤

文创产业包括了影视、文学、动漫、音乐、视频、游戏等以及其相关的数字形式,涉及内容的生产、复制、流通和传播等主要环节。

在“互联网+”时代,文创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互联网的网络效应、快速传输、低成本性,加上各种盗版技术的层出不穷,使文创产业面临着盗版猖獗的挑战。

网络盗版给文创产业带来了的巨大经济损失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网络盗版直接带来的是诸如工作流失、版权价值缩水、损失大量优秀作品的负面影响;其次,由于网络盗版内容的低俗,加上虚假广告、木马病毒、作品质量低下等特点,劣质内容也给用户体验带来极坏的体验,影响消费者对正版作品的感受,造成版权市场的恶性循环。

原本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IP本应成为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但当下互联网产业生态圈里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依然严重,网络著作权官司纠纷频发,原创盗版遍地、举证困难、维权成本过高等问题成为文创产业的尖锐痛点。

此外,对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产业,法律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性,一些新型业态无法获得著作权法权利体系下的保护,在转而寻求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同时,却存在评价标准不一的不确定性。

网络盗版如同溃堤之蚁,可以撼动整个文创产业赖以生存的根基,因此,在传统的法律法规政策、司法保护、行政执法、行业自律以及企业内部规制之外,前沿技术特别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给文创产业的痛点带来了新的解决思路。

(二)区块链提供的解决思路和价值

规范和技术是解决法律问题的两种进路,当法律事后规制的成本较高时,区块链技术提供了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进路。

对于目前文创产业存在的各种法律问题,例如新型的盗版模式使得盗版行为更加分散化、隐蔽化,打击难度更大;网络盗版各环节更加细分,责任认定难度更大;用户的正版化意识未能与正版化进程一起提高等问题,区块链技术也许可以提供一种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解决思路。

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时间戳、哈希算法对作品进行确权,证明一段文字、视频、音频等存在性、真实性和唯一性。

一旦在区块链上被确权,作品的后续交易都会被实时记录,文创产业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可追踪,这为IP权利证明、司法取证等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技术保障和可信度很强的证据。

具体而言,首先,IP是文化娱乐创意的核心,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将文创产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整合、加速流通,缩短价值创造周期,实现IP的价值转移,并保证转移过程的可审计、可信度和透明度。

其次,基于区块链的政策监管、行业自律和民间个人等多层次的信任共识与激励机制,同时通过安全验证节点、平行传播节点、交易市场节点、消费终端制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文创行业的存储与计算能力,有助于文创产业全面进入数字化内容生产及传播时代。

另外,文创产业的盗版问题也可以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途径来解决。可以不断加强权利持有人与标准组织和安全解决方案提供商等主要行为者之间的合作,以促进可追踪性技术的传播,并支持区块链等新追溯和认证系统的出现。

通过记录资产、交易和参与者,这种共享数字分类账本提供了关于IP来源和历史流转的信息,使IP更容易地被追踪和认证。

因此如何使用区块链技术来加强供应链的透明度并更好地保护IP是文创产业可以重点考虑的问题。

区块链技术不仅在抑制盗版方面有突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可以贯穿文创产业的全产业链。

应用篇:

区块链在文创产业的应用及落地场景

(一)区块链技术贯穿文创产业的全产业链

区块链在文创产业的应用主要围绕着四个领域展开的:区块链+内容生产,区块链+内容流通,区块链+内容交易,区块链+内容维权。

区块链+内容生产: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共同创作作品数据的追踪、确认和审计,有效地减少共享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实现基于区块链的创意产业的生产、交易、投资平台。创造一个人人可以创作、交易、传播、消费、众筹的信息共享和价值交换的平台。

区块链+内容流通:基于区块链特性和虚拟市场规则,使得消费者能够参与内容创作、生产、传播、众筹和消费的全流程,而不需要依靠第三方平台的信用背书。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价值传输特点,内容产业可以在版权交易和游戏道具场景交易平台上发行、交易数字资产(类似于token)。基于不可篡改、分布式的特点,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之上的版权和游戏道具交易不仅能促进交易的安全、透明,融合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能对游戏和版权市场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区块链+内容交易:利用区块链技术,使音乐、电影、文字作品等内容产业数据的生产、传播、许可、交易等过程公开化和透明化,跨过出版商和发行商,创作者可以直接在区块链平台上发表、推广或交易作品,直接获得报酬。

利用区块链技术,添加信任的确权节点,进行IP及其相关权利的交易,以及权益分配等功能,可解决交易不透明、内容不公开等问题。

区块链+内容维权:利用区块链分布式数据存储、加密算法等技术对交易数据共识签名后上链,不仅可以进行一般的文件存储,而且可以通过实时保全的数据通过智能合约形成证据链,满足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的要求,促进证据及审判的标准化。

(二)区块链技术在文创产业的落地场景

1、内容生产—共创平台语戏app

语戏app是基于亚流行文化社群“语言Cos”而创建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pp,主要解决的是许多作者共同创作的文字Cosplay一段情节、故事的知识产权问题。

创作模式是在语戏这个app中,创作者共同创建、整理、cosplay、存放、沉淀、考核某个剧本或故事,最后汇总成为一个令人满意的作品。

最后这些作品独家授权给平台,语戏平台卖给影视、文化公司后将收益按区块链记录中每个人的贡献分配给各个共同创作者。

区块链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取代了依托于旧的QQ群及贴吧的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人为处理成本,区块链平台基于算法直接统计每个人在每部戏中贡献的内容占全作品的比例,而且平台的不可更改性更能保护共同创作者的利益。

2、内容流通—版权流通平台Primas项目

Primas项目致力于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数字版权领域,打造国内首个在版权领域商业化落地的区块链产品。希望从根本上颠覆洗稿的游戏规则,重新书写媒体传播的法则。

Primas的运行模式是建立完整的DNA体系和溯源机制,其核心是内容数字指纹识别,通过密码学与区块链技术,将创作者认证的作品及认证时间、作者信息、可信时间戳共同加密,生成一段唯一的八位码,这样不管之后内容“流窜”到哪个地方,都有根源可以追寻。

区块链技术解决的主要是类似于版权登记和公示的问题,不再需要中心化数据库下的检索比对,只需直接溯源就能确定权利人的最终版权,但是可能会涉及到盗版确权的问题。

3、内容交易—版权交易平台Cfun项目

Cfun平台是基于全球公有链量子链开发的一个去中心化的应用(DApp),用来记录作者的作品,同时获取用户行为数据,意在建立一个全球的协同创作生态,同时促进IP的全球实时交易。

运行模式主要是通过区块链技术,第一层是多个内容创作者共同创作作品,将内容卖给最终的IP买家。第二层是将包括作者信息和粉丝行为数据等所有的创作日志记录在区块链上,以便对数据进行追踪、确认和审计。

最后通过使用准确的用户行为数据,CFun计划利用算法将IP和买家相匹配,通过智能合约计算每个内容创作者在每笔IP交易中的贡献,以实现IP的自动交易。

区块链技术解决的问题是保障版权交易过程中的确权、共创版权人的版权收益分配等问题,并保证版权交易和游戏道具场景交易更安全。

4、内容维权—电子存证平台“仲裁链”项目

“仲裁链”是由微众银行联合广州仲裁委、杭州亦笔科技三方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是基于FISCOBCOS的区块链底层平台,在司法领域的真正落地,并于2018年2月制作了首份区块链裁决书而完成价值验证。

运行模式是当某项业务发生时,用户的身份验证结果和业务操作证据的HASH均记录到区块链。当需要仲裁时,后台人员只需点击一个按键,相应的证据便会传输至仲裁机构的仲裁平台上。

仲裁机构收到数据后与区块链节点存储数据进行校验,确认证据真实、合法有效后,依据网络仲裁规则依法裁决并出具仲裁裁决书。

区块链解决的问题是基于区块链多中心化、防篡改、可信任特征,利用分布式数据存储、加密算法等技术对交易数据共识签名后上链,实时保全的数据通过智能合约形成证据链,满足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的要求,实现证据及审判的标准化,让“仲裁链”充当“第三方电子数据存证平台”。

从以上四个具体项目来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是贯穿到文创产业的全产业链中,在落地时并不会有明显的环节割裂开来。

事实上,在具体落地项目中,业界一直在源源不断地创新和尝试。如腾讯已经推出首款区块链游戏化应用《一起来捉妖》,真正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游戏中的功能落地,炫酷又好玩,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监管篇:

区块链文创产业的监管模式

对区块链的监管将因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而有所不同

文创产业涉及到内容的生产及传播,因此一直是政府监管的重点。虽然区块链技术并未广泛应用到文创产业当中,但监管也是日后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区块链技术演化出了三种应用模式,即公有链(Publicblockchain)、联盟链(Consortiumblockchain)和私有链(Privateblockchain)。因此对区块链的监管也围绕着这三个应用模式来实行。

公有链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分布式系统的任何节点均可参与链上数据的读写、验证和共识过程,并根据其相应的共识机制获得相应的经济激励。

由于公有链的各个节点可以自由加入和退出网络,并参加链上数据的读写,运行时以扁平的拓扑结构互联互通,网络中不存在任何中心化的服务端节点。

因此,公有链的特点是保护用户免受开发者的影响、所有数据默认公开,交易速度较低。比特币是公共链的典型代表。考虑到完全开放性和去中心化带来的传销或者其他犯罪的风险,目前对该应用模式的严格监管有其必要性。

联盟链是部分去中心化(或称多中心化)的区块链,适用于多个实体构成的组织或联盟,其共识过程受到一定规则的控制。

系统内交易确认的节点一般也是事先所设定,并通过共识机制确认。取决于联盟链内部的信任程度和相关需求程度,虚拟数字货币可以选择匿名或非匿名。

联盟链的各个节点通常有与之对应的实体机构组织,通过授权后才能加入或退出。各机构组织组成利益相关的联盟,共同维护区块链的运转。联盟链的特点是低成本运行和维护、高交易速度及良好的扩展性、可更好地保护隐私。对于文创产业的流通、交易和维权也有很大应用。

在监管方面,由于联盟链容易进行控制权限设定,拥有更高的应用可扩展性,可以考虑目前对于行业协会的监管模式,根据涉及领域的不同,可以采取事先许可或事后备案的监管模式。

私有链是完全中心化的区块链,但具有分布式特点。中心控制者指定可以参与和进行交易验证成员的范围。

对于私有链内的成员,系统不需虚拟货币提供奖励。私有链适用于特定机构的内部数据管理与审计等,如版权局的版权登记数据等,其写入权限由中心机构控制,而读取权限可视需求有选择性地对外开放。

私有链的特点是交易速度非常快、给隐私更好的保障、交易成本大幅降低甚至为零。由于私有链的各个节点的写入权限收归内部控制,而读取权限可视需求有选择性地对外开放。

因此,对于私有链的监管或许可以考虑接入API接口,考虑到私有链的封闭性,政府对这块的监管压力会很大。

结论

区块链技术可实现文创产业全生命周期管理

利用区块链技术,将文创产业链条中的各环节加以整合、加速流通,可以有效缩短价值创造周期。通过区块链技术,对作品进行确权,保证了知识产权等权属的真实、唯一。